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 长沙

合集下载

《沁园春.长沙》全文赏析

《沁园春.长沙》全文赏析

《沁园春.长沙》全文赏析《沁园春.长沙》全文赏析导中国古典诗词大都悲秋,毛主席的《沁园春长沙》正是如此。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对这首词的赏析,欢迎大家学习。

《沁园春长沙》是毛主席登上诗坛的第一首词,抒发青少年时代的理想抱负。

该词置于卷首,为毛主席的诗词世界拉开序幕;同时,它又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同类题材的压卷之作。

中国古典诗词大都悲秋。

翻阅毛主席诗词,觉得对秋天似乎情有独钟,大约是因为秋天寥廓、苍凉、大气,与战士的胸襟和英雄的气概较为吻合。

毛主席诗词的开卷之作,就是一首秋的赞歌,自由的赞歌,风华少年的赞歌。

毛主席赞美的秋天,是一种“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秋天,“山”“林”“江”“舸”“鹰”“鱼”这大自然中的“万类”,均在这“霜天”中“竞自由”,逍遥自在,得其所哉。

“虽万类之众多,独在人而最灵。

”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呢?他们却没有自由!于是诗人为之“怅寥廓”,在这“寥廓”的秋天,诗人的惆怅像秋天一样“寥廓”,面对自由的“万类”和不自由的人类,不禁像“天问”的屈原一样: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屈原“天问”时,等待“天”的回答。

而诗人设问时,答案是了然于胸的,那就是:他们这些风华正茂的书生,将唤起民众来主宰沉浮。

由于当时革命形势不甚明朗,所以诗人“怅寥廓”。

也许有人会觉得奇怪,毛主席诗词的开卷之作怎么没提国家和人民?其实,那“问苍茫大地”,不就是问我积贫积弱的中华大地吗?诗人因不能“竞自由”而为之“怅寥廓”的,不就是我那不自由的国家和人民吗?诗人爱国、忧国、报国的情结,与古往今来的志士仁人和历代慷慨悲歌的青少年诗人是一脉相承的,并随着时代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时代精神。

再回到那些风华正茂的书生吧,他们是诗人的好友,是时代的弄潮儿,他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他们“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他们将为中华民族“竞自由”,为苍茫大地“主沉浮”!“粪土当年万户侯”,这一句是很有兴味的。

历代青少年诗人,大多以“万户侯”为目标。

爱国诗人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南宋杰出词人刘克庄醉后仍感叹“使李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诗人毛主席反其意而用之,表示与旧世界的彻底决裂。

《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长沙》

这首词是1925年秋末, 33岁的毛泽东离开故乡 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 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 面对如画的秋色和大好 的革命形势,回忆过去 战斗生活,不禁心潮起 伏,写下这首动人诗篇。
解题:
《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词题。
关 于 词
1、词兴于隋唐,盛于宋代,是一种 和乐可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谁主沉浮?→ 同时巧妙地回答了上阕提
出的革命领导权归属的问 题。
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 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问题:上、下阕的最后一问是否相同? 若不同,则请 上下阕构成一个大的设问。
下阕:
②下阕写了些什么?
明确:主要抒情。通过追忆往事, 表现革命青年的战斗风姿和远大抱负。
③上、下阕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上阕为景,下阕为情,借景抒 情,景情合一。上阕,诗人面对充满蓬勃 生气之景发问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通 过革命豪情的抒发,艺术地回答上面的问 题,即由革命青年以及站起来的全国人民 来主宰这个世界。
鱼翔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湘江秋景图
小结:远近结合,动静交错,红绿辉 映,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 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
问:古人笔下秋景多肃杀悲凉、清冷惨 淡,而毛泽东笔下的秋景为何如此绚烂 多彩,充满生机?
不同的心境形成不同的风格,不同的感觉、 心态决定了看待事物的眼光。
发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面对生机蓬勃的大自然,诗人想到了什么?
“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万类霜天都自由”的区别:
“竞”字突出了万物都奋发自强、蓬勃发展 的生机;“都自由“则只显示了一种状态, 不能体现这种竞争性。
看万山红遍, 自 秋 层林尽染; 然 色 漫江碧透, 景 绚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物丽

