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殖民主义与女权主义
后殖民主义_女性主义_民族主义与想象_佳亚特里_斯皮瓦克访谈录_上_

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民族主义与想象———佳亚特里・斯皮瓦克访谈录3(上)生安锋 李秀立编者按 佳亚特里・斯皮瓦克(Gayatri C .S p ivak ),1942年生于印度,是当今世界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和文化批评家,是西方后殖民理论、女性主义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她早年师承保罗・德曼,获得康奈尔大学博士学位,在上世纪70年代曾译介德里达的《论文字学》(D e la gramm atologie )而蜚声美国,后又以深邃犀利的理论驰骋于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英美文化理论界。
她著述甚丰,论文散见于当今各主要国际英语人文学科的权威期刊,主要著作有:In O therW orlds:Essays in Cul 2tural Politics (1987),O utside in the Teaching M achine (1993),The Spivak Reader (1996),A C ritique of Postcolonial Reason:To w ard a H istory of the V anishing P resent (1999),D eath of A D iscipline (2003)等。
斯皮瓦克现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阿维龙基金会人文学科讲座教授、比较文学与社会中心主任,2006年受聘为清华大学外语系客座教授。
2006年3月初,斯皮瓦克应清华大学之邀来北京讲学,清华大学外语系副教授生安锋、李秀立就有关问题采访了斯皮瓦克教授,并整理出这篇访谈录,以飨读者。
一、民族主义、想象与后殖民主义生安锋:听了您3月7日在清华大学的演讲,很多听众都简单地以为民族就是想象的产物。
能否明确地说明一下民族与想象之间的关系到底如何?民族有没有终结的时候呢?斯皮瓦克:我不能说什么东西将要终结,我们只要不断地去努力。
为什么人类持续不断地需要教育一代又一代的人?因为这样一种思想:历史有终结的时候,或者说通过改变国家构成,我们可以使某事物终结,需要建立起一种理想的国家,但这并不是真的,我不能想象民族有终结的时候。
后殖民研究中的女权主义思潮

后殖民研究中的女权主义思潮
胡玉坤
【期刊名称】《妇女研究论丛》
【年(卷),期】2001(000)003
【摘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后殖民女性主义研究在西方学术界开始崛起并产生影响.在后殖民研究中,女性主义者的社会位置,尤其是她们客居异国的主体性造就了其独特的理论视域.即:她们试图寻求一种跨文化的空间和话语来张扬第三世界妇女的理论、实践和主体性.因此,女性主义后殖民研究不仅致力于对主流后殖民理论和欧美女性主义理论的质疑,同时倾力于建构其自身的阐释视角和理论话语.这篇论文主要对后殖民女性主义研究的出现、理论动向及其影响作一番梳理.
【总页数】6页(P50-55)
【作者】胡玉坤
【作者单位】美国克拉克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440
【相关文献】
1.略论西方女权主义思潮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 [J], 周全德;
2.浅论斯皮瓦克的后殖民女权主义批评理论 [J], 马慧珍
3.女权主义思潮在翻译研究中的体现 [J], 李琦
4.后殖民女权主义双重语境下美剧叙事研究——从《绝望的主妇》到《魔鬼女佣》
[J], 庄曦
5.后殖民女权主义视野下的《宠儿》 [J], 李玉颖;邹清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后殖民主义与女权主义

后殖民主义与女权主义后殖民主义与女权主义之间无论在实践上还是理论上都呈现出既相联系又相冲突的十分复杂的关系。
它们之间一致性是显而易见的:这两种文化理论都关注对于在统治结构中被边缘化的"他者"的研究,自觉维护他们的利益;都以颠覆性别的、文化的、种族的等级秩序为己任,并利用后结构主义来否定男权主义与殖民主义的共同基础──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
然而,只是在最近的一段时间,后殖民主义与女权主义才"磨合"得比较"近乎",几乎结成了"同盟"(促成这种联盟的因素是双方都认识到自己的局限),而在此前相当一段时间中,这两种同样著名的批判理论之间却存在严重冲突。
它们在以下问题上曾经存在严重分歧:如何评价第三世界妇女解放、如何看待帝国主义与女权主义的关系、如何认识殖民主义者利用女权主义的标准支持自己的"文明化使命"。
1、女权主义还是新东方主义?最重要的分歧发生在关于"第三世界妇女"的问题上。
有些持女权主义立场的后殖民主义者认为:仅仅关注种族政治必然忽视妇女在帝国主义状况下的"双重殖民化"(既是种族的又是性别的)境遇。
这种理论假设:第三世界的妇女是本土的与外来的夫权制帝国主义意识形态的双重牺牲品。
在女权主义者看来,第三世界反殖民的民族主义同样存在严重的性别歧视,而后殖民主义理论在这方面则表现出严重的理论盲视。
而在一些后殖民批评家看来,西方女权主义津津乐道的所谓"第三世界妇女",尤其是对于她们的"差异性"的强调,本身就带有殖民主义色彩。
无论本土的妇女走到哪里,西方的女权主义者都要求她(们)展示这种所谓的"差异性"。
这种对于本土女性的色彩斑斓的异国情调的迷恋,不过是满足了西方妇女的一种窥淫欲望。
差异意识设立了一个隐含的文化等级:西方女权主义者拥有为"不幸的姐妹"准备解放道路的特权。
后殖民主义

