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瓶间气体泄漏应急救援预案
气瓶间气体泄漏应急救援预案

气瓶间气体泄漏应急救援预案
1. 确认泄漏源:首先,需要确认气瓶间的气体泄漏是否真实存在,可以通过气味、噪音、气体排放等方面进行观察和判断。
2. 疏散人员:如果发现气瓶间确有气体泄漏,应立即发出紧急疏散指令,确保人员安全离开事发区域。
应提前制定好疏散路线和集合点,确保疏散的有序进行。
3. 呼叫专业人员:同时,应立即呼叫相关的专业救援人员进行应急处理。
这些人员通常是有资质和经验的消防员或专业的气体泄漏应急救援队伍。
4. 尽量避免点火和创生火源:在气瓶间发生气体泄漏时,尽量避免使用明火和电火花等创生火源,以免引发爆炸或火灾。
应关闭燃气和电源设备,以减少潜在的危险。
5. 制定隔离措施:应在事发区域内设立隔离带,避免其他人员进入泄漏区域。
同时,可以使用栅栏、标志等设施进行明显的警示,提醒他人注意。
6. 确定泄漏类型和特性:根据泄漏气体的类型和特性,可以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例如,对于有毒气体泄漏,应穿戴防护装备,尽量将气体限制在泄漏区域;对于易燃气体泄漏,可以使用灭火器进行灭火。
7. 配合救援人员进行处理:一旦专业救援人员到达现场,应积极配合其进行应急处理。
提供必要的信息和支持,协助其进行泄漏源的封堵或其他安全措施。
8. 事后处理和事故调查:在泄漏事故处理完毕后,还应进行事后处理和事故调查。
检查是否还存在潜在隐患,并做好相关记录,以便日后参考和总结经验教训。
以上是针对气瓶间气体泄漏的应急救援预案,具体的应对措施还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和实际需求进行调整和完善。
同时,应提前开展相关的培训和演练,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和应变能力。
气瓶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一、总则1.1 编制目的为有效预防和应对气瓶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特制定本预案。
1.2 编制依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本预案。
1.3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本地区范围内发生的气瓶事故,包括气瓶爆炸、泄漏、火灾等。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2.1 应急救援领导小组成立气瓶事故应急救援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指挥调度、决策指导等工作。
组长:XX(单位负责人)副组长:XX(单位分管负责人)成员:XX(相关部门负责人)2.2 应急救援指挥部成立气瓶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负责具体实施应急救援工作。
指挥长:XX(应急救援领导小组组长)副指挥长:XX(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副组长)成员:相关部门负责人、专家、志愿者等。
2.3 应急救援队伍成立气瓶事故应急救援队伍,负责现场救援、人员疏散、物资保障等工作。
救援队伍组成:1. 消防救援队伍;2. 医疗救护队伍;3. 通讯保障队伍;4. 物资保障队伍;5. 后勤保障队伍。
三、应急救援程序3.1 预警与报告1. 发现气瓶事故苗头时,立即向应急救援指挥部报告;2. 应急救援指挥部接到报告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工作。
3.2 现场处置1. 疏散人员:立即组织人员疏散到安全地带,确保人员安全;2. 控制火势:使用灭火器材、消防设施等控制火势,防止事故扩大;3. 救援受伤人员:医疗救护队伍迅速开展现场救护,将伤员送往医院;4. 消除隐患:针对事故原因,采取有效措施消除隐患。
3.3 信息发布1. 及时向公众发布事故信息,引导舆论;2. 加强与媒体沟通,确保信息准确、及时、权威。
3.4 应急救援结束1. 事故原因调查:组织相关部门对事故原因进行调查;2. 后续处置:根据事故调查结果,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四、应急保障措施4.1 人员保障1. 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培训,提高救援能力;2. 建立应急救援队伍备勤制度,确保随时应对突发事件。
气瓶现场应急处置预案

