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之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以下是一些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词类及其活用形式:
1. 动词(动作的词):
-走:走、走了、走向、走出、走来
-读:读、读书、读了、读到、读来
2. 形容词(描述事物特征的词):
-美:美、美丽、美好、美人、美丽的
-大:大、大的、大人、大了、大起来
3. 名词(表示人、事物或抽象概念的词):
-人:人、人们、人的、人家、人们的
-山:山、山上、山下、山水、山的
4. 副词(修饰动词、形容词、其他副词等的词):
-很:很、很美、很大、很好、很远
-忽然:忽然、忽然间、忽然起来、忽然间的、忽然变化
5. 介词(表示事物之间关系的词):
-在:在、在里面、在外面、在前面、在后面
-为:为、为了、为人、为什么、为着
6. 连词(连接词语、句子之间关系的词):
-和:和、和他、和平、和谐、和睦
-若:若、若是、若非、若不、若然
这只是一小部分古代汉语中常见词类的活用形式,古代汉语的用法相对复杂,需要根据具体语境进行理解和运用。
古代汉语的文献和古籍中有大量丰富多样的词类活用形式,需要通过学习和阅读来更好地掌握。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甲类词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点,并临时作乙类词用,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
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词类活用的类型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㈠判断方法在汉语中,名词不能带宾语,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如果名词带宾语了,说明它临时具有动词的性质,就是词类活用。
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果两个名词连用,二者之间既非并列关系,也非修饰关系,其中必有一个活用成了动词;又因为能愿动词只能修饰动词,所以,如果名词前紧接能愿动词时,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
㈡活用形式1.名词十名词(组成主谓结构、动宾结构或动补结构,其中一个名词用作动词。
前一个名词用作动词,属于动宾结构、动补结构;后一个名词作动词的,属于主谓结构)例1 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廉颇蔺相如列传》)例2 晋军函陵(军,驻扎.驻军)(《烛之武退秦师》)分析例1中“舍”本是名词,用在宾语“相如”前,活用为动词,是“安置(相如)住宿”的意思,“舍相如”是动宾结构;例2中“军”本是名词,用“函陵”前,活用为动词,是“驻扎”的意思,“军函陵”是动补结构。
2.副词作状语十名词(组成状谓结构,名词活用为动词)例3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祖,效法.模仿)(《屈原列传》)例4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称王,此处指统一天下)(《寡人之于国也》)分析例3中“祖”本是名词,这里用在副词“皆”后,活用为动词,是“效法.模仿”的意思。
例4中“王”本是名词,这里用在副词“不”后,活用为动词,是“称王,此处指统一天下”的意思。
3.能愿动词+名词(组成状谓结构,名词活用为动词)例5 左右欲刃相如(忍,用刀杀)(《廉颇蔺相如列传》)例6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游水.游泳)(《劝学》)分析例5中“刃”本是名词,这里用在能愿动词“欲”之后,宾语“相如”之前,活用为动词,含有“杀”的意思,“欲刃相如”就是“想用刀杀掉相如”的意思。
高考古汉语词类活用详解

高考古汉语词类活用详解1.名词活用为动词(1)名词+宾语例如:籍吏民,封府库。
(《鸿上宴》)——登记官吏、百姓,封闭财物仓库。
(2)副词作状语+名词例如:汉水又东。
(《水经注·江水》)——江水又向东流。
(3)能愿动词+名词例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凭借船桨的人,并不会游水,却能横渡江河。
(4)名词+补语例如:沛公军霸上。
(《鸿门宴》)——沛公在霸上驻扎军队。
(5)名词充当连动式谓语组成部分。
例如: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
(《赤壁之战》)——孙权聪明仁德,尊敬贤者,礼遇士人。
(6)叙述句的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他词语作谓语中心词,事物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例如: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
(《采草药》)——如平原三月开花的,到深山中就得在四月开花。
(7)两个名词连用,不存在并列、同位和修饰关系,不带计量意义时,第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答司马谏议书》)——如果说现在什么都不做,只是恪守前人的旧法,那么我不能接受。
(8)在复句中充当一个叙述性独词分句,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例如:权,然后知轻重。
(《孟子·梁惠王上》)——权衡,而后才能知道轻重。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不带宾语的,但是如果带了宾语,就是用作一般动词,例如:(1)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屈原列传》)——后来让上官司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
(2)亲贤臣,远小人。
(《出师表》)——亲近贤臣,疏远小人。
(3)素善留侯张良。
(《鸿门宴》)——(项伯)平日善待留侯张良。
(4)峨大冠,拖长绅。
(《卖柑者言》)——戴着高大的帽子,拖着长长的腰带。
(5)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论贵粟疏》)——因此贤明的君主重视粮食而轻视金玉。
(6)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尊重大国的威望而表示敬意啊。
3.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即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的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
古代汉语5-词类活用.

