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飘_的女性主义解读
《飘》中女性主义研究概况综述

《飘》中女性主义研究概况综述《飘》中女性主义研究概况综述《飘》是1936年由玛格丽特·米切尔所写的一部关于南北战争的小说,这部作品不仅以其细致入微的人物刻画和丰富的情感深度而闻名,更因其在女性主义方面的探讨而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概括和梳理近年来关于《飘》中女性主义的研究概况。
一、背景介绍《飘》以南北战争为背景,描述了战争对一个佐治亚家庭的影响,尤其是对斯嘉丽·奥哈拉这个角色的塑造。
斯嘉丽·奥哈拉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角色,她既是一个受到社会期待和传统束缚的女性,又是一个勇敢追求自己感情和生活的女性。
二、发展历程自《飘》问世以来,学者们便开始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对这部作品进行解读。
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分析斯嘉丽·奥哈拉与其他女性角色的关系,以及她们在男权社会中的地位。
随着女性主义理论的不断发展,后来的研究更加深入,开始探讨斯嘉丽·奥哈拉如何通过自我认知和自我实现来反抗男权社会的压迫。
三、研究领域和方法在研究领域方面,主要包括文本分析、比较研究、历史研究和跨文化研究等。
其中,文本分析是研究《飘》中女性主义的主要方法,通过对小说中的人物、情节和象征意义的解读,来揭示其中所蕴含的女性主义思想。
比较研究和历史研究则侧重于将《飘》放在更广泛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中加以考察,以揭示其女性主义思想在当时社会中的独特性和普适性。
跨文化研究则注重探讨《飘》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接受和理解,以揭示其女性主义思想的跨文化共性和差异。
四、重要成果和趋势近年来关于《飘》中女性主义的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
首先,通过对小说中女性角色的深入分析,学者们揭示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所面临的种种压迫和限制,以及她们在追求自由和平等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
其次,学者们还探讨了斯嘉丽·奥哈拉等女性角色如何通过自我认知和自我实现来反抗男权社会的压迫,从而展现了女性主义的自我主张和主体意识。
此外,还有学者研究了小说中的跨文化女性主义思想,探讨了《飘》在全球范围内的女性主义影响和价值。
《飘》的女性主义思想解读

《飘》的女性主义思想解读[摘要]女性主义努力追寻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高举声讨男性中心主义的大旗,探究女性独特的书写方式,挖掘在文学文本中女性视觉的写作姿态。
《飘》中女主人公斯佳丽的性格及重振家园等方面凸显了作品中的女性主义思想。
[关键词]《飘》斯佳丽女性主义女性主义作为一种文学批评理论和哲学社会思潮,鼎盛期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
女性主义自诞生之日起就如同一股强劲的飓风,猛烈地横扫为男性所统治的话语阵地。
在文学领域中,它要求以女性视觉重新阅读经典文本,以揭露男性文学中被扭曲的女性形象;积极探索不同于男性传统的女性文学传统,重新书写文学正史;努力追寻文学中的女性意识,探究女性独特的书写方式,它高举声讨男性菲勒斯中心主义的大旗,挖掘在文学文本中女性视觉的写作姿态。
女性主义批评是一个丰富而多元的话语,它反映了对她们的从属与弱势地位的不满。
他们反对传统文化对女性形象的贬低与歪曲,强调尊重和顺应女性自身的特点。
《飘》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角在描述美国内战的作品中独树一帜,备受读者青睐。
作品中虽也有对战争恢宏场面的描写,如亚特兰大破城当日五角广场的遍地伤兵,惊心动魄的逃难,枪杀等等。