Much valuable work has been done in terms of theme study. Both the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scholars have given out insightful explanations such as the contrasts between love and hatred,humanity and inhumanity, the inevitable death, and anti-heroism proposed by Marek Vit; other themes such as anti-war, illogicality of human beings, fatalism, alienation and desolation, destructiveness of war, etc. have been carefully studied, presented by several literary websites such as and . Besides, in “Thoughts in Slaughterhouse-Five” written by Wu Congju, the author reveals one of the themes-war. Zhao Xiulan digs into the text and gives a systematic research to the theme of absurdity. In terms of the novel’s structure, many efforts have been given to the fragmentary and circular structures represented by the scholars such as Jason Dowley and Wayne McGinnis. Except all these, the postmodern techniques employed in the novel also have been heavily explored. Black humor, destruction of traditional novel structure and reconstruction of a new one have been analyzed by many scholars, both internationally and domestically. Professor Yang Renjing and other Chinese scholars set us an good example in their book “ The American Postmodern Fiction”. However, I do not think they have covered all the critical perspectives concentrating the study of Slaughterhouse-Five. And there is still much to be explored. After a hard reading and a preliminary research of Slaughterhouse-Five, I have developed a position which enables me to approach the work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dern tragedy. This thesis will try to dig into the text and find the tragic elements. Besides, the creation of those tragic elements will also be systematically studied. Before the argumentation, the views of modern tragedy are to be carefully analyzed. It is just according to the views of modern tragedy that we can prove that there do be tragic elements in the novel and gives a reasonable study of those tragic elements.ConclusionFrom the discussions above, we know that tragedies have gone through profound changes with the social,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hanges. Entering the modern period, thematically, the tragedies of lofty heroes are changed into the living tragedies of small figures; the expressions of the tragic meanings changes from internal conflict to the tragic feeling of the subject to the living alienation; irony is changed into the theme. The carrying of this modern concept of tragedies makes the whole western modern literature tragic. The tragic elements are aesthetic qualities in all literary forms. The tragic atmosphere can also permeate in novels.Vonnegut’s novel Slaughterhouse-Five is just a good example of modern tragedy. As a novel finished in 1960s, it deeply exposes the tragic essence of modern civilization. Vonnegut, a veteran from World War II, fully discloses the destructive forces of war caused by the inhumanity among human beings. He worries about man’s alienation and