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的词类
古汉语的词类

(四)引进比较的对象。 一般可译为“比”。
❖ 宰我曰:“以予观于夫子,贤于尧舜远矣。” 《孟子·公孙丑上》
❖ 青,取之於蓝而青於蓝;冰,水为之而寒於 水。 《荀子·劝学》
2.以
(1)引进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条件、身份等, 一般可译为“用”、“拿”、“凭”等。
❖ 勉之以庆赏,惩之以刑罚。《荀子·王制》 (2)表示原因,相当于“因”、“因为”、“由
固
❖ “固”作副词,在古代汉语中义为“本 来”“当然”或 “坚决”、“肯定”,
❖ 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孟子·许行》
盖
❖ “盖”常放在句子开头,表示提示或推测性 论断的语气,起引起下文的作用。
❖ 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史记·孝文 本纪》
五、否定副词
❖ 否定副词是对动作、行为或性质、状态进行否定 的副词。
❖ 其后秦稍蚕食魏。《史记·魏公子列传》
(三)表示程度变化 常见的有“愈”、“益”、“加”、
“弥”、“兹”、“尤”等。
买臣愈益疾歌。《汉书·朱买臣传》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论语·子罕》
二、范围副词
❖ 范围副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的 范围的词。
❖ 表示全体有如毕、悉、举、咸;表示限 定范围的如但、第、直、止等;
“哪一个更 ”。 ❖ 父与夫孰亲?《左传·桓公十五年》 ❖ 脍炙与羊枣孰美?《孟子·尽心下》 ❖ 孰与 是一种固定形式,“孰”和介词“与”连用,
构成,其比较的意味更重,可译为“与…… 相比, 哪个更…… 。 ❖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史记》 ❖ 吾孰与徐公美?(《战国策·齐策》)
❖ (二)指代事物的疑问代词:何、曷、奚、 胡
古汉语语法
❖ 古汉语的词类划分如下
❖ 实词——古汉语中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 独立回答问题、含义比较实在具体的词。实 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 。
古代汉语的基本词类

古代汉语的基本词类1、词类活⽤以及判断词类活⽤的标准。
2、古代汉语代词的系统性;3、介词与连词的区别(注意本教材把“虽、苟、与(其)”归⼊介词)。
4、助词“者、所、之、其”的语法功能;古代汉语谓词性成分的指称化(含⾃指和转指)和名词化。
5、古汉语语⽓词的系统;语⽓词语⽓表达的单⼀性。
※学习内容古代汉语主要指先秦两汉时期的汉语⼝语和在此⼝语基础上产⽣的书⾯语,即⽂⾔。
学习古代汉语,是以现代汉语为参照对象,把⽂⾔作为⼀个泛时的语⾔系统来对待的,从宏观上充分把握⽂⾔的特点。
把握古代汉语的词类系统是为了进⼀步学习古汉语的句法结构和句类。
古汉语的最⼩语法单位是词词,因为古汉语以单⾳节词为主,语素和词基本重合。
古代汉语语法单位及本课程所介绍各⼩类情况:词实词虚词体(名)词性词类谓词性词类名词代词形容词性词类动词性词类形容词数词副词动词介词连词助词语⽓词词组⼆者结构⽅式相同,词组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可以成为句⼦句法结构⾮核⼼结构关系核⼼结构关系助词结构联合、连谓偏正、主谓、述补、述宾句⼦句类判断句、描写句、叙述句复句、单句说明:1、体(名)词性词类体(名)词性词类的语法功能是指称指称,经常做主语、宾语和名词性偏正结构的中⼼语。
2、谓词性词类谓词性词类的语法功能是叙述叙述,经常作谓语。
3、古代汉语的数词经常作谓语数词经常作谓语,因⽽属于谓词性词类。
4、介词介词多由及物动词虚化⽽成,语法功能是组成介宾结构,把⾃⼰的宾语引介给谓语的核⼼,因⽽亦属于谓词性词类亦属于谓词性词类。
第⼀节名词 P221⼀、名词的语法功能:*古今汉语的名词语法功能的异同:同:名词多作句法结构中的主语、宾语、定语和名词性偏正结构的中⼼语。
异:异:古汉语名词可以做判断句的谓语,可以作状语。
(三)充任状语,修饰谓语。
(现代汉语中仅时间名词有此功能:学⽣[下午]开会。
)(三)充任状语,修饰谓语。
辨别:名词出现在主语后,动词前。
古代汉语名词作状语的类型:(见教材例)古代汉语名词作状语的类型:时间。
古代汉语词类表1

第三人称代词 厥:天降丧于殷,殷既坠厥命。 文王受命惟中身,厥享国五十年。 其:武王梦帝予其九龄。 之:爱公叔段,欲立之。 渠:女婿昨来,必是渠所窃。 伊:江家我顾伊,庾家伊顾我,不能复与 谢裒儿婚。 他:长房曾与人共行,见一书生,黄巾披 製,无鞍骑马,下而叩头。长房曰 长房曰:“ “赦汝死罪。”
