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_巴别塔_的后殖民解读

合集下载

巴别塔的故事

巴别塔的故事

巴别塔的故事巴别塔(Tower of Babel)是旧约圣经《创世纪》中最著名的故事之一,据说,这是一个古老的塔,被建造在巴比尔大陆上。

这座塔的高度极其惊人,甚至能够达到天空,它是人类团结协作的象征。

虽然这座塔最终被毁坏,但它带给人类的启示仍然是无穷的。

在创世纪的第11章中,记录着这样一段故事:“这样,全地的人口就同音同语。

当他们从东方迁移的时候,便在示拿地遇见一片平原,便住在那里。

他们彼此商议说:“来吧,我们要做砖,把砖烧透了。

”于是,他们用砖代替石头,用石沥浆代替石灰。

他们说:“来吧,我们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顶通达天空,以便我们有个名望,免得分散在全地上。

”上帝看到人类在建造这座塔时,就对天使说:“看啊,这些人民都同一种语言,他们只要这样开始工作,以后就不能停了。

他们所计划的一切都能完成。

来,我们下去,使他们的语言混杂起来,使他们互相听不懂话。

”于是,上帝降下神力,使人类的语言变得混杂无序,人类再也不是同一种语言了。

他们开始互相听不懂话,每个人都无法理解别人在说什么,最终,这座塔也被放弃了。

人类过着分裂和隔离的生活,他们从此开始使用不同的语言,并分散到不同的地方。

这个故事的核心是关于人类的拥有一种共同的目标和至高无上的协作能力。

在这座巨大的建筑物中,人类一起协作工作,像一个大家庭一样,这样的气氛极具团结性和互相支持的乐观性。

这种氛围象征着人类和谐的合作和分享。

它也表达了人类对自己能力的信任和对未来的承诺。

然而,塔的高度以及它所象征的统一和团结反而使上帝感到害怕,他认为,如果人类继续以这种方式继续前进,那么人类将变得过于自大并致使后果不堪设想。

于是,上帝降下混乱的神力破坏了这种团结的力量。

这个故事教育人们要警惕个人和群体过度追求利益和权力的行为,不要忽视自己性格中的自大,因此需要保持一种谦虚与聆听的态度。

同时,也激励人们在全球化的世界中强化自己的文化认同,同时尊重和包容多元文化的存在,相互理解和沟通,最终建立起和谐的社会和世界。

《巴别塔》:语言、文化与人类的分裂

《巴别塔》:语言、文化与人类的分裂

巴别塔:语言、文化与人类的分裂1. 引言巴别塔是《圣经》中的故事,讲述了人类因为语言的混乱而遭受分裂。

这个故事反映了语言和文化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对我们思维方式和相互交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巴别塔这一故事所揭示的关于语言、文化和人类分裂之间的深层次联系。

2. 语言与文化语言是一种交流工具,同时也是一个社会身份和文化认同的标志。

不同的语言代表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

在巴别塔这个故事中,人类因为失去了彼此理解对话的能力而变得分离。

这暗示着语言对于团结和协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 文化多样性巴别塔给我们带来了对于全球化以及文化多样性问题的思考。

当人们不能够理解彼此说话时,他们无法建立共同点或者互相理解。

这种难以沟通会导致误解和冲突,并最终破坏人类社会的和谐。

4. 语言的权力在巴别塔这个故事中,上帝给予了人类使用不同的语言,以削弱他们对抗上帝的能力。

这揭示了语言作为一种权力的概念。

语言可以被用来掌控和支配他人,也可以用来传递理解和建立联系。

5. 克服分裂尽管巴别塔故事提醒我们分裂和隔阂的存在,但它也为我们指明了克服这些问题的可能途径。

通过学习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以及尊重和欣赏多样性,我们可以打破壁垒,促进相互理解与合作。

