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语法、词性
古代汉语的基本词类

古代汉语的基本词类1、词类活⽤以及判断词类活⽤的标准。
2、古代汉语代词的系统性;3、介词与连词的区别(注意本教材把“虽、苟、与(其)”归⼊介词)。
4、助词“者、所、之、其”的语法功能;古代汉语谓词性成分的指称化(含⾃指和转指)和名词化。
5、古汉语语⽓词的系统;语⽓词语⽓表达的单⼀性。
※学习内容古代汉语主要指先秦两汉时期的汉语⼝语和在此⼝语基础上产⽣的书⾯语,即⽂⾔。
学习古代汉语,是以现代汉语为参照对象,把⽂⾔作为⼀个泛时的语⾔系统来对待的,从宏观上充分把握⽂⾔的特点。
把握古代汉语的词类系统是为了进⼀步学习古汉语的句法结构和句类。
古汉语的最⼩语法单位是词词,因为古汉语以单⾳节词为主,语素和词基本重合。
古代汉语语法单位及本课程所介绍各⼩类情况:词实词虚词体(名)词性词类谓词性词类名词代词形容词性词类动词性词类形容词数词副词动词介词连词助词语⽓词词组⼆者结构⽅式相同,词组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可以成为句⼦句法结构⾮核⼼结构关系核⼼结构关系助词结构联合、连谓偏正、主谓、述补、述宾句⼦句类判断句、描写句、叙述句复句、单句说明:1、体(名)词性词类体(名)词性词类的语法功能是指称指称,经常做主语、宾语和名词性偏正结构的中⼼语。
2、谓词性词类谓词性词类的语法功能是叙述叙述,经常作谓语。
3、古代汉语的数词经常作谓语数词经常作谓语,因⽽属于谓词性词类。
4、介词介词多由及物动词虚化⽽成,语法功能是组成介宾结构,把⾃⼰的宾语引介给谓语的核⼼,因⽽亦属于谓词性词类亦属于谓词性词类。
第⼀节名词 P221⼀、名词的语法功能:*古今汉语的名词语法功能的异同:同:名词多作句法结构中的主语、宾语、定语和名词性偏正结构的中⼼语。
异:异:古汉语名词可以做判断句的谓语,可以作状语。
(三)充任状语,修饰谓语。
(现代汉语中仅时间名词有此功能:学⽣[下午]开会。
)(三)充任状语,修饰谓语。
辨别:名词出现在主语后,动词前。
古代汉语名词作状语的类型:(见教材例)古代汉语名词作状语的类型:时间。
古汉语中和现代汉语中的词汇的用法有何异同?

古汉语中和现代汉语中的词汇的用法有何异同?古汉语是指古代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它是汉字的起源之一,又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变迁,形成了独特的语言形态和文化内涵。
现代汉语是以现代汉族人民作为主要使用者的汉语语言形态,它是在现代化进程中形成的,并且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
在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中,词汇的用法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异同。
接下来,我们将从不同的角度对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中词汇的用法进行比较和分析。
一、词汇的意义和内涵在古汉语中,许多词汇的意义相对较为简单和具体。
这是由于古代社会的发展水平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有限所致。
以“水”为例,古汉语中的“水”一词主要指代液体,例如“水流”“水池”等。
而在现代汉语中,“水”的意义已经扩展到更广泛的范畴,除了指液体之外,还可以指代水资源、水文化等含义。
这一变化反映了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词汇意义的丰富理解。
二、词汇的用法和搭配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中,词汇的用法和搭配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古汉语中的词汇往往更加简练和直白,使用较为固定的搭配方式。
而现代汉语中,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其他语言的影响,词汇的用法和搭配更加多样化和灵活。
以“行走”为例,古汉语中一般表示步行的意思,而在现代汉语中可以泛指人的出行方式,如“乘坐交通工具行走”、“自行车行走”等。
这种变化既体现了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多样性,也反映了人们对词汇用法的不断探索和创新。
三、词汇的词性和语法功能在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中,词汇的词性和语法功能也有所不同。
古汉语中的许多词汇往往是单纯的名词或动词,而在现代汉语中,词类的界限相对模糊,一个词汇可以具备多种不同的词性和语法功能。
例如,“量子”这个词在古汉语中只能作为名词使用,表示微量或细微之意,而在现代汉语中,除了名词的含义外,还可以指代物理学中的基本粒子,可以作为名词、形容词或动词的用法来描述。
通过对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中词汇用法的比较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们对词汇的意义理解的丰富、用法和搭配的多样化、词性和语法功能的扩展。
古汉语语法知识

古汉语语法知识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古代汉语语法(一)古代汉语的词类词类是词在语法上的分类。
