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人生哲学

合集下载

试论叔本华的人生观及其价值向度

试论叔本华的人生观及其价值向度
21 0 1年 1 月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J un lo b iU iest fE u ain or a fHu e nvri o d c t y o
Jn 2 1 a.0 1
V0 . 8 No 1 12 .

第2 8卷第 1期
试 论 叔 本华 的人 生观 及其价 值 向 度
叔本华悲观主义的理论价值 。其 实, 们应该用更加理 性的态度去分析叔本华 的悲观主 义人 生观 以追思其价值向度。 我
关键词 : 本华 ; 叔 悲观 主 义 ; 生 ; 苦 ; 人 痛 价值 向度
中图分类号 :5 64 B 1. 1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6434 2 1 ) 10 4 -3 17 -4 X(0 1 0 -0 30
林 宝煌
( 州师范 学院 政 法 系, 建 漳 州 3 30 ) 漳 福 600
摘 要: 叔本华是伟 大的悲观 主义人生哲 学家, 他一 生致 力于对人 生 问题的反 思。他认 为意 志是世界 的本质、 生是意 人
志的表现、 而意志却是无法满足的欲 望 , 生因此 而痛苦 。由于叔本华 对人 生持 悲观 主义 态度 , 人 这极 易使 大家一票否决



43・
属于这世界的一切 , 都无可避免地带有以主体为条件 的性质 , 并且也仅仅是为主体而存在 。 …批‘ ” 那认识一 切而为任何事物所认识的, 就是主体。因此, 主体就是 这世界的支柱 , 是一切现象 , 一切客体一贯的经常作为 前提 的条件 , 来 凡 是 存 在 着 的 , 是 对 于 主 体 的存 原 就 在。 - ”1 他认为, 这个世界是“ 完全实在 的” 它 自始 但
作者简介 : 宝煌( 92一 ) 男, 林 18 , 福建漳浦人 , 助教 , 硕士研 究生, 究方向为思想政 治教 育现代化。 研

二十位哲学大师的100句箴言,启迪人生

二十位哲学大师的100句箴言,启迪人生

NO.01苏格拉底S o c r a t e s古希腊哲学创始人,西方哲学奠基者苏格拉底,和学生柏拉图及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古希腊三贤」。

作为第一个把哲学从天上拉回人间者,苏格拉底并未留下著作,其思想通过后世柏拉图等人的著作而闻名于世,对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1. 真正高明的人,就是能够借助别人的智慧,来使自己不受蒙蔽。

2. 最简单而高贵的方式,不是压榨别人,而是提高自己。

3. 改变的秘诀,是集中你的所有能力,不是摧毁旧的,而是建造新的。

4. 逆境是人类获得知识的最高学府,难题则是取得智慧之门。

5. 世间最珍贵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此刻把握的幸福。

NO.02柏拉图P l a t o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老师。

三者被共同公认为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柏拉图一生论著颇丰。

创造并发展的概念包括:柏拉图思想、柏拉图主义、柏拉图爱情等。

柏拉图创办了著名的柏拉图学院,成为西方文明最早的有完整组织的高等学府之一。

6. 你既可以用爱得到全世界,也可以用恨失去全世界。

7. 世间所有的胜利,与征服自己的胜利比起来,都是微不足道的。

8. 在这个纷绕复杂的世俗世界里,能够学会用一颗平常心去对待周围的一切,也是一种境界。

9. 人生最大的遗憾莫过于:放弃了不该放弃的,坚持了不该坚持的。

10. 孩子害怕黑暗情有可原,生命中真正的悲剧,是成人害怕光明。

NO.03亚里士多德Ar i s t ot l e西方哲学奠基者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

作为希腊哲学集大成者,是古代史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

作为一位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亚里士多德几乎对每个学科都做出过贡献。

其著作构建了西方哲学的第一个广泛系统,包含道德、美学、逻辑和科学、政治和形而上学等。

11. 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止在于生存。

12. 勇敢是自信与害怕间的桥梁。

13. 那些每天反复做的事情造就了我们。

尼采哲学思想浅析

尼采哲学思想浅析

尼采哲学思想浅析尼采哲学思想浅析浅析尼采的悲剧哲学及其对西方传统人生观的超越【摘要】文章梳理了西方两种典型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与之相对比,主要阐述尼采悲剧哲学的思想以及相对的人生观的超越之处,提倡尼采悲剧哲学中直面现实人生、审美生存的思想。

