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殖民理论与美国华裔文学
华裔美国文学国内外博士,硕士论文(09-9)

华裔美国文学国内外博士、硕士论文(09-9)博士论文张龙海(杨仁敬指导) Searching for Identity and Reconstructing History in Chinese American Fiction and Nonfiction美国华裔小说和非小说中属性的追寻和历史的重构。
厦门大学,1999。
2000I712 16 博士论文文库。
[中心]董娣边缘文化边缘人:二十世纪60年代以来的亚裔美国人及其文化认同。
南京大学,1999。
胡勇(汪应果指导)文化的乡愁 : 论美国华裔文学对文化中国的认同。
南京大学; 2001,2002 I712 25 博士论文文库。
《文化的乡愁 : 美国华裔文学的文化认同》,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
[中心]黄际英(王旭指导)美国华裔的民族意识与美国认同 : 20世纪30年代-90年代。
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史: 美国史),2001,2003 K712 1 博士论文文库。
[中心]刘葵兰(吴冰指导) Counter-Memory, De/Reconstructing Myth, and Identity formation: A study of CHINA MEN, HOMEBASE, and DONALD DUK对抗记忆,解/重构神话,身份形成:对《中国佬》,《家乡》和《唐老亚》的研究。
北京外国语大学,2002。
[中心]石平萍 (吴冰指导) Mo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 and the Politics of Race and Gender in Chinese American Women's Writings: A Study of The WomanWarrior, The Joy Luck Club, and Bone美国华裔妇女文学中的母女关系及种族和性别的政治:对《女勇士》、《喜福会》和《骨》的研究。
北京外国语大学,2002 。
华美女性文学的身份政治

华美女性文学的身份政治身份/认同是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的一个重要话题,凸显了压制和反抗之间的张力。
华裔美籍女作家的作品里刻画了在地理迁徙、文化移植和杂交过程中,华裔所面临的性别身份/认同的潜在冲突和矛盾,并由此产生了一种动态、开放的族裔和性别身份/认同观。
一、身份/认同理论与早期华美女作家的“身份”追求对身份/认同(Identity)问题的讨论,最早可追溯到启蒙时期,即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康德、黑格尔的主体身份认同紧随其后。
在《自然地理》中,康德曾强调地理环境对种族的影响:“人类最完美的典范是白种人。
黄种人、印第安人智商较低。
黑人智商更低。
部分美洲部落位于最底层。
”于是,欧洲文化优越论顺势而生。
在当代西方哲学中,特别是在北美,由于其殖民史和移民史,身份/认同也包含了“性别”、“种族”、“阶级”的含义,远远超出哲学讨论的范围,而成为一种政治和权力的标志。
身份政治有着强烈的反西方文化霸权的意识,是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等思潮变革西方主流社会意识的重要工具。
有着后殖民主义文化批评三剑客之称的赛义德(Edward Said)、霍米·巴巴(Homi Bhabha)和斯皮瓦克(Oayatri Chakravorty Spivak)等西方少数族裔知识分子,以其边缘的身份,向西方以白人男性为主导的主流文化发出了抵制的声音。
赛义德认为:西方文学中大量有影响的作家和作品充当了文化霸权的工具和附庸,使东方在西方的文本中被神秘化、女性化和边缘化。
霍米·巴巴通过凸现混杂状态和异质文化之间的杂交性(hybridity)或第三空间,探讨颠覆殖民话语、削弱以欧洲为中心的帝国主义话语的可能性。
斯皮瓦克则致力于揭示第三世界女性被压迫的命运,以此建构文学批评的框架。
