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殖民主义与女权主义
后殖民主义与女权主义

后殖民主义与女权主义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后殖民主义与女权主义之间无论在实践上还是理论上都呈现出既相联系又相冲突的十分复杂的关系。
它们之间一致性是显而易见的:这两种文化理论都关注对于在统治结构中被边缘化的”他者”的研究,自觉维护他们的利益;都以颠覆性别的、文化的、种族的等级秩序为己任,并利用后结构主义来否定男权主义与殖民主义的共同基础──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
然而,只是在最近的一段时间,后殖民主义与女权主义才”磨合”得比较”近乎”,几乎结成了”同盟”(促成这种联盟的因素是双方都认识到自己的局限),而在此前相当一段时间中,这两种同样著名的批判理论之间却存在严重冲突。
它们在以下问题上曾经存在严重分歧:如何评价第三世界妇女解放、如何看待帝国主义与女权主义的关系、如何认识殖民主义者利用女权主义的标准支持自己的”文明化使命”。
1、女权主义还是新东方主义?最重要的分歧发生在关于”第三世界妇女”的问题上。
有些持女权主义立场的后殖民主义者认为:仅仅关注种族政治必然忽视妇女在帝国主义状况下的”双重殖民化”(既是种族的又是性别的)境遇。
这种理论假设:第三世界的妇女是本土的与外来的夫权制帝国主义意识形态的双重牺牲品。
在女权主义者看来,第三世界反殖民的民族主义同样存在严重的性别歧视,而后殖民主义理论在这方面则表现出严重的理论盲视。
而在一些后殖民批评家看来,西方女权主义津津乐道的所谓”第三世界妇女”,尤其是对于她们的”差异性”的强调,本身就带有殖民主义色彩。
无论本土的妇女走到哪里,西方的女权主义者都要求她(们)展示这种所谓的”差异性”。
这种对于本土女性的色彩斑斓的异国情调的迷恋,不过是满足了西方妇女的一种窥淫欲望。
差异意识设立了一个隐含的文化等级:西方女权主义者拥有为”不幸的姐妹”准备解放道路的特权。
在《在西方的眼睛之下:女权主义学术与殖民话语》(UnderWesterneyes:feministscholarshipan dcolonialdiscourse)一文中,莫汉蒂(C·T·Mohanty)指出:”第三世界妇女”这个范畴在两层意义上是殖民主义性质的。
后殖民女权主义双重语境下美剧叙事研究——从《绝望的主妇》到《魔鬼女佣》

统 治 结构 中身处边 缘 的“ 他者 ” 利益, 其 分 歧 则 多 落 脚 于 如 何 对 待 第 三 世 界 女 性 的 问题 。 在
参 照 式的客 体化 编码 中, 西 方 女 权 主 义叙 事 在 第 三 世 界 女 性 与 自身 之 间 划 定 了 隐 含 的 文 化
等 级 。 本 文 试 图从 女 性 题 材 芙 剧 的 发 展 脉 络 中 来 解 读 女 权 主 义 与 后 殖 民 主 义这 双 重 逻 辑 在
H UNDRED SCHO0LS I N ARTS
口
主义话语 中关于“ 第 三世界妇女” 的表达 。作为 一名 印度 裔的
着一辈子都用不到 的银器 , 为别人擦地 板 , 他 们却连你 们姓什
与 当初的《 绝望 的主妇》 如出一辙 。但该剧 的主创却 极力否认 这种延续 , 而是提 醒大家关注新 剧中浓浓 的拉 丁风情 。确 实 ,
《 欲望都市》、 《 绝望 的主妇》 以及最 近 的《 情 人》、 《 魔鬼女佣 》
等 纷 纷 成 为 热 门 词 汇 。 这 些 剧 目 的 一 个 共 通 点 就 是 女 性 主
少美剧迷顿感意犹未尽。2 0 1 3年 , 当昔 日《 绝 望 的主妇》 主创 马克 ・ 切利携新作《 魔鬼女佣》 卷 土重来时 , 很 多人把“ 主妇情
结” 迁移到 了这部新剧 中, 将其视作前剧的延续 。《 魔鬼女 佣》
开 篇 就 以一 个 女 仆 被 谋 杀 、 一 个 女 仆 搬 入 做 为 引线 , 这 种 安 排
