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

合集下载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代表人物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代表人物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代表人物后殖民主义理论“三巨子”斯皮瓦克的后殖民主义理论印度裔美国学者伽亚特里·斯皮瓦克的论文《殖民地民族也能讲话吗?》成为后殖民主义的纲领性文件。

在其著作中,斯皮瓦克认为,在修辞和逻辑之间获得认知的条件和效应之间存在着不协调关系,这种关系为能动者构建世界的关系,如此能动者才可有伦理的行为、政治的行为并有可能在世界上以人的方式生存。

不为另一种语言构建这样的一个模式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翻译。

后殖民主义理论认为处理这种模式的方式在殖民者语言和前殖民地语言中是不同的,从英语到第三世界语言和从第三世界语言到英语的翻译是两种不同的政治活动,在前者的活动中往往会不自觉地接受殖民者的态度,而在后者的活动中民主法则往往会变为强权法则。

赛义德的东方主义理论巴勒斯坦裔美国学者赛义德通过对文学文本的解读,揭示了文学与权力的同谋关系。

他在其著作《东方学》中指出“如果我们同意历史上的任何事物,像历史本身一样,都是人所创造的,那么,我们就会明白,对许多物体、地点或时代而言,人们赋予它的角色和意义,为什么只有在其被赋予之后才可能获得客观有效性”。

赛义德在一系列后殖民理论中坚持了对于西方中心主义的批判及对于文化霸权的揭露。

意识形态总是与特殊利益联系在一起,或者说意识形态之所以为“颠倒意识”、“虚假意识”,根本原因在于特殊利益被当做普遍的痛惜加以辩护。

无疑,西方作家在描绘涉及东方的文学文本中存在着民族阶级意识的偏见。

巴巴的后殖民主义理论波斯裔美国学者霍米·巴巴著有《民族和叙述》《文化的定位》和《全球的尺度》等后殖民主义研究著作。

其后殖民主义理论代表了当代西方后殖民主义理论批评发展的最新阶段,即全球化时代的后殖民批评。

这种批评的特征在于通过其混杂策略消解了西方帝国的文化霸权,实现了第三世界批评从边缘向中心的运动,导致了文化多样性的真正实现。

巴巴的批评理论的建树主要体现在:(1)将马克思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糅为一体,发展了一种颇具挑战性和解构性的后殖民文化批判风格;(2)他的混杂理论影响了当前国际学术界对文化身份认同和少数族裔的研究,提出了第三世界批评家发出自己声音的具体策略;(3)他的模拟概念对于第三世界批评家的反对西方霸权的努力有着巨大的启迪作用:(4)他所发展出的一种文化翻译理论强有力地冲击了翻译研究领域内的语言中心主义模式。

后殖民地

后殖民地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是在后殖民批评语境下所建构的一系列有关翻译的概念、判断和喻说。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主要关注翻译在殖民化过程中所撒播的权力机制以及随之而来的一系列抵抗的历史、挪用的历史、间隙的空间、分裂的空间等,是翻译理论研究中不可或缺的文化批评话语。

后殖民主义介入翻译研究,直接促使了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发生,使翻译学研究由传统的语言学范式转向文化范式,即对影响翻译活动的外部历史环境因素如社会文化、政治、权力和意识形态等的研究。

总的来说,后殖民主义理论就是对帝国主义文化霸权的消解和批判,而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则是在翻译研究领域内推广以解构主义为中心的各种后结构主义理论。

消解了翻译过程中文本、作者和译者的中心地位,把目光放在了意识形态和文化政治方面。

后殖民主义与当代翻译理论研究论文

后殖民主义与当代翻译理论研究论文

后殖民主义与当代翻译理论研究论文后殖民主义与当代翻译理论研究论文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论文吧,论文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

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后殖民主义与当代翻译理论研究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引言全球化时代的后殖民主义思潮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反映殖民主义统治下以文学形式反映第三世界生活的后殖民文学,进一步探究诸如语言问题、教育问题、民族文化与文学等问题的后殖民主义批评及文化视域下集中表达后殖民思潮的理论主旨等方面。

