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殖民主义
后殖民主义

后殖民主义
在现今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中,后殖民主义这一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后殖民主义被定义为一种对殖民主义的批判和反思,试图解决殖民主义对被殖民地和殖民者造成的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后殖民主义的概念、发展历程以及其在当今世界的影响。
后殖民主义的概念
后殖民主义起源于20世纪后期,被视为对传统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反击。
它强调反对殖民主义带来的不平等、压迫和文化侵略,试图建立一个更为平等和多元化的世界秩序。
后殖民主义批评殖民主义的种族主义、帝国主义和文化霸权,主张尊重多样性、平等和民族自决。
后殖民主义的发展历程
随着世界范围内对殖民主义的批判声音逐渐增加,后殖民主义的概念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许多学者开始从不同角度研究后殖民主义,并提出了各自的看法。
一些学者强调后殖民主义是一个文化运动,强调跨文化对话和文化认同;而另一些学者则将后殖民主义视为一种政治运动,强调反对殖民主义的政治实践。
后殖民主义在当今世界的影响
在当今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中,后殖民主义的影响日益显著。
许多国家开始注重本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强调自身文化的独特性和价值。
此外,国际社会也开始重视南北合作和南南合作,试图建立更加平等和多元化的全球秩序。
总之,后殖民主义的兴起标志着对传统殖民主义模式的挑战和反思。
在当今世界的多元文化背景下,后殖民主义的理念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应该努力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和理解,构建一个更加平等和和谐的世界。
《20世纪西方文论》 第十一章 后殖民主义

• (三)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 • 福柯认为,语言作为一个社会系统先于个体的存
在,人们必须借助语言建构自己的身份,但语言 永远不会有固定的意义,而且,语词的意义并不 与外在的世界一一对应,任何话语都有虚构的成 分,虚构可以产生或制造现实。
• 德里达的解构理论也为后殖民 主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和 方法。在后殖民理论家对欧洲 中心主义、本质主义民族观的 批评中,都可以看到解构理论 的影子。
• 关键词解析: • 后殖民主义 • 非洲殖民主义批评话语 • 东方学 • 理论的旅行 • 混杂
• 思考题: • 1.后殖民主义理论的思想来源有哪些? • 2. 如何理解赛义德东方学理论的内涵与困境? • 3.简述赛义德“理论的旅行”观念的内涵与意义。 • 4. 斯皮瓦克的后殖民理论有哪些理论特征?
第二节 赛义德的后殖民理论
• 爱德华·赛义德(Edward Said,1935—2003),美国 当代重要的批评理论家,后殖民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 赛义德的后殖民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以“东方学”最为 世人所知,主要理论著述《东方学》(1978)、《文 学与社会》(1980)、《世界、文本,与批评家》 (1983)、《文化与帝国主义》(1993)、《知识 分子论》(1994)、《和平的终结》(1996)等。
• (二)文化研究的转向 • 后殖民主义的文化分析方
法源自于西方兴起的“文 化研究”,它充分借鉴了 文化研究的理论成果,并 积极运用文化研究方法来 揭示西方对东方的殖民关 系。
• 后殖民主义对现代性视野中的东西方关系的研究, 不仅仅是在政治、经济对文化的制约层面上展开, 而是探讨了经济、政治和文化之间错综复杂而又 微妙的联系,从而使东西方文化关系问题呈现出 一种立体景观。
• 斯皮瓦克作为一位美籍亚裔女学者,以其独到的 理论框架、横跨多学科的视野、富有批判性的实 践,对殖民主义的文化压抑模式加以揭露,对文 化帝国主义对第三世界的妇女的漠视加以质疑, 对后殖民领域和女性主义文化领域的研究作出了 重要的贡献。
后殖民主义 名词解释

后殖民主义名词解释
后殖民主义是一个理论框架,它关注着以前殖民地国家在独立后面临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问题。