她认为:殖民主义与男性霸权的双重宰制,导致女性沦为边缘的边缘。
文学、文化批评应关注性别、种族、阶级等社会正义问题,明确政治伦理选择,突出身份/认同的多样化和异质性,弥补白人主流女性主义理论所缺乏的整体性,反对知识话语对弱势群体的“认知暴力”。
“他者”的存在和“身份”的追寻美国华文文学的一种解读

“他者”的存在和“身份”的追寻美国华文文学的一种解读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美国华文文学中“他者”的存在和“身份”的追寻这一核心议题。
美国华文文学作为跨文化交流的产物,既承载了华人移民在美国社会的生存体验,又反映了他们对自身文化身份的寻求与认同。
本文通过分析美国华文文学作品中的主题、人物形象和叙事策略,揭示出“他者”的存在是如何影响华人移民的身份认同,以及他们如何在异国他乡中追寻和建构自己的文化身份。
本文将阐述“他者”理论在美国华文文学中的体现。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分析“他者”这一概念如何在美国华文文学中被用来描述华人移民在美国社会中的地位和处境,以及这种地位如何影响他们对自我身份的认知。
本文将探讨美国华文文学中“身份”追寻的主题。
我们将分析华人移民在美国社会中如何通过文学创作来表达他们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追寻和认同,以及他们如何在跨文化交流中寻找自己的文化归属感。
本文将总结美国华文文学中“他者”的存在和“身份”的追寻所揭示的文化意义和社会价值。
我们将指出,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华人移民在美国社会的生存状态和心理诉求,也为我们理解跨文化交流中的身份认同和文化融合提供了重要的视角和启示。
通过本文的解读,我们期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美国华文文学中“他者”的存在和“身份”的追寻这一核心议题,从而增进我们对跨文化交流和身份认同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二、美国华文文学中的“他者”存在在美国华文文学中,“他者”的存在是一个显著且复杂的文化现象。
这些“他者”不仅指代那些身处异国他乡的华人,也包括美国主流社会中的其他族裔和文化群体。
这些“他者”形象,以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和生存状态,成为了美国华文文学中一个重要的创作主题。
华人移民在美国社会中,常常面临着文化认同的困境。
他们既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又必须在美国主流文化中寻求生存和发展。
这种双重文化背景使得他们在美国社会中常常被视为“他者”,即不同于主流文化的异质性存在。
在文学作品中,这种“他者”的存在往往表现为对华人移民身份认同的探索和追问。
浅析美国华裔文学批评话语和范式交换

浅析美国华裔文学批评话语和范式交换美国华裔文学创作体现了族裔性和文学性,为美国文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美国华裔文学批评话语和范式交换是现代美国学术研究的重要内容。
初期美国华裔文学主要表现为族裔性,伴随全球化不断发展,后殖民理论的诞生,美国华裔文学逐渐转向文化性,踏入了世界研究潮流的行列。
极速增长的移民数量,使得美国华裔文学创作逐渐成熟,但是美国华裔文学的文学批评方法和理论与它的发展不相符。
随着结构理论的发展,美国华裔文学的研究范式发生了变化,变化最为明显的是文化民族主义范式转化会超民族主义范式。
因此,本文主要对美国华裔文学的批评话语和范式交换进行分析,促进国内美国华裔文学构建和整体性研究的发展,对促进中国文学理论的现代化有重要导向作用。
标签:美国华裔文学;批评话语;范式交换一、引言当代美国华裔文学不断发展,美学手法也呈现多样化、复杂化。
美国华裔文学作为一门新兴族裔文学发展逐渐成为美国亚裔文学研究中的重要部分。
先前亚裔学者积极支持族裔性演变成固定不变的属性,且国家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但是只研究族裔性是远远不够的,文学研究具有普遍性。