6. 结论《巴别塔》是一个启示人类思考语言、文化与分裂之间关系重要故事。

它提醒着我们要重视并尊重不同文化背景和语言特点,并努力创造一个更加包容和融洽的社会。

只有通过相互交流与尊重,我们才能够真正实现共同发展与繁荣。

多元文化表象下的殖民意识——1995年版美国电影《红字》的后殖民主义解读

多元文化表象下的殖民意识——1995年版美国电影《红字》的后殖民主义解读

第42卷第6期2021年6月哈尔滨学院学报JOURNAL OF HARBIV UNIVERSITYVoi.42No.6Ju".2021[文章编号]1404—5856(2021106—0082—03多元文化表象下的殖民意识1295年版美国电影《红字》的后殖民主义解读王荣飞(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519225)[摘要]好莱坞著名导演罗兰德•乔夫执导的1295年版电影《红字》自上映以来,其中的改编及增加内容受到国内外观众的广泛讨论。

文章从后殖民主义视域出发,发现电影呈现了多元文化,对殖民主义进行了一定的揭露,但对黑人及印第安人的塑造仍摆脱不了欧洲文明中心及“白人至上”传统理念的桎梏他们仍然是处于边缘位置的"他者”,而西方白人则继续扮演着开拓者和救赎者的角色。

通过对电影进行后殖民主义解读,以期提高我们在当今世界文明文化交流中的警觉意识,倡导多元文化平等发展,防止殖民意识及文化霸权的隐形渗透。

[关键词]《红字》;后殖民主义;欧洲文明中心;他者;殖民意识[中图分类号]V12.3[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404-5856.2021.06.019《红字》是美国浪漫主义作家纳撒尼尔•霍桑的经典作品,着力讲述一个规训与惩罚的故事,被文学批评家、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萨克文•伯科维奇称为“我们最经久不衰的经典",[1](P20)对该小说的影视改编及传播几乎贯穿了整个22世纪。

1995年版电影《红字》由好莱坞著名导演罗兰德•乔夫(Rolan"Joffe)执导,是一部具有历史性突破但备受争议的作品0由于罗兰德•乔夫的自由改编,比如在电影中加入新英格兰清教徒同北美土著印第安人的冲突和“萨拉姆女巫案”,以及对小说结尾的彻底颠覆等,使得这部电影与原著小说相差甚远,被批评者认为是一个“滑稽的模仿”0后殖民理论(postcolonial theore)是22世纪92年代文学研究中的一支主要力量,其批评分析的对象涵盖一个民族与殖民主义压迫者初次接触之后在任何时期产生的文学。

冲突与隔膜:全球化背景下的文明反思——《巴别塔》赏析

冲突与隔膜:全球化背景下的文明反思——《巴别塔》赏析

冲突与隔膜:全球化背景下的文明反思——《巴别塔》赏析张书端
【期刊名称】《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7(020)005
【摘要】墨西哥导演阿加多·冈萨雷斯·伊纳里多在影片《巴别塔》中采取多条线索交叉进行,多个时空场景交互切换的后现代电影叙述手法讲述了发生在摩洛哥、美国、墨西哥和日本四个地方的相互交织的故事,对人类因沟通的缺失、不同文明之间固交流的匮乏而引起的冲突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总页数】4页(P70-73)
【作者】张书端
【作者单位】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溫州,32503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05.2
【相关文献】
1.全球化下伊斯兰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冲突 [J], 刘小彪
2.当代国际政治中的“文明冲突”——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冲突与共生之四 [J], 苏国勋
3.人类学视阈中的"文化"与"文明"综论——兼论全球化场景下的文明冲突与文化交融 [J], 廖杨
4.全球化与文明的冲突——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文化的困境及出路 [J], 杜萍
5.冲突还是融合:关于全球化与文明的反思 [J], 李寅铨;仇发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巴别塔》的文化冲突与沟通困境

《巴别塔》的文化冲突与沟通困境

巴别塔的文化冲突与沟通困境引言《巴别塔》是一部著名的圣经故事,在这个故事中,人类试图建造一座高耸入云的塔楼来达到上天,并得到了上帝的惩罚。

然而,除了宗教解读之外,《巴别塔》也可以被视为一个象征性的表达,揭示出在不同文化间存在的冲突和沟通困境。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巴别塔》所呈现的文化冲突及其背后的沟通问题。

语言和交流巴别塔中人们使用同一种语言进行交流,这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合作建造塔楼。