【关键词】形而上学;尼采;悲剧哲学;酒神精神;日神精神哲学一开始就关注世界问题,进而关涉人生问题。

古希腊哲学的诞生标志着理性的觉醒,经过两千年的过度发展,理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西方文明引向了彻底的虚无主义。

此时尼采一反传统理性主义,把目光投向古希腊悲剧艺术,提出酒神精神学说,创立了悲剧哲学来慰藉生命。

一、西方传统形而上学思维的人生观及其困惑西方传统形而上学思维发展的历史即是构建了二元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历史;理性思维发展的过程也是贬黜现实生命的过程。

(一)柏拉图式形而上学世界观与乐观主义人生观的缘起泰勒斯的发问“什么是世界的本原?”种下了形而上学的种子。

早期希腊哲学家有各不相同的回答,“水”、“无定者”、“气”、“火”、“四根”、“原子”等,但它们作为本原尚不是精神性的、超验的、超自然存在。

只有当本原被解释为一种根基性存在,作为万物产生的原因、原则时,才潜在的含有二元性质(产生者即始基、本原与被产生者即万物、现象)的倾向。

巴门尼德“存在者存在,不存在者不存在”把世界彻底地划分成存在与非存在两个断裂、对立的世界。

“存在”的世界是完满自足的、永恒不变的、不生不灭、连续不断的一;“不存在者”是偶然的、虚假的、转瞬即逝、不真实的。

只有对存在的思想把握才是真理,而对不存在这生灭变化的现象世界的感官知觉只是意见,与之相对的是真理之路和意见之路两种不同的认识方法。

“存在即思维”,存在与思维的一致性假设被默认为形而上学的前提,并为以后的唯理论打下了基础。

到此为止,形而上学的基本框架已经基本确立,那便是:一个集能动性、创造性、永恒在场性、无限性、圆满性、必然规律性于一体的真实世界和一个集被动性、流变性、有限性、多样性、偶然性于一体的现象世界。

哲学名人名言大全摘抄_经典哲学句子

哲学名人名言大全摘抄_经典哲学句子
37、 不要慨叹生活的痛苦!慨叹是弱者。——高尔 基
38、 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你自己。——雪莱 39、 人生犹如一本书,愚蠢者草草翻过,聪明人细 细阅读。为何如此 . 因为他们只能读它一次。——保罗
2016 全新精品资料 -全新公文范文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4/5
精品文档
40、 烈火试真金,逆境试强者。——塞内加 41、 苦难磨炼一些人,也毁灭另一些人。——富勒 42、 幸运并非没有恐惧和烦恼;厄运也决非没有安 慰和希望。——培根 43、 苦难有如乌云,远望去但见墨黑一片,然而身 临其下时不过是灰色而已。——里希特 44、 勿问成功的秘诀为何,且尽全力做你应该做的 事吧。——美华纳 45、 多数人都拥有自己不了解的能力和机会,都有 可能做到未曾梦想的事情。 ——戴尔・卡耐基
14、 本来无望的事,大胆尝试,往往能成功。——
莎士比亚
15、 胜利者往往是从坚持最后五分钟的时间中得来
成功。——牛顿
16、 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
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17、 对于不屈不挠的人来说,没有失败这回事。—
—俾斯麦
18、 成功的唯一秘诀——坚持最后一分钟。——柏
拉图
2016 全新精品资料 -全新公文范文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1/5
精品文档
11、 生命是一条艰险的狭谷,只有勇敢的人才能通
过。——米歇潘
12、 生命,那是自然付给人类去雕琢的宝石。—— 诺贝尔
13、 如果你问一个善于溜冰的人怎样获得成功时,
他会告诉你:“跌倒了,爬起来” ,这就是成功。——牛顿
一同哭过的人 , 你却永远不忘。——纪伯伦” 8、 人生就是学校。 在那里, 与其说好的教师是幸福,

