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
沈德潜《古诗源》:“子桓诗有文士气,一 变乃父悲壮之习矣。要其便娟婉约,能移人 情。”
王夫之《姜斋诗话》:“曹子建之于子桓, 有凡之隔,而人称子建,不知有子桓,俗论 大抵如此。
(一)诗歌 《燕歌行》
秋风萧瑟天气凉, 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 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 忧来思君不敢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摇踵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
(4)注重文学与哲学的结合。
第一章 建安与正始文学
一、建安文学繁荣的社会原因
建安文学的时间段限,上起汉献帝元年(公 元196)下到魏明帝太和六年(公元233)指 汉末魏初的文学,共27年。 其主要作家大 都生活在汉献帝建安时期。
(一)儒学失去统治地位,思想意识的解 放。
谢灵运:“天下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 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奇才敏捷,安 有继之?”(李瀚《蒙求集注》)
明代张戎《岁寒堂诗话》“韩退之之文,曹子建 杜子美之诗,后世所以莫能及也。”
二、创作 曹植的诗歌创作,可以曹丕称帝为界,划 分前后两期。
前期诗歌,主要是抒写自己政治上的雄心 壮志和对建功立业的向往。代表作他的 《白马篇》。
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主要特征 ——文学的自觉
“文学的自觉”是本时期文学的最主要 的特征。贯串整个魏晋南北朝,大约 经过三百年才实现。
所谓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
➢ 第一,对文学的重视和文学观的发展。
➢ 第二,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 区分,更重要的是有了对各种体裁的文体 辨析的意识。

中国古代文学史试题库--魏晋南北朝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试题库--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一、解释:1、文学的自觉2、文笔之分3、生死主题4、游仙主题5、隐逸主题6、文学家族二、填空1、魏晋南北朝文学是从汉末开始的,其终结应以隋文帝统一中国为标志。

其时间断限是公元年到公元年,它共经历了年。

2、魏晋南北朝文学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是;第二期是;第三期是。

魏晋南北朝诗歌经历了、、的变化过程。

3、魏晋南北朝是“文学的自觉时期”。

文学自觉有3个标志:第一,。

第二,。

第三,。

4、魏晋南北朝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出现了一大批著作,自曹丕的《》始,有陆机的《》、刘勰的《》、钟嵘的《》等,再加上肖统的《》、徐陵的《》等文学总集的出现,形成了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高峰。

5、魏晋南北朝是典型的乱世文学,文人多遭杀戮的命运,使文学创作形成了一些共同主题,它们是、、。

晋。

三、简答1、简述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繁荣情况。

2、魏晋南北朝的新的文学思潮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意义何在?3、简述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

四、论述1、动乱的社会对文学的主题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谈谈你对当时文人风尚的理解与认识。

2、门阀制度与门阀观念是如何影响魏晋南北朝的文学创作的?3、试述佛学对文学的影响。

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一、背诵默写篇目:《蒿里行》、《短歌行》、《燕歌行》、《白马篇》、《美女篇》、《咏怀诗》(夜中不能寐)。

二、解释:1、三曹2、七子3、建安风骨4、正始风力5、嵇阮6、《咏怀诗》三、填空1、建安时期的重要作家有“三曹”、“七子”和女诗人,“三曹”是指、和;“七子”是指、、、、、和。

2、建安文学的倡导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杰出的诗人。

3、曹操的诗歌其中一部分诗反映了汉末战乱和人民遭受的苦难,如《》写“白骨露于野。

千里无鸡鸣”。

另一部分描写他本人的政治主张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如《》(“对酒当歌”)和《步出夏门行》的《》。

曹操的诗学习汉乐府,他采用写时事。

4、《》是我国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古代文学史三~四编

古代文学史三~四编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第一章建安风骨1、三曹:汉魏间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的并称。

他们以显赫的政治地位与杰出的文学才能著称于世。

他们在诗歌中抒写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乱离的社会场景,悲歌慷慨,是汉魏风骨的代表诗人,在五言诗歌发展史上处于承先启后的重要地位。

曹植被誉为“建安之杰”。

2、建安七子:指东汉建安年间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等七位文学家的并称。

他们均以诗文显赫当世,是曹魏文学集团核心成员,与三曹同为建安时代的重要作家。

其中以王粲、刘桢成就最高。

3、建安风骨:建安诗坛,指汉末魏初时期诗歌。

这一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五言诗兴盛、七言诗奠基的阶段。

此时期作家众多,诗作丰富,在中国诗歌史上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创作高潮,并形成了被称为“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

简述曹操诗歌思想内容及创作成就一.曹操诗歌创作的一大成就,是开创了文人“拟乐府”诗歌创造的全盛局面。

借古题写新事,如《薤露》、《蒿里》,乐府旧辞皆为挽歌,曹操却用悲凉苦恨之调。

二.悲凉沉雄的独特艺术风格,他的诗特别能表现出他的个性,有政治领袖人物的宏大气魄,本色质朴大抒情浓郁,表现了他高远的志、坚定的信心、卓越的毅力和雄伟的气势,悲歌慷慨,气韵沉雄。