代词 一、人称代词 单数: 第一人称代词 第二人称代词 第三人 台:朝夕纳诲,以辅台德。 尔:宋及楚平,华元为质。盟曰:“我 厥:天降丧于殷,殷 卬:越予冲人不卬自恤。 无尔诈,尔无我虞。” 文王受命惟中身 予:予小子新命于三王,惟永终是图。 汝:已!汝惟小子,乃服惟弘。 其:武王梦帝予其九 余:(齐侯)对曰:“天威不违颜咫尺,乃:朕心朕德惟乃知。 之:爱公叔段,欲立 小白余敢贪天子之命无下拜?” 而:公遽见之,执其手曰:“余知而无罪渠:女婿昨来,必是 朕: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入复而所。” 伊:江家我顾伊,庾 我:未见君子,我心伤悲。 若:既使我与若辩矣,若胜我,我不若胜, 谢裒儿婚。 吾:斗伯比言于楚子曰:“吾不得志于汉 若果是也,我果非邪? 他:长房曾与人共行 东也,我则使然。我张吾三军而被吾 製,无鞍骑马, 甲兵,以武临之,彼则惧而协谋我, “赦汝死罪。” 故离间也。” 身:丞相自起,解帐带麈尾,语殷曰:“ 身今日当与君共谈析理。” 侬:欢愁侬亦惨,郎笑我便喜。 阿侬:吴人之鬼,居住健康„自呼阿侬, 语则阿傍。 侬家:侯印几人封万户,侬家只办买孤峰 复数: 汝:今女下民,或敢侮予。 予:终鲜兄弟,维予二人。 我:予惟曰:“襄我二人,汝有何哉。” 吾: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事过于 帮域之中央,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皆不欲也。” 而:二年春,齐师伐我北鄙,围龙。顷公之嬖人卢就魁门焉,龙人囚之。齐侯曰:“勿杀!吾与而盟, 尔:凡尔众,其惟致告:自今至于后日,各恭尔事,齐乃位,度乃口。 二、指示代词 近指代词 此: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 尔:帝命率育,无此尔疆界,陈 兹: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绍复先王之大业,衹绥四方。 若:我闻昔者成汤既受命时,则 斯: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 而:故其法治,其佐贤,其民愿 乃:颜回问仲尼曰:“孟孙才, 哀„”仲尼曰:“„孟孙特 然:贰心必失诸侯,岂唯鲁然? 远指代词 彼:危而不恃,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依? 其:是故百姓冬不忍寒,夏不忍 伊: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男女之交多矣。 夫:吾闻夫犬戎树惇,帅旧德而守终纯固,其有以御我矣。 兹:维昔之富不如时,维今之疚,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以下是一些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词类及其活用形式:
1. 动词(动作的词):
-走:走、走了、走向、走出、走来
-读:读、读书、读了、读到、读来
2. 形容词(描述事物特征的词):
-美:美、美丽、美好、美人、美丽的
-大:大、大的、大人、大了、大起来
3. 名词(表示人、事物或抽象概念的词):
-人:人、人们、人的、人家、人们的
-山:山、山上、山下、山水、山的
4. 副词(修饰动词、形容词、其他副词等的词):
-很:很、很美、很大、很好、很远
-忽然:忽然、忽然间、忽然起来、忽然间的、忽然变化
5. 介词(表示事物之间关系的词):
-在:在、在里面、在外面、在前面、在后面
-为:为、为了、为人、为什么、为着
6. 连词(连接词语、句子之间关系的词):
-和:和、和他、和平、和谐、和睦
-若:若、若是、若非、若不、若然
这只是一小部分古代汉语中常见词类的活用形式,古代汉语的用法相对复杂,需要根据具体语境进行理解和运用。
古代汉语的文献和古籍中有大量丰富多样的词类活用形式,需要通过学习和阅读来更好地掌握。
古汉语语法知识

古汉语语法知识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古代汉语语法(一)古代汉语的词类词类是词在语法上的分类。
根据词与词的结合能力,以及词在句中所能充当的句子成分等标准,古代汉语有以下词类:一、名词名词是人和事物的名称。
如:孔子、赵威后、国、家、阿房宫、东、年、星、箕畚。
名词不受“不”、“很”、“将”这些副词的修饰,能受“大”、“好”等形容词的修饰,能受数词或数量词的修饰,如“一人”、“良马”。
名词的主要功能是在句子结构中作主语、宾语和判断谓语,也可以作定语,如: 客.从外来,与坐谈。
(《战国策·齐策》)(“客”作主语) 却宾客以业诸侯..。
(《谏逐客书》)(“诸侯”作宾语) 制,岩邑..也。
(《左传·隐公元年》)(“岩”作定语,修饰“邑”;“邑”与“岩”构成名词性词组,一起充当判断谓语。
)古汉语的名词在功能上的特殊之处是可以作状语。
古汉语名词作状语可分为以下几类:1.表比拟。
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意思是“像……一样地”。
如: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影.从。
(《过秦论》)“云”、“响”、“影”分别译作“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像影子一样”。
2.表态度。
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对人的态度,含有“像对待……”、“把(宾语)当作……”等意思。
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史记·项羽本纪》)“兄”译作“像对待兄长那样”。
3.表动作方式。
某些名词作状语时,表示的是动作行为的方式。
如: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战国策·齐策》)“面”译作“当面”。