路遥笔下的人生哲学

路遥笔下的人生哲学
学教 育
翻圜圈
路遥 笔 下 的人 生哲 学
回 陈永 宝
内容摘要 : 文人路遥对人 生有其 自己的界定 , 这种界定在他 的作品 中得到充分体现。路遥 的人 生观是 一种
悲苦但 幸福 的人 生观 ,而这种幸福观 的要源于最 为简单的生产 劳动。他借作 品中的人物展示 了自己的人 生感 悟。 关键词 : 悲苦 劳动 幸福
快 就 把 理 性 打得 一 败 涂 地 。f m 】 ” 因
此, 路遥本身希望借 自己的笔唤醒 代青 年人正 确对待 生活 中的理

性。
的消沉无异于 自杀 。 【 】 ” 因此 , 即使 人生是悲苦 的, 但人 不能以悲苦的 精神 面对生活。 那样人生 的存在就 没有任何意义 , 人不 能是 一种 在悲
农 民多是没有 接受 过文化教 育或 文化教育程度很低 。相 比, 农 民的
感 性思 维 要 远 远 强 于理 性 思维 。 而 哲学的代表 就是理性思维 的表现 。 但是 , 路遥认 为 , 农 民 是 哲 学 思 维 的源泉 ,即使农 民成不 了哲学 家 ,
人“ 只有 繁重 的体 力劳动 , 才使精 神 上 的 痛 苦 变 为某 种 麻 木 , 以至 思
是, 工作 不 再 是 一 种 简 单 的谋 生 手 段, 而是 人 的一 种 心 灵 解 脱 和 理 想 的实 现 方式 。 “ 有了工作 ; 你 不再 为 吃饭和睡觉而熬煎 ; 你还有可 以 自 由支 配 的金 钱 。 【 2 】 ’ ’ 因此, 我们 可 以
性思维常常输给感性思维 。 在面对 诱惑 的时候 , “ 本 能 的 生 理 作 用 很
到悲 苦 , 但 决不 是 一 个 对 人 生 感 到 绝 望 的人 。相 反 , 他 正是 用 他 本 有

“以悲观作不悲观,以无可为作可为”——鲁迅“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

“以悲观作不悲观,以无可为作可为”——鲁迅“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

成了路” (《 乡 》,12 年 1 故 9 1 月 作) 之二 、 “ 的 ,我 虽然 自有 是 我 的确 信 ,然 而说 到希 望 ,却 是 不能抹 杀 的 ,因为 希望 是在 于将 来 ;决 不 能 以我之 必无 的证 明 , 来折服 了他 之所 谓 可有 ,于 是我 终 于答 应 他 也做 文 章 了 …一 《 ( 呐
间 ,这 一 切使鲁 迅从 小 就深 昧人 生的苦 痛 : “ 谁 从小康 人家 而 有 坠入 困顿 的么 ,我 以为在 这途路 中 ,大 概 可 以 看 见 世 人 的 真 面 言 , 《 草 》最为集 中 ,也最 为 目” ,其结 果 是形成 少年 鲁迅 的 野 鲜 明地表 达 了鲁迅 人生哲 学 的结 某种思 维定 势 ,造成 周作 人所说 构 和意象 ,表 达 了鲁 迅 “ 以悲 观 的 “ 种 只有 苦 痛与 黑暗 的人生 一 作 不 悲 观 ,以 无 可 为 作 可 为 ” 观 ” , 而 这 种 对 传 统 世 界 的绝 (《 两地 书 ・ 》 )的 “ 五 反抗 绝 望 ,使 青年 鲁迅 决心 “ 异路 , 走 望 ”的人 生哲学 。为了说 明这 一 逃异地 ,去寻求别样 的人们” 。 点 ,我 们 需 要 分 析 鲁 迅 在 《野 鲁迅 告诉 许广 平 只有 “ 黑 虚无 ”乃是 实有 ,是他 草 》的 《 希望 》中所 反复 吟诵 的 暗 ”与 “ “ 望 之 为 虚 妄 ,正 与 希 望 相 对 自己痛苦 的人 生经 历 的总结和 绝 体认 ,表 明 “ 暗 ”和 “ 黑 虚无 ” 同”的思想 。
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其结果是形成少年鲁迅的某种思维定势造成周作人所说的一种只有苦痛与黑暗的人生观而这种对传统世界的绝望使青年鲁迅决心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