如《短歌行》写得高远阔大,有君临天下之气度,与坚若盘石的信心和意志,能激发起读者积极向上的奋进精神。

简论曹操《观沧海》的艺术性及其意义此乃我国诗歌史上的第一首山水诗。

沈德潜《古诗源》评曰:“有吞吐宇宙气象。

”全篇着眼一个“观”字,“水何澹澹”四句,观海之静,由大到小,由整体到局部。

“秋风”二句观海之动,景象壮阔雄伟;两个“若出”,想象奇特,博大广袤。

整个诗篇虚实相生,动静相映,情景浑然,风格雄肆苍劲。

简述曹植《白马篇》诗歌的内容与艺术是曹植诗歌的代表作,此作品通过对一个武艺高强、勇猛无畏,又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英雄形象,以爱国勇士英勇卫国的精神的描写,来表现自己对壮烈事业和战斗生活的渴望,寄托了诗人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自考_古代文学史一_三魏晋南北朝文学

自考_古代文学史一_三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一个小结一、建安时期【简答】民不聊生,崇尚悲凉,儒学动摇,诗歌抒情。

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和人生无常的深沉叹息。

二、正始时期【简答】司马氏篡位与政治恐怖曹叡去世传位曹芳,249年司马懿将曹爽集团一网打尽,“天下名士去其半”,改元嘉平。

263年,嵇康被杀。

同时标榜“名教”巩固政权。

(1)在此背景下,昂扬的建安气概变成如履薄冰的忧生之嗟。

1、韬晦曲折的方式批判名教中人的虚伪龌龊。

2、对现实社会失望转向追求理想的人生境界。

(2)玄风:崇尚老庄思想(玄学的基础),建立玄学理论。

三、太康时期(西晋初)(一)背景民和俗静,家给人足。

司马氏政权拉拢名士,同时维护名教中人。

(二)创作政失其本,士无特操,普遍求实逐利。

四、永嘉之乱【理解】永嘉之乱是指晋朝怀帝统治时期中原地区发生的战乱,这时期国内主要矛盾从汉族统治阶级内部转化为汉族统治阶级与割据的西晋地图少数民族分裂势力之间的矛盾。

从晋怀帝永嘉元年的307年到311年五年中,由于晋朝国内没有武备、从永嘉三年起连续遭受旱灾、蝗灾等严重自然灾害、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等因素影响,使内迁割据都城附近的匈奴集团占领洛阳,晋怀帝被匈奴军队俘虏,并且在次年遇害,史称:“永嘉之乱”。

永嘉之乱后,晋朝统治集团南迁,定都建康(今南京)建立东晋,史称衣冠南渡。

五、南北朝【理解】南北朝是中国一个分裂的朝代,分为南朝和北朝。

南朝依次是刘宋、萧齐、萧梁、南陈;北朝是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奉南朝为正统,出身于北周八柱国的李唐宗室奉南北朝共为正统。

第一章建安诗歌概况(先看一下“补充”)一、形式:四言中兴(曹操)、五言中兴、七言奠基(曹丕《燕歌行》)。

【选择】二、建安风骨【名词解释】建安时期民不聊生,崇尚悲凉,儒学动摇,诗歌重视抒情。

诗人多带着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和人生无常的深沉叹息。

此时期作家众多,诗作丰富,在诗歌史上第一次掀起创作高潮,并形成了被称为“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课件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课件

第三节 其他建安诗人 P155
单选
课间休息和课后均可签到, 同学们签到一次即可!
第三节 其他建安诗人 P156
课间休息和课后均可签到, 同学们签到一次即可!
简答
第三节 其他建安诗人 P156
课间休息和课后均可签到, 同学们签到一次即可!
悲愤诗 蔡琰
邂逅徼时愿,骨肉来迎己。己得自解免,当复弃儿子。天属缀人心,念别无会期。存亡永 乖隔,不忍与之辞。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阿母常仁恻, 今何更不慈。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顾思。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号泣手抚摩,当发复 回疑。兼有同时辈,相送告离别。慕我独得归,哀叫声摧裂。马为立踟蹰,车为不转辙。 观者皆嘘唏,行路亦呜咽。
课间休息和课后均可签到, 同学们签到一次即可!
第二节 刚健诗人左思与刘琨
二、刘琨 P168
单选
课间休息和课后均可签到, 同学们签到一次即可!
课后练习
1、史称“少负壮志,有纵横之才,善交胜己,而颇浮夸”的诗人是( )
A.左思
课间休息和课后均可签到, 同学们签到一次即可!
2、名词解释: “左思风力”
课间休息和课后均可签到, 同学们签到一次即可!
答案
1、B 2、C
课间休息和课后均可签到, 同学们签到一次即可!
第三节 其他建安诗人 P153
单选
课间休息和课后均可签到, 同学们签到一次即可!
第三节 其他建安诗人 P153
燕歌行二首·其一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作品选读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作品选读