当下 关剧 叙 事 构 成 中 的 隐喻 与 作 用 。
关 键词 : 戏剧 艺 术 ; 艺术题材 ; 女权 主 义 ; 后 殖民主 义 ; 美剧 ; 叙 事
后殖民主义_女性主义_民族主义与想象_佳亚特里_斯皮瓦克访谈录_上_

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民族主义与想象———佳亚特里・斯皮瓦克访谈录3(上)生安锋 李秀立编者按 佳亚特里・斯皮瓦克(Gayatri C .S p ivak ),1942年生于印度,是当今世界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和文化批评家,是西方后殖民理论、女性主义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她早年师承保罗・德曼,获得康奈尔大学博士学位,在上世纪70年代曾译介德里达的《论文字学》(D e la gramm atologie )而蜚声美国,后又以深邃犀利的理论驰骋于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英美文化理论界。
她著述甚丰,论文散见于当今各主要国际英语人文学科的权威期刊,主要著作有:In O therW orlds:Essays in Cul 2tural Politics (1987),O utside in the Teaching M achine (1993),The Spivak Reader (1996),A C ritique of Postcolonial Reason:To w ard a H istory of the V anishing P resent (1999),D eath of A D iscipline (2003)等。
斯皮瓦克现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阿维龙基金会人文学科讲座教授、比较文学与社会中心主任,2006年受聘为清华大学外语系客座教授。
2006年3月初,斯皮瓦克应清华大学之邀来北京讲学,清华大学外语系副教授生安锋、李秀立就有关问题采访了斯皮瓦克教授,并整理出这篇访谈录,以飨读者。
一、民族主义、想象与后殖民主义生安锋:听了您3月7日在清华大学的演讲,很多听众都简单地以为民族就是想象的产物。
能否明确地说明一下民族与想象之间的关系到底如何?民族有没有终结的时候呢?斯皮瓦克:我不能说什么东西将要终结,我们只要不断地去努力。
为什么人类持续不断地需要教育一代又一代的人?因为这样一种思想:历史有终结的时候,或者说通过改变国家构成,我们可以使某事物终结,需要建立起一种理想的国家,但这并不是真的,我不能想象民族有终结的时候。
后殖民主义与女权主义

后殖民主义与女权主义后殖民主义与女权主义之间无论在实践上还是理论上都呈现出既相联系又相冲突的十分复杂的关系。
它们之间一致性是显而易见的:这两种文化理论都关注对于在统治结构中被边缘化的"他者"的研究,自觉维护他们的利益;都以颠覆性别的、文化的、种族的等级秩序为己任,并利用后结构主义来否定男权主义与殖民主义的共同基础──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
然而,只是在最近的一段时间,后殖民主义与女权主义才"磨合"得比较"近乎",几乎结成了"同盟"(促成这种联盟的因素是双方都认识到自己的局限),而在此前相当一段时间中,这两种同样著名的批判理论之间却存在严重冲突。
它们在以下问题上曾经存在严重分歧:如何评价第三世界妇女解放、如何看待帝国主义与女权主义的关系、如何认识殖民主义者利用女权主义的标准支持自己的"文明化使命"。
1、女权主义还是新东方主义?最重要的分歧发生在关于"第三世界妇女"的问题上。
有些持女权主义立场的后殖民主义者认为:仅仅关注种族政治必然忽视妇女在帝国主义状况下的"双重殖民化"(既是种族的又是性别的)境遇。