论琦君《髻》中的消极人生哲学

论琦君《髻》中的消极人生哲学

琦君的散文《髻》读琦君的忆旧散文,给人一种凄迷而幽怨的美感。

美的令人忧伤,美的令人无法释怀。

正如她自己所说:“淡淡的哀愁,像轻烟似的,萦绕着,也散开了。

那不象征虚无缥缈,更不象征幻灭,却给我一种踏踏实实的、永恒的美的感受”。

琦君.原名潘希珍.台湾散文学.生于1917年.浙江永嘉人.1949年去台湾. 1969年在美国定居。

文学创作的主要成就是散文.已出版散文集《烟愁》、《溪边琐语》、《琦君小品》等十余部。

她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但写的最为动人的是怀乡思亲之作。

《髻》便是其中的代表作。

文章巧妙地选择了发髻这个女子青春美丽的象征物为视角.回忆了母亲与姨娘两个女人以韶华俏丽到年老色衰.终而殁世的人生历程.令人感同身受.读来凄怆悲凉.潸然泪下。

文章开篇点题.由回忆母亲年轻时的发髻写起.打开记忆的闸门.一幅幅承载女性人生情感的多彩画卷展示在读者面前。

我们分明感受到人生历程中的两种境遇冲撞心扉:爱情与美丽带来的欢悦明朗.衰老与孤独带来的凄凉伤感。

两段人生的写照.两种境遇的感观.使人如历其境。

还是一个小女孩的我.便痴迷于对母亲如云的长发的玩赏之中。

天真无邪的童心一定明了.母亲之所以快乐幸福.引以为自矜的定是那如瀑的“美得跟葡萄仙子一样”的秀发。

每年的七月初七,是乡下妇女的洗头日。

“女为悦己者容”,洗过头发的母亲,乌油油的柔发像一匹缎子似的垂在肩头,进进出出,忙忙碌碌,心中流泻着掩饰不住的欣喜与欢乐,媚人的笑容挂在眉眼之间,因为这一天是父亲久客而归的好日子,母亲寂寞的心中一定在急切地盼父亲的归来。

父亲张终于来了,不是独自,而是双双,带给我一位姨娘,一个比母亲更美丽更年轻的女人。

女儿的眼眸,最能捕捉到母亲情绪上的细微变化。

从此,母亲的世界渐渐黯淡下去,“一把小小的黄杨木梳子,再也理不清母亲心中的愁绪了。

”那是一段怎样的日子啊!母亲与姨娘坐在廊沿下,背对背彼此不交一语的梳头情景,深深地触动着我做为女性所特有的、与生俱来的对母亲的同情与怜悯的情怀。

哲学与人生经典句子_人生哲学句子语录

哲学与人生经典句子_人生哲学句子语录

哲学与人生经典句子_人生哲学句子语录人生反复,得志后常失意,顺境中藏逆流,总让你悲喜交织,哭笑参半。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精心推荐的关于人生感悟的句子,人生哲学句子语录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哲学与人生经典句子【热门篇】1) 现在的我们,似乎成熟了,故而学会了承受;似乎懂事了,因而学会了拼搏;似乎现实了,从而学会了虚伪;似乎世故了,进而学会了寡言。

可是又有几人能够真正读懂他们的内心。

无力而彷徨的我们,也只能披荆斩棘地继续前进在生活的轨迹上。

2) 别和小人过不去,因为他本来就过不去;别和社会过不去,因为你会过不去;别和自己过不去,因为一切都会过去;别和往事过不去,因为它已经过去;别和现实过不去,因为你还要过下去。

3)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劳永逸完美无缺的选择。

你不可能同时拥有春花和秋月,不可能同时拥有硕果和繁花。

你不可能所有的好处都是你的。

你要学会权衡利弊,学会放弃一些什么,然后才可能得到些什么。

你要学会接受命的残缺和悲哀,然后,心平气和。

因为,这就是人生。

4) 我跟自己说好,要活得真实,不管别人怎么看我,就算全世界否定我,我还有我自己相信我。

我跟自己说好,要过的快乐,无需去想是否有人在乎我,一个人也可以很精彩。

我跟自己说好,悲伤时可以哭的很狼狈,很狼狈,眼泪流干后,要抬起头笑得很漂亮。

5) 我们都有自己不愿跟人分享的伤痛,所以只有选择隐藏选择一个人承受一个人流泪,一个人悲伤,然后,一个人慢慢蜕变,渐渐遗忘变成回忆,不再过问。

但那终究只是一个人的感觉,除了你的心跳谁会明白你的故事里装了多少欢乐又有多少悲伤?6) 不记得在哪里看到过这样一句话:难过的时候蹲下来,让自己的重心降低,你的心会好过。

