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裔美国文学研究的中国视野
“越界”式成长——华裔美国文学的教学与研究管窥

点出发 ,对华裔美 国文学 的教 学与研究
作 出探讨 ,并提 出有 意义 的几点建议 。
引起 的文化交叉重合地 带。越界是指跨 越族 裔 、国籍 、疆域 、文化的界 限,是
华裔 美 国文学 的主要特 点之一 。作家 的 生存 现实和族裔经 验决 定了文学视野 中 的诸种越界 。因为错 位 ,所 以越界 ,然
的把握 和处理 ,以更高 的眼界驾驭 、驰 骋于华裔美 国文学 的疆 域之 中。
见 闻,因此也 使旅行者 跨越了心理思维 这个抽象 的界域 ,而使 过去 固守 的思想 有 了游移改变 的可能 l 。华裔 美 国文学 中的越界 并非只是地理 上的指涉 ,空 间
上 的移动 在文学作 品中 ,更有指涉心理 空间 的意味 。 在一个 号称 全球化的时代 ,
的华人 文学相异 的成 长空间与独特 的美
学 内涵 。因此 ,应注重 解读华裔美 国文 学作品 中的美学 “ 界”。 越
的越界 ,研究 目的 的越界 。学 者们尝试 把华裔美 国文学纳入不 同的学科研究之 内 ,扩宽 了研 究的视野 。与海 外华文文 学一样 ,华裔 美国文学用饶 苋子教授 的
越界涵盖 了研究方法 的越 界 ,研究视角
华裔 美国作家在 内的海外 华人作家更 多 地 出入 于不 同民族 、国家的文化空 间 , 做 多种可 能 的越界 正是 他们拥有 多种 资 源 的文化生存 状态 的产 物 ] 。这决定 了 华裔美 国文学 的可读性 是非常强 的 ,其
美 学 呈 现 出 一 种 动 态 的 、开 放 的 状 态 ,
人文社会科字
RE NW E HEH KE NS UI XUE
‘ 界 ’ 成 长 ‘ 越 ’式
— —
华裔 美 国文学 的教学 与研究管窥
现当代华裔美国文学的发展和研究

现当代华裔美国文学的发展和研究
华裔美国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当时一些早期华裔移民开
始撰写自己的回忆录和游记。
这些作品记录了他们的旅程、困境和切身的
体验,成为了华裔美国文学发展的重要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
的华裔美国作家开始涉足其他文学体裁,例如小说、诗歌和戏剧等。
20世纪后期,华裔美国文学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一些重要的
作家如蔡美儿、胡天、杨显惠等开始崭露头角,他们的作品引起了广泛的
关注。
这些作家深入探索了个人与文化、历史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创造出
了一系列具有独特视角和文学风格的作品。
此外,他们的作品也探讨了种族、性别和性取向等社会议题,使华裔美国文学在美国文学圈中成为了一
个重要的存在。
在华裔美国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崔抢先生的《我的故乡是故乡》、蔡
美儿的《喧嚣城市之光》、巫毓华的《红楼贵公子》等作品成为了经典之作。
这些作品既反映了华裔美国人的日常生活和文化传承,又揭示了种族
和社会问题。
同时,这些作品也以精湛的文字和深邃的思想吸引了全球读
者的关注。
综上所述,现当代华裔美国文学的发展和研究在20世纪初得到起步,并逐渐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学领域,华裔美国文学深入
探索了华裔美国人的经历和文化背景,并为我们提供了了解他们在美国社
会中的角色和身份认同的窗口。
华裔美国文学的研究也为我们深入理解这
一领域的重要意义和价值提供了基础。
我们期待着华裔美国文学继续发展,并为我们带来更多精彩的作品。
美国华裔文学研究在中国_张龙海

逐渐改善其国内的 排华、反华 浪潮。二战 结束 后, 美国麦 卡 光 ( Je ffery P au l Chan)、徐 忠雄 ( Shawn W ong) 、梁志 英 ( R us锡主义盛行, 反 对红 色中 国, 从而 殃 及在 美的 华 裔和 华人。 se ll L eong )。这本选集开天 辟地, 第一次 将美国 亚裔作 家和