但女作家始终是以细腻的人物心理性格刻画见长,一个个色彩斑斓的文学人物在作者流畅的文字作用下,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横看全书,是一部老南方种植园文明的没落史,一代人的成长史和奋斗史; 而纵观全书,则似一部令人悲恸的心理剧,以戏剧的力量揭示出女主人公在与内心的冲突中走向成熟的过程。
所以看《飘》,就犹如走进原始森林,越深越美。
本文拟从分析女主人公斯佳丽的性格及重振家园等方面入手,试图对作品中的女性主义思想进行较深入的探讨。
一作为第一部从南方女性角度来叙述美国内战的小说,玛格丽特着重描写了留在后方家园里的妇女饱受战乱之苦的体验和感受,从战争伊始对战争怀有的崇敬心理,对战争全然的支持,到因战争而带来的失去亲人的痛苦,不得不屈服于失败的命运以及战后立志重建家园的艰辛历程。
试析《飘》中的女性主义思想

试析《飘》中的女性主义思想一、本文概述《飘》是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经典之作,自1936年问世以来,便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和生动的人物描绘赢得了全球读者的喜爱。
作品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通过女主角斯嘉丽·奥哈拉的生活变迁,展现了一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痛苦与希望的时代画卷。
除了其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小说中蕴含的女性主义思想也备受关注。
本文旨在深入分析《飘》中的女性主义思想,探讨斯嘉丽等女性角色如何在男权社会中追求自我、挑战传统,以及这些思想对当代女性的启示。
《飘》中的女性主义思想体现在多个层面。
一方面,小说通过斯嘉丽等女性角色的成长历程,展示了女性在困境中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另一方面,作品也揭示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束缚,以及女性为争取自由和平等所付出的艰辛努力。
这些思想在小说中得到了生动的呈现,为我们理解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本文将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出发,深入剖析《飘》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主题表达等方面,揭示其中蕴含的女性主义思想。
我们也将结合当代社会的实际情况,探讨这些思想对女性自我认知、性别平等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更好地理解《飘》这部文学经典的价值所在,同时也为当代女性提供一些启示和思考。
二、《飘》中的女性角色形象分析《飘》不仅是一部描绘南北战争背景下社会变迁的史诗性作品,更是一部细致入微地展示女性角色形象及其女性主义思想的杰作。
玛格丽特·米歇尔以其独特的笔触,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立体的女性形象,她们各自在战争和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下,展现出不同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轨迹。
斯嘉丽·奥哈拉无疑是《飘》中最具代表性和争议性的女性角色。
她美丽、聪明、独立而又充满野心,是一个典型的“现代女性”形象。
斯嘉丽在面对战争的冲击和生活的困境时,不仅坚守着自己的生存底线,还通过一系列手段实现了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物质财富的提升。
衰落男权社会里的女性命运——《飘》的女性主义解读

划分 出了明显的男女界 限, 都是 以女人必 须要取悦 男人 为
前提 。因为 只有赢得 了男 人的青 睐, 女人 才可 以嫁 个好人 家, 而“ 嫁人就是女孩子首要的本分” 。
波伏娃在《 第二性 》 中指 出: “ 女人, 并不天 生为 女人 ,
收稿 E l 期: 2 0 1 2—1 0—2 0
位小姐” 。因此 , 在去宴会之 前必须 先使劲 束腰 , 束到喘
