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能源_经济_环境系统协调发展评价
我国生态、环境、经济系统耦合协调测度方法综述

我国生态、环境、经济系统耦合协调测度方法综述杨玉珍【摘要】Coupling and coordinating ecology, environment and economy system are important paths to resolve problems of resource restriction and environment depravation. Coupling and coordinating methodologies of ecology, environment and economy systems are reviewed and evaluated in this paper. Methods used are classified into six categories as index addition and computation, variance and elasticity, system evolvement, system dynamics,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and structure equation model. The imperfect aspects in current study are pointed out.%实现生态、环境、经济系统的耦合与协调是应对资源约束、环境恶化等问题的重要路径.针对我国生态、环境、经济系统耦合协调测度方法进行综述,将其分为指数加成及计量分析法、变异系数和弹性系数法、模糊与灰色理论法、系统演化及系统动力学方法、数据包络分析法、结构方程模型法等类别,并指出当前研究有待完善之处.【期刊名称】《科技管理研究》【年(卷),期】2013(033)004【总页数】4页(P236-239)【关键词】生态经济学;综述;耦合;协调;方法测度【作者】杨玉珍【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河南新乡 453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20.3耦合(Coupling)原是物理学中的概念,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体系或运动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的现象。
[可持续发展的四项指标]评价可持续发展的新指标之一:GGDP
![[可持续发展的四项指标]评价可持续发展的新指标之一:GGDP](https://img.taocdn.com/s3/m/071d83e9fc4ffe473268ab69.png)
[可持续发展的四项指标]评价可持续发展的新指标之一:GGDP1987年布伦特兰委员会提交联合国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的中明确给出可持续发展这个概念,“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at means meet the needs of the present without compromising the ability of future generation to meet their own needs.”--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作为这个时代的主题,需要许多指标来对可持续发展的程度做一个度量。
而GGDP(绿色GDP)作为目前最新、最合理、最科学的指标之一,在报刊、电视上频频出现。
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绿色GDP这一宏观经济核算指标呢?一、认清GGDP(绿色GDP)的重要性;目前在世界范围内,衡量经济增长使用最广泛的综合型指标就是GDP及其增长速度。
GDP核算存在着严重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1)没有充分反映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
资源愈加速耗减、环境愈加速降级,在某种程度上愈增加了GDP、愈推动了经济增长;(2)而开展资源恢复建设与环境污染治理的经济活动,又增加了一次GDP,表现为经济增长。
从自然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角度分析,这种双重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虚增了GDP,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经济无效增长。
也就是说传统的GDP没有反映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所产生的这些负面影响。
而绿色GDP就是在GDP的基础上,扣除经济发展所引起的资源消耗成本和环境损失的代价。
因此,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反映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综合考虑能源环境等因素后的绿色GDP宏观评价指标显示,整个90年代我国的全部环境成本(包括自然资源的耗减,生态破坏和污染)是惊人的。
90年代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中至少有3%-7%的部分是以牺牲自身生存环境(自然资源和环境,以下同。
能源、经济、环境3E系统协调度评价模型研究

能源、经济、环境3E系统协调度评价模型研究能源、经济、环境(3E)系统的协调度评价模型是一种用于评估和优化能源利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的研究方法。
该模型通过综合考虑能源效率、经济效益和环境影响等指标,帮助决策者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实现3E系统的协调发展。
一、能源方面能源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基础,能源的合理利用对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保护至关重要。
能源的协调度评价模型主要包括能源供需平衡模型、能源效率评价模型和能源技术评价模型。
能源供需平衡模型通过分析能源供应和需求之间的关系,评估能源资源的合理利用程度。
该模型可以帮助决策者制定合理的能源供应计划,保障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能源效率评价模型通过分析能源利用效率和节能潜力等指标,评估能源利用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该模型可以帮助决策者制定有效的能源节约政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能源技术评价模型通过分析不同能源技术的优劣势,评估能源技术的发展潜力和应用前景。
