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虚静”与“迷狂”

合集下载

试论陶渊明诗歌创作的“虚静”特点

试论陶渊明诗歌创作的“虚静”特点
Ab ta t Ta u n mi s r c : o Y a — ng’ e Spo ms whih wo e wond r t i p e t n o de c v e s wih sm l hi gs t mon t a e t s r t he
p e ’ o l e s n l y a d i a ia in a ef l o h r sa d q ie smp e Th i u r a ue — o t Sn be p ro ai n m gn to r ul fc a m n ut i l. t er“ n e l it q
n s ”l si h e s e t :u r a q i t e so u s i g m a e i l a if c i n, fs ii a d o p r — e s i t r e a p c s n e l u e n s fp r u n t ra s ts a t e n o o p rt n fa p e
“ 虚静 ” 的认 识 运 用 到 社 会 政 治 生 活 中 , 叫人 心 无 欲
持“ 思之官 ” 的平 静 。 除幻觉 、 排 乱想 的干 扰 , 而使认 从
识 自由进 行 。 达到 明察 事 理 的 目的 , 人 面对 忧 患 而 叫 求 济世 , 知其不 可 为而 为之 。
念 , 受世 问忧患 的侵 扰 , 不 知其不 可 为而不 为 , 主张 与
cai no h e u y it ft e b a t . o
Ke r y wo ds: o Yua — ng;un e lqu e ne s;wrtn Ta n mi r a it s ii g
喜 欢陶诗 的人 , 几乎都有共 同 的感受 , 认为 陶诗写

试析艺术语言创造过程中主体的自我超越

试析艺术语言创造过程中主体的自我超越

t e i h s p p rj s r o ds u s t e p y h lgclb s ft e l g a e o r n h y f i h s s ,t i a e t ty t ic s h s c oo ia ae o h i u g fa t a d t e wa s o t u n s
a de t no eartei sbeta dte v r me el tt no n u g ,rl ssteas ei n moi f h esh t u jc n h no ec s t mi i fa g a e e ae h et t o t c o h i ao l e h c
p tn il yo a g a e t h ag s x e t t eeo em e t h e d 0 et ei a p e ito . I hs o e t i fln u g o t e lr ete tn , h rfr es t e n e fa sh tc p rcain n t i at
F AN a m ig Xio n
(  ̄ndP l e oc Ku migC rm n ol e A e oi re n n o a d C l g,Ku mig6 0 1 ,C ia cF n e n n 5 2 6 hn )
Ke r s y wo d : t eln u g fat iin r r h g a eo r;vs a y wo l a o d;fs iaig;s r as acn tn u p s Ab ta t sr c : Th a g a e o r i a v ra to a g a e fr e e ti u e n t e f l fa t I e ln u g f a t s a n fln u g om d wh n i s sd i h i d o r. t i e

论魏晋人格的虚静与躁动

论魏晋人格的虚静与躁动
, ,
,


之永 久 任 自然 以 托 身 并 天 地 而 不 朽 (《 答难 养生 论 ) )
” 。

在 魏 晋 时期 即 便 是那 些 具 有 儒 家 思 想倾 向 的
士 人 亦 向 往 清静 无 为之 治 如 傅 玄称 设 所 修 出于 为道 者 而 言 自然 而 贵 玄 虚 ( 《 晋书 傅玄

者 德 之至 者
,

众人 对 德之至 这 一 圣人人
“ ” “
,



格 理 想 的 追 求 在 哲 学 层 面 表 现 为对 圣 人 之 静 的 追 求 亦 即 ( 老 子 ) 十 六 章 所 云 致 虚极 守
所倡 心斋 静 笃 和 ( 庄子 》
” “ ”

,


坐忘


十 ( 老子 》
, ,
魏 晋 是 孔儒 式 微 老 庄 复 兴 的 时 代 魏 晋 文 人 以 道 家 人 格 为 理 想 虽 然 魏 晋 人 格 的 日常 生

中 虚 静 既 是 一 种 心 态 祈 向 而 首先 还 是 一 种形
而 上 境 界 一 种 与 道 相 等 同的 哲学 本 体
, ,
,
与不 善 养生 者的 根 本 区 别
, ,
不 善养 生 者
, ,
,

以躁
,



<老

,
竞 之 心 涉希 静之 途 意 速 而 事 迟 望 近 而 应 远 故 莫 能相 终
, , , 。 , 、 , 、 , 、 ,
,


,
虚 静 与躁 动 的 相 济相 悖 即 昭 示

试析庄子“虚静”说之艺术审美意蕴

试析庄子“虚静”说之艺术审美意蕴

I~II _,十 z t R5ff I I _RESEFIRLZH试析庄子“虚静”说之艺术审美意蕴浙江理工大学/戴园园摘要:“虚静”说是中国古典美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范畴,最早可追溯至老庄的“虚静”理论。

