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孔子家语_研究的里程碑_读杨朝明主编的_孔子家语通解_

合集下载

孔子家语通解读后感

孔子家语通解读后感

孔子家语通解读后感《孔子家语》是一部记录孔子言行的古籍,其中包含了孔子的家训、学说、政治主张等内容。

这部书对于理解孔子的思想和学说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阅读《孔子家语》,我对孔子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有了一些新的感悟。

《孔子家语》中记录了孔子的一些家训和教导,其中有一条是“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注重自己的修养和学识,而不是去关心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这也是我认同的一种生活态度,我觉得一个人应该首先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做一个内心强大、有自知之明的人,而不是被别人的评价左右。

另外,《孔子家语》中还记录了孔子的一些政治主张和治国理念。

孔子认为一个国家的治理应该以德治,而不是以刑罚来维持秩序。

他强调了君子的品德和修养,认为只有君子才能够治理好一个国家。

这种理念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我们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品德修养,做一个有道德底线的人,这样才能够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通过阅读《孔子家语》,我也对孔子的学说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孔子提出了“仁”、“义”、“礼”、“智”、“信”等重要的道德观念,这些观念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现代社会,我们也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仁义道德,做一个有担当、有情怀的人,这样才能够在社会中取得更大的成功。

通过阅读《孔子家语》,我对孔子的思想和学说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有了一些新的感悟。

我认为,孔子的思想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他的一些家训和政治主张对于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我会继续学习和领会孔子的思想,努力将他的理念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做一个有道德底线、有担当的人。

同时,我也会将孔子的思想传播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受益于孔子的智慧。

孔子家语通解

孔子家语通解

孔子家语通解
“家之言者,亲亲扬扬也”,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孔子的家语令人称赞,是有历史意义的指导性文字。

家语主要用来表达亲情,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孔子思想永恒的学术宝藏。

家语主要用来传达家庭中人与人之间的亲情,以及对父母的尊敬。

它可以提高家庭内儿童的孝心,让他们在尊重和爱护自己身边老人,家人之间发展充满爱与和谐的关系。

孔子说:“子之事父,先尊而后宽;子之事母,先宽而后尊”。

这里,“先尊而后宽”的核心就是以“尊重”代表爱的表现,原因是家庭中父母的地位比孩子更高,因此必须先得到尊重才能得到宽容和体谅;“先宽而后尊”的核心则是以“宽容”代表爱的表现,原因是孩子有时会过失,因此必须先得到宽容才能得到尊重。

此外,家语还可以用来谆谆教诲家庭成员,以正确的行为方式来做事。

它以德行来引导儿女们把礼仪、孝道、仁爱、诚实、勤奋等融入家族的文化,让家庭生活更加朴实、和谐、健康。

“以言传训,以德治人”,孔子的家语就是借以传授孝道、教育、娱乐的有力工具,促使家庭成员之间有感情及关系,使家庭更具有凝聚力。

家语不仅体现了孔子思想中对道德、和谐、善良等中国传统价值观的诠释,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思考、探究家庭之间感情关系和彼此关爱的帮助。

孔子家语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深入人心,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令许多家庭充满爱与和谐。

结论:
孔子的家语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把礼仪、孝道、仁爱、诚实、勤奋等融入家族文化的文字。

它不仅可以提高家庭和谐度,还可以传达家庭的亲情,让家庭成员之间有感情及关系。

家语深入人心,影响着中国文化,令许多家庭充满爱与和谐。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精选模板)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精选模板)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1今天我在电视上看了一个节目,名叫《典籍里的中国》。

这个节目让我看得眼泪直下,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古人的诗词和精神都让我刮目相看呀!有个两千多年以后的读书人,带着我们回到两千多年前去,遇见护《书》人--伏胜先生。

读书人过来请教伏胜《书》好在哪儿?伏胜首先讲了“禹贡”就是关于大禹治水,大禹不仅治水,还有更大成就,就是大禹披九山、通九泽、决九河、定九州,那九州指的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

广大的冀州是大禹用足迹一步一步地丈量出来的,古人称大禹的足迹为“禹迹”。

讲完“禹贡”之后就开始讲他护《书》的经历了。

伏胜壮年时,曾经是秦国的博士,天下的`《书》大都被毁了。

伏胜,只知道国家藏一部、他家藏一部,一次大火把国家藏的《书》化为灰烬,伏胜把《书》看成一条活的生命,伏胜与他的妻子和儿女为了逃避兵火,带上了一车的《书》,坐马车出咸阳回山东老家。

