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文学12、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当代亚裔美国文学
现当代华裔美国文学的发展和研究

现当代华裔美国文学的发展和研究
华裔美国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当时一些早期华裔移民开
始撰写自己的回忆录和游记。
这些作品记录了他们的旅程、困境和切身的
体验,成为了华裔美国文学发展的重要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
的华裔美国作家开始涉足其他文学体裁,例如小说、诗歌和戏剧等。
20世纪后期,华裔美国文学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一些重要的
作家如蔡美儿、胡天、杨显惠等开始崭露头角,他们的作品引起了广泛的
关注。
这些作家深入探索了个人与文化、历史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创造出
了一系列具有独特视角和文学风格的作品。
此外,他们的作品也探讨了种族、性别和性取向等社会议题,使华裔美国文学在美国文学圈中成为了一
个重要的存在。
在华裔美国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崔抢先生的《我的故乡是故乡》、蔡
美儿的《喧嚣城市之光》、巫毓华的《红楼贵公子》等作品成为了经典之作。
这些作品既反映了华裔美国人的日常生活和文化传承,又揭示了种族
和社会问题。
同时,这些作品也以精湛的文字和深邃的思想吸引了全球读
者的关注。
综上所述,现当代华裔美国文学的发展和研究在20世纪初得到起步,并逐渐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学领域,华裔美国文学深入
探索了华裔美国人的经历和文化背景,并为我们提供了了解他们在美国社
会中的角色和身份认同的窗口。
华裔美国文学的研究也为我们深入理解这
一领域的重要意义和价值提供了基础。
我们期待着华裔美国文学继续发展,并为我们带来更多精彩的作品。
亚裔美国文学各族裔作家作品民族化主题的历史变迁

亚裔美国文学各族裔作家作品民族化主题的历史变迁亚裔美国文学是美国文学中一个多元化而丰富的部分,它反映了不同亚裔族裔作家对自身身份和文化的探索和表达。
在这些作家的作品中,民族化主题是一个重要的历史变迁,它展现了亚裔美国作家在不同时期对于自己和自己的族裔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从19世纪初到当代,亚裔美国文学的民族化主题经历了许多变迁和发展,扩展了人们对亚裔美国文学的认识和理解。
19世纪初,亚裔美国文学的出现主要集中在华裔美国作家身上。
那个时期,大批华人移民来到美国,他们经历了排华法案和种种歧视,自然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和身份认同。
在这个环境下,早期的华裔美国作家如杨炳森、林散之等开始以英文写作,他们的作品中反映了华人移民在美国的生活和挣扎,同时也涉及到了民族认同和文化传承。
这些作家的作品不仅仅记录了华人在美国的历史,也加强了他们在美国社会中的存在感和文化认同。
到了20世纪初,亚裔美国文学开始涌现出更多的族裔作家,包括日裔、菲裔、韩裔等。
这一时期,亚裔美国作家的作品开始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民族化主题。
日裔美国作家迦具土亮一的《美国华尔兹》,描绘了日裔移民在美国的生活和经历,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在美国社会中的融合与挣扎。
菲裔美国作家卡洛斯·布洛桑的《会飞的骑马》则以菲律宾裔美国人为主要人物,深入探讨了族裔认同和文化传承的议题。
这些作品展现了不同亚裔族裔在美国的生活和文化,为亚裔美国文学的多元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亚裔美国文学的民族化主题进一步丰富和拓展。
在二战后,韩裔美国作家朴树青的《阴谋与爱情》等作品开始涉及到韩裔美国人在美国的生活和情感体验,这进一步拓宽了人们对亚裔美国人的认知。
由于美国法律的变化和社会氛围的转变,越南裔、柬埔寨裔等东南亚族裔美国作家也开始出现在文坛上,他们的作品多涉及到种族隔离和种族认同等议题,将亚裔美国文学的民族化主题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

Yan Phou Lee (李恩富)When I was Boy (李恩富)When in China 《我在中国的童年时代》1887 我在中国的童年时代》 Yung Wing (容闳)the first Chinese student 容闳)the to graduate from an American University (Yale, in 1854), whose autobiography, My Life in China and America《我在中国 America《 和美国的生活》 和美国的生活》, was published in 1909.
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
First period (from the end of the 19th century to 1960s)
19th century 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 has only recently come to bs written in Chinese. These Chinese-language writings of ChineseChinese Americans immigrants have only recently been made available 19th century Chinese American writers were primarily workers and students. These early Chinese American authors produced autobiographies as well as novels and poems, mostly in Cantonese. Island : Poetry and History of Chinese Immigrants on Angel Island《埃伦诗集 1910-1940》 Island《 1910-1940》
原载于《文艺报》2001 年6 月5日 - 美国华裔文学的界定和归类

