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南京大学《西方生产性服务业研究述评》甄峰

合集下载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研究:以美国生产性服务业为参照系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研究:以美国生产性服务业为参照系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研究:以美国生产性服务业为参照系孙攀【摘要】从宏观上阐述了2004年~2011年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状况,采用五个指标,即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数占社会总从业人数的比重,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借助2012年美国《总统经济报告》及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提供的美国生产性服务业相关数据作为参照系,对中国生产性服务业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的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较弱.最后,给出提高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的系列对策.【期刊名称】《浙江树人大学学报》【年(卷),期】2014(014)001【总页数】6页(P37-42)【关键词】服务经济;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第三产业【作者】孙攀【作者单位】紫琅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通226002【正文语种】中文根据美国商务部人口普查局提供的《美国统计概要2012》数据显示,2000年美国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2%、23.4%、75.4%。

①U.S.Census Bureau,Statistical Abstract of the United States:2012,Washington,DC:U.S.Census Bureau,2012,p.848.2012年美国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2%、19.1%、79.7%。

②Hemant Kumari,Gupta S K,An Analysis of Service Sector Marketing Mix in Banking Sector,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in IT&Management,2013,Vol.3,No.1,pp.91-105.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提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中国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0.1%、45.3%、44.6%。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水平测度与影响因素分析_金飞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水平测度与影响因素分析_金飞

行实证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为促进东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 0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 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以及成熟的工商 业基础, 东部地区逐渐成为我国提升综合国力、 推动经济 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引擎。这一大片地区的服务业总体 发展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 近年来该 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势头迅猛, 呈现出极大的活力。 当前, 整个东部地区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制 造业受到资源和环境的制约, 发展遭遇 “瓶颈” 。因此, 加快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及有效集聚, 成为推动东部地区经济 持续快速发展的又一新途径 (调整产业结构、 提升产业竞争 力、 推动本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 。基于上述考虑, 本 文立足于产业演进与集聚发展的一般规律, 对该地区生产 性服务业集聚水平进行测度, 深入解构影响东部地区生产 性服务业集聚的各因素,, 相关结论可为推动该地区生产性服务业 的良性发展与有效集聚提供经验参考与决策依据, 1 研究思路与研究假设 1.1 研究思路 虽然生产性服务业内生于制造业, 但对生产性服务业 的研究仍与制造业有所区别。本文的研究思路是以生产 性服务业集聚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为研究主题, 以国内 外产业集聚的理论研究与经验分析文献为基础, 提出相关 研究假设, 并结合我国东部地区产业发展、 演进及其集聚 的实际情况, 对影响东部地区 (十个省市) 生产性服务业集 聚的主要因素在其集聚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进 持续发展与有效集聚提出实践路径与政策建议。本文根 据前文所述的六个影响因素, 建立基于面板数据的计量经 济模型。首先, 运用单位根检验检验面板数据的平稳性, 防止出现伪回归; 其次, 进行协整检验, 检验变量间的长期 均衡关系; 最后, 对模型进行回归估计, 根据显著性水平, 观察各解释变量的符号, 分析六个影响因素在生产性服务 业集聚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1.2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1) 制造业发展水平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影响 多数学者认为, 生产性服务业是从制造业分离出来 的, 是为制造业提供服务的。Lundvall 和 Borras (1998) 认 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使得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 的界限越来越迷糊,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出现了协同与 融合。一般学者认为, 生产性服务业能够促进其他产业尤 其是制造业的增长 (Riddle, 1986) 。结合我国改革开放以 来制造业发展态势迅速的实际情况, 我们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一: 制造业发展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生产性服务业 集聚的形成与发展。 (2) 技术创新及人力资本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影响 Marshall (1890) 提出的外部规模经济理论从三个方面 阐述集聚经济产生的原因及其形成机理, 这三个方面分别 为: 首先是共享的劳动力市场, 其次是中间产品的投入, 最 后是技术外溢。作为集聚经济形成的基本因素, 劳动力共 享市场可以起到避免劳动力要素流动时的信息不对称以 及降低劳动力搜索成本的作用。多种类低成本的中间产 品有利于降低最终产品的价格。另外, 技术外溢有助于激 发创新。生产性服务业以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主, 外部经济 理论明确说明了技术创新以及高素质人力资本对生产性