该模型可以帮助决策者选择适合的能源技术,促进能源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二、经济方面经济发展是社会进步和国家繁荣的关键驱动力,经济的协调发展对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影响。
经济的协调度评价模型主要包括经济增长模型、产业结构模型和区域经济模型。
经济增长模型通过分析经济增长速度、增长方式和增长动力等指标,评估经济发展的健康程度。
该模型可以帮助决策者制定合理的经济增长目标,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产业结构模型通过分析不同产业部门的效益和环境影响,评估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和调整潜力。
该模型可以帮助决策者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区域经济模型通过分析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和经济规模,评估区域经济的协调性和互补性。
该模型可以帮助决策者制定区域经济发展策略,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三、环境方面环境保护是维护生态平衡和人类健康的关键任务,环境的协调保护对能源利用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环境的协调度评价模型主要包括环境质量模型、生态系统模型和环境政策模型。
我国能源、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分析

协调状态。
关 键 词 : 能 源经 济 ;环境 协 调 ;能 源 消耗 ;低 碳 经 济 中 图分 类号 :F 4 2 6 . 2 文 献 标 识码 :A 文 章 编 号 :1 0 0 4 — 2 9 2 X ( 2 0 1 3 ) 0 4 — 0 0 7 8 — 0 5
Ab s t r a c t :T h e r e i s a d e v e l o p me n t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o f mu t u a l i n l f u e n c e a n d mu t u a l r e s t r a i n t b e t we e n t h e t h r e e s y s t e ms o f e n e r g y,e c o n o —
me n t l e v e l o f Ch i n a ' s e n e r y ,e g c o n o my a n d e n v i r o n me n t s u b s y s t e ms w a s s i g n i ic f a n t l y d i f f e r e n t ,i n wh i c h t h e e n v i r o n me n t s u b s y s t e m h a d
a n a l y s i s a n d f a c t o r a n a l y s i s ,c a l c u l a t e d t h e c o e f i c i e n t f o t h e c o o r d i n a t e d d e v e l o p me n t b e t w e e n t h e t h r e e s y s t e ms ,a n d ma d e t h e c o mp r e —
基于3E协调度的我国区域协调发展评价

三、3E协调度与我国区域协调发 展的关系
1.3E协调度的内涵与特点
3E协调度是指一个区域在能源、环境、经济和社会四个方面的协调程度。具 体来说,3E协调度要求区域内的能源消耗与环境承载能力相匹配,同时实现经济 发展与人口、资源等方面的和谐共生。
2.3E协调度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
3E协调度对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首先,它可以反映出一个区域的综 合发展水平,从而为政策制定者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其次,3E协调度可以促进区 域内部的协作与交流,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最后,3E协调度可以提升区域 的整体竞争力,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能源发展政策研究
1、能源结构优化政策
能源结构优化是实现3E协调的关键。在政策制定方面,政府可以通过以下措 施实现能源结构的优化:
(1)加大清洁能源的开发力度,如太阳能、风能等; (2)限制高污染能源的生产和消费,如煤炭;
(3)推广节能环保技术,如高效节能电机等。
2、能源效率提高政策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实现3E协调的重要途径。在政策制定方面,政府可以通 过以下措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感谢观看
(1)推广节能环保产品,如节能灯具等; (2)加强建筑节能标准的制定和实施; (3)鼓励企业进行节能技术改造等。
3、能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政策
能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是实现3E协调的必然要求。在政策制定方面,政府可以 通过以下措施实现能源环境可持续发展:
(1)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防止能源开发对环境的破坏; (2)推广循环经济模式,实现能源资源的再生利用;
四、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展
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鼓励和引导各地区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和比较 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济、保护环境、优化能源结构,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优化能源结构,实行能源、经济、环境协调发展

