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裔美国文学中的翻译问题

合集下载

翻译伦理对华裔美国文学回译方法影响研究——以《女勇士》为例

翻译伦理对华裔美国文学回译方法影响研究——以《女勇士》为例

152汤亭亭于1976年发表《女勇士》(The Woman Warrior)。

该作品不仅荣获1997年美国“国家人文科学奖”,同时还推动了华裔文学在美国的兴起。

然而,肩负着文化交流使命的《女勇士》汉译本却遭到读者批评,其焦点在于其未能体现跨文化的“移植或改写”。

本文拟从翻译伦理的视角出发,以李剑波和陆承毅的《女勇士》汉译本为参照,探索华裔美国文学的回译方法,同时,给予此汉译本客观而合理的评价。

一、《女勇士》中的文化回译1.回译与文化回译回译(back translation)又称“逆译”或“返译”,“就是对译文进行再次翻译,把自己或别人的译文翻回原文”[1]。

简言之,如果将原文看作A,译文看作B,回译是指先从 A→B,再从 B→A 两次语言层面的翻译过程。

因此,回译也叫“语言回译(linguistic back translation)”,要求严格的“字对字”翻译,通常用于检验译文。

然而,华裔美国文学的回译是将英语创作的有关中国文化的作品翻译成中文,让作品回归到中国文化中。

其源文本所描述的不是源语文化,而是目标语中的文化,我们将其称之为“文化回译”。

本文认为: 文化回译是把文学作品翻译成目标语言,让作品能回归到目标语文化中去[2]。

2.《女勇士》的文化回译华裔美国作家汤亭亭(Maxine Hong Kingston)的《女勇士》是回忆录式的小说。

该作品由5个故事组成,主要讲述华裔母女两代人由于生活轨迹和文化程度的差异而产生的矛盾和冲突,将不安定的华人生活现实和极具中国文化色彩的女英雄故事融为一炉。

该作品自出版以来,深受美国大学生的喜爱。

漓江出版社于1998年出版了由李剑波和陆承毅合译的汉译本,其中关于中国文化的内容大都为典型的文化回译。

比如,将“Fa Mu Lan”回译成“花木兰”; 将“six worldly environments”回译成“六气”; 将“yang and yin ” 回译成“阴阳”等。

翻译伦理视域下美国华裔文学的汉译——以《喜福会》汉译本为例

翻译伦理视域下美国华裔文学的汉译——以《喜福会》汉译本为例

2021.0683美国华裔文学指的是“美国华裔人用英语创作、发表的作品,也包括用华文写的在美经历或用英语写的有关中国内容的作品”(Kim , 1982)。

本文所讨论的美国华裔文学只指涉前者。

国内对美国华裔文学的译介始于20世纪80年代。

近年来,华裔作家作品的汉译本数量大量增加,有关美国华裔文学的汉译研究也逐渐增多(吴冰,2008)。

国内对美国华裔文学的汉译研究多从回译视角讨论原文的还原问题,此类多从语言层面入手讨论华裔文学汉译时需注意的问题,并未跳脱出语言的限制从更大框架讨论这类文学的汉译问题。

整体而言,当下对华裔文学作品的研究多集中在语言层面的回译研究,已经逐渐有学者从文化层面考虑该类文学作品的汉译但还不够具体与完善。

全球化视野下,多元文化加剧碰撞,而翻译实际上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这一本质决定了翻译伦理对于翻译行为的可指导性,考虑到华裔族群特有的文化身份,翻译伦理学可为华裔文学的汉译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鉴于此,本文将以《喜福会》程乃珊译本为例,从翻译伦理视角分析与讨论美国华裔文学的汉译。

一、美国华裔的“他者”文化身份美国华裔是移民的群体,在特殊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下,其文化身份认同不是单一的,而是分裂的和多重的。

