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简介

合集下载

女性主义简介

女性主义简介

女性主义自由主义女性主义——自由、理性与平等的追求自由主义女性主义在时间上是所有女性主义的流派的起点,在理论上也是其他各派的出发点或修正和改造的对象。

其批判对象主要是法律上、形式上的不平等,所以批判力非常有限,改革诉求也显得过于温和。

十八世纪欧洲女性者因为新资产阶级男人反抗君权的启发而开始质疑男权的神圣性。

自由主义崇尚理性,主张人之为人是因为具有推理能力,而非因徒具人之形体,所有人在接受教育以后都具备同等的理性,故应平等对待。

而且强调人性不分性别,女人亦具有理性思辩能力,男女不平等是习俗以及两性差别教育造成的,为了消弭人为不平等,应给予女性同质的教育;同时由于在兴趣、才能方面个人差异远大于性别差异,女性应有充分和平等的机会作选择,以便人尽其才,为社会提供更充沛的人力资源,提高竞争力,此外,法律应不分性别,男女一视同仁。

台湾的妇女运动在七0和八0年代深受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影响,如「先做人,再做男人或女人」,「人尽其才」,及反对妇女保障名额、修改法律中的性别歧视等主张都十族展现追求平等的精神。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在二十世纪后期的发展趋势是扩大公领域范围,增强国家保护弱势个人(如家庭暴力的受害者)的公权力;并且有鉴于个人自我实现的机会深受经济力影响,而愈益注意经济分配的公平性,主张应由政府积极介入以减轻市场经济祸害;在法律方面则由消极的反对性别歧视的立法,进而积极以立法消除歧视或矫正已有的不平等。

如公设托儿所、受害妇女庇护所、加强就业训练都是近年来自由女性主义强调的重点。

八0年代以后的自由派女性主义者,终于体认到做一个齐家治国的女超人并不容易,故提出家务分工、弹性工时及减轻男性养家重担等概念。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代表人物:十八世纪英国的玛莉‧乌丝东奎芙特(Mary Wollstonecraft),最有名的著作发表于1972年的《为女权辩护》(A Vindication of the Rights of Woman)。

什么是女性主义?

什么是女性主义?

什么是女性主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权益逐渐得到重视,女性主义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那么,什么是女性主义?女性主义有哪些流派和思想?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女性主义。

一、女性主义的定义女性主义广义上是指支持女性平等地参与社会政治、文化和经济领域的运动和理论。

狭义上指的是关注女性问题的学说和社会运动。

女性主义的目的是消除性别歧视和不平等,实现性别平等和女性权利的实现。

女性主义的影响不仅仅在西方国家,而是全球性的。

二、女性主义的流派和思想1.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自由主义女性主义认为,女性拥有与男性平等的权利,以及实现性别平等的最佳方式是通过法律和政策的改革。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反对歧视性法律,赞成女权主义运动中的女权主义者,主张女权主义的目标是赋予女性更大的自由和自我控制。

2. 文化女性主义文化女性主义关注的是文化和媒体对女性的影响。

文化女性主义认为,女性是一群受到男性统治的弱势群体,他们认为这种统治是一种意识形态和社会结构的产品。

他们在研究和传媒方面,分析和批评了文化表现中女性的形象和角色,提出了女性主义的思想。

3. 同性恋女性主义同性恋女性主义认为,性别歧视不仅是女性遇到的问题,同时也包括那些拥有性别的人们。

她们主张,性别歧视一部分就是异性恋歧视同性恋,通过建立互惠关系和共存理念,营造氛围,增强社会认同和社会支持以帮助实现性别平等性。

三、结语综上所述,女性主义是一种主张实现性别平等和尊重女性权利的运动和理论。

女性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中出现了多种流派和思想,每一个流派和思想都有其独特的观点。

在女性的发展和平等方面仍然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在实现性别平等方面仍然面临许多的挑战,但这并不影响女性主义的发展方向。

