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殖民主义理论与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

合集下载

后殖民视域下的翻译_读_翻译与帝国_后殖民理论解读_

后殖民视域下的翻译_读_翻译与帝国_后殖民理论解读_

语言文学解读小说语言应用● 黄 滔 徐刚 赵婉彤后殖民视域下的翻译——读《翻译与帝国:后殖民理论解读》黄滔将翻译置于后殖民理论视域之下,这是近十几年的翻译文化转向理论研究的新角度。

道格拉斯用独到的角度展示了第三世界国家在脱离其宗主国后面临的新问题—即在文化和翻译上不知不觉又不可避免的受前殖民者文化的影响。

本文通过分析他的《翻译与帝国:后殖民理论解读》一书,一来介绍他对后殖民翻译理论的研究,二来阐释翻译不单指语言文字著述在不同语种间的传播和流布,更重要的是包括著述在内的诸种思想、观念、礼俗和制度等通过何种渠道、采取怎样的方式,被不同的文化所认识、选择、重组和阐释。

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正是以这种权力差异为基础,来研究权力差异语境下不同价值取向的译者在自觉或不自觉间所采用的翻译策略。

一、后殖民翻译研究概况后殖民理论是一种多元文化理论,通常被认为发端于19世纪后半叶欧洲殖民体系的瓦解,在印度独立之后逐渐演变成一种崭新的意识,然后揉合葛兰西(AntonioGramsci)的“文化领导权”理论、法侬(Frantz Fanon)的反殖民主义写作理论,最后发展为声势浩大的文化批评话语。

后殖民理论主要研究殖民时代结束之“后”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文化话语权力的关系,以及有关种族主义、文化帝国主义等新问题。

后殖民翻译研究始于20 世纪80 年代。

“后殖民翻译研究”这一术语由道格拉斯•罗宾逊(Douglas Robinson)于1997 年首先提出。

近年来,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在国内受到追捧。

国内专门研究后殖民翻译理论的两本本专著分别是孙会军的《普遍与差异——后殖民批评视域下的翻译研究》和吴文安的《后殖民翻译研究——翻译和权力关系》。

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些研究者开始进行个案研究,用后殖民翻译理论分析我国的翻译现象及译作,如,陈历明《从后殖民主义视角看〈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 年第6 期)、王辉的论文《后殖民视域下的辜鸿铭〈中庸〉译本》(《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 年第1 期)、严晓江《理性的选择人性的阐释——从后殖民翻译理论视角分析梁实秋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原因》(《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 年第5 期)等。