美国华裔族群拥有独特的族裔身份,其族裔文化不完全等同于中国文化,也不完全等同于美国文化(王宁,2006)。

中国译者应当意识到,美国华裔的族裔文化实际并非“我者”,而是处在“他者”的位置。

美国华裔与中国人同根同源、一脉相承,拥有部分相同的文化基因与中国记忆。

在美国华裔作品中,华裔作者经常使用大量篇幅描绘故国记忆,书写中国叙事,这常能引起译者以及中国读者的亲切感与熟悉感,也使得中国译者在翻译美华作品时更易忽视其“他者”的文化身份,倾向于使用归化的翻译策略。

在归化的翻译策略下,原文的异质成分得到同化,译本传达的语言和文化与目的语的语言、文化特点更加接近,这可使译文有更高的接受度和流畅性,但事实上却也掩盖了原文的独特性,模糊了华裔族群的文化身份特征。

试论当代华裔美国文学的汉译_以翻译伦理为视角_范茗

试论当代华裔美国文学的汉译_以翻译伦理为视角_范茗

第15卷第4期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V ol.15No.4 2014年11月JOURNAL OF CHANGSHA RAILWAY UNIVERSITY Nov. 2014试论当代华裔美国文学的汉译——以翻译伦理为视角范茗(大连大学英语学院,辽宁大连,116000)[摘要] 21世纪的今天,世界交流与合作日益广泛,经济全球化带动文化全球化。

华裔美国文学作为融合了中国文化和美国多元文化的特殊载体,为两国文化的交流作出了突出贡献。

如何做好文化全球化语境下华裔美国文学的汉译工作是研究华裔美国文学的关键,根据华裔美国文学汉译存在的问题,从翻译伦理的角度阐述了华裔美国文化的汉译。

[关键词] 文化全球化;华裔美国文学;翻译伦理;汉译[中图分类号] H31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4)04−0068−02在文化全球化大背景下,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日益广泛而深入,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交流越来越频繁。

华裔美国文学作为承载中西方交流的工具,能让西方国家和中国相互了解,加深两国文化的交流,并带动其他方面的交流合作。

经过近20多年的研究和发展,华裔美国文学已经成为两国文化交流坚实的纽带,也成为了美国民众了解中国文化最直接的途径。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华裔美国文学作品在美国文学界展露头角,出现了很多经典文学作品,很多还被选为美国高中教学素材编入教学课程,对展示中国文化起到很大的作用。

华裔美国文学在国内也越来越得到关注,对华裔美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成为赢得中国读者的关键。

以前出现的不少中文版的华裔美国文学作品大部分是由一些熟悉中文或者中国文化的西方学者编写,在深入挖掘和探索中国文化方面远没有中国学者那样透彻,而中国的译介也差强人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1]。

为能够给中国读者提供更好、更深层次的华裔美国文学作品,需要具有文化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译者的参与。