一、预案目的为确保在气瓶意外泄漏、火灾、爆炸等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应急处置,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特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公司内部气瓶储存、使用、运输等各个环节可能发生的气瓶泄漏、火灾、爆炸等紧急情况。
三、应急处置原则1. 预防为主,常备不懈。
2. 生命至上,安全第一。
3. 快速反应,协同作战。
4. 信息畅通,及时报告。
四、组织机构及职责1. 应急指挥部成立气瓶现场应急处置指挥部,负责统一指挥、协调、调度应急处置工作。
指挥部下设以下小组:(1)现场救援组:负责现场应急处置、救援工作。
(2)警戒保卫组:负责现场警戒、人员疏散、交通管制等工作。
(3)医疗救护组:负责受伤人员的救治、转运等工作。
(4)信息保障组:负责信息收集、上报、发布等工作。
(5)后勤保障组:负责物资保障、车辆调配、通讯保障等工作。
2. 各小组职责(1)现场救援组:负责现场应急处置、救援工作,包括泄漏控制、火灾扑救、人员疏散等。
(2)警戒保卫组:负责现场警戒、人员疏散、交通管制等工作,确保现场安全有序。
(3)医疗救护组:负责受伤人员的救治、转运等工作,确保伤员得到及时救治。
(4)信息保障组:负责信息收集、上报、发布等工作,确保信息畅通。
(5)后勤保障组:负责物资保障、车辆调配、通讯保障等工作,为应急处置提供有力保障。
五、应急处置流程1. 报警发现气瓶泄漏、火灾、爆炸等紧急情况时,立即向应急指挥部报告。
2. 应急响应(1)现场救援组:迅速赶到现场,进行泄漏控制、火灾扑救、人员疏散等工作。
(2)警戒保卫组:设立警戒区域,进行人员疏散、交通管制等工作。
(3)医疗救护组:对受伤人员进行救治、转运等工作。
(4)信息保障组:收集、上报、发布相关信息。
3. 应急处置(1)泄漏控制:根据泄漏气体的性质,采取相应的泄漏控制措施,如关闭阀门、堵漏、稀释等。
(2)火灾扑救:使用合适的灭火器材进行火灾扑救,确保火势得到控制。
气瓶泄漏及爆炸应急救援预案

1.1 编制目的确保在气瓶意外泄漏及爆炸紧等急情况下能够及时应对,迅速处理,使财产及环境安全的损失降到最低1.2 合用围用于本公司围可能发生气瓶意外泄漏、爆炸的事故的应急处理。
本预案为公司应急预案体系的专项应急预案。
在《生产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综合预案》(以下简称《综合预案》)的基础上制定,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配合《综合预案》使用。
厂气瓶的种类有:氧气瓶、氢气瓶、氮气瓶、混合气气瓶。
下表为公司气瓶室气体种类和存放量:1 CO 100 40L 5 200否22 O 100 ( 10 ) 40L 10 200否23 CO 20 40L 5 10 否4 NO 2 40L5 50 否5 C H 1 40L6 10否3 66 C H 2 40L 6 10否3 87 CH 2 40L 5 50否48 NO 2 40L 2 1否29 SO 0.1 40L 2 20否210 NH 2 40L 2 10否311 H 100 40L 2 5否212 N 100 40L 30 200 否2.2 风险分2析《根据危(wei)险化学品重大危(wei)险源辨识》( GB18218-2009)规定,由于气瓶是移动压力容器,且存储量远远低于临界值,所以气瓶室气体都不构2.3 几种高纯度气体事故类型及危害程度分析2.3.1 氧气危(wei)险性评估2.3.1.1 与可燃气体形成爆炸性混合物,与还原剂能发生强烈反应。
2.3.1.2 流速过快容易产生静电积累,放电可引起燃烧爆炸。
2.3.1.3 高速氧气流遇油渍、油污易着火。
2.3.1.4 氧气因储存、保管、运输不当,或者遭遇其他突发事件,造成贮存容器及其附属装置损坏,导致泄漏。
一旦泄漏极易引起爆炸,长期吸入纯氧会造成氧气中毒。
2.3.2 氢气危(wei)险性评估2.3.2.1 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气体比空气轻,在室使用和储存时,漏气上升滞留屋顶不易排出,遇火星会引起爆炸。
燃气泄漏处置的应急预案范文(精选6篇)

燃气泄漏处置的应急预案范文(精选6篇)燃气泄漏处置的应急预案1为及时、有序、高效、妥善地处理可能发生在市区的燃气安全事故,最大限度地减轻事故灾害和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国务院《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建设部《城市燃气管理办法》、《广东省燃气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以及《河源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规定,结合市区燃气行业实际情况,特制定本预案。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真正体现以人为本,以最快的速度、最大的效能,有序地实施安全事故救援,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把事故危害降到最低点,维护社会安全和稳定。