然而,当上帝惩罚他们后,他们被迫学习不同的语言,无法相互理解和沟通。

这揭示了不同语言所带来的障碍和误解。

文化认同与多元性在巴别塔工程中,人们齐心协力建造并表达着对自我价值、成就感和团队凝聚力的认同。

然而,在上帝让他们说不同语言后,他们开始分道扬镳,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群体。

这种分离代表了文化多元性的出现,但也带来了互相之间的冲突和隔阂。

观念和信仰差异在《巴别塔》中,人们试图通过建造塔楼来超越人类的能力限制,并与上帝平起平坐。

然而,上帝对此表示不满,认为人们应该遵循自己的天意。

这体现了观念和信仰之间的冲突,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事物意义的理解和定义存在的分歧。

解决文化交流难题要解决文化冲突和沟通困境,需要采取一些措施:1.跨文化培训:通过为参与者提供跨文化意识培训和沟通技巧培训,提高对其他文化价值观、信仰和习俗的理解。

2.社区对话:鼓励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开放、尊重和包容性的环境中进行交流,在接触中消除误解。

3.增加共同经历:通过举办跨文化活动、合作项目或旅行等方式,增加各文化群体之间的共同经历,促进相互理解和合作。

结论《巴别塔》所呈现的文化冲突与沟通困境既是古老而有启示性的故事,也反映了现实中不同文化间的障碍和问题。

通过增加跨文化意识、培养沟通技巧以及创造跨文化交流的机会,我们能够不断改善文化间的理解和相互关系,打破“巴别塔”的隔阂。

巴别塔

巴别塔

• 卡罗琳· 帕克丝特的长篇小说《巴别塔之犬》
• 黄立行《巴别塔》 • 羽果乐队《巴别塔》专辑
有关巴别塔的周边
• The Tower of Babel (现珍藏于维也纳艺术史博 物馆 )著名画家彼得· 勃鲁盖尔(画于38岁时)





~巴别塔~
又名通天塔
在希伯来语中, “巴别”是“变乱” 的意思,于是这座塔 就称作 “巴别塔”。 而在巴比伦语中, “巴别”是“神之门” 的意思 。
“巴别”塔是当时巴 比伦国内最高的建筑, 在国内的任何地方都能 看到它,人们称它“通 天塔”。也有人称它是 天上诸神前往凡间住所 途中的踏脚处,是天路 的“驿站”或“旅店”。
由于古代智慧最优 秀的以色列人进步 最快,并得到被流 放的创造者(基督 教里的神)们得帮 助,开始征服太空, 被放逐的创造者们 希望人类去耶洛因 的行星上去寻求宽 恕。因为人们想让 耶洛因们知道,人 类不仅具有智慧, 而且追求科技的进 步,知恩图报,酷 爱和平,于是他们 创造了的一座大型 火箭,那就是“巴 别塔” 。
• 第59届戛纳国际电影 节上 ,导演亚历桑德 罗· 冈萨雷斯· 伊纳里图 获得最佳导演奖。 • 第64届金球奖,本片 获得剧情类最佳影片 奖。 • 第79届奥斯卡奖,本 片获得7项提名
相关文学和音乐
• 中篇小说《巴比伦塔》,特德· 蒋的处女作,收录在《你 一生的故事》中。蒋因此作一炮而红。(小说中文版已经 由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发行)
~巴别塔的构造~
据记载,通天塔建在许 多层巨大的高台上,这 些高台共有8层,愈高 愈小,最上面的高台上 建有马尔杜克神庙。墙 的外沿建有螺旋形的阶 梯,可以绕塔而上,直 达塔顶;塔梯的中腰设 有座位,可供歇息。塔 基每边长大约90米,塔 高约90米。

浅论电影《巴别塔》的人文关怀

浅论电影《巴别塔》的人文关怀

浅论电影《巴别塔》的人文关怀作者:来源:《电影评介》2008年第07期[摘要]《巴别塔》是好莱坞于2006年推出的一部获得多种奖项的电影,影片以一杆猎枪为线索交叉地讲述了多个故事,展示了人类生存处境中由各种隔阂所带来的悲哀和不幸,以及在隔阂之后人类实现沟通和交流的希望。