这种理论假设:第三世界的妇女是本土的与外来的夫权制帝国主义意识形态的双重牺牲品。
在女权主义者看来,第三世界反殖民的民族主义同样存在严重的性别歧视,而后殖民主义理论在这方面则表现出严重的理论盲视。
而在一些后殖民批评家看来,西方女权主义津津乐道的所谓"第三世界妇女",尤其是对于她们的"差异性"的强调,本身就带有殖民主义色彩。
无论本土的妇女走到哪里,西方的女权主义者都要求她(们)展示这种所谓的"差异性"。
这种对于本土女性的色彩斑斓的异国情调的迷恋,不过是满足了西方妇女的一种窥淫欲望。
差异意识设立了一个隐含的文化等级:西方女权主义者拥有为"不幸的姐妹"准备解放道路的特权。
后殖民主义与女权主义

后殖民主义与女权主义【摘要】后殖民主义与女权主义作为两种社会运动,都涉及到权力、身份和平等等议题。
后殖民主义是对殖民主义残留问题的批判,强调被压迫群体的权利和自主。
而女权主义则是对性别不平等的反抗,追求男女平等。
在历史背景下,后殖民主义和女权主义都是在对殖民主义时代遗留问题的反抗中逐渐兴起的。
后殖民主义对女权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激发了一系列女性解放运动。
女权主义在后殖民主义国家得以发展,但也面临着传统文化和宗教的束缚。
后殖民主义国家中的女权主义运动积极探索当地的解放之路,同时也受到政治和经济因素的制约。
后殖民主义与女权主义的挑战在于如何平衡权利与传统,如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维护本土文化。
二者也可以相互合作,共同为社会的平等与正义而努力。
展望未来,后殖民主义与女权主义有望通过合作实现更加广泛的社会变革。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女权主义、影响、发展、运动、挑战、合作、关系、展望未来1. 引言1.1 什么是后殖民主义与女权主义后殖民主义是指在殖民主义时代结束后,殖民地或被殖民地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仍然受到前殖民主义时代的殖民国或殖民者的影响和控制的现象。
它是一种意识形态,一种权力关系的再生产,一种文化的重塑和传递。
女权主义是一种追求男女平等、反对性别歧视和剥削的政治理论和社会运动。
它认为女性应当获得与男性同等的权利和地位,拥有自主权和控制权,不受性别歧视和暴力的侵犯。
后殖民主义和女权主义在本质上都是对权力和压制的问题的思考和挑战。
后殖民主义强调的是被殖民地国家在独立后仍受到殖民国或殖民者的控制和影响,而女权主义强调的是性别不平等和性别歧视带来的压迫和不公。
后殖民主义与女权主义之间存在着共通之处,两者都致力于对抗压迫和剥削,追求平等和公正。
两者也存在着相互关联和互动,后殖民主义国家中的女权运动往往受到后殖民主义的影响,而女权主义理论也可以帮助后殖民主义国家中的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对抗殖民主义遗留下来的问题。
女权主义理论与后殖民主义理论的互融性

文 艺评 论
女权 主义理 论 与后殖 民主义理论 的互融性
公共 资源 的使 用 ,使 得他 们 的互 融才 成 为可 能 。我们 知道 新理 论 的 内核里 ,或 多 或少 都有 一 些 旧理论 的 因素 。这 并不 是 因果 论 的 嫁 接 ,而 是理 论 发展 的先 天 因素 。 兰 方 殖 民者 尤 以拿破 仑攻 占 洒 埃 及 为标 志 ,掀起 了殖 民东方 的狂 潮 , 男性和 女性 又 一次 成为 权 力关 系 中 的角色 象征 ,种 族 、 民族 和 阶级 的范畴 亦被 纳入 其 中 , 从 此 随着 殖 民扩 张 的进程 ,欧洲 中心 的 意识通 过殖 民化 的规训 力 量 潜 移默 化到 殖 民地 人 民的 内心 ,甚 至烙 印在 他们 的前历 史记 忆 中 。比如 “ 东方 是非 理性 的、堕 落 的、幼 稚 时 、不 正常 的 。而欧 洲 则 是理 性 的 、贞洁 的 、成 熟 的、 正常 的 。 ” 这 样 一来 ,欧洲