气说话都困难 的地 步; 在 男 人 面 前也 必 须 要 温 柔 顺 从 , 粥
人讲话的时候“ 千 万不要 插 嘴 , 尽 管你 自己认 பைடு நூலகம் 比他们 更
高 明” 。在 男 人 面 前 还 要 装 着 弱 不 禁 风 , 一 激 动 就 要 晕 倒
衰 落 男权 社 会 里 的女性 命 运
《 飘》 的女性主义解读
郑 际根
( 湖南科技学院 大学英语教学部 , 湖南 永州 4 2 5 1 0 0 )
摘
要 _ 飘》中的女主人公 斯嘉丽被女性 主义评论者解读成 一个 有着 强烈女性意识 , 敢于宣战传统 男权 的女性形象 。
然而 , 纵观斯 嘉丽成长 的整个过程 , 她 的一切所作所为 , 表 面上看我行 我素 , 与传统 的男权社会 规范格格 不入 , 好像是在 与 那个男权社会抗 争, 而实际上 , 却不过是 以一种反叛 的方式在 吸 l 男 性的 目光。她 一生的命运 , 都 只能是 一个 男权 的附属 品, 以叛逆反硫 的 自我标榜 来为 自己赢得一个男权的标签, 在男权社会经历危机时 , 又是 一个 勇往无前地为 男权呐喊 , 为男
一
她的一切所作所 为 , 表 面一 } : 看 我行 我素 , 与传 统 的男权 社
飘的女性主义开题报告

飘的女性主义开题报告飘的女性主义开题报告一、引言飘,是一部由美国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所著的经典小说。
这部小说以南北战争时期的美国南方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坚强独立的女性斯嘉丽·奥哈拉的故事。
本文将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探讨《飘》中的女性形象以及女性主义思想的体现。
二、女性形象的塑造1. 斯嘉丽·奥哈拉的塑造斯嘉丽·奥哈拉是《飘》的主角,她是一个充满韧性和决心的女性。
在战争的背景下,她不仅要面对家族的衰落,还要面对爱情的纷争。
她不依赖他人,勇敢地面对困境,展现出了女性的坚强和自立。
2. 梅兰妮·威尔克斯的塑造梅兰妮·威尔克斯是斯嘉丽的朋友,她是一个温柔善良的女性。
她在困境中展现出了女性的母性和关怀,对待他人充满了包容和宽容。
她的形象体现了女性的柔情和温暖。
三、女性主义思想的体现1. 对婚姻的反思《飘》中的女性形象对传统婚姻观念进行了反思。
斯嘉丽不满足于传统的婚姻模式,她追求自己的幸福,不愿意为了社会的期待而妥协。
她的选择展示了女性对婚姻自主权的追求。
2. 对权力的争取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往往被边缘化。
然而,《飘》中的女性形象却展现出了对权力的争取。
斯嘉丽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成功地经营了自己的事业,并成为了一个富有权势的女性。
她的成功体现了女性对平等权力的渴望。
3. 对性别角色的挑战传统的性别角色对女性的束缚往往限制了她们的发展。
《飘》中的女性形象对传统性别角色进行了挑战。
斯嘉丽不再满足于传统的女性角色,她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并展现出了男性般的坚强和果断。
她的形象体现了女性对性别角色的突破和自由。
四、结语通过对《飘》中的女性形象和女性主义思想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女性在困境中的坚韧和追求自由的勇气。
斯嘉丽·奥哈拉的形象以及其他女性形象的塑造,展示了女性主义在小说中的重要地位。
通过阅读和思考,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女性主义的内涵,为女性权益的争取做出贡献。
从《飘》中解读女性主义_新女性

从《飘》中解读女性主义_新女性《飘》的表达方式仍然采用传统的现实主义手法,但是在内容上却有了很大的不同,表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随着《飘》中的女主人公斯嘉丽的经历和蜕变,慢慢让我们感受到了女性主义的萌发,本文拟从爱情,生活和事业几个方便来解读《飘》中所展现出来的女性主义。
一爱情女主人公斯嘉丽对爱情的不懈追求一直是小说的灵魂和主线。
从斯嘉丽面对爱情的态度来看也淋漓尽致地展现出这位新女性与当时的社会文化所推崇的主流价值观是格格不入的。