后殖民主义与当代翻译理论研究

后殖民主义与当代翻译理论研究
后 殖 民 主 义 与 当 代 翻 译 理 论 研 究
胡 希
( 江西 师范 大学 国际 教 育 学 院 , 江 西 南 昌 3 3 0 0 0 0 )
摘 要 :2 0 世 纪8 0年 代 末 , 后 殖 民 主 义 将 翻 译 与 文 化 联 系. 重 新 审视 翻 译 中 的权 力 关 系及 其 在 翻 译 中 的作 用 。 本 文 主
决 心 征 服 Ma d a me 。 显 然 这 一 行 动 不 是 出 于 爱 情 而 是 出 于 对 梦 想 和 成 功 的渴 望 。 应 该 说 ,与Ma d a me 的这段 恋情是J u l i a n “ 虚伪 ” 手 段 的第 一 次 展 现 。 如 果 说 于 连 与 Ma d a me 的 感 情 还 算 比较 “ 纯 洁” 的话 , 那 么 与 Ma t h i l d e 的爱情 对J u l i a n “ 虚伪 ” 手 段 的展 现 就 更 加 深 入 。 同第 一 次 爱 情 经历 一 样 , J u l i a n 同 Ma t h i l d e 的 爱 情 也 是 从 被 动 开 始 的 。 出身 贵 族 、 举止娴雅 、 富 于 浪 漫 幻 想 的 Ma t h i l d e 热 切 地 盼 望 着 这 种 恋 爱 的 奇 迹 会 出
要 论 述 后 殖 民理 论 与翻 译 理 论 的 关 系 ,选 取 后 殖 民主 义 的代
表 人 物 分 析 后 殖 民主 义翻 译 理 论 的 意 义 ,而 把 后 殖 民 写作 和 当代 翻 译 研 究联 系起 来 , 既 可 拓 宽各 自的研 究视 野 , 又 可加 强
后 殖 民主 义研 究 . 加 深对 当代 翻 译 理 论 研 究 的认 识 。
系 。 不仅 如此 , 用后殖 民主义理论重新翻译文本 , 还 会 深 入 剖 析其译文与其 文字背后蕴含 的文化 、 宗教、 地缘、 政 治 之 间 存 在 的 千丝 万缕 的关 系 。 在翻译过程 中, 也 考 虑 在 颠 覆 现 存 地 缘 政 治权力体 系 , 重 构 国 际 正 义 的 政 治 框 架 中 的积 极 而 独 特 的 作用 。 二、 后 殖 民主 义 与 当代 翻 译 理 论 研 究 的 发展 其 实 ,早 在 二 战 后 就 产 生 了 “ 后殖 民” ( p o s t — c o l o n i a 1 ) 一 词, 用 以代 指那 些 独立 的 ( 前) 殖 民 国家 。首先 《 东方 主 义》 ( O r i e n t a l i s m) 中萨义德认 为 “ o r i e n t a l i s m” 有三 种含 义 . 而 汉 语 则是 无 法 翻译 的 。 第 一 层 是 指 传 统 意 义 的学 科 名 称 “ 东方学” : 第 二 层是 西方 的 东 方 主 义 的 渊 源 :第 三层 是 西 方 的 东 方 主 义 式 的 思维 方 式 和话 语 习惯 。 后 殖 民 主 义 以 西 方 文化 为 中心 . 从 特定的特权视角审视这个世界 , 关注文本的文化转 向。 促 使 文 化 翻译 应 运 而 生 。 萨 义 德 认 为 尽 管 产 生 冲 突 和矛 盾 . 但 是 不 能 脱离 后殖 民 主 义 的 后 现 代 语 境 。然 而 . 应 该 看 到 一 直 以来 . 语 言 学 的对 等论 束 缚 了 翻译 的进 一 步发 展 。 因此 , 在 当今 世 界 经 济 全球 化 和 文 化 多 元 化 的 背 景 下 。文 化 翻译 比语 言 学 翻 译 更 具 现 实 的进 步 性 。 1 9 7 2 年 ,美 国 翻 译 学 者 霍 姆 斯 ( J a m e s t e i f n g , h y p o c i r t i c a l l y 。 根 据 上 面 的 统 计 结 果 可 以看 出 . 由于 挣 扎 在 一 个 残 酷 、 自私 的上 流社 会 的 艰 辛 环 境 中 , J u l i a n 对平 等 真 诚 的 爱 的 追求 受 到 压 抑 , 并 使得灵魂也受到扭 曲, 伴 随 而 来 的 就产生“ 伪爱 ” 和恨 意 , 最终 毁 灭 了 自己 , 连 可 能 的 政 治选 择 都 达不到。 三、 结 语 语 料 库 检 索 利 用计 算机 的强 大功 能 。 进行快速 、 准 确 的分 析, 既有定量分析 , 又有 定 性 的 功 能 解 释 , 对 语 言 的 描 写 比较 全面 。 因为 在 准 确 的统 计 数 据 和 真 实 的 语 境 中 , 我 们 可 以对 文 本 的 主要 内 容 、人 物 塑 造 和 主题 进 行 精 确 的分 析 和 准 确 的 概 括 。语料库 检索 软件w o r d s mi t h 6 . 0 以 强 大 检 索 能 力 向 我 们 表 明, 把 语 料 库 检 索 软件 用 于 文 学 文 本 的 分 析 , 可 以 准 确 而 快 速 地揭示文本的写作风格 、 人 物 刻 画和 主 题 。 通过使用w o r d s m i t h 语料库检索软件 , 笔者对 《 红与黑》 进 行 了分 析 。在 上 文 中 , 笔 者 首 先 利 用W O r d s m i t h 自动 生 成 词 表 功 能分 析 了 《 红与黑》 的文