优化能源结构,实行能源、经济、环境协调发展高世宪(/g国家计委能源研究所)摘要能源、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已经引起决策者的重视。
我国长期维持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这种结构是经挤落后或欠发达的表现,应该得到优化。
优化我国能源结构应该从我国国情出发,提高煤炭转换成洁净、高效的二次能源的比重,增加优质能源的供应。
近期,重点优化我国的终端能源消费结构}同时大力开发天然气、水电,风电等清洁、可再生能源,以替代煤炭的终端利用。
优化能源结构有助于减少S0t、C0:等枵染物的排放,保护环境,实行能源、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能源结构协调发展近10年来,我国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高速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并未引起能源严重短缺,而且从总量上看能源供需矛盾还有一定程度的缓解,只是对优质能源需求的增长明显加快。
1991~1995年期间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为o.49,低于1986~1990年期间的o.66。
能源消费结构,特别终端能源消费结构不断向优质化方向发展。
世界能源消费结构演变历程表明,能源结构从以柴草为主向以煤为主、石油为主转变,不断向优质、高效的方向发展。
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能源以煤为主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最大的煤炭消费国。
从世界范围看,以煤为主的国家大都是经济落后或欠发达国家。
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带来的主要问题在于:环境污染严重,运输紧张和能源利用效率低下。
能源消费面临严峻的环境挑战,特别是造成环境严重污染和温室气体大量排放的煤炭消费量的增加,已成为经济能源一环境协调、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为世人所关注。
1995年我国矿物燃料燃烧,烟尘排放量中的70%、SO。
排放量中的90%以上和cO。
排放量中的85%来自煤炭。
可以预见,今后由于经济的发展,不可避免地需要增加能源消费。
因资源和经济条件决定我国以煤为主的~次能源消费结构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不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为了保护环境和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的战略,在致力于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坚持节约能源的方针,通过技术进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合理使用能源,使能源供应能保证经济持续增长的合理需要;同时,要不断优化我国的能源结构,特别是终端能源消费结构。
区域能源-经济-环境系统耦合协同度实证研究

0引言绿色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能源、经济、环境的协同对这一主题有着重大的影响,三者间的耦合协同度测算与提升成为当前理论研究和实践管理关注的重点。
Xianzhong Mu ,Li Kong 采用灰色关联分析与熵权法测算北京市能源、经济、环境三者间的协同程度[1]。
Wang Q ,Zhan L 对选定的18个欧洲国家可持续性进行系统和定量评估[2]。
Francesco Fuso Nerini 认为想要坚持可持续发展要采取相应行动[3]。
Yasmeen H 主要研究巴基斯坦能源、经济、环境三者间的冲突,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政策见解[4]。
Cruz L 研究俄罗斯能源与气候之间的关联,评估社会经济和环境目标之间的权衡取舍[5]。
Carlos Andr és Tavera Romero 认为循环经济(CE )与工业4.0之前存在一定的协同关系[6]。
Riovaldo Lopes de Carvalho 通过借助混合输入输出多目标模型,研究了巴西能源-经济-环境评价的协调关系[7]。
Xin Yan 通过分析澳大利亚数据认为三者耦合情况良好是合理使用能源、经济以及保护生态的重要关键[8]。
Delu Wanga 认为综合承载力是衡量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9]。
王欢采用熵值法对新疆地区数据进行测算分析,表明新疆地区从勉强协调调整到初级协调[10];陈丹临采用层次分析法对长三角地区在开放环境下的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度水平进行测算,提出提高协调度的方法[11];李国柱采用熵值法对京津冀能源、经济、环境和科技面板数据进行预测[12];杨志清采用熵值法对河南能源、经济与环境总体水平进行分析和评估[13];赵慧采用熵值法构建模型测算内蒙古地区能源-经济-环境系统耦合度[14];刘志雄采用熵权法实证研究了黄河流域能源、经济与环境三系统的发展状况、协调关系及其关联度[15];张雨采用主成分分析计算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评价[16];曹成龙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测算能源-经济-环境系统的指标体系,探讨3个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性[17]。
中国生态文明综合评价及环境、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

中国生态文明综合评价及环境、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评价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及其对环境、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影响。
生态文明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新阶段,不仅涉及自然环境的保护和恢复,更关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
中国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其经验与挑战对于全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文章首先回顾了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分析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框架和实践路径。