海西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条件与思路

海西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条件与思路
维普资讯
第 1 0卷第 2期 20 0 7年 6月
集 美 大 学 学 报 ( 学社 会科 学版 ) 哲 Ju aoJ eUirt(ho pyadS i cne) or mi n ei Pis h oaSics n fi v sy lo n cl e l
探讨其发展对城市 的经济、社会结构以及地域结 构等方面的发展的影响。杨开忠在研究北京的经 济基础时虽没有明确提 出 “ 生产性服务业 ”这 概念,但其分析中包括生产性服务业 。 【侯学 4

在生产 性服 务业 的概念 方面 ,国内外学者 有
多种界定 。按 服务业产 品所 面对 的使用对 象不 同,D n l认为服 务业 可分 为生 产性服务 业和 ais e 消费性服务业 , 若产出物被生产部 门所使用 ,然 后再到达消费者 ,为生产性服务。 …甄 峰等在对 西方生产性服务业 的研究述评中指出, 西方所指 的生产性服务业包括保险、银行、金融和其他商 业服务业 ( 如广告 和市 场研究 ) 以及 为其他 产 业提 供 服 务 的行 业 ( 会 计 、法 律 服 务、R 如 & )等。 D 【 香港 贸易发展局对生产性服务业 的 2
的后发优 势,以港 口为龙头 ,加快港 口发展步 伐 。预计 到 2 1 00年 ,建 成 厦 门 港 、福 州 港 两 个
吞 吐 量 达 亿 吨 的 大 港 ,港 口年 吞 吐 量 将 达 3亿
吨 ,其中集装箱吞吐量 l 0 万标箱 ,港 I总体 0 2 Z l 能力基本适应国民经济发展要求 ;到 22 00年建
者物质转化 ,但其中间功能能够大大提高生产过 程中不同阶段 的产出价值和运行效率。 在我国,针对生产性服务业的研究近些年才 开始兴起 ,且大部分研究都选择经济发达的大城 市 ,比如广州 、北京 、天津 、上海等作为研究案

从低位跟随到高位引领:行业引领型企业组织身份形成过程研究

从低位跟随到高位引领:行业引领型企业组织身份形成过程研究

从低位跟随到高位引领:行业引领型企业组织身份形成过程研究目录一、内容概括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1.2 研究目的与问题 (4)1.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4)二、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5)2.1 行业引领型企业的概念界定 (7)2.2 相关理论和模型回顾 (9)2.3 文献评述与研究缺口 (10)三、行业引领型企业组织身份的形成机制 (12)3.1 组织身份的形成过程 (14)3.2 形成过程中的关键影响因素 (15)3.2.1 内部因素 (17)3.2.2 外部因素 (18)3.3 形成过程中的动态演变 (19)四、行业引领型企业组织身份的构建策略 (20)4.1 从低位跟随到高位引领的战略转变 (22)4.2 组织身份的整合与提升 (23)4.3 案例分析 (25)五、研究结论与展望 (26)5.1 研究结论总结 (26)5.2 对实践的启示与建议 (27)5.3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28)一、内容概括本研究深入探讨了行业引领型企业组织身份的形成过程,旨在全面解析这种企业如何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通过有效的身份认同策略,确立并维护其在行业中的领先地位。

文章开篇即指出,行业引领型企业不同于一般企业,它们在市场份额、品牌影响力以及创新能力等方面均展现出卓越的表现,而这一切都与其独特的组织身份密切相关。

为了更清晰地理解这一概念,本文首先对“组织身份”进行了界定,明确其包含三个核心要素:企业愿景与使命、核心价值观、以及行为规范。

文章详细分析了行业引领型企业组织身份的形成机制,通过对大量实际案例的深入剖析,揭示了这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如何从低位跟随逐步成长为高位引领者。

在这个过程中,组织内部凝聚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够确保企业成员在共同的目标指引下,形成统一的价值观和行动准则。

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也为行业引领型企业提供了身份形成的契机,企业需要灵活调整自身战略,以适应市场的需求。