伏胜在中途遭遇兵劫,伏胜的儿子爱护《书》,以命相搏,被乱兵杀害了,伏胜的妻女颠沛流离。

后来,伏胜的妻子病重,那一年天降大雪,小女儿因险冻死和饿死。

为了取暖他们可以烧掉一车箱《书》,但伏胜的妻子宁死也拒绝烧掉一车《书》。

伏胜的妻子说:“这一车的书,是爱子以命相搏才得到保住的”。

伏胜的妻子挨饿受冷已经气衰力竭,伏胜的妻子知道这一车《书》,如爱子的性命,已经比她自己的性命更贵重了。

伏胜回到家乡,刚好家乡也遭遇兵火,伏胜只好将《书》藏于故宅墙内外出避难。

伏胜无时无刻挂念着家中藏的《书》,伏胜当天下初定,他再回家园,凿开墙壁发现书简多已朽毁,完整的篇目仅余二十八篇了。

之后伏胜要晁掌故把《书》给带回都城,流传天下,之后读书人带伏胜到现代的图书馆,古人叫藏书秘府。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每一本典籍,都是中华文明传承之路上一盏不灭的明灯,而《尚书》的光芒之闪耀至今,无论孔子活伏胜,都是用生命去延续和守护这盏灯的人,酌古至今,学史明智,丰富而珍贵的典籍,值得没一个中年国人去品读,也应该与世界分享,让我们从典籍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

杨朝明:以儒学之光照亮人心

杨朝明:以儒学之光照亮人心

在“圣城”寻求一生所向1962年,杨朝明出生于梁山脚下的茶庄村,一个浸润着水浒文化豪情的地方。

那时,小山村交通闭塞、生活穷苦,但父母勤劳节俭、正直和善,尤其是朴实好学的父亲,让杨朝明在对“儒学”懵懂无知的幼时就感受到了“儒风”。

“父亲虽文化程度不高,但读书很多。

”小时候,杨朝明曾见父亲在本子上写下“君子务本”“礼之用,和为贵”这样的句子。

他在《梦里老家》一文中回忆说,老家的房屋梁柱上,曾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字迹,深深印刻在他的脑海中,而父亲与长辈“围炉夜话”时评人论事的场景,和“勤俭人家有余庆,谦恭君子有嘉名”等训语,更对他的性情、品格塑造产生了深远影响。

耳濡目染下,1981年,从未离开过县城的杨朝明考上了孔子故里的高校——曲阜师范学院(1985年11月更名为曲阜师范大学),进入历史系学习。

在那个年代,许多年轻人的偶像是中国女排,是数学家陈景润、苏步青,而杨朝明的偶像是“跟前的老师”。

杨朝明说,他是幸运的,幸运地遇到过众多博学的老师。

其中,让杨朝明记忆最深的是郭克煜先生。

“他是我的本科老师,也是我的硕士生导师。

郭老师国学根底深厚,在学界同行中颇受称道,正是郭老师带我走进了孔子的世界。

”刚入学没多久,杨朝明就随郭克煜先生的脚步,领略到孔府、孔庙所蕴含的历史与文化意义。

“当时老师的讲解十分透彻,我们可以感受到老师对于孔子的由衷敬佩和对儒家文化的深深认可。

”杨朝明说。

除了“泡”在图书馆如饥似渴地阅读,一有时间他就与同学相伴遍访孔圣阙里的文物古迹,打下了坚实的历史学和文献学基础。

“从这个时期开始,我对自己的民族文化产生了认同,开始觉得中国文化真的博大精深。

”杨朝明说。

著名学者、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曾说:“过去的一切文化都蕴含在历史中,除却历史,无从谈文化。

”曲阜是圣人孔子的故里,两千多年来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

正是这种深厚的历史与文化底蕴,让曲阜这座在地理上本来很小的城市变得“很大”。

就是在这里,杨朝明确定了一生的研究方向——孔子、儒学与传统文化。

2023年《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_4

2023年《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_4

2023年《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2023年《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16月10日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摘得“白玉兰”的消息传来,“典迷”一片沸腾。

适逢端午假期,《典籍里的中国》将于6月13日晚八点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第五期《论语》。

