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华裔文学文化多元化发展趋势
未来主义:美国华裔文学发展的新趋势

收稿日期:2022-11-21作者简介:徐刚(1975-),男,内蒙古通辽人,文学博士,内蒙古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和文学理论研究;胡铁生(1953-),男,吉林抚松人,法学博士,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教授、吉林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世界文学和政治学理论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美国华裔科幻小说中的‘华裔未来主义’研究”(项目编号:22XWW001);国家留学基金委项目“美国文学研究”(项目编号:CSC97822032)。
①本文所指的美国华裔科幻作家不同于先前常用的美国华裔作家,而是指包括出生在美国的华裔和在中国出生、后来加入美国国籍的华人在内的一代青年科幻文学作家。
第56卷 第2期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3月 Vol.56 No.2JOURNALOFZHENGZHOUUNIVERSITY Mar.2023 未来主义:美国华裔文学发展的新趋势徐 刚1 胡铁生2(1.内蒙古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内蒙古通辽028000;2.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文学院,吉林长春130012)摘 要:近年来,美国华裔文学中的科幻作品因兼具科学性、文学性与人文关怀精神而屡获雨果奖和星云奖等国际科幻文学大奖,并成为美国华裔文学发展史上的一支新兴力量。
该领域的科幻小说以其独特的华裔文化价值观视角,表达出美国华裔科幻作家对当代社会问题的关注及对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思考与忧虑,因而具有鲜明的未来主义倾向。
该类型小说的科幻叙事实质上也是华裔作家在科幻文学这一话语场中对自身诉求及其文化价值观的表达。
美国华裔作家在该领域构建的话语空间所表达的政治和文化诉求以及后族裔人文关怀,因具有不同文化群体直面现实困境、重新定义自我身份、消解“自我”与“他者”的二元对立、憧憬未来和谐社会而成为美国华裔文学发展的一种新趋势。
关键词:未来主义;科幻小说;政治与文化诉求;东方哲思;后族裔人文关怀中图分类号:I71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23)02-0090-06 作为西方现代主义的一个文学艺术流派,未来主义思潮探讨科学技术和社会未来发展的前景以及人类走向未来的各种可能性,在人类社会发展走向以及对人类未来生存、生活的情感和态度方面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越界”式成长——华裔美国文学的教学与研究管窥

点出发 ,对华裔美 国文学 的教 学与研究
作 出探讨 ,并提 出有 意义 的几点建议 。
引起 的文化交叉重合地 带。越界是指跨 越族 裔 、国籍 、疆域 、文化的界 限,是
华裔 美 国文学 的主要特 点之一 。作家 的 生存 现实和族裔经 验决 定了文学视野 中 的诸种越界 。因为错 位 ,所 以越界 ,然
的把握 和处理 ,以更高 的眼界驾驭 、驰 骋于华裔美 国文学 的疆 域之 中。
见 闻,因此也 使旅行者 跨越了心理思维 这个抽象 的界域 ,而使 过去 固守 的思想 有 了游移改变 的可能 l 。华裔 美 国文学 中的越界 并非只是地理 上的指涉 ,空 间
上 的移动 在文学作 品中 ,更有指涉心理 空间 的意味 。 在一个 号称 全球化的时代 ,
的华人 文学相异 的成 长空间与独特 的美
学 内涵 。因此 ,应注重 解读华裔美 国文 学作品 中的美学 “ 界”。 越
的越界 ,研究 目的 的越界 。学 者们尝试 把华裔美 国文学纳入不 同的学科研究之 内 ,扩宽 了研 究的视野 。与海 外华文文 学一样 ,华裔 美国文学用饶 苋子教授 的
越界涵盖 了研究方法 的越 界 ,研究视角
华裔 美国作家在 内的海外 华人作家更 多 地 出入 于不 同民族 、国家的文化空 间 , 做 多种可 能 的越界 正是 他们拥有 多种 资 源 的文化生存 状态 的产 物 ] 。这决定 了 华裔美 国文学 的可读性 是非常强 的 ,其