六、南朝乐府《西洲曲》
作品简介
《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中最长的抒情诗
篇,历来被视为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诗 中描写了一位少女从初春到深秋,从现实到 梦境,对钟爱之人的苦苦思念,洋溢着浓厚 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感情色彩,表现出鲜明 的民族特色和纯熟的表现技巧。



原文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臵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潜虬‛喻深藏不露、孤高自赏的生活,‚飞
鸿‛喻奋进高飞、声名动世的境界。 ‚豳歌‛,指《诗经· 豳风· 七月》,诗中有 ‚采蘩祁祁‛等描写春景之句。 ‚楚吟‛,指《楚辞· 招隐士》,其中有‚春 草生兮萋萋‛之句。 ‚无闷‛,语出《周易· 乾卦》,意谓大德之 人,避世而无所烦忧。
分析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作品选读
【教学要求】 1、一般了解本时期各种文类、体裁的发展概
况;‚玄言诗‛的形成原因和‚淡乎寡味‛ 的特点。 2、掌握三曹的文学成就;‚山水诗‛的兴起 原因;‚骈体赋‛的形成;六朝小说的成就。 3、重点理解‚建安风骨‛的含义;陶渊明诗 的思想内容、艺术成就及文学史影响;谢灵 运山水诗的特点;‚永明体‛、‚宫体诗‛ 在文学发展史上的地位。

阅读二: 陶渊明:《归园田居》、《饮酒》、《杂诗》、 《读山海经》 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登江中孤屿》 沈约:《别范安成》 谢朓:《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晚登三山 还望京邑》、 萧纲:《咏内人昼眠》 庾信:《拟咏怀》 南北朝乐府:《子夜歌》、《木兰诗》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注》魏晋南北朝部分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注》魏晋南北朝部分
左思《咏史八首》 其旨不外借古讽今, 以他人之酒杯浇自己心中之块垒。把忿激之 情化为投枪,投向那贤愚倒置的社会制度和 持权骄宠的显贵。全诗情调高昂,气韵沉雄, 笔调劲挺,这就是钟嵘《诗品》中所谓“左 思风力”。实际是“建安风骨”的延续,是 我国诗歌发展史中的主流。
三、西晋诗歌
艺术特点:一是它的结构很奇特。一般咏 史诗多借史实以言志,少用比兴,而这首诗 和其八“习习笼中鸟”却采用了比兴。二全 诗皆以上下、大小、高低、贵贱、贤愚等正 反对比,来说明阴阳易位,贤愚颠倒的极不 合理的事实,达到讽喻的最佳效果。
一、建安诗赋
3、王粲的《七哀诗》共三首,这是第 一首叙事诗,记述了诗人离开长安到荆州 途中所见所闻,深刻描述了东汉末年军阀 争战,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人民苦不聊 生的悲惨情形。诗人面向血淋淋的现实生 活,毫不掩饰地加以暴露,充满悲愤之情 的血和泪的控诉。
一、建安诗赋
《七哀诗》,可说是“建安风骨”的代表 作。这固然主要是社会原因,但和“粲性躁竞” 的个性气质也分不开。因此王粲的诗中哀怨悲 惨的气氛,胜于慷慨悲壮之气。当然,这不一 定是王粲诗的缺点,反之,这种尽性缘情之作, 正是六朝缘情绮靡诗风的开始, 比“哀而不 伤”的温柔敦厚诗教有很大的突破。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注》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
主讲教师
刘孟虎
一、建安诗赋
(一)背景知识 从魏晋开始,历经南北朝,是中国文学 中古期的第一段。五古在魏晋南北朝进入高 潮,这段文学是以五七言,古近体诗的兴盛 为标志的。期间,文学的自觉性和创作的个 性化,在这些变化中是最有意义的。
一、建安诗赋
这期间宫廷起着核心的作用,以宫廷 为中心形成了文学集团。集团内部的趋同性, 使文学在不同时间内呈现出一种不同群体性 的风格,从而使文学发展的阶段性相当明显。 文学家族的大量出现,与政治的权力一起世 代相传。南朝以后逐渐减少。