所以一个人难过的时候,也慢慢开始蹲下来抱抱自己,用自己的温度去温暖那颗受伤的心。

原来我们都需要在一些时刻安静的抱抱自己。

7) 幸福,是用来感觉的,而不是用来比较的。

生活,是用来经营的,而不是用来计较的。

感情,是用来维系的,而不是用来考验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悲人生哲学关键词:悲;人生哲学;王国维和鲁迅引言:寂寞的自沉与壮丽的新生王国维和鲁迅都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引人注目的大人物。

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对他们各自学术思想和心路历程的研究一直都是学术界孜孜不倦、乐此不疲的显学。

不过有一个现象我一直感到很奇怪,就是尽管郭沫若早在六十年代就说:“我时常这样想,假如能够有人细心地把这两位大师作比较研究,考核他们精神发展的路径和成就上的异同,那应该不会是无益的工作”,学术界却绝少有人把将两者联系起来加以比较研究,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缺撼。

事实上,王国维和鲁迅之间有着很强的可比性。

以经历而言,他们一个生于1877年,一个生于1881年,年龄只相差五岁。

他们同样经历了苦闷而黑暗的少年时代,同在1898年离开他们的浙江故乡,一个前往上海,一个奔赴南京,又相继在1901和1902年东渡日本,先学自然科学,转而弃理从文,更同在赴日前后,接受了西方文化思潮的洗礼。

他们的经历和境遇如此相似,而相似的经历和境遇却没有培育出相似的思想和灵魂。

就在王国维自沉于昆明湖的1927年,鲁迅却完成了自己世界观的伟大转变,坦然地高唱着“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仿佛是火中的凤凰,在壮烈的自焚中获得了鲜美光华的新生。

思考王国维寂寞的自沉和鲁迅壮丽的新生所构筑的惊心动魄的对比,对于从一个崭新的视角观察中国近代思想史是必要而有益的。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比较王国维、鲁迅人生哲学中“悲观主义”的一面,考察他们在“悲观主义”的“同一性”下所蕴涵的内在重大差别,以及在这种差别的诸多因素中,叔本华、尼采哲学所起的作用。

我无意填补什么学术空白,也无法了解学术界在此领域的研究达到了何种水准,仅仅觉得最近读书论坛高手如云、佳作迭出,很多话题越来越深,以至我时常有无从插嘴的感觉,可是又实在不甘心自绝于论坛和网友,加之此文又早对绿茶作过承诺,因此还是斗胆写它一写,权作无休无止的日常工作之外的自我娱乐也。

为了不让水手兄感到头痛,我决定汲取《范宽》一文的教训,一概不加注释。

是为引言。

这部分比较枯燥。

一、人生一大梦,俯仰多悲悸---王国维“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与叔本华、尼采在英语文献中,“悲观主义”(Pessimism)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哲学家暨诗人和评论家柯尔雪基(S.T.Coleridge)1795年的一封信中。

而“悲观主义”作为哲学概念被广泛使用是19世纪才出现的事。

在此之前,所谓“悲观”和“乐观”更多的仅仅单纯个体的体验和态度。

与“悲观主义”相比,“悲观主义的”态度和理论的历史要源远流长得多,它甚至可以一直上溯至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

(参见PessimismandOptimism,TheEncyclopediaofphylosophy,NewYork,1972 ,P114----121)(一)王国维“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与叔本华毫无疑问,在悲观主义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叔本华是最为重要的哲学家之一。

正是因为叔本华,“悲观主义”作为一种哲学的地位才最终得以确立。

而我之所以把要研究的王国维的人生哲学称为“悲观主义”,就是因为王国维为寻求人生意义所求助、欣赏并付诸其人生理论与实践的是一种悲观主义哲学,即主要是叔本华哲学。

王国维由“体素羸弱,性复忧郁,人生之问题,日往复于吾前”到成为中国近代较为系统地宣扬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代表,这一切都是和他有选择性地接受了叔本华唯意志论以及建立在这种哲学之上的人生哲学分不开的。