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长沙

一、找出课文中划线部分的生字词注上拼 找出课文中划线部分的生字词注上拼 音并解释。 • • • • • • 舸:gě,大船。 寥廓:liáo kuò,指广阔的宇宙 指广阔的宇宙。 峥嵘:zhēng róng,山势险峻 山势险峻,引申为不平凡。 稠:chóu,多。 遒:qiú,强劲。 遏:è,阻止。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毛泽东,字咏芝,后改为润之 后改为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 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村一个 韶山村一个农民家庭。辛亥 革命爆发后在起义的新军中当了半年兵。1914~ 革命爆发后在起义的新军中当了半年兵 1918年,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 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毕业前夕和蔡 和森等组织革命团体新民学会。五四运动前后接触 和森等组织革命团体新民学会 和接受马克思主义,1920 1920年,在湖南创建共产主义 组织。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 日在北京逝世。
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
一九二五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工农运动形势高涨, 革命的发展势头异常迅猛。震惊世界的 震惊世界的『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也 遍及十几个省,各种形式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正风起云涌地开展着 各种形式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正风起云涌地开展着。这 时候,一方面是工农革命运动在蓬勃发展 一方面是工农革命运动在蓬勃发展,另一方面是反动势力为了 维护其反动统治对革命力量进行疯狂的镇压。那么中华民族的命运将 维护其反动统治对革命力量进行疯狂的镇压 走向何方,是继续维护黑暗衰退的反动统治 是继续维护黑暗衰退的反动统治,还是冲垮黑暗统治走向 兴盛进步,谁将成为主宰发展方向的力量 谁将成为主宰发展方向的力量,这些问题成为人们所关注 的焦点。 长沙是湖南的省会,是毛泽东求学和早年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 是毛泽东求学和早年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 一九二五年二月他从上海回湖南开展农民运动,八月从韶山到长沙, 一九二五年二月他从上海回湖南开展农民运动 九月前往广州主持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逗留期间重游橘子洲 九月前往广州主持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 ,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 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便以“ 长沙”为题写下了这首《沁园春》 》。

沁园春长沙原文

沁园春长沙原文

沁园春长沙原文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于1925年晚秋,32岁时,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感慨万千,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1925年秋,湖南省长赵恒惕再次通缉毛泽东。

毛离开长沙去广州,这首词大概是离长沙时所作。

原文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在深秋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我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眺望着湘江碧水缓缓北流。

看万千山峰全都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

广阔的天空里鹰在矫健有力地飞,鱼在清澈的水里轻快地游着,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面对着无边无际的宇宙,(千万种思绪一齐涌上心头)我要问:这苍茫大地的盛衰兴废,由谁决定主宰呢?
回想过去,我和我的同学,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游玩。

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

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

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

可曾记得,当年我们在那浪花大得可以阻止飞奔而来的船舟的激流中一起游泳?。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原文和译文(翻译)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原文和译文(翻译)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原文和译文(翻译)
导读: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1925年
【译诗】
我独自面临苍茫的深秋,
看湘江向北逝去,
在橘子洲一隅,
群山已是火红的色彩,
那是层层叠叠的枫树林染红的呀;江水已全面碧绿,
大船争相畅游。

雄鹰振翅于高天,
鱼群在水中滑行,
天地万物都在深秋竞赛着自由。

广大无垠的天地呀,
请你告诉我,谁能主宰你的命运?我曾经与朋友们结伴游历于此,内心忆起多少不屈而非凡的岁月。

那时正当青春少年,
身心蓬勃向上,
我们一群书生的英俊神气,
姿意刚健,正派大方。

品评祖国河山,勾画宏伟蓝图,
用的全是慷慨热烈的言辞,
那独霸万户的地主弃之若粪土。

记得吗?朋友们,
我们曾奋勇地游到江心,
我们击出的波浪阻止了飞驶的船只。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沁园春长沙注释及赏析

沁园春长沙注释及赏析

沁园春长沙注释及赏析(1)寒秋:深秋,晚秋。

(2)橘子洲:长沙城西湘江中一沙洲。

(3)舸:船。

(4)万类:指一切生物。

(5)霜天:秋天。

(6)百侣:形容伴侣之多。

(7)恰:正当,刚好。

(8)挥斥:奔放。

(9)遒:尽头。

(10)激扬:激浊扬清。

(11)万户侯:个人的功名富贵。

(12)中流:水流之中。

沁园春长沙》赏析万山红遍一派壮丽秋景从美学上讲,崇高美表现于外在方面,体现为高大、辽阔、巍峨、宏伟等壮丽景象。

德国哲学家康德把崇高分为两类:数学的崇高,如高山的体积;力学的崇高,如暴风雨的气势。

俄国著名文艺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说:"一件事物较之与它相比的一切事物要巨大得多,那便是崇高。

