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第2章土壤的基本组成、性质和分类

合集下载

高一必修一土壤知识点总结

高一必修一土壤知识点总结

高一必修一土壤知识点总结引言土壤是地球上非常重要的资源之一,它是支撑植物生长和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基础。

高一必修一的课程中,我们学习了一些与土壤相关的知识,包括土壤的组成、性质、分类以及对土壤的保护和利用等方面。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进行总结,希望能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土壤的定义和组成1. 土壤的定义土壤是地球表面由岩石和有机物质经过风化和生物作用形成的具有肥力的自然体。

它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基本组分构成的复合体。

2. 土壤的主要组成(1)固体部分土壤的固体部分主要由矿物颗粒、有机质和水分组成。

其中,矿物颗粒是土壤的主要固体组分,包括沙、粉砂、粉土和黏土等不同颗粒大小的颗粒物质。

有机质是土壤中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是由植物残体和动物遗体等有机物质在土壤中逐渐分解、转化而成的。

(2)液体部分土壤中的液体部分主要是土壤中的孔隙水和毛细水。

孔隙水是填满土壤孔隙空间的自由水,它是植物生长和土壤微生物生存的重要水源。

毛细水是土壤中被土壤颗粒和土壤颗粒之间的毛细管吸引而保留在孔隙中的水分。

它对植物的供水有重要作用。

(3)气体部分土壤中的空气主要是指填满土壤孔隙空间的气体,其中包括空气中的氮气、氧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

土壤孔隙中的气体对植物根系的呼吸和土壤微生物的活动有着重要作用。

二、土壤的形成和发育1. 土壤的形成过程土壤的形成主要是由于风化和分解作用使岩石破碎溶解,并逐渐形成具有肥力的土壤基质。

风化包括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物理风化主要是由于温度、水分和植物的作用使岩石破碎和分解;化学风化主要是由于水、空气和有机酸等化学物质的作用使岩石发生溶解和分解。

分解作用主要是由于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的作用使有机物质逐渐分解,也是土壤形成的重要过程。

土壤的发育是指土壤在长期的水、物及能量的作用下,形成一定的土壤类型和土壤层次。

土壤的发育主要是由于自然的风化和分解作用、生物的生长和活动以及气候和水文等自然要素的作用构成的。

土壤的组成课件

土壤的组成课件

03
维护地球生态平衡
通过保护土壤生态环境,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维护地
球生态平衡。同时,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实现人类与自
然的和谐共处。
THANKS
感谢观看
土壤功能
土壤具有提供植物生长所需养分和水分、固定植物 根系、提供微生物活动场所、调节气候等多种功能 。
土壤分类与分布
土壤分类
根据土壤性质和形成条件,土壤 可分为砂土、壤土、粘土等多种 类型。
土壤分布
土壤类型和分布受气候、地形、 母质等多种因素影响,呈现出明 显的地带性和区域性。
土壤形成过程
01
岩石风化
岩石在物理、化学和 生物作用下逐渐破碎 和分解,形成土壤矿 物质。
02
有机质积累
植物和动物残体以及 微生物活动产生的有 机质在土壤中逐渐积 累。
03
土壤熟化
在成土过程中,土壤 逐渐发育成熟,形成 具有肥力的土壤层。
04
人类活动影响
人类农业生产、土地 利用等活动对土壤形 成和发育产生重要影 响。
02
单细胞动物,如阿米巴虫,参 与土壤有机质的分解。
微生物在土壤中的作用
分解有机质
微生物通过分泌胞外酶 将大分子有机物分解为 小分子有机物,进而吸
收利用。
转化养分
微生物参与土壤中的氮 、磷、硫等元素的循环 和转化,提高土壤肥力

改善土壤结构
微生物的菌丝和分泌物 有助于土壤团粒结构的 形成,提高土壤通透性
土壤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土壤
中的生物群落、有机质等组分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重要
影响。
02
保护土壤生态环境的方法