4.表工具。
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含有“用……”的意思。
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史记·陈涉世家》)“丹”译作“用丹砂”,“丹书”即“用丹砂写”。
5.表凭借。
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依据,有“按照……”、“根据……”等意思。
文言文古代汉语的词类

初中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12类词性总结备考期中!词类是根据词的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划分出来的类别。
古代汉语的词类,跟现代汉语的词类大致相同:总共可以分成十一类,即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
下边分别叙述。
1.名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的词。
例如:阿爷无大男,木兰无长兄。
(《木兰诗》)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黔之驴》)2.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的词。
例如:一屠晚归,担中肉尽。
(《狼》) 谍报敌骑至。
(《冯婉贞》)3.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形状、性质或者动作、行为的状态的词。
例如:。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曹刿论战》)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4.数词,表示数目的词。
例如:一桌、一椅、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木兰诗》)5.量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单位或动作行为的词。
例如:距圆明园十里,有村曰谢庄。
(《冯婉贞》) 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6.代词,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或数量词的词,叫做代词。
例如: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
(《西门豹治邺》) 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7.副词,经常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前面,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
例如:太后之色少解。
(《触旮说赵太后》) 村中闻此入,咸来问讯。
(《桃花源记》) 8.介词,同它后面的名词、代词等组合起,经常用在动词,形容词的前面或后面,表示处所、方向、时间、对象等等。
例如:何不试之以足(《郑人买履》)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卖油翁》)9.连词,把两个词或两个比词大的单位连接起来的词。
例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 西人长火器而短技击。
(《冯婉贞》)10.助词,附着在一个词、一个词组或一个句子上,起辅助作用。
例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 诸将请所之(《李恕雪夜入蔡州》)11.语气词,也叫语气助词。
08第八课 古代汉语词类的划分

实词: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
词
而且具有一定词汇意义。
虚词: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 没有词汇意义。
如:鸟兽之肉不登于俎
实词:鸟、兽、肉、不、登、俎 虚词:之、于
贰、实词的分类
1、名词:表示人、事物、时空名称的词,在句中作 主语、宾语和定语。 如:人、鸟、肉
实
词
2、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及变化的词,主要 作谓语,能愿动词主要作状语。 如:爱、击、变
数词:表示事物或动作的数目或次序的词,主要功能是 和量词结合作状语或补语。 如:百、十、千
叁、实词的活用与兼类
词类 活用
古代汉语中,某些词在一定的语境中, 会临时具有另一种词类的语法功能。这种 临时用法,叫做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的 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
主要有:1、名词、形容词、数词用 作一般动词; 2、名词、形容词还经 常用作使动和意动。
词的 兼类
词的兼类是一个词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 词类的语法功能,并且是固定的而不是临时的。