美国华裔文学的界定和归类厦门大学外语教学部张龙海2000年11月在洛阳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召开了“全国美国文学研讨会第十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时,东道主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姚乃强教授作了“定义的困难和归类的困惑——谈文化批评与当代美国作家的归类”,认为简单地用种族、阶级和性别作出归类,不能全面地完整地反映出美国作家的真实面貌。
此语激起千层浪,许多与会代表以此为依据,就美国华裔文学提出一些问题,例如怎样界定美国华裔文学,其范畴外延何在,什么作品才称得上美国华裔文学等。
本文拟针对这几个问题,从定义、范畴等方面出发,对美国华裔文学进行界定和归类。
美国华裔文学经过一百多年,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发展,已经成为美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份。
著名华裔作家汤亭亭(Maxine Hong Kingston 1940- )的处女作《女勇士》(The Woman Warrior,1976)一出版,便获得1976年美国非小说奖,作者本人于1997年荣获美国总统克林顿亲自颁奖的“国家人文奖”。
《女勇士》也走入美国大学的课堂,成为主修文学学生的必读作品之一。
而且,由美国华裔作家创作的作品已经进入一些美国文学史和文学选集,如艾默里•艾略特(Emory Elliot)等主编的《哥伦比亚美国文学史》(Columbia Liter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1998),保尔•劳特(Paul Lauter)等主编的《希斯美国文学选集》(The Heath Anthology of American Literature,1990)等。
美国批评界在60年代开始对美国华裔/亚裔文学进行一些零星的研究,80年代之后便迅猛发展,各种评论专著相继问世,如金伊莲(Elaine H. Kim)的《亚裔文学:作品及其语境介绍》(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Writings and Their Social Context),黄秀玲(Sau-ling Cynthia Wong)的《阅读亚裔文学:从需要到奢侈》(Reading 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From Necessity to Extravagance,1993)和她与斯蒂芬·苏米达(Stephen H.Sumida)合编的《美国亚裔文学导读》(Resource Guide to 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2000),张敬钰(King-Kok Cheung)的《尽在不言中》(Articulate Silence,1993),林雪莉(Shirley Geok-lin Lim)和林英敏(Amy Ling)的《阅读亚裔文学》(Reading the Literature of Asian America,1992)等。
华裔美国人英语文学概况

华裔美国人英语文学概况*外交学院·范守义国弱真难讲。
华侨到异邦。
阻留候审困山房。
供一不符案死绑。
总唔放。
同胞呼冤枉。
志在严禁拨返港。
可怜梓里泪汪汪。
(歌九)1华人文学之滥觞或许可以追溯到旧金山湾区天使岛上的木屋里,那里是自1882年美国通过《排华法案》以后,拘禁抵美华人,进行审讯的地方;这种拘留可长达数周,乃至一年之久。
这里生活条件极差,毫无隐私可言,被拘禁在这里的华人在忍无可忍的时候,走上不归之路。
一些有文化的华人在木屋中的墙壁上留下一首首诗歌,以抗议美国政府执行如此非人道的排华政策。
这些诗歌被后人保留下来,得以流传至今。
华人文学可以根据语言载体而划分为华文文学和英语文学两大支流。
我们这里所要介绍的是在美华人使用英语写作的自传、传记、小说、报告文学、剧本和一些应属于社会学的专著等。
基本上我们是按照作品的出版时间顺序对这些华裔作家和他们的作品进行介绍的。
我们选择的原则是这些作品反映了不同的历史时期,代表着不同的生活背景或来自不同的群体,有一定的社会影响。
这些作品多数是以作者自己的生活经历为主要的创作的源泉。
我们希望通过华裔美国人或旅美华人的特定视角,考察美国社会的诸多侧面,去认识那块曾经吸引过许多淘金者,且今天仍吸引着“淘金者”的土地。
一百多年前,有一群留着辫子的中国少年留学生来到美国的康涅狄格州的哈特福特市。
有一个孩子叫李恩富(Yan Phou Lee,1861-1938?),字少弼,广东香山人,是容闳组织的第二批(1873年)留美学习的幼童之一,时年十三岁。
1881年他与其他留学生全部被清廷召回,数年后李恩富自己返美,继续其学业,1897年毕业于容闳的母校耶鲁大学。
他用英语写作的《我在中国的童年》(When I Was a Boy in China)发表于1887年,比他的老师容闳的作品早了22年。
这部单薄的小书当是最早用英语写出的华人传记作品,并在美国的波士顿出版。
当然这部作品的影响不大而主要内容都讲的是在中国发生的事情。
“美国华裔文学”的概念界定