本文拟以西方后殖民理论对当代文化翻译批评理论中的影响,以期对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和文化批评建设给予批判性提问和参与性思考。

在当代翻译理论研究中,后殖民主义俨然成为一个无可替代、不可或缺的重要视角,否则将导致翻译过程中无法彰显不同文化间不对称不平等的权力关系。

不仅如此,用后殖民主义理论重新翻译文本,还会深入剖析其译文与其文字背后蕴含的文化、宗教、地缘、政治之间存在的千丝万缕的关系。

在翻译过程中,也考虑在颠覆现存地缘政治权力体系,重构国际正义的政治框架中的积极而独特的作用。

二、后殖民主义与当代翻译理论研究的发展其实,早在二战后就产生了“后殖民”(post—colonial)一词,用以代指那些独立的(前)殖民国家。

首先《东方主义》(Orientalism)中萨义德认为“orientalism”有三种含义,而汉语则是无法翻译的。

第一层是指传统意义的学科名称“东方学”;第二层是西方的东方主义的渊源;第三层是西方的东方主义式的思维方式和话语习惯。

后殖民主义以西方文化为中心,从特定的特权视角审视这个世界,关注文本的文化转向,促使文化翻译应运而生。

萨义德认为尽管产生冲突和矛盾,但是不能脱离后殖民主义的后现代语境。

然而,应该看到一直以来,语言学的对等论束缚了翻译的进一步发展。

因此,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文化翻译比语言学翻译更具现实的进步性。

Postcolonial Translation Theory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

Postcolonial Translation Theory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
问题。
文化霸权与文化多样性的平衡
文化霸权的抵制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反对文化霸权,强调对 弱势文化的关注和尊重。但在实际操作中, 如何抵制文化霸权,避免对弱势文化的刻板 印象和歧视,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文化多样性的体现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强调文化多样性,提倡 在翻译中体现不同文化的特点和价值。然而 ,如何在翻译中平衡不同文化的表达,避免 文化冲突和误解,是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需 要解决的问题。
翻译过程中的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冲突
意识形态的影响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还涉及到不 同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碰撞和交融。后殖民 主义翻译理论需要关注意识形态对翻译过程 的影响,并探讨如何在翻译中体现不同意识 形态的交锋和对话。
价值观的冲突与调和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可能存在冲突和差 异。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需要解决如何在翻 译中调和不同价值观的矛盾,寻求共同点和 契合点,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交流
创译策略
创译策略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 的创造性,通过对源文本进行创 新性解读和重构,为目标读者呈 现独特的文化体验。后殖民主义 翻译理论鼓励译者发挥创造性, 推动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人工智能技术在后殖民主义翻译中的应用前景
要点一
机器翻译辅助
人工智能技术为机器翻译提供了强大 的支持,可以辅助译者进行快速、高 效的翻译。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需要 关注机器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应用 ,探讨其局限性及与人工翻译的互补 性。
语言权力关系
全球化进程中,语言权力关系对 翻译实践产生深远影响。后殖民 主义翻译理论需要揭示语言与权 力之间的复杂关系,推动语言平 等与多样性。
翻译伦理
在全球化背景下,翻译伦理问题 愈发凸显。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 需要关注翻译过程中的伦理问题 ,如文化尊重、信息对等、责任 担当等。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