实际上美国华裔文学主要表现为族裔性和文学性,只有在文学中族裔性和文学性的相互结合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美国华裔文学。
美国华裔文学的文学批评和发展映射在美国的华裔文学的发展史。
因此,美国华裔文学的发展逐渐引起了文学界的重视,对对美国华裔文学批评话语和范式交换的研究和分析对美国华裔文学研究的进步有重要推动作用,对整个文学界有重要意义。
二、美国华裔文学批评话语美国华裔文学批评离不开美国华裔文学的发展,与美国华裔文学有着相当紧密的关系。
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和学生运动的进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美国华裔文学的发展。
美国华裔文学在一定程度上是一门学科,是研究学者、作家和批评家共同研究努力的结果。
美国先前的批评家为美国华裔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批评素材。
在国内的研究中,美国华裔文学批评话语还有不足之处。
汤婷婷《孙行者》后殖民主义解读

汤婷婷《孙行者》后殖民主义解读发布时间:2021-09-07T03:31:11.844Z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13期作者:吕宁[导读] 美国著名华裔女作家汤婷婷在她的著名小说吕宁哈尔滨金融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30摘要:美国著名华裔女作家汤婷婷在她的著名小说《孙行者》中描述了主人公惠特曼?阿新身份追寻之旅。
本文运用后殖民主义文学理论分析了主人公对自我身份的质疑、追寻和重构,反映了华裔美国人希冀建立中西相结合的华裔美国文化的诉求。
关键词: 后殖民主义;《孙行者》; 身份追寻汤婷婷是当代美国著名的华裔女作家,她的作品虽然数量不多,但是她的每部作品均获得美国文学界的认可和肯定。
她的作品《孙行者》讲述了男主人公惠特曼?阿新是一名土生土长的美国人,在美国受过高等教育,深受美国文化和文化习惯的影响。
在他本人心中,他就是一个彻彻底底的美国人。
但是,他的黄皮肤、黑头发使他一直被排除在主流文化之外,为此他感到困惑和迷茫,开始了自我身份追寻之旅。
本文运用后殖民主义理论分析男主人公惠特曼?阿新对华裔美国人身份的追寻和重构。
一、对自我身份的质疑后殖民主义的创始人萨义德认为,东方主义这一词语的出现是建立在西方霸权主义基础之上,是西方殖民主义者强加于东方各个国家之上的字眼,从此标志着西方和东方二元对立表面化。
西方统治者以自我为中心,将东方与贫穷、落后、愚昧对等,相反他们认为自己代表着富有、先进、智慧,并带有无比的优越感。
西方人的身份就代表着话语权,代表着权利,代表着统治者的地位,反之东方人的身份就代表着失语者,代表着弱势地位,代表着被统治者的地位。
《孙行者》中的主人公惠特曼?阿新郑重介绍自己是第五代土生土长的加利福尼亚人,他从小在美国长大,在美国大学接受教育。
像当时的美国年轻人一样,他属于“垮掉的一代”,一副嬉皮士的打扮:长长的头发束在脑后,髭须长得盖过长着胡子的下嘴巴,穿着哈姆雷特的夜行衣。
他希望成为一名美国剧作家。
后殖民主义视角下《无声告白》中的“他者”形象

外国文学后殖民主义视角下《无声告白》中的“他者”形象张慧杰宁夏大学摘要:华裔作家伍绮诗在其处女作《无声告白》中描述了美国俄亥俄州米德伍德小镇上特殊的一家人——李家:华裔父亲、白人母亲、身材矮小又有些怯懦的儿子、拥有蓝颜色双眸的大女儿和总是被忽略的小女儿。
一家五口人不仅无法融入各自所在的社区和学校,就连在家中也是充斥着各种“无声”的矛盾。
本文即将从后殖民主义视角出发,一一探究书中的“他者”形象,指出书中不仅有被排斥在主流白人社会之外的种族“他者”,还有饱受性别歧视的女性“他者”和渴望在家庭和社会中拥有话语权可以发声的无声“他者”。
关键词:《无声告白》;后殖民主义;他者《无声告白》(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是当代华裔作家伍绮诗耗时六年写成的处女作,一经出版便成为畅销书且夺得2014年亚马逊年度图书桂冠,伍绮诗本人也因此成为了征服欧美文坛的又一位华裔女作家。