(二)基本原则:统一指挥,分工明确,分级负责,行动迅速,单位自救与社会救援相结合。
二、适用范围市区范围内可能发生的因燃气泄漏、燃气设施火灾、爆炸等引起的安全事故适用本预案。
各地和有关单位要根据实际,制定相应预案。
(一)燃气安全事故具体包括:1.燃气企业主要储存设施发生严重泄漏;2.液化石油气(LPG)或液化天然气(LNG)槽车发生严重泄漏或严重交通事故;3.运载大量液化石油气实瓶的车辆在商业街区、居住密集区发生燃气泄漏或交通事故,严重危及安全;4.由于燃气泄漏造成火灾、爆炸事故导致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5.商业街区、居住密集区燃气管道泄漏,严重危及安全。
(二)事故分级。
燃气安全事故按照其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一般分为四级: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
1.特别重大燃气事故(Ⅰ级)。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特别重大燃气事故:(1)造成5万户以上("以上"包括本数,"以下"不包括本数,下同)居民连续停止供气48小时以上;(2)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100人以上中毒(重伤);(3)因自然灾害导致燃气泄漏,紧急疏散、转移群众10万人以上;(4)燃气设施(储罐、输气管道)爆炸并严重泄漏,或装置失控,发生严重火灾,直接经济损失在1亿元以上。
气体泄漏应急预案

气体泄漏应急预案随着现代化工业的不断发展,各类工厂和企业越来越依赖于各种气体。
无论是石油、化工行业,还是电力、能源等领域,对气体的需求都日益增加。
然而,与之相伴的是,气体泄漏带来的安全风险也在增加。
一旦发生气体泄漏事故,可能导致爆炸、中毒、窒息等严重后果。
因此,制定一套完善的气体泄漏应急预案是非常必要的。
应急预案的目的是在事故发生时能够迅速、有序地进行应对,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针对气体泄漏事件的应急预案,需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1. 应急策略针对不同类型的气体泄漏,制定相应的应急策略是应急预案的核心。
首先需要对各类气体的性质和风险进行评估,明确其毒性、可燃性、爆炸性等特点。
然后,针对不同的气体特点,制定相应的处理方法和措施。
例如,对于有毒气体泄漏,需要迅速疏散人员,采取呼吸防护措施;对于可燃气体泄漏,要立即切断气源,并消除火源。
2. 应急组织一个完善的应急预案需要明确各种角色和职责。
应急组织应该设立一个应急指挥部,负责统一指挥和协调应急工作。
指挥部需要有足够的人员和资源,进行应急调度和决策。
此外,还需要设立各类应急小组,包括事故现场勘察组、救援组、疏散组等,各小组之间应有明确的分工和协作关系,确保应急工作的高效进行。
3. 应急装备和器材在应急预案中,应当明确所需的应急装备和器材。
针对气体泄漏事件,常见的应急装备和器材包括呼吸器、化学防护服、气体浓度测试仪等。
这些装备和器材的准备要在平时进行充分的检查和维护,确保在事故发生时能够立即使用。
4. 培训与演练应急预案只有在实际应用时才能发挥作用。
因此,定期进行培训和演练是必不可少的。
培训的对象包括从事危险作业的人员、应急小组成员等。
培训中要强调应急流程、装备使用技巧和团队协作等内容。
而演练则是模拟真实情况,让人员能够熟悉应急程序和应对策略,增强应急能力。
5. 信息与沟通在气体泄漏事件中,信息和沟通至关重要。
应急预案应当考虑到信息的获取、传递和汇报。
气瓶间专项应急救援预案

一、预案编制目的为保障公司气瓶间安全,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减少和预防事故发生,确保员工生命财产安全,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公司气瓶间内发生的火灾、爆炸、气体泄漏等事故的应急救援。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1. 应急救援指挥部:负责应急救援工作的统一指挥和协调,由公司总经理担任总指挥,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
2. 应急救援小组:由消防、安全、医疗、保卫等部门人员组成,负责具体实施应急救援工作。
3. 应急救援物资保障组:负责应急救援物资的筹备、调配和使用。
4. 应急救援通讯组:负责应急救援工作的通讯联络和信息传递。