美 学 呈 现 出 一 种 动 态 的 、开 放 的 状 态 ,
人文社会科字
RE NW E HEH KE NS UI XUE
‘ 界 ’ 成 长 ‘ 越 ’式
— —
华裔 美 国文学 的教学 与研究管窥
亚裔美国文学各族裔作家作品民族化主题的历史变迁

亚裔美国文学各族裔作家作品民族化主题的历史变迁亚裔美国文学是指在美国出生或居住的亚裔作家所创作的文学作品。
在这个群体中,包括了华裔、日裔、韩裔、菲律宾裔、印度裔等不同的族裔。
在这些亚裔美国作家创作中,民族化主题一直是一个重要的探讨对象。
下面,我们从历史变迁的角度来谈一谈亚裔美国文学各族裔作家作品民族化主题的发展。
亚裔美国文学起头时期,主要是华裔美国作家在探索他们的民族化主题。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有黄仲昆的《儿女英雄传》和王安忆的《荷西华人》。
这些作品中,作者探讨了华人在美国的生活和困境。
他们试图将他们的华裔身份融合到他们的美国身份之中,并挑战了美国文化对待亚裔人的刻板印象。
随后,在20世纪的中期,日裔美国作家在亚裔美国文学中开始了出色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包括约翰·奈推洛的《午夜总站》和鹤见佑的《顶田家的四季》。
这些作品突出了日裔美国人在战争和家庭问题方面的困境和肺腑之言。
他们也开始质疑日本和美国之间的差异以及美国对待日裔人的方式。
在20世纪60年代,韩裔美国作家也开始涌现。
这些作家逐渐使韩裔美国人的文化受到重视,并呈现出多元化和复杂性。
在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有黄志武的《西北角》和李萨·豪的《清晨》。
他们的作品中,着重探讨了韩裔美国人之间的种族和文化之间的差异,以及韩裔美国人如何跨越文化障碍。
从70年代到80年代,菲律宾裔和印度裔美国作家也逐渐在亚裔美国文学中崭露头角。
这些作家纷纷关注他们民族化的血脉和身份。
例如卡洛琳·韦拉斯的《美国点心师傅》和谭选青的《瓶中信》。
他们的作品中,着重探讨了菲律宾裔和印度裔美国人之间的传统和文化之间的联系,并呈现出其独特的文化和社会场景。
近年来,亚裔美国文学也逐渐呈现出多元化和复杂性,这得益于身份和文化多元性的进一步发展。
例如,越南裔美国作家文森特·丁的《最终的使命》以及华裔美国作家艾莉森·朱的《我和我的爷爷》。
他们的作品展现了他们的亚裔裔身份,同时也讨论了他们自身和他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家庭和自我存在的思考。
美国文学的多元化趋势——2008年美国全国图书奖述略

1742009.02美国文学的多元化趋势——2008年美国全国图书奖述略2008年美国全国图书奖的亮点,是汤亭亭摘获美同文学杰出贡献奖章,这是美围华裔作家首次获此殊荣,也是继黑人作家格温德琳布鲁克斯和托妮莫里森之后,有色人种作家第三次受到青睐。
全国图书基金会的授奖辞指出,“汤亭亭在作品中运用一系列文体和故事,创造了一种令人惊异的移民回忆录和移民小说的新写法,影响了两代美国作家。
”授奖辞淡化汤亭亭的族裔身份和族裔文学的概念,强调她对美国移民文学的贡献,意在彰显美国文学及文化的日益多元化,也反映出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对美国文学产生的积极影响。
事实上,本届全国图书奖另一个相关的看点便是移民文学大放异彩:除了汤亭亭获得沉甸甸的“终身成就奖”,萨娜克拉西科夫和基思格森也入选“35岁以下五佳作家”;角逐小说奖的5部作品中,3部探讨移民主题,具有鲜明的跨国度、跨民族、跨文化色彩。
全国图书基金会如此重视移民文学,足见“全球化的经历已然成为文学创作的丰富矿藏”,也与包括文学研究在内的美国学界近年来提倡“跨民族主义转向”不无关系。
除了褒奖汤亭亭和移民文学,另有诸多迹象表明,本届全国图书奖在推动美国文学及文化的多无化方面不遗余力。
第一,种族议题引人注目。
共有5本入围作品探讨美国的种族关系,包括彼得马西森的小说《暗乡》、阿列克桑达黑蒙的小说《拉扎勒斯计划》、萨尔瓦托两伯纳的小说《尽头》、劳里哈尔斯安德森的青少年文学作品《枷锁》和黑人作家安妮特戈登一里德的传记《蒙蒂塞洛的海明斯一家》。
戈登一里德最石平萍终夺得t1;/J,说奖,成为第一位获得该奖项的黑人女性。
第二,在性欲和性取向等议题上态度开明。
本届的美国文学杰出服务奖章授予出版商巴尼罗塞特,因为他“向美国读者引介唐突无礼的阅读观念,让争议性的文学作品自证其价值”。
授奖辞特意提到罗塞特为了出版未经删改的亨利米勒的《北回归线》和劳伦斯的《查特莱夫人的情人》,曾不惜对簿公堂,甚至身陷囹圄。
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的中国文化