小说讲述了上世纪70年代发生在美国俄亥俄州米德伍德小镇上一个特殊家庭中发生的悲剧故事。
这是一个在那个年代还很少见的混血家庭,华裔父亲詹姆斯•李娶了白人母亲玛丽琳,并且生了三个混血后代:儿子内斯、大女儿莉迪亚和小女儿汉娜。
故事以大女儿莉迪亚陈尸湖中开始,一路倒叙、插叙,逐渐为读者勾勒出一个看似表面平静实则危机四伏的家庭。
随着莉迪亚的死因浮出水面,伍绮诗也向读者展示了这个特殊的混血家庭的悲哀和无奈:每个人由于发色、肤色、性别等各种原因最终都成了不同于周围人的“他者”。
本文即将从后殖民主义视角出发,逐一剖析文本中这些“他者”形象。
一、渴望融入的种族“他者”后殖民主义理论批评家赛义德在其代表作《东方主义》一书中指出:“东方是非理性的、堕落的、幼稚的、不同的;因为西方是理性的、道德的、成熟的、正常的。
而且西方以这种宰制的架构来围堵,再现东方。
”①在这种思维下,西方人,尤其是西方白人,是拥有社会主体性的“自我”,而除此之外的其他人,则都是被视为异己的种族“他者”。
后殖民主义

⒋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
◇福柯在《知识考古学》等著作中提出,不存在绝对客观知识,知识的生 产、传播和消费始终与权力纠葛在一起。纯粹的真理是不存在的,所有 知识的目的都在于确证统治结构的合法性。任何话语都有虚构的成分。 ◇这些思想构成了后殖民主义理论的方法论前提。
Post-colonialism Studies: Scope of Theoretical Inquiries
Orientalism ---- A Western study of Eastern Culture
Orientalism is a constellation of false assumptions underlying Western attitudes toward the Middle East. It is an authoritative discourse based on dualism of opposites and essentialism. It expresses and represents European culture and material civilization culturally and even ideologically as a mode of discourse with supporting institutions vocabulary, scholarship, imagery, doctrines, even colonial bureaucracies and colonial styles..
Edward W Said
Edward W Said wrote extensively on the subject of cultural imperialism. His work attempts to highlight the inaccuracies of many assumptions about cultures and societies, and is largely informed by Michel Foucault's concepts of discourse and power. (“话 语”与“权力”理论)
萨义德的东方主义再反思

萨义德的东方主义再反思后殖民主义批评理论当中最受追捧的是爱德华・萨义德(Edward w.Said)的“东方主义”(orientalism)。
陈爱敏曾如此总结美国华裔文学与“东方主义”千丝万缕的联系:“换句话说,华裔文学的书写与呈现,始终包含了建构、解构与超越‘东方主义’这三个主题。
”赵淳认为国内学界对萨义德及其东方主义的研究,“就知识构型而言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普识性介绍为主,即将相关之西文资料转述和再现于中文。
…另一类是从中国立场出发,力图将萨义德理论整合进中国本土文化的建构中去。
”赵淳紧接着又表达了学界对萨义德及其东方主义的认识仅局限于普识性理解这种状况的担忧,并希望我们能纵向地深入推进了解东方主义理论。
这个观点是值得重视的。