四、应急救援程序1. 事故发生:气瓶间发生火灾、爆炸、气体泄漏等事故时,事故现场人员立即向应急救援指挥部报告。
2. 应急响应:应急救援指挥部接到报告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通知相关部门和人员赶赴现场。
3. 事故现场处置:应急救援小组根据事故情况,采取以下措施:(1)火场警戒:设立警戒区域,疏散无关人员,确保事故现场安全。
(2)灭火救援:根据火灾类型和气体性质,采取合适的灭火措施,如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泡沫灭火器等。
(3)气体泄漏处理:关闭泄漏气瓶阀门,采取堵漏、吸附等措施,防止气体进一步泄漏。
(4)伤员救治:对受伤人员实施现场急救,并及时送往医院救治。
4. 应急救援结束:事故得到有效控制,现场恢复正常后,应急救援指挥部宣布应急救援结束。
五、应急物资及设备1. 灭火器材:二氧化碳灭火器、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等。
2. 防护用品:防毒面具、防尘口罩、防护服、手套等。
3. 通讯设备:对讲机、手机、卫星电话等。
4. 救援设备:担架、急救箱、氧气瓶等。
六、预案培训与演练1. 公司定期对员工进行应急救援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
2. 定期组织应急救援演练,检验预案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3. 对演练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不断完善应急救援预案。
七、预案修订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如遇国家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及公司实际情况发生变化时,应及时修订。
气瓶间气体泄漏应急救援预案

气瓶间气体泄漏应急救援预案
应包括以下内容:
1. 监测与检查:定期检查气瓶间的气体泄漏风险,确保气体储存设备和管道的安全可靠。
应安装气体泄漏检测器,并定期检查其工作状态。
2. 紧急联系与通知:在气瓶间内设立紧急联系电话,并建立紧急通知链。
一旦发生气体泄漏,及时通知相关人员,包括应急救援人员、消防部门和相关管理人员。
3. 疏散与逃生:在气瓶间内设置疏散标识和逃生通道,并确保通道畅通无阻。
一旦气体泄漏发生,立刻采取疏散措施,引导人员有序撤离。
4. 紧急关闭:设立紧急关闭装置,当气瓶间发生泄漏时,能够及时关闭进气阀门或主要阀门,切断气源。
5. 自救与互救:提供必要的个人防护设备,如呼吸器、防护眼镜、防护手套等。
组织人员进行应急培训,学习如何正确佩戴和使用这些装备。
同时促进组织内部人员之间的互相帮助与互救。
6. 抢修与处理:及时通知专业技术人员和维修人员到场处理泄漏事故,寻找并消除泄漏点。
在处理泄漏期间,应采取措施降低泄漏对环境和人员的危害。
7. 监管与评估:每次发生气体泄漏事故后,进行事故调查和评估,并整理相关数据,为今后的安全管理提供参考。
注意:以上内容仅为应急救援预案的基本要点,具体预案的制定还需根据气体储存设备和管道的具体情况进行详细设计。
此外,还应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制定,并需要定期演练和修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号:AQ-BH-01717( 应急管理)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WORD文档/ A4打印/ 可编辑气瓶间气体泄漏应急救援预案Emergency rescue plan for gas leakage between gas cylinders气瓶间气体泄漏应急救援预案备注:应急预案明确了应急救援的范围和体系,有利于做出及时的应急响应,当发生超过应急能力的重大事故时,便于与应急部门的协调,降低事故的危害程度。
一、乙炔泄露应急处置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予输氧。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
呼吸系统防护: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但建议特殊情况下佩带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眼睛防护: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可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防静电工作服。
手防护:戴一般作业防护手套。