美国南方以教养礼仪著称,从懂事起,孩子们便被教育成彬彬有礼的绅士和温柔优雅的淑女。
为了使女孩长大后成为符合社会标准的贤妻良母,父母们真是煞费苦心且绝对没有丝毫姑息迁就的余地。
从一直贴身照顾斯嘉丽的黑妈妈身上就可以很清楚的看到这一点,在参加宴会前黑妈妈要求斯嘉丽吃东西,因为淑女在宴会上吃得越少越被认为有教养,而且当黑妈妈知道斯嘉丽爱着已经快要结婚的艾西利时觉得斯嘉丽简直犯了大忌,完全在挑战她的道德底线。
在当时的传统中,女性应该是温柔的,被动的,矜持的淑女。
而我们的女主人公斯嘉丽完全粉碎了这幅美丽的窈窕淑女画面,而是处处展现出她的叛乱和独特。
对于斯嘉丽追求爱情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特立独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阶段来看:第一,少女时期的斯嘉丽。
还在塔拉庄园无忧无虑幸福生活的斯嘉丽,是一个美丽傲慢,善于社交,总是赢得很多男性追逐的美人儿。
她和其他矜持的淑女们不同,她很享受那种众星捧月被很多男性环绕的感觉,她敢跟任何一个男子调情。
在感情上,她是主动地,她享受着自己给自己创造的甜蜜。
当她知道她一直深爱着的艾西利快要结婚时,她甚至立即撕下了淑女的面具,而是不顾一切跑到艾西利面前向他表白。
这在当时来说,是一个非常大胆,颠覆传统的举动,因为没有一个淑女会主动去跟一个异性表白。
在遭到艾西利拒绝之后,斯嘉丽没有碍于女性身份而掩饰自己的愤怒,甚至打了艾西利一个巴掌。
这个巴掌也表现出斯嘉丽在爱情中敢爱敢恨,雷厉风行的作风。
《飘》读后感——女性主义思想分析

外国文学《飘》读后感——女性主义思想分析文/俞雨轩摘要:《飘》作为一部描写美国内战时期女性的小说,讲述主人公郝思嘉对爱情、事业、金钱的追求,并在小说中渗透了许多女性主义思想,而这些女性主义思想将男权社会的不满很好的表现了出来。
在对小说《飘》的阅读当中,深深体会到了主人公郝思嘉身上那种浓浓的女性主义思想,要想真正理解《飘》的内涵,就必须明晰《飘》所渗透出的那种女性主义思想。
关键词:飘;读后感;女性主义;思想分析最早出现女性主义时是在19世纪,到了20世纪60年代时是女性主义发展的全盛时期,女性主义提升了女性在社会上的地位。
在小说《飘》当中出现的几位重要女性,她们的言行举止都是一种无意识的表现,其根源就在于当时女性主义思想意识的觉悟。
一、对爱情、婚姻的追求在小说《飘》故事当中,主人公郝思嘉所表现出来的女性主义思想,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她勇于追求爱情。
郝思嘉的爱情观从始至终都是自己的婚姻自己来主宰,她大胆追求自己的所爱,任何一个人都不能控制住她。
这里不难看出郝思嘉敢爱敢恨。
后来,郝思嘉为了重建家园以及进行生活,嫁给了原本想要迎娶妹妹的弗兰克,完全不受舆论的谴责。
郝思嘉从少女时代起,就深深爱恋着艾希利,被他英俊倜傥的外表以及那种特有的贵族气质所倾倒。
虽然战争结束之后,艾希利便开始迷茫,甚至还一度颓废下去,但郝思嘉仍然没有放弃对艾希利的爱,并愿意为他抛弃所有,甚至还制造了各种独处机会,只是希望艾希利可以彻底离开媚兰。
当媚兰去世时,郝思嘉终于知道了:自己想要的以及真正爱的人。
那一刻,郝思嘉离开的决绝,她重新回到白瑞德身边。
小说《飘》故事当中的主人公郝思嘉,展现出了旧社会女性所没有的魅力与勇气,同时还体现出了她向往爱情、追求自由[1]。
二、对事业、金钱的追求在小说《飘》故事当中,郝思嘉全力追求事业、金钱,再一次展现出了女性主义思想。
亚特兰大沦陷之后,郝思嘉便回到了故乡——塔拉,看着家园变得满目废墟,父亲也痴痴呆呆的,母亲又离开了这个世界,剩下的两个妹妹急需人来照顾,还有虚弱的媚兰母子二人。
《飘》中郝思嘉的女性主义解析

- 238 -校园英语 /《飘》中郝思嘉的女性主义解析安徽广播电视大学滁州分校 /顾翰翊【摘要】《飘》是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创作的描写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经典作品。
本文从女性主义视角解析女主人公郝思嘉,从战前到战后郝思嘉的女性意识在不断增强。
她突破传统,追求爱情和自我价值,她的乐观、勇敢、坚强使她成为新女性代表。
【关键词】《飘》 郝思嘉 女性主义《飘》是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一生中创作的唯一一部作品。