土的分类及基础知识

土的分类及基础知识

土的分类及基础知识目录一、土壤分类概述 (2)1.1 土壤分类的目的和意义 (2)1.2 土壤分类的依据和原则 (3)二、土壤基本性质 (5)2.1 土壤物理性质 (6)2.1.1 土壤质地 (7)2.1.2 土壤结构 (8)2.1.3 土壤孔隙度 (9)2.2 土壤化学性质 (10)2.2.1 土壤酸碱度 (11)2.2.2 土壤氧化还原性 (13)2.2.3 土壤营养元素 (14)三、土壤分类系统 (15)3.1 中国土壤分类系统 (16)3.2 国际土壤分类系统 (18)3.3 土壤改良分类系统 (19)四、主要土壤类型及特征 (20)五、土壤资源与管理 (21)5.1 土壤资源的分布特点 (23)5.2 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24)5.3 土壤污染与修复 (25)六、土壤学基础知识 (27)6.1 土壤形成因素 (28)6.2 土壤生态学 (29)6.3 土壤肥力原理 (31)七、土壤测量与试验 (32)7.1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34)7.2 土壤物理性质测定 (35)7.3 土壤化学性质测定 (36)八、土壤改良与施肥 (37)8.1 土壤改良方法 (39)8.2 土壤施肥技术 (41)九、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41)9.1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42)9.2 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方法 (43)一、土壤分类概述土壤是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它包含了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分和养分,并且为植物提供支撑和养分。

土壤的分类主要是基于其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生物活性等因素。

土壤剖面观察:通过观察土壤的剖面,可以了解土壤的结构、颜色、质地、湿度和侵蚀情况等信息。

土壤化学分析:通过化学分析,可以了解土壤中元素的含量和比例,以及土壤的酸碱度、氧化还原状态等。

土壤微生物分析:通过显微镜观察和培养实验,可以了解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以及它们对土壤生态系统的贡献。

土壤物理学测试:通过测试土壤的物理性质,如土壤的紧实度、容重、孔隙度等,可以了解土壤的保水能力、通气性能和渗透性等。

第二章 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

第二章 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

(三)生物化学风化(biochemical weathering):指 岩石矿物在生物及其分泌物或有机质分解产物的作 用下,进行的机械破碎作用和化学分解过程 1、机械破碎作用 高等植物(high plants) 低等植物(low plants):地衣(lichen)、苔藓(moss)、菌类
(fungi)等。
如花岗岩granite片麻岩gneiss页岩板岩boardrock石灰岩大理岩砂岩石英岩quartzite三成土岩石和矿物对土壤性质的影响1土壤质地soiltexture浅色矿物石英长石及花岗岩等因含有较多石英易形成砂粒深色矿物及页岩板岩石灰岩等含有较多的黑云母等易风化为深色矿物形成较多粘粒2土壤酸碱度soilacidity花岗岩片麻岩发育土壤多呈酸性石灰岩大理岩含钙多土壤中性微碱性3土壤养分soilnutrients长石云母富含钾素
穴居动物(troglodyte animals ) 原生动物(protozoa) 2、生化作用 动植物生命活动分泌(excrete)有机酸及二氧化碳 等对岩石矿物产生溶蚀作用。
二、土壤母质soil parent material
(一)母质的概念 岩石矿物经过各种风化作用,变成疏松的、粗细不等 的矿物质颗粒。 (二)母质的特点(与岩石矿物比较) 1、具分散性,疏松,但结构仍差。 2、表面积增大,具一定的吸附养分的能力。 3、具有孔隙,通气透水性增强。 4、养分有所释放,但仍处于分散状态。 5、由于没有成土, 故缺乏氮素,不具备完整肥力。
一、土壤无机矿物质颗粒的来源
(一)矿物的概念(Concept of minerals)
1、矿物( minerals ):自然存在于地壳中的具有一定物理
性质、化学组成和内部构造的单质或化合物。 • 土壤中的无机矿物质颗粒是陆地表层的岩石、矿物风化

