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华裔文学
美国华裔文学评述及哈金的特殊位置

美国华裔文学评述及哈金的特殊位置■高频杨振岗哈金是目前具有重大影响且非常独特的一位美国华裔作家,他在创作主题、叙事策略以及文学接受等方面均表现出与其他华裔作家的极大不同。
本文通过历史和群体两个维度对美国华裔文学进行梳理评述,并从这两个角度对哈金的创作进行定位,认为哈金属于中国赴美留学生群体,是在"新东方主义”语境下在美国用英文创作的华裔作家。
确定哈金在美国华裔文学中的特殊位置,为进一步探究哈金的叙事策略的发展和流变奠定了基础。
美国华裔作家哈金于1985年赴美留学,1992年定居 美国并开始用英文创作。
在长达二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哈金写出了大量作品,得到美国主流评论界的认可和赞誉, 其中长篇小说《等待》曾获得1999年“美国国家图书奖”和 2〇〇〇年“美国笔会/福克纳小说奖”。
在赴美之前,哈金在国内从未从事过任何真正意义上 的创作活动,而且他赴美后的所有作品均用英文写成,所 以美国评论界对哈金的身份界定是“在美国用英文写作的 华裔作家”。
基于这一定位,如欲对哈金的创作进行研究,就必须将作者本人置于美国华裔文学的大背景下,进行时 间和群体维度的考察。
一、美国华裔文学的历史维度美国华裔文学自身的发展,首先离不开美国国内政 治、经济和文化背景的影响;与此同时,母国中国在各时代 的历史巨变,也深深地改变了美国华人群体的生活和思 想。
综合考量旅居国美国和母国中国的各时代巨变对在美 华裔群体的影响,美国华裔文学的历史进程大致可分为以 下五个阶段。
(一)1850-1882年,被压抑和被忽视的悲惨呼声从华裔文学的视角观察,从1850年到1882年,美国 开始出现一定规模的华工团体,这个团体基本上是文盲,文学创作根本无从谈起,所以这一阶段的华裔文学可谓空 白,目前所仅见的一个有价值的文本是1852年“华人写给 比格勒州长阁下的信”,在该信中,作者揭露了美国社会对 华工的歧视,并呼吁改变此类不公正现象。
在此之后,不断 有类似文章发表在美国各报纸上。
现当代华裔美国文学的发展和研究

现当代华裔美国文学的发展和研究
华裔美国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当时一些早期华裔移民开
始撰写自己的回忆录和游记。
这些作品记录了他们的旅程、困境和切身的
体验,成为了华裔美国文学发展的重要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
的华裔美国作家开始涉足其他文学体裁,例如小说、诗歌和戏剧等。
20世纪后期,华裔美国文学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一些重要的
作家如蔡美儿、胡天、杨显惠等开始崭露头角,他们的作品引起了广泛的
关注。
这些作家深入探索了个人与文化、历史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创造出
了一系列具有独特视角和文学风格的作品。
此外,他们的作品也探讨了种族、性别和性取向等社会议题,使华裔美国文学在美国文学圈中成为了一
个重要的存在。
在华裔美国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崔抢先生的《我的故乡是故乡》、蔡
美儿的《喧嚣城市之光》、巫毓华的《红楼贵公子》等作品成为了经典之作。
这些作品既反映了华裔美国人的日常生活和文化传承,又揭示了种族
和社会问题。
同时,这些作品也以精湛的文字和深邃的思想吸引了全球读
者的关注。
综上所述,现当代华裔美国文学的发展和研究在20世纪初得到起步,并逐渐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学领域,华裔美国文学深入
探索了华裔美国人的经历和文化背景,并为我们提供了了解他们在美国社
会中的角色和身份认同的窗口。
华裔美国文学的研究也为我们深入理解这
一领域的重要意义和价值提供了基础。
我们期待着华裔美国文学继续发展,并为我们带来更多精彩的作品。
美国华裔文学文化多元化发展趋势

美国华裔文学文化多元化发展趋势浅谈摘要:美国华裔文学的身份认同是近年来文学界比较关注的问题。
本文解读了美国早期对东方文化的误读,对美国华裔文学在西方社会的多元化及所在国主流文化氛围的发展过程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近代虽有华裔作家对东方文化的表述,但最终仍归化于美国主流文化,而现代随着中美交流的发展,美国越来越呈现出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美国华裔文学多元化发展东方文化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近20年来,美国华裔文学得到了美国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其影响现已扩大到世界许多国家。