庄子的 “虚静”观,可以说是开创了使“虚静”具有美学色彩的先例。

《庄子》中涉及的与“虚静”有关的寓意,成 为了哲学上的“虚静”与艺术美学连接起来的津梁。

笔者欲结合庄书中的寓言,从审美注意(“凝神”)、 审美体验(“物化”)、“审美风格”(“以天合天”)三个方面入手,对庄子“虚静”说的美学特质进行探析。

关键词:庄子虚静 审美 寓言笔者欲以“解衣般礴”为范例,辅以同类型寓言来解读庄子为 何强调主体在进行艺术创作之前,要使心境的处于空明澄澈境地,以达于“凝神”的审美状态;再者,以“庄周梦蝶”为典型,援引同类型寓言来剖释庄子为何要求主体在进行审美体验时,需要摒弃一切束缚身心的物质性、机械性的东西,而达到物我两忘、主客 合一的境界;最后,以"梓庆削木为鐻"为典范,协以同类型寓言来探究庄子为何要求主体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应以主体之自然本性与物象性态自然契合归一,以便创造出不露人工斧凿痕迹,并具有自然天成之美的“以天合天”的艺术作品。

一、“解衣般礴”:“凝神”(审美注意)"凝神”的观点,是庄子“虚静”说的突出特征,它与超越功利欲望,并专注于客体特征的审美注意的概念是直接相通的。

庄子对于“凝神”的最为生动的描述是“解衣般礴”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受揖而立,舐笔和墨,在外者半。

有 —史后至者,儃儃然不趋,受揖不立,因之舍。

公使人视之,则解衣般礴,贏。

君日:"可矣,是真画者也。

”譹(《庄子•田子方》)宋元君召集众画工作画,众画工"受揖而立,舐笔和墨,在外者半”。

此描写了众画工受礼俗、功名束缚的情景。

唯独有一位后来者,“儃儃然不趋,受揖不立”,心意闲澹,不汲汲于功名利禄,也不受繁扰政策困厄,回到自己住所,“解衣般礴,贏”。

试论陶渊明诗歌创作的虚静特点

试论陶渊明诗歌创作的虚静特点
* ! %+ 3 % ’ *" 经纬天地而材官万物 # 制 割 大 理 而 宇 宙 理 矣$ (
’ 虚( 即不要将自己 心 中 固 有 的 看 法 排 出 给 将 要 接 受 的新东西 , ’ 静( 即不要以梦幻般的现象影响对事物的 注意到幻觉和 认识 $ 荀子主要从人心的认知规律上 # 随便乱想与正常认识之间的区别 # 并由此提出通过保 持’ 思之官 ( 的平静 # 排除幻觉 乱想的干扰 # 从而使认 识自由进行 # 达到明 察 事 理 的 目 的 # 叫人面对忧患而 求济世 #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 尽管老子和荀子所讲的 ’ 虚静 ( 各有侧重 # 前者强 调’ 处世 ( # 后者强调 ’ 认知 ( , 两者相互对立 # 又相互交 汇# 在强 调 把 握 事 物 的 根 本 必 须 ’ 静( ’ 专念 一 心( ’ 用志不分 # 乃凝于神 ( 方面 # 两家的认识是互通的 共
* ! !+ 3 % #" 守静 # 笃也 $ 万物 旁 作 # 吾 以 观其复也( 在老子 * ! %+ 3 % ’ *" 剧乱知谓 之 静 $ ( ’ 未 得 道 而 求 道 者# 谓之虚一
( ’ 将须道者 # 虚则入 , 将事道者 # 壹则尽 , 将思道 而静 $ 者# 静则察 $ ( ’ 虚壹而静 # 谓之大清明 $ 万物莫形而不 见# 莫见而不论 # 莫论而失位 $ 坐于室而见四海 # 处于 今而论久远 # 疏观万物而知其情 # 参稽治乱而通其度 #
第! " 卷第 ( 期 @ C D 5 ! "-, C 5 (
百 色 学 院 学 报
6 789,0 :7 ;< 0 = > ? 8, = @ ? 9 > = A B
&月 % & & ’年! 7 E F 5 % & & ’

试论“虚静”与“迷狂”