是的,“典迷”又有过节大餐了!作为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文集,《论语》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尽管作者是谁至今仍无定论,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论语》是孔门师生集体智慧的结晶,中国人的仁德智慧,两千年的风骨性格,都蕴藏在孔子和弟子的对话里。

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说:“苟无孔子,则中国当非复二千年来之中国。

”一部《论语》,千古流传;一位老师,万世师表。

本期节目将以孔子和弟子之间的故事来讲述《论语》当中贯穿始终的“仁”的思想,致敬始终在历史的时空中凝望着我们一路前行的那道思想之光。

孔子一生传道授业,每逢杏坛讲学,四方弟子云集。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孔子的弟子正是孔子思想和学说坚定的追随者、实践者和传播者。

本期《典籍里的中国》特别邀来四位读书人,大家在节目中不仅精妙解读了《论语》的核心思想和后世传播,还特别从孔子及其弟子关系的角度品读《论语》,带领大家感受孔子弟子响应老师召唤,凝聚在孔子周围,共同追求仁爱理想世界的生命历程。

《论语》现存二十篇,接近一万六千字,孔子的这些言论为从何而来?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副主任、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介绍道:“《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里边就记载了孔子晚年的两个弟子,在讲学的过程中,轮流记录。

看到这些材料以后,我们恍然大悟,孔子的弟子实际上是各有所记,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论语》的________。

”但凡读过《论语》,一定会对“子曰”印象深刻。

透过那一个个“子曰”,今人能够感受到多年前孔子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以及不同弟子的鲜明个性:子贡“富而好礼”;颜回“贫而乐道”,“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子路直爽而勇武,尽心尽力地保护孔子四十多年,以至于孔子曾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能将如此多性格不一的弟子聚在一起,孔子人格魅力何在?《论语》中记录着颜回对夫子的赞叹:“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_孔子家语_研究的里程碑_读杨朝明主编的_孔子家语通解_

_孔子家语_研究的里程碑_读杨朝明主编的_孔子家语通解_
& 收稿日期 ’ "$$( ) $* ) "$ & 作者简介 ’ 王德成 ( , 男, 汉族, 山东蒙阴人, 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孔子文化学院研究生, 现主要研究方向为 !+%" ) )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
疵, 然非肃所作。 ” 清代陈士珂撰 《 孔子家语疏证 》 , 意在证 实《 家语 》 渊源有自, 非王肃伪作, 并说颜师古 “ 既未见安国 旧本, 即安知今本之非是乎 - ” 此外 , 黄震、 钱馥、 沈钦韩等 都曾对王肃伪作说提出不同看法。但这些并非主流。此后 《 学术界疑古之风日盛, 孔子家语 》 乃王肃伪作的观点几成 定论。就这样, 本是一部重要的记录了孔子及孔门弟子思 想言行的著作,因长期被疑为是王肃的伪作,人们对其以 不安的心态谨慎引证, 从而埋没了 《 家语 》 在孔子及其弟子 的研究中的价值。 但是, 因孔子的思想学说和行为品格构成中华民族传 统思想文化和人文精神的灵魂, 这就需要对孔子及其弟子 生平活动有更深更广泛的了解 , 以深掘孔子的思想学说和 行为品格加以弘扬广大, 然而人们可资利用的主要资料不 《 《 《 过《 论语 》 、 左传 》 、 礼记 》 、 史记 》 等而已, 尤以 《 论语 》 为 主, 但因其篇幅短小, 语言简略, 难以尽展孔子等人思想言 行的全貌, 而能尽展孔子等人思想言行的全貌和孔子等人 的人格形象的 《 家语 》 却被认为是伪书, 弃之不用, 真是孔 子思想研究中的曲径。 可喜的是, 对《 家语 》 的这种 “ 成见 ” 被“ 竹” 的事实轰然 打破。!+%. 年河北定县八角廊西汉墓出土的竹简 《 儒家者 》 《 》 言 , 内容与今本 家语 相近。!+%% 年安徽阜阳双古堆西 汉墓亦出土了篇题为 《 儒家者言 》相近的简牍,内容亦与 《 家语 》 有关。 力倡 “ 走出疑古时代 ” 的李学勤先生名其为竹 简本 《 家语 》 , 并指出: 此为今本 《 家语 》 的原型, 王肃所称得 自孔猛, 当为可信。 这终于还了 《 家语 》 的清白, 使学术界重 新审视并充分肯定 《 家语 》 极其重要的文献价值。 这就要对 《 孔子家语 》 的进行充分的挖掘和利用。然而, 和其他若干 《 长期被列为伪书的古籍一样, 家语 》 缺少精校佳注, 不利 于进一步工作的进行。这样, 为学界提供一个较为完备而 又通俗易懂、 极便阅读的 《 孔子家语 》 读本, 就成了当务之 急。 杨朝明先生向来慧眼独具, 精于学术前沿。 杨先生写了 一系列 《 孔子家语 》 的研究文章, 收集在 《 儒家文献与早期 》 ( ) 《 ( 儒学研究 齐鲁书社 "$$" 年版 和 儒家文献研究 》 齐鲁 书社 "$$/ 年版 ) 中。 这些文章使 《 孔子家语 》 的价值拨云见