"孔子也把"大"与崇高联系起来,赞叹:"大哉!尧之为君也。

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这种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在毛主席诗词中,以对山川景物的描绘体现得最为鲜明。

《沁园春长沙》就是其中最优秀的篇什之一。

这首词上半阕着重写景。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一开始,作者便把自己置于秋水长天的广阔背景之中。

同时也把读者带进了一个高远的深秋境界里。

远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作者不仅看到了眼前岳麓山的枫林,也可能联想到了北京香山的黄栌,和祖国无数山岳中由绿变红的乌柏、水杉、槭树、槲树、黄连木…那一重重山,一层层树,让自然之神彩笔一抹,晕染得一片嫣红,比二月笑放的春花还要艳丽,比六月飘舞的彩霞更加瑰奇。

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秋水澄澈,秋江碧波,脚下的湘江,在秋天更加清澈晶莹,如碧绿的翡翠,如透明的水晶。

江面上,千帆竞发,百舸争渡,静中有动,生气勃勃。

仰视,"鹰击长空",万里无云的秋空,雄鹰奋振健羽,自由飞翔。

俯瞰,"鱼翔浅底",因透明而清浅见底的江里,鱼群摆动鳍尾,任意遨游。

沁园春长沙原文及翻译

沁园春长沙原文及翻译

沁园春长沙原文及翻译沁园春长沙原文及翻译毛泽东创作的秋景词《沁园春·长沙》,历来备受世人推崇,这是一首别具特色的秋之歌。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沁园春长沙原文及翻译,希望能帮到大家!沁园春·长沙现代:毛泽东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译文在深秋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我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眺望着湘江碧水缓缓北流。

看万千山峰全都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

广阔的天空里鹰在矫健有力地飞,鱼在清澈的水里轻快地游着,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面对着无边无际的宇宙,(千万种思绪一齐涌上心头)我要问:这苍茫大地的盛衰兴废,由谁决定主宰呢?回想过去,我和我的同学,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游玩。

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

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

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

可曾记得,当年我们在那浪花大得可以阻止飞奔而来的船舟的激流中一起游泳?鉴赏历史角度在中国的诗史上,第一个大量描绘自然美,并把对自然美的描绘和对国家和人民的命运的关切结合起来的诗人是屈原。

这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优良传统。

毛泽东的诗词继承了这个优良传统。

他善于把自然美与社会美融为一体,通过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自然美的艺术形象,表现出社会美的内容。

这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抒发了对中华民族前途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以天下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特别是本词的最后三句,以设问结尾,巧妙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沁园春长沙原文拼音注释

沁园春长沙原文拼音注释

沁园春长沙原文拼音注释《沁qìn园yuán春chūn ·长cháng沙shā近jìn 》独dú立lì寒hán秋qiū,湘xiāng江jiāng北běi去qù,橘jú子zi 洲zhōu头tóu 。

看kàn万wàn山shān红hóng遍biàn ,层céng林lín尽jìn染rǎn ; 漫màn江jiāng碧bì透tòu ,百bǎi舸gě争zhēng流liú。

鹰yīng击jī长cháng空kōng ,鱼yú翔xiáng浅qiǎn底dǐ,万wàn类lèi霜shuāng天tiān竞jìng自zì由yóu 。

怅chàng寥liáo廓kuò,问wèn苍cāng茫máng大dà地dì,谁shéi主zhǔ沉chén浮fú?携xié来lái百bǎi侣lǚ曾céng游yóu ,忆yì往wǎng昔xī峥zhēng嵘róng岁suì月yuè稠chóu 。

恰qià同tóng学xué少shào年nián ,风fēng华huá正zhèng茂mào ; 书shū生shēng意yì气qì,挥huī斥chì方fāng遒qiú。