它认为,即使一个国家取得了独立,它仍然可能受到先前殖民主义的影响和剥削。
后殖民主义的目标是揭示和对抗这种持续的不平等和压迫状态。
后殖民主义思想强调了西方殖民主义对于被殖民地国家的文化、认同和社会结构的破坏,并试图恢复被殖民地国家本土文化的尊严和权力。
它主张批判性思考和反思欧洲中心主义的观念,同时也关注性别、种族和阶级等其他社会差异对于后殖民国家的影响。
后殖民主义的理论家们提出了一系列批判性的概念和方法,包括"第三世界"、"文化认同"、"去中心主义"、"后现代主义"等。
他们试图通过重构历史记述、重新评估社会关系和权力结构,以及挑战西方中心主义的知识体系来推动社会变革。
需要注意的是,后殖民主义并非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而是一个多元和复杂的学术领域,其中不同的理论家有着不同的观点和方法。
因此,在具体研究和讨论后殖民主义时,需要考虑到这种多样性和复杂性。
后殖民主义与艺术的理论

后殖民主义与艺术的理论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后殖民主义成为当代社会的热门话题之一。
其主要思想是在解决殖民主义问题上强调被统治者的主体性和对抗性。
在这方面,艺术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后殖民主义与艺术的理论,并探讨它们如何互动和影响。
一. 后殖民主义的定义与发展后殖民主义的定义是一种文化理论,是殖民主义后期形成的反殖民运动。
它强调解决殖民主义问题上被统治者的主体性和对抗性,认为在对抗思想中培养自愿性,认同和团结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并且它强调了非西方文化的影响和价值,对世界和文化的贡献。
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后殖民主义理论通过文化研究为主的多种方式,逐步形成。
尤其是在1994年,文化理论家休·布迪尔(Homi K. Bhabha)发表了《位置致意(The Location of Culture)》一书,以及加缪·爱德华·格兰特(Gayatri Chakravorty Spivak)的《在印度雾中失踪:列巴怎样无声了;关于地理学话语的一般提问》(Can the Subaltern Speak?)等书的出版,使后殖民主义理论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二. 艺术的定义和发展艺术是一种以观念、感性和审美特征作为表达方式的特殊人类活动。
它包括各种领域和形式,如绘画、雕塑、音乐、电影、舞蹈以及文学等。
艺术的目的是传达和表达情感、思想、观念,引起观众的共鸣和反思。
伴随着人类文明的演变,艺术也在不断发展。
早期的艺术更倾向于宗教和礼仪,比如印度教的寺庙艺术和欧洲的教堂艺术。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开始追求自我表达和审美的享受,形成了个性化的艺术风格。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更多的新兴艺术形式,例如电影、摄影、数字艺术等,不断涌现。
三. 后殖民主义与艺术的关系后殖民主义和艺术在相互作用和影响中有着密切的联系。
1. 艺术作为表达后殖民主义思想的途径艺术家和文化工作者通过自己的作品,可以传达出后殖民主义思想。
第五章后殖民主义

第五章 后殖民主义
一、后殖民主义兴起的社会历史背景 二、后殖民主义的理论来源 三、后殖民主义的基本特征 四、后殖民主义的主要内容 五、对后殖民主义的基本评价
一、后殖民主义兴起的社会历史背景
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西方国家关系的紧张 ㈡具有东方血统和生活经历的知识分子进入 西方学术界 ㈢冷战结束后民族主义重新崛起 ㈣经济全球化时代发展中国家对民族文化独 立性的追寻
对东方主义的批判
• 萨义德认为东方学有三层意思:
作为一个学术研究门类的东方学,涉及所有与东方有关的 领域,包括从古到今的任何已知的亚洲文明和非洲文明。 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的东方学,它建立在东方和西方二元 对立的基础上。这些对立包括:理性、发达、文明、高级 的西方与非理性、落后、野蛮、低级的东方;不断进步的 西方与始终不变的东方,自我界定的西方与他我界定的东 方;主体的西方和客体的东方;普遍性的西方与特殊性的 东方;等等。 作为一种处理东方的机制的东方学,通过做出与东方有关 的陈述,对有关东方的事务进行裁判,并以此为理论的、 政策的依据,对东方进行殖民统治。是西方用以控制、规 划和君临东方的一种机制。也就是东方主义。
对东方民族文化身份的研究