我们应该坚定地推进女性权利的发展,并为其前行不懈努力。

女权主义简介

女权主义简介

简介女性主义(Feminism)又称女权(女权主义)、妇女解放(女性解放)、性别平权(男女平等)主义,是指为结束性别主义(sexism)、性剥削(sexual exploitation)、性歧视和性压迫(sexual oppression),促进性阶层平等而创立和发起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批判之外也着重于性别不平等的分析以及推动性底层的权利、利益与议题。

女权主义是女性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用语,两者本质没有区别女性主义的观念基础是认为,现时的社会建立于以男性为中心的父权体系之上。

女性主义理论的目的在于了解不平等的本质以及着重在性政治、权力关系与性意识(sexuality)之上。

女性主义政治行动则挑战诸如生育权、堕胎权、教育权、家庭暴力、产假、薪资平等、投票权、代表权(Representation politics)、性骚扰、性别歧视与性暴力等等的议题。

女性主义探究的主题则包括歧视、刻板印象、物化(尤其是关于性的物化)、身体、压迫与父权。

女性主义运动是一个跨越阶级与种族界线的社会运动。

每个文化下面的女性主义运动各有其独特性,并且会针对该社会的女性来提出议题,比如苏丹的性器割(genital mutilation)或北美的玻璃天花板效应,以及中国的女性参政问题、女性劳动报酬偏低的问题;女性下岗失业比例偏高的问题;流产和遗弃女婴问题;婚后居住在男方家所带来的男女不平等问题;媒体和社会观念中的父权(男权制度)(Patriarchy)思想残余问题等。

而如强奸、乱伦与母职则是普世性的议题。

女性主义的理论千头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在全人类实现男女平等。

综观女性主义的理论,有些激烈如火,有些平静如水,有些主张做决死抗争,有些认可退让妥协,但是所有的女性主义理论都有一个基本的前提,那就是:女性在全世界范围内是一个受压迫、受歧视的等级。

综述女性的第二性地位是如此普遍,如此持久。

在这样一个跨历史、跨文化的普遍存在的社会结构当中,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认知、观念、伦理等各个领域都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即使在家庭这样的私人领域中,女性也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

女性主义简介

女性主义简介






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从人类社会发展史 的角度探求女性受压迫的根本原因: 第一,生产资料私有制:男性既成为土地的主人,也成了 女性的拥有者,这是“女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 第二,一夫一妻制:历史上的一夫一妻制家庭使女子处于 从属地位。恩格斯指出历史上由对偶婚过渡而来的个体婚 制即一夫一妻制只是对女性而不是对男子而言。“现代的 个体家庭建立在公开的或隐蔽的女性的家庭奴隶制之上”。 第三,女性体力弱小也是其受压迫的根源之一。随着私有 制的出现,女性被排除于社会生产之外,而只限于从事家 庭的私人劳动。此时女性的家务劳作失去了往日公共的性 质,成为家庭的奴仆。
当代西方思潮

女 性 主 义简介
一、概况(地位、宗旨、背景、历程、主张、 流派、成就) 二、当下语境中关涉女性主义的两点思考
(一)地位
占人类二分之一的女人有了自 己的理论
(二)宗旨
男女平等
(三)背景:

实践: 人类进入父系社会后,女性处于从
属地位,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妇女所受的 压迫和歧视是女性主义思潮产生的直接现 实基础。
据美国人口普查局2006年8月29日发表的报告,2005年, 美国有28.7%的单身母亲、约400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女囚犯比例不断上升。 美国妇女受性侵犯的比例居高不下。
2009年美国人权纪录显示:

美国妇女不享有与男子同等的参政权利。
美国女性人口占全美总人口的51%,但在第110届美国国会中,女 议员有88名,其中参议院16名,占16%;众议员72名,占16.6%。


“如果说女人是世俗的、平庸的、基 本上是功利主义的,那是因为她被迫把自 己的生存奉献给做饭和洗尿布——她无法 取得一种崇高感!” “她的双翼已被剪掉,人们却在叹息 她不会飞翔。”

什么是女性主义,它的目标是什么?