本文主要在文化全球化语境下以翻译伦理为视角,对华裔美国文学的汉译做了分析和研究,并进一步阐述华裔美国文学作品的翻译策略,希望能给读者提供一点帮助。

基于翻译伦理下的华裔美国文学翻译之思

基于翻译伦理下的华裔美国文学翻译之思

译进行 了时代性 思考 。 关键 词 : 翻译伦理 ; 后现代语境 ; 全球化 ; 华裔美国文学 华裔 美国文学作为人们 了解西 方文化的一大 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后 , 华裔美国文学开始逐渐摆脱边缘化尴尬 差异拓展了人们视野 , 为人们创造了一个文化交 流 、 思想交锋 的 良好平 台。 新时期以 地位 , 成 为了美 国文学界的一颗璀璨 明珠 。尽管 国内许多学者将研 渠道 , 我 国与世界 的交流越来越频繁 , 随着我 国综合 国力 的不断提升 , 究视角放在华裔美国作 家创作过程 中的思想维 度上 , 但在后现代 和 来, 华裔美 全球化语境下 , 华裔美 国文学仍然是 中美文化交流 的重要载体 和特 向全球读者真实呈现中国文化 的优秀文学作品也越来越多 。 在美 国多元文化语境下生存 、 发展, 这 殊渠道 。本文在简要阐述后 现代语境 下翻译研 究的伦理转向后 , 分 国文学作为独特的文学形式 , 些作 品的作者基本上都 是华裔美籍作 家 , 他们用 自己独创 的以中国 析 了全球化与华裔美 国文学的汉译 现状 , 最后提 出了翻译伦理下华 裔 美国文学翻译 出路 ,以期对 国内译介 者的翻译实践 提供一定 借 文化元素为核心的语言体系的英语创作文学文本。 这些作 品中包含 着许 多极具代表性 的中国符 号 , 包括神话故事 、 古代 典故等 , 对 于他 鉴。 1后现代语境下翻译研 究的伦理转 向 们而言 , 故土的文化 已经融入他们的血脉之中。 华裔美 国文学 的作家在以西方文化为主流的文化语 境下 , 成功 切 的交 际互动行为 的发生 , 都 必须 要由一定道德伦理观的支 撑 ,翻译 理论 和翻译实践作为跨文化交流 的重要手段也 自然如此 , 地将 中国文化 以文本形式呈现给西方读者 , 尽管这并非西方受众 了 其跨 文化 、 跨空间 、 跨语言 的特征决定 了其伦理转 向的必然发生 。 不 解中国文化 的主渠道 , 但却是西方 主流媒体接触 中国文化 的直 接方 通过中西文化 的巧妙结合 , 利用 中英文的互替互 补 , 华裔美 国文 管从 中国的“ 信达雅” 原则到 “ 神似化境” 理念 , 还是从西方 的结构主 式。 义理论 到解构主义理论 , 这些原则 、 思想 和理 论都为译者究 竟该怎 学逐渐受到了西方 主流文化 的关注和认可 , 华裔美 国文化 凭借 自身 但是真实华裔 样开展翻译实践提供了方法 指导 , 但翻译界真正开始深入思考这一 独特魅力终于在美 国主流文化体系中谋得一席之地 。 美 国文学这一独特 的文学形式 , 由于其 中的许多英语 都是作者 自己 问题 , 并将 其放在伦理学视野下审视 , 则是开始于后现代 。 后殖 民主义 、 解 构主义 、 女性主义等后现 代主义 的翻译 理论对 创造 的 , 因此为汉译 工作带来 了很难 困难 , 如何做 好华裔美 国文学 传统 翻译 标准体 系形 成了一定消解 , 开始强调译者 的主体性 , 注重 的汉译工作 , 对深刻 了解作者思想和深入理解华裔美 国文化具有非 政治 、 文化 和意识形态对 翻译实践 的影 响作用 。传统 翻译 中是否忠 常关键 的作用。比如 , 文本 中的许多英语词汇 , 是作者将汉语语义用 于原著 的问题不再是翻译研究的核心命题 , 人们纷纷将关 注点转 向 英语形 式进行表达 的 自创 词汇 , 如此 一来 , 在 汉译 过程 中就必须要 翻译 中存在 的种种伦理 问题 , 倡导 翻译伦理 的本质 回归。翻译 实践 真正理解词汇背后所蕴含的汉语含义 。 甚至 当作者将 中国传统文化 的伦理属性 与哲 学研 究的文化转 向最终带来 了后 现代 语境下 翻译 符号与西方文化思想相结合 时 , 通常译者只会简单地将 中国文化寓 研究 和实践的伦理转 向。 意 翻译呈现 出来 , 但却忽视 了原文本塑造 的真实文化意象 。 