魏晋南北朝文学书目

魏晋南北朝文学书目

第三编魏晋六朝文学参考书目《后汉书》范晔撰中华书局2000年1月版《三国志》陈寿撰中华书局2000年1月版《晋书》房玄龄等撰中华书局2000年1月版《宋书》沈约撰中华书局2000年1月版《南齐书》萧子显撰中华书局2000年1月版《梁书》姚思廉撰中华书局2000年1月版《陈书》姚思廉撰中华书局2000年1月版《南史》李延寿撰中华书局2000年1月版《魏书》魏收撰中华书局2000年1月版《北齐书》李百药撰中华书局2000年1月版《周书》令狐德芬等撰中华书局2000年1月版《北书》李延寿撰中华书局2000年1月版《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严可均编中华书局1958年12月版《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逯钦立辑校中华书局1983年版《人物志》刘劭撰四部丛刊本《世说新语》刘义庆撰四库全书本《文心雕龙》刘勰撰四库全书本《诗品》钟嵘撰四库全书本《金楼子》萧绎著百子全书本《弘明集》僧佑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8月版《广弘明集》道宣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8月版《高僧传》慧皎撰中华书局1992年10月版《魏晋南北朝佛教论丛》方立天著中华书局1982年4月版《佛经转译与中古文学思潮》蒋述卓著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魏晋思想论》刘大杰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版《魏晋的自然主义》容肇祖著东方出版社1996年3月版《魏晋玄学论稿》汤用彤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6月版《郭象与魏晋玄学》汤一介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版《魏晋玄学新论》徐斌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版《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罗宗强著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版《魏晋玄学与中国文学》卢盛江著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年4月版《鲁迅全集》第三卷《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诗化人生:魏晋风度的魅力》陈洪著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版《唐前生命观和文学生命主题》钱志熙著东方出版社1997年6月版《六朝美学》袁济喜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版《魏晋南北朝史》王仲荦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12月版《东晋门阀政治》田余庆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门阀制度与永明文学》刘跃进著三联书店1996年3月版《六朝世族中的谢氏集团》丁福林著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世族与六朝文学》程章灿著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刘师培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版《中古文学史论集》王瑶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中古文学系年》陆侃如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6月版《中古文学史论文集》曹道衡著中华书局1986年版《中国中古诗歌史》王仲陵著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年5月版《中古文学论稿》陈庆元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2月版《中古文学理论范畴》詹福瑞著河北大学出版社1997年5月版《中古文学文献学》刘跃进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12月版《中古文学与文化研究》刘文忠著学苑出版社2000年6月版《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林庚等编中华书局1962年8月版《三国两晋十六国诗文纪事》周建江辑校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9月版《南北朝隋诗文纪事》周建江辑校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9月版《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罗宗强著中华书局1996年10月版《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史》王运熙、杨明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6月版《魏晋南北朝文学史》胡国瑞著湖北人民出版社1979年5月版《八代诗史》葛晓音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2月版《魏晋诗歌艺术原论》钱志熙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1月版《魏晋南北朝诗学》陈顺智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11月版《汉魏六朝诗讲录》叶嘉莹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版《汉魏六朝文学论集》逯钦立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11月版《汉魏六朝文学论集》詹福瑞著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版《乐府文学史》罗根泽著北平文化学社1931年1月版《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萧涤非著中国文化服务社1943年版(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3月再版)《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黄节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罗宗强著中华书局1996年10月版《汉魏六朝小说史》侯忠义著春风文艺出版社1989年3月版《汉魏六朝小说史》王枝忠著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6月版《魏晋南北朝赋史》程章灿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2月版《六朝文章新论》谭家健著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年4月版《后汉书》范晔撰中华书局2000年1月版《三国志》陈寿撰中华书局2000年1月版《晋书》房玄龄等撰中华书局2000年1月版《建安文学概论》沈达材著北平朴社1932年1月版《三曹诗选》余冠英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8月版《曹子建诗注》黄节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6月版《魏武帝魏文帝诗注》黄节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2月版《胡笳十八拍讨论集》中华书局1959年11月版《曹氏父子与建安文学》李宝均著中华书局1962年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10月再版)《曹操集译注》安徽亳县《曹操集》译注小组中华书局1979年1月版《王粲集》俞绍初校点中华书局1980年5月版《三曹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80年9月版《曹丕》章新建著安徽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版《三曹年谱》张可礼著齐鲁书社1983年5月版《王粲集注》吴云、唐绍忠注中州书画社1984年3月版《曹植集校注》赵幼文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6月版《建安文学讨论集》《艺谭》编辑部编黄山书社1984年11月版《曹植新探》钟优民著黄山书社1984年12月版《建安文学编年史》刘知渐著重庆出版社1985年3月版《建安文学论稿》张可礼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年9月版《建安七子集》俞绍初校点中华书局1989年7月版《建安七子集校注》吴云主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11月版《曹丕集校注》夏传才、唐绍忠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10月版《建安文学新论——全国第三届建安文学讨论会论文集》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建安文学述评》李景华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7月版《建安七子综论》韩格平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1月版《魏晋文学史》徐公持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9月版《阮步兵咏怀诗注》黄节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4月版《阮籍集校注》陈伯君校注中华书局1987年10月版《阮籍评传》韩传达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6月版《嵇康集校注》戴明扬校注中华书局1962年7月版《嵇康集译注》夏明钊译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1月版《陆士衡诗注》郝立权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排印本《陆机集》金涛声校点中华书局1982年1月版《陆云集》黄葵点校中华书局1988年8月版《潘岳集校注》董志广校注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5月版《郭璞研究》连镇标著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7月版《东晋文艺综合研究》张可礼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版《东晋诗歌论稿》陈道贵著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版《志怪小说与人文宗教》王连儒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版《搜神记》干宝撰汪绍楹校注中华书局1979年9月版《陶渊明》梁启超著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