读_孔子家语_札记_杨朝明

读_孔子家语_札记_杨朝明

按照《 孔子家语》 孔安国后序的说法 , 《 家语》 一书乃是“当时公卿士大夫及七十二弟子之所咨访交相 对问言语” , 本出于孔子弟子的记录 , 其书“ 与《 论语》 、 《 孝经》 并时” , 虽然“ 属文下辞往往颇有浮说 、 烦而 不要者” , 但“ 所论辨疏判较归实自夫子本旨” 。 对于孔子的言语 , 孔子弟子各有所记 , 弟子们取其中“ 正 ① 实而切事” 者编为《 论语》 , 而将其余部分集录而为 《 孔子家语》 。《 家语》 编成后经过了辗转流传 , 其间 也有所散乱 , 最后孔安国得到此书 , 撰集而成今本《 家语》 。 如此 , 《 家语》 应该是研究孔子的宝贵材料 。 然而 , 唐代以来有学者谓汉代所传《 家语》 已经亡佚 , 后更有人认为今本《 家语》 出于王肃的伪造 , 这 种观点影响很大 。 虽然历代都有人认为《 家语》 不伪 , 但在“ 疑古” 、 “ 辨伪” 风炽的时代 , 这些声音都显得 十分微弱 。 值得庆幸的是 , 自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 , 出土文献的大量问世推动了学术的发展 , 引发了人 们对许多古书真伪问题的重新思考 。 关于《 孔子家语》 一书 , 不少学者也有了新的认识 。 笔者在研究过 程中 , 发现《 孔子家语》 的确具有重要的价值 , 孔安国后序的说法是完全可信的 。 这里就读书思考所及记 录于此 , 以供研究者参考 。
文 史 哲
2006 年第 4 期( 总第 295 期)
JOURNAL OF LITERAT URE , HISTORY AND PHILOSOPHY No . 4 , 2006( Serial No. 295)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读《 孔子家语》 札记
杨 朝 明
(曲阜师范大学 孔子文化 学院 , 山东 曲阜 273165)

孔子家语读后感

孔子家语读后感

孔子家语读后感孔子家语读后感1《孔子家语》和《论语》性质上是一样的,都是孔子当年教学的时候弟子各有所记,记录孔子言语和孔子当时与弟子等有关人物进行对话的记录。

但是《论语》是选出来的,如果说《论语》相当于孔子的语录的话,那么《孔子家语》相当于全集。

从规模上讲,包括标点在内,《论语》只有两万多字,而《孔子家语》却多出近四倍,相对来说材料比较完整。

因为《论语》都是语录,而《孔子家语》提供了一个通篇的语言背景和环境,更加系统。

比如关于《论语》成书问题,以往觉得篇章之间是随意堆砌,但如果看了《孔子家语》,可以发现其中的内在关联,它是按照对于孔子思想的内在认识和系统看法排列的。

二十篇《论语》都服从于整部《论语》的中心思想,而一篇内的各章《论语》是对该篇的中心思想的阐述与发挥。

《论语》是结构严谨、逻辑严密、体系完整的`大论著。

《孔子家语通解》是对《孔子家语》进行通盘解说的一本书。

《孔子家语》曾被误认为出于三国时期王肃伪造,其中大量的珍贵资料长期被弃置不用。

由于学术的发展,人们逐步认识到《孔子家语》的重要价值。

为了推动孔子、早期儒学和中国“元典”文化的研究,《孔子家语通解》诞生了。

本书以“通解”为名,首先有通盘解说全书的意思;本书的《代前言》是对《家语》成书、流传及真伪等问题的梳理;每篇正文之前以“序说”通说全篇,帮助读者理解全文,而后按段落分为“原文”、“注释”、“通解”三部分;本书立足学术前沿、展示研究成果,在深入研究《家语》全书及各篇的基础上,本书的序说认真、细致、准确、条理,注释与通解则网罗、综合各家,充分吸收了现有注解成果。

