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之表现手法

合集下载

诗歌鉴赏的表现手法

诗歌鉴赏的表现手法

诗歌鉴赏的表现手法包括以下几种:
1.直接抒情: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2.借景抒情: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写作者的感情。

3.托物言志: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4.情景交融: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的主管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

5.动静结合:通过动态和静态的结合,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

6.比喻:通过两类不同事物的相似点来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

7.拟人:通过想象把物人格化,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情感,描绘生动形象,使外物与人同喜同悲,表意更加丰富。

8.夸张:故意夸大或缩小表达对象的某种特征或品格,强烈地表现作者对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的感情态度,引发人们的联想与想象,激起读者强烈的共鸣。

以上都是诗歌鉴赏中常用的表现手法,通过这些手法,诗人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使诗歌更加生动、深刻地反映生活和人性。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古代诗歌往往会运用多种表现手法以增强表达效果,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1、直接抒情即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等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2、借景抒情(杜牧《泊秦淮》)属间接抒情的一种,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写作者的感情。

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歌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所写景并非晴朗的月夜、万里无云的碧空,而是迷蒙的烟月,笼罩着寒水白沙。

景色是那么黯淡,氛围是那么冷寂,这就给后两句写作者的忧虑情绪增添了气氛,加浓了色泽,两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3、托物言志属间接抒情的一种,托物言志就是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如: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咏蝉》)诗歌中所描写的蝉的形象是:蝉垂着触须在枝头吸饮清洁的露水,阵阵的蝉声从稀疏的梧桐上传出来。

身居高处,叫声自然传的很远,并非依靠风的力量。

而在诗歌中作者真正所要抒发的人生感怀是:凡是品格高尚的人,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因而美好的声名自可远扬,不需要依靠其他人的吹嘘。

由此可见,写蝉是依据,而抒怀言志才是真正目的的。

4、情景交融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的主管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的境界。

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诗句表面上是写景,而实际上则隐寓着诗人的一种超脱尘世、热爱自然、远离官场的感情境界。

5、动静结合指对人、事、景处于动态或相对静态时的描写。

如: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

二、间接抒情
【一】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杜甫《登高》 “风急天告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 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 触景生情,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像落叶 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 融相洽。抒写了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很多时候渲染烘托合说,并不意味着两者 可以等同,而只是说明这两种表现手法往 往紧密结合在一起使用。 尤其是在借景抒情的诗歌作品中,往往是 先用渲染的手法描摹景物塑造意境,再通 过景物(意境)来烘托人物情感。 一般表达——渲染气氛,烘托情感。
烘托与衬托
相同之处——都着眼于“托”,即使某种事物、 某个形象、某种情感得到凸显。 但两者的手段方式不同 衬托——主要通过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和 与其相似或相对的事物(或形象、或情感)的对 照映衬来完成; 烘托——主要通过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外 在的侧面描写来实现。即《艺概》中所说:“春 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 以烟霞写之”。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
抒情手法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 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 今(借古抒怀)、怀古伤今和即事感怀。 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 诗人在处理情感时一般不是直接的抒情, 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叙事则因事缘情,写 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记史则 咏史抒怀。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渲染——烘托
渲染,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 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 烘托,是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 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 渲染——从正面着意描写,对环境、景物 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 烘托——从侧面着意描写,起一种烘云托 月的作用。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

互 文
花径不曾缘客扫,今始为君扫;蓬门今 始为 君开,不曾缘客开。
作用:能收到笔墨经济,以少胜多,表意委婉,耐 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陶者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分析:通过陶者和富家的强烈鲜明的 对比,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 合理,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双关
托物言志,写柳树独出荒园无人观赏,抒 发人才被埋没的感概。
• 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的区别 • 1、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 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 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 是某种物品。 • 2、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 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 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 快乐、悲伤等感情。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离家今几宿,厌听棹①歌声。 •

⑵请从“景” 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答: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雪“残”、 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 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




衬托
阅读下面一首诗,试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主题的。 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 鸪 天 范成大 • 嫩绿重重看得成,曲阑幽槛小红英。酴醿架上 蜂儿闹,杨柳行间燕子轻。 春婉娩,客飘零, 残花残酒片时清。一杯且买明朝事,送了斜阳月又 生。 • 【注】 酴醿:一种观赏植物。 • (1)词的上片运用哪些手法来描写春日风光的? 试作简要分析。 • 答:运用色彩对比、动静相衬的手法来描写春 日风光的,“嫩绿”与“红英”对比,静态的嫩叶 及小红英与动态的蜂儿及燕子相衬。 •