• 东方民族文化身份的重建:只能立足于东 西方文化的历史纠葛,重构民族的文化身 份。它总是有两个向度:一个是相似性和 连续性,它为人们提供传统和根基,另一 个是差异性和断裂性,它提醒人们要不断 地自我超越与重构。重建不是重新颠倒被 扭曲的历史,而是在异质文化的碰撞和交 锋中重建文化身份。
五、对后殖民主义的基本评价
• 从社会作用来看,它有助于西方社会对殖 民主义历史的再认识,有助于东方世界对 东西方关系的再思考。
• 从局限性来看,它过多地停留在学术研究的层面, 缺乏社会研究和历史研究的科学性;著述都比较 晦涩,提出的建构性文化认同策略也都含混不清, 并且有意无意地以他们对西方文化殖民历史的研 究,压抑、忽视和取代东方民族国家学者的相关 研究;着重从文化方面批判欧洲中心主义,在客 观上往往转移了对全球政治、经济霸权的关注, 从而也就间接地维护了欧洲中心主义的文化霸权。
后殖民主义理论

后殖民主义我们大家对“殖民主义”一定都不陌生,但加上一个“后”字意义完全不同,可能就很少人对此有较深的了解了。
那么什么是“后殖民主义”,它的历史语境、理论渊源、形成发展,又都是怎样的?一、“后殖民主义”含义“后殖民主义”,我们把它理解为“殖民主义之后“,这个“后”可以说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时间上的完结——代表殖民地的解体;一个是意义上的取代——殖民主义的消失。
但是很显然,第二种意义并不存在,或者说在当前的历史语境下并不存在,因为我们所能知的所有的后殖民主义话语都基于这样一个历史事实,即“基于欧洲殖民主义的历史事实以及这一现象所在造成的各种后果”,也就是说殖民主义仍存在着后续影响。
而如同上世纪六十年以后在西方学术界出现的形形色色冠以“后”字前缀的“主义”一样,后殖民主义也是一个含义丰富,颇难界定的词,目前也没有一种统一的说法。
按照德里克的概括,仅“后殖民”一词就包含下面三种重要的意思:(1)对前殖民地社会的现实状况的一种真实描绘,在这种情况下它有着具体明确的指称对象,如后殖民国家、后殖民知识分子。
(2) 一种对殖民主义时代以后的全球状态(经济、政治、文化格局)的描述,用法比较抽象,缺乏具体所指,与它企图取而代之的第三世界一样,意义模糊不清,如后殖民世界、后殖民时代等。
(3)描述一种关于上述全球状态的话语,这种话语的认识论和心理取向正是上述全球状态的产物。
(阿里夫·德里克《后殖民氛围:全球资本主义时代的第三世界批评》,美国《批评探索》1994年冬季号。
德里克近十几年来发表一系列论述后殖民理论的文章,以其独到的视角,引起了西方学界的广泛关注。
德里克以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敏锐眼光,揭示了资本主义全球化背景下后殖民理论存在的盲点及其意识形态内涵,并凭借自己对东亚历史的深入了解,解析了一系列东方后殖民现象。
)我们今天所要说的后殖民主义应该说是更倾向于第三种意义的,简单的来说是对西方文化殖民的历史事实及其后续影响的研究、反思和批判,比如后殖民理论、后殖民批评等,同时包含了前两种含义,成为一种具有广泛应用性的文化批评模式。
后殖民主义理论

后殖民主义我们大家对“殖民主义”一定都不陌生,但加上一个“后”字意义完全不同,可能就很少人对此有较深的了解了。
那么什么是“后殖民主义”,它的历史语境、理论渊源、形成发展,又都是怎样的?一、“后殖民主义”含义“后殖民主义”,我们把它理解为“殖民主义之后“,这个“后”可以说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时间上的完结——代表殖民地的解体;一个是意义上的取代——殖民主义的消失。
但是很显然,第二种意义并不存在,或者说在当前的历史语境下并不存在,因为我们所能知的所有的后殖民主义话语都基于这样一个历史事实,即“基于欧洲殖民主义的历史事实以及这一现象所在造成的各种后果”,也就是说殖民主义仍存在着后续影响。
而如同上世纪六十年以后在西方学术界出现的形形色色冠以“后”字前缀的“主义”一样,后殖民主义也是一个含义丰富,颇难界定的词,目前也没有一种统一的说法。
按照德里克的概括,仅“后殖民”一词就包含下面三种重要的意思:(1)对前殖民地社会的现实状况的一种真实描绘,在这种情况下它有着具体明确的指称对象,如后殖民国家、后殖民知识分子。
(2) 一种对殖民主义时代以后的全球状态(经济、政治、文化格局)的描述,用法比较抽象,缺乏具体所指,与它企图取而代之的第三世界一样,意义模糊不清,如后殖民世界、后殖民时代等。
(3)描述一种关于上述全球状态的话语,这种话语的认识论和心理取向正是上述全球状态的产物。
(阿里夫·德里克《后殖民氛围:全球资本主义时代的第三世界批评》,美国《批评探索》1994年冬季号。
德里克近十几年来发表一系列论述后殖民理论的文章,以其独到的视角,引起了西方学界的广泛关注。
德里克以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敏锐眼光,揭示了资本主义全球化背景下后殖民理论存在的盲点及其意识形态内涵,并凭借自己对东亚历史的深入了解,解析了一系列东方后殖民现象。