陶靖节年谱》古直著中华书局1926年版《陶渊明年谱》傅东华著商务印书馆1927年版《陶渊明批评》萧卿望著开明书店1947年7月版《陶渊明传论》李长之(张芝)著棠棣出版社1953年版《靖节先生集》陶澍注文学古籍刊行社1956年排印本《陶渊明集》王瑶编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8月版《陶渊明讨论集》中华书局1961年5月版《陶渊明研究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62年1月版《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陶渊明卷》中华书局1962年11月版《陶渊明集》逯钦立著中华书局1979年5月版《陶渊明》廖仲安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7月版《陶渊明论集》钟优民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5月版《陶渊明论稿》吴云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4月版《陶渊明诗文浅注》唐满先著江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12月版《陶渊明论略》李文初著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2月版《陶渊明年谱》许逸民著中华书局1986年4月版《陶渊明诗文赏析集》李华著巴蜀书社1988年3月版《陶渊明诗文赏析》陶文鹏、丘万紫著广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9月版《陶渊明探稿》魏正中著文津出版社1990年12月版《陶渊明年谱》邓安生著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8月版《陶渊明新论》李华著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2年11月版《山水田园诗派研究》葛晓音著辽宁大学出版社1993年1月版《陶渊明集译注》魏正中译注文津出版社1994年版《陶渊明新探》邓安生著台湾文津出版社1995年7月版《陶渊明评传》魏正中文津出版社1996年3月版《陶学史话》钟优民著台湾允晨文化实业有限公司1996年版《陶渊明集校笺》龚斌校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12月版《陶诗佛音辨》丁永忠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2月版《陶渊明研究》袁行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7月版《澄明之境——陶渊明新论》戴建业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6月版《20世纪陶学论著》魏正中著花城出版社1999年8月版《陶渊明论丛》赵治中著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11月版《陶渊明及其研究论》魏正中著文津出版社1999年11月版《文心雕龙札记》黄侃著北平文化学社1927年版(中华书局1962年9月版、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5月版)《中国文学批评史》(三)郭绍虞著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魏晋六朝文学批评史》罗根泽著商务印书馆1943年版《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朱东润著开明书店1944年版《谢宣城诗注》郝立权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谢灵运诗选》叶笑雪选注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谢康乐诗注》黄节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洛阳伽蓝记校注》范祥雍校注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2月版《庾信诗赋选》谭正璧、纪馥华选注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2月版《文心雕龙注》范文澜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9月版《诗品注》陈延杰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洛阳伽蓝记校释》周祖谟校释中华书局1963年版(上海书店2000年4月版)《鲍参军集注》钱仲联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文心雕龙校证》王利器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颜氏家训集解》王利器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庾子山集注》(清)倪璠注许逸民校点中华书局1980年10月版《庾信选集》舒宝章选注中州书画社1983年5月版《世说新语笺疏》余嘉锡笺疏中华书局1983年版《世说新语校笺》(上下)徐震堮校笺中华书局1984年2月版《江文通集汇注》(明)胡之骥注中华书局1984年4月版《水经注校》王国维校袁英光、刘寅生整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5月版《庾信生平及其赋之研究》许东海著台湾文史出版社1984年9月版《玉台新咏笺注》(清)吴兆宜注、程琰删补中华书局1985年版《水经注研究》陈桥驿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5年5月版《文选平点》黄侃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7月版《谢灵运论稿》钟优民著齐鲁书社1985年10月版《文选李注义疏》高步瀛疏中华书局1985年11月版《文选》(1—6)萧统编、李善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6月版《中国文学理论史》蔡钟翔、黄保真、成复旺著北京出版社1987年6月版《谢灵运集校注》顾绍柏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望乡诗人庾信》钟优民著吉林大学出版社1988年3月版《水经注疏》杨守敬、熊会贞疏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6月版《文选学》骆鸿凯著中华书局1989年11月影印本《历史的庾信与庾信的文学》张翥、杨萌著辽宁教育出版社1989年12月版《中国志人小说史》宁稼雨著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10月版《谢宣城集校注》曹融南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11月版《南北朝文学史》曹道衡、沈玉成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12月版《文心雕龙义证》詹锳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8月版《文心雕龙今译》周振甫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8月版《文心雕龙讲疏》王元化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8月版《世说新语笺疏》余嘉锡笺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诗品集注》曹旭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10月版《沈约集校笺》陈庆元校笺浙江古籍出版社1995年月版《文心雕龙学综览》文心雕龙览编委会上海书店1995年6月版《谢朓与李白研究》茆家培、李子龙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9月版《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罗宗强著中华书局1996年10月版《北朝文学史》周建江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7月版《庾信传论》鲁同群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版《世说新语研究》蒋凡著学林出版社1998年4月版《南朝文学与北朝文学研究》曹道衡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7月版《世说新语译注》张万起、刘尚慈译注中华书局1998年8月版《中外学者文选学论集》中华书局1998年8月版《昭明文选研究》穆克宏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世说新语》(上下)刘义庆撰中华书局1999年2月版《鲁迅辑录古籍丛编》(1—4)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7月版《谢灵运集》李运富编注岳麓书社1999年8月版《论刘勰及其文心雕龙》中国文心雕龙学会学苑出版社2000年2月版《文心雕龙研究》(第四辑)中国文心雕龙学会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版《庾信研究》林怡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5月版《玉台新咏研究》刘跃进著中华书局2000年7月版《南北朝文学编年史》曹道衡、刘跃进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11月版《文心雕龙校注拾遗补正》杨明照著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6月版《文心雕龙研究史》张文勋著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版《昭明太子集校注》俞绍初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7月版《刘勰与文心雕龙》王守信、孔德志著齐鲁书社2001年9月版《文心雕龙研究史》张少康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版《文心雕龙系统观》石家宜著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9月版《文心雕龙研究》(第五辑)中国文心雕龙学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版《文心雕龙义疏》杨明照、吴林伯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版《南朝佛教与文学》普慧著中华书局2002年2月版《文心雕龙的传播与影响》汪春泓著学苑出版社2002年6月版《汉魏六朝唐代文学论丛》王运熙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版《汉魏六朝诗选》余冠英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6月版《乐府诗述论》王运熙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6月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魏晋南北朝到唐代前期,是中古文学第一段第一节文学的自觉与文学批评的兴盛1.魏晋南北朝文学对两汉文学的继承和演化,表现于五言古诗和辞赋方面。