孔子家语读后感2《孔子家语》作者不详,相传为孔子弟子所做。

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及与公卿大夫的问对诘答和言谈行事的书。

是一种资料汇编,是研究孔子及儒家不可或缺的资料。

书中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兼容了道家法家思想,人物生动,有血有肉。

也正因为如此,难成一家,难成一统。

《孔子家语》现今注释版本很多,20某某年由中华书局出版的《孔子家语》是由王国轩和王秀梅译注的,寥寥15万字,读起来朗朗上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子学刊
"$$% 年第 ! 期
书评・书讯
《 孔子家语》 研究的里程碑
—— — 读杨朝明主编的《 孔子家语通解》
王德成
《 孔子家语 》 或简称 《 家语 》 , 是一部重要的儒家著作, 记录了孔子及孔门弟子的思想言行。 今本 《 孔子家语 》 作十 卷, 四十四篇, 魏王肃注, 附有王肃序和 《 后续 》 。 元马端临 《 文献通考・经籍考 》 引三国魏王肃注 《 孔子 “ 《 家语 》 所附汉孔安国后序说: 孔子家语 》 者, 皆当时公卿 士大夫及七十二弟子之所咨访交相对问言语也。 既而诸弟 《 子各自记其所问焉, 与《 论语 》 、 孝经 》 并时, 弟子取其正实 而切事者, 别出为 《 论语 》 , 其余则都集录之, 名之曰 《 孔子 ” 《 家语 》 。 后来 “ 孔子家语 》 乃散在人间, 好事者或各以意增 损其言 ” , 安国 “ 于是因诸公卿大夫私以人事募求其副, 悉 得之, 乃以事类相次, 撰集为四十四篇 ” 。《 通考 》 还引孔安 “ 国之孙孔衍奏言: 武帝时, 鲁共王坏孔子故宅, 得古文科 《 《 斗《 尚书 》 、 孝经 》 、 论语 》 , 世人莫有能言者。安国为改今 文, 读而训传其义。又撰次 《 孔子家语 》 。既毕讫, 会值巫蛊 事起, 遂各废不行于时 ” 。 《 汉书・艺文志 》 著录 《 孔子家语 》 二十七卷, 唐颜师古 “ ” 注: 非今所有 《 家语 》 。 汉末三国时期, 中国学术史上先后 出现了郑学、 王学以及两派的论争。 王学的代表人物王肃, 是继郑玄之后著名的经学大师。他曾遍注儒家经典, 对诸 家经义加以综合融会。 他精通贾逵、 马融之学, 反对郑玄之 《 》 说。王肃在 孔子家语序 中说, 他从孔子二十二世孙孔猛 那里得到 《 孔子家语 》 ,见其思想内容与己所论 “ 重规叠 矩” , 故为之注解。王肃注本遂流行于世。《 隋书・经籍志 》 著录 《 孔子家语 》 二十一卷, 王肃解。此后公私目录大都著 录有王肃注 《 孔子家语 》 十卷。由于孔安国、 孔衍序奏存有 《 疑点, 汉书・艺文志 》 的著录亦与今本不同, 加之王肃又 与《 孔子家语 》 有着密切关联, 这样, 自宋以来, 就有学者提 出了 《 孔子家语 》 及二孔序奏系王肃伪造之说, 其目的是伪 “ 托古人以自重, 从而攻击郑玄之学。如宋代王柏说: 四十 《 《 《 四篇之 《 家语 》 乃王肃自取 《 左传 》 、 国语 》 、 荀》 、 孟》 、 二 ” 戴《 记》 割裂织成之。 清代学者出于尊崇郑玄的缘故, 把王 肃当成讨伐的目标, 纷纷力证 《 孔子家语 》 系王肃伪造, 较 有代表性的有姚际恒、 四库馆臣、 范家相、 孙志祖等。 #34;#