尤其是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更加应该重新审视萨义德的东方主义理论。
本文旨在通过精读、梳理和剖析萨义德及其东方主义理论,带领读者发现萨义德东方主义中的漏洞,并结合中国饮食文化的例子,质疑一些研究中所提出的美国华裔文学作家是“东方主义的帮凶”,最后提醒读者应当警惕萨义德东方主义中的权力关系一、全球化与后殖民研究在论及萨义德之前,有必要先谈谈全球化和后殖民研究之间的关系。
关于全球化,很多学者觉得这是一个当代的历史现象,一种和过去有着巨大断裂的关系,其中伴随着跨国界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以及快速发展的电子传播技术推动着这些交流;而还有其他学者则认为全球化其实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可以追溯到至少十六世纪,并且它的源头不仅仅是西方。
我们比较赞同后一种看法。
朱刚在《二十世纪西方文论》中的“后殖民主义批评理论”的章节里就说到,“后殖民(postcolonialisrn)”从字面意义上就可以看出和殖民主义(colonialism)有着联系,而殖民主义往往又与帝国主义联系在一起。
从时间的节点上来说,后殖民便是在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消隐之后,自1947年印度独立之后出现的一种新意识。
如果说全球化并非只是当代的全新现象而是一个悠久的历史过程,那么殖民主义和后殖民主义就是全球化历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霍米·巴巴的后殖民主义理论与华裔美国文学Homi K. Bhabha’s Post-colonialist Theory and 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当代西方后殖民主义理论思潮代表人物霍米·巴巴(Homi K. Bhabha)1949年出生在印度孟买,现任(2008年)哈佛大学英美文学与语言讲座教授。
巴巴是当代著名的后殖民理论家,与萨义德(Edward Said)和斯皮瓦克(Gayatri C. Spivak)一起被誉为后殖民理论的“圣三位一体”。
其主要批评著作有《文化的定位》(The Location of Culture)以及他主编的《民族与叙事》等。
霍米·巴巴是一位重要的后殖民主义理论家,善于从拉康式的精神分析角度,对外在的强迫的权力如何通过心理因素扭曲人性加以描述。
他在《后殖民与后现代》一文中指出,殖民批评旨在揭露以下三种“社会病理”:一是在争夺现代世界的政治权威与社会权威的斗争中,文化表象之间不平等和不均衡的力量对比关系;二是现代性的意识形态话语是如何为不同的国家、种族和民族设定一个霸权主义规范的;三是揭露现代性的“理性化”过程是如何掩盖和压抑其内在矛盾与冲突的。
在他看来,在后殖民和后现代语境中,真正的学者必须永远质疑的是:自己的文化身份,自己的阶级民族立场,甚至性别为何?自己究竟是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话语方式、言说方式来展示自己声音的?因为差异性是很难抹平的,任何想通过语言达到完全彻底的思想“对译”的想法都是幼稚的,在通过各种话语的交流中,恰好是看似无意义的、抹平差异的说法,隐藏了一种话语暴力、意义误读和更大的文化危机与文化矛盾。
只有承认这种危机和矛盾,才能真正促使双方达到真诚的理解和对话的可能,否则,对话仅仅是掩盖了差异的文化霸权的一种文化策略而已。
霍米·巴巴的“文化定位”,既不是定位在后殖民宗主国的文化的普遍性意义上,也不是完全定位在抹平差异的所谓多元话语的问题上,而是定位在“处于中心之外”的非主流的文化疆界上。
这使后殖民主义文化研究成为一个永远不封闭的、未完成的文化构成物。
在崇尚普遍性潮流中,霍米·巴巴标举边缘文化立场,是相当有眼光的。
他认为,被压制的、非主流的“弱势文化”,完全可以对占主导地位的殖民文化进行“改写”,而这种改写不仅是话语权力或文化策略方面的,也可以是政治、经济、文化和价值批判方面的,所以,这种改写也许是第三世界文化获取自己的合法性,使自己的边缘的生活方式、话语方式不至于过分恶化的重要前提。