[关键词]巴别塔隔阂沟通一、电影《巴别塔》简介《巴别塔》是好莱坞的墨西哥裔导演亚历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图在2006年创作的一部电影,该片获得了金球奖最佳剧情片奖和戛纳影展最佳导演奖,以及奥斯卡奖多项提名。

影片多线索交叉式地讲述了几个看似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故事。

摩洛哥一牧民从邻居手中买来了一杆猎枪,家中的两个儿子为了试枪的射程而向公路上的旅游巴士射击,结果射中一名美国女游客苏珊。

苏珊是为了挽救和丈夫理查德的婚姻危机而和他来北非旅游的。

理查德为苏珊寻求救治。

但美国使馆将此意外事件定为恐怖袭击,导致救治一再拖延。

两人的一双儿女留在美国家中由墨西哥保姆照看。

保姆要回去参加儿子的婚礼,但找不到可以暂时照看孩子的人,只得带他们一起去墨西哥。

回美国的边境上,警察怀疑她贩卖儿童,多次盘问。

开车的是保姆的侄子,他情急之下冲关入境。

险些酿成大祸。

而在东京的街头,聋哑女孩千惠子因母亲自杀、爱情受挫、无法和父亲沟通而出现极端怪异的行为。

千惠子的父亲就是摩洛哥枪击事件中那杆猎枪最初的主人。

他曾去非洲旅游,把猎枪赠送给了当地的导游,而导游后来把它卖给了邻居。

这样的四组人物,三个故事,就由一杆猎枪做为主线索串联起来了。

从黄沙翻滚的北非沙漠到繁华喧闹的东京都市,再到极具风情的墨西哥小镇,导演用高超的叙事手法和优秀的驾驭情节的能力为我们讲述了好几个故事。

呈现了深刻的人文关怀和思考。

二、隔阂与沟通:隔阂是人类宿命般的生存处境“巴别塔”来自于圣经。

创世之初,人类说同一种语言。

他们齐心协力想建一座通天之塔。

上帝恼怒了,就让人类说各种各样不同的语言。

巴别塔观后感

巴别塔观后感

巴别塔观后感巴别塔,是位于美国纽约曼哈顿岛曼哈顿上城区的一座摩天大楼。

作为世界著名地标之一,巴别塔吸引了无数游客的目光。

我有幸亲临巴别塔并观后感颇深,以下是我的观后感分享。

巴别塔屹立在纽约的天际线上,高耸入云,给人一种强烈的震撼力。

纵览下方,人们如蚁群般来来往往,熙熙攘攘,生活在这座现代大都市的忙碌与喧嚣,在巴别塔的背景下显得微不足道。

而仰视巴别塔,仿佛触手可及的云朵漂浮其上,流动的形态宛如绵延不绝的雕塑,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巴别塔的建筑风格独具一格,它采用了现代主义风格,外墙包裹着一系列的玻璃窗。

这种设计使得整座建筑看起来非常的光滑、透明,给人一种简洁而朴实的美感。

同时,这些玻璃窗还起到了隔音、遮阳的功能,使得塔内居民享受到了宁静和私密性。

登上巴别塔的顶层观景台,视野开阔,一片美不胜收的景象展现在眼前。

周围的高楼大厦、密集的车流、无数的行人,尽收眼底。

更令人惊叹的是,从这里还可以俯瞰到广阔无边的太平洋,远处的海面一望无际,与天空融为一体。

这样壮丽的景色令人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巴别塔代表了现代社会的发展,也反映出人类对于建筑的追求和创造力。

它不仅仅是一座摩天大楼,更是一种意义的象征。

它象征着人类的智慧、创造力和勇气,展现了人类对于未来的无限憧憬。

观看巴别塔的建筑历程,我不禁想起了人类历史上的巴别塔故事。

根据《圣经》记载,人类曾经合作建造了一座高耸入云的巴别塔,使上帝震怒,并让人类的语言变得多样化,最终导致了人类的分散和彼此无法沟通。

而现在的巴别塔,则是人类智慧与合作的结晶,它给我们展示了人类的团结和共同进步的力量。

观后感的最后,我不禁思考起自身的责任和使命。

面对如此壮丽的建筑和人类的智慧创造,我们应该更加珍惜和保护环境,为人类的未来做出努力。

而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以巴别塔为榜样,追求自己的梦想,不断超越自我,为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结起来,巴别塔观后感令我深受触动。