日, 在学术界引起了共鸣。 而今, 杨朝明先生又应当务之急 献于学界力作 《 孔子家语通解 》 , 这一喜人之举, 契合当今 学界孔子思想研究新门径的急需。 《 孔子家语 》 由于长期以来被打入伪书之列, 颇受学界 冷落,少有学者对其校注和今译,加之仅有的个别译注本 也存在种种问题, 所以创作一部精良的 《 孔子家语 》 通行本 也非易事。但由于杨朝明先生对先秦儒家文献情有独钟、 涉猎深广, 又立足于文献专业$ 以广阔的视野, 深厚的文献 学功底、 扎实的考据工夫、 学界有目共睹的成就, 在坚持学术 第一的原则下, 向学界奉献了一部精良的《 孔子家语通解》 。 “ 该书的编写定位明确, 在坚持学术性第一的原则下, 充分考虑现状, 对《 家语 》 进行序说、 分段、 注释、 翻译, 适应 更多的读者,以期有利于推动孔子、早期儒学和中国 ‘ 元 典’ 文化的研究 ” 。 既注重学术性, 为孔子、 早期儒学和中国 ‘ 元典 ’ 文化的研究提供可靠的文献材料, 同时立足学术前 沿、 吸取现有注解之精华, 展示最新研究成果; 又注重可读 性,为广大的传统文化的爱好者提供了良师益友,原文中 的生僻字,在注释中以汉语拼音注音,使人们更容易通过 《 孔子家语 》 全面了解孔子及其思想的 “ 仰之弥高, 钻之弥 深” , 以达普及传统文化之目的。 该书由先秦史学界泰斗李学勤先生亲笔撰写序言, 这 足见此书在当前学术界要求深入研究 《 家语 》的趋势中的 价值, 正象李先生在序言中说的 “ 这部书问世以后, 更多学 《 者会来集中研究和讨论 《 家语 》 , 家语 》 的内容性质、 成书 过程、 学术价值等等问题, 都将逐次得到大家的共识。 ” 该书的前言说明了人们认识 《 家语 》 的过程。 在“ 竹” 的 《 事实面前, 孔子家语 》 真伪问题的学术公案终结了, 越来 越多的人认为 《 孔子家语 》的确是孔子和儒学研究的一个 宝库, 在孔子研究方面, 此书的价值并不在 《 论语 》 之下。 读 完该前言,你会深感杨朝明先生独到的学术见解,敏锐的 学术信息,你将被其这种高贵的学术品格所折服,由这样 一位学者编著的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的著作, 你又怎会释手 不读! 前言之后的凡例, 向读者提供了完整的此书整理过程 中的有关体例、参校版本以及现有的参考译注成果的清 单, 可供读者查阅原始材料, 比较阅读, 使读者有据可凭。 该书正文部分先列序说, 次列原文, 再陈注释, 最后通 解原文, 各部分科学严谨且注解观点平实, 给人眉目清晰, 一目了然之感。 正文中的序说认真、 细致、 准确、 条理。 这也 是经典译注中的首创范式。 各篇的 “ 序说 ” 是学术界第一次 对《 家语 》 各篇的认真梳理。分析各篇篇名的由来, 以及该 篇是关于孔子何种思想的文献, 让读者通过篇名可知该篇 之主旨,达提纲挈领之功效,更为读者日后对孔子思想的 综合或比较研究提供了便利。 尤为值得称颂的是 “ 序说 ”分析各篇与相关材料的异 同及各篇章的结构,进而指出其价值,将十分有助于人们 理解 《 家语 》 的文本, 有助于人们利用本书继续研究 《 孔子 家语 》 及相关学术问题。 例如, 在《 王言解 》 篇的 “ 序说 ” 中指 《 出: 该篇又见于 《 大戴礼记 》 , 大戴礼记 》 作《 主言 》 。“ 王 “ 言” 、 主言 ” 一字之差, 引起后人的争论。其实, 将两篇对 读, 很容易看出 《 大戴礼记 》 的改编痕迹。 在《 大戴礼记 》 中,