一美国华裔文学研究从20世纪60年代起,至今已经有五十年的历史。
回顾2010年以前国内的学术论文和专著,中国学者们(包括台湾、香港等地区)对"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的中文翻译,可归纳为六种:‘华裔美国人文学、华裔美国文学、美国华裔文?’,“’美国华裔英语文学”’,美国华人文学”’和华美文学”’。
这些译名之争的焦点多集中在讨论中英文词语之间涵义的准确对应,以及翻译过程中所应遵循的语序等问题上。
“华裔美国人文学”这种译法存在的争议是,当‘'chinese american"与“literature"组合在一起进行翻译时,是将"chineseamerican"仍然看做一个词组来修饰literature,还是拆分后重新确定词性及修饰关系?“华裔美国文学”和‘美国华裔文?’的译法存在的争议是,是考虑汉语语序的原则将‘失国”提到前面。
还是遵照英语原文的语序直译?“美国华裔文学”、“美国华裔英语文?’两者之间的差异在于,是否有必要为了区分‘哗文文学”而特别在中文译名中突出该研究对象的写作语言为英语?‘?国华裔文学”和‘裳国华人文学”之间的问题在于。
chineseamerican literature中的chinese在英语中指代的内容,与中文的‘华裔”、‘华人’是何种对应关系?至于‘案国华人文学”和’哗美文学”分别是吴冰教授和张子清教授为了化解前三种译法产生的分歧而提出的不同建议。
早在2001年王理行教授和郭英剑教授,就曾对前三种译法做过讨沦。
他们指出,‘在chineseameri―earl literature这一专有名词中,chinese~american已经不是用来指涉‘华裔美国人’,而是分别修饰l卜erature 这个中心词的两个相对独立的修饰词”;而从英语语义所强调的信息和汉语的表达习惯考虑,两位学者将chineseamericanliterature视为‘美国文学的一部分’,认为它的中文译名‘痖该将‘美国’放在前,译为‘美国华裔文学’最为恰当”。
当代美国华裔女性主义文学探析

第2期2008年4月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ofJilinNormalUniversity(Humanities&SocialScienceEdition)No.2Apr.2008[收稿日期]2008-01-10[作者简介]关春梅(1971-),女,吉林市人,吉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王思懿(1981-),女,吉林四平人,吉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一、美国当代华裔女性文学的产生与发展美国华裔女性文学通常被定义为由在美国出生或后移居美国、有华裔血统的女性作家用英语所写的文学作品。
因此美国华裔女性文学的源头可追溯到在美国华裔文学开创初期产生过较大影响的一对中英混血儿姐妹艾迪丝・伊顿(EdithEaton)和温妮弗莱德・伊顿(WinnifredEaton)的作品。
尤其是姐姐艾迪丝・伊顿常被视为美国华裔文学的先驱,是北美第一位华裔女作家。
她于1912年发表的短篇故事集《春香夫人》(Mrs.SpringFragrance)描写了中国血统的女子在西方的处境,开创了美国华裔女性文学的先河。
同时,这部作品也被视为美国华裔文学的开山之作。
身为第二代的美国华人,黄玉雪(JadeSnowWong)创作的《华女阿五》(FifthChineseDaughter)成为最早的畅销自传。
此书以出生于美国的华裔女性的自传方式,呈现出作为美国模范弱势族裔的华裔美国人。
在经历了二次世界大战和60年代的民权运动后,华裔的社会地位有了较大的提高。
反越战运动、女权主义运动、多元文化的兴起、美国亚裔运动等,都对华裔作家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美国华裔女性文学也得到了蓬勃发展。
历史的机遇使40、50年代出生的华裔美国女性作家走出了“边缘”,步入了美国“主流”文坛,因此,20世纪70、80年代便成美国华裔女性文学走向成熟和繁荣的一个重要阶段。
被誉为“亚裔写作先驱”的汤亭亭(MaxineHongKingston)是这一时期的代表。
亚裔美国文学各族裔作家作品民族化主题的历史变迁