研究华裔文学及单个作家 的专著更是不计甚数, 其 中最 具代表性的有 水仙花: 文学传记 ( Sui S in Far /Ed ith M aude Eaton: A L iterary B iography, 1995)、 展 现叶 添 祥 ( P resenting Laurence Yep, 1995)、 谭 恩 美批 评 导读 ( Amy T an: A Cr itica l Comp anion, 1998)、 19世纪 50年代以来的美国华裔 文学 ( Chinese Am er ican L iterature since the 1850s, 2000 ) 和
关键词: 美国华裔文学; 研究; 中国 Abstrac t: Based on the ana lysis o f h istory and deve lopm ent o f Chinese Am erican literature and its studies in Am er ica, th is art-i
虽然华人早在 18世纪就 已经 抵达美 洲, 但是 他们在 美 L iterature ), 使得美国亚裔文学堂而皇之地进入美国主 流文
国仍然被看成 中国人 ( Ch inese), 他 们自己 也习 惯于这 种 化和美 国 文 学 史。 1990 年, 具 有 重 建 美 国 文 学 ( recon-
美国文学在中国读者中的意义及影响研究

美国文学在中国读者中的意义及影响研究一、引言美国文学作为西方文化的代表之一,已经在中国被翻译、研究和阅读了很长时间。
它不仅仅是一个跨越国界的文化传播工具,还是人们了解美国文化、历史、社会和价值观的桥梁。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美国文学在中国读者中的意义及其影响。
二、美国文学在中国的重要性1.世界文化的多元性在全球化的时代,文化交流已经成为一种主流趋势,世界文化逐渐呈现出多元性的特点。
美国文学,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已经被广泛传播到世界各个角落,并在当今的文化交流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其对接收和传播美国文化有着特殊的意义和影响。
2.深入了解美国文化美国文学作为美国文化最具代表性的部分之一,是了解美国文化、历史、社会和价值观的重要渠道。
通过研读美国文学,中国读者可以了解美国文化的基本特征、文化传统和价值观,进而增进对美国的了解和感性认识。
这对于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互信,并加强两国间的文化交流和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3.提高读者的英语水平美国文学,由于历史和文化特点的原因,其语言比较古老和复杂,因此对于中国读者来说阅读美国经典文学不仅可开拓视野,拓展眼界,同时还可以充分锻炼阅读英语的技巧和水平。
通过阅读英语经典文学,许多中国读者在英语语法、词汇和表达方面都有了极大的提高,对于日后的学习和工作也有了很大的帮助作用。
三、美国文学在中国读者中的影响1. 教育教学方面的影响美国文学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文学之一,被广泛地应用于中国的教育教学中,尤其是在高等教育中。
美国文学作为语言和文化课程之一,在中国的大学里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关注。
2.文化凝聚和传承方面的影响美国文学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鲜明的文学风格、独特的创意和独特的文化氛围,成为不同文化之间相互了解和交流的桥梁。