什么是女性主义,它的目标是什么?

什么是女性主义,它的目标是什么?女性主义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

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政治运动,女性主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其主要是为了争取女性平等的权利。

业内人士认为,女性主义的目的在于推动社会加强对妇女权利的保护和反对妇女权利的侵犯。

下面,就让我们来仔细探讨什么是女性主义以及它的目标是什么。

一、什么是女性主义女性主义是对性别不平等、歧视和对于女性的压迫的抵制和反击运动。

它的核心理念是反对性别歧视,强调男女平等,旨在让女性在社会、经济和政治方面像男性一样受到平等对待。

女性主义不仅仅是女性自由主义的争取,它也关注男性自由。

二、女性主义的目标1.推动社会性别平等女性主义的目标之一是推动社会实现性别平等。

女性主义强调女性的权利和自由,从而反对长期存在的性别歧视。

女性主义抗议暴力、涵盖文化、心理和物质层面,使得不同种类的权利得到公平对待。

2.反对性别暴力的发生女性主义力图消除对于妇女的性别暴力,包括性骚扰、性剥削、家庭暴力、强奸等。

女性主义者通过法律、社会运动、文化影响等多种方式来实现这一目标,为女性争取基本尊严和人权。

3.倡导性别自由女性主义要求妇女拥有同样的权利和自由,可以像男性一样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从而消除长期以来存在的性别压迫。

女性主义认为女性应该掌握自己的生活和命运,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4.支持女性在职场的发展女性主义者呼吁通过培训机遇、公平薪酬、平等机会和工作环境等措施支持妇女参加职场,进一步增加妇女在巨大的市场竞争中的发展机会。

5.树立女性的地位女性主义的目标之一是为女性树立在社会、政治和经济层面的地位。

女性主义通过倡导灵活的职业机制以及公平的资产与财产构成,以增加女性在社会和经济中取得的权益。

女性主义的目标是消除性别歧视、推动性别平等、追求个人自由和尊重妇女的权利。

女性主义不但要为女性争取平等权利,同时也要让男性更好地了解和尊重女性。

最终,女性主义的目标是令我们的社会能更加平等和人性化。

什么是女性主义

什么是女性主义

什么是女性主义什么是女性主义女性主义(女权主义)的理论千头万绪,但是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在全人类实现男女平等。

所有的女性主义理论有一个基本的前提,那就是:女性在全世界范围内是一个受压迫、受歧视的等级,即女性主义思想泰斗法国著名存在主义作家、女权运动的创始人之一、让-保罗·萨特的终身伴侣波伏娃所说的“第二性”。

女性的第二性地位是如此普遍,如此持久。

在这样一个跨历史跨文化的普遍存在的社会结构当中,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认知、观念、伦理等各个领域都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即使在家庭这样的私人领域中,女性也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

女性主义理论的目的在于了解不平等的本质以及着重在性别政治、权力关系与性意识之上。

女性主义政治行动则挑战诸如生育权、堕胎权、教育权、家庭暴力、孕妇留职、薪资平等、投票权、性骚扰、性别歧视与性暴力等等的议题。

女性主义探究的主题则包括歧视、刻板印象、物化(尤其是关于性的物化)、身体、家务分配、压迫与父权。

现代女性主义理论主要、但并非完全地出自于西方的中产阶级学术界。

不过,女性主义运动是一个跨越阶级与种族界线的草根运动。

每个文化下面的女性主义运动各有其独特性,并且会针对该社会的女性来提出议题。

第一次妇女解放运动:大概是19世纪末左右,是妇女解放运动的第一次浪潮,当时争论的一个焦点是要求性别包括男女之间的生命全历程平等,也就是两性的平等,当时也要求公民权、政治权利,反对贵族特权。