土壤的组成和性质

土壤的组成和性质

土壤的组成和性质一、土壤的组成土壤是环境中特有的组成部分,是位于陆地表面呈连续分布,具有肥力并能生长植物的疏松层,它是一个复杂的体系。

它的组成包括固相(矿物质、有机质)、液相(土壤水分或溶液)和气相(土壤空气)等三相物质四种成分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构成的一种特殊物质。

按容积计,在较理想的土壤中,矿物质约占38—45%,有机质约占5—12%, 土壤孔隙约占50%, 土壤水分和空气存在于土壤孔隙内,三相之间亦经常变动而相互消长。

按重量计,矿物质可占固相部分的90—95%以上,有机质约占1 —10%左右。

(一)土壤矿物质土壤矿物质来源于地壳岩石(母岩)和母质,它对土壤的性质、结构和功能影响很大。

土壤中的矿物质由岩石风化和成土过程中形成的不同大小的矿物颗粒(或土粒)组成的。

自然界的土壤都是由很多大小不同的土粒,按不同的比例组合而成,各粒级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或重量百分数称为土壤的机械组成,也叫土壤质地。

(二)土壤有机质进入土壤中的有机物质包括植物、动物及微生物等死亡残体,经分解转化逐渐形成有机质,即腐殖质,土壤腐殖质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部分,约占有机质总量的50—65%。

腐殖质不是单一分子的有机质,而是在组成、结构和性质上具有共同特征,又有差异的一系列高分子有机化合物,腐殖质在土壤中可以呈腐殖酸或腐殖酸盐类存在,亦可以铁、铝的凝胶状态存在,也可与粘粒紧密结合,以有机-无机复合体等形态存在。

这些存在形态对土壤一系列的物理化学性质有很大影响,对土壤肥力有重大作用。

土壤有机质的化学组成包括:糖类(碳水化合物)、木质素、有机氮、脂肪、蜡质、单宁、木栓质、角质、有机磷及灰分等。

土壤中的有机质组成二、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一)土壤的物理性质土壤结构:一般把土壤颗粒(包括单独颗粒、复粒和团聚体)的空间排列方式及其稳定程度,孔隙的分布和结合的状况称为土壤的结构。

土壤中的ca\卩6!3+等多价阳离子及有机质,腐殖质都有胶结剂的作用,参与土壤颗粒的团聚。

土壤科学知识点总结

土壤科学知识点总结

土壤科学知识点总结一、土壤的定义土壤是地球表面由岩屑、有机质、水、空气以及生物组成的自然体系,是生物生存和地球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土壤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岩石经过风化、破碎和化学作用等过程,形成了细小的颗粒并与有机物和水以及生物一起构成了土壤。

二、土壤的组成1.岩屑:岩屑是土壤中的颗粒物质,主要由石英、长石、粘土矿物、碎屑岩等矿物颗粒组成。

岩屑的大小不一,从砾石、砂、淤泥到粘土都有。

2.有机质:有机质是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源于生物残体、生物排泄物、腐殖质等。

有机质对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都有很大的影响。

3.水:土壤中的水分对于植物的生长和发育非常重要,也是土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4.空气:土壤中的空气对于土壤中微生物的生活和土壤的通气透气有重要作用。

5.生物:土壤中有大量的微生物、植物和动物,它们对于土壤的形成和营养循环有重要的影响。

三、土壤的性质1.物理性质(1)粒径组成:土壤的颗粒大小可以分为砂、粉砂、粘土等,其大小对土壤的通气性、透水性等有很大的影响。

(2)密度和孔隙度:土壤的密度和孔隙度直接影响土壤的保水性和通气透气性。

(3)肥力:土壤的肥力主要取决于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和土壤中的营养元素。

2.化学性质(1)酸碱度:土壤的酸碱度对土壤中微生物的生态环境和植物的养分吸收都有重要影响。

(2)养分含量:土壤中的氮、磷、钾等养分的含量对于植物的生长和发育非常重要。

3.生物学性质土壤中的微生物、植物和动物对于土壤的形成和养分循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构成了土壤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土壤的形成土壤的形成主要受到气候、地形、岩石性质、植被和生物活动等因素的影响。