《 家语 》 中作 “ 王” 的字几乎都被改为 “ 主” , 但篇中有 “ 朝觐 于王 ” , 一个 “ 王” 字透露两篇的关联。孔子忠君尊王, 倡导 《 王道思想, 家语 》 该篇谈论 “ 不出户牖而化天下 ” 的“ 王” , 是本来应该作 “ 王” , 而非 “ 主” 。在先秦儒家那里, 王、 霸相 对, 篇中所言 “ 明王之道 ” 就是通常所说的 “ 王道 ” 。戴德处 西汉后期,而整个西汉的前期,中央与藩王的关系一直是 政治的主线, 一会儿封王置藩, 一会儿又削藩平乱。开始, 异姓诸王曾经拥兵自重, 专制一方; 后来, 刘邦所封的同姓 王也自为法令, 僭越礼制, 不仅对朝廷态度傲慢, 甚至公开 举兵叛乱。到汉武帝时期, 他依然不得不将一部分精力倾 注到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解决诸侯王的问题上面。戴德改 “ 王” 为“ 主” , 很可能与之有关。又如, 在《 爱公问政 》 篇的 “ 序说 ” 中指出:哀公问为政之道部分又见于 《 礼记・中 庸》 , 将二者对勘, 会发现 《 礼记・中庸 》 语言更为简练, 似 曾进行过修改、润色,这种改动明显带有西汉时期的政治 风貌。例如, 本篇 “ 为政在于得人 ” , 在《 礼记・中庸 》 中作 “ 为政在人 ” ,前者强调贤者的重要性,后者却是强调统治 《 者的重要性。 本篇 “ 爵其能 ” , 礼记・中庸 》 改为 “ 尊其位 ” ; “ “ “ “ 笃亲亲 ” 、 敬大臣 ” 、 子百姓 ” 、 来百工 ” 几句, 分别变成 “ “ “ “ 劝亲亲 ” 、 劝大臣 ” 、 劝百姓 ” 、 劝百工 ” , 都反映了西汉 政权高度统一, 封建专制主义正在逐渐加强的特征。至于 本篇中的 “ 举废邦 ” 在《 礼记・中庸 》 中改为 “ 举废国 ” , 显然 是避汉高祖刘邦的名讳。 《 礼记・中庸 》 晚于 《 孔子家语・ 哀公问政 》 显而易见。 凡此种序说中的独到见解, 足以说明 作者不为成说所囿, 使该书虽无疏证之体, 却有疏证之实, 对陈士珂的 《 孔子家语疏证 》有纠缪之功效,更为重要的 是, 向读者指明了 《 家语 》 研究的前沿学术信息, 对读者的 学术研究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原文以商务印书馆 《 四部丛刊 》影印明黄鲁曾覆宋本 为底本, 择善而从, 于注中据各本出校, 校点准确, 段落清 晰。注释与通解则网罗、综合各家,充分吸收现有注解成 果,既做到择善而从,不标新立异,又爬梳剔抉,陶冶浑 成。 为提供了解、 分析 《 家语 》 与王肃间关系, 注释中多留王 肃注文。 王注之外的通行旧说, 若有不当, 尽量加以订正和 补充。通解避免了传统译注中的直译不通顺的弊端, 紧与 《 论语 》 中孔子思想相联系, 准确、 简练的表述原文, 且逻辑 性强, 给读者朗朗爽口的读散文之感。 正文之后的附录一为孔安国 《 孔子家语后序 》 、 有关孔 衍《 家语 》 奏言的记述、 王肃 《 孔子家语序 》 。附录二为定县 八角廊汉墓 《 儒家者言 》 、 阜阳双古堆汉墓木牍。这两个附 录为读者提供了 《 家语 》 的渊源。 附录三为历代 《 孔子家语 》 《 的流传与研究、 出土文献与 《 孔子家语 》 研究述评、 孔子家 》 语 伪书说辨析。这三篇文章与前言相互应, 使读者对 《 家 语》 的历史沿革信息及其文献价值有一个完整的、 准确的、 理性的认识, 从而有助于读者进一步了解 《 家语 》 的有关学 术研究状况, 推动 《 孔子家语 》 研究新高潮。 总之,该著作的出版发行,不仅满足了当今学界孔子 思想研究新门径的需要, 更重要的还在于使更多的人们熟 悉《 家语 》 , 更真实的走近孔子、 了解孔子, 为弘扬优秀中国 传统文化夯实了坚硬的基石!
& 收稿日期 ’ "$$( ) $* ) "$ & 作者简介 ’ 王德成 ( , 男, 汉族, 山东蒙阴人, 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孔子文化学院研究生, 现主要研究方向为 !+%" ) )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