在美国,华裔、亚裔、亚太裔等限制词常交换使用,用于指同一个客体。
华裔美国文学与亚裔美国文学不仅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而且是共荣共生的关系,同白人主流文学相比,华裔美国文学仍处于边缘地位,但它同亚洲其他族裔文学相比,因自身独特的历史与文化背景而保持了鲜明的特性并使其处在领先地位。
而美国华裔文学是指美国华裔作家用英语书写他们在美国的生活经历和生活体验的文学作品。
美国最早出版的华裔英语文本是中国留学生李恩富的自传《我在中国的少年时代》(1887),作者对当时美国主流社会丑化中国人的说法极为敏感,他写此书的目的就是为了纠正那些不真实的说法。
之后,从美国第一代华裔女作家水仙花的短篇故事集《春香太太》,到以黄玉雪、汤亭亭的为代表的华裔作家的《华女阿五》、《女勇士》,华裔文学孜孜不倦地在美国寻求自己的一席之地。
谭恩美在1989 年出版《喜福会》时,华裔文学向人们展示了新的希望,在她的笔下,新一代华裔正在努力接受、理解并试图表达中国传统文化,努力消除中美文化的对立。
然而,美国华裔文学处于两种文化的夹缝中,在强大的美国主流文化的重压下,一度失声。
二美国华裔文学的发展历程美国民权运动的最大成果就是树立了多元文化主义(multiculturalism)在美国文化中的主宰地位。
美国华裔文学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开创阶段、发展转折阶段以及走向繁荣阶段。
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的中国文化

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的中国文化华裔美国文学作为美国文学的一部分,是美国多元文化下的必然产物。
美国华裔文学作家因其身份的特殊性,在文学创作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将中国文化运用其中,使其作品体现了中美文化的杂糅。
本文首先介绍华裔美国文学的发展历史,其后对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的中国文化的利用进行探析进而阐释其背后的意义所在。
标签:华裔美国文学;中国文化引言华裔美国文学发展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作为美国文坛的一支力量,它经历了从边缘走向主流,最终被正式纳入美国文学史的艰辛历程。
吴冰教授在他的文章这样定义华裔美国文学,“凡是华裔美国人从自身出发描写的在美生活的故事都属于华裔美国文学,大多数的华裔美国文学是有美国国籍、华人血统的作家笔下的作品。
”美国是个多移民的国家,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的语言不仅限于英语,因此华裔美国文学包括华裔美国英语文学和华裔美国华文文学。
作为美国出生成长起来的华人后裔,他们在社会和文化环境方面都受到美国的影响,他们不可能像父辈那样对中国传统有着深刻的、全面的认识。
但祖辈们对自己身上血脉的情结又难免使后代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因此,美国华裔作家作品中所表现的文化是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的杂糅。
他们所描述的文化是他们眼中的、华裔美国人的文化,也并非纯正的中国传统文化。
一、华裔美国文学发展溯源(一)开创阶段华人移民美国的第一次浪潮始于19世纪中期,从此开始到20世纪中期是华裔美国文学的萌芽和开创阶段。
华人移民美国由于受到排斥和歧视,通过主动请愿,书写抗议书等形式表达心声,希望能够改善生存状况。
早期的华裔美国文学作品数量有限,内容单一,形式松散。
但此后逐渐形成了具有族裔性的文学作品,代表作品有刘裔昌(Pardee Lowe)的《父与子》(Father and Glorious Descendant,1943)和黄玉雪(Jade Snow Wong)《华女阿五》(Fifth Chinese Daughter,1945)。
二十世纪美国华人文学中的中国形象

二十世纪美国华人文学中的中国形象二十世纪美国华人文学中的中国形象二十世纪是美国华人文学蓬勃发展的时期,在这个时代,华人作家们通过他们的作品,描绘了丰富多样的中国形象。
这些作家以各种方式展现了中国的文化、历史、社会及人民,同时也谴责了虚假的刻板印象。
本文将深入探讨二十世纪美国华人文学中的中国形象,并分析其对美国社会的影响。
首先,二十世纪美国华人文学中的中国形象通常与祖国的传统文化紧密相连。