斯皮瓦克(Gayatri Spivak):
印度裔美国学者 结合女性主义、解构主义、马克思主义,以 性别、种族、阶级为分析代码,对殖民地的 权力话语进行深入揭露,对文化帝国主义的 种族中心主义进行批判,进而对臣属文化重 新命名。 代表作:Of Grammatology (1976,trans.), In Other Worlds: Essays in Cultural Politics (1988), Outside in the Teaching Machine (1993)
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尼兰贾娜 (Tejaswini Niranjana): 印度裔美国学者 认为翻译自始至终都是个政治行为, 翻译中隐含的权力关系仍旧是原殖民 者对后殖民地人民进行“象征控制” 的场所,呼吁对翻译重新定位。 代表作:Siting Translation: History, Post-structuralism, and the Colonial Context (1992)
混杂性(hybridity) 巴巴成功地将“混杂性”这一术语引 入了文化研究领域,并使之成为后殖 民批评不可或缺的重要概念。混杂性 是指由殖民化产生的接触区内新的跨 文化形式。巴巴认为,异质文化间的 碰撞是一种话语实践。巴巴试图通过 混杂性策略颠覆殖民话语权威,从而 揭示殖民化过程中被殖民文化与殖民 权力互动中产生的种种矛盾现象。
霍米· 巴巴(Homi Bhabha):
波斯裔美国学者 张扬第三世界文化理论,主张异质文 化,特别是弱势文化,通过沟通与转 化,渗入到对殖民者文化的复制中, 解构其话语权威,从而使第三世界文 化获得自身的合法性。 代表作:The Location of Culture (1994)
二.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

Postcolonial Translation Theory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

Postcolonial Translation Theory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

后殖民翻译研究将翻译纳入到国际政治文化
的框架之中,注重分析蕴涵在翻译文本中的 权力关系和历史语境,探索翻译在帝国主义 文化霸权的建构和解构过程中的作用,强调 翻译的文化和政治功能,对传统翻译研究构 成了巨大的挑战,为新世纪的翻译研究提供 了全新的视角和思维空间。
首先,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尚未形成一套完整 的翻译理论体系。印度或 巴西等国的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体系虽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具有相当 大的影响力和指导性,但是这些理论只是针对某一个具体的国家、具体 的文化或是具体的领域而形成的翻译理论,许多国家虽然或多或少都受 到了殖民的影响,但殖民的程度各不相同。 其次,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旨在揭露第一世界与第三世界在翻译中形成的 不平等的关系和秩序,旨在通过理论研究揭示这种权力差异并通过努力消 解这种差异,进而达到各种翻译文化的平等共处。但是,后殖民主义翻译 理论对这种权力差异的过分强调容易使第三世界人们产生对西方文化的 敌视,导致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和对西方文化强烈的抵制情绪,进而导致 文化保守主义和文化自恋情结,阻碍东西方文化之间的有益交流,不利于 多元文化的共同发展,这便背离了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初衷。 最后,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仅从后殖民主义的视角强调东方对西方文化霸 权的对抗,但是却忽视或是回避了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本原因。其实,东 西方文化间形成的权力差异是多方面的,不仅有其历史原因,也与经济、 政治以及文化传统都有紧密的关系。虽然有的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或多 或少的对其他的影响因素也做了论述,但还是没有给予其足够的重视,没 有进行全面地论述。
铁木志科 (Maria Tymczko): 通过分析翻译在爱尔兰民族文化复兴和爱尔兰的政治独立过
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认为翻译与意识形态,政治斗争等密 切相关,是殖民地人民反殖民斗争的重要武器。 代表作:Translation in a Postcolonial Context: Early Irish Literature in English Translation (1999)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代表人物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代表人物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代表人物后殖民主义理论“三巨子”斯皮瓦克的后殖民主义理论印度裔美国学者伽亚特里·斯皮瓦克的论文《殖民地民族也能讲话吗?》成为后殖民主义的纲领性文件。

在其著作中,斯皮瓦克认为,在修辞和逻辑之间获得认知的条件和效应之间存在着不协调关系,这种关系为能动者构建世界的关系,如此能动者才可有伦理的行为、政治的行为并有可能在世界上以人的方式生存。

不为另一种语言构建这样的一个模式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翻译。

后殖民主义理论认为处理这种模式的方式在殖民者语言和前殖民地语言中是不同的,从英语到第三世界语言和从第三世界语言到英语的翻译是两种不同的政治活动,在前者的活动中往往会不自觉地接受殖民者的态度,而在后者的活动中民主法则往往会变为强权法则。

