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 共27页共29页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28页文档

例 3.
原文: 更不必定向锦衣玉食中去讲那德言工貌 了![7] (p366)
译文:When one looks for an ideal spouse, it’s silly to fix one’s eyes on those who were born with silver spoons in their mouths.[ 7] ( p367)
例 2.
原文: “……你是不曾见过他那等的光景,就如 生龙活虎一般! ……”
译文: “…You never had the chance of seeing her. She looks like a living dragon or tiger…” [7] (p415)
“生龙活虎”形容活泼, 富有生气。龙在中国神话中是 一种善变化、 能兴云雨、 利万物的神异动物, 封建时 代是帝王的象征,而在英美国家龙( dragon) 就是魔鬼 撒旦( Satan)的代名词。翻译中是否需要将龙这个意 象改头换面历来颇受翻译家们的争议。从译文中可以 推测费致德先生坚持直译是为了使英美国家了解中国 文化,因为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不能为了求“同” 而去“异”, 否则便无法体现汉语中原有的民族文化 色彩。以上两个例子是费致德先生在异化策略指导下 进行的直译,这样的译文有助于增强读者的文化差异意 识,丰富目的语的语言表达方式。当然,费译本并非全 然异化, 这也是不可能达到的。该译本的杂合特点正 是体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同时大量地使用归化的翻译 策略。
“锦衣玉食”即精美的衣食,形容豪华奢侈的生 活, 但如果简单地将之译成“to live an extravagant life”恐怕就稍欠生动。这里译者采 用归化的策略, 套用了本土化的英文习语。二 者意义相当,译者进行了平稳的移植, 同样传达
Postcolonial Translation Theory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

文化霸权与文化多样性的平衡
文化霸权的抵制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反对文化霸权,强调对 弱势文化的关注和尊重。但在实际操作中, 如何抵制文化霸权,避免对弱势文化的刻板 印象和歧视,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文化多样性的体现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强调文化多样性,提倡 在翻译中体现不同文化的特点和价值。然而 ,如何在翻译中平衡不同文化的表达,避免 文化冲突和误解,是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需 要解决的问题。
翻译过程中的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冲突
意识形态的影响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还涉及到不 同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碰撞和交融。后殖民 主义翻译理论需要关注意识形态对翻译过程 的影响,并探讨如何在翻译中体现不同意识 形态的交锋和对话。
价值观的冲突与调和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可能存在冲突和差 异。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需要解决如何在翻 译中调和不同价值观的矛盾,寻求共同点和 契合点,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交流
创译策略
创译策略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 的创造性,通过对源文本进行创 新性解读和重构,为目标读者呈 现独特的文化体验。后殖民主义 翻译理论鼓励译者发挥创造性, 推动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人工智能技术在后殖民主义翻译中的应用前景
要点一
机器翻译辅助
人工智能技术为机器翻译提供了强大 的支持,可以辅助译者进行快速、高 效的翻译。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需要 关注机器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应用 ,探讨其局限性及与人工翻译的互补 性。
语言权力关系
全球化进程中,语言权力关系对 翻译实践产生深远影响。后殖民 主义翻译理论需要揭示语言与权 力之间的复杂关系,推动语言平 等与多样性。
翻译伦理
在全球化背景下,翻译伦理问题 愈发凸显。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 需要关注翻译过程中的伦理问题 ,如文化尊重、信息对等、责任 担当等。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共23页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
36、如果我们国家的法律中只有某种 神灵, 而不是 殚精竭 虑将神 灵揉进 宪法, 总体上 来说, 法律就 会更好 。—— 马克·吐 温 37、纲纪废弃之日,便是暴政兴起之 时。— —威·皮 物特
38、若是没有公众舆论的支持,法律 是丝毫 没有力 量的。 ——菲 力普斯 39、一个判例造出另一个判例,它们 迅速累 聚,进 而变成 法律。 ——朱 尼厄斯
40、人类法律,事物有规律,这是不 容忽视 的。— —爱献 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洲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黑塞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