诗歌鉴赏之表现手法

诗歌鉴赏之表现手法

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 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 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 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 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梦 游天姥吟留别》仙境的美好与现实的黑暗构 成了对比。从而突出了作者追求自由蔑视权 贵的精神。
(2)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 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的。如 欧阳修《踏莎行》:
3、赋、比、兴
运用比兴手法,能引起读者的联想想象,有助于 对诗歌的理解;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铺陈直叙, 对事物作直接的陈述或描写);十三能织素,十四学 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无名氏《孔雀东 南飞》)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 我旧时裳。“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打比方,对 事物作形象描写)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 之词也。”(兴起,先用别的事物发端,引出所要歌 咏的事物)。 兴和比常常联系起来在一篇诗中运用。如《孔雀 东南飞》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既是兴, 又是比。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仙境就是一个虚象。 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 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绘了一幅 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2、已逝之景。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 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虞美人 李煜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 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 不在眼前,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 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
(3)以乐景写哀情 《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倍增 其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乐。 《绝 句》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一、二两句极言春光融洽,景象清新, 令人赏心悦目。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 如此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 观景物与主观感受形成鲜明对照,用以反 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三、四两句写出了岁月荏苒,归期遥 遥,流露出漂泊的伤感。

诗歌鉴赏之表现手法(实用)

诗歌鉴赏之表现手法(实用)
……
下面的诗用了象征还是托物言志的手法?
菊 (郑 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 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 由来不羡瓦松高。
墨梅 (元)王冕 吾家洗砚池头树, 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留清气满乾坤。
象征(托物言志)
画眉鸟 (宋)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 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 不及林间自在啼。
这首诗在表达技巧有什么突出的特点? 试作简要赏析。 采用对比写法,前两句写农民春旱祈 雨的场面,后两句写朱门看歌舞的情 景,前者忧,后者乐,对比鲜明,反 差强烈。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尖锐的 阶级矛盾。
渲染
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在需要强调的地方,用 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显出物象阴阳向背, 以加强艺术效果。诗歌中则指对环境、景物等 作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
借古讽今(喻今、伤今):
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来 讽喻当朝。
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析】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怀古诗。作者通过赞 颂楚霸王项羽失败后不肯苟且偷生而乌江自刎的 英雄气概,讽刺南宋小朝廷仓皇南逃、不思北上 的投降逃跑行为;简洁而有意味,颇显豪气。
B、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 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
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 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象征
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 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 情。表达更为含蓄。
“牡丹”象征富丽; “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 “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朴素;陆游以 “梅花”象征自己的孤高与劲节(《卜算子·咏 梅》);“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屈 原用“兰芷”象征自己的芳香、不与世同流合 污的高尚节操。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

赋、比、兴: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 赋就是铺陈直叙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就是打比方用比喻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兴主要意思就是外界
事物触动了诗人的兴致,引发诗人歌唱。诗人找到一个话头, 因此兴多数用在诗歌的开端。如果通篇贯穿着这种比兴的意象, 则是象征。
桃夭 (《诗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②。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a、明用典故
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如果能使读者从字面 一看便知使用了某个典故的就是明用典故,这 种现象在古典诗词中是常见的。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这老是夫明聊用发《少史年记狂•,冯左唐牵列黄传,》右中擎的苍故,事锦,帽东貂坡 居 希裘看士 望,孙在 有千 郎这 一骑。里个卷明象平用冯冈这唐。个 那为典 样报故 识倾, 才城意 敢随在谏太以之守魏人,尚,亲自为射况自虎,己, 在酒宋酣神胸宗胆面尚前开保张荐,,鬓派微人霜将,自又己何召妨回。,持委节以云重 任中。,这何是日古遣人冯忧唐国?忧会民挽的雕忧弓患如意满识月的,反西映北。望, 射天狼!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 [宋]郭震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 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 曾流离吴越等地。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生卒年生平不详。
诗歌鉴赏

表现手法
衬托: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 件,用一些事物作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 物的表现手法。有正衬和反衬两类。