它不仅仅是一座摩天大楼,更是人类智慧和勇气的象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2006年,一部由墨西哥导演执导的电影《巴别塔》在西方世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从后殖民角度分析,这部电影揭示了西方霸权文化对东方文化根深蒂固的压迫,导演的第三世界文化身份和美国文化认同的双重身份也显示出他反殖民和为殖民主义辩护的矛盾心态。

关键词:《巴别塔》后殖民主义文化霸权身份认同引言2006年,由墨西哥导演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图执导的电影《巴别塔》在戛纳电影节上获得了“最佳导演奖”,并在美国一举拿下了七项奥斯卡提名,更荣获了“AFI 电影协会”、“全美影评人协会”、“广播影评人协会”最佳影片等多项大奖提名。

这部电影取名为“巴别塔”,源于《圣经》第十一章中的一个故事:洪荒之后,幸免于难的人类妄自尊大,竟然想修一座通天塔与上帝见面。

上帝非常生气,于是将人类分散于各个角落,并且分化了人类的共同语言,这样一来就产生了沟通上的障碍,人类思想无法统一,文化产生差异,分歧、猜嫉等各种问题接踵而来。

于是,修这座塔也便成了一个泡影。

“巴别塔”这个词在希伯莱语中意为“混乱”。

电影《巴别塔》也讲述了“混乱”的四组人物的三个故事,中心故事是摩洛哥牧民的两个儿子购得一枝猎枪,出于好奇和争强好胜,往远处的旅游客车射击,不幸击中车上一名美国女游客。

该游客和她丈夫为了消除婚姻危机出门旅游,他们把留在加州南部的一对儿女托付给墨西哥裔保姆照看。

保姆为了参加儿子的婚礼,不得已带着主人家的孩子回乡。

在返回美国的途中,为她开车的侄子,不顾边检人员的盘查,闯关逃行,差点酿成大祸。

而肇事猎枪的源头是一名日本商人,他在北非打猎后把猎枪赠送给当地同伴(后来同伴又转卖给邻居),而他的妻子莫名自杀,女儿因聋哑在爱情上屡屡受挫,出现极端的怪异行为。

故事同时发生在四个国家,反映了由于语言、文化的不同,冲突层出不穷,但最终似乎都得到了化解。

在这样一个全球化背景下,讨论文化间的交流与沟通,的确是符合时代潮流的一个主题。

但是在影片深处,我们却可以看到作为一个第三世界国家的导演,在他看来,文化交流的障碍不仅仅局限于语言的沟通,还有在后殖民语境下,西方霸权文化对东方文化的压迫和控制,同时,作为具有第三世界文化和受美国主流文化认可的双重身份的导演,他也表达了东西方文化平等交流的强烈渴望。

因此,我们在赏析这部电影时,后殖民角度将帮助我们有更深刻的理解。

一、第三世界妖魔化形象的建构二战结束标志着殖民主义时代的终结,但并不意味着西方发达国家与第三世界国家的不平等关系已经终结或正在终结,更不能表明他们已经放弃了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控制和压迫,西方发达国家对第三世界的贪欲也不会因此而举步不前,即使他们彻底地放弃了直接的经济、政治和军事手段,不平等关系和西化的趋势仍然会继续进行下去,因为虽然他们不再使用暴力、冷战等形式,但他们选择了更加隐蔽的文化殖民的方式达到这一目的。

著名学者爱德华·萨义德提出了“东方主义”这一理论,使我们能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西方文化对第三世界文化的扭曲。