斯皮瓦克(Gayatri Spivak):
印度裔美国学者 结合女性主义、解构主义、马克思主义,以 性别、种族、阶级为分析代码,对殖民地的 权力话语进行深入揭露,对文化帝国主义的 种族中心主义进行批判,进而对臣属文化重 新命名。 代表作:Of Grammatology (1976,trans.), In Other Worlds: Essays in Cultural Politics (1988), Outside in the Teaching Machine (1993)
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尼兰贾娜 (Tejaswini Niranjana): 印度裔美国学者 认为翻译自始至终都是个政治行为, 翻译中隐含的权力关系仍旧是原殖民 者对后殖民地人民进行“象征控制” 的场所,呼吁对翻译重新定位。 代表作:Siting Translation: History, Post-structuralism, and the Colonial Context (1992)
混杂性(hybridity) 巴巴成功地将“混杂性”这一术语引 入了文化研究领域,并使之成为后殖 民批评不可或缺的重要概念。混杂性 是指由殖民化产生的接触区内新的跨 文化形式。巴巴认为,异质文化间的 碰撞是一种话语实践。巴巴试图通过 混杂性策略颠覆殖民话语权威,从而 揭示殖民化过程中被殖民文化与殖民 权力互动中产生的种种矛盾现象。
霍米· 巴巴(Homi Bhabha):
波斯裔美国学者 张扬第三世界文化理论,主张异质文 化,特别是弱势文化,通过沟通与转 化,渗入到对殖民者文化的复制中, 解构其话语权威,从而使第三世界文 化获得自身的合法性。 代表作:The Location of Culture (1994)
二.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
后殖民主义理论

后殖民主义理论后殖民主义我们大家对“殖民主义”一定都不陌生,但加上一个“后”字意义完全不同,可能就很少人对此有较深的了解了。
那么什么是“后殖民主义”,它的历史语境、理论渊源、形成发展,又都是怎样的?一、“后殖民主义”含义“后殖民主义”,我们把它理解为“殖民主义之后“,这个“后”可以说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时间上的完结——代表殖民地的解体;一个是意义上的取代——殖民主义的消失。
但是很显然,第二种意义并不存在,或者说在当前的历史语境下并不存在,因为我们所能知的所有的后殖民主义话语都基于这样一个历史事实,即“基于欧洲殖民主义的历史事实以及这一现象所在造成的各种后果”,也就是说殖民主义仍存在着后续影响。
而如同上世纪六十年以后在西方学术界出现的形形色色冠以“后”字前缀的“主义”一样,后殖民主义也是一个含义丰富,颇难界定的词,目前也没有一种统一的说法。
按照德里克的概括,仅“后殖民”一词就包含下面三种重要的意思:(1)对前殖民地社会的现实状况的一种真实描绘,在这种情况下它有着具体明确的指称对象,如后殖民国家、后殖民知识分子。
(2) 一种对殖民主义时代以后的全球状态(经济、政治、文化格局)的描述,用法比较抽象,缺乏具体所指,与它企图取而代之的第三世界一样,意义模糊不清,如后殖民世界、后殖民时代等。
(3)描述一种关于上述全球状态的话语,这种话语的认识论和心理取向正是上述全球状态的产物。
(阿里夫·德里克《后殖民氛围:全球资本主义时代的第三世界批评》,美国《批评探索》1994年冬季号。
德里克近十几年来发表一系列论述后殖民理论的文章,以其独到的视角,引起了西方学界的广泛关注。
德里克以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敏锐眼光,揭示了资本主义全球化背景下后殖民理论存在的盲点及其意识形态内涵,并凭借自己对东亚历史的深入了解,解析了一系列东方后殖民现象。
)我们今天所要说的后殖民主义应该说是更倾向于第三种意义的,简单的来说是对西方文化殖民的历史事实及其后续影响的研究、反思和批判,比如后殖民理论、后殖民批评等,同时包含了前两种含义,成为一种具有广泛应用性的文化批评模式。
Postcolonial Translation Theory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