首 先 要 说 明 一 下 的 是 ,在 女权 主 义 和 女 性 主 义 术 语 的选 择 上 ,我特 意 选用 了女权 主义 而 非女 性主 义 。理 论界 通用 的大多 是 女 性主 义而 非 女权 主义 , “ ”字 太过 于 尖锐 和直 接 ,不 如换 作 权 女 性 的 隐秘 。从 某 种 程 度 上 说 ,男 女 平 等 反而 加 深 了女 性 的 异 化 。原 来 的殖 民地 国家 和, 大 的第 三世 界 国家 ,急 于摆 脱 原来 宗 ‘ 主 国带 给他 们 的历 史创 伤 ,求 得 民族 自我 身份 的确 证 ,并 借此 展 示 自 己存 在 的独 立 价 值 ,而 不 再 是 如 东 方 学家 所 示 的附 庸 和 补 充 。但 这种 展示 的 过程 实 际上 ,又 是对 原 来宗 主 国价值 的 一种 反 向认 同。 同是 身处 边缘 , 这样 的特 殊境 遇 可 以让女 性和 后 殖 民地 既看 到 中心 又看 边 缘 ,这样 既 形成 了我 们 看世 界 的特殊 视 角 ,但 也造 成 了立足 点的摇 摆 ,很 容 易适 得其 反 的反 变成 边缘 向中心 的 韩 文丽 ( 甘肃省源自州大学 70 2 ) 3 0 0
第二十五章 后殖民主义

(3)在男性权力话语中,第三世界妇女成为不在场的、 无名的、不确定的空洞能指,解决的方法并不是按第一世 界的标准给予她们以政治和性别地位,相反,第三世界妇 女文学经验中那种人的意识、主体性、发言权斗争和对新 生活的向往,与西方社会的虚无主义人生观形成鲜明对照, 并为第三世界文学自身的非殖民化过程提供内在的力量。 (4)女权主义学者在对第三世界妇女的研究中,不仅要 清楚“我如何去命名她们?”这一主体性问题,而且更要 清楚“她们如何命名?”我这一主体间性问题,只有这样才 能消弭东西方女性之间的理解距离,达到第三世界妇女重 新“命名”的新历史阶段。
70年代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巴勒斯坦人后 裔爱德华· 赛义德首先在其《东方学》一书中把 “殖民话语”作为研究对象,标志着后殖民理论的 正式形成。在赛义德之后,最主要的理论家有印度 人后裔斯皮瓦克和霍米· 巴巴。 斯皮瓦克将女权主义理论与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 论整合在自己的后殖民理论中,致力于弘扬一种 “第三世界批评”。 霍米· 巴巴则致力于某种后现代式的戏拟,试图将 殖民主义话语变得混杂,最终建构一种介于与殖民 话语似与不似之间的以本土话语为主体的批评话 语。
第一节 赛义德的主要观点
“东方主义”与文化帝国主义: (1)在世界的“话语—权力”结构中看到宗主国与边缘 国政治、经济、文化、观念上的二元对立,强权政治虚构 出一种“东方神话”,以显示其文化的优越感,这就是 “东方主义”作为西方控制东方所设定出来的政治镜像。 (2)西方为自己的利益编造了一整套重构东方的战术, 并规定西方对东方的理解,通过文学作品、文化历史著作 描写的东方形象为其帝国主义的政治、军事、经济服务。 (3)处在西方强势语境的学者个体应保持个性,不为西 方意识形态所牵制。尤其是第三世界学者只有通过个体经 验才能有效地选择境遇并改变个体乃至群体的命运。 (4)强调文化多元主义,使知识分子从非此即彼的二元 对立误区中“超前性”地走出来,真正进入多元并存的后 现代世界格局之中。
后殖民主义

后殖民主义
在现今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中,后殖民主义这一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后殖民主义被定义为一种对殖民主义的批判和反思,试图解决殖民主义对被殖民地和殖民者造成的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后殖民主义的概念、发展历程以及其在当今世界的影响。