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的中国文化华裔美国文学作为美国文学的一部分,是美国多元文化下的必然产物。
美国华裔文学作家因其身份的特殊性,在文学创作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将中国文化运用其中,使其作品体现了中美文化的杂糅。
本文首先介绍华裔美国文学的发展历史,其后对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的中国文化的利用进行探析进而阐释其背后的意义所在。
标签:华裔美国文学;中国文化引言华裔美国文学发展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作为美国文坛的一支力量,它经历了从边缘走向主流,最终被正式纳入美国文学史的艰辛历程。
吴冰教授在他的文章这样定义华裔美国文学,“凡是华裔美国人从自身出发描写的在美生活的故事都属于华裔美国文学,大多数的华裔美国文学是有美国国籍、华人血统的作家笔下的作品。
”美国是个多移民的国家,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的语言不仅限于英语,因此华裔美国文学包括华裔美国英语文学和华裔美国华文文学。
作为美国出生成长起来的华人后裔,他们在社会和文化环境方面都受到美国的影响,他们不可能像父辈那样对中国传统有着深刻的、全面的认识。
但祖辈们对自己身上血脉的情结又难免使后代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因此,美国华裔作家作品中所表现的文化是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的杂糅。
他们所描述的文化是他们眼中的、华裔美国人的文化,也并非纯正的中国传统文化。
一、华裔美国文学发展溯源(一)开创阶段华人移民美国的第一次浪潮始于19世纪中期,从此开始到20世纪中期是华裔美国文学的萌芽和开创阶段。
华人移民美国由于受到排斥和歧视,通过主动请愿,书写抗议书等形式表达心声,希望能够改善生存状况。
早期的华裔美国文学作品数量有限,内容单一,形式松散。
但此后逐渐形成了具有族裔性的文学作品,代表作品有刘裔昌(Pardee Lowe)的《父与子》(Father and Glorious Descendant,1943)和黄玉雪(Jade Snow Wong)《华女阿五》(Fifth Chinese Daughter,1945)。
华裔美国人英语文学概况

华裔美国人英语文学概况*外交学院·范守义国弱真难讲。
华侨到异邦。
阻留候审困山房。
供一不符案死绑。
总唔放。
同胞呼冤枉。
志在严禁拨返港。
可怜梓里泪汪汪。
(歌九)1华人文学之滥觞或许可以追溯到旧金山湾区天使岛上的木屋里,那里是自1882年美国通过《排华法案》以后,拘禁抵美华人,进行审讯的地方;这种拘留可长达数周,乃至一年之久。
这里生活条件极差,毫无隐私可言,被拘禁在这里的华人在忍无可忍的时候,走上不归之路。
一些有文化的华人在木屋中的墙壁上留下一首首诗歌,以抗议美国政府执行如此非人道的排华政策。
这些诗歌被后人保留下来,得以流传至今。
华人文学可以根据语言载体而划分为华文文学和英语文学两大支流。
我们这里所要介绍的是在美华人使用英语写作的自传、传记、小说、报告文学、剧本和一些应属于社会学的专著等。
基本上我们是按照作品的出版时间顺序对这些华裔作家和他们的作品进行介绍的。
我们选择的原则是这些作品反映了不同的历史时期,代表着不同的生活背景或来自不同的群体,有一定的社会影响。
这些作品多数是以作者自己的生活经历为主要的创作的源泉。
我们希望通过华裔美国人或旅美华人的特定视角,考察美国社会的诸多侧面,去认识那块曾经吸引过许多淘金者,且今天仍吸引着“淘金者”的土地。
一百多年前,有一群留着辫子的中国少年留学生来到美国的康涅狄格州的哈特福特市。
有一个孩子叫李恩富(Yan Phou Lee,1861-1938?),字少弼,广东香山人,是容闳组织的第二批(1873年)留美学习的幼童之一,时年十三岁。
1881年他与其他留学生全部被清廷召回,数年后李恩富自己返美,继续其学业,1897年毕业于容闳的母校耶鲁大学。
他用英语写作的《我在中国的童年》(When I Was a Boy in China)发表于1887年,比他的老师容闳的作品早了22年。
这部单薄的小书当是最早用英语写出的华人传记作品,并在美国的波士顿出版。
当然这部作品的影响不大而主要内容都讲的是在中国发生的事情。
新世纪国内美国文学研究热点

新世纪国内美国文学研究热点首先是流派研究。