霍米·巴巴强调,在第三世界对第一世界进行改写时,要注意它所具有的边界,即必须反对性别歧视,反对帝国主义和新种族主义等,因为一切忽视文化差异的结果,一切抹平少数话语的立场的做法,其最终结果都可能是复制老牌的帝国主义的政治和文化,使得全球性的文化丧失差异而变成一种平面的模块,那将是人类文化的末日。
霍米·巴巴的理论深思熟虑探究了文化差异或者他称之为文化“方位”的性质。
他定位他独树一帜的后殖民论:“背靠文化差异的概念,我试图把自己放在界线性的立场,放在作为差异的文化的生产性空间之中,放在差异或他者性的精神之中。
”针对这“文化差异的围堵”,他引入了“混杂性”(Hybridity)(也称为杂合性、杂交性或杂糅性)这个概念,将它置于另一种三维辩证的作为他者的第三化型之中。
“杂合”(Hy brid)一词源于生物学,后被引用到其它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
它指具有了发生交流双方的特点,但又是不同于双方的混合体,而且具备了双方不可比拟的优点。
文化的所有形式都持续不断处在混杂性的过程之中。
但是对于霍米·巴巴来说,混杂性之重要并不在于能够追溯两种本原,而让第三种从中而出,反之混杂性对于霍米·巴巴来说,是令其他各种立场得以出现的“第三空间”(The Third Space)。
第三空间置换了建构它的历史,树立起新的权威解构、新的政治动因,而这些都是现成的智慧未能充分了解的……文化混杂性的程引发了一种不同的东西,一种崭新的以前未被认知的东西,引发了一个意义和表征的谈判的新时代。
第三空间生产性的能力具有一种殖民与后殖民的起源,这一点是意味深长的。
因为心甘情愿降格走进那一块异邦领土,就像霍米·巴巴领导你们的那样,可以明,从理论上认知阐述的分裂空间有可能开辟通向一种国际文化的概念形成。
其基础不是多元文化主义或杂多性的异国情调,而是文化混杂性的撰写和表达。
为了那一目的,应当记住正是“际”这个转译和谈判的边缘,这个“内”—“间”空间,承载了文化意义的重负……探讨第三空间,就有可能避开极端政治,而将自己表现为他者。
霍米·巴巴的第三空间有时候玩世不恭地游荡在边缘之上,是为了一个无空间根基的文学修辞,一个漂浮的隐喻,表征着一种无意中遮掩了时间对空间悠久特权的批判历史意识。
虽然如此,巴巴在《文化的方位》中,仍卓有成效地巩固了一种第三空间文化政治的策略构想,帮助第三空间从霸权史学和历史主义之解脱出来。
这本书的一些段落同样不失为一种过渡性概括,连接了我们到过的地方和面前的路程。
当代西方后殖民主义理论思潮代表人物霍米·巴巴。
通过全面考察巴巴的知识生涯和细读他的代表性著作,认为,与另两位后殖民理论大师相比较。
巴巴的后殖民批评理论代表了当代西方后殖民主义理论批评发展的最新阶段。
即全球化时代的后殖民批评,这种批评的特征在于通过其混杂策略消解了西方帝国的文化霸权,实现了第三世界批评从边缘向中心的运动,导致了文化多样性的真正实现。
巴巴的批评理论的建树主要体现在:1、将马克思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糅为一体,发展了一种颇具挑战性和解构性的后殖民文化批判风格;2、他的混杂理论影响了当前国际学术界对文化身份认同和少数族裔的研究,提出了第三世界批评家发出自己声音的具体策略;3、他的模拟概念对第三世界批评家的反对西方文化霸权的努力有着巨大的启迪作用;4、他所发展出的一种文化翻译理论强有力地冲击了翻译研究领域内的语言中心主义模式。
随着对全球化问题研究的日益深入,巴巴的影响将越来越明显。
身份/认同(Identity)在当代文化研究和文化批评中,identity具有两种基本含义:一是指某个个人或群体据以确认自己在一个社会里的地位的某些明确的、具有显著特征的依据或尺度(性别、阶级、种族),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用“身份”这个词语来表示;另一方面,当某个人或群体试图追寻、确证自己在文化上的“身份”时,它也就可以被理解为认同。
简单的说,就是一个人在理论上追问自己在社会和文化上是谁(身份),以及如何及为什么要追问是谁。
赛义德在《文化与帝国主义》中提出,“想象的地理和历史”(例如殖民探险者和小说家们讲述的故事)有助于“精神通过把附近和遥远地区之间的差异加以戏剧化而强化对自身的感觉”,“它也成为殖民地人民用来确认自己的身份和自己的存在方式”。