1、“情”投“意”合早在1903年,还在青春期的王国维就在《游通州湖心亭》和《来日二首》中写道:“人生苦局促,俯仰多悲悸”、“人生一大梦,未审觉何时”,流露出了浓重的忧郁气质。

这一气质的形成,往上可以追溯至其童年生活的不幸、少年时期家庭社会地位的低微、“家贫不能以资供游学”和其父王乃誉抑郁苦闷的人生观给他的影响。

王国维26岁时(我是20岁时,嘿嘿)即“读叔本华之书而大好之------于其人生哲学,观其观察之精锐与议论之犀利,亦未尝不心怡神释”,这同他“体素羸弱,性复忧郁”,喜欢追索人生终级的形而上学问题以及自小深受东方文化(尤其是满楼兄关注的佛教)浸润的精神气质、知识背景与叔本华本人的精神气质、知识结构暗合相关。

(叔本华多次强调说给予他一生以最强烈印象的,第一是眼前这个直观的世界,第二是康德哲学、印度教的神圣典籍《奥义书》和柏拉图哲学。

关于叔氏的三种精神,参见陈家琪《叔本华:浪漫的有罪意识》,《德国哲学》第4辑。

)在《叔本华之哲学及其教育学说》、《叔本华与尼采》等文章中,王国维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哲学,他称赞叔本华以“意志”为本体对形而上学的重建,指出了叔本华哲学强调只管的非理性主义特征(“叔氏之出发点在直观〈即知觉〉而不在概念------叔氏谓直观者乃一切真理之根本”),进而他指出叔本华把认识论的结论延伸到伦理学和美学,得出理性对道德的不生发原则并认为艺术领域的知识纯粹是直观的知识而不夹杂概念,由此他得出结论,说叔本华哲学的方法“无往而非直观主义也”。

-----这都是为学术界所熟知的。

(一)王国维“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与叔本华1、“情”投“意”合2、“命”、“性”、“理”的幻影王国维最初同其他近代思想家一样,是站在反对儒家道德宿名论的立场上接受西方唯意志论的。

在编入《静庵文集》的《论性》、〈释理〉和编入〈静庵文集续编〉的〈原命〉、〈人间嗜好之研究〉等文章中,王国维通过考察中国传统哲学的“命”、“性”、“理”等范畴,表明了自己反对儒家天命论的立场,同时也为他接受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打下了理论基础。

王国维分析传统的“命”有两层含义:一是“言祸福寿夭之有命者谓之定命论Fatalism”,二是“言善恶贤不有之有命而一切动作皆有前定谓之定业论Determinism”(《原命》)。

他对正统儒家“死生由命,富贵在天”那套粗俗的宿命论持不屑一顾的态度。

经过科学和西方唯意志论洗礼的王国维十分自觉地突出了伦理学中“自由意志”和“定业论”(决定论)的矛盾。

他说:“此二论之争论而不决者盖有由矣。

盖从定业论之说,则吾人对自己之行为无丝毫之责任,善人不足敬而恶人有辞矣,从意志自由之说,则最普遍最必然之因果律为之破灭,此又爱真理者之所不任受也。

”王国维不同意康德以二元论来解决自由与必然矛盾的做法。

康德认为,在现象世界中,一切事物必有他事物为其原因,所以在我们的经验中,到处受因果律决定,因而是必然的而不是自由的。

但在经验所不能到达的本体世界,空间、时间、因果律都不能适用,那里是自由的而不是必然的。

人作为感性存有者,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受自然规律和自身欲望的支配,没有意志自由;作为理性的东西,人属于“自在之物”,可以超越现象界,不受自然律和欲望支配而达到意志自律。

所以我们必须假设有有一个摆脱感性世界而依理性世界法则决定自己意志的能力,即所谓自由。

王国维赞同叔本华认为因果律在自然界与人的意志中同样存有的说法,认为意志进入经验界就无处不受动机支配,意志的本体有没有自由我们无法知道,但在经验的世界中,自由不过是一个空虚的概念,没有实在内容,人的行为总是受因果律支配。