desolation. Moral decline and spiritual crisis are t he tragic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western world. Man’s life is absurd.In order to expose all these, Vonnegut combines two kinds of nonlinear structures to stress the tragic elements. His use of two metaphors for death strengthens the tragic atmosphere. Besides, two analogies with The Children’s Crusade and The Pilgrim’s Progress deepen the tragic themes of the novel.As a postmodern fiction, Slaughterhouse-Five is not only an antiwar novel but also a tragedy in which moral decline, spiritual crises, inhumanity, destruction of the war, and destruction of the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re deeply revealed.当代文化研究1970年代之后,西方的“文化研究”从早期对工人阶级及其亚文化的关注扩展开来,把注意力集中到性别、种族、阶级等文化领域中复杂的文化身份、文化认同等问题上,关注大众文化和消费文化,以及媒体在个人、国家、民族、种族、阶级、性别意识中的文化生产和建构作用,运用社会学、文学理论、美学、影像理论和文化人类学的视野与方法论来研究工业社会中的文化现象。
后殖民主义与女权主义

后殖民主义与女权主义【摘要】后殖民主义与女权主义作为两种社会运动,都涉及到权力、身份和平等等议题。
后殖民主义是对殖民主义残留问题的批判,强调被压迫群体的权利和自主。
而女权主义则是对性别不平等的反抗,追求男女平等。
在历史背景下,后殖民主义和女权主义都是在对殖民主义时代遗留问题的反抗中逐渐兴起的。
后殖民主义对女权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激发了一系列女性解放运动。
女权主义在后殖民主义国家得以发展,但也面临着传统文化和宗教的束缚。
后殖民主义国家中的女权主义运动积极探索当地的解放之路,同时也受到政治和经济因素的制约。
后殖民主义与女权主义的挑战在于如何平衡权利与传统,如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维护本土文化。
二者也可以相互合作,共同为社会的平等与正义而努力。
展望未来,后殖民主义与女权主义有望通过合作实现更加广泛的社会变革。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女权主义、影响、发展、运动、挑战、合作、关系、展望未来1. 引言1.1 什么是后殖民主义与女权主义后殖民主义是指在殖民主义时代结束后,殖民地或被殖民地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仍然受到前殖民主义时代的殖民国或殖民者的影响和控制的现象。
它是一种意识形态,一种权力关系的再生产,一种文化的重塑和传递。
女权主义是一种追求男女平等、反对性别歧视和剥削的政治理论和社会运动。
它认为女性应当获得与男性同等的权利和地位,拥有自主权和控制权,不受性别歧视和暴力的侵犯。
后殖民主义和女权主义在本质上都是对权力和压制的问题的思考和挑战。
后殖民主义强调的是被殖民地国家在独立后仍受到殖民国或殖民者的控制和影响,而女权主义强调的是性别不平等和性别歧视带来的压迫和不公。
后殖民主义与女权主义之间存在着共通之处,两者都致力于对抗压迫和剥削,追求平等和公正。
两者也存在着相互关联和互动,后殖民主义国家中的女权运动往往受到后殖民主义的影响,而女权主义理论也可以帮助后殖民主义国家中的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对抗殖民主义遗留下来的问题。
女权主义理论与后殖民主义理论的互融性

文 艺评 论
女权 主义理 论 与后殖 民主义理论 的互融性
公共 资源 的使 用 ,使 得他 们 的互 融才 成 为可 能 。我们 知道 新理 论 的 内核里 ,或 多 或少 都有 一 些 旧理论 的 因素 。这 并不 是 因果 论 的 嫁 接 ,而 是理 论 发展 的先 天 因素 。 兰 方 殖 民者 尤 以拿破 仑攻 占 洒 埃 及 为标 志 ,掀起 了殖 民东方 的狂 潮 , 男性和 女性 又 一次 成为 权 力关 系 中 的角色 象征 ,种 族 、 民族 和 阶级 的范畴 亦被 纳入 其 中 , 从 此 随着 殖 民扩 张 的进程 ,欧洲 中心 的 意识通 过殖 民化 的规训 力 量 潜 移默 化到 殖 民地 人 民的 内心 ,甚 至烙 印在 他们 的前历 史记 忆 中 。比如 “ 东方 是非 理性 的、堕 落 的、幼 稚 时 、不 正常 的 。而欧 洲 则 是理 性 的 、贞洁 的 、成 熟 的、 正常 的 。 ” 这 样 一来 ,欧洲
首 先 要 说 明 一 下 的 是 ,在 女权 主 义 和 女 性 主 义 术 语 的选 择 上 ,我特 意 选用 了女权 主义 而 非女 性主 义 。理 论界 通用 的大多 是 女 性主 义而 非 女权 主义 , “ ”字 太过 于 尖锐 和直 接 ,不 如换 作 权 女 性 的 隐秘 。从 某 种 程 度 上 说 ,男 女 平 等 反而 加 深 了女 性 的 异 化 。原 来 的殖 民地 国家 和, 大 的第 三世 界 国家 ,急 于摆 脱 原来 宗 ‘ 主 国带 给他 们 的历 史创 伤 ,求 得 民族 自我 身份 的确 证 ,并 借此 展 示 自 己存 在 的独 立 价 值 ,而 不 再 是 如 东 方 学家 所 示 的附 庸 和 补 充 。但 这种 展示 的 过程 实 际上 ,又 是对 原 来宗 主 国价值 的 一种 反 向认 同。 同是 身处 边缘 , 这样 的特 殊境 遇 可 以让女 性和 后 殖 民地 既看 到 中心 又看 边 缘 ,这样 既 形成 了我 们 看世 界 的特殊 视 角 ,但 也造 成 了立足 点的摇 摆 ,很 容 易适 得其 反 的反 变成 边缘 向中心 的 韩 文丽 ( 甘肃省源自州大学 70 2 ) 3 0 0