练习
完璧归赵
兵不血刃
降龙伏虎
持久清新口气。(纳爱斯牙膏)
溶栓胶囊,康复一人,幸福全家。(溶栓胶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老 子· 小国寡民) 今先生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战国策· 苏秦连 横约纵) 吾之妻美我者,私我也。(战国策· 齐策) 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孟子· 尽 心上)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荀子· 天论) 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晁错· 论贵粟疏)
练习
不耻下问
是古非今
幕天席地
草菅人命
3.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
子· 劝学》) 有一母见信饥,饭信。(《史记· 淮阴侯列 传》) 范增数目项王。(史记· 鸿门宴) 狐死首丘,代马依风。(后汉书· 班超传) 晋灵公不君。(左传· 宣公二年) 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史记· 廉颇)
驴不胜怒,蹄之。(柳 宗元《三戒》) 方位名词也可用做一般 动词,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史记· 项羽本纪》) 齐军既已过而西矣。 (史记孙膑)
日渐暮,遂前其足,手 向后据地,坐而下脱。 (徐宏祖《游天都》)
4.名词作状语
表示处所 表示工具 表示态度 表示比喻
表示处所
诸侯之骄我者,吾不为臣。(荀子· 大略) 武安侯新用事,欲为相,卑下宾客。(史记· 魏其安 侯列传) 群卿不揖客。(杨雄《解嘲》) 今无故而反臣之。(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 以上,黑体词活用为”向动”.
8古代汉语词类的活用

变化);意动用法强调主观看法(宾语一般不发生
变化)。
在古代汉语中,同一个名词或形容词带 宾语,可以是使动,也可以是意动。比较: ①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荀子·劝学)
[使自身变得完美。]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战国
策·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本身无变化。]
又如: ①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斫而小 之,则王怒。(孟子·梁惠王下) ②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上)
[名词作状语的表义特点]:
古代汉语语法
古代汉语
词类de活用
一、词类活用的定义
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在可以按照一定
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
的基本功能,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叫
做词类活用。
中国队大胜美国队
中国队大败美国队
二、词类活用的类型
(一)使动用法
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
使动用法的特性: A、使动用法的谓语不是对主语的陈述, 而是陈述宾语; B、使动用法就是以动宾结构的形式表 达了兼语式的内容; C、多数使动用法可以用今天的动补结 构来翻译。
①孟尝君客我。(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②侣鱼虾而友麋鹿。(苏轼:赤壁赋)
[讨论]:
1.王安石《伤仲永》:“邑人奇之,稍
稍宾客其父。”其中“奇”“宾客”用法。
[稍稍:纷纷。] 2.教材P201《孙膑》:“齐威王欲将孙 膑”,注:“将:以……为将。” 又教材
P277认为是使动。
(三)名词用作动词
现代汉语的用例:“长此以往,国将
①晋侯饮赵盾酒。(左传·宣公二年)
②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论语·微子)
(3)宾语未出现的使动用法(古汉语中少见)。
古汉语词类活用简析

古汉语词类活用简析在古代文献中,汉语的词类活用是一个重要的词汇现象。
不同于现代汉语,古汉语的词类活用是广泛应用的,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
在本文中,我们将简要地介绍古汉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结合一些例子进行说明。
一、名词类1. 名词的数古汉语名词的数有单数和复数之分。
复数形式的产生有以下几种方式:1)以“们”,“等”等结尾,如众人,诸侯等;2)重复同一个名词,如船船,马马,云云等;3)以“家”,“处”等词语表示单位数量,如三家、五处等。
例如:“笔下生花,语惊四座。
赖有牛倌心疼,毛驴皆知我心事。
”这里的“牛倌”和“毛驴”都是复数形式。
古汉语的名词有主格、宾格、属格、呼格、纪格等格。
其中,主格表示名词是主语,宾格表示名词是宾语,属格表示名词为某物的属主,呼格表示名词为被称呼的对象,纪格表示名词的标志。
例如:“夫君入宫天一九年,铜马铁骑空相见。
”这里的“夫君”是主格,“天”是宾格,“骑”是属格,“铜马铁骑”是呼格,“九年”是纪格。