自我/他者(Subject/Object)对身份和认同进行讨论,必然会引出一个关于“我”(我们,主体)与“他”(他者,他们,客体)的关系问题。
文化身份的建构,始终都与建构者(叙述者“我”)和被建构者(被叙述者“他”)密切相关。
在一个后现代的语境中,关注自我/他者的问题,通常都是在一种二元对立的关系中进行讨论。
例如殖民与后殖民、男人与女人、白种人与黄种人等。
对于自我/他者关系的研究,实际上是通过文化研究进行社会批判、政治批判和意识形态批判,并由此解构和消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某些既定的概念与偏见。
混杂性(Hybridity)从词源上来讲,混杂性一方面指生物或物种意义上的混杂,特别是人种方面的混杂;另一方面指的是语言,尤其是不同语系、语种或方言之间的混杂。
后殖民主义理论家霍米·巴巴最早将混杂性的概念借用到了后殖民理论对殖民者和被殖民者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中。
在后殖民研究中,巴巴认为殖民者对被殖民者的统治与压迫并不仅仅是权力的单向运作,实际上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彼此交织、难以严格划界和区分的。
被殖民者通过带有差异的重复模拟殖民话语,使之变得不纯,从而进一步解构、颠覆殖民话语。
巴巴还特别强调被殖民者的能动性(agency),认为唯有混杂的状态才能使能动性成为可能。
巴巴之外,比尔·阿什克劳夫特等人对混杂性的解释更加具体。
他认为混杂性是“由殖民行为所带来的两种文化接触地带所产生的跨文化形式”。
在后殖民话语中,混杂现象既不完全属于殖民者一方,应该注意的是,它也不完全属于被殖民者一方,它一方面重复现有文化的起源,另一方面也在殖民压迫下又不断创造新的文化形式和文化实践,以新的文化来抵抗旧的文化。
共荣共生的华裔美国文学与亚裔美国文学华裔美国文学的命名与其产生、发展相隔了一百多年,而且随着时代、语境的变化,其内涵也处于动态发展的过程之中。
华裔美国文学与亚裔美国文学不仅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而且是共荣共生的关系,所以要了解华裔美国文学的定义,势必首先了解亚裔美国文学的定义。
1.华裔美国文学的发生发展据美国研究者的考证,华裔美国文学的发生发展迄今已经有了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
尹晓煌(Xiao-huang Yin)出版于2000年的《1850年以来的华裔美国文学》把华裔美国文学发展的原点定在19世纪中期。
中国的“鸦片战争”和美国的“淘金热”使美国西海岸的中国移民数量激增,他乡寻金的“金山客”已经把家乡的歌谣带到了美国,在口耳相传的过程中加入了异乡的生活体会,思乡的种种感念,成为早期华人移民心声的表达,被认为是华裔美国文学发展的源头。
2.华裔美国文学的命名和研究华裔美国文学的命名,与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民权运动紧密相连.美国民权运动树立了多元文化主义。
催生了亚裔美国人作为亚裔的族性意识,引发了1960年代末至1970年代的“泛亚运动”(“Pan-Asian Movement”)。
作为“种族政治”的有力工具,亚裔美国文学在这一阶段有了自己的命名,在美国文学中占据了一定的地位,并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一批新的华人作家蓬勃成长起来,并且在全国取得了显赫成就:他们是小说家汤亭亭(Maxine Hong Kingston)、谭恩美(Amy Tan)、雷祖威(David Wong Louis)、任璧莲(Gish Jen)、和伍慧明(Fae Myenne Ng),戏剧家赵健秀(Frank Chin )、黄哲伦(David Hwang)和林吉莉(Jenny Lim),音乐家/作曲家弗莱德•何(Fred Ho)和乔恩•江(Jon Jang),还有电影制作人王颖(Wayne Wang)和彼德•王(Peter Wang)。
”3.中国台湾的亚/华裔美国文学研究起步较早,声势也很大,较早就加入了亚/华裔美国文学的研究和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