如:鼓
“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鼓:名词,一种打击乐器;
“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鼓:动词,击鼓
肆、虚词的分类
1、介词:由动词虚化而来,作
用是把宾语介绍给谓语。
虚
如:于、以
2、连词:在词、词组、句子之间起连
⑴
3、形容词:表示性质、状态的词,主要作谓语、 定语和状语。 如:美、好、大、小
与 动 词 分 类
特 殊用法
动词 1、及物动词:吃、打、爱
能否带
分类 2、不及物动词:休息、走、死 宾语
1、如果不及物动词带了宾语,宾语又不是动作行为 的承受者,这种用法叫使动用法,译为“使什么怎么样”。
古代汉语实词

2.形容词的特性 古代汉语的形容词 有个最大的特点, 有个最大的特点,那 就是都可以带宾语, 就是都可以带宾语, 都具有一定的动词性。 都具有一定的动词性。 可以说, 可以说,古代汉语没 有纯粹的形容词, 有纯粹的形容词,应 当称之形动词。 当称之形动词。
苏州古园林(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1)用为一般动词。 用为一般动词。 用为一般动词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 余年。” (2)使动用法。形容词本身不带宾语,既然 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 形容词本身不带宾语, 具有动词性,必然接近不及物动词。 具有动词性,必然接近不及物动词。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动词作状语,与连动式在结构上一样, 动词作状语,与连动式在结构上一样,如 何区分? 何区分 看两个动词表示的动作有无先后之分,如 果是同时的,肯定是状语。 “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 “入而徐趋。”
如果动作有先后之分, 如果动作有先后之分, 还要看两个动作有无 主次之分。 主次之分。连动式的 句子不分主次, 句子不分主次,状语 和谓语的偏正结构必 分主次。 分主次。 “触槐而死。”
澳门大三巴牌坊 (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要注意岁、月、日作状语的用法 a放在具有行动性的(及物)动词前,有岁岁 (每年)、月月(每月)、日日(每日) 之义。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 也。” “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
b.日字在行动性不强的(不及物)动词或形 容词前,当“一天一天”讲,表示情况逐 渐发展。 “田单兵日益多,乘胜,燕日败亡。” “事日急。”
殷墟甲骨
词——实词和虚词 实词:指意义比较具体的 词。 现代汉语的实词:名词、 动词、形容词、数词、量 词、代词 古代汉语的实词:名词、 动词、形容词、数量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古汉语的词类词类是根据词的语法功能即根据词和词之间的结合能力而划分的类。
如根据是否能受数量词修饰并不受程度副词修饰的语法功能,我们可以划分出普通名词这一类。
在划分词类的过程中,词义也可作为一种虽不严密,但却迅速的判定依据。
如名词表人和事物的名称等。
关于词类的划分,学术界有不同的观点:一种是传统的词类的划分方法,将古代汉语的词类比照现代汉语词类的划分标准进行划分。
另外一种观点认为汉语是一种具有民族性的语言,它有它的独特特点,而作为承接着主要语法功能的词,必然会带有这种特点(词无定类)。
但是现阶段的词类的讲解,主要简单套用西方已有的现成的语法体系,使我们现阶段的研究陷入了很多矛盾的地方。
所以一部分专家主张重写汉语语法。
但是事实上,在汉语中,不但一词多义,而且一义也有不同用法。
因为词义不同,用法不同,便影响它的词类。
所以前人称之词无定类。
在古代汉语中,虽然有不少词类活用现象,但是能活用的也就是少数词,并且活用的范围十分有限。
所以词是可以划分为固定的类型的。
古汉语的词类首先根据能否单独充当结构成分而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凡是能够单独充当结构成分的是实词,反之是虚词。
从词义的角度看,实词主要是用来表示词汇意义(实际意义,概念),虚词主要用来表示语法意义(表示概念之间的各种语法关系和句子的语气等)。
根据不同的语法功能,又可把实词划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后两者有的归为虚词)。
虚词的分类一般有(副词、代词)连词、介词、语气词、助词、叹词。
因为在古汉语中的虚词地位特别重要,我们将重点介绍,对于实词我们只作简单的介绍,名词名词包含普通名词、专有名词、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四个小类。
从语法功能看,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要活跃些。
动词动词包含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和能愿动词三类。