二、动词类古汉语动词的时态有过去、现在、将来三种。
例如:“圣人于帝王之世,主文修武,将海内九州融为一体。
”这里的“于帝王之世”表示过去时,“主文修武”表示现在时,“将海内九州融为一体”表示将来时。
2. 动词的语气古汉语动词的语气有陈述语气、祈使语气、疑问语气、假设语气等。
例如:“请安!疏阔虑得太深,盼吾妻永保清明。
”这里的“请安”是祈使语气,“盼吾妻永保清明”是假设语气。
三、形容词、副词类1. 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古汉语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的构成方式与现代汉语相似,一般在词尾加上“于”、“之”的后缀来构成。
例如:“楚王好为长鲸,将千里馀余。
虽有剧波亦不沉,猖珵可餐,不可制伏者也。
”这里的“长”是比较级,“最”是最高级。
古汉语形容词和副词的程度有“甚”的方式。
例如:“甚矣吾衰!”这里的“甚”表示非常,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很”。
综上所述,古汉语的词类活用现象非常丰富,是研究古代汉语语法的重要内容之一。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活用概念:指一个词在一定条件下,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
词类活用几种主要类型:一.名词用作状语二.意动用法三.使动用法四.名词用作动词一.名词用作状语(古代汉语除专有名词外,一般名词都可以作状语。
)(一).时间名词作状语1.表示行为变化的时间,例:1)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夜:在夜里)2)朝辞白帝彩云间。
(李白《早发白帝城》)2.“岁”、“月”、“日”的用法,不是单纯的时间修饰,意义复杂:1).岁,月,日+行动性动词。
例:吾日三省吾身。
日:每天2)日月作状语,表示情况逐渐发展。
例: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三国志.诸葛亮传》)日:一天天。
3)“日”用在句首,表示对往事的回顾。
例:日我先君共王引领北望。
(《左传》)“日”表回溯4)表及时,按时,当时。
例:秋水时至,百川灌海。
(《庄子.秋水》)时:及时5)时间名词作状语,用“而”或“以”与谓语中心连接。
例: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二).普通名词作状语。
1.表示工具或依据。
例:1) 伍子胥橐载而出韶关。
(《战国策·范雎说秦王》)2) 失期,法皆斩。
(《史记·陈涉起义》)例一中“橐”本义是“口袋”,在这里用在动词“载”的前面,作状语。
表示行为的工具或凭借。
意思为“用橐载”。
例二中“法”是名词,在句中作“皆斩”的状语,表示依据。
译为“按照法律”2.表示对人的态度。
例: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史记·鸿门宴》)例子中“兄”是名词用作“事之”的状语。
表示“用对待兄长的态度去对待他”。
3.表示方位或处所。
例:1) 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山海经·夸父逐日》)2)蜀太守以下郊迎。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例一中“北”是方位名词,用作动词“饮”前面,作状语,表示方位。
意思是“向北”。
例二中的“郊”是名词,作“迎”的状语,表示处所。
意思为“在郊外”。
4.表示比喻。
例:1) 嫂蛇行匍伏。
古代汉语 词类活用

——使宾语或第三者做什么 夫割地包利,五伯之所以覆军禽将而求也。
(史记· 苏秦列传)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3、名词的使动用法 ——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意动用法
• 定义
——谓语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 意
思。
注意:是主观认为,而非客观事实。 惟大辟无可要,然犹质其首。(方苞《狱中杂记》) 工师得大木,则王喜·· ·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 (孟· 梁惠王下)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孟· 尽心上)
名词用如动词 1
• 名词用如动词: 名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的意动用法 其他 普通名词
方位名词
名词用如动词 2
• 辨别名词活用为动词的方法 :
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既不是并列结构,又不是偏 正结构,则前一个名词常常活用为动词。
动宾结构:擅爵人,赦死罪。(贾谊《治安策》)
名词用作状语
• “时”
表“当时”: 表“按时”: “时大风雪。” “秋水时至。”
表“时时”、“时常”: “时蒙 卷轴。”
主谓结构:子房前! (史记· 留侯世家) 2、名词、形容词放在“所”字后面,活用为动词。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 3