2.魏晋南北朝的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相对于文学创作繁荣。

曹丕《典论·论文》、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典论·论文》是“文学自觉时代”启动的标志;《文赋》显示“文学自觉时代”趋于成熟。

《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较系统的文学理论专著,《文赋》是文学史上第一篇全面系统地论述创作的文学理论作品。

《文心雕龙》的出现标志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建立了完整的体系。

《文心雕龙》的贡献:1.论述了文学发展的外部原因和内部规律。

2.总结了许多宝贵的文学创作经验,揭示了创作活动的奥秘。

一、文学自觉的标志1.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汉以来文学是学术,南朝宋文帝立四学,文、儒、玄、史并立。

2.区分各种文学体裁。

《典论·论文》将文体分为四科,《文赋》则分为十类,挚虞的《文章流别论》论及12种文体。

3.对文学审美特性有自觉的追求。

二、从人物品评到文学品评汉代人物品评(政治、道德)——魏晋人物品评(人物审美)——文艺审美新的文学思潮的特点:服务于政治教化的要求减弱,文学成为个人行为,抒发个人的生活体验和情感。

汉代大赋——魏晋南北朝抒情小赋汉乐府影响了五言古诗,个人抒情之作越来越注重诗歌的形式美,完善语言技巧和格律,新体诗得以形成,为近体诗的出现做好准备第二节动乱中文人的命运与文人的风尚一、乱世与乱世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是典型的乱世文学。

作家在战乱和朝代更替中感受到人生的短促,祸福的无常,命运的难卜,形成文学悲剧性的格调,以及作为悲剧性格调之补偿的放达,后者往往表现为及时行乐或沉迷声色。

在悲剧性格调和文人处于政治斗争的环境下,文学创作形成一些共同的主题——生死、游仙、隐逸主题。

这些主题与“药”和“酒”分不开:“药”: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钟乳、石硫磺。

“酒”:曹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

山涛“饮酒至八斗方醉”。

嵇康“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

张翰“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

”第三节门阀制度与门阀观念下的文学创作一、士族与庶族的对立1.魏晋门阀政治是士族与皇权的共治,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仕进之路,士族与庶族的对立,寒士的不平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重要特色。

2.文学家族的大量出现: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二阮(阮瑀、阮籍)、三嵇(嵇康、嵇绍、嵇含)、三张(张载、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两潘(潘岳、潘尼)、二傅(傅玄、傅咸)、谢氏家族、萧氏家族。