接着,文章通过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进行了定量评估,包括资源利用、环境质量、生态保护、绿色经济和社会福祉等方面。
在此基础上,文章深入探讨了生态文明建设对环境、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及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本文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综述、数据分析、案例研究和专家访谈等。
通过对大量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文章揭示了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经济、社会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机制。
文章还通过案例研究,深入剖析了生态文明建设在不同地区、不同领域的具体实践和成效。
文章提出了促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包括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政策体系、推动绿色技术创新、加强国际合作等。
这些建议旨在为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决策支持和参考,同时也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二、生态文明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在构建生态文明综合评价体系的过程中,我们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和导向性原则,以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有效性。
该体系主要由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资源利用指数、经济社会发展指数和生态文明建设公众满意度指数等四大部分构成,以全面反映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
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主要评估区域的自然生态系统状况、水环境状况、大气环境状况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状况等。
通过收集和分析相关环境数据,运用科学的方法评价生态环境的质量及其变化趋势,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5)
3
我国 3E 系统协调发展评价和分析 本文以 2012 年我国 30 个省直辖市 (除西藏) 的能源—
结合综合发展度和协调度对各地区进行分类, 如图 1 所示。其中, 将排名前十位、 居中十位和最后十位的地区 的综合发展度分别定义为高、 中、 低三类。由图 1 可知, 综 合发展度高的地区 3E 系统的协调水平也较高, 多数处于 轻度协调以上状态; 而综合发展度为中等的地区 3E 系统 的协调水平大多处于失调状态, 以中度失调为主; 而综合 发展度低的地区 3E 系统的协调水平, 除河北、 新疆为轻度 协调外, 都处于低度失调以下状态, 而四川、 云南、 宁夏和 甘肃的地区还处于严重失调状态。
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方法 在系统协调发展评价问题中, 令 i Î I ={1 2 ... m} 为
m 为子系统个数;j Î J ={1 2 ... n} 为指标 子系统下标, n 为指标个数; ϕ Î Φ ={1 2 ... l} 为评价对象下标, 下标,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71172044; 71273047; 71403052) ;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 (12&ZD207) ; 高校博 士点基金资助项目 (20120092110039) ; 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 (2014C121) ; 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 (JAS14089) ; 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 (CXLX_0158) 作者简介: 黄新焕 (1981-) , 男, 福建永定人, 博士研究生, 讲师, 研究方向: 产业生态化、 灰色系统。 王文平 (1966-) , 女, 山东日照人, 教授, 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 产业生态化、 灰色系统。 68
2.1
基于靶心距的系统协调度模型 根据协调度的本质, 本文引入靶心距度量系统实际状
态与理想状态的距离, 即各子系统发展度的实际值与理想 值的偏差。 定 义 1:称 X m ={ x ϕ1 x ϕ2 ... x ϕm|( x ϕ1 - x'ϕ1)2 + ... + ( x ϕm
- x ) £ X } 为以 V = ( x x ... x ) 为靶心的 m 维椭球
为向量 V ϕ 的靶心距。 计算公式如下: x ϕi 为子系统 i 的发展度, 其中,
x ϕi = å wij a ϕij
j=1 n
(2)
r ϕ 值越大表示系统 ϕ 实际状态越偏离理想协调状态,
系统协调效应则越低。为与其他大多模型计算结果的值 大小所代表的意义一致, 构造基于靶心距的协调度模型如 下:
统计与决策201 5 年第 9 期·总第 429 期
决策参考
l 为评价对象个数; a ϕij 为评价对象 ϕ 子系统 i 第 j 个指标 wij 为子系统 i 第 j 个指标权重;x ϕi 为评价 的无量纲值; x 为评价对象 ϕ 子系统 i 发展 对象 ϕ 子系统 i 的发展度; x ϕ 为评价对象 ϕ 的综合发展度; c ϕ 为评价对 度的理想值; d ϕ 为评价对象 ϕ 的协调发展度。 象 ϕ 的系统协调度;
x ϕ = 1 å x ϕi m i=1 dϕ = xϕ cϕ
m
2012 年我国各地区 3E 系统协调度 地区 上海 重庆 山西 内蒙古 安徽 河南 湖南 辽宁 湖北 贵州 协调度 0.6052 0.5767 0.5666 0.5665 0.5085 0.5046 0.4987 0.4951 0.488 0.4779 地区 江西 广西 海南 吉林 青海 宁夏 陕西 甘肃 云南 四川 协调度 0.474 0.4653 0.4343 0.4128 0.4063 0.3695 0.3569 0.3338 0.2434 0.2337