同时,美国文学作品被翻译成不同的语言并广泛流传,不仅对于美国文学的本国读者和全球读者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中国读者也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的中国文化

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的中国文化华裔美国文学作为美国文学的一部分,是美国多元文化下的必然产物。
美国华裔文学作家因其身份的特殊性,在文学创作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将中国文化运用其中,使其作品体现了中美文化的杂糅。
本文首先介绍华裔美国文学的发展历史,其后对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的中国文化的利用进行探析进而阐释其背后的意义所在。
标签:华裔美国文学;中国文化引言华裔美国文学发展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作为美国文坛的一支力量,它经历了从边缘走向主流,最终被正式纳入美国文学史的艰辛历程。
吴冰教授在他的文章这样定义华裔美国文学,“凡是华裔美国人从自身出发描写的在美生活的故事都属于华裔美国文学,大多数的华裔美国文学是有美国国籍、华人血统的作家笔下的作品。
”美国是个多移民的国家,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的语言不仅限于英语,因此华裔美国文学包括华裔美国英语文学和华裔美国华文文学。
作为美国出生成长起来的华人后裔,他们在社会和文化环境方面都受到美国的影响,他们不可能像父辈那样对中国传统有着深刻的、全面的认识。
但祖辈们对自己身上血脉的情结又难免使后代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因此,美国华裔作家作品中所表现的文化是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的杂糅。
他们所描述的文化是他们眼中的、华裔美国人的文化,也并非纯正的中国传统文化。
一、华裔美国文学发展溯源(一)开创阶段华人移民美国的第一次浪潮始于19世纪中期,从此开始到20世纪中期是华裔美国文学的萌芽和开创阶段。
华人移民美国由于受到排斥和歧视,通过主动请愿,书写抗议书等形式表达心声,希望能够改善生存状况。
早期的华裔美国文学作品数量有限,内容单一,形式松散。
但此后逐渐形成了具有族裔性的文学作品,代表作品有刘裔昌(Pardee Lowe)的《父与子》(Father and Glorious Descendant,1943)和黄玉雪(Jade Snow Wong)《华女阿五》(Fifth Chinese Daughter,1945)。
二十世纪美国华人文学中的中国形象

二十世纪美国华人文学中的中国形象二十世纪美国华人文学中的中国形象二十世纪是美国华人文学蓬勃发展的时期,在这个时代,华人作家们通过他们的作品,描绘了丰富多样的中国形象。
这些作家以各种方式展现了中国的文化、历史、社会及人民,同时也谴责了虚假的刻板印象。
本文将深入探讨二十世纪美国华人文学中的中国形象,并分析其对美国社会的影响。
首先,二十世纪美国华人文学中的中国形象通常与祖国的传统文化紧密相连。
早期的华裔作家如莫言和柴静以恢复传统文化、弘扬中国文化为使命,通过小说、散文等形式展示了中国的文化瑰宝。
他们以独特的视角描述了中国的细节和氛围,使西方读者更好地了解了中华文明。
这些作品让观众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深深吸引了那些对中国文化的学习和探索感兴趣的美国读者。
然而,二十世纪的美国华人作家同样揭示了中国社会的阴暗面,同时也对中国的现实环境提出了批评。
例如,在严峻的社会问题面前,莫言通过他的小说《红高粱》揭示了中国社会的黑暗面。
他用言辞凌厉和尖锐的幽默以及生动的描写,揭示了中国农村的贫困和落后,以及贪污和腐败的现象。