3.重视门第的风气在文学作品中还表现为对宗族关系和伦理观念的强调。

第四节玄学对文学的渗透一、魏晋玄学魏晋时期一种哲学思潮。

主要用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以代替衰微的两汉经学。

玄学家大都是所谓名士。

他们以出身门第、容貌仪止和虚无玄远的“清谈”相标榜,成为一时风气。

东晋以后玄学与佛学趋于合流,玄学渐衰。

二、魏晋玄学与文化1.魏晋玄学的形成和老庄思想有明显的关系,其宗旨是“贵无”,最高主题是对个体人生意义价值的思考,东晋后又吸取了佛学的成分。

2.两汉儒学与魏晋玄学的不同:3.玄学的重要论题:崇有和贵无、名教与自然、言意之辩、形神之辩、名理之辩。

4.玄学的兴起,对魏晋文化艺术的影响:崇尚自然的一派言不尽意的一派得意忘言的一派三、玄学对文学的渗透1.“自然与真”对文学的影响2.言意之辨中言不尽意论和得意忘言论对文学创作和文学鉴赏的影响。

3.魏晋风流:魏晋风流就是人们所追求的那种具有魅力和影响力的人格美。

这是“玄”的心灵世界的外观,也是那个乱世之下痛苦内心的折射。

魏晋风流就是要破执除障,还自我以本来的面目。

构成魏晋风流的条件是玄心、洞见、妙赏、深情。

魏晋风流表现的外在特点:颖悟、旷达、真率。

即追求艺术化的人生。

第五节佛教与佛经翻译对文学的影响一、佛教的传入与佛经的大量翻译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释迦牟尼在古印度创立了佛教,公元前2年,佛教传入中国。

佛教的根本思想——苦集灭道。

“苦”:人生皆苦,一切皆苦。

“集”:招聚,集合。

“灭”:“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此“岸”指“涅槃”或“入灭”。

“道”:掌握脱离痛苦的办法,此即是“道谛”。

小乘佛教:注重个人的解脱,精神修炼的禅法,比较接近神仙家言。

大乘佛教:慈悲普度,传性空般若学。

南北朝后,中国佛教思想主流转向佛性理论。

代表人物:慧远、梁武帝、竺道生。

二、文人与佛教的密切关系:曹植、谢安、王羲之、支遁、谢灵运、刘勰、徐陵、沈约、江总。

三、佛教对文学的影响1.想象世界的丰富。

2.故事性的加强。

3.反切的产生和四声的发现。

4.词汇的扩大。

5.文学观念的多样化。

第六节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一、建安文学特点: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浓郁的悲剧色彩。

梗概多气,志深笔长——建安风骨建安文人:重感情、重个性、重欲望。

二、正始文学:随建安士人的逝去慢慢发生变化,从经学禁锢中解脱出来的最初的激动已过去,进入了反思时期。

根本原因:动乱黑暗的政治社会背景。

代表作家:嵇康和阮籍。

特点:崇尚自然,反对名教。

就思想史的发展趋势而言:儒家经学——道家玄学学术思想史:重实证——重义理、思辨。

三、两晋文学1.太康文学(西晋):繁缛为特点,在语言运用上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三张、二陆、两潘、一左2.玄言诗(东晋):3.陶渊明:田园诗。

他将汉魏古朴诗风带入更纯熟的境地,将“自然”提升为美的至境。

四、南北朝文学1.谢灵运:宋初由玄言诗转向山水诗。

2.鲍照:在七言乐府上做出贡献。

3.齐梁两代:a.诗体发生重大变革,“永明体”出现。

b.皇帝和太子周围聚集一批文人,形成三个文人集团。

c.宫体诗:浮糜轻艳。

艳丽的词句表现宫廷生活,多有咏物题材。

4.魏晋南北朝文学的魅力:a.文学进入自觉阶段,文学创作趋于个性化。

b.玄学兴起和佛教的传入为文学创作带来新的因素。

C.语言形式美的发现及其在文学上的运用。

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建安时代:三曹、七子正始时代:阮籍、嵇康第一节曹操和曹丕建安诗歌的最为突出的特点,便是完全摆脱了汉代诗歌的那种“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功利主义诗歌思想的影响,完全归之于抒一己之情怀。