国内对美国文学流派的研究热度不减,其中浪漫主义文学和现代主义文学是研究的重点。
当代少数族裔文学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这包括现代欧裔白人文学、黑人文学和华裔文学等。
接下来是作家研究。
国内学者对美国作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莫里森、福克纳、海明威、菲茨杰拉德等著名作家身上。
同时,一些具有影响力的当代作家的研究也在逐步展开,例如汤亭亭等。
在作品研究方面,国内学者主要对《红字》、《宠儿》、《了不起的盖茨比》、《紫色》、《麦田里的守望者》等经典作品进行了深入研究。
同时,一些当代文学作品也受到了,例如《人与海》等。
除了以上热点,国内美国文学研究还涉及到文类研究。
现代欧裔白人小说、黑人小说和华裔小说是研究的重点。
这些研究热点表明,新世纪国内美国文学研究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学界高度。
尽管国内美国文学研究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但在某些领域的研究仍然不够深入。
例如,对于当代美国文学的发展趋势和动态,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尽管国内美国文学研究涉及到多种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族裔文学,但在研究对象方面仍然存在主流与边缘的分界现象。
这需要学者们更加深入地探讨如何从多元文化和全球化的角度出发,进一步拓宽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
新世纪国内美国文学研究热点多元化、细致化的发展趋势为学界提供了更多的研究角度和思考方向。
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我们高度和解决。
只有不断地深入探讨和研究,才能更好地推动国内美国文学研究的进步和发展。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进入新世纪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然而,在繁荣的背后,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本文将分析当前的研究现状,探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
自21世纪以来,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
学科设置日益完善,研究方法变得丰富多样,论著质量也有了显著提高。
同时,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中国当代文学开始走向世界,越来越多的国际学者并参与到中国当代文学的研究中来。
浅析20世纪美国文学的多元化发展特征

浅析20世纪美国文学的多元化发展特征20世纪的美国文学呈现一种异彩纷呈,空前繁荣的局面,多种文学流派和文学思潮百花齐放,对整个文学界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本文从现代主义、现实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这三个方面出发,对20世界美国文学的多元化发展特征进行详细的分析,从而进一步对这一时期文学发展的多元化效应进行解读。
标签:美国文学;20世纪;现代主义;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20世纪的美国文学流派繁多,成绩斐然,在现当代的西方文学中的地位不可動摇。
从其成就来看,产生了海明威、福克纳和菲兹杰拉德等一大批闻名世界的文学家。
从思想背景的影响看,存在主义、西方现实主义、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学说等都深深渗透进了整个文学流派的血液中,一脉相承。
意象派,垮掉的一代等等文学流派的出现也正是其多元化发展下的产物。
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一、现代主义现代主义通常是指产生于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的一种文学流派或文学思潮,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意识流小说等具体的文学现象和流派都是现代主义的表现形式。