后殖民翻译研究将翻译纳入到国际政治文化
的框架之中,注重分析蕴涵在翻译文本中的 权力关系和历史语境,探索翻译在帝国主义 文化霸权的建构和解构过程中的作用,强调 翻译的文化和政治功能,对传统翻译研究构 成了巨大的挑战,为新世纪的翻译研究提供 了全新的视角和思维空间。
首先,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尚未形成一套完整 的翻译理论体系。印度或 巴西等国的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体系虽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具有相当 大的影响力和指导性,但是这些理论只是针对某一个具体的国家、具体 的文化或是具体的领域而形成的翻译理论,许多国家虽然或多或少都受 到了殖民的影响,但殖民的程度各不相同。 其次,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旨在揭露第一世界与第三世界在翻译中形成的 不平等的关系和秩序,旨在通过理论研究揭示这种权力差异并通过努力消 解这种差异,进而达到各种翻译文化的平等共处。但是,后殖民主义翻译 理论对这种权力差异的过分强调容易使第三世界人们产生对西方文化的 敌视,导致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和对西方文化强烈的抵制情绪,进而导致 文化保守主义和文化自恋情结,阻碍东西方文化之间的有益交流,不利于 多元文化的共同发展,这便背离了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初衷。 最后,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仅从后殖民主义的视角强调东方对西方文化霸 权的对抗,但是却忽视或是回避了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本原因。其实,东 西方文化间形成的权力差异是多方面的,不仅有其历史原因,也与经济、 政治以及文化传统都有紧密的关系。虽然有的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或多 或少的对其他的影响因素也做了论述,但还是没有给予其足够的重视,没 有进行全面地论述。
铁木志科 (Maria Tymczko): 通过分析翻译在爱尔兰民族文化复兴和爱尔兰的政治独立过
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认为翻译与意识形态,政治斗争等密 切相关,是殖民地人民反殖民斗争的重要武器。 代表作:Translation in a Postcolonial Context: Early Irish Literature in English Translation (1999)
后殖民翻译

•
Spivak‟s critique of Western feminism and publishing is most biting when she suggests that feminists from the hegemonic countries should show real solidarity with women in postcolonial contexts by learning the language in which those women speak and write.
failings of translation studies because of its
Western orientation
• • 1)that translation studies has until recently not recognized the question of power imbalance between different languages; 2)that the concepts underlying much of western translation theory are flawed as „its notions of text, author,and meaning are based on an unproblematic, naively representational theory of language‟; 3) that the „humanistic enterprise‟ of translation needs to be questioned since translation in the colonial context builds a conceptual image of colonial domination into the discourse of Western philosophy.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

爱尔兰的语境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意义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局限
爱尔兰的语境
• 迈克尔· 克罗宁(Michael Cronin)
• 都柏林城市大学翻译与文本研究中心讲座教授、 主任,著有多部专著,如《翻译爱尔兰》 (Translating Ireland,1996)、《翻译与全球化》 (Translation and Globalisation,2003)以及《翻译与 身份》(Translation and Identity,2006)等。
2019/3/12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局限
• 首先,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翻译理论 体系。印度或巴西等国的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体系虽然形 成了一定的规模,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和指导性,但是这些 理论只是针对某一个具体的国家、具体的文化或是具体的 领域而形成的翻译理论,许多国家虽然或多或少都受到了殖 民的影响,但殖民的程度各不相同。显然,每个国家的历史 和文化迥然不同,因此各自所构建的翻译理论也难以具有广 泛的适用性,无法建立一种系统的翻译理论。而中国等另外 一些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盛行的国家,虽然翻译理论家们对 其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多为评介和纯 理论思考,研究视野比较狭窄,且有脱离本国翻译史实之嫌, 更加难以形成完整的翻译理论体系。
2019/3/12
• 1641年,爱尔兰人再次爆发反抗运动,这次是以天主教徒 对于英国新教徒的反抗作为主轴。1649年,克伦威尔率英 军镇压了这次起义,整个爱尔兰终于在实质上完全置于英 国统治之下在这种情况下,大致上在1800年左右,英语在 爱尔兰已经变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强势语言。在爱尔兰岛 上,几乎任何在政治、社会、经济、文化上享有权势的人, 使用的都是英语,而不是爱尔兰语。虽然如此,爱尔兰语 仍然有400万左右的使用人口,但多数都是属于下层阶级 的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