可以说 , 后现代 翻译理论 严重脱离 了翻译 的本 体研究 , 女性 主 中西方经济发展的失衡也最 终导致了文化上的不平 衡 , 文化全 义翻译理论 在某种意义上来讲 ,属于一项追求女性 地位 的政 治运 球化也 曾被解读为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殖 民行 径 , 以美 国为代表 的 动 ;文化学派过分强调外部文化 因素对翻译实践 的制约 和影 响 , 将 西方强势文化 以绝对优势成为全球主流文化的代言人 , 这也加剧 了 翻译简单地看作是改写和操纵 , 没有对翻译 过程形成全面客观的认 文化全球化与 民族文化之间的冲突。当下 , 随着个别 “ 第三世界” 中 识; 解构主义 翻译理论不承认文本 的终极 意义 , 将文本意义 的动态 国家的迅猛崛起 , 在 中国人追着美剧 、 吃着肯德基 、 刻苦学 习英语 的 性和模糊性置于无可附加的地位 ,造成 了翻译研究 的虚无状 态 ; 后 同时 , 越来越多的孔 子学 院、 功夫电影 、 京剧 、 太极拳 、 中国小 吃等都 殖 民翻译理论重点探讨 翻译 中的民族身份 问题 , 将翻译实践看作是 已经成 为西方人热烈追捧的中 国元素。所有 的事实都表明 , 文化全 “ 同化 ” 与“ 抗争 ” 的 竞技 场 。 球化已经成 为一股不可逆 的时代潮流 ,是客观存在的历史进程 , 并 翻译研究 的文化转 向过多地将 焦点放在 翻译 文本 的外部 因素 非是西方文化独 霸天下 、 肆 意妄为 的舞 台 , 而是全球 各民族文 化在 和文化语境上 , 到底如何定义翻译 实践 ? 译 者该 如何进行翻译? 译者 新 的时代语境 下碰撞 、 交流及融合 , 构建全新 的全球 文化秩序 的过 能否随心所欲地进行文本翻译 翻译 的本体研 究该 坚持 那些 原则 ? 程。 所以 , 作为实现 中西文化交 流, 推动其互 动交融 的重要工具和手 这一系列的问题开始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深入思考 , 由此 带 来 了 段 , 中 国翻 译 要 如 何 紧 随 时代 发 展 步伐 , 顺应历史进步潮流 , 在 避 免 翻译研究与实践的转 向。 这些拷 问最终将人们的关注点引向了翻译 陷入狭隘的民族 主义 的同时确保 中西文化 的互通有无 , 都是后现代 实践 中的伦理规范 问题 , 特别是 引向对翻译研究 的伦理指导 、 翻译 语境下翻译 理论 与实践都必须深入思考的重点问题 。 实践 的伦理属性 、 译者 的伦理思 想的思考 , 从 内因上为 翻译研究与 3 翻 译 伦 理 下 华 裔 美 国 文 学翻 译 出路 实践的伦理转 向创造 了有利的思想环境 。 在全球化进 程 日益深入 的当下 , 全球不 同民族文化通过不断交 受翻译实践本身伦理属性 、 后现代 翻译伦理悖论 和哲学研究文 流与对话 , 形成 了相辅相成 , 互依互存 的关 系 , 文化 的全球性发展离 化转 向的影响 , 人们开始将关 注点放在翻译 中的伦 理问题上 , 这就 不开 自身 民族性的支撑 , 每一种文化在渴望被其他文化认 同和接受 造成 了后现代翻译研究的伦理转 向。 从 贝尔曼提 出“ 翻译伦理” 概念 的同时 , 也要避免被完全 同化 。在个性与共性并存竞争 的复杂语境 的那天起 , 翻译 实践就被划 归到伦理范畴 , 译者对作者 、 出版 商 、 读 下 , 要想真正 实现文化 间的交流 与融合 , 译 者就必须坚持 求同存异 者等相关 主体负有伦 理责任和义务 , 如此一来 , 译者 的伦理原则就 的伦理 选择 , 也 就是说 , 不仅要寻求异域 文化文本 中与本 土文化之 成 了后现代语境下翻译研究的一大核心内容 。 间的共 同之处 , 借 助异域文本实 现本 土文化价值 , 而且还 要充分尊 2 全球 化与华裔 美国文学 的汉译现状 重并真实传达异域文本所 蕴含 的民族文化及思想。 二 十世纪八十年代 , 华裔美 国文学逐渐进入 国内文学界研 究视 华裔美 国文学的崛起代表着文化全球化 的深入 , 美 国是 以多元 野, 在 文化全球化语境 下 , 人们 开始将文学作 品作 为了解其他 国家 文化并存发展为特色的国家 , 多元文化语境为不 同文化彰显 自身魅 和地 区文化 的特殊媒介 。文学作品是文化的载体 , 全 球多元化文化 力 创 造 了 良好 平 台 , 这 也 是 华 裔