从本质上讲,现代主义是对传统文学的一种背弃,是西方社会进入现代工业社会和垄断资本主义的必然产物,同时也是20世纪欧美社会的动荡不安的时代精神的体现和反映。
由于现代工业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意识形态遭受了巨大的冲击。
美国现代主义文学在经历了产生和发展过程之后,形成了某些独特的特征,在世界文坛上独树一帜,深刻而全面的诠释了人民的精神危机和美国的社会矛盾。
现代主义并不单纯的指某一时期文艺作品的特点,它代表着与传统文学决裂,20世纪的美国,尽管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但精神文化状况却不容乐观,人们狂热地追求财产、地位,沉溺声色,挥霍人生,迅猛发展的经济和动荡变革的社会为20世纪美国文学的多元化提供了现实条件。
从诗歌方面来看,意象派诗歌是美国现代主义诗歌的起源。
作为象征主义文学运动的一个分支,它要求诗人以含蓄而准确以及高度凝炼的意象表达生动的展现事物,同时把诗人鲜活的思想感情溶化于其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华裔文学文化多元化发展趋势浅谈摘要:美国华裔文学的身份认同是近年来文学界比较关注的问题。
本文解读了美国早期对东方文化的误读,对美国华裔文学在西方社会的多元化及所在国主流文化氛围的发展过程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近代虽有华裔作家对东方文化的表述,但最终仍归化于美国主流文化,而现代随着中美交流的发展,美国越来越呈现出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美国华裔文学多元化发展东方文化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近20年来,美国华裔文学得到了美国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其影响现已扩大到世界许多国家。
在美国,华裔、亚裔、亚太裔等限制词常交换使用,用于指同一个客体。
华裔美国文学与亚裔美国文学不仅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而且是共荣共生的关系,同白人主流文学相比,华裔美国文学仍处于边缘地位,但它同亚洲其他族裔文学相比,因自身独特的历史与文化背景而保持了鲜明的特性并使其处在领先地位。
而美国华裔文学是指美国华裔作家用英语书写他们在美国的生活经历和生活体验的文学作品。
美国最早出版的华裔英语文本是中国留学生李恩富的自传《我在中国的少年时代》(1887),作者对当时美国主流社会丑化中国人的说法极为敏感,他写此书的目的就是为了纠正那些不真实的说法。
之后,从美国第一代华裔女作家水仙花的短篇故事集《春香太太》,到以黄玉雪、汤亭亭的为代表的华裔作家的《华女阿五》、《女勇士》,华裔文学孜孜不倦地在美国寻求自己的一席之地。
谭恩美在1989 年出版《喜福会》时,华裔文学向人们展示了新的希望,在她的笔下,新一代华裔正在努力接受、理解并试图表达中国传统文化,努力消除中美文化的对立。
然而,美国华裔文学处于两种文化的夹缝中,在强大的美国主流文化的重压下,一度失声。
二美国华裔文学的发展历程美国民权运动的最大成果就是树立了多元文化主义(multiculturalism)在美国文化中的主宰地位。
美国华裔文学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开创阶段、发展转折阶段以及走向繁荣阶段。
1887年到20世纪60年代,是美国华裔文学的开创阶段。
李恩富的《我在中国的少年时代》(1887)是美国第一部华裔文学作品。
而第一部由出生在美国的华裔作家刘裔昌以英文撰写的自传体《父亲及其光荣后代》直到1943年才出现。
之后又出现了一批较有影响的作家及作品,如黄玉雪的《华女阿五》(1945),林语堂的《唐人街家庭》(1948),李金兰的《太明所建之屋》(1963)和宋李瑞芳的《金山》(1967)。
在该阶段,华裔作家的作品没有改变美国主流霸权话语控制表述华人的局面,他们以辩白的方式表述华人及华人文化,与主流霸权话语隐性对抗。
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是美国华裔文学的发展和转型阶段。
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的兴起引发了整个美国社会政治、文化生活的巨大变革,也使得美国华裔作家公开质疑、反驳美国主流霸权话语,而被美国主流文化压制和掩盖的文化差异、种族歧视获得重新言说。