反对一妻多夫、一夫多妻,强调男女在智力上和能力上是没有区别的。

最重要的一个目标是要争取家庭劳动与社会劳动等价、政治权利同值。

第二次妇女解放运动:一般地说,是从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开始的。

人们认为,最早也是起源于美国。

这次运动一直持续到80年代。

其基调是要强调两性间分工的自然性消除男女等工不同酬谢。

要求忽略把两性的差别看成是在两性社会关系中,女性附属于男性的基础的观点。

第二次女权主义运动带来的另外一个结果,就是对于性别研究,女性主义的学术研究兴起。

女性主义简介资料

女性主义简介资料

评价
• 优点:探讨了妇女受压迫的根源,并将忽 视的家务劳动揭示出来,强调家务劳动的 经济价值和妇女作为劳动力后备军的特殊 意义。
• 批评:没有看到人口生产和妇女生育养育 对生产活动的决定性作用。他将妇女受压 迫简化为经济剥削问题,忽略了社会结构、 社会文化的作用。缺少对男女差异性的重 视。
四、社会主义女权主义
女权主义者最初认为,要铲除性别压迫就必须先铲除 其生理基础,只有消除生理差异才能进而消除男女之间的 不平等和性别歧视。提出要建立以妇女的生活经验和身体 经验为基础的亚文化对女性采取必要的保护性措施
(二)父权制压迫理论
女性受压迫的根源是父权制,而非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父权制社会对女性的压迫是建立在男权文化的基础上的, 主要支柱是“性政治”
不足:(1)忽略家庭和私人生活领域的权力关系 (2)以男性规范为标准,忽略了女性的独特价值 (3)只是对于现存的法律和教育上的改革和斗争,未触及
社会的本质和父权制的核心 (4)单纯依靠女性个人的努力去改变,忽略了女性的不利
地位和群体行动的重要性。
二、激进的女权主义
激进的女权主义产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主张革命 而非改良。其代表人物有费尔斯通,米丽特,伊丽加莱, 凯瑟琳等。观点主要有: (一)改变生育机制论
三、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
女权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结合,寻找女 性被压迫地位的根源,从经济角度探讨了 女性从属地位的原因。主要观点有:
主要观点
一、私有制:妇女受压迫的根源 (1)恩格斯认为,妇女受压迫的产生,私有制是导致妇女 处于被压迫地位的决定性因素,是根源。妇女受压迫、从 属地位是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制度的产物;性别的不平等 与社会经济的不平等有密切的联系。 (2)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者认为,妇女受到的压迫在与私 有财产制的经济结构,并与资本剥削劳动劳动具有相同的 形式;夫妻关系不是以自然条件为基础,而是经济条件为 基础。