这些作品使人们了解到,中国既有灿烂辉煌的文化,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此外,二十世纪美国华人文学中的中国形象也涉及了华人在美国社会中的角色和挣扎。
在《失乐园》中,华裔作家王安忆描绘了她在美国的成长经历,以及作为一个异乡人所面临的困境。
她鲜明地展现了华人的辛酸和不公正的待遇,让人们深入思考和反思美国社会的身份认同和文化差异。
不仅如此,在二十世纪中期,美国华人作家开始关注黑人的权益问题,并将之纳入自己的文学创作。
通过与黑人的合作和交流,华人作家以他们的作品再次扩大了对中国形象的视角。
他们着重揭示了种族群体之间的共同之处和团结,同时也为美国华人争取了更大的社会公正和平等的诉求。
总之,二十世纪美国华人文学中的中国形象是多样化且复杂的。
它们既揭示了中国文化和传统的魅力,又对中国社会中的问题提出了批评。
华裔美国文学研究综论

切差异 , 将负面现象 归结 为弱势 群体 自身 的局 限 , 却
暗 中为权 威掩盖谎 言 、 推卸责 任 。当亚裔被 冠 以“ 范 模 少数 族裔 ” 的光环 , 他们 既被 利用 为打 压黑 人 的 f具 ,
也 被 白 人 拒 之 r外 , 模 范 ” 潜 台 词 即 “ 异 ” 于 是 J “ 的 差 , “ 可 理 解 、 法 融 人 ” 亚 裔 是 美 主 流 的 臆 造 , 即 不 无 的 此
作者简介 :肖画 , 浙江省文化艺术研究 院科研 人员 , 文学博 士
华 裔 美 国 文 学研 究 综 论 ・ 5 ・ 9
批判态 度 , 认为 多元文化 主义将 文化差 异商 品化 、 本质 化 , 出异 国情调 的美学话 语 , 成差异 的等级 化 。赵 突 造 健 秀对 汤亭亭 等人 的批判不 无道 理 ,后 者迎合 主流 的 写作 多少造 成了华裔 文学 的刻板模 式化 。以《 喜福会 》 为 例 ,小说 的整体结 构建立 在压 抑的 华 文 文 学 2 1.. 总 第 16期 ) 8 01 ( 5 0
华裔美 国文学研 究综论
肖 画
( 江 省 文 化 艺术 研 究 院 , 江 杭 州 , 10 3 浙 浙 30 1)
摘
要 : 本 文 从 期 待 视 野 、 象 共 同体 、 族 与 性 别 、 理 分 析 四个 角 度 , 取 笔 者 认 为各 自有 代 表 想 种 心 选
梏 : 摈 弃 亚 美 文 化 冲 突 的 二 元 对 立 模 式 , 而 用 人 物 任 转
周旋 于各 种经验与影 响的过程去表现 亚裔 移 民。 与 P r ig atd e的观点 相似 的是 Y u gu he的《 r o nskC a 政 治化亚裔美 国文学 : 向一 种批评 的多元 文化 主义》” 走 , 创 造一个反叙 述 的空间 ,探讨 亚裔 作家 如何 看待 种族 间的不平 等 , 默认 成规 以符合 主流 的期 待视 野 , 是 抑或 挑战主流做文 化的独行 者。C a 对 多元文化 主义亦持 he
华裔美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研究

2502018年52期总第440期ENGLISH ON CAMPUS 华裔美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研究文/李姝惠【摘要】华裔美国文学包含着中美文化的双重基因。
华裔美国文学自出现开始,已经有了上百年的历史。
华裔文化历经了起起落落,最终获得了长足地发展。
回顾历史,本文主要分析了华裔美国文化的发展过程,并对华裔美国文学自拟手法与中国形象的差异性塑造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够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良好的借鉴。
【关键词】华裔美国文学;发展过程;差异性塑造【作者简介】李姝惠,华南农业大学。
在其开创后期逐渐显示出了弱化的现象,因其是基于研究文化的特性以及身份的认知等方面,着重是从美国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差异,切入点是华人在美国的生活习俗。