从后殖民主义角度看翻译

从后殖民主义角度看翻译

从后殖民主义角度看翻译【摘要】后殖民主义是一种多种文化政治理论和批评方法的集合性话语,以其意识形态性和文化政治批评性纠正了本世纪上半叶的纯文本形式研究的偏颇。

斯皮瓦克是后殖民主义理论阵营的一个先锋。

本文阐述了她对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翻译斯皮瓦克翻译的政治一、引言斯皮瓦克1942年生于加尔各答,是印度独立后的第一代知识分子,在加尔格答大学毕业后赴美国康奈尔大学深造。

1963年移居美国。

现为美国匹兹堡大学英语与文化研究系教授。

其主要著作有《在他者的世界里》(In Other World,1988)。

另有多篇重要论文发表:《移置作用与妇女的话语》(“Displacement and Discourse of Women”,1983)、《阐述的政治》(“The Politics of Interpretations”,1983)、《爱我及我影—她》(“Love me,Love My Umbre,Elle”,1984)、《独立的印度:妇女的印度》(“Independent India:Women’s India”)等。

她深受德里达的影响,翻译了德里达的代表作之一《论文字学》(Of Grammatology,1976),从此成为解构主义者,同时她对女性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后殖民主义等也有浓厚兴趣。

1993年她出版了《教学机器内外》(Outside In the Teaching Machine)一书,“翻译的政治”一章就选自此书,它集中体现了她的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

二、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兴起Susan Basset 和Andre Lefevere(1990)在《翻译、历史和文化》的序言中写道:尽管以经验为依据的历史研究可以证明翻译方式的变化,但是要解释这些变化,翻译学者必须深入探讨“社会权力行使的任意性和变动性,以及对于文化产品(翻译产品是文化产品的一部分)来说,该种权力行使究竟意味着什么”。

后殖民视域下的翻译_读_翻译与帝国_后殖民理论解读_

后殖民视域下的翻译_读_翻译与帝国_后殖民理论解读_

语言文学解读小说语言应用● 黄 滔 徐刚 赵婉彤后殖民视域下的翻译——读《翻译与帝国:后殖民理论解读》黄滔将翻译置于后殖民理论视域之下,这是近十几年的翻译文化转向理论研究的新角度。

道格拉斯用独到的角度展示了第三世界国家在脱离其宗主国后面临的新问题—即在文化和翻译上不知不觉又不可避免的受前殖民者文化的影响。

本文通过分析他的《翻译与帝国:后殖民理论解读》一书,一来介绍他对后殖民翻译理论的研究,二来阐释翻译不单指语言文字著述在不同语种间的传播和流布,更重要的是包括著述在内的诸种思想、观念、礼俗和制度等通过何种渠道、采取怎样的方式,被不同的文化所认识、选择、重组和阐释。

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正是以这种权力差异为基础,来研究权力差异语境下不同价值取向的译者在自觉或不自觉间所采用的翻译策略。

一、后殖民翻译研究概况后殖民理论是一种多元文化理论,通常被认为发端于19世纪后半叶欧洲殖民体系的瓦解,在印度独立之后逐渐演变成一种崭新的意识,然后揉合葛兰西(AntonioGramsci)的“文化领导权”理论、法侬(Frantz Fanon)的反殖民主义写作理论,最后发展为声势浩大的文化批评话语。

后殖民理论主要研究殖民时代结束之“后”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文化话语权力的关系,以及有关种族主义、文化帝国主义等新问题。

后殖民翻译研究始于20 世纪80 年代。

“后殖民翻译研究”这一术语由道格拉斯•罗宾逊(Douglas Robinson)于1997 年首先提出。

近年来,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在国内受到追捧。

国内专门研究后殖民翻译理论的两本本专著分别是孙会军的《普遍与差异——后殖民批评视域下的翻译研究》和吴文安的《后殖民翻译研究——翻译和权力关系》。

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些研究者开始进行个案研究,用后殖民翻译理论分析我国的翻译现象及译作,如,陈历明《从后殖民主义视角看〈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 年第6 期)、王辉的论文《后殖民视域下的辜鸿铭〈中庸〉译本》(《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 年第1 期)、严晓江《理性的选择人性的阐释——从后殖民翻译理论视角分析梁实秋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原因》(《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 年第5 期)等。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视角下的有意误译,艺术理论范文.doc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视角下的有意误译,艺术理论范文.doc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视角下的有意误译,艺术理论-摘要:由于传统文化等客观因素以及译者主观因素的影响,翻译中的误译是不可避免的。