后殖民主义的概念
后殖民主义起源于20世纪后期,被视为对传统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反击。
它强调反对殖民主义带来的不平等、压迫和文化侵略,试图建立一个更为平等和多元化的世界秩序。
后殖民主义批评殖民主义的种族主义、帝国主义和文化霸权,主张尊重多样性、平等和民族自决。
后殖民主义的发展历程
随着世界范围内对殖民主义的批判声音逐渐增加,后殖民主义的概念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许多学者开始从不同角度研究后殖民主义,并提出了各自的看法。
一些学者强调后殖民主义是一个文化运动,强调跨文化对话和文化认同;而另一些学者则将后殖民主义视为一种政治运动,强调反对殖民主义的政治实践。
后殖民主义在当今世界的影响
在当今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中,后殖民主义的影响日益显著。
许多国家开始注重本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强调自身文化的独特性和价值。
此外,国际社会也开始重视南北合作和南南合作,试图建立更加平等和多元化的全球秩序。
总之,后殖民主义的兴起标志着对传统殖民主义模式的挑战和反思。
在当今世界的多元文化背景下,后殖民主义的理念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应该努力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和理解,构建一个更加平等和和谐的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殖民主义与女权主义 后殖民主义与女权主义发布时间 2003-4-8 作者陶东风后殖民主义与 女权主义之间无论在实践上还是理论上都呈现出既相联系又相冲突的十 分复杂的关系。
它们之间一致性是显而易见的这两种文化理论都关注对于在统治结 构中被边缘化的"他者"的研究,自觉维护他们的利益;都以颠覆性别的、 文化的、种族的等级秩序为己任,并利用后结构主义来否定男权主义与殖 民主义的共同基础──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
然而,只是在最近的一段时间,后殖民主义与女权主义才 "磨合"得比 较"近乎",几乎结成了"同盟"促成这种联盟的因素是双方都认识到自己的 局限,而在此前相当一段时间中,这两种同样著名的批判理论之间却存在 严重冲突。
它们在以下问题上曾经存在严重分歧如何评价第三世界妇女解放、如 何看待帝国主义与女权主义的关系、如何认识殖民主义者利用女权主义的 标准支持自己的"文明化使命"。
1、女权主义还是新东方主义?最重要的分歧发生在关于"第三世界妇 女"的问题上。
有些持女权主义立场的后殖民主义者认为仅仅关注种族政治必然忽视妇女在帝国主义状况下的"双重殖民化"既是种族的又是性别的境遇。
这种理论假设第三世界的妇女是本土的与外来的夫权制帝国主义意 识形态的双重牺牲品。
在女权主义者看来,第三世界反殖民的民族主义同样存在严重的性别 歧视,而后殖民主义理论在这方面则表现出严重的理论盲视。
而在一些后殖民批评家看来,西方女权主义津津乐道的所谓 "第三世 界妇女",尤其是对于她们的"差异性"的强调,本身就带有殖民主义色彩。
无论本土的妇女走到哪里,西方的女权主义者都要求她们展示这种所 谓的"差异性"。
这种对于本土女性的色彩斑斓的异国情调的迷恋,不过是满足了西方 妇女的一种窥淫欲望。