3.繁荣阶段。
1970年-至今,华裔美国文学之所以能够到顶峰时期,也正是因为华裔美国文学中的典范作品《女勇士》。
繁荣时期的华裔美国作家的作品呈现出,不同于前阶段作家的更多的独特性。
这篇作品中,作者通过第一人称自由穿梭于中国和美国、父辈与自己、现实与梦想、过去与现在之间。
作品令读者更深刻的体会两国之间文化的差异性,更加真实的反应生活。
三、华裔美国文学中中国形象的诠释1.中国血统。
在1946年《排华法案》的签署撤销后,美国人民对于华人的排斥感减弱,并且这一法案的推动,也给予了我国在美华裔公平成长、文化交流的自由性,同时,中美文化的融合也因此具有了一大突破口。
在此之后,越来越多的华裔作家继崭露头角,一大批的华裔作品相继出现;凝成了一股全新的华人文学创作高潮。
在文学作品创造中无论是人物形象的塑造、生活习惯的刻画,都描述的淋漓尽致。
当然这离不开抗争、蜕变、同化的历史。
他们聆听着上一代人民的屈辱人生,又不忘自祖辈开始便传承下来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并且坚持华夏民族的共同信仰,将自己在美国的所思想想,一点一点的记录在文字中,使这些内容能够挥洒自如的体现在文字中。
美国华裔所撰写的文字铭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同时也刻画出了中华人民坚强不屈、顽强拼搏的画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于台湾的华裔美国文学研究者大多留学美国, 其 博士论文都是在美国的大学完成, 回到台湾后继续从事 该方面的研究和教学, 与美国的华裔美国研究界联系紧 密, 所以其批评动向几乎与美国同步。例如美国的黄秀 玲 于 1997 年 的 论 文 中 论 及 聂 华 苓 、 白 先 勇 、 於 梨 华 等 人, 把华裔美国文学的研究对象扩展到了用中文创作的 华人作家; 台湾的单德兴、冯品佳等就及时回应, 开始 研究华文作家严歌苓和黎锦扬用汉语创作的作品, 分别 发 表 《 从 多 语 文 的 角 度 重 新 定 义 华 裔 美 国 文 学— —— 以 〈扶桑〉和〈旗袍姑 娘 〉 为 例 》 ( 单 德 兴 , 2000) 和 《 严 歌 苓 短 篇 小 说 中 的 移 民 经 验 : 以 〈 栗 色 头 发 〉、 〈 大 陆 妹 〉 及 〈 少 女 小 渔 〉 为 例 》 ( 冯 品 佳 , 2001) 等 论 文 。 通常而言, 这样的互动交流对于学术研究是有利的, 但 却从某种程度上湮灭了批评话语的多样性。
代大陆对华裔美国文 学 仅 仅 限 于 零 星 的 译 介 , 从 1980 年 到 1990 年十年之内一共 才 发 表 了 5 篇 文 章 , 还 包 括 翻 译 外国学者的论文, 如杨发章( 美) 的《论美籍亚洲人的 认同身份、内外冲突和生存策略》( 徐竹译, 《国外社 会 科 学 》 1985 年 第 1 期 ) 一 文 , 这 篇 发 表 于 1985 年 的 译作已论及华裔美国文学的身份认同、文化冲突和生存 策略, 但这并不是大陆学者的见解, 我们是在十多年以 后才开始究也存在视野的局限和盲点。 正如台湾学者张锦忠在《检视华裔美国文学在台湾的建 制 化 ( 1981- 2001) 》 一 文 中 所 追 问 的 : “ 台 湾 学 者 在 以 中文诠释华美文本时, 究竟站在什么样的位置发言? 其 读者既是通英文的同行与学子, 他们何不读华美或其他
等 问 题 。1996 年 又 出 版 了 《 再 现 政 治 与 华 裔 美 国 文 学 》, 收录了该所 1995 年 4 月 主 办 的 “ 再 现 : 第 二 届 华 裔 美 国 文学研讨会”论文, 探讨了天使岛诗歌、华裔美国文学 自 传 、 徐 宗 雄 的 《 家 乡 》、 任 壁 莲 的 《 典 型 的 美 国 人 》、 伍慧明的《骨》、赵健秀 的 《 甘 加 丁 之 路 》 和 《 西 方 的 蝴 蝶夫人》等文本中所透露的再现问题, 展示了台湾学者 对华裔美国文学的动态观察和思考。值得一提的是, 台 湾中央研究院华裔美国文学研讨会主办的每一次华裔美 国文学研讨会都有华裔美国知名作家、学者参加, 如张 敬珏、汤亭亭、林英敏等人都曾出席过这些研讨会并发 言或接受访谈, 这对推进中外华裔美国文学研究的互动 和对话是大有裨益的。