根据词与词的结合能力,以及词在句中所能充当的句子成分等标准,古代汉语有以下词类:一、名词名词是人和事物的名称。
如:孔子、赵威后、国、家、阿房宫、东、年、星、箕畚。
名词不受“不”、“很”、“将”这些副词的修饰,能受“大”、“好”等形容词的修饰,能受数词或数量词的修饰,如“一人”、“良马”。
名词的主要功能是在句子结构中作主语、宾语和判断谓语,也可以作定语,如: 客.从外来,与坐谈。
(《战国策·齐策》)(“客”作主语) 却宾客以业诸侯..。
(《谏逐客书》)(“诸侯”作宾语) 制,岩邑..也。
(《左传·隐公元年》)(“岩”作定语,修饰“邑”;“邑”与“岩”构成名词性词组,一起充当判断谓语。
)古汉语的名词在功能上的特殊之处是可以作状语。
古汉语名词作状语可分为以下几类:1.表比拟。
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意思是“像……一样地”。
如: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影.从。
(《过秦论》)“云”、“响”、“影”分别译作“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像影子一样”。
2.表态度。
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对人的态度,含有“像对待……”、“把(宾语)当作……”等意思。
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史记·项羽本纪》)“兄”译作“像对待兄长那样”。
3.表动作方式。
某些名词作状语时,表示的是动作行为的方式。
如: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战国策·齐策》)“面”译作“当面”。
4.表工具。
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含有“用……”的意思。
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史记·陈涉世家》)“丹”译作“用丹砂”,“丹书”即“用丹砂写”。
5.表凭借。
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依据,有“按照……”、“根据……”等意思。
古汉语词类活用简析

古汉语词类活用简析古汉语是中国古代的语言,其词类活用包括动词、形容词、副词、名词、代词和数词等。
这些词类在古代文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理解古文化和古代文学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古汉语词类活用进行简要的分析,帮助读者了解古代汉语的词法特点。
动词古汉语的动词包括实义动词和虚词。
实义动词通常用于表示动作或状态,如“行”、“走”、“飞”等。
虚词则用于表示情态、愿望、推测或假设等,如“能”、“要”、“将”等。
古代文学中,动词常常通过词性转换或词义扩展来达到丰富表达的目的,例如“行”可以表示“行走”,也可以表示“行为”,“行为”可以表示“表现”。
“行”和“行为”在古文中常常互相转换,表达丰富的意义。
形容词古汉语的形容词用于修饰名词或代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
形容词可以通过词义扩展或者修饰语的方式来丰富表达,例如“美丽”可以表示“美好的”,也可以表示“漂亮的”。
“美丽”的意义在古文中可以根据上下文来灵活表达,增加了古文的含蓄和韵味。
代词古汉语的代词用于代替名词或名词短语,包括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不定代词等。
代词的活用主要体现在指称范围和语法功能上,例如“何人”可以表示“谁”,也可以表示“什么人”。
“何人”在古文中常常通过语境来确定具体的指称范围,增加了古文的含蓄和灵活性。
总结古汉语词类的活用主要体现在词义扩展、词性转换、语法功能和修饰语上。
通过对古汉语词类的活用进行简要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中词语的丰富含义和丰富表达方式,增加对古文化和古代文学的理解和欣赏。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古代汉语的词法特点,提高古文阅读的能力和欣赏古文的乐趣。
古代汉语语法

古代汉语语法古代汉语(郭锡良)古代汉语语法(五)词类的活用关于词类活用某类词中的某个词在句中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或意义而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或意义,就叫做“词类活用”。
《荀子?劝学》:“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史记?陈涉起义》:“将军身被坚执锐。
”《公羊传?庄公十三年》:“曹子手剑而从之。
”“活用”与“兼类”的区别:兼类:固定义、常用命:兼类词。
动词义,命令。
名词义,使命《左传?隐公元年》:“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国语?越语上》:“昔天以越予吴。
而吴不受命。
”活用:非固定义、临时桓宽《盐铁论》:“不耕而食,不蚕而衣。
”《史记?淮阴侯列传》:“楚兵卒不能西。
”古代汉语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用如动词名词作状语词类活用的条件一、使动用法使动用法:即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左传?宣公二年》:“晋侯饮赵盾酒。