亚裔美国文学各族裔作家作品民族化主题的历史变迁亚裔美国文学是美国文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作品涉及了各种民族化主题的历史变迁。
在美国历史上,亚裔移民被剥夺了许多基本的权利和自由,他们经历了种种不公平对待和歧视。
他们通过文学作品表达了自己的故事和体验,展现了自己的文化和身份。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大量亚裔移民开始涌入美国,他们来自中国、日本、韩国、菲律宾等国家。
这些移民在美国遭遇了严重的歧视和排斥,他们不得不面对着漫长的排华法案和排日法案的打压。
亚裔美国文学作家在这一时期的作品中主要表现了对种族歧视的反抗和对自己文化的寻根问题。
在20世纪中叶,随着美国社会的多元化和文化多样性的兴起,亚裔美国文学作家的作品开始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一些作家逐渐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他们通过小说、诗歌、散文等形式探讨了亚裔美国人面临的种种困境和挑战。
他们的作品不再局限于表达对种族歧视的不满,而是更加注重探讨自己的文化身份和命运。
在当代,亚裔美国文学作家的作品更加多元化和丰富。
他们关注的主题涉及了种族、性别、移民、家庭、身份认同等多个方面。
亚裔美国文学作家的作品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亚裔美国人在社会和文化上的进步和成就。
他们以自己的视角审视世界,探索身份认同的问题,表达了自己对文化传承和价值观的思考。
除了美国本土的作家,许多亚裔裔美国作家也通过自己的作品在国际文坛上崭露头角,为亚裔美国文学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他们的作品被翻译成不同语言传播到全世界,并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这些作家的成功不仅为亚裔美国文学增添了新的光彩,也为亚裔美国人争取了更多的尊重和尊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 Depict women in transition from traditional to contemporary;
e. Contain language that provides insight into culture of the group.
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
American Literature Diversified --Contemporary Multiethnic Literature
I. Introduction to Ethnic Literature
A. Definition
ethnic
D. After the Chinese Exclusion Act was finally repealed in 1943, the number of Chinese American women writers increased.
Pardee Lowe’s Father and Glorious Descendant (1942) and Jade Snow Wong’s Fifth Chinese Daughter (1945) are considered to be among books seeking to satisfy an American audience’s curiosity about the strangers in their midst.
The Joy Luck Club
The Joy Luck Club (1989) is a best-selling novel written by Amy Tan. It focuses on four Chinese American immigrant families in San Francisco, California who start a club known as "the Joy Luck Club," playing the Chinese game of mahjong for money while feasting on a variety of foods. The book is structured somewhat like a mahjong game, with four parts divided into four sections to create sixteen chapters. The three mothers and four daughters (one mother, Suyuan Woo, dies before the novel opens) share stories about their lives in the form of vignettes. Each part is preceded by a parable relating to the game.
To top it all, the appearance of Amy Tan’s The Joy Luck Club (1989) on national best-seller lists helped to project 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 into the literary mainstream.
Chinese-American literature refers to the work by Americans of Chinese ancestry, written exclusively in English.
II.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
In their influential “Introduction” to Aiiieeeee!An Anthology of Asian-American Writers, Frank Chin and his coeditors defined an Asian American writer as someone who was born and raised in America of Asian ancestry.
The term ethnic has Latin and Greek origins – ethnicus and ethnikas both meaning nation.
It can and has been used historically to
refer to people as heathens. Ethos, in
The Themes of Multiethnic Literature:
a. “Manifest Destiny,” its ideology and related discourses are de-coded and critiqued.
b. The conventionalized universal history is revisioned from marginalized perspectives.
Greek, means custom, disposition or trait.
Ethnikas and ethos taken together
therefore can mean a band of people (nation) living together who share and acknowledge common customs.
A. 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 like other ethnic literature, has long been discriminated against by the American literary canon.
B. Early Chinese American writings appeared soon after the large-scale immigration of the mid-nineteenth century.
Generally speaking, these early books disclosed a marked dissociation between their authors and the common people.
C.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s of the first Chinese American writer in English: Edith Eaton (her pen name Sui Sin Far)
E. During the Second World War, wh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d were fellow victims of Japan’s aggression, several Chinese American women wrote novels and personal accounts about the devastating effects of the war on China, and the strength and resilience of the Chinese people in order to demonstrate to the United States that China was a worthy ally.
Responding to an unfriendly environment, early Chinese immigrants managed to express their protests and complaints in various written forms.
However, the early Chinese American writers were mostly an elite group.
c. Different views of what it means to be American emerge.
d. Through “play” of language, cultural norms related to gender, race and class are de-coded and recoded.
It made the first significant impact of 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 on the popular American consciousness, and paved the way for young writers of the next decade to prove conclusively that the Chinese American voice had a powerful resonance far beyond Chinatow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ultiethnic Literature:
a. Contain text that reflect authentic and sincere portrayal of ethnic groups;
b. Attempt to amend historical errors or omissions;
e. Identity construction is explored in connection with immigrant experiences, cultural translation and contemporary politics.
f. Democracy is firmly linked with cultural plura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