69
决策参考
在努力发展和维持这些地区 3E 系统发展水平的同时,更 重要的是大力改善它们的协调效应。 排名居中的 10 个地区中, 内蒙古、 安徽、 湖南、 辽宁和 湖北等地区的综合发展度和协调度排名也分布在中间 10 位, 因此, 应同时努力改善这些地区的 3E 系统的发展水平 和协调水平。山西、 河南、 河北和新疆的协调度高于它们 综合发展度, 特别是河北和新疆的协调度 (排名前 10 名) 远远高于它们综合发展度 (排名最后 10 名) , 故大力发展
ì( 1 - r ϕ ) 当"r ϕ < 1 ï ï l cϕ = í (3) φ ï ï ( 1 - (r ϕ / å r ϕ )) 当$r ϕ ³ 1 ϕ=1 î 表明系统协调性越高。其中, c ϕ Î(0 1) 值越大, φ为
φ
调节系数。 2.2 系统综合发展度和协调发展度模型 系统综合发展度模型采用多目标属性模型中的 “线性 加权综合法” 模型, 协调发展度模型采用 “非线性加权综合 法” 模型, 分别如式 (4) 和 (5) 所示。
摘 要: 在能源—经济—环境 (3E) 系统协调发展水平评价中, 很多信息收集难度大, 未知数据量较大。而 灰色系统是一种研究少数据、 贫信息的重要方法。因此, 文章引入灰靶理论中的靶心距用于测度系统实际状态 与理想协调状态之间的距离, 构建基于靶心距的系统协调度模型, 以拓展灰色理论在系统协调状态评价中的应 用, 为科学评价地区 3E 系统协调发展提供新方法。并对 2012 年我国各地区 3E 系统的协调发展度进行评价, 评 价结果验证了该评价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同时也为制定有效的政策促进 3E 系统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3E 系统; 靶心距; 系统协调度模型; 协调发展评价 中图分类号: F22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6487 (2015) 09-0068-03
' 2 ϕm 2 ' ϕ ' ϕ1 ' ϕ2 ' ϕm
灰靶。 则 定义 2: 设 V ϕ = ( x ϕ1 x ϕ2 ... x ϕm) Î X m ,
r ϕ = [( x ϕ1 - x'ϕ1)2 + ( x ϕ2 - x'ϕ2)2 + ... + ( x ϕm - x'ϕm)2]
12
(1)
分布在西部地区, 如四川、 云南、 贵州、 青海、 宁夏、 新疆、 甘肃等。由表 3 可知, 我国 3E 系统的协调度整体水平相 对较低, 除江苏、 浙江、 山东、 北京和黑龙江等地区处于良 好协调状态, 福建处于中度协调, 广东、 新疆、 河北、 天津 和上海处于轻度协调外, 其他地区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失 调。
统计与决策201 5 年第 9 期·总第 429 期
经济—环境 (3E) 系统为评价对象。指标数据来自 《中国 统计年鉴 2013》 、 《中国能源统计年鉴 2013》 和 《中国环境 统计年鉴 2013》 。采用极差变换法进行数据标准化, 采用 熵系数综合集成法计算各子系统指标权重, 如表 1 所示。 由于篇幅所限, 相关原始数据和计算过程略去。 3.1 协调度模型 协调是 3E 子系统间、 各子系统要素间实现和谐、 优化 关系的状态。因此, 理想协调状态应该是各子系统发展趋
10.13546/ki.tjyjc.2015.09.017
决策参考
我国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评价
2 黄新焕 1, ,王文平 1,蔡彬清 3
(1.东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南京 211189; 2.福建师范大学 经济学院, 福州 350117; 3.福建工程学院 管理学院, 福州 350118)
3] , 基于科学性、 整体性、 通用性、 实用性及可操作性 成果[2,
0
引言 在内在科学发展需求和外在减排压力下, 加快经济结
原则, 本文选取如下指标构建我国 3E 系统协调发展评价 指标体系, 如表 1 所示。
表1 子系统 3E 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系统要素 能源建设 能源结构 能源子系统 能源利用效率 指标 能源工业投资额 煤自给比重 火力发电量占发电量的比重 人均能源消费量 万元 GRP 电耗 万元 GRP 能耗 万元 GRP 水耗 经济水平 人均 GRP (元) 第二产业产值占 GRP 比重(%) 第三产业产值占 GRP 比重(%) 经济子系统 经济结构 城镇化率 R&D 经费投入强度 人均进出口额 (美元) 经济效益 自然环境状况 环境子系统 人工环境状况 工业企业总资产贡献率 自然保护区占辖区面积比重 森林覆盖率 自然灾害指数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 GDP 比重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权重 0.0992 0.1037 0.0865 0.1408 0.1761 0.2087 0.185 0.1507 0.0896 0.1598 0.1459 0.1674 0.1656 0.121 0.1029 0.0906 0.2156 0.1713 0.1546 0.1239 0.1411
构和能源结构调整, 实现基于能源—经济—环境 (Energy-Economy-Environment, 3E) 协调发展的战略转型被我 国政府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而判断我国目前 3E 系统协调发展水平, 是有效实施 3E 系统协调发展战略的 起点和关键, 是 3E 系统研究的重点。 在 3E 系统运行的过 程中, 发展是系统运动的指向, 协调是该指向行为的有益 约束和规定。发展指 3E 系统或子系统从小到大、 从简单 到复杂、 从低级到高级、 从无序到有序的变化过程, 所达到 的水平用发展度来表示。协调体现了 3E 子系统间、 各子 系统要素间实现和谐、 优化关系的状态, 所达到的和谐一 致的程度用协调度来测度[1]。协调发展是协调与发展的集 成, 协调发展度则是用以描述 3E 系统发展水平与协调效 应的综合状态。协调度模型是评价 3E 系统协调发展的核 心。 本文拟在对 3E 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研究 的基础上, 引入靶心距用于测度系统实际状态与理想协调 状态之间的距离, 构建基于靶心距的协调度模型, 以拓展 灰色理论在系统协调状态评价中的应用, 为科学评价地区 3E 系统协调发展提供新的方法。 1 我国 3E 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 世界银行等权威机构的 典型、 高频率的指标为基础, 借鉴一些代表性文献的研究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