其中,气候是土壤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气候对土壤的风化和矿物质的分解有着直接的影响。

地形的高差和坡度对于水的径流和土壤的堆积也有很大的影响。

岩石性质对土壤的颗粒组成和矿物质的含量有着直接的影响。

植被和植物物质对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和土壤的肥力等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土壤的组成与性质:土壤的性质

土壤的组成与性质:土壤的性质
当SiO2/R203 <2,阳离子交换量显著降低。 ④pH值下降阳离子交换量降低;反之,交换量增大。
一 土壤吸附性
可交换性阳离子有两类:一类是致酸离子, H+和Al3+;另一类是盐基离子,Ca2+、 Mg2+、 NH4+、 K+、Na+等。 当土壤胶体上吸附的阳离子均为盐基离子,且已达到吸附饱和时的土壤,称为 盐基饱和土壤。 当土壤胶体上吸附的阳离子有一部分为致酸离子,则这种土壤为盐基不饱和土 壤。 在土壤交换性阳离子中盐基离子所占的百分数称为土壤盐基饱和度:
土壤及固废检测技术
土壤的组成与性质
土壤的性质
土壤性质
物理性质:土壤质地、土壤孔隙性、土壤结构性、 土壤热性质、土壤耕性等
化学性质:土壤吸附性、土壤酸碱性、土壤氧化还原性等
一 土壤吸附性
• 土壤具有吸附并保持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的能力,称为土壤的吸附性能。 • 土壤中两个最活跃的组分是土壤胶体和土壤微生物,它们对污染物在土壤中
一 土壤吸附性
(3)土壤胶体的凝聚性和分散性 凝聚性:由于胶体的比表面积和表面能都很大,为减少表面能,胶体具 有相互吸引、凝聚的趋势,即为胶体的凝聚性。 分散性:土壤胶体因相同电荷而相互排斥,电动电位越高,相互排斥力 越强,胶体微粒呈现出的分散性也越强。 影响因素:土壤胶体的电动电位和扩散层厚度及土壤溶液中电解质浓度、 pH值影响土壤凝聚性能。
土壤胶体 M+HCl⇌ 土壤胶体
② 对碱的缓冲作用
H+MCl
土壤胶体 H+MOH⇌ 土壤胶体
M+H2O
二 土壤酸碱性
土壤胶体的数量和盐基代换量越大,土壤的缓冲性能就越强。在代换量 相等的条件下,盐基饱和度愈高,土壤对酸的缓冲能力愈大;反之,盐 基饱和度愈低,土壤对碱的缓冲能力愈大。 一般土壤缓冲能力:腐殖质土>粘土>砂土