形容词包含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两类。
在古汉语中,性质形容词以单音节为主(也不部分双音节词),状态形容词以双音节为主(也有部分单音节词)。
数词包括基数词、序数词和概数词三类。
量词量词分为物量词和数量词两类。
第一节副词一、副词的性质。
副词是一种半实半虚的词,它们能表示行为、动作、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可能性、情态和否定作用等,有一定的词汇意义,能独立充当句子中的次要成分,这是它近似实词的一面,但是它不能单独表示一种实物、一种实事或实情,同时又不能用作句子的主要成分(主语、谓语、宾语),这是它同其他各类虚词相似的一面。
二、副词的分类副词可以用来修饰动词和形容词。
在句子中经常充当状语和补语根据副词所表示的意义,它大致可以分为程度副词、范围副词、时间副词、情态副词、肯定否定副词、谦敬副词(表敬)的六类。
1.程度副词程度副词用以表示事物性质和动作行为的程度,其程度分为程度高、低和加强(程度加深)三种。
表示程度高的副词有:“极”、“最”、“至”、“甚”、“尤”、“太”、“殊”、“孔”、“良”、“颇”、“绝”等。
如:秦女绝美,王可自娶,而更为太子娶妇(《史记·伍子胥列传》)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战国策·齐策》)我朱孔阳,为公子裳(《诗经·七月》)涉浅水者见鱼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深者观蛟龙(《论衡》)表示程度低的副词有:“少”、“略”、“稍”等,意思是稍微、略微等。
如:太后之色少解(《战国策·赵策》)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注意,颇,也可表示程度低)(《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书不能悉意,略陈固陋(司马迁《报任安书》)项羽以故疑范增,稍夺之权(《汉书·项籍传》)表示程度加深的副词有“益”、“愈”、“弥”、“滋”、“加”等,意思是“更加”、“更”等,如: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史记·孔子世家》)是故圣益圣,愚益愚(韩愈《师说》)2.范围副词用以表示事物性质和行为动作的范围,其范围大致有全部、局部、共同和互相三种。
表示全部的副词有“皆”、“俱”、“咸”、“悉”、“尽”、“都”、“共”、“毕”、“举”等,意为“全”,“都”。
如:是故有天下七十二圣,其法皆不同(《吕氏春秋·察今》)其妻问所与饮者,则尽富贵也(《孟子·离娄下》)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孟子·梁惠王上》)表示局部(限止范围)的有“特”、“徒”“第”“直”“止”“但”“独”“仅”等,意为“只”,如: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孟子·梁惠王上》)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孟子·离娄上》)故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其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荀子·非相》)君第重射,臣能令君胜(《史记·孙膑》)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注意“独”作为范围副词,意为“只”,还可作情态副词,表反问语气,如:太尉起,拜贺朱虚侯曰:“所患独吕产,今已诛,天下定矣”(《史记·吕太后本纪》)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史记·魏公子列传》)“仅”作范围副词言其少,意为“才,只”,这是古今一致的,但在唐代诗文中“仅”还可用在数量词谓语前,表示接近于某一数量,有将近、几乎、差不多达到的意思(音,去声),如:初守雎阳时,士卒仅万人(韩愈《张中丞传后叙》)表示共同和互相,如:山东豪杰并.起而亡秦族矣(贾谊《过秦论》)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国语·越语上》)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3.时间副词时间副词在副词中数量最多,根据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快慢、连续、频率等,时间副词可以分为已然、将然、正在进行、开始最末、久暂等五种。
表示已然:表示动作行为已经发生过,这样的副词有:尝、既、已、业等,如: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史记·陈涉世家》)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世》)表示将然的副词有:行、将、且、等,意为“将要”,如:公将鼓之(《左传·曹刿论战》)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列子·汤问》)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赤壁之战》)表示正在进行的副词有:方、适、会、属等,意为“正、正好、恰好”等,如:(灌夫)身中大创十余,适有万金良药,故得无死(《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战国策·燕策》)表示开始和最末,如:陈涉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虹始见,萍始生(《礼记·月令》)表示久暂的副词,如:君长有齐,奚以薛为?(《战国策·齐策》)眉寿万年,永.受胡福(《仪礼·士冠礼》)4.情态副词用以表示动作行为的情貌和状态,可大致分为素常、疾徐、适逢、频数、其他五种。