早期的华裔作家如莫言和柴静以恢复传统文化、弘扬中国文化为使命,通过小说、散文等形式展示了中国的文化瑰宝。
他们以独特的视角描述了中国的细节和氛围,使西方读者更好地了解了中华文明。
这些作品让观众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深深吸引了那些对中国文化的学习和探索感兴趣的美国读者。
然而,二十世纪的美国华人作家同样揭示了中国社会的阴暗面,同时也对中国的现实环境提出了批评。
例如,在严峻的社会问题面前,莫言通过他的小说《红高粱》揭示了中国社会的黑暗面。
他用言辞凌厉和尖锐的幽默以及生动的描写,揭示了中国农村的贫困和落后,以及贪污和腐败的现象。
这些作品使人们了解到,中国既有灿烂辉煌的文化,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此外,二十世纪美国华人文学中的中国形象也涉及了华人在美国社会中的角色和挣扎。
在《失乐园》中,华裔作家王安忆描绘了她在美国的成长经历,以及作为一个异乡人所面临的困境。
她鲜明地展现了华人的辛酸和不公正的待遇,让人们深入思考和反思美国社会的身份认同和文化差异。
不仅如此,在二十世纪中期,美国华人作家开始关注黑人的权益问题,并将之纳入自己的文学创作。
通过与黑人的合作和交流,华人作家以他们的作品再次扩大了对中国形象的视角。
他们着重揭示了种族群体之间的共同之处和团结,同时也为美国华人争取了更大的社会公正和平等的诉求。
总之,二十世纪美国华人文学中的中国形象是多样化且复杂的。
它们既揭示了中国文化和传统的魅力,又对中国社会中的问题提出了批评。
“美国华裔文学”的概念界定

一美国华裔文学研究从20世纪60年代起,至今已经有五十年的历史。
回顾2010年以前国内的学术论文和专著,中国学者们(包括台湾、香港等地区)对"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的中文翻译,可归纳为六种:‘华裔美国人文学、华裔美国文学、美国华裔文?’,“’美国华裔英语文学”’,美国华人文学”’和华美文学”’。
这些译名之争的焦点多集中在讨论中英文词语之间涵义的准确对应,以及翻译过程中所应遵循的语序等问题上。
“华裔美国人文学”这种译法存在的争议是,当‘'chinese american"与“literature"组合在一起进行翻译时,是将"chineseamerican"仍然看做一个词组来修饰literature,还是拆分后重新确定词性及修饰关系?“华裔美国文学”和‘美国华裔文?’的译法存在的争议是,是考虑汉语语序的原则将‘失国”提到前面。
还是遵照英语原文的语序直译?“美国华裔文学”、“美国华裔英语文?’两者之间的差异在于,是否有必要为了区分‘哗文文学”而特别在中文译名中突出该研究对象的写作语言为英语?‘?国华裔文学”和‘裳国华人文学”之间的问题在于。
chineseamerican literature中的chinese在英语中指代的内容,与中文的‘华裔”、‘华人’是何种对应关系?至于‘案国华人文学”和’哗美文学”分别是吴冰教授和张子清教授为了化解前三种译法产生的分歧而提出的不同建议。
早在2001年王理行教授和郭英剑教授,就曾对前三种译法做过讨沦。
他们指出,‘在chineseameri―earl literature这一专有名词中,chinese~american已经不是用来指涉‘华裔美国人’,而是分别修饰l卜erature 这个中心词的两个相对独立的修饰词”;而从英语语义所强调的信息和汉语的表达习惯考虑,两位学者将chineseamericanliterature视为‘美国文学的一部分’,认为它的中文译名‘痖该将‘美国’放在前,译为‘美国华裔文学’最为恰当”。
华裔美国文学

Poetry:
Tsiang His Tseng 蒋希曾 Poems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 1929 《中国 革命诗歌》 Mei-Mei Berssenbrugge 美美· 伯森布拉格 Fish Souls, 1971《鱼魂》 Shirley Geok-lin Lim 林玉玲 Crossing the Peninsula and Other Poems, 1980 《穿过半岛和其他诗歌》 Russell C. Leong 梁志英 A Country of Dreams and Dust, 1993 《梦尘之 国》
Chinese-American Literature
华裔美国文学
Discrimination 1882-1943
In this soap advertisement from the late 1800s Uncle Sam kicks a Chinese immigrant. The bottom of the poster says “The Chinese Must Go,” referring to the Chinese Exclusion Act of 1882 and the anti-Chinese prejudice of the time.