差异意识设立了一个隐含的文化等级西方女权主义者拥有为 "不幸的 姐妹"准备解放道路的特权。
在《在西方的眼睛之下女权主义学术与殖民话语》一文中, 莫汉蒂· · 指 出"第三世界妇女"这个范畴在两层意义上是殖民主义性质的。
首先,它是种族还原主义的,即把第三世界的妇女看成是铁板一块的 东西,无视在第三世界妇女之间存在大量物质的与历史的差异;其次,它 通过把"第三世界妇女"当作与第一世界妇女相对的"它者",来巩固西方女 权主义者的自我身份。
这样,西方的女权主义者实际上生产出了一种双重殖民化的叙述,以 便把第三世界妇女政治上的"不成熟"与第一世界妇女的"成熟"进行对比。
把第三世界妇女再现为贫苦的、没有受过教育的、束缚在传统中的、以家庭为中心的,这正好可以反衬出西方妇女是富有的、有教养的、现代 的、自我决定的,她们能够控制自己的性与肉体。
也就是说, 第三世界妇女的文化"贫乏"强化着西方女权主义的拯?纫馐 缎翁 本文在观点与材料上都极大地得益于里拉· 甘地女士的《后殖民主义理论》一书,,&,1998,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在很大的程度上,上述对于女权主义的帝国主义倾向的批判吸收了赛 义德对于殖民话语的理解。
在赛义德看来,殖民话语是一种再现被征服的他者的文化特权,无论 是东方主义者还是女权主义者,都试图通过一个共同的教条来言说第三世 界,这个教条坚持他们第三世界不能再现自己,他们必须被再现。
因此,"第三世界的妇女"可以被视作是西方知识的另一个"对象"。
斯皮瓦克· 对于这种西方自由主义的女权主义知识系统同样进行了挑 战。
在《一个国际框架中的法国女权主义》一文中,斯皮瓦克以著名女权 主义者克里斯蒂瓦· 的《关于中国妇女》,,,1977 为批判对象,分析了自由 主义的女权主义者的自恋。
斯皮瓦克指出在克里斯蒂瓦的文本中,中国的妇女翘首以待地期盼着 法国女权主义者的演说,在处于被观察地位的中国妇女的沉默与处于观察 地位的女权主义者的话语霸权之间存在严重的鸿沟。
我们从来听不到中国妇女的声音。
斯皮瓦克说"面对这些沉默的妇女,她克里斯蒂瓦的问题与其说与她 们相关,不如说与她自己的身份相关。
"1 斯皮瓦克的解构式阅读所要质疑的就是这些第一世界的女权主义 者的"认识论暴力",这种暴力使她们自己成为权威性的认识主体,而中国 的妇女则成了被动的、被剥夺了话语权的认识对象。
斯皮瓦克深刻地指出《关于中国的妇女》实际上是关于克里斯蒂瓦自 己的一本书,它只不过调用第三世界妇女的差异性以作为西方理论的原料。
展现在克里斯蒂瓦面前的物质的与历史的舞台只是一个自我确证的 机会。
这些女权主义批评家对西方的或资本主义的"他者"第三世界妇女的兴 趣无疑是自我中心的。
在这个意义上说, 她们不过是殖民主义的同谋, 一种新东方主义-话语。
因为根据赛义德,东方主义是为了帝国主义的目的而建构东方或把东 方东方化的一种霸权话语。
在把第三世界的妇女建构为铁板一块的无差别的"他者"方面,女权主 义无疑隶属于殖民知识-话语体系。
正如莫 汉蒂所说的"如果没有铁板一块的、创造了’第三世界’的话语,那么就 不可能有独特而富有特权的第一世界。
如果没有’第三世界的妇女’,西方妇女的特殊自我表征将是成问题的。
"因而, 在将本土女性"他者"的差异性特殊性加以本质化的女权主义研 究中,都存在帝国主义的影子。
在后殖民主义批评家看来,错误的根源在于霸权化的西方女权主义话 语所声称的再现代表特权在英文中,或有"再现"与"代表"的双重含义。
以自由与学术相标榜的西方女权主义者在自以为是、道貌岸然地为第 三世界本土妇女说话时,恰恰剥夺了后者自己的声音。
斯皮瓦克在《贱民能够说话吗?》2 这篇重要文章中,深入探讨了作 为研究主体的调查者在此即西方女权主义批评家与作为 "贱民"的研究对象 在此即第三世界妇女之间的复杂关系。
她问"我们如何才能触及人民的意识?贱民能通过什么样的声音-意识 说话?"斯皮瓦克把我们置于再现代表与可再现性可代表性这个熟悉又难 办的领地。