萨义德在《东方学》中提出:“东方”和“西方”不是一个空泛的地理概念,而是由人类创造的具有深层内涵的文化实体。

从某种意义上说,“东方”可以说是一种观念,它由于具有极其漫长的思想、语汇等方面的历史渊源,而得以与“西方”相互依赖和相互反映。

“东方”就是被东方化了的东方,它包括了第三世界国家和被边缘化了的所有国家。

在东方与西方二元对立的模式中,有着明显的西方中心主义的潜台词,是西方用以控制、重建和君临东方的一种方式。

电影《巴别塔》中就深刻地体现了“东方主义”的后殖民现象。

墨西哥和摩洛哥显然都被涵盖在“东方”内。

在《巴别塔》中,我们可以看出美国人眼中的摩洛哥人、非洲人,甚至是他们所代表的伊斯兰文化都是落后的、野蛮的,对他们永远怀有无尽的仇恨、嫉妒,和他们的关系只能是对抗关系;但这种文化对美国人来说又是异质的,他们有着强大的好奇和向往,希望有机会能身临其境地感受一下。

美国人对这种边缘文化从来就有着一种根深蒂固的优势意识,他们认为自己强大、自由、民主、文明,而边缘文化则落后、贫穷、专制、野蛮;他们认为自己有理性、爱和平、宽宏大量,而边缘文化则没有这些优点;他们带着这种“白人种族优越感”来到了这里,而这种带有偏见的意识是他们的前辈们一代代地流传下来,并使它深入到普通西方人的内心,这也通常是宗主国的策略。

他们首先对边缘国进行类型化、妖魔化、概括化建构,然后把这一关于边缘国的建构物永恒化、普遍化、非历史化,这样,一种本质化的边缘国形象就被制造出来了。

正是宗主国这种常年积累的类型化、妖魔化的定型思维,才使得《巴别塔》的故事并不显得荒谬:一次发生在摩洛哥的枪击事件,竟然引发了国际关系的紧张:美国政府一意孤行,未经认真调查,凭借他们对摩洛哥以往的“认识”就轻易地判定这是一次恐怖分子的恐怖袭击,而最后的事实证明这只是两个摩洛哥少年之间一次争强好胜的误射,真是一个莫大的讽刺,也最终让一个摩洛哥父亲失去了一个儿子。

在事实揭露的同时,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西方文化建构起来的东方形象在指导东西方交流时起到多么大的危害。

而摩洛哥警察在追查凶手上的不遗余力和快捷高效(迅速找到并击毙疑凶,并顺着那支猎枪的线索一直追到日本),与美国政府在抢救受伤妇女上的冷漠低效,以及摩洛哥人的友善、热情,无不呈现出美国妖魔化思维的荒诞和无情。

在后殖民语境下,宗主国政治、经济、文化、观念与边缘国政治文化是明显二元对立的。

在这种对立的权力话语模式中,边缘国往往是对仅仅作为宗主国“强大神话”的一个虚弱陪衬,一种面对文化霸权的自我贬损。

[1]在萨义德看来,西方为自己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而编造了一整套重构东方的战术,并规定了西方对东方的理解,通过文学、历史、学术著作描写的东方形象为其帝国主义的政治、军事、统治服务。

这意味着作为一种权力和控制形式的东方主义在内容上是有效的,这种有效是建立在“白人”优越论的种族主义思想上的。

[2]在第一世界霸权主义的影响下,处于文化边缘地位的第三世界文化只能被动接受,他们的意识形态受到第一世界意识形态的冲击而发生嬗变。

这种强权干预使第三世界国家的文化受(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外语系,广东广州510507)电影《巴别塔》的后殖民解读刘珏219到凌辱而沦落到世界文化的边缘,造成文化交往关系中的不方国家已经利用文化发展水平上的巨大差距,将西方的文化精神、价值观念、话语方式和思维方式等潜移默化地注入到第三世界国家,逐渐形成了用西方话语来考察、评价第三世界文化的习惯。

《巴别塔》中,墨西哥保姆带着小孩离境没有受到什么阻挠和障碍,而入境却遇到了严格至极的检查。

在墨西哥的边防站,白人警察执意认为加西亚(保姆的侄子)几人是有问题的,两个墨西哥人带着一对白人小孩,看起来像是拐卖儿童,在详加盘问下,加西亚开始就撒了谎,说孩子是他的侄子,而后,因前言不搭后语更显得惶恐不安,最终飙车逃跑。