)我们今天所要说的后殖民主义应该说是更倾向于第三种意义的,简单的来说是对西方文化殖民的历史事实及其后续影响的研究、反思和批判,比如后殖民理论、后殖民批评等,同时包含了前两种含义,成为一种具有广泛应用性的文化批评模式。
后殖民主义、后殖民理论与后殖民性

后殖民主义、后殖民理论与后殖民性*陶东风1、殖民主义、新殖民主义与后殖民主义虽然"后殖民主义"(postcolonialism)是一个到本世纪晚期才被学术界广泛使用的术语,但是这个术语的准确含义却必须联系此前的"殖民主义"(亦称旧殖民主义)与"新殖民主义"这两个相关概念才能得以把握。
这三个概念分别是对殖民关系的不同阶段与不同特点所作出的理论概括。
殖民主义或旧殖民主义是指殖民关系的第一阶段,在时间上被限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其特点是殖民宗主国在政治、军事上对于殖民地国家的赤裸裸的直接统治,殖民地国家或彻底或部分地丧失了自己的国家主权;而在理论上对于殖民主义的分析与批判,在源头上可以上溯至马克思,而其成熟形态则是本世纪初列宁、卢森堡等人的帝国主义理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即本世纪40年代以后),世界各地的绝大多数殖民地国家在政治上纷纷独立,取得了国家主权,并开始摆脱帝国主义的直接控制。
但是由于真正原因,它们在经济与政治上仍然无法彻底摆脱对于原西方宗主国的依赖。
冷战开始以后,这些国家和地区形成了所谓第三世界,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经济落后,在政治与经济上都无法真正独立。
这就是殖民关系的第二阶段──所谓的"新殖民主义"阶段。
这个阶段的相应理论是20世纪60-70年代在拉美国家发展起来的"依附理论"(dependency theory)或称"新帝国主义"理论。
它的宗旨是阐述新殖民主义阶段西方发达国家与第三世界国家之间不平等的政治、经济关系,力图表明:在二战后出现的资本主义世界秩序中,西方发达国家通过自己的技术与金融等方面的优势,处于世界体系的中心,掌握着第三世界的命运,使之依然处于半殖民地或准殖民地的状态,亦即世界体系的边缘,可以说是不叫殖民地的殖民地。
如果说殖民主义与新殖民主义主要关注的是西方宗主国与殖民地国家或第三世界国家的政治、经济关系;那么,后殖民主义理论则集中关注第三世界国家与民族与西方殖民主义国家的文化上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殖民主义,第三世界,西方文化,霸权主义,帝国主义后殖民主义(postcolonialism)又叫后殖民批判主义(postcolonial criticism)。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是对当今世界出现的后殖民社会状态的反映。
按照A.德里克等人的解释,后殖民(postcolonial)一词意指当今世界的三个层次的社会状况:一是指先前的殖民地社会的当代状况,即先前的一些殖民地社会在结束了西方殖民主义的军事、政治、经济等统治之后仍然存在的甚至日益严重的殖民文化统治状况;二是指准“第三世界”的当代社会状况,即以先前第三世界为主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其中既有先前的殖民地社会,也有非殖民地社会)遭受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统治的状况;三是指一种全球状态,亦即在西方殖民主义结束之后,在全球普遍存在的文化殖民主义或文化帝国主义状况。
所以,后殖民主义主要就是以先前的殖民地和第三世界知识分子以及生活在第一世界的殖民地和第三世界知识分子为主体的知识分子的一种文化话语,是他们的一种文化关怀和文化倾向。
其实质是要反对欧洲中心主义,反对当今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这些发展中国家所推行的文化霸权主义,力图使自己的民族文化从世界文化的边缘状态回归到应有的位置,甚至成为新的文化中心。
————————————————————————————————————“后殖民主义”是指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在“二战”之后的冷战和后冷战时期对“落后”民族和国家进行文化围剿和文化渗透的一种侵略政策,因而在理论上常常表现为一种文化殖民主义、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
依照后殖民主义的观点,只有西方先进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才是世界文化的中心和楷模,而非西方的“落后”民族的文化则常被贬称为边缘文化、愚昧文化。