其他防护:工作现场严禁吸烟。
避免长期反复接触。
进入气瓶间救援,须有人监护。
泄漏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
切断火源。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静电工作服。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合理通风,加速扩散。
喷雾状水稀释、溶解。
构筑围堤或挖坑以收容产生的大量废水。
如有可能,将漏出气用排风机送至空旷地方或装设适当喷头烧掉。
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
有害燃烧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灭火方法:切断气源。
若不能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泄漏处的火焰。
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灭火剂: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
管理信息操作的管理:密闭操作,全面通风。
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建议操作人员穿防静电工作服。
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
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
防止气体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
避免与氧化剂、酸类、卤素接触。
在传送过程中,钢瓶和容器必须接地和跨接,防止产生静电。
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
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储存的管理:乙炔的包装法通常是溶解在溶剂及多孔物中,装入钢瓶内。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
远离火种、热源。
库温不宜超过30℃。
应与氧化剂、酸类、卤素分开存放,切忌混储。
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
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
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运输的管理:采用钢瓶运输时必须戴好钢瓶上的安全帽。
钢瓶一般平放,并应将瓶口朝同一方向,不可交叉;高度不得超过车辆的防护栏板,并用三角木垫卡牢,防止滚动。
运输时运输车辆应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
装运该物品的车辆排气管必须配备阻火装置,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装卸。
严禁与氧化剂、酸类、卤素等混装、混运。
夏季应早晚运输,防止日光曝晒。
中途停留时应远离火种、热源。
废弃的管理:处置前应参阅国家和地方有关法规。
建议用焚烧法处置。
毒理学资料急性毒性:纯乙炔属微毒类,具有弱麻醉和阻止细胞氧化的作用。
高浓度时排挤空气中的氧,引起单纯性窒息作用。
乙炔中常混有磷化氢、硫化氢等气体,故常伴有此类毒物的毒作用。
人接触100mg/m3能耐受30~60min,20%引起明显缺氧,30%时共济失调,35%下5min引起意识丧失,含10%乙炔的空气中5h,有轻度中毒反应。
亚急性和慢性毒性:动物长期吸入非致死性浓度本品,出现血红蛋白、网织细胞、淋巴细胞增加和中性粒细胞减少。
尸检有支气管炎、肺炎、肺水肿、肝充血和脂肪浸润。
应急医疗诊断要点:(1)吸入一定浓度后有轻度头痛、头昏。
(2)吸入高浓度时先兴奋、多语、哭笑不安,继而头痛、眩晕、恶心、呕吐、步态不稳、嗜睡。
(3)严重者昏迷。
(4)乙炔急性毒性主要是因为高浓度时置换了空气中的氧,引起单纯性窒息作用,缺氧是主要致死原因。
处理原则:可参考“丙烯中毒”。
(1)患者移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吸氧、保温、静卧,避免过多体力活动和情绪激动。
(2)保持呼吸道通畅,出现呼吸抑制时给予中枢兴奋药,必要时建立人工气道以进行机械辅助呼吸。
(3)护肝,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时发现和处理其他并发症等支持治疗。
(4)严重中毒时慎用儿茶酚胺类药物,防止引起严重心律失常,警惕和处理其他并发症等支持治疗。
预防措施:停止吸入,症状迅速消失。