赛义德的东方主义理论巴勒斯坦裔美国学者赛义德通过对文学文本的解读,揭示了文学与权力的同谋关系。

他在其著作《东方学》中指出“如果我们同意历史上的任何事物,像历史本身一样,都是人所创造的,那么,我们就会明白,对许多物体、地点或时代而言,人们赋予它的角色和意义,为什么只有在其被赋予之后才可能获得客观有效性”。

赛义德在一系列后殖民理论中坚持了对于西方中心主义的批判及对于文化霸权的揭露。

意识形态总是与特殊利益联系在一起,或者说意识形态之所以为“颠倒意识”、“虚假意识”,根本原因在于特殊利益被当做普遍的痛惜加以辩护。

无疑,西方作家在描绘涉及东方的文学文本中存在着民族阶级意识的偏见。

巴巴的后殖民主义理论波斯裔美国学者霍米·巴巴著有《民族和叙述》《文化的定位》和《全球的尺度》等后殖民主义研究著作。

其后殖民主义理论代表了当代西方后殖民主义理论批评发展的最新阶段,即全球化时代的后殖民批评。

这种批评的特征在于通过其混杂策略消解了西方帝国的文化霸权,实现了第三世界批评从边缘向中心的运动,导致了文化多样性的真正实现。

巴巴的批评理论的建树主要体现在:(1)将马克思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糅为一体,发展了一种颇具挑战性和解构性的后殖民文化批判风格;(2)他的混杂理论影响了当前国际学术界对文化身份认同和少数族裔的研究,提出了第三世界批评家发出自己声音的具体策略;(3)他的模拟概念对于第三世界批评家的反对西方霸权的努力有着巨大的启迪作用:(4)他所发展出的一种文化翻译理论强有力地冲击了翻译研究领域内的语言中心主义模式。