Hawaiian novelist Kirby Wright with Maxine Hong Kingston
III. Late 1980s Amy Tan谭恩美 (1 Nhomakorabea52-)
The Joy Luck Club, 1989 《喜福会》(National Book Award) The Kitchen God’s Wife, 1991 《灶神之妻》
美国华裔文学发展轨迹的思考

美国华裔文学发展轨迹的思考摘要:最近几年,美国华裔文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时,美国华裔文学在普遍的文学性上的独特之处何在,前景如何,辨识度是否具有逐渐模糊化趋势,这些问题逐步凸显。
当然,文学生产中的市场化进程,也使前面论及的问题更加复杂。
因此,文化对话与文本的蒸馏性是十分必要的,同时也要借鉴美国等国家的文化战略,从而反思文化“寻根”与发展,以期找到新的研究切入点。
关键词:皈依传统轨迹我国的海外移民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海外华裔文学作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学范畴,迄今也已走过半个多世纪的历程。
但是,它正式引起学界普遍关注和研究的历史却开始得较晚。
美国华裔群体在精神与文化上有着与祖国发展或深或浅的沿袭、传承性,并且同家乡保留着或密或疏的联系。
正是由于这种错综复杂的、剪不断理还乱的维系,其华裔文学与本土的中国文学有着明显的区别,但同时又有一种微妙的联系,在思想内涵上值得深层探索与研究。
美国华裔文学,比之本土中国文学,传播的范围更广、深度更大。
由于海外漂泊、移民体验的独特,阅历的丰富,视野的开阔,教育背景的庞杂,寰球意识的深入,其文学创作题材和主题都比较多样。
此外,归化国在社会政治制度、经济、思想、文化、消费领域和西方多国相似性较大,交通、通讯以及现代传媒的先进程度较高,作家间相互交流更为及时与频繁,这都有利于美国华裔文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流传。
许多美国华裔作家在坚持强调他们美国性的同时,都会有意无意地必然带有中国文化的痕迹。
甚至,在他们发展的轨迹中,还出现了一种寻找传统的倾向。
然而,这过程中层出现了从皈依居住国文化到寻找中国传统精神的一段变化。
这是由于作家迫切想要融入美国主流文化,得到文学界的承认与关注。
但是,臣服的态度并不能与崇尚强者的美国价值吻合,它不仅主观地阻隔了华裔自身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血脉联系,还使他们被动地全盘接受强势话语,令自己的身份陷入混乱与缺失。
综观20世纪50年代前后出现的华裔作品,皈依与重新寻找传统始终交织在文本内涵中,并且,寻找的声音渐渐强大,成为今天分析作品时必然要思考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白虎山学道”(White Tiger): Fa Mu Lan现代花木兰故事 3、“乡村医生”(Shaman):母亲勇兰 4、“西宫门外”(At the Western Palace):姨妈月兰 5、“羌笛野曲”(A Song for a Barbarian Reed Pipe):蔡文姬
汤亭亭笔下这个“变身”了的巾帼英雄 形象折射出的是作者在美国现代社会求 得性别、种族上的平等生存权力的欲望。 是汤亭亭进行中西跨文化再创造的结果。 汤亭亭:“这不是中国的神话,而是改造 过了的美国寓言”。
(二)、小说的主题
1.女性主义思想对男权中心的解构 首先,“无名氏女人”与“女勇士”的对立。 Maxine recalls her Mother and herself singing a song about Mu Lan very frequently during her childhood. She also dreams the tale of Mu Lan and puts herself in her place. In Chinese culture a girl is not as worthy as a boy so the legend of Mu Lan is extremely important and significant to girls. Feminists might retaliate(报复) that although Mu Lan had the skills of a warrior she had to disguise herself as a man in order to fight.