”《鸿门宴》:“项伯杀人,臣活之。
”使动用法是用动宾结构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齐威王欲将孙膑。
比较:齐使田忌将而往。
1.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与宾语的关系不是支配关系,而是使宾语具有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就是“使动用法”。
《史记?陈涉起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荀子?天论》:“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充当谓语,具有了动词含义,它与宾语的关系是使宾语具有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就是“使动用法”。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贾谊《过秦论》:“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荀子?天论》:“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3.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充当谓语,具有了动词含义,它与宾语的关系是使宾语成为该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就是“使动用法”。
《史记?项羽本纪》:“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中山狼传》:“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刘向《新序?节士》:“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
”成语中的使动用法举例降龙伏虎汗牛充栋洁身自好惊天动地祸国殃民严阵以待惊心动魄正本清源汗马功劳独善其身沉鱼落雁腾蛟起凤富国强兵丰衣足食闭月羞花大快人心兴风作浪二、意动用法意动用法: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谓词表示的性质和状态。
古汉语词类活用

(五)名词作状语
在古汉语中,名词可以作状语,起副词的 作用,名词可以不用介词的帮助,经常直接 放在谓语中心语前面作状语。(10)
普通名词、时间名词、方位名词 直接用于动词前作状语,不包括名词和介词 组成介词短语作状语的现象。注意“直接” 二字,区别于现代汉语的“介+名 ”作状语 的“非直接”现象。
(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①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高其闬闳,厚其墙垣, 以无忧客使。(《子产坏晋馆垣》) ②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 王意?(《留侯世家》) ③上求鱼,臣干谷。(《淮南子· 说山训》) ④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贾谊.过秦论) ⑤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泊船瓜州) ⑥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
二、名词、动词、形容词的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 词类活用主要是有关名词、动词、形容词的问题。 名词 ——指表示人和事物名称的词,经常地用作:主 语、宾语、定语、谓语 动词 ——指表示动作、行为和发展变化的词,经常作 谓语。 形容词 ——指表示事物的性质和状态的词,经常作定语、 状语和谓语。
(2)方位名词用作动词: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史记·项羽本纪) ②卫鞅复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 于席也。《史记·商君列传》
2.形容词的一般动词用法
①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孟子·梁惠王上) ②倾夺邻国,而雄诸侯。(贾思勰《齐民要术 序》) ③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诸葛 亮《前出师表》)
(1)名词的意动用法
所谓“名词的意动用法”,是把它后面的宾 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用作谓语的名 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即“把宾语当作谓 语”。 ⑴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谷梁传· 僖 公八年》 ⑵孟尝君客我。(《冯谖客孟尝君孟尝君 》) ⑶侣鱼虾而友麋鹿。《苏轼:赤壁赋》 ⑷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柳宗元《封建 论》)
古汉语语法、词性.