试论“虚静”与“迷狂”
在这两条人流里, 老子和柏拉图是人类文明史上第一个轴心时代的东西方民族的
伟大代表。 他们的哲学思想, 以及由 此而衍生出来的美学思想是中西审美观照理
论的源头。 对这一源头进行一番比较性的考察, 有益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中西审美 观照理论的各自 特征。如,不同的哲学根源 一道与理念、不同的审美途径等。
同时我们也不难发现两者惊人的相似之处。如,共同的内在指向 一在于日 常情 感的疏离中, 使创作主体的 “ 主情结” 自 得以 显现。 寻根究底, 两者都是理性与 非理性、意识与无意识的完美结合。 ‘
u n a e h e u s fh e o cP s i e e o s 1 i . ya sr D z t f t e o t s tocneta d r cs r i1 tsT e r r i r e ar e W s e f n ma eh i r e
i ed m i d dm lav cnetwtc sqato ec o e , u hr n e c b e a iPcte ocP i r s uly fah t r t s a d o n n ii s ho h sh d
t o rPc e f t Es ad e 七e . rxm l w i dt罗ii h r e ei lo h ae n t w sm F ea e l ii sn e st y re t y v n r h t o P , es h n h g
e 月e h ir t d 飞 n o h i pi 叩h a o g e c ft r ho i l r n一D adt ti i adt e l s c i i o a n h ao t n h e tn 从 l a e
og . C i , e h e e t o ti si UO i Zu g , j U Xe i n n he v r nI h at r a be h ria le Z, ha Z L i u i i n e ec n k n iu , ,

“虚静”的作用-文艺心理学

“虚静”的作用-文艺心理学

1、虚静的方法
• 艺术主体进入虚静状态的方法,就是《庄子》
中说的“心斋”和“坐忘”。《庄子·人间世》说: “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心斋”是要排 除创作主体心中的功利物欲。有欲之人,心绪卑 琐,目光屑小,自难对外物进行审美观照,所以 艺术家要秉心养性,洗涤灵府,以期致虚守静, 澡雪精神。关于“忘坐”,《庄子·大宗师》说: “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在理,此为 坐忘。”“坐忘”是要约束创作活动中的知性分 析活动。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是非曲直,消息 盈虚,要是频于知性分析活动,急于是非价值判 断,让逻辑约束自由想象,让好奇心戕害审美情 感,就会心灵躁馁,葬送清思,因此创作主体要 坐忘去知,澄怀凝心,以使灵机畅通,天君和豫。
• “诗人是按照自己的肖像来创造他的人物的,
这位小小的后世造物主也在这点上和那亲 爱的上帝相似。因此,如果说卡尔·摩尔和 波萨侯爵完全是席勒本人,那么哥哥更像 他笔下的维特、威廉·麦斯特和浮士德,在 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研究歌德精神发展的不 同阶段。“
——海涅
• 当然,作品的虚构性使其不可能与白日梦
——《伊安》
• 柏拉图之说在中国也可以找到印证。
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懒慢带疏狂。 曾批给月支风敕,累奏留云借月章。
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 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周敦儒《鹧鸪天》
• 此外还有第三种迷狂,是由诗神凭附而来
的。它凭附到一个温柔贞洁的心灵,感发
它,引它到兴高采烈、眉飞色舞的境界,
b、凝神观照本质
• 朱熹:“不虚不静,故不明,不明,故不识,
若虚静而明,便识好事物。”(《清邃阁论诗》) 就是说,虚静能够培育凝神静虑、观照本质的认 识能力。• 只有“来自处以默”,方可“妙机其微”,所谓

庄子“虚静”论在文艺创作中的作用

庄子“虚静”论在文艺创作中的作用

收稿日期:2008-03-08作者简介:段振良(1949-),男,贵州铜仁人,铜仁学院学报编辑部主编,科研处处长,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文学理论。

庄子“虚静”论在文艺创作中的作用段振良(铜仁学院 科研处,贵州 铜仁 554300)摘要:虚静,是庄子思想中的一个轴心范畴,指一种清虚、空明、宁静,不受任何主客观干扰的心态。

庄子的“虚静”论是主观唯心的,但是它却给文艺创作以有益的启示,具有积极意义。

在文艺创作中,虚静能使创作主体以一种超功利、非逻辑的审美心理状态获取艺术对象并对其进行审美构思;虚静能使创作主体的外在感觉与心灵相贯通,从而使创作主体产生灵感火花,进一步体察到艺术对象的生命精神;虚静能使创作主体提高艺术概括能力。