指zhǐ点diǎn江jiāng山shān ,激jī扬yáng文wén字zì,粪fèn土tǔ当dāng年nián万wàn户hù侯hóu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茶陵二中高一段冬文
检测达标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医改方案是否公正,是否公平,是否完善,将直接影响到国人 的生活质量,这就需要制定方案时要尽可能地集思广益,要尽可能 从不同的方案中选出最优方案。 B.经过艰苦工作,4月19日,邯郸农业银行金库盗窃案犯罪嫌疑人 任晓峰在连云港市一出租房内被成功抓获,同时缴获部分赃款。 C.2010“春兰杯”全运会选拔赛资格赛在江苏无锡正式拉开战幕, 这次比赛云集了全省市20多支代表队的200多名运动员参加。 D.即将从上海南站开出的D460次列车,成为中国首列正式开出时 速200公里的旅客列车,正式揭开了中国铁路高速时代序幕。 解析 B项后一分句缺少主语,与前一分句陈述对象不一致。C项 “云集……运动员参加”句式杂糅。D项“即将……揭开了”前后 矛盾。 答案 A

解析 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述习惯,时间状语放在句前,然 后按主、谓、宾的顺序构词成句。 答案 A
茶陵二中高一段冬文
氤氲书香
苏轼,因为有了精神的追求,所以拥有“一蓑烟雨任平生, 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豪放;文天祥,因为有了爱国精神,所以才 能捍卫“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忠诚;苏武,因 为有了精神追求,才能持旌节,被禁十九年,过着“云边雁断胡 月天,陇上羊归塞草烟”的生活,仍能不悔其志。 人活在世上,仅仅追求物质是不够的,只有追求精神才是永 恒的。正因为这样,才会有许许多多的精神伊甸园的守护者。那 么,就让我们守护着这一片美丽的水仙花,做一个忠诚的精神的 伊甸园的守护者吧!
茶陵二中高一段冬文
迁移拓展
雨后池上 刘攽(bān)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比喻。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 檐和楹柱,以此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①一二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 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的静态。②三四句“忽起””垂杨舞” 以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 写出了雨后池塘上的动态之美。③本诗既写出了雨后池塘的 静态之美,又写出了它的动态之美,以静显动,以动衬静, 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异常优美的雨后池塘春景图。
氤氲书香
第一课时
课 文 导 入
诗是诗人的
心灵之花
读诗就是与诗人的
灵魂交谈
茶陵二中高一段冬文
关于诗歌:
1.诗歌的特点:
凝炼美、情感美、意象美、音乐美
2.诗歌的学法:
把握形象(意象) 融入自我 展开想象 知人论世 鉴赏技巧
பைடு நூலகம்
茶陵二中高一段冬文
茶陵二中高一段冬文
自主学习
一、预习检测:见《能力培养与测试》P1-2 1.字音辨识; 2.词义辨识;
茶陵二中高一段冬文
第二课时
合作探究
1.诗人是从哪些方面、什么角度来描绘绚烂多 彩的秋色图的?在描绘这幅绚烂多彩的“湘江秋色 图”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请简要分析。
2. 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请找出这 些词语进行赏析。
茶陵二中高一段冬文
交流展示
1.诗人是从哪些方面、什么角度来描绘绚烂多彩的秋色图的? 在描绘这幅绚烂多彩的“湘江秋色图”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请简要分析。
茶陵二中高一段冬文
释疑点拨
什么是古典诗词中的意象?
古典诗词中,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 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 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
“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
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
“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诗人的
茶陵二中高一段冬文
交流展示
思考探究:
2.这首词的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体现出来的?
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是写景抒情诗文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即在景物描写中自然而然地融入作者的思想感情,“物皆著我之色 彩”。这首词的上片,虽然也是一般地写秋,但这秋景却全是诗人 眼中景,打上了诗人鲜明的情感烙印。无论是树叶经霜变红似染过 的“万山”,还是搏击长空的雄鹰和水中自在来往的游鱼,都是经 诗人眼中筛选过的景物,并经过诗人眼光折射出来。这些景物不像 古人眼中的秋景,给人的感觉不是“悲”,不是“愁”,而是“万 类霜天竞自由”的热烈、喜人的场面,诗人传达给读者的是一种乐 观、昂扬向上的情绪。
茶陵二中高一段冬文
释疑点拨
一、景物描写的角度:
1.观察环境的视角,如远眺、近观、仰视、俯察等; 2.运用色彩的角度,如明暗对比、红绿搭配、冷暖色调等; 3.调动感觉的角度,如视觉(形色)、听觉(声)、嗅觉 (气味)、味觉、触觉或通感等
二、动静的描写方法:
1.以动(声)衬静,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2.动静结合,如“凉月如眉挂柳弯,月中山色镜中看。兰溪 三月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3.以静写动,如“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4.化静为动,如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茶陵二中高一段冬文
检测达标