关于华裔美国文学的论文

关于华裔美国文学的论文

关于华裔美国文学的论文华裔美国文学是美国文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美国少数族群文学的一支生力军。

华裔美国文学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以来不断涌现,得到了美国主流文学的认同,同时也受到美国广大读者的喜欢,在学术界也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与关注。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华裔美国文学的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关于华裔美国文学的论文篇1浅析美国华裔文学中的故国想象流变在美国华裔文学中,故国想象作为一个文化镜像不断地被建构、解构和重构。

故国想象的流变史不仅折射了美国华裔作家构建想象的共同体和民族集体意识的尝试,也折射了美国华裔群体在美国主流文化中的身份认同焦虑和文化价值取向。

本文将美国华裔文学研究置身于全球化和历时性语境中,从具象写实、诗性想象、抵抗叙事和反省叙事几个方面分析了华裔作品中故国想象在叙述视角上经历的流变。

与此同时,美国华裔作品中的故国想象的文化动因也由最初的精神慰藉和集体记忆,逐渐演变为一种诗性的文化反省和身份的叙事构建。

关键词:美国华裔文学;故国想象;流变史;叙述视角;文化动因美国华裔文学源于19世纪中早期,是指华裔作家以美国华裔人的独特视角书写的叙事结构。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美国华裔文学逐渐在众多族裔文学中脱颖而出,其研究也日渐成为显学,呈现出多维的理论形态。

不少学者对其丰富性和复杂性进行了多角度探索,从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语用文体学,语义学等角度,分析了文化语境,叙述方式,文化认同等侧面。

国内学者李贵苍指出美国华裔文学研究经历了“生民视角”、“民族视角”和“离散视角”的变化。

① 而当代美国华裔文学研究则更多地将其置身于全球化语境和历时性时空,来思索华裔文学中的中国移民话语以及中国文化在华裔认同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双重文化背景下的美国华裔作家具有二重“他者”的身份:作为美国主流文化的“他者”,他们具有浓郁东方色彩;作为故国文化的“他者”,他们因疏离而陌生。