在这里,我们不难看出美国人眼中的传统墨西哥人形象:他们贫穷、落后,偷渡猖獗。

而美国人则以优越的姿态自认为墨西哥人眼中的美国是富足的、诱惑的,墨西哥人甘愿付出代价到美国去淘金。

加西亚的撒谎和惶恐逃跑也正是说明了对于美国人强加予墨西哥人的形象,他们也是默认了,无奈接受了,因为觉得无法改变美国警察的想法,无罪也只好仓皇逃跑。

而这种固有的歧视观点使得双方误解加重,难以沟通。

而对于一个在美国生活了16年的女人来说,这却是一场真正的灾难,她不得不被驱逐,尽管这只是一个误会,而误会的产生也是由于美国人对墨西哥人长期的敌意。

一个墨西哥人想真正地融入进美国社会几乎是不可能的,生活16年竟然连做工的资格都没有,这是一个巨大的反讽。

整部电影看来似乎是对美国人的彻底批判,可它却在西方世界得到了巨大的认可,并不是因为西方人认识到了自己的偏见和霸道的一面,而是因为导演所描摹的第三世界形象恰恰与西方人所塑造的形象经验相重叠相呼应,从而获得了圆满的解读和顺利的阐释。

与此同时,电影的结局是令人深思的:摩洛哥人失去了两个孩子,一个幸福的家庭彻底破裂;墨西哥保姆失去了在美国经营了16年的一切而被永远排斥在美国之外;和他们相比,美国人所遭受的损失却显得有点微不足道了,美国女人得救了,有惊无险,美国夫妇和好了,美国孩子回来了。

我们可以看到在种种的文化冲突的较量中,第三世界永远处于劣势,弱势文化不得不屈从于西方文化霸权之下,而正是这一点,让西方人在心理上得到了充分的满足。

二、文化身份的双重性导演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图是一位墨西哥人,一位来自第三世界文化,也就是美国人认为的边缘文化人。

他的电影要想在西方主流文化中发声,要想得到美国的认可,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对导演亚历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图来说,《巴别塔》的主题来自他作为一个墨西哥人在美国生活5年的个人经历。

“突然,你走出了自己的小农场,离开了安乐小窝。

”伊纳里图说,“作为一个移民,你变得更激进、更具观察力、更兴奋,也更脆弱。

”他的成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2001年导演的《爱情是狗娘》在美国上映,为冈萨雷斯带来了一个新导演的无上荣誉。

2003年推出全英文对白的三段式影片《21克》,同样备受好评,并获得当年的威尼斯金狮大奖。

对于这样一个既是墨西哥人又是美国人的具有双重身份的导演,他首先必须获得美国主流文化的认同,于是他的作品《爱情是狗娘》、《21克》为他获得了跻身主流文化的奠定了基础,使他获得了发声权。

因此,他的2006年新作《巴别塔》才可能成为大热门。

然而,作为一个具有双重身份的导演,他有着矛盾的一面,“他们为了在帝国中心地带的众声喧哗之中发出一种独特的声音,不得不依赖自己所拥有的双重身份和双重文化背景:既在第一世界充当第三世界的代言人,同时又在第三世界宣传第一世界的理论,以便向第三世界知识分子进行文化启三世界人民反抗西方中心思想航标。

另一方面,由于他们运用的是西方话语体系,正如罗钢在《关于殖民话语和后殖民理论的若干问题》一文中所说:“他们在第一世界理论和第三世界经验发生冲突时,常常不自觉地倾向予前者,做出与第三世界本土知识分子不同的选择。

”[4]因此,尽管影片中导演以一个墨西哥人的独特视野,以边缘文化身份揭示了美国人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故意扭曲和妖魔化,但他并没有把自己的作品拍成一部对美国人的谴责之作,号召第三世界人民联合起来反抗西方霸权文化,而是将美国人,在“上帝”制造的隔膜和“变乱”中,描绘成一副受害者的模样。

美国人在给异族人带去压力和紧张的同时,也同样为失去安全感而恐惧、焦虑。

美国人是恐慌的,他们在摩洛哥看到当地村民时是如此害怕,生怕被他们生吞活剥,赶紧要逃走,甚至恐慌到要抛下他们的同胞。

他们更愿意在防弹玻璃后面看外面的风景,因为这样安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