而后殖民主义理论以批判的策略,引导翻译研究从语言的层面迈向了广阔的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给予翻译深刻而具现实意义的揭示。

我国的翻译研究要全面反思中外文化和历史传统的差异,从而找出一条基于本民族文化传统又借鉴到西方先进翻译理论的研究路径。

关键词:误译;有意误译;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误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被否定的。

然而译者在翻译实践中,都在或多或少地进行着有意误译。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因文化转向在翻译文学和比较文学的兴盛,误译也渐渐受到了重视,它的研究价值被肯定。

谢天振教授指出:“对比较文学研究者来说,如果除去因不负责任的滥译而造成的翻译错误,那么误译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

在误译作品时可以特别鲜明、生动地反映不同文化间的碰撞和扭曲,反映对外国文化的接受程度与传播中的误解与误释。

”无论是在文化研究或是在翻译研究领域,后殖民主义都是一个热门话题。

因为存在权力差异、文化差异,前殖民地国家译者会尝试利用有意误译即:较大幅度改变原著作的语言表达方式、文学形象、语境等;有意扭曲原文,以达到改变重塑文化身份、反抗前殖民者的文化残留,实现找到真正属于本民族的文化品格和文化精神的目标。

借助研究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中有意误译两者的结合,我们发现有意误译是行之有效的文学翻译策略,在后殖民主义翻译中有着积极的意义和影响。

此翻译方法的运用使原文获得新生,在经济利益及文化交流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但是我们还要认识到有意误译与乱译有着本质区别:有意误译必须以尊重客观知识、客观事实为前提。

本文拟分析后殖民理论对翻译研究领域的影响,阐述后殖民翻译理论的主要观点,探讨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视角下的有意误译。

一、误译翻译错误种类颇多。

究其原因表现为基础知识薄弱、翻译态度不认真或是跨文化障碍影响造成的误译。

后殖民主义理论

后殖民主义理论

她认为:从属阶层的发言是没有听众的。“说话”是“发言者”与 “听众”之间的交流,而从属阶层的发言,是没有进入对话和交 流的“说话”。在本土精英知识分子的话语表征体系中,“从属 阶层”是不能“说话”的。 从属阶层并不是对被压迫阶级或对社会中被视为另类的群体的指称。 在后殖民主义的话语体系中,“从属”指的是那些无法或难以进入 帝国主义文化的群体——一个与帝国主义文化不同的空间。
(二)受殖者的自我文化表征。
殖民话语霸权不仅以东方学的形式根深蒂固地存在于欧洲宗主 国的文化结构中,支配着殖民者的文学想象和情感结构,而 且也同样对前殖民地国家的文化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买同样 支配着其文学想象和情感结构。面对这种殖民渗透,受殖者 如何进行“自我文化表征”呢?
斯皮瓦克1985年发表《从属阶层有发言权吗?》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葛兰西认为:所谓文化霸权就是指在资本主义 统治中,文化领域的控制具有重要地位;统治者对文化和思想观 念的全面控制,不是通过外在强制而是通过被统治者的自觉认同 来实现的。 ◇后殖民主义者由此认为文化霸权贯穿于殖民主义的整个过程,在 后殖民时代,文化控制仍然是帝国主义在当今的重要表现形式。
后殖民主义批评理论
一. 后殖民与后殖民主义概念的界定
阿·德里达在《后殖民氛围:全球资本主义时代的第三世 界批评》一文中指出“后殖民”包含下面三种重要思想: 1.对前殖民地社会的现实状况的一种真实描绘, 在这种情况下它有 着具体明确的指称对象, 如后殖民社会或后殖民知识分子。 2.一种对殖民主义时代以后的全球状态的描述, 在这种情况下它的 用法比较抽象。 3.描述一种上述全球状态的话语, 这种话语的认识论和心理取向正 是上述全球状态的产物。” 其中第三种解释才是真正意义上的 后殖民主义。 张京媛则阐释到: 后殖民有两种含义: 一是时间上的完结, 从前的殖民控制已经结束; 另一个含义是意义的取代, 即殖民主义已经被取代, 不复存在。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下翻译的归化与异化现象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下翻译的归化与异化现象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下翻译的归化与异化现象一、引言最近十多年来,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问题一直是国内翻译学者讨论的热门话题。