关键词:庄子;虚静;文艺创作中图分类号:I 04;I 01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2854(2008)03-0050-04《庄子》一书是先秦时期真正美的文学之一,它纵横跌宕,想象奇特,辞趣华深,善于引类取譬,以具体生动的形象,托寓发人思考的哲理,不仅是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而且也是一部优美无比、丰富多彩的散文。

它是那个病态社会在一个智慧而病态的心灵上开出的奇葩,于精神现象的思考、探索,达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平。

“当战国之初,降(哀)周之末,叹苍生之业薄,伤道德之陵夷,乃慷慨发愤,爰著斯论。

”[1]①庄子不仅愤怒地揭发和批判了推行仁义礼乐的虚伪性,而且深刻地探讨了人和自然界的联系,以及因任自然的个性美问题。

在先秦哲学家中,庄子的性格最富于美学的意味。

闻一多说,庄子是“最真实的诗人”,“他的思想的本身就是一首绝妙的诗”。

庄子的很多哲学命题,同时就是美学命题。

庄子的哲学思想有许多与文艺美学相通,特别是《庄子》中的一些寓言故事谈论技艺创造,更与文艺创作接近,而这些思想对后世的文艺理论影响深远,故而研究中国古代文论,仍把《庄子》作为重要内容,把庄子作为先秦时期重要的文论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取从容不迫的态度,循心之所至,凭气之和畅,虚静中求取诗的灵感,以期在瞬
间变得豁然开朗,丰富的意象和美丽的语言纷至沓来。“虚静”先是对客观事物、 现实生活“静观默察”的过程。当想要表现的东西“烂熟于心”了,就正式进入
渐进式的形象思维过程。“虚静”是为了“陶钧文思”、“下笔有神”。
“迷狂”则是在强烈情感的驱使下,在情绪的动态中去捕捉诗的美感和诗的 形象,任情使性地直抒胸臆。诗人写诗时极力燃起心中的感情火焰,借助强烈的 感情,使身心进入迷狂状态,寻求“感情的想象”。诗人在感情的旋风中变得漫 无拘束,自由自在地倾吐诗行。这种方式不是渐进的,而是突发的,靠强烈感情 的刺激,触发灵感的闪现。 由此可见,作为诗学概念的“虚静”与“迷狂”,初看起来似乎迥然相别, 却又互摄互含,难以划出一条判若两分的界限。无论是“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
two
streams,Lao Zi and Plato are the two great
representatives respectively for the Eastern and the
Western
nations in the first
core
period among human culture history,whose philosophies together with the aesthetical thoughts derived from them have formed the
the
human spirit
from ordinary emotion
and
signifyhag the self-determination complex. perfect combination of rationality
On the earth,both of these
two
theories
对命题。“虚静”和“迷狂”作为中西方创作灵感论的出发点和核心,俄为中西
方诗学体系中双峰对峙的概念范畴。两个概念都在描述创作主体进入创作时的极 致状态,由日常心境向创作心境的转变过程。
无论是“虚静”还是“迷狂”,都始于作家的审美注意,终于灵感的倏然而 至。在心理准备阶段作家梳理情感,调控理性,由外求转向内求,排除生理和心 理条件的限制,获得精神的自由。也就是说,两者的内在指向是一致的。它们都
theory respectively for the Eastern and the the difference of their philosophical
Western.For
example,while distinguishing
origin—Dao
and
the
rationality,and
aesthetical perspective,both the Xu Jing
and
the
mania
have long
and
deep historical
origin.In China,there have been theoreticians like Lao Zi,Zhuang Zi,Lu Ji,Liu Xie, Su Ski,Yah