后殖民语境下的黑人女权主义_以艾丽丝沃克的妇女主义为例

第27卷第2期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l.27,No.22011年3月Jo urnal o f Gansu L ianhe U niv ersit y(So cial Sciences)M ar.2011收稿日期 2010 12 02作者简介 许豪(1983-),男,河南许昌人,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外国文学研究。
后殖民语境下的黑人女权主义以艾丽丝沃克的妇女主义为例许 豪(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 710062)摘要 艾丽丝 沃克是本世纪著名的黑人女性作家,她的长篇小说 紫色 ,因为对性别压迫和种族压迫的双重揭示,在社会上形成了强烈地反响。
她以双重边缘人的姿态述说了一个黑人女性成长到蜕变的辛酸历程。
正是因为其特殊的身份,使得她的作品多了一种后殖民主义的观照。
我们也得以透过后殖民女性主义的视角对其进行一种全新的理论阐释。
关键词 紫色 ;妇女主义;后殖民语境中图分类号 I10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 707X(2011)02 0067 05On Black Feminism in the Context of Post C olonialismA Case Study of A lice Walker s FeminismXU H ao(S chool of L iter atur e,Shanx i N or mal Univ er s ity ,X i an 710062,China)Abstract:A lice W alker is a w ell kno wn black w oman w r iter.Her nov el,The Color P urp le ,rev eals the g ender oppression and ethnic o ppressio n,evokes broad and stro ng r epercussions.In this no vel,she demonst rates the bitter pr ocess of a black wo man s metamo rphosis f rom the perspective o f a marg inal black w oman.H er wo rks have po st colonialism features due to her special identity.T hus,we can ex plo re black feminism from a new per spectiv e o f po st colo nialism.Key words:The Color P ur p le ;feminism;colonialism肖恩瓦特曾经以哑语翻译者的形象来隐喻女性他者的地位,指称那种有口无言的失语状态。
斯皮瓦克和她的后殖民女权主义批评

[内容提要]斯皮瓦克是后殖民理论阵营中的重要批评家,被誉为后殖民批评著名“三剑客”之一。
她的后殖民批评最突出特色是理论方法上的异质性特征和鲜明的女性主义视角,尤其是她的后殖民女权主义批评在当今产生了重要影响。
她的后殖民女权主义批评的主要内容是揭露殖民主义和男性中心的权力话语对于第三世界女性的遮蔽和歪曲,以至使之丧失话语权,成为哑言的主体。
她通过对西方白人女性的文学文本所作的独辟蹊径的后殖民的解读,为女权主义文学批评拓展了新的空间,也使整个后殖民理论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关键词] 斯皮瓦克后殖民女权主义双重话语霸权第三世界女性在后现代主义标举差异、解构中心的文化语境下,一些边缘文化和弱势话语纷纷异军突起,其中后殖民批评是呼声最高,最为引人注目的。
印度裔美国女学者加亚特里·斯皮瓦克则是当今著名的后殖民批评家,被誉为后殖民批评“神圣的三剑客”(罗伯特·扬语)之一。
在后殖民理论阵营中,“三剑客”各有自己的特色和所长。
如果说赛义德的理论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和政治批判色彩,霍米·巴巴对殖民话语的解构和颠覆往往通过模拟和戏仿来实施,那么斯皮瓦克的理论则带有鲜明的女权主义和解构主义色彩,而且在后殖民理论阵营中,只有斯皮瓦克真正愿意将自己标榜为“后殖民知识分子”“后殖民妇女知识分子”。
1正因为完全固守后殖民主义和女权主义的批判立场,因此,无论是她个人还是她的著述,“其姿态都是典型干预性的——甚至好斗的”,正如她曾公开宣称的那样:如果你因为自己的民族、性别、肤色等原因而放弃文化批判的权利,那你就失去了自己的声音。
如果你奋起而批判这是你的权利,你无疑要承担风险,但你很可能会受到欢迎,人们反而会对你表示尊重。
2具体来说,斯皮瓦克的后殖民批评的最大特色,一是理论与方法上的异质性;二是对双重权力话语即帝国话语和男权话语的反击与批判。
(一)理论归属的异质性特征在后殖民理论家中,斯皮瓦克的文化批评是颇有分量和挑战性的,同时也最难捉摸、最为复杂,这使她在后殖民批评领域的学术影响仅次于赛义德,但却是最具有争议性的,她的著述的晦涩艰深也是人们公认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殖民主义与女权主义
后殖民主义与女权主义之间无论在实践上还是理论上都呈现出既相联系又相冲突的十分复杂的关系。
它们之间一致性是显而易见的:这两种文化理论都关注对于在统治结构中被边缘化的"他者"的研究,自觉维护他们的利益;都以颠覆性别的、文化的、种族的等级秩序为己任,并利用后结构主义来否定男权主义与殖民主义的共同基础──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
然而,只是在最近的一段时间,后殖民主义与女权主义才"磨合"得比较"近乎",几乎结成了"同盟"(促成这种联盟的因素是双方都认识到自己的局限),而在此前相当一段时间中,这两种同样著名的批判理论之间却存在严重冲突。
它们在以下问题上曾经存在严重分歧:如何评价第三世界妇女解放、如何看待帝国主义与女权主义的关系、如何认识殖民主义者利用女权主义的标准支持自己的"文明化使命"。
1、女权主义还是新东方主义?