纵览国内许多翻译期刊,论述翻译问题时涉及到的归化与异化问题众多。

但是,总体看来,大多数论述似乎都从传统的译论角度出发,只是将归化与异化限定在对文本的语言学认识范畴的基础上进行单向的研究。

当今世界的全球化使得各国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而翻译学作为跨文化交际的一门重要学科,在人类的交往方面发挥的作用日益突出。

翻译不仅仅要考虑到文本因素,还应该结合文本考虑其外部的政治、社会、文化语境等因素。

苏珊·巴斯内特和哈瑞什·特里维蒂认为“翻译总是植根于文化和政治体系以及历史当中”“译者采用的翻译策略反映了译本产生的语境”(曲夏瑾、金敏芳,2011:48)。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是一种带有很强意识形态色彩的文化批评理论,它关注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交流与互动关系。

它的提出给翻译研究带来了新启示,将翻译活动回置于它所产生的真实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中。

因此在后殖民主义理论这一大背景下,研究翻译的归化与异化问题显得十分有必要。

二、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作为一种文化批评理论始于20世纪70年代,它是建立在解构主义、阐释学、多元系统论、描写主义、目的论和新历史主义基础上的翻译理论。

后殖民翻译研究理论给予翻译研究的启示在于它视“翻译为殖民文化的产物,是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在权力差异语境中不平等对话的产物”(王东风,2003:4)。

后殖民翻译研究关注弱势民族、弱势文化和弱势群体,以文化生态平衡和世界多元文化为视角,努力创造世界文化多样性。

这一翻译理论的提出使得翻译研究不再局限于语言、文体和风格等文本内部问题,一大批原先热衷于探讨翻译技巧的学者也逐渐将目光转向非文本因素,比如社会、政治和意识形态等。

至此,翻译研究经历了“文化转向”“权力转向”,权力关系后来成为后殖民主义理论和翻译研究共同关注的焦点。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述评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述评
【 摘 要】 后 殖民主义翻译理论诞 生于上世 纪七十年代 , 它是将翻译研 究置于后殖民主义这一大背景 下的翻译理论新视 角。本 文主要 概述
后殖 民主义翻译理论的发展和其代表人 物的主要观点 , 从正反 两方面分析 其理论价值和局 限性 , 并客观分析后 殖民主义翻译理论 对中国翻译 研 究的 影 响 。
【 关键词 】 后殖 民主义翻译 理论 ; 理论价值 ; 局限性 ; 文化排外 0 引 言
作为一种理论批评 话语 . 后殖 民主义理论“ 首 次将西方对东方进 行文化殖 民的事实及后果纳入 自己的研究范 围. 将研究 中心从 文本形 式转移到文化政治批评上来 ,显示 了一种新 的动 向” 。 ( 张京媛 。 1 9 9 9: 4 — 5 )可谓是 2 0世纪 7 0年代西方文化界和文学理论界从边缘走 向中 心 的最新理论思潮 之一 后殖 民主义翻译理论源 自于后殖 民主义理 论 将翻译的有关问题置于后 殖民主义这一 大背景下进行研 究 . 既符 合文化学 的发展趋势 . 也符合前殖 民地国家意欲 寻求并确 定 自身文化 身份 的强烈愿望 本文主要概述后殖 民主义 翻译理论的发展和其代表 人物 的主要 观点 . 从正反两方面分 析其理论价值 和局限性 . 并 客观分 析后殖 民主义翻译理论对 中国翻译研 究的影 响 1 : 3 移动和流动为其特征 。” f 转引 自芒迪 , 2 0 0 5 : 1 9 5 ) 1 . 2 后殖民主义翻译 理论代表人物 后殖 民主义 翻译 理论首先 主要 是 由一批前 殖民地 国家 的学者提 出。 他 们既接 受过本 国教育 . 也受过欧美 国家教育 的熏陶 . 所 以更加关 注“ ‘ 第三世界 ’ 文学 被翻译成英语 所带来的意识形 态后果 . 以及由此 而造成 的种种歪 曲的情形。” ( 芒迪 . 2 0 0 5 : 1 8 8 ) 在诸 多第 三世界 国家, 译者正是在上述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着 一种特 殊的翻译 实践 后殖 民主 义 翻译理论 的主要代 表人物是盂 加拉学者斯皮 瓦克和 印度学 者尼南 贾纳 。 斯皮瓦克在 1 9 9 3 年出版的《 翻译 的政治 》 一 文中严厉的批评 了西 方女权主义批评将所有文本译成英语这一强权者语 言的主张 . 她认为 这种翻译常常表现为一种带翻译腔的语体 . 它本身就违背了 民主的理 念. 成 了强权者 的法则 她本人的翻译 策略是“ 努力使译者能够亲切地 理解原语语言 , 了解 原 文 中的 情 形 。” ( 2 0 0 5 : 1 8 9 ) 她认为“ 后 殖 民主 义 本 身并不是一种反对帝 国主义或殖民主义的批评话 语 . 其批判 目的在 于削弱西方 队东方和第三世界 国家的文化霸权。” ( 王宁 . 1 9 9 5 ( 5 ) : 8 0 ) 她 的后殖 民主义 翻译理论带有 明显的女权主义和解构主义色彩 权力关 系问题是后殖 民主义翻译理论 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印度学 者 尼南贾纳在 1 9 9 2年 出版 的《 为翻译定位 : 历史 、 后结 构主义与殖 民 语 境》 一书 中对这一 问题进 行了深刻 的研究 , 强烈抨击 了翻译在这 种 权 力差异 中的作用 : “ 翻译作为一种实践 , 造就 了或在其 中体现 了殖 民 主义操纵 之下 的不对称 的权力关系 ” ( 转引 自芒迪 , 2 0 0 5 : 1 9 0 ) 她以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9卷第4期2010年8月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Zhengzhou Institute of Aeronautical Industry Management (Social Science Edition )Vol.29No.42010.8收稿日期:2010-05-11作者简介:雷志梅,女,四川渠县人,硕士生,主要从事翻译理论研究。