如: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史记·陈涉世家》)若不趣降汉,汉今虏若(《史记·项羽本纪》)下臣不幸,属.当戎行(《史记·酷吏列传》)忌不自信,复问其妾(《战国策·齐策》)余姑翦灭此而朝食(《左传·成公二年》)注意:岂、宁意相同,和句尾语气词“乎”、“哉”等相呼应,表示一种反诘语气,如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陈涉世家》)岂人主之子孙必不善哉?(《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盖”作情态副词,主要有两种用法,一是放在句首表示提示语气,有引起下文的作用(有人称发语词),二是放在句前或句中,表示一种不肯定的语气,相当于“大约”、“大概”。
如:盖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司马迁《报任安书》)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殆”作副词用法有二,一是表示推测语气,“只怕”、“也许”;二是有“几乎”、“差不多”的意思。
如: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诗经·七月》)数日有众十万,遂连陷郡县数十,众殆百万,四方大震(《容斋随笔·方腊起义》)5.肯定、否定副词用以表示谓语的肯定与否定,大致可以分为肯定、否定、禁止、估量四种。
如:民死亡者,非其父兄,即.其子弟(《左传·襄公十四年》)臣诚.知不如徐公美(《战国策》)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左传》)无.友不如己者(《论语·学而》)大宛在匈奴西南,在汉正西,去汉可.万里(《史记·大宛列传》)注意:(1)不、弗用法大致相同,表示一般的否定,但“不”的否定范围宽(动词、形容词),弗的否定范围窄,一般只限于及物动词,如: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左传·鞌之战》)不介马而驰之(《左传·鞌之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左传》)总之,凡是用“弗”的地方都可用“不”。
(2)“勿”和“毋”(古书常作“无”),常用于祈使句,表示禁止或劝勉,意为“别”、“不要”,如: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鸿门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但用在陈述句中,不再表“禁止”,意思和“不”差不多,如: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论语·先进》)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孟子·齐桓晋文之事》)(3)非(匪)字否定的是它后面的整个谓语,如: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庄子·秋水》)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李斯《谏逐客书》)6.谦敬副词用以表示自谦和对他人的恭敬,没有具体意义,分为尊人(恭敬)和自谦两类,(1)表示尊敬的副词有:请、幸、敬、谨、惠、烦、辱等,如: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墨子·非攻》)是女子不好,烦大巫妪为入报河伯(《史记》)(2)表示自谦的副词有:窃、敢、忝、猥、伏等,如: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左传·郑伯克段于鄢》)臣忝当大任,义在安国(《三国志·魏书》)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诸葛亮《出师表》)表示谦敬的副词在现代汉语书面语里有时还有使用,如“欢迎惠顾”、“垂询”等,询问别人的姓氏要说:“您贵姓?”或“请问尊姓大名”称别人为“大作”、“贵府”、“令尊”、“令爱”、“令堂”、“令郎”等。
自谦的称自己的作品为“拙作”,“拙荆”、“犬子”,请别人给自己的作品提意见,“惠正”、“雅正”、“斧正”,别人对自己的夸赞称为:“错爱”、“谬赏”等。
第二节、代词古汉语的代词有称代和指作用,根据其意义侧重不同,主要可以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三类,此外,还有比较特殊的代词:一是无定代词“或“、“莫”;一是辅助行代词“者”“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