诗歌鉴赏的表现手法

诗歌鉴赏的表现手法
•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 专题二 古代诗歌阅读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
诗歌鉴赏的表现手法 (一)常用手法: 1.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排比、拟人、对比、通感、反复、夸张、设问、反问、 对偶、顶真、互文等。
2.描写手法:包括联想、想象、白描、象征、烘托、悬念、对比、衬托、托物言 志、借古讽今、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以小见大、正面描写与侧面描 写结合、怀古伤今、即事感怀等。
附修辞手法的作用:
比喻:写景状物时可突出生动的意象,强化特定意境的渲染,议理抒 情时能使抽象的情于理生动形象,耐人寻味。
拟人:赋予无生命的事物以人的思想感情及行为,从而使描写景物生 动形象,使画面鲜明灵动,使表达情意更别致隽永。
借代:在诗词表情达意方面或得体、或含蓄、或形象、或别致。 对比:更加突出诗人的情感。 双关:言在此而意在彼,使表情达意更含蓄有趣。 设问:用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 化主题,令人寻味。 反问: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情感。
引用或者化用前人诗句的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如辛弃疾“想当年,金 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的主和派屈 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3.表达技法 (1)衬托。指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 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 给人以深刻的感受。衬托是用环境、气氛或其他条件作陪衬,烘托出主体事物或所要表达 的思想感情。衬托与对比不同,衬托要分出主次,对比是两者分量相当,相得益彰。 (2)渲染。原是中国画中用水墨或颜色烘染物象、分出阴阳向背的一种技法。后成为文学创 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即对景物环境或人物的行动、心理进行突出的多方面的形容、描绘或 烘托,以创造某种气氛,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增强艺术感染力。 (3)象征。象征是古典诗歌中惯用的表现手法之一,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 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 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4)抑扬手法。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褒扬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 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抑扬手法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5)以小见大。以局部见全体、以有限见无限,通过典型和象征,借助于人们的生活体验, 达到以小见大的效果。在古代诗歌中,常常表现窗中观景的艺术趣味,通过有限联想到无 限,“物小蕴大”,意趣无穷。同样,竹中观日、镜中映景、水中倒影,同样具有这种艺 术效果。诗歌抓住具有典型特征的小景物,可以在读者的脑海里唤起大境界,所谓“以小 景传大景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除夜作
对 写 法
(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 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 霜鬓明朝又一年。
对比反衬
鹧鸪天
室人降日① 以此奉寄 (元)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 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 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何时收拾田园 了,儿女团园夜煮茶? 注:①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寓情于景
渔家傲
【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滁洲西涧(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问:这首诗在情与景的抒写上有何特色?试 略作分析。
贾生
抑扬结合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以 小 见 大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托 物 言 志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 只留清气满乾坤。
用典
浣溪沙
纳兰性德
谁念西风独自凉, 萧萧黄叶闭 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 赌书消得泼 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送夏侯审①校书东归 □钱 起 楚乡②飞鸟没,独与碧云还。 破镜催归客, 残阳见旧山。 诗成流水上, 梦尽落花间。 傥寄相思字, 愁人定解颜。
【注】 ①夏侯审:唐德宗建中元年中进士,曾任校书郎。 ②楚乡:指夏侯审的故乡安徽亳州谯县,该县旧属楚地, 故称。 (1)此诗首联主要使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答题三步骤
① 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② 结合诗句阐释如何运用了这种手法。 (分析) ③ 此手法有什么突出的效果和好处,表达 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作用:1营造意境2 表达情感3突出主旨)
温馨提醒——
• 表现手法的使用往往 是综合性的,但要分 清主次。 • 结合诗句分析要具体, 不能脱离诗句本身架 空分析。 • 总结概括要力求准确, 反复筛选用词。
例题分析1
早 行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陈与义
参考答案: 主要用了反衬手法
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 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
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 孤独寂寞。
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鉴 赏。
提问方式:这首诗(词)运用了怎样的 表达技巧?试作分析。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词)的表现 技巧(或艺术手法,表现手法或手法)。 诗人(词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有何效果? 试从某一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整体考查、局部考查)
1、什么手法? 2、主要手法? 3、什么手法?什么感情? 考查全诗(词) 考查某一联、某一句、某两联、 上阕、 下阕。
(1)此诗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写景。 (2)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 触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 的痛苦和无奈。后两句实写鸥鹭可以南北 自由飞翔,虚写国家不统一,人民不能自 由往来的残酷现实。 (3)作者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形象地表达 了渴望国家统一,人们能过上自由幸福生 活的强烈愿望。
诗歌鉴赏之
表现手法