“中国和中国文化是他们在异国生存的主要精神资源和文化财富,但同时,也是他们在美国主流文化面前受到排斥,感到屈辱和自卑的根源。

谈美国华裔文学书写中的翻译_陈爱敏

谈美国华裔文学书写中的翻译_陈爱敏

败者往往是那些不愿了解对方语言习俗 、 传统习惯者 。 益 , 一种超越诸如 中 心 和 边 缘 、 都 市 主 义 和 边 际 状 态、
) 。 伍慧明 《 从中国大陆去美 国 的 移 民 , 她 要 坚 守 她 的 母 语: 汉 语。 ( 骨》 中的莱拉是一个典型的成功 1 9 9 2: 5 9 0 因此 , 她不愿学英 语 , 不 愿 意 迈 出 了 解 美 国 文 化 之 旅 , 翻译者 , 然而最初的 莱 拉 却 是 极 其 讨 厌 帮 父 母 亲 翻 译 也就无法与儿子 沟 通 , 了 解 他 们 的 内 心 世 界。 她 不 懂 同样儿子也不愿学 习 汉 语 , 经常是母子之间的对话是 儿子 用 英 文 。 这 同 样 是 儿 子 不 愿 深 度 了 母亲用中文 , 解中国文化所致 , 而造成他们无法翻译 、 转换母亲的思 “ 每一种文明 , 作为一个灵魂 , 都 想 。 翻译家 P a z认为 : 与众不同 , 独具特色 , 翻译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要面对他 ” 从 此 意 义 上 讲, 潘家 者的空间 和 历 史 。( 1 9 8 3: 1 5 9) 母子之间不能沟通 , 很大程度上就是作为译者各自不 愿意了解对方的空 间 与 历 史 , 去面对完全不同的他者 “ 这 些 男 孩 个 个 都 有 好 工 作, 个 所致 。 潘太太叹息 说 , ” 个挣钱多多 , 为什 么 没 有 女 孩 看 上 他 们 呢 ? 在某种意 义上 , 潘太太尽管能 够 将 儿 子 的 世 界 翻 译 成 她 所 熟 悉 的词语 , 但对他们的世界缺乏尊重和有意识了解 , 而这 “ 一个好的翻译在某种意义上 正违背了 P a z所坚持的 : 是爱 , 是一种参与 , 而这既体现了对原文的敬意同时也 ” 要求译者要 分 享 原 文 的 世 界 。( 因而导致 1 9 8 3: 1 5 9) 的, 但这种厌恶之感随着年龄增长以及对母亲 、 更重要 参 与 翻 译 实 践, 架起了两代人的感情 母亲的 世 界 , 之桥 。 自上个世界 6 0 年代以来美国华裔文学蓬勃 发 展 , 数量之大 , 参与人 数 之 多 , 规 模 之 广, 这也反映了美国 华裔作家参与语言 文 化 翻 译 实 践 的 积 极 性 和 主 动 性 。 华裔美国文学书写 是 一 个 很 好 的 翻 译 实 践 过 程 , 作为 一种特殊的文学形 式 , 美国华裔作家在创作中不仅面 临如何将本民族的 风 土 、 文化对等有效地呈现给主流 同时还得 考 虑 如 何 让 主 流 社 会 读 者 理 解 和 文化读者 , 接受 。 2.美国华裔文学的翻译策略 解殖 民 过 程 涉 及 身 份 的 重 新 建 构 问 题 , 由于身份 他人对自我 是自我认同身份和 他 人 认 可 身 份 的 统 一 , 认同身 份 对 于 身 份 的 形 成 十 分 重 要 ( 覃 明 兴, 2 0 0 5: 英语也就无法翻 译 , 将 儿 子 的 思 想、 语 言 等 转 换 过 来 。 的是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而逐渐消失 。 她开始积极了解

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看美裔华人作者的写作中翻译现象

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看美裔华人作者的写作中翻译现象

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看美裔华人作者的写作中翻译现象作者:黄颖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02期摘 ;要:美籍华裔的身份问题一直以来都受到大众关注,就连他们自己也对本身定位的问题有疑惑。

他们生活在美国文化当中,但又无可避免的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这种双重身份在美籍华裔作者的作品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美籍华裔作者们不仅仅是作者,他们同时又身兼文化译者的身份。

从后殖民主义视角看美裔华人作者的写作中翻译现象,可以从中看出他们试图在沉默中“发声”,反抗,积极融合。

关键词:华裔美国文学;文化身份;后殖民主义;文化翻译作者简介:黄颖,女,汉族,湖南湘潭人,研究生,南华大学,研究方向为英美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2--02一、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多元文化的发展以及民族、种族意识的逐渐成熟,身份问题成为世界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

在美国,身份不仅是一个学术研究课题,也是一个少数族裔们关注的现实问题。

身份是个人或集体为标示自己为其自身的标志或其独有的品质,它代表了一个人的归属。

而美国华裔却一直处于我是谁?我来自何方?我的身份是什么?这种对自己身份的困惑中,身份因此成为美国华裔文学的重要主题之一。

美裔华人作者们在进行文学作品创作时,不可避免的将中国文化翻译成英语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

这种文化翻译现象不仅是为了迎合英语读者的实际需要,其实也可以看做是他们争取自己文化地位的一种体现。

本文从后殖民主义的视角,以汤婷婷等几位美裔华人作者的作品为例,试图探究美裔华人作家的文化定位问题。

二、后殖民主义理论一般来说,“后殖民”,作为一个术语引起欧美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始于20世纪70年代,以爱德华·萨义德的《东方学》的出版为标志。

“后殖民主义是指世界上那些在20世纪中叶以后,摆脱了欧洲帝国主义控制的国家所处的历史阶段,随着帝国的瓦解,亚洲、非洲和加勒比需要修复它们在被帝国统治之前的文化,估价殖民体系所遗留的文化、语言、法律和经济影响,建立新的政府和民族身份。