电影中的“女权”呐喊

电影中的“女权”呐喊

2.女性主义的发展
第一次浪潮:大概是19世纪末左右,当时争论的一个焦点是要求性 别包括男女之间的平等,也就是两性的平等,当时也要求公民权、 政治权利,反对贵族特权,强调男女在智力上和能力上是没有区别 的。最重要的一个目标是要争取政治权利,往往被称作“女权运 动”。 第二波女权运动:1960年之后的女性主义 60年代与法国学生运动、美国公民权运动和抗议越战活动相伴而生 的是第二次女权运动的高涨。在这场运动中,女性主义者越来越发 现,男女的不平等不仅存在于选举权、就业权、受教育权等社会政 治领域,而且在文化中也有深深的烙印。通常认为第二次浪潮到 1980结束 女性主义第三波:1980年代之后 女性主义者认识到完全与男性对立也不是女性的出路。因为女性主 义者们在和男性的完全对立中,并不感到快乐。 反思:男性与女性的和谐?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三、叙事结构批评
《末路狂花》 第一把枪——杀死酒吧男子,打劫——保护自我,获得金钱 第二把枪——绑架警察、炸掉卡车——反抗权威,捍卫尊严
四、文化批评
80年代以后,接受英国的文化研究的成果,女性主义开 始摆脱性别差异研究,进入文化层面。
特里萨·德·劳里蒂斯《走中间线路的游击队——八十 年代的女性主义电影》:女性主义电影不一定要走“对 抗电影”的道路,二十可以跻身于主流电影中,巧妙利 用常规与传统。
四、文化批评
《钢琴课》or《钢琴别恋》 导演、编剧:简·坎皮恩 主演:霍利·亨特,哈威·凯特尔,安娜·帕奎因,山姆·尼尔,克 利夫·柯蒂斯,布鲁克·奥佩斯 简介:本片是由新西兰著名女导演简.坎皮恩执导的一部浪漫爱情 片,也是一部反映女性觉醒为出发点的佳作,获得第46届戛纳电影 节金棕榈奖和最佳女主角奖。片中女主角霍利.享特的表演特别出 色,她以柔美的手语和坚定的目光成功地演出了一个内心丰富却被 禁锢的美丽哑女形象,使她成为第66届奥斯卡影后。男主角为哈 维.凯特尔。故事讲述美丽的哑女,她不能说话却弹得一手好琴, 也就是以钢琴为媒,她勇敢地找到了她的真爱。影片中有多首古典 乐章,钢琴曲会让人如痴如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文化女权主义
• 文化女权主义以激进女权主义为基础,要求把女性从“男 权价值”的重压下解放出来,并根据“女性价值”创造一 种替代“男性价值”的文化。 • 第一,强调性暴力是男权文化的本质和目的,关注和抨击 大众传媒和色情作品中的性暴力。第二,强调两性差异, 女性有许多特殊和优秀的品质,而男性特质则是攻击和情 绪表达上的困境。强调发展女性特质,进行社会结构的重 组。这一理论强调女性气质对男性气质的替代也就是替代 了性别平等,这一点遭到了质疑。
二、有偿家务劳动论 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者认为,妇女受压迫的原因不完全是私有 制,而是由于有薪水的劳动与无报酬的家务劳动的分离;他们 强调要使妇女摆脱压迫,必须打破公共劳动与家务劳动的界线。 在有关家务劳动是否有偿的方面,有两种不同观点。 美国女权主义者认为,有偿家务劳动会使妇女与世隔绝;使夫 妻关系、母子关系商品化;使劳动力的性别分工固定化。 英国等欧洲国家认为,政府为主妇付费的要求,有助于提高主 妇对于家务劳动的重视,通过家务创造劳动力价值。 三、妇女解放的最终目标:全面自由发展 该理论指出,在阶级社会中,首先必须消灭剥削阶级的统治, 人类的平等包括男女平等才会成为可能。自由主义女权主义所 争取的平等主要使权利和地位的平等,即男女在政治上、经济 上、文化教育上、社会上和家庭中享有同等的地位和权力,这 种平等带有资产阶级法权特征。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男女 平等才会真正实现。
(二)父权制压迫理论 女性受压迫的根源是父权制,而非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父权制社会对女性的压迫是建立在男权文化的基础上的, 主要支柱是“性政治” (三)个人的就是政治的 高度重视存在于个人领域的性别压迫 (四)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的融合 提出建立一个双性一体(androgoynous)的平等社会, 试图消除男性和女性的社会性别差异,以此来消除性别歧 视。
七、生态环保的女权主义