最具代表性的是赵健秀在70年代初出版了他的两个剧本《小鸡胆的中国佬》(1972)和《龙年》(1974),表达了华裔对种族歧视的愤怒及重建华裔文化传统的精神需求。
随后,汤亭亭于1976年撰写的自传体小说《女勇士》在美国和欧洲引起了轰动,这部小说的成功标志着华裔文学进入美国主流文化的开始。
此后,美国华裔在小说界出现了谭恩美、任碧莲等引起较大反响的作家;在戏剧领域,继赵健秀之后,黄哲伦创作了大量剧作;在诗歌方面,李立扬等美华诗人逐渐站稳了脚跟。
这些作家的作品获得了各类文学奖项,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的作品赢得了美国读者,受到美国学术界的关注,打破了华人在主流文化中长期“失语”的状态。
20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华裔文学逐步得到美国主流文学界的承认,并进入美国大学、中学的课堂,受到美国大众读者的欢迎。
美国华裔文学也在该阶段走出“边缘化”,开始走向繁荣和成熟。
除了上阶段比较有影响的作家外,同时也产生了一批新的作家,如谭恩美在1989年出版了《喜福会》,一夜之间成为美国文坛明星。
除谭恩美之外,这一时期其他重要的华裔作家还有李健孙、雷祖威、黄哲伦、任璧莲、伍慧明等一大批年轻作家。
20世纪90年代,李欧梵曾明确自己的双重边缘立场:“我对于‘漂流的中国人’和‘寻根’作家的情绪上的认同固然是因为其中包含的共有的边缘性,只是我在面对中国和美国这两个中心时,我的边缘性是双重的。
”美国国内对华人形象的误解有着深层的心理、经济和其他社会原因。
当时的中国和国外交流很少,处在闭关锁国的状态之中,而且国内经济发展水平相当落后。
美国国内通过文学和公共舆论在美国公众文化意识中建立起一种“他者”的概念化的形象,并在意识形态层面上逐渐使其对“他者”的控制与排斥获得合法性,从而掌握华人的话语权。
早期的华裔写作受制于当时的政治文化氛围以及出版商和读者接受的现实,并未能客观解读东方文化。
文学本身不仅包含多种文化,而且每一个个体都包含不同身份的多样性,随着跨国度移民生活和都市疆域的扩展,人们的社会生活经验已经开始提供种种强调边缘而非强调界限的想象。
三美国近现代文化逐渐归化于美国社会的多元化趋势20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华裔文学的主题内容也开始展现出崭新的诉求,形成了华裔美国文学多元共存的现象。
此时的多元共存现象可从三方面理解:文化身份的共存、题材范围的共存以及由于“新移民”的影响所引起的美国华裔文学中国家认同和语言的共存。
而早期的美国华裔作家的作品均以自传为主。
而在优秀的华裔作家群中,汤亭亭和赵健秀是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人物。
1 汤亭亭构建的全新美国华裔文学传统汤亭亭最具代表性的三部作品是《女勇士》、《中国佬》、《猴行者》。
其中,《女勇士》是第一部进入美国大学文学课堂引起学术界热烈讨论的华裔自传作品,该著作叙述了华裔美国人的不平遭遇:“城市改建的时候,父母的洗衣作坊被推倒了,这一片贫民窟被夷为平地,改成了停车场”;“我想复仇的对象不只是几个愚不可及的种族主义分子,还有那些莫名奇妙就剥夺了我们一家饭碗的家伙。
”汤亭亭在这部作品中转变了常见的自我辩护方式、挑战了唐人街传统的思维方式。
在这里,族裔问题不再妨碍她的思维方式,反而丰富了她的想象力,使她创造出独特的华美文学新形象,为美国小说的基因注入了新的发展因素,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汤亭亭的“亚裔感性”。
在《中国佬》中,汤亭亭更是追寻其曾祖父、祖父、父亲在美国种甘蔗、修铁路、开洗衣房的辛酸历史,通过华裔在美国的奋斗史宣称(claim)美国也是属于华裔移民的。
在这些作品的结尾处,华裔美国人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读者完全可以感受到华裔美国人光辉美好的未来。
2 赵健秀作品中的英雄传统另一位引起剧烈影响的是汤亭亭的同班同学、美国华裔作家赵健秀,他的论著不仅要矫正美国的历史和文化,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亚裔在白人眼中的刻板印象,其创作重点是构建华裔美国文学的英雄传统。
他的论著以建立“亚裔男性英雄传统”为中心,而在欧美主流文学作品中,亚裔男人总是被定型为女性化而难以琢磨的异类,他们“彻底缺乏男子气概、女性化、柔弱、没有胆识与创意、不够积极、缺乏自信与活力”。