语法词性词分虚词、实词两类。
实词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虚词有: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名词一、名词的意义: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叫名词。
二、名词的分类(一)表示人:老师、学生、作家、工人、鲁迅(二)具体事物:天、地、花、草、天空、海洋(三)抽象概念:方法、科学、法律、事业(四)处所:北京、青岛、黄河、长江、三味书屋(五)方位:东、西、南、北、上、下、前、后、左、右、里、外、内、中、间、旁、以前、以南、之下、之后、东边、西面、里头。
(六)时间:早晨、正午、晚上、半夜、上午、白天、夏天、立秋、今天、星期二动词一、动词的定义:表示人或者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等意义的词叫动词。
二、动词的分类:1.动作行为:穿、跳、走、纪念、朗诵。
2.存在变化:有、增加、缩小、扩大、发生.3.心理活动:想、懊悔、喜欢、担心。
4.可能意愿:应该、应当、能够、愿意、必须、敢、肯、会、能、要、可以。
5.趋向:上、下、来、去、上去、下去、进来、进去、起来、上来。
6.判断:是、就是、正是7.使令:使、让、派、请、叫、要求、命令、推举、允许、鼓动、鼓励。
形容词一、形容词的定义: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或状态的词叫形容词。
二、形容词的分类:1.形状:大、小、高、圆、长、短、高大、肥胖2.性质:好、坏、镇定、勇敢、乐观、伟大、优秀3.状态:愉快、慌张、急躁、迅速、朦胧、桔红数词一、数词的意义;表示数目的词叫数词。
二、数词的分类1.基数(确数)一、二、千、万、亿2.序数:第一、三掇、三年级、六楼、初五、老三.3.分数:三分之一、九成4.倍数:三倍、十倍、翻一番5.概数:十几个、十余人、三十多岁、两三个、成千上万、很多人量词一、量词的意义:表示人、事物或行为的单位的词。
二、量词的分类l_名量(表示人或事物单位的词)(l)个体:个、位、尺、只、台、条(2)集体:批、帮、群、套、双、副、对、类(3)不定量:些、点(4)度量衡:丈、尺、里、亩2.动量(表示动作行为的单位)次、回、下、趟、遍、阵、场、遭、焉动量词也可以借用跟动作有关的事物的名词。
古今汉语语法的差异

古今汉语语法的差异一、古今汉语语法的差异和文字、词汇等相比,古今汉语语法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古汉语语法和现代汉语语法相同的地方很多。
从词类方面看,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一样,可分为实词和虚词。
能够独立充当句子成分或者能够和别的词组合短语的词就是实词;反之,只表示句子中多个成分之间的关系和表示句子的语气的词就是虚词。
实词大多通过词汇意义起作用。
虚词大多是通过语法意义起作用。
当然,实词和虚词都有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只是虚词以表现语法意义为主。
这些特征,在古今汉语中都得以鲜明的表现。
所谓词的语法意义,指的是词在句子中所处的地位和它们之间关系的意义。
无论古代汉语,还是现代汉语,一般把他们的实词分为名词、动词、形态词、代词、数量词等,把虚词分为连词、助词、介词、叹词等。
《马氏文通》中把“词”成为“字”,还有其他许多学者也是这样称谓的,如清代学者袁仁林《虚字说》,刘淇《助字辨略》中都是这样称谓的。
把“词”看作“字”,和汉语的特点密不可分。
作为表意文字,字既是表音单位,又是表意单位,有些字有数个不同的读音,每个字在特定的语境中只能读一个音。
字有不同的写法,但在一种场合,只能写一种字体。
大多数字有独立的表意功能。
古代汉语中往往一个字就是一个词。
现代汉语中虽然多音节词不断增多,但字和词有着直接的密不可分的联系。