正是在这个所谓“落后”文化被不断沦为他者化的时代,西方文化霸权逐渐代替了西方以往对第三世界经济和政治的直接控制,因而,与西方文化霸权的对抗就成了“后殖民时期长期政治冲突”的主要内容。
(注: Edward Said, "Third WorldIntellectuals and Mctropolitan Culture," Raritan 23.3 (1990), p.31.)严格地说,后殖民主义是个含混的概念,通常有两个指向,首先是指一种理论思潮,其次才是一种有别于殖民地宗主国正统文文学的写作。
后殖民主义作为一种理论思潮其实就是指萨伊德、斯匹瓦克和巴巴这样一些西方理论家对殖民地写作/话语的研究。
其理论根源主要是后现代主义/后结构主义的一些批评概念;所谓后殖民地文学也就是欧洲殖民地诸国的文学,用以区别其与“主流文学”的不同。
后殖民地文学内蕴复杂,不同的国家有着自己固有的传统和对殖民主义的认可和接受程度,这就决定了研究视角和批评策略的多样性。
从研究方法来看,该流派具有解构主义、女性主义、精神分析、马克思主义、文化唯物主义和新历史主义等方法特征,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存在打破学术界限的倾向。
其代表人物主要包括那些目前在英美的主要大学任教的第三世界的后裔。
这些学者同时扮演着双重角色,一方面以第三世界批评家自居,不断向主流文化发起攻击,从而为自己寻得一席之地;另一方面,他们又沾沾自喜,俨然以第一世界学术圈的成功者的面目活跃在学术舞台上。
无论萨伊德、斯匹瓦克还是巴巴都是如此,都经历了从一开始默默无闻到在学界崭露头角这样一个艰苦创业的过程。
后殖民批评话语的出现,可以说是西方理论界首次把非西方的文化事实作为理论研究的主题并形成热点,使历史未曾受到质疑的西方中心理论在跨文化语境中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由于这一理论所操持的是西方最时髦的思想武器,其中包括福柯、德里达的后结构主义或解构主义等。
因此,西方学术界不可能像以往对待第三世界文化的态度那样对其熟视无睹。
在不休的争论中,后殖民主义理论异军突起,在理论界独树一帜,成为当今文学批评中的一支生力军。
在这一理论思潮的影响下,文学研究的兴趣也明显发生了偏移。
许多经典作家的作品也被得以重新解释。
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崛起与发展是在一种庞杂繁复的精神氛围中进行的。
当今世界是一个越来越多元化或多极化的世界。
当代世界文化已经不可能再是西方中心主义的话语。
处于后冷战时代的今天,民族文化的差异整合性将是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
探视不同文化的属性问题、强调不同文化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是后殖民主义理论家具有的一种共同倾向。
他们在重视区域文化、地方性文化的同时,还保持了对欧洲中心主义和父权中心主义的批判。
从此意义上讲,后殖民主义确乎可以对当代复杂的文化现象作出某种文化阐释,也可以透过现代杂色纷陈的文化帷幔进一步窥视多元文化的质地。
后殖民理论是继后现代主义之后的又一理论景观.这种反人本主义的文化政治理论和批评方法,在西方批评界再掀波澜,并迅速由西方蔓延到全球.这种批评理论主张消解中心,倡导多元文化研究,强调意识形态话语批判和文化政治批评,其主要观点是针对"东方主义"、"文化帝国主义"、"西方神话"和"东方寓言"等等西方中心主义观点的批判.后殖民主义,第三世界,西方文化,霸权主义,帝国主义后殖民主义(postcolonialism)又叫后殖民批判主义(postcolonial criticism)。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是对当今世界出现的后殖民社会状态的反映。
按照A.德里克等人的解释,后殖民(postcolonial)一词意指当今世界的三个层次的社会状况:一是指先前的殖民地社会的当代状况,即先前的一些殖民地社会在结束了西方殖民主义的军事、政治、经济等统治之后仍然存在的甚至日益严重的殖民文化统治状况;二是指准“第三世界”的当代社会状况,即以先前第三世界为主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其中既有先前的殖民地社会,也有非殖民地社会)遭受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统治的状况;三是指一种全球状态,亦即在西方殖民主义结束之后,在全球普遍存在的文化殖民主义或文化帝国主义状况。
所以,后殖民主义主要就是以先前的殖民地和第三世界知识分子以及生活在第一世界的殖民地和第三世界知识分子为主体的知识分子的一种文化话语,是他们的一种文化关怀和文化倾向。
其实质是要反对欧洲中心主义,反对当今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这些发展中国家所推行的文化霸权主义,力图使自己的民族文化从世界文化的边缘状态回归到应有的位置,甚至成为新的文化中心。