cross
quality of each othersdef'med the borderline.The purpose of this thesis is
to
clarify these two concepts
View Theory of the poetics study, through referring them to each others with the Cross and manifest their unique
是对世俗欲念的超越,都是主体精神自由的实现,都强调艺术创作中的审美非功
利性。
“虚静”和“迷狂”的相通正是艺术的特质所使然。文学艺术对社会生活的 反映是一种综合于审美的整体性反应。经过审美反映也蜕去它原有的概念和逻辑 形式。而“艺术思维是以艺术情感为动力,按诗意逻辑运行的、以直觉想象为主 的虚构性思维。”1它以独有的“超实证”的方式来把握世界和人生,诉诸于人 们的情感和心理体验,在科学和理智无能为力的地方发挥出不可取代的作用。 而对于艺术家来讲,艺术活动是一种创造活动、艺术家是创造者。他所表达
在中西美学史上,作为审美观照理论,虚静与迷狂都有深远的历史渊源。中
国主要有老子、庄子、陆机、刘勰、苏轼、严羽、王国维等;西方主要有柏拉图、
叔本华、尼采、柏格森、弗洛伊德、荣格等。他们无一不是提倡这一学说的中坚。
在这两条人流里,老子和柏拉图是人类文明史上第一个轴心时代的东西方民族的 伟大代表。他们的哲学思想,以及由此而衍生出来的美学思想是中西审美观照理 论的源头。对这一源头进行一番比较性的考察,有益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中西审美 观照理论的各自特征。如,不同的哲学根源一道与理念、不同的审美途径等。 同时我们也不难发现两者惊人的相似之处。如,共同的内在指向一在于日常情 感的疏离中,使创作主体的“自主情结”得以显现。寻根究底,两者都是理性与 非理性、。意识与无意识的完美结合。 通过“诗学阐释学”的基本思路,对“虚静”与“迷狂”进行比较研究,可 以看出两个概念并非可以用相同点或不同点来加以概括。他们是一对互含互摄、 相互交织,难以划清一个界限的概念。本论文通过比较诗学研究中的“视域交融” 理论,使两个概念范畴在互为参照的前提上,使两者更加明晰,并在此基础上再 诗学审美观照理论这一大的背景体系中,使两者融会贯通,更加凸现两者在文学 艺术这一独特领域中的魅力以及共同的特质。
关键词:虚静迷狂道理念理性非理性
AbstraGt
When
absorbed in
an
inditing person is focusing
on
his creating of work,he would usually be
all
utmost status which is normally called inspiration.And the status of
the inspiration would appear in two completely opposite ways in the Eastern—the Xu
Western and
the
Jing(untroubledness)and
the mania,which are undoubtedly the
on
charm and mutual
nature
through clistinguishing
and
combining them based Perspective Theory.
the great background system of the Poetics Aesthetical
Keyword:XuJing(untroubledness)mania“Dao'’Idea
the
difference in their aesthetical routes,we may also at the
mean
time easily find out the
amazing resemblance lie in them,like their mutual implicative orientation of diverting
are fl
and
irrationality,consciousness and unconsciousness.
Through
comparison and study of the Xu Jing and the
mania
with the basic
thoughtway of the Poetics Expatiation Theory,we
还是“诗神凭附”带来的“迷狂”,它们都将创作主体引入到艺术殿堂的核心部
分,沐浴在审美世界的神秘光辉之中,主体由此进入了澄明无碍、自由奔放的审 美心境,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之中。虚静与迷狂无非是摆脱物欲与功利的纠葛, 进入创作最佳心境的两条途径。它们或是使艺术家心灵纤尘不染,或是使其心灵 完全被强烈的艺术情感攫取,排除一切干扰,其内在指向是一致的。 然而,由于两者字面意义上的反差以及表现形式上的遮蔽,其相通之处并非 一目了然。这就使得我们在对两者进行比较的时候,不能只停留在过于平面化的 简单比照,而是将两个概念在其各自历史文化背景下进行纵向疏理,使两个概念 的本质与内涵更加清晰明了。在此基础上,将两者从不同的思维方式、话语体系 之间进行横向比较,在彼此互为参照系的前提下“互阐互明”,并依次揭示和两 个概念在创作灵感论当中的普遍价值以及特殊意义。
的既是他独特的发现,又必须具有某种普遍意义。因此艺术家必须冲破日常经验,
逻辑名理的束缚,去寻求观察世界的新视角,从而去体验世界的新意蕴。而“虚 静”与“迷狂”正是创作主体获取心灵解放和精神自由的绝佳途径。如果我们进 行较为细致的比较的话,就会发现两者具有诸多相通、相似之处,甚至是惊人的
1顾祖钊,《文学原理新释》,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第233页。
分类号
U D C
密级
学号
延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试论“虚静”与“迷狂”
研究生姓名 培 养 单 位
富天娇
延边大学
指导教师姓名、职称
学 磺 科 究 专 方 业 向
念宽雄教授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匕较文学
2006年5月25日
论文提交日期
摘要
创作主体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往往会进入一种极致状态,通常称之为“灵感”。 而这种“灵感”状态,在中西方却表现为看似截然相反的两种心理状态一虚静 与迷狂。这无疑是种西方传统文化和文论差异的直接反应。
一致之处。 “虚静”和“迷狂”的相异之处,更是显而易见的。作为审美理论,两者都 是哲学体道方法论在美学领域的恰当运用和自然延伸。前者产生于老庄的体“道” 哲学,后者来自于柏拉图的“理念回忆”说。由于两者植根于两种不同的哲学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