最重要的分歧发生在关于"第三世界妇女"的问题上。
有些持女权主义立场的后殖民主义者认为:仅仅关注种族政治必然忽视妇女在帝国主义状况下的"双重殖民化"(既是种族的又是性别的)境遇。
这种理论假设:第三世界的妇女是本土的与外来的夫权制帝国主义意识形态的双重牺牲品。
在女权主义者看来,第三世界反殖民的民族主义同样存在严重的性别歧视,而后殖民主义理论在这方面则表现出严重的理论盲视。
而在一些后殖民批评家看来,西方女权主义津津乐道的所谓"第三世界妇女",尤其是对于她们的"差异性"的强调,本身就带有
殖民主义色彩。
无论本土的妇女走到哪里,西方的女权主义者都要求
她(们)展示这种所谓的"差异性"。
这种对于本土女性的色彩斑斓的
异国情调的迷恋,不过是满足了西方妇女的一种窥淫欲望。
差异意识
设立了一个隐含的文化等级:西方女权主义者拥有为"不幸的姐妹"准
备解放道路的特权。
在《在西方的眼睛之下:女权主义学术与殖民话语》(Under Western eyes: feminist scholarship and colonial discourse)一文中,莫汉蒂(C· T·Mohanty)指出:"第三世界
妇女"这个范畴在两层意义上是殖民主义性质的。
首先,它是种族还原
主义的,即把第三世界的妇女看成是铁板一块的东西,无视在第三世
界妇女之间存在大量物质的与历史的差异;其次,它通过把"第三世界
妇女"当作与第一世界妇女相对的"它者",来巩固西方女权主义者的自
我身份。
这样,西方的女权主义者实际上生产出了一种双重殖民化的
叙述,以便把第三世界妇女政治上的"不成熟"与第一世界妇女的"成熟"进行对比。
把第三世界妇女再现为贫苦的、没有受过教育的、束缚在
传统中的、以家庭为中心的,这正好可以反衬出西方妇女是富有的、
有教养的、现代的、自我决定的,她们能够控制自己的性与肉体。
也
就是说,第三世界妇女的文化"贫乏"强化着西方女权主义的拯救意识
形态。
*本文在观点与材料上都极大地得益于里拉·甘地(Leela
Gandhi)女士的《后殖民主义理论》一书(Postcolonial Theory,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Allen & Unwin,1998),在此表示
衷心感谢。
在很大的程度上,上述对于女权主义的帝国主义倾向的批
判吸收了赛义德对于殖民话语的理解。
在赛义德看来,殖民话语是一
种再现被征服的他者的文化特权,无论是东方主义者还是女权主义者,都试图通过一个共同的教条来言说第三世界,这个教条坚持:他们(第
三世界)不能再现自己,他们必须被再现。
因此,"第三世界的妇女"
可以被视作是西方知识的另一个"对象"。
斯皮瓦克(J·Spivak)对于这种西方自由主义的女权主
义知识系统同样进行了挑战。
在《一个国际框架中的法国女权主义》(French feminism in an international frame)一文中,斯皮瓦克以著名女权主义者克里斯蒂瓦(J·Kristeva)的《关于
中国妇女》(About Chinese Women,trans. Antia Barrows, London, Marions Boyers.1977)为批判对象,分析了自由主义的
女权主义者的自恋。
斯皮瓦克指出:在克里斯蒂瓦的文本中,中国的
妇女翘首以待地期盼着法国女权主义者的演说,在处于被观察地位的
中国妇女的沉默与处于观察地位的女权主义者的话语霸权之间存在严
重的鸿沟。
我们从来听不到中国妇女的声音。
斯皮瓦克说:"面对这些
沉默的妇女,她(克里斯蒂瓦)的问题与其说与她们相关,不如说与
她自己的身份相关。
"(1)斯皮瓦克的解构式阅读所要质疑的就是这
些第一世界的女权主义者的"认识论暴力",这种暴力使她们自己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