自1936年首次出版后,这部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罗曼史便打破了美国出版界的记录,成为美国小说中最畅销的作品。
1937年小说获得普利策奖,三年后根据小说而改编的电影一举轰动了电影届,成为了美国电影史上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
作者玛格丽特于1900年出生在美国南方城市亚特兰大,是个典型的南方姑娘。
虽然她没有经历过美国南北战争,但从小经常听到许多有关这段历史的谈论,因此玛格丽特萌发了创作一部以美国南北战争为题材的小说的想法。
《飘》以19世纪60年代美国南北战争和战后重建时期为背景,以女主人公郝思嘉的爱情经历和生活境遇为主线,描述女主人公郝思嘉从无忧无虑的南方种植园主的女儿逐渐成长为一个资产阶级新女性的过程。
小说再现了美国南部种植园经济由兴盛到衰败,奴隶制经济最终转为资本主义经济这一美国历史。
出身种植园主家庭的郝思嘉年轻漂亮、争强好胜、任性贪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思嘉十六岁时遭遇情场失意,她一心爱慕着的邻居卫希礼将和善解人意的媚兰结婚。
接着战争爆发,战火蔓延至整个南方社会。
郝思嘉在残酷的战争和艰辛的生活之中,坚韧不屈地进行抗争,历经各种磨难之后成为了一位成熟女性。
l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正是第一次女性主义浪潮兴起时期。
女性主义最早出现在法国,后在其他欧美国家流传开来。
女性主义(Feminism),“是女性观察、审视任何事物的思想、主张,是一种基于反父权制政治利益的结盟,是一种在具有特殊政治目标中女性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总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卷第2期2005年06月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 nal of Jiangsu U niver sity o f Science and T echno lo gy(Social Science Editio n)Vo l 5N o 2Jun.2005文章编号:1673-0453(2005)02-0076-05飘的女性主义解读荆兴梅(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京210097)摘 要: 飘在叙事策略上沿袭的是西方文学源远流长的现实主义传统,在内容上却超越了这一传统,具有鲜明的现代性立场。
评论界对其女主人公斯佳丽持有两种评价,即!女魔形象∀和!女英雄形象∀。
用女性主义理论分析得出结论:斯佳丽从!真女性∀跃身变为!新女性∀是战争和工业化的产物,她最后遭受的悲剧性结局是她在传统道德价值观和生存现实的夹缝中无所适从的具体表现。
关键词:现实主义;现代性;女性主义;真女性;新女性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真正的女性文学开始于19世纪,而女性主义文学及理论的蓬勃发展则是20世纪的重大事件。
!真正意义的西方女性文学产生于19世纪。
那是随着人权运动的出现而发展起来的。
在法国大革命所倡导的自由、平等、博爱及天赋人权等思想的影响下,从19世纪30年代起,西方开始了一场为女性争取教育、政治、法律和经济等方面权益的女权运动。
与此同时,女性的文学创作也进入了黄金时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女性作家和作品。
∀[1] !在思想层面上,女权运动虽然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平静下来,但到了60年代,在学生运动和民权运动的激发下,女权运动再度兴起。
这次运动不但强调争取女权,更重视男女两性的角色分析,并开始对父权制思想文化本身提出质疑,出现了许多女性主义的理论著作。
∀[1]出版于1936年的 飘生逢其时地适应了这一潮流。
以时间为脉络,这部作品仿佛是远古时代神话故事的一个现代翻版,它娓娓道来的是在巨大的历史变故之际人物性格和命运的相应演变。
它没有用乔伊斯、伍尔夫等现代派大师所青睐的意识流技巧,没有用斯泰因的立体主义小说创作模式,而是循规蹈矩地描摹扣人心弦的场景,讲述惊心动魄的故事,铺呈深邃悠远的感情。