王国维在《原命》中宣扬了叔本华的因果律,为生命受幻影支配的悲观主义奠定了哲学基础。

王国维认为意志自由“不过一空虚的概念”,并不等于他赞同儒家道德宿命论。

自从孟子讲性善,一直到朱熹讲“性者,人之所得于天之理也”,“性即天理,未有不善者也”,儒家都把人说成先验的具备善性,并把儒家伦理形而上学化,结果导致了道德宿命论。

王国维认为抽象地谈论人性的本质或普遍的本性是不可能的,因为人性是什么,关系到知识的内容,普遍必然的知识只能是形式的知识,而经验得来的人性知识,又必定杂以人性以外的因素,也不是原来意义上的“性”。

“性”之为物,“超乎吾人之知识外”。

(《论性》)王国维认为超出经验范围论性都是空论,都表现自我矛盾,所以人们不得不从经验界来谈性。

他列举中国哲学史上的诸主要派别,证明不管是性善说还是性恶说,都必然变成性善恶二元论。

王国维以此否定了儒家的性善理论,而且已经猜测到抽象地谈论人性是没有意义的,因而蕴涵着否定先验人性论的倾向。

但是,王国维并没有向否定先验人性论的方向去发挥他的理论。

而是得出一个极为悲观的结论:人性不过是善与恶永恒的战场。

“政治与道德、宗教与哲学,孰非由此而起乎?-----历史之所纪述,诗人之所悲歌,又孰非此善恶二性之争斗乎?”(《论性》)而且善恶是绝对对立的,无法相互转移。

实际上,王国维认为人类本质上就是极端自私自利的。

按照叔本华的唯意志论,人本质上不过是盲目的求生意志,所以人对人是狼。

在《人间嗜好之研究》中,王国维说,在博弈之战中,“吾人竞争之本能遂于此以无嫌疑无忌惮之态度发表之,于是得窥人类之极端之利己主义”。

总之,王国维从经验界,从人的行为来推断人性,认定人都是服从动机律的,无所谓意志自由;人在本质上是利己的,是追求自身幸福的,人生就是善与恶的永恒争执。

2、“命”、“性”、“理”的幻影(续)王国维对人生的这种悲观态度,因为他的非理性主义而更为加深。

鉴于儒家道德宿命论同理性专制主义的内在联系,王国维的非理性主义同时也具有反儒家道德宿命论的意义。

他写了《释理》来研究“理”的概念,认为从语源学说,“理”可以有广义的“理由”和狭义的“理性”两重含义。

王国维运用叔本华《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中的观点来解释它们:“理之意义,以理由而言为吾人知识之普遍之形式,以理性而言则为吾人构造及定概念之关系之作用而知力之一种也。

故理之为物,但有主观的意义而无客观意义。

易言以明之,即但有心理学上之意义而无形而上学之意义。

”(《释理》)王国维把批判的笔触伸向朱熹等客观唯心主义,他们先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一个普遍概念(理),然后割断它与具体事物的联系,把它当作独立的实在,结果“皆预想一客观的理存有于生天生地生人之前,而吾心之理不过其一部分而已。

”(同上)随之又按照理一分殊的理论,万物都从它派生出来,万物之理都从一理(太极)出,人性也就是天理。

这里继戴震以后真正从哲学的高度来批判程朱理学的道德宿命论和形而上学的“理一分殊”说。

但是,王国维批评客观唯心主义的理论武器是唯意志论这一主观唯心主义理论。

他从“理”的客观的假定和主观的性质来解析理,所以他认定:“理者,主观上之物也。

”拒绝“理”有客观法则的一面。

对于王国维来说,“理”,无论从广义上解释还是狭义上解释,从客观的假定到主观的意义,从理性的意义或从理由的意义来解释,都仅仅主观的东西,没有客观的性质。

“理”“不存有于直观之世界,而惟寄生于广莫暗昧之概念中。

易言以明之,不过一幻影而已矣。

”(同上)“理”是幻影,这就是王国维释理所得的结论。

王国维无论是在论“性”、是在释“理”、还是在原“命”,都没有离开叔本华的充足理由律,没有离开叔本华的“直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