在古诗鉴赏中,命题者往往将“表达 技巧、写作特色、写作技巧、艺术特色、 表现手法 、写作手法、手法”等几种称 谓综合使用,实则大同小异。答题要看清 楚,不要被迷惑。
典型表现手法:
对比、动静结合、虚实相生、 抑扬结合、以小见大、托物言志 、 用典、对写法、反衬、白描、 细节描写、起兴、绘形绘色等。
【注】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
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 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4分)
(1)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作者将 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 开放的荠菜花相对比。(2分) (2)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官场,热 爱田园生活的感情。(2分)
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二、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反问、设问、 通感等
1、比喻:诗词当中经常运用这一手法以达到形 象生动、化虚为实、把抽象事物具体形象化的 艺术效果。例如: 咏柳(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比喻除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外, 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 兰溪棹歌(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如眉”:以眉喻月,描绘了当时月亮的形状 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镜”:以镜喻兰溪之 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 的明洁。
前三句是叙事抒情,最后一句是写 景,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写出了 战士浓浓的思乡之情,给读者想象 的空间,含蓄有味。
春日客感
黄景仁 只有乡心落雁前,更无佳兴慰华年。 人间别是销魂事,客里春非望远天。 久病花辰常听雨,独行草路自生烟。 耳边隐隐清江涨,多少归人下水船。
这首诗的后两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技巧? 请简要分析。
2、借代: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思考:第二句诗用了什么手法? “马策”和“刀环”都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前者指战马,后者指武器,合起来指代战争, 一、二两句表达了对战争的怨恨之情。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 令》) 用颜色“绿”代替绿叶,用颜色“红”代替红花。语 言简洁而意味无穷。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 而醉、为花而嗔,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 自己的青春易逝。
(1)融情于景。颈联景中寓情,虽是繁花似 锦芳草萋青的春日,但诗人听到的却是雨 声淅沥,看到的是烟雾迷蒙,“烟”“雨” 之景中,融入了浓浓的悲情。(2分) (2)对比反衬手法。尾联以江水上涨,别的 游子乘船回家,反衬了诗人有家难归的惆 怅,突出了思乡之情。(2分)
卜算子· 漫兴 辛弃疾
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李 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 芸草去陈根,笕竹添新瓦。万 一朝家举力田,舍我其谁也?
4、夸张: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夸张的手法随 处可见。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 倾。”(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白发三千 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陆 游 (68岁所作)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三万里”“五千仞”“泪尽”都是夸张,把诗 人对故国山河的热爱、对遗民的深切同情、对偏安 江南不思进取的投降派的满腔愤怒表现得淋漓尽致。
“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 点?
逢雪宿芙蓉山
刘长卿
白 描
Hale Waihona Puke 日暮苍山远, 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
画堂春
细节描写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 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 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 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 此恨谁知?
一般手法:
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 以景结情。
①诗人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明手法) ②诗人独爱自甘寂寞安贫守节的涧边幽草, 无意居高媚时悠然自得的黄鹂。郊野渡口 一副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阐运用) ③表露出诗人恬淡的胸襟以及不在其位,不 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析效果)
从军行
王昌龄
以景结情
琵琶起舞换新声, 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 高高秋月照长城。
赏析这首词上阕所运用的主要手法。
①运用了对比衬托的表现手法。(1分) ②用李广英勇善战难封侯与李蔡才能平 庸却封侯作对比,突出了李广的悲剧 命运。(2分) ③作者以李广自比,表达了心中的愤愤 不平。(1分)
试题传真:09年诗歌鉴赏题
鹧鸪天· 代人赋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 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 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 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借 景 抒 情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问: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 点?请简要分析。
①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第三、四句的最 大特点是借景抒情。(明手法) ②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 “雨”景、“月”色的描写,(阐运用) 赋予客观凄凉冷清的景物以浓厚的主现 色彩。 ③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营造 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析效果)
3、比拟(拟人、拟物)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 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 欲别频啼四五声。
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 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 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 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 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灵活运用;根据诗歌内容作判断
对比
观祈雨
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 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 犹恐春阴咽管弦。
动 静 结 合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 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柳舞, 更作荷心万点声。
虚实相生 江城子
苏轼(宋)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 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 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 明月夜,短松冈 。
【答案】 (1)运用比兴手法,(1分)营造出朋友离别的 依恋氛围,为下文具体抒写惜别深情作铺垫。(1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