3.下列词句不是对偶句的一项是 A.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
)
B.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C.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D.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解析 B项“书生”是名词,“挥斥”是动词,不对称,构 不成对偶。 答案 B
茶陵二中高一段冬文
检测达标
4.词受格律的制约,与散文的句法有较大的差别,“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如用散文表述,其语序应是 ( ) A.寒秋时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凝望着滚滚北去的湘江。 B.我独自站在寒秋之中,凝望着从橘子洲头流过的滚滚北去的 湘江。 C.寒秋时节,我独自站在滚滚北去的湘江边的橘子洲头。 D.我独自站在寒秋之中,湘江滚滚北去,从橘子洲头流过。
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 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
茶陵二中高一段冬文
“意象”简 释
释疑点拨
诗人的 思想感 情与客 观物象 融合, 形成意 象。


作者的思想感情
意境
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 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 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 境界。
作品中的客观物象
茶陵二中高一段冬文
检测达标
你,比“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的李白多了份执著与坚定,比“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 狼”的苏轼多了份武功与才智,比“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 营”的辛弃疾多了份主动与豪气,比“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 饮匈奴血”的岳飞多了份方法与谋略,比“我自横刀向天笑,去 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多了份至诚与方向…… 你大气雄伟,才有了“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的洒脱与轻松,才有了“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 汉”的坚定与从容,才有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的大度与豪气,才有了“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的 气势与辉煌,才有了“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和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的超人想象,才有了“喜 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的动人画卷、“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的惊人描写…… 在诗词的王国里,你的诗词是盟主;在诗歌的海洋里,你的 诗歌是航母;在现实世界里,你是人民的红太阳…… 你,就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 茶陵二中高一段冬文
茶陵二中高一段冬文
课文小结
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的100人之一。他的 词作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生活的回忆, 抒发了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 表达出诗人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词的上阕写景,却处处借景抒情;词的下阕忆事抒情,
却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用语精当、 形象、极富表现力。
茶陵二中高一段冬文
检测达标
1.默写下列名句: 1.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2.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3.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
4.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茶陵二中高一段冬文
检测达标
2.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人们提到秋白同志,总会说起他是那样大公无私,光明磊落, 求全责备自己。 B.分手的时候,你我风华正茂,可是现在,双鬓已染秋霜。 C.白居易在地方为官时很注意接近群众,不管是乡间农妇还是 下里巴人,他都能谈得来,从他们那里得到了很多创作素材。 D.读诗应当口传心授,一边读,一边思考它的意义和道理。 解析: A项“求全责备”,指苛责别人,要求完美无缺。C项 “下里巴人”,原指古代民间通俗歌曲,现多泛指通俗的文艺 作品。D项“口传心授”,指先知者口头传授,后学者用心领悟。 答案 B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携(xié)带 峥嵘(zhēng) 挥斥方遒(qiú) B.上阕(juè) 阻遏(è) 百舸(gě)争流 C.惆怅(chàng) 寥廓(guò) 慷慨(kǎi)激昂 D.百侣(lǔ) 橘(jú)子洲 沁(qìn)园春
解析 B项“阕”字应读“què”。C项“廓”应读“kuò”。D项 “侣”应读“lǚ”。 答案 A
茶陵二中高一段冬文
茶陵二中高一段冬文
交流展示
思考探究:
1.词的上阕通过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秋景图?体现了 什么样的情调?与一般旧诗词里的“悲秋”情调相比,有何不同?
词的上阕通过抓住山、林、江、舸、鹰、鱼等意象描绘了一幅 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远望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林点 染如画;近看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无数船只争相行驶。仰视,雄 鹰升空展翅高飞;俯看,鱼儿在江水中轻快地畅游。宇宙中万物都 在秋天里生机勃勃地自由舒展、蓬勃生长。词人的心情是惆怅的, 写的又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 “悲秋”情调,词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的、美好的。原因在于越是 写山河的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 命的必要性,这里面也含有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