• 生态女权主义是由法国女权主义者德· 欧本纳于1974年自 造的一个新词,受到激进女权主义和文化女权主义的影响, 关注点是生态问题。该理论认为,存在一种“男性世界 观”,即人们相信男性对女性的统治就如人对自然的一种 支配一样。 • 生态女权主义关注种族主义、经济剥削和对女性及自然的 控制。它认为人们将自然处于“他者”地位的态度是扎根 于父权制统治下的共同信仰体系,这种态度决定了人们对 自然和女性的剥削。
• 产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重点是探讨阶 级压迫和性别压迫在资本主义中的相互作 用方式。 • 代表人物:Julie Mitchell,Heidi Hartmnn, 艾里斯,Gayle Rubin等。
主要观点
一、阶级和性别压迫的双系统理论
双系统理论认为阶级压迫和性别压迫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两大压迫 系统,代表两组不同的利益,当他们相互交错时,妇女受到更加严重 的压迫。 米歇尔认为,资本主义的经济模式和父权制的意识形态模式组成 了压迫妇女的两大社会体系。她提出的双系统理论架构是:非物质的 父权社会系统+物质的资本主义社会系统。她认为,要根除性别歧视, 使妇女获得彻底的解放,就要同时推翻父权制和资本主义两大压迫妇 女的社会制度。
一、性别本质主义
传统本质主义是生理决定论的,性别本质论认为人 类的第一性征、第二性征和第三性征决定了两性的差异, 并进而决定两性的社会地位。男性对于女性的统治是因 为男性的生理结构更容易充当统治者,男性获得的统治 地位是以牺牲情感、家庭生活、安全等为代价的;而女 性因父权制的社会是一种合理、自然地社会秩序。 现代性别本质主义走向了一种极端,强调女性接近 自然的本性,认为女性比男性更加具有直觉和创造性。 即反对传统本质主义的男性至上论,而走向了女性至上 论。
(一)社会角色的建构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们的生活受到不同角色的塑造,家庭角色和工作角 色等对两性有不同的界定。家庭分工和职业角色的类型化构成了角色本 身的不同地位、声望和权力。两性服从与某一性别相关的社会角色规范 并以社会认为适当的方式行事。角色差异使两性有不同的兴趣、爱好、 建立不同的特长、并把时间花在不同的活动上。 (二)表演性别的建构理论 该理论强调社会化、历史文化以及现代传媒工具通过符号与意义世 界再生产两性不平等的关系。由此,社会性别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可变的、 不确定的文化建构。男女的思维、行为和互动主要是由他们生活其中的 文化决定。它受到符号互动论、拟剧理论、常人方法学的影响,认为两 性之间的交流是一个互动过程,这些互动是一个正在进行的现实,在互 动过程人们不断的创造和表现出自己的性别,并以此界定他们的社会学 性别及其行为的意义,由此构成了一个有性别的社会。
二、性别建构主义
性别建构主义认为,性别不是一个人特有的本质,而是一 种具有动力机制的建构,其中充满社会行动者之间的策略活 动。基本理论假设是:第一,社会性别不平等是人类有意图 的产物。男性利用财产、技术、地位和各种符号象征等排斥 和剥削女性。第二,性别不平等具有结构化特点,被人类创 造出来的社会结构给了人们各种各样的机会和限制,个体对 这些限制和机会做出反应的同时也在重新创造着结构。第三, 上述两方面爱相互作用下共同强化了妇女的从属地位,女性 遭受着强大的束缚甚至于失去人性。 性别建构主义分为多种视角,分别强调社会角色的建构、 符号建构、情境建构、权利建构。
女权主义理论和流派介绍
理论
• • • • • • • • 自由主义女权主义 激进的女权主义 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 社会主义女权主义 后现代女权主义 文化的女权主义 生态环保的女权主义 多元化的女权主义 • 性别本质主义 • 性别建构主义 ①社会角色的建构理论 ②表演性别的建构理论 ③情景模式的建构理论 ④福柯的权利建构理论
二、激进的女权主义
激进的女权主义产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主张革命 而非改良。其代表人物有费尔斯通,米丽特,伊丽加莱, 凯瑟琳等。观点主要有: (一)改变生育机制论 女权主义者最初认为,要铲除性别压迫就必须先铲除 其生理基础,只有消除生理差异才能进而消除男女之间的 不平等和性别歧视。提出要建立以妇女的生活经验和身体 经验为基础的亚文化对女性采取必要的保护性措施
评价