————————————————————————————————————“后殖民主义”是指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在“二战”之后的冷战和后冷战时期对“落后”民族和国家进行文化围剿和文化渗透的一种侵略政策,因而在理论上常常表现为一种文化殖民主义、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
依照后殖民主义的观点,只有西方先进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才是世界文化的中心和楷模,而非西方的“落后”民族的文化则常被贬称为边缘文化、愚昧文化。
正是在这个所谓“落后”文化被不断沦为他者化的时代,西方文化霸权逐渐代替了西方以往对第三世界经济和政治的直接控制,因而,与西方文化霸权的对抗就成了“后殖民时期长期政治冲突”的主要内容。
(注: Edward Said, "Third WorldIntellectuals and Mctropolitan Culture," Raritan 23.3 (1990), p.31.)严格地说,后殖民主义是个含混的概念,通常有两个指向,首先是指一种理论思潮,其次才是一种有别于殖民地宗主国正统文文学的写作。
后殖民主义作为一种理论思潮其实就是指萨伊德、斯匹瓦克和巴巴这样一些西方理论家对殖民地写作/话语的研究。
其理论根源主要是后现代主义/后结构主义的一些批评概念;所谓后殖民地文学也就是欧洲殖民地诸国的文学,用以区别其与“主流文学”的不同。
后殖民地文学内蕴复杂,不同的国家有着自己固有的传统和对殖民主义的认可和接受程度,这就决定了研究视角和批评策略的多样性。
从研究方法来看,该流派具有解构主义、女性主义、精神分析、马克思主义、文化唯物主义和新历史主义等方法特征,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存在打破学术界限的倾向。
其代表人物主要包括那些目前在英美的主要大学任教的第三世界的后裔。
这些学者同时扮演着双重角色,一方面以第三世界批评家自居,不断向主流文化发起攻击,从而为自己寻得一席之地;另一方面,他们又沾沾自喜,俨然以第一世界学术圈的成功者的面目活跃在学术舞台上。
无论萨伊德、斯匹瓦克还是巴巴都是如此,都经历了从一开始默默无闻到在学界崭露头角这样一个艰苦创业的过程。
后殖民批评话语的出现,可以说是西方理论界首次把非西方的文化事实作为理论研究的主题并形成热点,使历史未曾受到质疑的西方中心理论在跨文化语境中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由于这一理论所操持的是西方最时髦的思想武器,其中包括福柯、德里达的后结构主义或解构主义等。
因此,西方学术界不可能像以往对待第三世界文化的态度那样对其熟视无睹。
后殖民主义批评:从西方到中国后殖民主义理论是非常晦涩的。
这不仅仅是因为理论和哲学的论述一般都比较艰深的缘故。
后殖民主义理论基本脱胎于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而这两种理论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晦涩、艰深、难懂。
象德里达(Derrida)等理论家,他们的文字都十分复杂深奥,诘屈聱牙。
这是为了体现“后学”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即语言在表达意义时的“不透明性”和含混、歧义性,但其中也不乏故弄玄虚的成分。
我们则希望尽可能把问题说清楚一些,文字表达尽量简明和通俗一些。
我们力求,能把复杂的问题用简明的语言讲清楚。
一如果从学术机构化的角度,也即出版论文集、杂志、会议、进入大学研究生课程等方面来看,后殖民主义批评在美国兴起,还不到十年的时间。
不过,我们除了了解从这一学派近年来开始流行到目前的情况,还应回溯到60年代。
60年代正是中国的文化大革命的时期。
而从世界范围来看,是全球文化大动荡的年代。
西方世界危机重重。
东西方的地缘政治利益冲突没有解决,美国在越南战争中,陷入重重困境,在国内导致了席卷全国的反战运动。
1968年,法国发生了著名的“五月风暴”,表现出文化革命式的狂热。
与此同时,苏联的“社会帝国主义”政策,导致了68年捷克事件。
在中国的文革正闹得天翻地覆的时候,西方世界也在开展一场“文化革命”,冲击了西方文化的正统和经典、西方的伦理道德、宗教和价值观。
其结果,是中产阶级的年青人的“反文化”、性解放、嬉皮士、摇滚乐、女权主义等的兴起。
在美国,这场中产阶级青年的文化反叛,与风起云涌的反越战运动、黑人民权运动相互呼应。
西方与中国的文革当然有很大的差异,但从世界史的角度看,又有很多有意义的联系性和相关性。
60年代也是第三世界国家与民族的解放运动轰轰烈烈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