从句子成分方面来看,现代汉语句子中的主干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和枝叶成分定语、补语、状语,在古代汉语中都存在。
因此文言文的句子成分,与白话文一样,也分为基本成分、附加成分和独立成分三大类。
这些成分的特点和划分,古今汉语中大同小异。
总体上看,古今汉语语法一脉相承,但语言毕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演化,在发展演化过程中,出现了许多语法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现象比较普遍词类活用指某类词跟它通常的意义都不一样。
从语义上讲,它应该属于一种词义的引申,但与一般词义引申不同。
一般词义引申,意义是固定的,是历史的积淀,已经成为语言运用中的常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法词性
词分虚词、实词两类。
实词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虚词有: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
名词
一、名词的意义: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叫名词。
二、名词的分类
(一)表示人:老师、学生、作家、工人、鲁迅
(二)具体事物:天、地、花、草、天空、海洋
(三)抽象概念:方法、科学、法律、事业
(四)处所:北京、青岛、黄河、长江、三味书屋
(五)方位:东、西、南、北、上、下、前、后、左、右、里、外、内、中、间、旁、以前、以南、之下、之后、东边、西面、里头。
(六)时间:早晨、正午、晚上、半夜、上午、白天、夏天、立秋、今天、星期二
动词
一、动词的定义:
表示人或者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等意义的词叫动词。
二、动词的分类:
1.动作行为:穿、跳、走、纪念、朗诵。
2.存在变化:有、增加、缩小、扩大、发生.
3.心理活动:想、懊悔、喜欢、担心。
4.可能意愿:应该、应当、能够、愿意、必须、敢、肯、会、能、要、可以。
5.趋向:上、下、来、去、上去、下去、进来、进去、起来、上来。
6.判断:是、就是、正是
7.使令:使、让、派、请、叫、要求、命令、推举、允许、鼓动、鼓励。
形容词
一、形容词的定义:
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或状态的词叫形容词。
二、形容词的分类:
1.形状:大、小、高、圆、长、短、高大、肥胖
2.性质:好、坏、镇定、勇敢、乐观、伟大、优秀
3.状态:愉快、慌张、急躁、迅速、朦胧、桔红
数词
一、数词的意义;表示数目的词叫数词。
二、数词的分类
1.基数(确数)一、二、千、万、亿
2.序数:第一、三掇、三年级、六楼、初五、老三.
3.分数:三分之一、九成
4.倍数:三倍、十倍、翻一番
5.概数:十几个、十余人、三十多岁、两三个、成千上万、很多人
量词
一、量词的意义:表示人、事物或行为的单位的词。
二、量词的分类
l_名量(表示人或事物单位的词)
(l)个体:个、位、尺、只、台、条
(2)集体:批、帮、群、套、双、副、对、类
(3)不定量:些、点
(4)度量衡:丈、尺、里、亩
2.动量(表示动作行为的单位)
次、回、下、趟、遍、阵、场、遭、焉
动量词也可以借用跟动作有关的事物的名词。
如:画一笔、切一刀、工作一星期、学习一下午、踢一脚、送一车
说明:在现代汉语中,数词本身只表示抽象的数的概念,在计算事物或动作的数量时,数词的后面必须加上量词,数词跟璺词连用就是数量词,
代词
一、代词的意义: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短语和句子的词叫做代词。
二、代词的分类
1.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的名称)
大家、人家、你、我、他们、我们、自己