"The Chinese are always very frightened of the drowned ones, whose weeping ghost, wet hair hanging and skin bloated, waits silently by the water to pull down a substitute."
The Woman Warrior: Memoirs of a Girlhood Among Ghosts
《女勇士:一个生活在鬼中间的女孩的童年回 忆》,1976
"Me and Mom" genre.
“You must not tell anyone…what I am about to tell you”[我要给你说的事情,对谁也不许讲]
一般认为,汤亭亭1976年发表自传体小说 《女勇士》标志着华裔作家创作进入美 国文学主流的开始。
第二节 汤亭亭和《女勇士》
汤亭亭(Maxine Hong Kingston ,1940)
Biography and Writing
She was born on October 27, 1940 in Stockton, California . She was the first of six American-born children; her parents, Tom and Ying Lan Hong, had had two children in China before they came to America.
An extremely bright student, she won eleven scholarships that allowed her to attend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 Kingston began as an engineering major, but she soon switched to English literature.
沉默,在就民间 传说、家史和个人沉思所想像出来的历 史和神话的“他者”之中重新排列了民 族和性别的位置。
(一)内容 1、“无名女子” (No Name Woman) Maxine retells a story originally told to her by her mother. Her father's sister had a baby by a man who was not her husband and was a disgrace to the family and the entire village. She committed suicide with her baby by drowning in the family well. As Maxine writes "the real punishment was not the raid swiftly inflicted (造成) by the villagers, but the family's deliberating forgetting her . always hungry, always needing, she would have to beg food from other ghosts, snatch(抓举) and steal it from those whose living descendants give them gifts."
"The Chinese are always very frightened of the drowned ones, whose weeping(哭 泣的) ghost, wet hair hanging and skin bloated(膨胀), waits silently by the water to pull down a substitute."
美国华裔文学
汤亭亭和谭恩美
新移民文学、华裔文学和华文 文学
新移民文学:第一代移民在海外的写作,语言 可能是移居国语言,也可能是汉语。 华裔文学:严格意义上的华裔文学指在移居国 出生、长大、国籍为移居国的作家,使用移居 国语言进行写作。 华文文学指在海外的华人使用汉语的写作,包 括大陆的移民写作,也包括台湾等地的华人移 民写作。
Tripmaster Monkey:His Fake Book
《孙行者:他的伪书》(1989) a picaresque (流浪汉)novel set in the San Francisco area during the 1960s The protagonist of this novel, Wittman Ah Sing, is a fifth-generation Chinese-American, and like many of Kingston's characters, he struggles to escape racism as he grows and questions the world around him.
She received her B.A. degree in 1962 and her teaching certificate in 1965. In 1962, she married Earll Kingston, an actor, and they moved to Hawaii where they both taught for the next ten years.
第四部作品是尚未在中国问世的《第五 部和平之书》 。 “我为美国华裔而写作” ——汤亭亭
Writing: the central in her life
"My writing is an ongoing function, like breathing or eating,"
She admires the changes a storyteller can implement(实施) when he or she tells the same tale many times, and in her work, she tries to retain this freedom to change a story's interpretation by guarding ambiguity in the static(静态的) writing. Doubt is a part of every story, not certainty, and that is part of what makes her writing unique.
China Men
The second novel: China Men (《中国佬》,1980) The book, steeped in historic detail and set in early California and Hawaii, details the male influences of her life and describes the lives of the men in her family who came to America--"Gold Mountain." China Men includes a chronological list of discriminatory laws regarding Chinese immigrants and celebrates the strengths and achievements of the first Chinese men in America as well as the exploitation and prejudice they faced.
可以看作《女勇士》的续篇,《女勇士》 聚焦于家族中的女性, 《中国佬》则记 录了家族中几代男性漂洋过海来到美国 的经历,他们为美国的开发出力流汗, 汤亭亭认为他们才是这块土地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