试论离散视角下华裔美国作家的文化翻译创作

试论离散视角下华裔美国作家的文化翻译创作

试论离散视角下华裔美国作家的文化翻译创作作者:范茗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 2014年第12期范茗(大连大学英语学院,辽宁大连116000)摘要:随着全球化浪潮的不断推进,全球人口流动速度也在不断加快,进而引发了各国之间前所未有的文化交融和碰撞。

因此,人们在对文化翻译创作者进行研究时,已不再简单地以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等来界定其国家归属。

但就目前来看,人们对华裔美国文学的研究仍停留在华裔美国人的文化身份或者与之有关的文化冲突等方面,真正对作品本身的文化翻译属性进行论述的还不多。

本文主要从几位华裔美国文学领军人物的代表作入手,探讨离散视角下华裔美国作家文化翻译创作的特质。

关键词:离散视角;华裔美国作家;文化翻译;创作中图分类号:I0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12—0110—02收稿日期:2014—06—15作者简介:范茗(1973—),女,浙江宁波人。

大连大学英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二语习得,英语语言教学。

中国大陆真正展开对华裔美国文学的学术探索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左右。

在实际探索过程中,大多数专家仅以结构主义及后结构主义等理论为支撑来对华裔美国文学作品进行研究,而真正对作品本身的文化翻译属性进行论述的还不多。

有极少的一部分学者甚至是以性别视角为切入点来对华裔男性及女性文化身份之间的关系与多样性等进行探讨。

可以说,绝大多数的学者在对华裔美国文学进行宏观研究的过程中,仍以文化身份研究为其主线之一。

因此,迄今为止,学术界真正对华裔作品文化翻译属性展开论述和探讨的学者并不多。

一、华裔美国作家文化翻译创作的属性从许多作品中可以看出,华裔美国作家在进行文学创作的过程中,最为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其文化翻译。

20世纪90年代左右,安德烈·勒弗菲尔和苏珊·巴斯内特等人正式地在翻译研究工作中引入社会文化语境研究。

[1][2]在实际文学创作过程中,由于文化因素等对作品词句的含义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人们在进行翻译研究工作时,从对语言学的对等研究逐渐向文化翻译研究转变也就不足为怪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裔美国文学中的翻译问题
摘要: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我国便开始开展对华裔美国文学的译介工作,并且伴随着的时间的推移,对华裔美国文学作品翻译的数量不断增加,与华裔美国文学研究的相关理论也在不断的增加,同时伴随着国内研究者对华裔美国文学研究的不断深入,逐渐形成了一些人们特别关注的重点和翻译过程中比较明显的问题。

为此,笔者要对华裔美国文学中出现的相关翻译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华裔美国文学翻译问题
华裔美国文学是亚裔美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

在长期的发展中,我们在西方社会和美国人眼中往往被称为“东方人(oriental)”,直到上世纪的六十年代加州大学的市岗勇次教授发明了“亚裔美国人(Asia American)”,改变了传统的称谓,并且伴随着之后发生的美国民权运动,诞生了华裔美国人、日裔美国人和菲裔美国人等称谓。

虽然早在十九世纪亚洲人就已经到了美国,但是与其相对应的亚裔美国文学的发展却迟到了一个世纪之久,甚至对基本的“亚裔美国人”和“亚裔美国文学”之间的界定还没有达成共识。

因此,对华裔美国文学翻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翻译问题分析
1.1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译名认识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内地对华裔文学进行译介时,往往是按照汉语表达的习惯进行翻译,即把涵盖面积范围广的词语放在翻译的前面,则对“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的翻译就是“美国华裔文学”,与当时的“美国犹太文学(Jewish
American Literature)”、“美国印第安文学(Indian American Literature)”的翻译方式是一致的。

但是随着后期国内翻译中华裔美国文学的普及,以及台湾学者在文章中大量使用“华裔美国文学”,人们将逐渐接受了“华裔美国文学”,笔者认为使用“华裔美国文学”是具有一定道理的,因为这种翻译语序与汉语语序是一致的,用Chinese American对Literature进行修饰,表达的意思就是“华裔美国人创作出来的文学”。