一句话,它没有跳出自荷马史诗 奥德赛中奥德修斯勇敢地与残酷命运激战的西方现实主义窠臼,在叙事策略上并未给读者带来多少新颖感。
然而在内容上它却对西方的文学传统进行了颠覆性的超越,具有鲜明的现代主义立场。
如果说 简#爱表现了女性对自由平等的追求, 觉醒用婚外恋的故事揭示了女性自我意识的张扬,那么 飘就是女权主义旗帜肆意的飘摇。
1927年初,米契尔开始执笔创作 飘,同一时间在另外一个国度里,英国现代派大师伍尔夫不仅把她的意识流小说经营得炉火纯青,而且在世界范围内把女性主义理论提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
曾当过四年优秀记者的米契尔如果说不关注国内外文化政治发展的态势那是不可能的,因此她在小说中极力张扬女权意识也就毫不奇怪。
斯佳丽的原形是作者的外祖母安妮#斯蒂芬,她实实在在地经历了那次战火的洗礼,同样作为战时新娘从富裕的种植园嫁到了亚特兰大。
!她常去见市长和市议会,用一些精挑细选的言语谴责男性的游手好闲与浪费时间,使那些大人物张口结舌无言以对。
∀[2](P13)作者的母亲也是亚特兰大社会的女性精英,她总是以积极的姿态带领女儿参加各种女权运动集会,并且还经常作慷慨激昂的演讲。
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米契尔,塑造出斯佳丽那样特立独行的女性形象,真是水到渠成般自然。
飘出版之时正值美国政治经济大萧条,罗收稿日期:2004-12-16作者简介:荆兴梅(1969-),女,江苏丹阳人,南京师大在读硕士,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斯福的新政对此也束手无策,全国上下人心惶惶不可终日。
书中人物奋力拼搏决不认输的精神极大地鼓舞了民众,文本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成为炙手可热的畅销书,当时评论界趋向于把斯佳丽当作女英雄女勇士看待。
国内的译本在序言中多把斯佳丽阐释为贪得无厌、唯利是图的!女魔形象∀。
笔者运用女性主义理论,结合女作家和主人公生活的时代背景,从而得出结论:战前的斯佳丽是作为和谐快乐的!双性同体∀存在的;随着战争的爆发和工业化社会的到来,她无意识中的!男性特质∀得到空前发展;她最后凄凉的孑然一身是男性话语霸权语境下选择回归!女性特质∀的必然结局。
这一切都表明:在既定道德伦理体系和工业化社会现实的夹缝中求生的女性群体,其生存状态是悲剧性的。
一罗森伯格曾总结道:!19世纪的美国社会只为女人提供了一种得到社会尊重和接受的角色∃∃∃贤妻良母角色,一种要求她们不断自我牺牲、一心满足他人的角色。
这样一来,不论处于什么心理状态和知识层次的女人都不得不极力使自己符合这个规定的角色。
∀[3](P213)美国南方以教养礼仪著称,从懂事起,孩子们便被教育成彬彬有礼的绅士和温柔优雅的淑女。
为了使女孩长大后成为符合社会规范的贤妻良母,父母们真是煞费苦心且绝对没有丝毫姑息迁就的余地。
资深黑人女仆黑妈妈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她自认对塔拉庄园女孩的教育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于是和她们的母亲埃伦一起不遗余力地精心加以调教。
年轻女孩在男人面前必须温柔顺从、高贵得体,不能有自己的主见和思想;要假装一激动就会晕倒,以便引起男士的怜惜保护之心;要对男人的见解和智慧表现得既惊讶又无比佩服,并声明自己的小脑瓜无论如何也理解不了如此复杂的问题。
在去赴那个对斯佳丽来说具有生命转折意义的烤肉宴席之前,黑妈妈半是强迫半是诱惑地让斯佳丽吃完了整盘热气腾腾的食物,因为就未婚女子而言,在公众面前吃得越少越有风度。
作为查尔斯的年轻未亡人,斯佳丽17岁的生命应该整天被包裹在黑衣黑裙、愁云惨雾里,呈现出心如止水的贞静模样。
她不能任意欢笑随意跳舞,不能对男人具有任何非份之想,即使她从未爱过那个作为她丈夫的小伙子,即使她内心依然还有享受生活的热望。
那个时代对寡妇的要求就是如此。
在这样的清规戒律下,战前的斯佳丽依然轻松自在、称心如意,因为她表面上亦步亦趋地遵循淑女规范,骨子里反叛的火花却不时地迸发出来,实际上她是生活在一种!双性同体∀(andro gyny)的理想境界。
伍尔夫说:!在我们之中每个人都有两个力量,一个男性的力量,一个女性的力量%%最正常、最适宜的境况就是在这两个力量结合在一起和谐地生活、精诚合作的时候。
∀[4](P121)换句话说,斯佳丽无意识中的!男性特质∀(masculini ty)和!女性特质∀(fem ininity)同时在发挥着作用。