历史学家与研究者如何才能避免不可避免的风险把自己当作贱民意 识的权威代表?知识分子是否应该放弃再现代表?何种知识分子有资格 再现代表何种贱民?是否存在不能被再现代表的、但又能够知道自己并言 说自己的贱民?谁是真正的或代表性的贱民尤其是在帝国主义者提供的 参照框架中?斯皮瓦克深刻地指出性别化的贱民所以消失是因为我们从 来不听她们言说自己。
她们不过是各种相互竞争的话语不断加以利用的工具,是书写其他欲 望与意义的文本。
1、参见斯皮瓦克《在另一个世界文化政治学论文集》,,,1987,137。
2 参见克里斯蒂瓦《贱民能够说话吗?》?收入《对文化的马克思主义 阐释》,&,,,1988,271-313。
斯皮瓦克的《三个妇女的文本与一种帝国主义批评》’,1985,,12,242-61 同样是论述第三世界妇女在自由主义的女权主义话语中的缺席。
此文展现了后殖民主义批评与女权主义批评之间冲突的核心。
文章指出在那些庆贺西方女性主体的出场的文献中,第三世界妇女是 明显缺席的。
斯皮瓦克说,西方女权主义的理想女性形象,是以西方自由主义的个 人主义价值观为基础的。
对于妇女历史的重读表明,西方的女权主义历史运动就是依据这种个 人主义的女性来界定自己。
女权主义的学术研究从来不考虑女性个人主义的战场在什么地方,也 不关心与个别的自由个人主义的女性"成就"相联系的大量被牺牲与排除掉 的女性。
斯皮瓦克的文章就是要重新发现被欧美女权主义压抑与遗忘的历史。
女性个人主义者是在与中心与强势力量的关系中阐述自己的,本地的 妇女在这个关于妇女的规范的出现过?讨斜慌懦 姆治鲋校 饕宓氖贝 蛊ね呖税颜飧鑫鞣脚 锞持校 谕狻T诙杂凇都虬 返ㄖ饕逋瞥绫钢恋奈谋局糜谂分薜酃赋觯?9 世纪欧洲的文化与文学生产是无法摆脱帝国主义计划的历史与成就的。
因此只要女权主义者在这个时期寻找其灵感源泉,那么它就必然带有 帝国主义话语的特征。
但是,上述对于西方自由主义的女权主义的批判也存在局限。
她们都把"真正的"第三世界妇女的认识论上的不透明性本质化或理想 化了。
在她们看来,第三世界的妇女总是处于西方分析范畴之外,她们是与 西方完全不同的另一种意义与经验的载体;但在这样做的时候,这些批评者悖论式地重新赋予第三世界妇女她们开始时要加以破除的偶像性。
这个新近重获的形象现在被假设为反殖民抵抗的凯旋场。
这是一种倒转的种族中心主义,它本质上与赛义德所批判的东方主义 的总体化思维没有根本区别。
2、阿尔及利亚妇女的面纱尽管在批评自由主义的女权主义的西方中 心主义与帝国主义倾向方面,后殖民主义批评显得振振有辞,但是,在与 自由主义的女权主义的斗争中,后殖民主义最终不能解决"女权主义的解 放"与"文化的解放"两个诉求之间的紧张。
正如佩特森· · 指出的,它不能解决争取妇女平等的斗争与反对西方文 化霸权之间的斗争之间哪个更加重要、更加优先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等问 题。
如果说当代自由主义的女权主义至少部分地"出身"于帝国主义, 那么, 后殖民主义则常常把反殖民斗争与第三世界的妇女解放对立起来,使得女 权主义与后殖民主义两种诉求二元对立化。
在他的《一种垂死的殖民主义》,,,& ;,1965 这本书中,法农把"带面纱的阿尔及利亚妇女"假设为殖民主义 与反殖民主义之间斗争的场所,相应地,对于阿尔及利亚父权制度的批判 被解读为瓦解阿尔及利亚民族革命同盟的帝国主义战略。
法农警示人们殖民主义者企图通过阿尔及利亚的妇女来解构阿尔及 利亚社会,"如果我们想要摧毁阿尔及利亚的社会以及它的反抗能力,那 么我们首先必须征服妇女,我们必须在遮掩她们的面纱后面、在男人们用 来隔离她们的房子里面发现她们。
"法农的修辞自觉地把妇女的面纱政治化,把殖民主义重新指认为 "揭 开阿尔及利亚的面纱"的工程’’;而民族主义者则把面纱当作本土民族性的 标志、当作对于西方殖民主义的政治抵抗的隐喻加以欣赏与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