一、曹操与诗歌1.曹操的诗歌,今存20多篇,全部是乐府诗体。

内容大体上可分三类。

一类是关涉时事的,一类是以表述理想为主的,一类是游仙诗。

2.在艺术风格上,曹操诗歌朴实无华、不尚藻饰。

它们以感情深挚、气韵沉雄取胜。

在诗歌情调上,则以慷慨悲凉为其特色。

3.曹操在文学上的功绩,还表现在他对建安文学所起的建设性作用和与建安时期的作家有密切联系。

二、曹丕的诗歌1.《燕歌行》是今存最早的一首完整的七言诗。

2. 曹丕在艺术上的新变:重抒情、尚华美3. 曹丕与文人的诗酒唱和,开创文人雅集的先河,已具备文人集团的性质。

第二节曹植一、曹植的生平二、诗歌的创作分期(建安二十五年)前期的诗歌——“但美遨游,黼黻锦绣”游宴诗、言志诗、赠别诗2.曹植后期的诗歌——忧生之叹,感伤幽怨三、曹植和五言诗的发展1.曹植诗歌的艺术特征: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2.曹植对五言诗的贡献a.大力创作五言诗b.对《诗经》、《楚辞》、《古诗十九首》的继承和发展。

c.形成自己鲜明独特的风格。

第三节王粲、刘祯及蔡琰一、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瑒、刘祯二、王粲生平和诗歌王粲,为“七子之冠冕”,文学成就最高。

他以诗赋见长,代表诗作《七哀诗》。

“荆蛮非我乡,何为久滞淫?方舟溯大江,日暮愁我心。

山冈有余映,岩阿增重阴。

狐狸驰赴穴,飞鸟翔故林。

流波激清响,猴猿临岸吟。

迅风拂裳袂,白露沾衣襟。

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

丝桐感人情,为我发悲音。

羁旅无终极,忧思壮难任。

”三、刘祯生平和诗歌刘桢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特别是五言诗创作方面。

诗歌特征:格调高峻、情采丰赡、意境凄清三方面的艺术特征。

四、陈琳、阮瑀的诗歌陈琳诗、文、赋皆佳。

诗歌代表作《饮马长城窟行》,描写繁重的徭役给广大人民带来的苦难,是最早的文人拟作乐府诗作品之一。

《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远道不可思,夙昔梦见之。

梦见在我旁,忽觉在他乡。

他乡各异县,展转不相见。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

第四节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一、政治理想的高扬建安文人政治热情的普遍高扬,造成了当时诗歌“雅好慷慨”、“志深笔长”、“梗概多气”的特点。

二、人生苦短的哀叹1.单纯的哀叹。

2.慨叹岁月短促、功名未立。

3.努力突破天命的限制,在有生之年追求更高的人生价值。

三、鲜明的个性色彩。

诗风———曹操:古直悲凉,气韵沉雄;曹丕:便娟婉约,有文士气;曹植: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披文质;王粲:仲宣躁锐,故颖出而才果;刘祯:公幹气褊,故言壮而情骇。

诗体——四言:曹操;五言:曹植、王粲、刘祯、蔡琰;七言之祖:曹丕诗歌语言——朴质:曹操、阮瑀、陈琳;秀美:曹丕、王粲曹植:既有风骨,又富文采第五节阮籍、嵇康与正始诗歌一、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内容:反映民生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抒写个人忧愤诗风:慷慨悲壮——词旨渊永、寄托遥深二、阮籍《咏怀》:政治抒情组诗的出现1.《咏怀诗》创作的诗坛背景——创作的个性化。

阮籍《咏怀诗》的艺术成就,当然是建立在汉末建安流行的文人五言诗创作风气与艺术传统之上的,这是阮诗的第一重诗史背景。

但阮籍同时又汲取了《诗》、《骚》的艺术传统,钟嵘称其“源出小雅”,陈祚明指其“自学《离骚》”。

2、《咏怀诗》的表现特点:“阮旨遥深”,用比兴寄托的方法来抒情,以及借助神话传说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由于政治上的恐怖政策,加上思想感情上的矛盾,阮籍的诗歌含蓄、委婉、曲折。

a. 抒写内心的孤独苦闷。

b.对时局的关注和自己的怀抱。

三、嵇康其人其诗嵇康的诗歌以四言成就较高。

内容以追求自然、高蹈独立、厌弃功名富贵的人生观为主。

精读作品篇目:曹操《蒿里行》、《步出厦门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曹丕《燕歌行》曹植《白马篇》、《赠白马王彪》王粲《七哀诗》陈琳《饮马长城窟行》蔡琰《悲愤诗》阮籍《咏怀》(夜中不能寐、独坐空堂上阅读作品篇目:曹操《薤露行》、《苦寒行》、《让县自明本志令》曹丕《杂诗》(西北有浮云)、《与吴质书》曹植《美女篇》、《梁甫行》、《吁嗟篇》、《名都篇》、《野田黄雀行》、《洛神赋》孔融《荐祢衡表》阮瑀《驾出北郭门行》刘桢《赠从弟》蔡琰《胡笳十八拍》阮籍《咏怀》、(壮士何慷慨)、《大人先生传》嵇康《赠秀才从军》、《与山巨源绝交书》1、曹植的诗歌兼具“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艺术特色,如何解释?2、以阮籍为代表的正始诗歌对建安诗歌有哪些延续?第二章两晋诗坛第一节陆机、潘岳与太康诗风一、西晋士人的心态和诗风入世太深,以自适求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