后殖民主义理论与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雷志梅1,2(1.四川文理学院,四川达州635000;2.重庆师范大学,重庆400047)摘要:通过对后殖民主义理论和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思想内容进行梳理,深化了对两种理论的认识。

前者主要是一种文化批评理论,后者则主要是一种翻译实践理论。

它们之间的共同点主要表现在对帝国主义的文化霸权的揭示及其对抗上,不同点在于翻译作为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践行的一个场所,具有更深刻的内涵。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理论;后殖民主义翻译;翻译学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1750(2010)04-0131-03无论是在文化研究领域还是在翻译研究领域,后殖民主义都是一个热门话题。

而无论是在文化研究领域内还是翻译研究领域内的后殖民主义,无一例外地都要从后殖民主义的来源、主要代表人物以及他们的思想理论谈起。

因此,赛义德的《东方学》、斯皮瓦克为《论文字学》撰写的《译者前言》以及她的“第三世界妇女论”、霍米·巴巴的“话语权利”和“文化身份”理论等就成了后殖民主义研究的典范。

由于后殖民主义理论本身是一个非常庞杂的体系,而且正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所以一般只能对这个理论的主要面貌进行概述。

那么,后殖民主义理论与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是否同一呢?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本文打算从这个角度入手分别探讨后殖民主义理论和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思想内容。

一、后殖民主义理论后殖民主义理论是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一种多元文化理论。

作为一种广义的具有强烈革命性和解构性的文化批判理论思潮,后殖民主义已经成为最有影响力的一种跨学科、跨文化、跨文明的文化理论思潮。

后殖民主义理论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思想体系,对于它的界定目前学术界尚无明确定论。

后殖民主义理论如果从学缘谱系的历史追溯来看,最初由文学、文化研究源起,然后逐渐向其他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渗透。

后殖民主义这个概念本身即指在时间上继殖民主义解体之后的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同时又具有超越殖民主义的含义,带有新殖民主义的含义。

在全球化时代生存境况下,后殖民主义已经蔓延到非殖民关系的强势国与弱势国之间的不平衡性、不平等性关系上。

因此,后殖民理论是一种熔多种文化政治理论和批评方法于一炉的集合性话语,它与后现代理论相呼应,并以其文化政治批评性和意识形态性的视角考察欧洲帝国主义列强的殖民统治对其旧有殖民地文化、政治上的影响,以及这些殖民地又是如何应对这些影响的。