关键词: 华裔美国文学; 文学母题; “台湾视角”; “文化中国” 中图分类号: I20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 854X( 2006) 03- 0078- 04
在饶芃子教授与笔者合作完成的《从“本土”到 “ 离 散 ”— ——近 三 十 年 华 裔 美 国 批 评 理 论 评 述 》 ① 一 文
但台湾学者对华裔美国文学研究的贡献是明显的: 以单德兴为例, 他多次赴美与华裔美国作家进行面对面 的访谈, 出版了《对话与交流: 当代中外作家、批评家 访 谈 录 》 ( 2001 年 ) , 积 极 筹 备 台 湾 地 区 的 华 裔 美 国 文 学研讨会并出版论文集。这些资料对推进大陆的华裔美 国文学的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同时, 单德兴对华 裔美国移民经历的历史场域天使岛、唐人街进行了多次 实地访问, 对华裔美国文学的人名掌故认真考证, 不断 更新台湾华裔美国文学研究书目提要。多年来, 台湾学 者对华裔美国文学理论建构孜孜以求, 提出了诸多创见, 为后来者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P 本论文系笔者主持的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 规划项目系列成果之一, 项目批准号为: 03/04H2- 05。
78 J ianghan Tr ibune 2006.3
族裔的美国学者的英文论文去? 研究华美文学究竟能够 带给台湾学者什么样的反思? 如果我们的诠释工具, 其 实就是美国学界所通行的少数族裔或弱势论述、后殖民 论述、女性主义、文化研究、文类理论、或文学史书写 理论, 那么我们的台湾观点在哪里?”③ 张锦忠的质疑指 出了台湾华裔美国文学研究的弱点: 那就是过于紧跟美 国学界的批评套路, 大多采用美国盛行的少数族裔理论、 后殖民理论、女性主义理论或文化研究理论去观照华裔 美国文学, 并没有真正形 成 “ 台 湾 学 者 的 观 察 视 角 ”。 在 张锦忠看来, 台湾的华裔美国文学研究还没有建立起自 己的理论架构, 更没有形 成 有 特 色 的 “ 台 湾 视 角 ”, 没 有 做到像非洲裔文化理论家那样形成自己独特的诗学话语。 对单德兴提出的对华裔美国文学研究的“相对化、历史 化、脉络化( relativize, historisize, contexualize) ”的“三 化建构”, 张锦忠也认为 “ 看 似 周 延 , 其 实 并 无 法 彰 显 美 化 文 学 研 究 的 特 殊 性 ” ④。
文学
华 裔 美 国 文 学 研 究 的 中 国 视 野P
□ 蒲若茜( 暨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广州 510632)
摘要: 本文在考察近 20 多年来中国台湾、大陆华裔美国文学研究的历史及现状的基础上 , 对 紧 随 美 国 批 评动向的“台湾视角”和中国大陆华裔美国文学研究中的“文化中国”情结进行了评析, 指出要深入华裔美 国文学研究, 必须摒弃地域上的偏见和政治、文化上的歧见, 以华裔族群的历史遭遇、心理积淀、思维方式、 行为模式及文学想象等因素综合铸就的文学母题为切入口 , 以建构华裔美国文学的“文本联盟”, 突 破 研 究 者 内部的歧见和纷争, 使华裔美国文学的界定和认同更加明晰化。
一、“ 台 湾 视 角 ”: 对 美 国 批 评 动 向 的 积 极 呼应
据台湾华裔美国 文 学 专 家 单 德 兴 考 证 , 早 在 1980 年 代, 台湾的刘绍铭就开始译介华裔美国文学, 如《唐人 街 的 小 说 世 界 》 ( 1981) 和 《 渺 渺 唐 山 》 ( 1983) 等 。 林茂竹的《属性与华裔美国文学经验: 第二次世界大战 以 来 的 唐 人 街 美 国 文 学 研 究 》 ( Identity and Chinese - American Experience: A Study of Chinatown American Literature Since World War II, 1987) 是台湾学者关于 华 裔美国文学最早的一篇博士论文, 之后许俪粹、冯品佳、 张瑶惠、梁一萍、刘纪雯、陈淑卿等人的博士论文也以 华裔美国文学为研究对象。②