• 激进的女权主义以一种新的社会视角来解 释社会现实,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理 论,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它是女权主义流 派中唯一一个将矛头指向男性的理论。但 由于过于关注女人本身,忽略了对妇女受 压迫的社会、历史、经济层面的分析批判, 强调男女对立的一面,没看到男女的价
优点:促进妇女的觉醒,推动妇女的发展,激励广大妇女为 获得男女平等的权利而斗争,为之后的女权主义的发展奠 定了思想基础。 不足:(1)忽略家庭和私人生活领域的权力关系 (2)以男性规范为标准,忽略了女性的独特价值 (3)只是对于现存的法律和教育上的改革和斗争,未触及 社会的本质和父权制的核心 (4)单纯依靠女性个人的努力去改变,忽略了女性的不利 地位和群体行动的重要性。
评价
• 它在对妇女受压迫问题的分析上丰富和发 展了社会主义理论;并以女权主义的见解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阶级、 性别分工等。其性别分析的方法经过发展 成为了揭示妇女从属地位、启发妇女的理 论工具。 • 批评:把父权制和资本主义分开,忽视了 他们的相互作用。另外,把父权制定义为 精神的,资本主义定为物质的,造成精神 和物质的分离。忽视了妇女受压迫的复杂 性和社会结构、文化等影响因素。
二、权利和机会同等论 (1)女权主义者关注不公正的法律和教育机制,主张纠正 这些不公正。她们认为女性之所以显得智力低主要是缺少 教育机会,受压迫也是缺少机会和教育。 (2)强调女性必须要和男性一样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进入公共领域活动,同时男女应该共同承担家务。 三、女性个人奋斗论 (1)不主张对女性实行保护性立法 (2)在一个公平的社会里男女都应该拥有同等的竞争机会, 她们认为如果女人得到了和男人一样的竞争机会,她们将 会成功,她们不太看重社会结构因素对于妇女的影响,而 认为社会障碍是可以被个人的努力和政府的干预所克服的。 (3)从追求同样的平等向从差异性中追求平等转变。
八、后殖民主义女权主义
• 后殖民主义女权主义也被称为“第三世界女权主义”,它 反对霸权主义,从不同维度分析“西方”对“东方”的知 识霸权。 • 它指出,西方女权主义是居于边缘反对西方的知识体系, 但依然存有西方霸权主义的痕迹。西方女权主义在建构他 们对第三世界的妇女的知识和话语时,也在复制着帝国主 义新的文化霸权。表现在:第一,将女性均制化,设想的 东方女性普遍都是愚昧、贫穷的。第二,妇女受压迫是父 权制与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资本主义等权利勾结在一 起相互作用的。第三,需要将历史和文化纳入到分析当中。
评价
• 优点:探讨了妇女受压迫的根源,并将忽 视的家务劳动揭示出来,强调家务劳动的 经济价值和妇女作为劳动力后备军的特殊 意义。 • 批评:没有看到人口生产和妇女生育养育 对生产活动的决定性作用。他将妇女受压 迫简化为经济剥削问题,忽略了社会结构、 社会文化的作用。缺少对男女差异性的重 视。
四、社会主义女权主义
女权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结合,寻找女 性被压迫地位的根源,从经济角度探讨了 女性从属地位的原因。主要观点有:
主要观点
一、私有制:妇女受压迫的根源 (1)恩格斯认为,妇女受压迫的产生,私有制是导致妇女 处于被压迫地位的决定性因素,是根源。妇女受压迫、从 属地位是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制度的产物;性别的不平等 与社会经济的不平等有密切的联系。 (2)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者认为,妇女受到的压迫在与私 有财产制的经济结构,并与资本剥削劳动劳动具有相同的 形式;夫妻关系不是以自然条件为基础,而是经济条件为 基础。 (3)妇女进入有偿劳动市场,参加劳动对男性的经济依赖 才会消失。孩子的公共抚养以及家庭劳务的共同分担才能 使女性充分就业。
• 二、性别分工理论
资本主义社会的性别分工导致了妇女受压迫、受剥削,而这种性 别分工是资本主义和父权制共同作用的结果。艾里斯指出了性别分工 是妇女受压迫的根源所在,提出为了结束男性的支配地位,就必须消 灭性别分工本身。
• 三、社会性别制度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