1.霸权思想殖民霸权思想是后殖民主义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

后殖民主义理论主要关注的不是经济、政治上的殖民霸权,而是文化上的殖民霸权,即与政治、经济统治并行的文化统治,通过这种统治,被殖民者最终被教化成为殖民者顺服的奴隶。

这一理论来源可以直接追溯到葛兰西的“国家权利”思想。

赛义德借鉴了这一理论,建构了自己的理论,即《东方学》。

《东方学》至少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指的是一种基于对想象的东方与西方的本体论与认识论之差异的思维方式。

第二层含义则指处于强势地位的西方与处于弱势地位的东方的长期以来的主宰、重构和权力压迫方式。

这样一来,西方与东方的关系往往表现为纯粹的影响与被影响、制约与受制约、施予与接受的关系。

基于这种不平等关系,所谓东方主义便成了西方人出于对东方人或第三世界的无知、偏见和猎奇而虚构出来的某种东方神话。

在这部著作中,他揭示了西方的东方学话语中隐含的一种霸权意识。

西方将东方学视为西方用以控制、重建和君临东方的一种方式。

欧洲的东方观念本身也存在着霸权,这种观念不断重申欧洲比东方优越,比东方先进。

这种霸权在文本表述中的体现便是东方想象,西方人对东方进行一种主观的重构,把东方描述成陪衬性的他者。

这种霸权思想人们常常把它理解成政治上、文化上、思想意识的霸权。

后殖民主义进而把这种理论的视域扩展到民族关系和国家关系。

2.话语权利殖民霸权思想不仅表现在文化和思想意识上,更表现为殖民文本的话语霸权。

赛义德的《东方学》便是通过对宗主国文本中殖民话语与权力的分析,揭示出“东方为西方而存在,是西方人创造了东方”这个殖民霸权的事实。

他说,“是关于东方人或臣属民族的知识使他们的管理轻松而·131·第4期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9卷有效;知识带来权力,更多的权力要求更多的知识,于是在知识信息与权力控制之间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殖民话语的理论家们将有必要追溯帝国主义物质侵略与知识暴力之间的联系,揭露它对殖民世界的意识形态的表达与宗主国强国的帝国主义文化之间的关系”。

殖民者是殖民地和被殖民者的言说者,但是殖民者说的是他想要这样说的,在他对殖民地和被殖民者进行言说之前已经预设了一个他所需要的取舍尺度。

一言以蔽之,他需要殖民地以一个具有异国情调的“他者”作为宗主国殖民者的陪衬。

他所言说的不是他所见到的,殖民地的真实成为他们言说之外的缺席者。

这种话语权体现了一种知识的霸权。

斯皮瓦克的“第三世界妇女理论”也是这一思想的体现。

第三世界的妇女处于被两重甚至三重边缘化的状态。

第三世界在西方宗主国的目光凝视下是一种女性的形象,是世界的边缘;而第三世界国家的妇女又处于男性社会的边缘,她们是边缘的边缘,是彻底的失语者、不在场。

“宗主国的男性和殖民地的男性都可以剥夺妇女的话语权,代替妇女言说,为妇女命名”。

在这两种命名中,唯独没有妇女自己的声音。

由此可见,被殖民者话语权利的丧失在本质上仍然反映了一种赤裸裸的霸权关系,只不过这种霸权并非由政治或者暴力产生,而是由知识的掌握权所控制的。

3.文化身份后殖民时期,在抵抗和消解殖民霸权的过程中,如何确定被殖民者自身文化身份也成了后殖民理论家关注的热点。

霍米·巴巴关注的焦点就是被殖民者文化身份的定位问题。

由于殖民者对被殖民者长期的文化渗透,被殖民者不得不用殖民者的话语来确定自己的文化身份。

进而,殖民者和被殖民者之间的对立关系变成了文化渗透与认同的关系,殖民者外在的强迫变成了被殖民者内在的自觉。

巴巴认为,这种异质文化的杂交是不可避免的,问题是如何在这种渗透杂交中保持弱势文化的合法性存在。

他强调差异性,强调弱势文化保存自身的文化身份。

他不赞成把东方/西方、殖民/被殖民当做清晰可辨的对立两极,而是“含混矛盾的杂糅”。

为说明殖民话语的“含混矛盾的杂糅”,霍米·巴巴提出了“模拟”的概念。

当然,他作为有着第三世界背景的后殖民理论家,更突出殖民地话语“模拟”的社会功能。

4.抵抗与消解Robinson在《翻译与帝国:后殖民理论的解释》一书中对后殖民理论作了系统的归类,他认为后殖民研究包括“殖民地怎样适应、抵抗和超越殖民主义文化以及20世纪末期所有的国家、社会和民族之间的文化权力关系,主要指弱势文化对强势文化的反应、冲突和抵抗”。