实际上,乙炔中毒者的症状部分由于混入的磷化氢、硫化氢和其他气体所致。
应注意有否混合气体中毒,尤其是磷化氢中毒的可能性,以便及时抢救。
二、氧气泄露应急处置危险性类别侵入途径:吸入健康危害:常压下,当氧的浓度超过40%时,有可能发生氧中毒。
吸入40%~60%的氧时,出现胸骨后不适感、轻咳,进而胸闷、胸骨后烧灼感和呼吸困难,咳潄加剧;严重时刻发生肺水肿,甚至出现呼吸窘迫综合症。
吸入氧浓度再80%以上时,出现面部肌肉抽动、面色苍白、眩晕、心动过速、虚脱,继而全身强直性抽搐、昏迷、呼吸衰竭而死亡。
长期处于氧分压为60~100kpa(相当于吸入氧浓度40%左右)的条件下可发生眼损害,严重者可失明。
爆炸危险:本品助燃急救措施皮肤接触:液氧温度为-30度,直接接触会造成冻伤。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
消防措施危险特性:是易燃物、可燃物燃烧爆炸的基本要素之一,能氧化大多数活性物质。
与易燃物(如乙炔、甲烷)等形成有爆炸性的混合物。
灭火方法:用水保持容器冷却,以防受热爆炸,急剧助长火势。
迅速切断气源,用水喷淋保护切断气源的人员,然后根据着火原因选择适当灭火剂灭火。
泄漏应急处理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
切断火源。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一般作业工作服。
避免与可燃物或易燃物接触。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合理通风,加速扩散。
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
操作处置与储存操作注意事项:密闭操作,提供良好的自然通风条件。
操作人员必须经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
远离易燃、可燃物。
防止气体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
避免与活性金属粉末接触。
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钢瓶与附件破损。
配备想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储存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
远离火种、热源。
库温不宜超过30℃。
应与易(可)燃物、活性金属粉末等分开存放,切忌混储。
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安全防护储区控制:提供良好的自然通风条件呼吸系统和防护:一般不需特殊防护眼睛防护:一般不需特殊防护。
身体防护:穿一般作业工作服。
手防护:带一般作业防护手套。
其他防护:避免高浓度吸入。
运输管理包装方法:钢制气瓶运输注意事项:氧气钢瓶不得沾油脂。
采用钢瓶运输时必须戴好钢瓶上的安全帽。
钢瓶一般平放,并应将瓶口朝同一方向,不可交叉;高度不得超过车辆的防护栏板,并用三角木垫卡牢,防止滚动。
严禁与易燃物或可燃物、活性金属粉末等混装混运。
夏季应早晚运输,防止日光暴晒。
三、氩气泄露应急处置急救措施皮肤接触:接触液氩,可形成冻伤。
用水冲洗患处,就医眼睛接触:液氩溅入眼内,可引起炎症,翻开眼睑用水冲洗,就医。
吸入:将患者移至空气新鲜处。
呼吸停止,施行呼吸复苏术,心跳停止,施行心肺复苏术,就医。
消防措施危险特性:氩本身不燃烧,但盛装氩气容器与设备遇明火高温可使器内压力急剧升高至爆炸,应用水冷却火中容器。
有害燃烧物:无灭火方法及灭火剂:用水冷却火中容器,用着火环境相适应的灭火剂。
泄漏应急处理泄漏应急处理:切断气源,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处理泄漏事故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处理液氩应配带防冻护具。
若气瓶泄漏而无法堵漏时,将气瓶移至空旷安全处放空。
操作处置与储存应急预案实例| Example Of Emergency Plan应急管理操作处置注意事项:密闭操作,加强通风,设有事故强制通风设备,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
持证上岗,操作时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充装时要控制充装速度。
充装时间不少于30min。
液氩泄露严防冻伤储存注意事项:储存于通风库房,远离火种、热源、气瓶应有防倒措施。
大于10立方米低温液体储槽不能放在室内。
这里填写您的公司名字Fill In Your Business Name Here第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