3、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欲”、 “足” 等能愿动词后面,活用为动词。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 (论语· 公冶长) 4、名词放在副词后面活用为动词。 5、名词放在“之”、“我”等代词前面,活用为动 词。 6、名词后面用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名词活用为动 词。 请句践女女于王。 (国语· 句践灭吴) 7、名词用“而”连结时,活用为动词。
通论(十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成因分析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他词类,例如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或者基本词类不变而用法比较特殊,例如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现象。
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特点之一。
词类活用中活用词的词汇意义和语法功能都有可能发生变化,而这些变化具有直接性,也就是说发生活用的词并不需要借助其他词汇的帮助可直接进行活用。
那么这些词为什么自身能够进行活用并且普遍存在,就是本文想要探讨的主要问题。
个人认为,语言的简洁节约性是古汉语中词类活用现象普遍存在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语言的修辞性和句子结构的模式化也是其中原因。
一.语言的经济性原则
马丁内指出:语言的经济性是人的交际表达和人的自然惰性直接相互冲突的结果。
语言经济原则能对语言结构演变的特点和原因做出合理的解释。
众所周知,古汉语要比现代汉语更为简洁凝练,其语言经济性也更为突出。
这种经济性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古代汉语相较于现代汉语而言,词汇贫乏。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事物的不断出现对言语的表意功能要求更高。
为了表达更加丰富的社会内容,人们往往需要扩充词汇,一般可以选择从语音方面分化出新词,形成同形异义词;或者选择创造区别性更强的新造次来代替。
但这两种选择都比较难,都为容易的方法就是进行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实际上就是利用现有的词汇去表达更复杂的内容,增加词汇的表意功能,这样做在经济性层面就减少人们需要记忆
的词汇容量。
但词类活用易使一个词语蕴含的义项过多,反而不便于人们记忆和使用。
一个弊端就推动了古代汉语向近代汉语发展过程中旧词义项与新造词的相互照应。
例如古代汉语中“歌、衣、舞”既具有名词的功能,又时常活用为动词,现代汉语中“唱、穿、跳舞”的词汇出现就取代了“歌、衣、舞”的动词义,减少了单词义项过多过杂的现象。
(二)古代汉语常常出现成分省略的现象
如果我们将出现词类活用情况句子进行观察和比较,我们就会发现这些句子中常常会出现成分省略的现象。
以更简短的句子表达更丰富的内容也是语言经济性的表现之一。
例如“瓜时而至”按句意来说应该指的是“瓜熟了的时候到那里”,但句子中“瓜”后面省略了述语“熟”,这就导致“瓜”需要表达“瓜熟了”的意思,也就必须活用为动词了。
类似的句子还有“今君欲一天下”“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王必欲长王”等,这些句子都是省略了充当谓语的动词而将其余部分直接充当谓语,这也造成了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成动词的现象。
除此之外,名词、动词作状语很多时候也是因为句子中省略了表示比喻关系的动词“像、似、若、如”等或者省略了引入方式、处所、工具等的介词,如“豕人立而啼”省略了“像(人)一样”,“又郊败之”省略了“在(郊外)”。
二.语言的修辞性
古代文人乐于追求语言的表达效果,词类活用可以说是他们为了使语言表达更加丰富形象,富有文采,使语句更加抑扬顿挫而使用的
修辞手法。
如“嫂蛇行匍伏”“老人儿啼”中“蛇”和“儿”都是名词作状语,意指“像蛇一样”形象地写出了嫂子的卑躬屈膝,卑微讨好;“像小孩子一样”生动地描写了老人哭泣的样子,都增加了语言的文采和修辞效果。
再者,例如“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中“广、强、博”都是使动用法,意指“使国土面积更广,使民众更富有,使德行更博大”,若是按意义直接表达就会显得不够简洁凝练,语句读起来不够有气势,汉语抑扬顿挫的感觉也没法体现,这也是印证了古汉语词类活用在语言表达上的作用。
三.句子结构的模式化
句子的组合是有特定的规则的,这种规则可分为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
规则的确定会使句子的表达形成一些固定的结构模式。
为了适应这种固定的句子结构模式,词类活用就成为了必然的要求。
古代汉语也许是“依句定类,离句无类”的,与现代汉语中词类具有稳定性,可以“离句无类”的现象有所不同。
固定的句子模式,只能要求词类进行变化,也就产生了词类活用。
以上几点是个人对于为何词类活用现象在古代汉语中普遍存在的原因的理解,其中“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和“语言的修辞性要求”是个人觉得更为准确,更有说服力的原因分析,“句子结构的模式化”则更多是参考书籍后懵懂的理解,尚有不明确的地方值得深究。
16级中文基地班黄林洁 41602355
(古代汉语作业第571页十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