殖民地国家通过各种方式对被殖民地国家进行殖民、文化渗透的过程,同时也是被殖民地国家不断反抗殖民霸权和反渗透的过程。

我们的时代已经进入了后现代时期,后现代的主要特征是深度模式的削平、历史意识的消失、主体性的丧失和距离感的丧失,等等。

后现代主义文化是处于扩张中的消费文化。

在第一世界与第三世界的关系中,第一世界掌握着文化输出的主导权,第三世界则是被动的接受者。

对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第三世界国家来说,如果不对这种文化入侵有一种清醒的意识和有效的策略,就会有丧失本土文化原质的危险。

因此后殖民主义不仅要批判和消解来自第一世界的文化霸权,更要在保持本土文化异质性的基础上,创造一种与第一世界文化进行有效交流对话的空间。

二、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是在后殖民批评语境下所建构的一系列有关翻译的概念、判断和喻说。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主要关注翻译在殖民化过程中所撒播的权力机制以及随之而来的一系列抵抗的历史、挪用的历史、间隙的空间、分裂的空间等,是翻译理论研究中不可或缺的文化批评话语。

后殖民主义介入翻译研究,直接促使了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发生,使翻译学研究由传统的语言学范式转向文化范式,即对影响翻译活动的外部历史环境因素如社会文化、政治、权力和意识形态等的研究。

总的来说,后殖民主义理论就是对帝国主义文化霸权的消解和批判,而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则是在翻译研究领域内推广以解构主义为中心的各种后结构主义理论。

消解了翻译过程中文本、作者和译者的中心地位,把目光放在了意识形态和文化政治方面。

1.权力关系翻译研究与后殖民主义最核心的焦点就是权力关系。

翻译中原语与译语、原作与译作的不平等关系是殖民霸权思想的一种体现。

由于语言之间差异性的存在是绝对的,翻译作为一种实践,造就了或在其中体现了殖民主义操纵之下的不对称的权力关系。

赛义德在《东方学》中就对东西方语际间的权力转换问题做出过精辟的论述。

当讨论到作为译者的雷恩作品里隐含的一系列后殖民主义语境下的权力问题时,赛义德指出,“作为穆斯林行为的……中介者和翻译者,雷恩进入了穆斯林的世界,但进入的程度只是停留于能用电压的英语散文来描述这一世界……他的信仰不真诚,其实质在于他具有伪装的信教者和特权的欧洲人这两种身份,而后者无疑削弱了前者”。

他进一步指出,“作为学者,雷恩的遗产对于东方并没有什么价值,而只对他自身所在的欧洲社会的各种机构有价值”。

斯皮瓦克就此提出了后殖民主义是如何聚焦翻译与殖民化之粘连的问题。

即从原文到第三世界语言的翻译往往是不同的政治活动。

因此翻译在殖民化过程中以及在播撒殖民地人民的意识形态方面起着十分巨大的作用。

翻译在后殖民语境下构塑着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之间的不对称的权力关系,滋生了对原作的改写、暴力、添加、挪用等殖民主义话语。

斯皮瓦克特别关注翻译所导致的一系列意识形态问题以及大量的变形现象。

她严厉批评西方女性主义批评家———她们主张欧洲以外的女性主义文本都应译为强权者的语言“英语”,其结果是一个巴勒斯坦女性的文本往往酷似一个台湾男性的文本。

2.解构、阐释、消解在翻译实践中,人们所关心的一个问题就是,翻译究竟·231·雷志梅:后殖民主义理论与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应该以谁为中心?传统的语言学翻译研究认为,翻译是一种语言转变为另一种语言的实践,因此应该以原作为中心,译者除了对原作忠实外别无选择。

在后殖民语境下,翻译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是一种论理、政治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