正如在汉语中我们习惯说“华裔美国人”却不习惯说“美国华裔人”,因此往往采用华裔美国人的说法。

另外,在目前国内两种用法都是可行的,毕竟二者各有存在的道理,比如当将“美国”放在前面时,就可以翻译成“美国华人文学”,一样是符合我们汉语的表达习惯。

1.2对“华裔美国人”的认识思考
所谓的“华裔美国人”是指具有华人血统和美国国籍的人,其中既包括土生土长的华人后裔,也包括拥有美国国籍的华人,但是在许多华裔作家和评论家往往将后者排除在“华裔美国人”之列,因为他们认为自身已经被主流社会所认同已经成为一名真正的美国人,而后者的出现使其自身的社会地位受到影响,故对后者
产生了歧视。

比如徐忠雄《美国膝》中对中国男人通常标志的描写和汤亭亭《孙行者》中对新移民的描写,无不渗透着对后者的不屑。

2 华裔美国作家名字翻译存在的问题
在过去对华裔美国作家的名字进行翻译时,都是采取音译的方式,并且目前国内的许多翻译家仍然主张采用音译的方法,因为他们毕竟是美国人。

但仍然有许多评论家认为应该用他们的中文名字,因为他们也是华裔,使用中文名字可以凸显出他们的华裔身份,更何况大多数华裔美国作家对自己的中文名字是认同的,比如汤亭亭、谢汉兰等作家。

另外,大部分第一代华人是以“契纸儿子”方式成为美国人的,在进入美国之后就失去了自己的姓氏,这对于他们来说是无比痛苦的,因此对他来说恢复自己的姓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比如Frank Chew Chin 中的Chew表示的意思就是“赵”姓。

总之,在对华裔美国作家的名字进行翻译时,运用他们的中文名字是更加的尊重。

3 华裔美国文学翻译中的其他问题分析
3.1翻译时对华裔美国的历史进行考证
在对华裔美国文学进行翻译时往往会出现违背华裔美国历史的翻译内容,比如将《蒲安臣条约》(Burlingame Treaty)翻译成《柏林盖姆条约》、将顾维钧(Wellington Koo)错误的翻译成惠灵顿·库里、将辫子法案(queue ordinance)简单的翻译成排队税。

3.2对美国的地方方言进行学习和了解
对地方方言的认识不足往往会产生许多低级的翻译错误,比如对《女勇士》中的“Ho Chi Kuei”进行翻译时,许多人将其翻译为“好吃鬼”或“胡扯鬼”,但是在华裔美国学者的解释中“Ho Chi Kuei”所表达的实际意思是第一代华人对第二代华人的批评,认为第二代华人是洋鬼子。

同时,可以向其他专业的学者进行请教,比如对Lee Yan Phou进行翻译时,被认为是李彦富,但是在纪录片《幼童》中却被翻译成了李恩富,为此通过对编导的访问最终得到解决。

3.3翻译过程中讲究书名和人名
比如关于《孙行者》一书进行译名时,有的翻译为《猴行者:他的伪书》、《猴子旅行大师》以及《引路人孙行者:他的即兴曲》,这些书名的译名方式都有各自的特点。

由于书中的主人公自称猴王是当今美国的化身,因此使用“孙行者”是存在一定道理的。

另外,书名中monkey前面用Tripmaster进行修饰可以展现几层意思,其一,由于“trip”具有“旅行”的意思,可以被理解为“引路人”的意思;其二,Tripmaster还可以理解为“善于操纵”的意思。

因此,在华裔美国文学翻译中对书名和人民的讲究对避免出现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4 结语
虽然华裔美国文学的经历的时间较短,但是其体现出的生命力是极其顽强和富有生机的,不断涌现出许多优秀的作品,并且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研究者对华裔美国文学的研究将更加重视。

因此,研究华裔美国文学翻译中出现的问题极具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吴冰.华裔美国文学中的翻译问题[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2010-06-30 .
[2]王惠.全球化视野下看中国文化在华裔美国文学中的消解[J].外国文学研究,2013-04-25.
[3]张雅伦.简述华裔美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J].海外英语,
2013-08-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