中 , 我 们 对 20 世 纪 70 年 代 至 今 美 国 内 部 华 裔 美 国 文 学 批评理论的争鸣、变革与拓展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和评析, 在 此 不 赘 叙 。 本 文 所 要 关 注 的 , 是 近 20 多 年 来 中 国 台 湾、大陆学界对于华裔美国文学的研究状况及其利弊得 失,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理论观点。
自 1993 年开始, 台 湾 中 央 研 究 院 欧 美 研 究 所 每 两 年 举行一次华裔美国文学专题研讨会, 迄今已出版了两本 颇有影响的华裔美国文学论文集, 成为当今大陆华裔美 国文学研究论著中频繁出现的参考文献: 第一本论文集 《 文 化 属 性 与 华 裔 美 国 文 学 》, 1994 年 由 台 湾 中 央 研 究 院 欧美研究所出版, 收 录 了 该 所 于 1993 年 2 月 主 办 “ 文 化 属性与华裔美国文学研讨会”论文及座谈会记录, 并附 访谈录一篇和书目提要一份, 论文分别探讨华裔美国文 学的重要作家汤亭亭、朱路易、赵健秀、黄哲伦及其作 品中所透露的种族、性别、文化认同和民族、国家认同
1990 年 以 来 , 大 陆 学 界 对 于 华 裔 美 国 文 学 的 关 注 日 多: 最有代表性的是 《 读 书 》 杂 志 于 1993 年 连 续 发 表 了 冯亦代 6 篇介绍华裔美国作家的文章, 但这些文章大多 限 于 对 作 家 、 作 品 的 总 体 介 绍 , 没 有 深 入 的 评 论 。1998 年南京大学的张子清教授领衔组织翻译了第一批华裔美 国 文 学 作 品 , 推 动 了 大 陆 华 裔 美 国 文 学 研 究 。 2001 年 , 《 国 外 文 学 》、 《 外 国 文 学 研 究 》 分 别 推 出 了 华 裔 美 国 文 学专栏论文, 发表了多篇专门论述华裔美国文学的论文, 掀起了华裔美国文学研 究 的 热 潮 。 该 年 10 月 底 在 北 大 举 行的北京大学 / 纽约州立大学美国文学与文化研究国际 学术研讨会, 分设由吴冰教授主持的“当代华裔美国文 学 ” 小 组 讨 论 , 参 与 者 甚 多 。2002 年 在 南 京 举 行 的 第 7 届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 7 届年会上, 饶芃子教授主持了 “海外华文文学、华裔文学与域外汉学研究”圆桌讨论, 在座的发言者来自中国、美国和东南亚各国, 中外研究 者 对 华 裔 文 学 研 究 进 行 了 热 烈 的 探 讨 和 对 话 。 2002 年 、 2003 年华裔美国文学 在 大 陆 的 研 究 持 续 高 涨 , 其 中 2003 年华裔美国文学期刊论 文 达 到 了 67 篇 , 几 乎 是 前 一 年 的 两倍半, 而截至 2004 年 底 , 中 国 大 陆 发 表 期 刊 论 文 总 数 已 经 达 到 238 篇 , 其 中 2001 年 至 2004 年 就 达 到 160 篇 以上, 由此可见华裔美国文学研究近几年在中国的蓬勃 发 展 。2003 年 1 月 北 京 外 国 语 大 学 英 语 学 院 华 裔 美 国 文 学 研 究 中 心 成 立 。 2003 年 11 月 “ 美 国 少 数 族 裔 文 学 学 术研讨会”在四川大学召开, 华裔美国文学成为本次研 讨会的焦点。同年, 南京师范大学程爱民主编的《美国 华 裔 文 学 研 究 》 论 文 集 出 版 。2004 年 3 月 复 旦 大 学 成 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