第二章 土壤的基本组成、性质和分类

第二章 土壤的基本组成、性质和分类
• 植物残体的特性 C/N • 土壤特性 黏粒 pH
土壤有机质的生态与环境意义
(1)重金属:配位反应和氧化还原作用 影响重金属离子的固定和迁移 改变重金属离子的毒性作用 (2)农药:与有机物强烈结合
(3)对全球碳平衡的影响
焚烧燃料:6×1015g
土壤有机质分解:68×1015g
三、土壤生物
• 土壤动物:鼠、爬行类、蜈蚣、蚯蚓、
双电层。吸附重金属等污染元素、促进
化学反应进行 • (3)土壤胶体的凝聚性和分散性
土壤吸附性
• 交换性吸附-离子交换反应
• 专性吸附-水合氧化物表面与溶液 的界面上 • 负吸附—排斥阴离子或分子的现象
• 化学沉淀与土壤吸附
土壤胶体吸附性的环境意义
(1)对重金属等污染元素的影响
专性吸附导致富集
(2)对有机污染物环境行为的影响
影响因素:
• 土壤质地 • 土壤结构 • 土温
土壤通气性
• 取决于土壤总孔度,特别是空气孔 度的大小
• 生态意义:影响生物的呼吸作用, 从而影响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转
化和降解
土壤力学性质与耕性
• 力学性质:
黏结性:土粒之间的分子引力作用 黏着性:土粒黏附在其他物体上的能力 • 影响因素:土壤比表面、土壤含水量
H+ Al3+
+ KCl + 3KCl
土壤胶体
K+ + HCl
土壤胶体 3K+ + AlCl3 Al(OH)3 + 3HCl
Al3+ + 3H2O
CH3COONa + H2O 土壤胶体 H+ + NaOH
CH3COOH + NaOH 土壤胶体 Na+ + H2O 土壤胶体 3Na+ + Al(OH)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素 Mn P S C N Cu Zn Co B Mo
地壳中 0.10 0.093 0.09 0.023 0.01 0.01 0.005 0.003 0.003 0.003
土壤中 0.085 0.08 0.085 2.0 0.1 0.002 0.005 0.0008 0.001 0.0003
2、 土壤矿物组成
硅氧四面体(SiO4)4-可自聚合,在水平方向上四 面体通过共用底部氧的方式在平面两维方向上无
限延伸,排列成近似六边形蜂窝状的四面体,即 硅片n(Si4O10)4-
⑵ 铝片
铝片由铝氧八面体连接而成;
八面体结构由1个硅离子和6个氧离子组成,6个氧离 子(氢氧离子)排列成两层,每层都有3个氧离子排 成三角形,但上层氧的位置与下层氧交错排列,铝 离子位于两层氧的中心孔穴内。其晶格具有八个面;
第2章 土壤的基本组 成、性质和分类
§1 土壤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 §2 土壤性质 §3 土壤的形成与分类
§1 土壤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
一、土壤矿物质 二、土壤有机质 三、土壤生物 四、土壤水 五、土壤空气
一、土壤矿物质
(一)土壤矿物质的矿物组成和化学组成
1、土壤矿物质的主要元素组成 2、土壤的矿物组成
③土壤腐殖质 是经微生物改造后的有机物质,是一 类特殊的有机化合物。通常与矿质土粒结合在一 起,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部分 。
⑶ 土壤腐殖质的分类
非腐殖物质是一些较简单、易被微生物分解、并具有 一定物理化学性质的物质。如糖类、有机酸和一些 含N的氨基酸、氨基糖等。约占土壤有机质的20%— 30%。
腐殖物质是经土壤微生物作用后,由酚类和醌类物质 聚合由芳香环状结构和含N化合物、碳水化合物组成 的复杂的多聚体,性质稳定、新形成的暗棕色的高 分子化合物。它是土壤有机质的主体,也是土壤中 比较难分解的物质。约占土壤有机质的60%—80%。
*农业土壤(农田,牧场,果园,菜地):来源于 人工施入的各种有机肥料和作物根桩以及根的分 泌物,其次是土壤生物
2、土壤有机质的含量
有机质的含量在不同土壤中差异很大,高 的可达200g/kg,低的不足5g/kg
5%
0.5% 7%
0.5-2.0%
3、土壤有机质的组成与性质