如他的长篇小说《唐老亚》,该作品通过主人公唐老亚的几次梦境,再现了华裔美国人辉煌的历史。
赵健秀试图透过这个文本,来重新找回充满英雄主义色彩的华裔美国人的过去。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多次提到在修筑铁路过程中的中国工头关。
明眼人一看便知,他是中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关公的化身。
他性情刚烈、行侠仗仪、骁勇善战。
作者在此尝试着以这种威武堂堂的英雄偶像来破除美国华人柔顺驯从的刻板印象。
赵健秀等人强调了文化民族主义的几个关键点:“要求得到民族文化特性和自主决定性的权利;要突出文学艺术在形成和表现共同体感觉中的重要性;挖掘遭到压制的历史,重建文化传统;在民族政治话语中,要以男子为隐含的主题。
”而老一代移民海外的中国男人大都从事洗衣或作厨师等女性化职业的事实,更加加深了西方人的这一“滞定型”看法。
但是,赵健秀等人却遭到了汤亭亭、谭恩美、任壁莲等华裔女作家的质疑。
她们的论著观点是“多元文化主义、女性主义、世界主义等反本质主义的文化立场”,这也就是所谓的“赵、汤之争”。
按照他们对文化的动态本质的理解和揭示,文化认同从来都不是一种实现了或者说是完成了的一种自我状态,即认同的形成是一个自我整合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一种动态的、应变的、松散的文化认同观。
因此,华裔文化从本质上讲只能是杂合的,文化认同基本上也是杂合的,具有包容性、异质性和多重性的特点。
他们主张淡化文化身份的界定,消解中美两种文化的冲突和对立。
全球化语境遍布陷阱,而其中的文化陷阱则被为人们漠视。
文化生产的价值在于其地方性和民族性,文化差异的内在性和不可克服性也相当复杂。
不同文化间能否真正平等取决于其相互对待的主体间的态度是否平等。
上世纪60年代的黑人民权运动及学生运动唤起了美国少数族裔争取种族平等的意识,使不同族裔的美国人开始获得话语权。
从现实意义上来说,对于美国华裔来说,文化认同不仅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同时是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它关系到华裔在美国的生存现实。
美国华裔文化认同的核心价值观是反对种族歧视、争得平等、争得美国社会的其他种族公民所享有的权利,即使在21世纪的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海外华人人群中,美国华裔作家总体上还没有脱离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正统地位从来没有改变,儒家文化精神成为美国华裔文学的共同的精神出发点。
于是,新一代美国华裔作家,通过自觉地追忆美国华人的历史来寻找与确认自我在现实中与精神上的归属,并借助中国的传统文化资源开始颠覆被美国主流文化“他者化”的华裔形象。
一定历史时期的个人或一个家庭的少数族裔属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一代代民族间的通婚,这将像它的血统一样有可能稀释乃至消失,尤其在多元化社会的美国更是如此。
华裔文学发展到今天,随着新一代作家的出现,其主题已经开始表现各式各样的文化并让其自由对话和交流。
美国社会越来越成为多元文化、多种族的社会,各种成分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交融。
四结语“寻根”和“归化”本是两种相反趋势的文化行为,是伸向截然不同的文化实体,华裔文学要在这两者之间取得平衡,实际上是一种历史的被迫和无奈。
华裔美国文学发展到今天,随着新一代作家的出现,其主题已远远超出了文化认同的范畴。
本文通过对美国几大著名的华裔文学作家的作品进行分析,从各个角度论述了美国华裔文学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美国华裔文学的发展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美国文化逐渐趋于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而在中美文化不断交流发展的今天,华裔文学也让我们在异族他乡中逐渐拥有了自己的话语体系。
参考文献:[1] 张子清:《与亚裔美国文学共生共荣的华裔美国文学》,《外国文学评论》,2000年第1期。
[2] 卫景宜:《西方语境的中国故事》,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