按照主流意识形态约定俗成的思维定势,相对于!女性特质∀的内涵,!男性特质∀就是男权中心主义肆无忌惮的张扬。
男性的至尊地位被合法化,他们的权威力量不容置疑,控制欲也变得空前高涨。
斯佳丽天生具有控制和主宰别人的欲望,只不过当她还是个为父母精心庇护的小姑娘时,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而她的乡里乡亲和亲朋好友也只对她妩媚动人的外表和优雅得体的举止大加赞赏,没人去深究她性格中极具男性化的一面。
作品一开始就极有深意地指出:她如画一样令人赏心悦目的外貌和言谈是后天培养出来的,而不安分的小手和眼睛是属于她自己的,是与生俱来的天性。
美貌使她赢得众多男人的青睐,想娶她为妻的人不计其数,她敷衍他们,内心却对此不屑一顾。
被爱者在心理上拥有优越感,有毫不费力指使和牵引爱者情感导向的特权,而爱者心甘情愿地受到摆弄,甚至会为对方的!格外垂青∀而欣喜若狂。
这就不难推导出:一厢情愿爱情中的不平等关系在实质上与社会中男女地位的等级区分如出一辙,是控制与被控制、奴役与被奴役的关系,所不同的只是爱情中被动和主动的性别无法界定,而在主流意识形态!二元对立∀的预设中,男性一定是主体,女性一定是客体。
斯佳丽迷恋自己的女性气质,迷恋众星捧月般地被人追求呵护,对于作为!家中天使∀最高典范的母亲,她顶礼膜拜并刻意摹仿;另一方面,对拜倒在石榴裙下的男人们,她表面假意周旋实则颐指气使,并因此得意非凡,把他们对她的感情当作指挥和戏弄他们的工具。
在完美的!双性同体∀状态中,斯佳丽的生活真是如鱼得水,既和谐又惬意。
二如果说母亲埃伦是屈从于传统道德规范的77第2期 荆兴梅: 飘的女性主义解读!真女性∀的典范,那么斯佳丽则由于战争以及由此产生的生活巨变而跃身变为敢作敢为、挑战旧伦理的!新女性∀。
在母亲的眼中,!生活既不安适,也不快乐,不过她也没盼着安适的生活,何况快乐与否取决于女人的命运。
她承认,这个世界属于男人,产业归男人所有,管理产业才是女人的事,管理得好归功于男人,女人还得夸他能干。
男人只要手上扎根刺就叫得像头牛,而女人为了不打扰他,即便对生孩子的痛苦也得咬牙忍着。
男人言谈粗俗,经常酩酊大醉,女人却得对此装聋作哑,还得闷声不响地服侍醉鬼上床休息。
男人粗野暴躁,女人却总得温柔、优雅、宽容为本。
∀[5](P48)那个时代男女!二元对立∀的观念、主客二分的语境在此被勾勒得入木三分。
女孩小时候被调教是为了成长为淑女,受到男人的喜欢和追逐,然后理所当然成为有口皆碑的家庭主妇。
这种单元的伦理取向代代相传,逐渐内化成女人自我道德机制的一部分。
她们不仅对自己的被动处境毫无知觉,而且身体力行地教育年轻女子要以此作为人生宝典、金科玉律,有些作家甚至揭示出许多女性由于蒙昧和无知而成为男权帮凶的残酷事实。
亚特兰大沦陷的那个晚上,斯佳丽冒着被炮火炸成碎片的危险,一直护理玫兰妮到产下婴儿,又历经颠沛流离把他们带到相对安全的塔拉庄园。
这样做并不表明斯佳丽对玫兰妮具有手足般的深情厚谊,事实恰恰相反,她对玫兰妮深藏着刻骨痛恨,她甚至在玫兰妮生孩子痛不欲生时千百次地暗暗诅咒她赶快死掉。
她恨玫兰妮!抢走∀了阿希礼,却又因为曾允诺了阿希礼重返前线时要他照顾玫兰妮的郑重托付,英雄般地让玫兰妮睡被洗劫一空后家中最好的床,穿唯一的一双鞋子,挤下牛奶喂养婴儿。
斯佳丽男人般一诺千金的义气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至此她性格中有关!男性特质∀的一面开始公开粉墨登场。
在母亲病死父亲痴呆的情况下,斯佳丽成了塔拉庄园的最高掌管者,为了生存她像暴君般统治全家。
尼采在!权力意识∀中说: !每种欲望都是对支配的渴求;而每种欲望都有其视角,想迫使所有其它的欲望接受它为一种准则。
∀[6](P413)所谓!欲望∀是主流价值观念中强者对弱者控制和支配的欲望,所谓!准则∀是男权意识形态占主导地位的准则。
可以说,斯佳丽身上的女性气质隐退得越来越远,取而代之的是男性的思维定势,男性的掠夺性和攻击性。
她已没有了女性天生具有的优柔寡断特性,她的目的性变得相当明确,并且总会用毫不含糊的手段使之变为现实。
斯佳丽后来的滚滚财源,她在乱世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惊人力量,取决于她的!男性化∀。
她抢了妹妹的未婚夫,石破天惊地招摇过市经营木材厂和酒馆,战乱和贫穷已经消耗掉她过去淑女形象的每一丝温柔和高贵,生存变成了第一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