2.疑问代词(用来捉出问题)
谁、什么、怎样、哪、哪里
3.指示代词(用来区别人或事物)
这、那、这里、那里、这么、那么、每、各
副词
一、副词的意义: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边表示程度、范围、时间、语气、然否等的词叫副词1.他终于来了。
(程度)
2.我们都参加了保险。
(范围)
3.老汉心里格外高兴.(程度)
4.我们一定能学好汉语.(然否肯定)
5.他没有完成作业。
(然否否定)
6.这本书大约四百页。
(然否不定)
7.我就不相信鬼话。
(语气)
8.他又唱又跳。
(关联)
二、副词的分类
1.时间(动作行为的时问、频率)
已经、正在、将要、快要要、马上、顿时、不久、忽然、一时、终于、常常、往往、再三、向来、始终、永远、猛地、一旦、暂时、渐渐、赶紧、恰巧、仍旧、曾、才、在、将、就、先、再
2.范围
都、全、总、只、仅、全部、总共、统统、只好、仅仅
3.程度
很、最、太、更、还、非常、十分、格外、稍
4.然否
(1)肯定:必、必定、一定、准
(2)否定:不、没有、甭、未必
(3)不定:也许、或许、大概、大约
5.语气:可、偏偏、索性、简直、原来、反正、居然、难道、究竟、是
6.关联:又、也、再、还、才
三、副词“白、怪、老、冲”与形容词的区别。
“白、怪、老、挣”同名词组合是形容词,同动词和形容词组合是副词。
怪事怪好看
形容词白布净水老人
副词白跑一趟身上净是土老说不完
连词
一、连词的意义:能够把两个词或比词大的单位连接起来的词叫连词。
二、连词的分类
1.并列;和、跟、同、及、与、并、并且、而
2.递进:并、并且、而且、况且、不但…而且…、不仅…并且…
3.选择:或、或者、或是、不是…就是…、要么…要么…、是…不是…
4.转折:但、但是、可是、然而、而、不过、虽然…但是…
5.假设:如果、假设、假若、倘若、要是、只要、即使、倘使、要不是
6.条件:只有、除非、无论、不论
7.因果:因为、所以、因此、以致
助词
一、助词的意义:附着在词、短语或者句子上,表示一些附加意义的词叫助词·
二、助词的分类
1.结构助词
(l)的、地、得、所
我们的祖国欣欣向荣。
一个老女人慢慢地倒下了。
我要认真地学汉语。
脸烫得像刀割一样。
这是闰土的父亲所传授的方法。
(2)“的”字短语:“的”附着在词或短语后面,合起来表示人或者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一个名词,这种短语叫作“的”字短语。
(3)“所”字短语:所和后面的动词和起来组成的短语叫做“所”字短语,其作用和“的”字短语相同。
①我们要爱人民之所爱。
②我们要想人民之所想。
2.动态助词着了过
(l)“着”表示动作,变化正在进行,如:他在笑,他在看着。
(2)“了”表示动作、变化已经完成。
如:这本书,他看了。
他已经走了。
(3)“过”表示动作、变化已经过去如:我去过。
他昨天到我家来过.
3.语气助词
附着在句子术尾,表示说话语气的词叫语气词。
主要有:“的、了、呢、吗、吧、啊”等几个。
语气助词能表示陈述、疑问、祈使和感叹的语气·
(1)你这样做是不行的。
(陈述)(2)我原先不喜欢学汉语,现在喜欢了。
(陈述)
(3)你喜欢文学吗?(疑问)咱们唱哪支歌啊?(疑问) (4)你再给我讲个故写知巴!(祈使)(5)我不能讲了,就要开会了。
(祈使)(6)时间过的真快啊!(感叹)
(7)今天的少年儿童多幸福啊l(感叹)
叹词
叹词的意义:表示强烈感情或招呼、应答声音的词叫叹词。
有:啊、哎、唉、呸、嗯、喂、哈哈
叹词是一种特殊的虚词,它永远不跟别的词发生关系,总是单独用在句子的前面,后面或中间。
如:1.喂!你在哪里?2.咱们工人有力量.3.你也有今天,哼!
拟声词
模拟水物、动作声音的次叫拟声词。
拟声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很灵活,可以用在句首,也可以用在句中或句末。
如:1.砰,叛徒应声倒下了。
2.他身上冒着呼呼的火苗。
3.敌人吓的心里直扑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