⑴ 土壤有机质化学元素组成 土壤有机质的基本元素组成是C、H、O、N(碳 52%—58%、氧 34%—39%、氢 3.3%—4.8%、氮 3.7%—4.1%),其次是P和S,C/N比大约在10— 12之间。
1、土壤矿物质的主要元素组成
表 地壳和土壤的平均化学组成(重量%)
元素 O Si
88.7% Al
Fe Ca Na K Mg Ti H
地壳中 47.0 29.0 8.05 4.65 2.96 2.50 2.50 1.37 0.45 0.15
土壤中 49.0 33.0 7.13 3.80 1.37 1.67 1.36 0.60 0.40 ?
铁铝氧化物,特别是凝胶态物质,都能与磷酸根 作用固定大量磷酸
பைடு நூலகம்
二、土壤有机质
(soil organic matter)
➢概念: 土壤各含碳有机化合物的总称。 ➢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只占固相总重量的10%以 下,耕作土壤大多在5%以下。
(一)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含量及其组成
1、土壤有机质的来源
*自然土壤(森林,天然草原,苔原):来源于生 长于其上的植物残体(地上部的枯枝落叶和地下 的死根与根系分泌物)及土壤生物
3)
4)绿泥石组
这类矿物以绿泥石为代表,富含镁、铁及 少量铬的硅酸盐粘粒矿物。具有2:1:1型晶 层结构,同晶置换较普遍和颗粒较小等特 征。
5)氧化物组
包括水化程度不等的各种铁、铝氧化物及硅的水 化氧化物。有的是结晶型的,如三水铝石、水铝石、 针铁矿、褐铁矿等,也有不少非晶质无定形物质, 如不同水化度的SiO2·nH2O Fe2O3·3H2O Al2O3·nH2O MnO2·nH2O以及它们相互复合所形成的凝胶。 电荷的产生由质子化和表面羟基中H+的离解。
铝氧八面体可自聚合,在水平方向上八面 体通过共用两个氧离子的方式,在平面两 维方向上无限延伸,排列成八面体。
⑶单位晶层(晶格或层组)
由于硅片和铝片都带有负电荷,不稳定, 必须通过重叠化合,共用氧原子后,原子 价达到中和,才能形成稳定的化合物。
两种晶片的配合比例不同,因而构成1:1型、 2:1型晶层.
主要的化合物组成是木质素和蛋白质;其次是半 纤维素、纤维素以及乙醚和乙醇等可溶性化合 物
⑵ 土壤有机质的形态
①新鲜的有机物质 指那些刚进入土壤不久,仍保持 原来生物体解剖学上特征的那些动、植物残体, 基本上未受到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②半腐解的有机物质 指多少受到微生物作用的植物 残体,已失去解剖学上的特征,多为暗褐色的碎 屑和小块,如泥炭(草炭)。
次生粘粒矿物(层状硅酸盐类、含水氧化物)是土 壤矿物中最活跃的组分。
(二)黏粒矿物
1、构造特征
层状硅酸盐黏粒矿物一般粒径<5um,X射线 衍射结果揭示其内部构造由一千多个层组所 构成,而每个层组由硅氧片和水铝片叠合而 成。
⑴ 硅片
硅片由硅氧四面体连接而成; 四面体结构由1个硅离子和4个氧离子组成,砌成 一个三角锥形的晶格单元,共有四个面;
2、同晶置换
定义:矿物形成时,性质相近的元素,在 矿物晶格中相互替换而不破坏晶体结构的 现象,称为同晶置换。
3、粘粒矿物种类及一般特性
硅酸盐粘粒矿物
高岭组 蒙蛭组 水化云母组 绿泥石组 氧化物组
热带土壤中含量较多,而华北、东北、西北以及青藏高原含量较少。
2)
1、原生矿物
经过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未改变化学组成 和结晶结构的原始成岩矿物,以硅酸盐和铝 硅酸盐占绝对优势,如长石、石英、云母等。
石英
黑云母
辉石
方解石
2、次生矿物
原生矿物在母质或土壤的形成过程中,经化学分解、 破坏(包括水合、氧化、碳酸化等作用)而形成次 生矿物。
次生矿物的种类繁多,包括次生层状硅酸盐类、晶 质和非晶质的含水氧化物类及少量简单盐类(碳酸 盐、重碳酸盐、硫酸盐等)
腐殖物质是一类组成和结构都很复杂的天 然高分子聚合物,其主体是各种腐殖酸及 其与金属离子相结合的盐类,它与土壤矿 物质部分密切结合形成有机无机复合体, 因而难溶于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