从后殖民主义视角探讨晚清小说翻译

从后殖民主义视角探讨晚清小说翻译
翻译并出版西方小说,自然会把西方的一些思想和意识形态传播到当时的中国社会,“启迪民智”本身就是被西方思想殖民化的一个过程,已经沦为半殖民地的中国在思想上逐渐受到西方社会的颠覆。葛兰西认为,处于中心之外的“边缘地带”的殖民地,在心理上在政治、文化方面对宗主国的依赖,使其文化记忆深深打下了臣属的烙印。但是中国的小说家在选材和翻译手法上,首先考虑的是如何顺应晚清的社会和文化趋势。
三、后殖民主义理论与晚清小说翻译选材
这个时期的翻译主体基本上都是中国人。翻译过不少小说,且对当时翻译界的混乱状况颇有微词的周桂笙(1873—1936)曾这样说:非求输入文明之术,断难变化固执之性,于是而翻西文译东籍尚矣。[6]晚清社会这种功利和实用的翻译动机,直接决定了什么作家什么作品被翻译过来。
1. 研究欧洲前殖民地独立后的情况.这些殖民地在争取独立的过程中,如何应对、适应、抵抗或超越殖民主义的文化遗存。
2. 研究欧洲前殖民地自殖民时代以来的情况;这些殖民地被殖民以后如何应对、适应、抵抗或超越殖民主义的文化遗存。
3. 研究不同文化、不同社会、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间的权力关系:征服者文化(conqueror cultures)如何令被征服文化屈从其意志;被征服文化如何应对、适应、抵抗或克服这种政治高压。
四、后殖民主义理论与晚清小说翻译方法
至于本体意义上的翻译方法,在晚清时期,从性质上言,自然也存在两种不同的方法,套用中国传统议论中的术语,可以称之为“直译”与“意译”,而如果采用Lawrence Venuti的术语,则就是“归化”(domestication)与“异化”(foreignization)。但无论采用哪一种术语系统,都体现了翻译主体对原文文本忠实与否的态度。[9]
从后殖民主义视角探讨晚清小说翻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殖民主义首先是指帝国主义国家从经济上与政治上对 殖民地国家进行的侵略;但同时它还体现为意识形态上 和文化上的侵略,即殖民者将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透
到殖民统治中去,迫使殖民地人民接受。”
Post-colonialism
Post-colonialism is continuation of decolonization, carried on in the Western academy, often termed as Postcolonial Studies.
Homi K. Bhabha(霍米·巴巴 )
• He has coined a number of the field’s neologisms and key concepts, such as hybridity(杂 合), mimicry(模仿), difference(差异), ambivalence (矛盾).
赛义德在一系列后 殖民理论中坚持了 对于西方中心主义 的批判及对于文化 霸权的揭露。
Gayatri Spivak
• Spivak (1942-) is an Indian theorist, She has often referred to herself as a “practical Marxist-feministdeconstructionist.“(马克思主义、 女性主义、解构主义)
• She often focuses on those who are marginalized by dominant western culture: the new immigrant; the working class; women; and other positions of the subaltern.
更确切地说,后殖民主义翻译就是第三世界要 借此来“ 促使本族文化摆脱前宗族国的文化 束缚,改变本土文化边缘地位,重塑文化身份,重 新定位东西方文化间的关系,平等地参与文化 交流和对话 ” 。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正是以 这种权力差异为基础,来研究权力差异语境下 不同价值取向的译者在自觉不自觉间所采用 的翻译策略。通过翻译促使殖民文化摆脱前 宗主国的文化束缚,重新定位东西方文化间 的关系,平等地参与文化交流与对话。
➢ His work attempts to highlight the inaccuracies of many assumptions about cultures and societies, and is largely informed by Michel Foucault's concepts of discourse and power. (“话语” 与“权力”理论)
03 关键术语解析
归化(domestication)
韦努蒂用来描述翻译策略的词语。在此类翻译中, 译文采用明白、流畅的风格,使目标语读者对外来 文本的陌生感降到最低度。韦努蒂认为,归化翻译 是英美文化中占支配地位的翻译策略,它与存在于 英美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的不平衡关系是一致的。
It is a specifically post-modern intellectual discourse that consists of reactions to, and analysis of, the cultural legacy of colonialism.
后殖民主义
后殖民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末在西方文学界和文学理 论界异军突起,从边缘走向中心的最新理论思潮之一。 作为一种激进的理论批评话语,后殖民理论首次将西对 殖民地进行文化殖民的事实及后果纳入自己的研究范 围,将研究中心从文本形式转移到文化政治之上,显示 了西方当代理论批评在“后现代主义之后” 的一种新 的动向。后殖民主义是一种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文化 批判色彩的学术思潮,它主要是分析殖民主义文化遗 产。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02 代表人物
Edward W . Said (1935-2003)
➢ He was a Palestinian-American literary theorist, a professor of English and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t Columbia University.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
• 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始于 20世纪 80年代,是建立在解构主 义、 阐释学、 多元系统论、 描写主义、 目的论和新历史 主义基础上的翻译研究的新视角。该理论“从后殖民主义 理论视角审视不同历史条件下的翻译行为,关注隐藏在译 文背后的两种文化间的权力争斗和权力运作,认为不同文 化间存在着权力差异,不同文化间从未有过真正平等的对 话” 。由于后殖民语境下存在着政治经济的不平等,便产 生了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之间的权力差异,翻译难以实现 人们预期的平等对话和信息转换。
• Such terms describe ways in
which colonized peoples(被殖 民者) have resisted the power of the colonizer(殖民者),
according to Bhabha's theory.
• 在后殖民研究中,巴巴认为殖民者对被殖民者的 统治与压迫并不仅仅是权力的单向运作,实际上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彼此交织、难以严格划界和区 分的。被殖民者通过带有差异的重复模拟殖民话 语,使之变得不纯,从而进一步解构、颠覆殖民 话语。
Postcolonial Translation Theory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
() 周函 彭洁 彭程 何瑶
01 定义
CONTENTS

02 代表人物
录 03 术语分析
04 案例解析
04
01 定义
What is colonialism?
• Colonialism: one country’s domination of another country or people—usually achieved through aggressive, often military, actions—and the territory acquired in this manne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