进口竞争、绩效工资与激励强度

进口竞争、绩效工资与激励强度
究青年基金项目“对外出口、进口竞 争 与 中 国 城 乡 社 会 流 动 研 究 ”(17YJC790010);江 苏 省、自主创新与中国企业生产率”(JY-017)。
— 1—
资、激励强度等方面内部薪酬结构的影响。
二、文献评述与机理分析
全球经济贸易一体化及 进 口 规 模 扩 大 意 味 着 一 国 企 业 面 临 的 市 场 竞 争 压 力 提 高 (Tybout,2001)。 随着进口规模扩大,国内同类产品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加大(Cuatetal.,2009);同时,由于国外企业为 进入一国市场投入了大量固定成本,短期内不会轻易地从一国市场退出(Baldwinetal.,1986),进口增 加导致的竞争压力具有长期性特点,从而会对一国市场竞争环境产生显著影响。因此,进口竞争实质上 是通过加剧整个市场竞争的方式影响企业绩效工资和激励强度。
国际市场竞争加剧会影响企业利润以及企业员工报酬,尤其会对企业绩效工资、激励强度等内部薪 酬结构产生重要影响(Hermalin,1992;Schmidt,1997;Raith,2003;Cuatetal.,2009;林炜,2013)。然而, 针对国际市场竞争与企业内部薪酬结构关系的相关研究却十分缺乏,尤其鲜有文献从进口竞争角度分 析其对中国企业内部薪酬结构的影响。鉴于此,本文从进口竞争的角度出发,分析其对中国企业绩效工
收稿日期:2019 01 12 作者简介:严伟涛(1992 ),女,河北唐山人,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
陈维涛(1987 ),男,山东潍坊人,博士,南京审计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南京大学商学院博士后。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际贸易、劳动力市场分割与中国社会流动研究”(71703074);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
随着市场竞争加剧,企 业 面 临 市 场 需 求 将 会 下 降 但 弹 性 却 会 增 大,进 而 影 响 企 业 内 部 薪 酬 结 构 (Vives,2008)。一方面,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市场需求弹性增大,企业生产率提高将带来更多收益与利 润,企业员工边际报酬也将增加,促使企业改善激励机制以调动员工以及 CEO等管理者工作积极性 (Murphyetal.,2004),以提高企业生产率与利润收益。首先,市场竞争加剧可以促使企业优化管理结 构,提高经营管理水平。Schmidt(1997)研究认为,国内外市场竞争加剧可以促使企业优化管理结构,提 高管理效率,积 极 主 动 地 改 善 企 业 内 部 薪 酬 结 构,加 大 对 企 业 优 秀 员 工 的 激 励 强 度。Blacketal. (2001)、Bertrandetal.(2003)研究表明,市场竞争加剧会促使企业加大对 CEO等管理者的激励强度,提 高 CEO等高层管理者经营水平,从而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其次,市场竞争会促使企业改善员工激励,优 化薪酬结构,以提高企业生产率,降低相关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水平。Raith(2003)研究表明,产品 市场竞争加剧会影响企业利润,企业为此会对员工提供更有效的激励措施,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 相关成本,增加企业经营利润。Marinetal.(2003)研究了经济全球化对企业等级结构和人员激励的影 响后认为,外国竞争的加剧会提升企业员工面临的显性和隐性激励,促使企业改善薪酬管理结构,提高 对才能型 CEO的需求与激励强度。最后,技术创新是企业竞争力提高的源泉,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加剧 促使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升对高技术人才的薪酬水平与激励强度。Acemogluetal.(2016)通过研 究 2000—2007年的美国进口与劳动数据后认为,随着进口规模扩大,高新技术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压 力要更大,为吸收与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企业需要完善绩效工资等内部薪酬体系,从而吸引优秀人才加 入,从而激发优秀人才的创造力,不断提高企业技术研发能力与水平,进而提升企业市场竞争能力。

国内外服务质量研究述评

国内外服务质量研究述评

国内外服务质量研究述评作者:陈瑞霞来源:《创新科技》 2013年第5期陈瑞霞(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旅游管理系,河南郑州450044)国内外服务质量研究述评早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西方发达国家服务业竞争的加剧,服务质量的重要性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许多实证研究证明了高质量的服务对增加市场份额、投资回报和降低生产成本有重大贡献,因此服务行业纷纷把高质量的服务作为竞争优势。

近年来,由于我国服务行业竞争的逐渐加剧,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了服务质量的重要性,政府机关也开始关注我国的服务质量。

1996年国务院颁布了《质量振兴纲要(1996年——2010年)》。

2004年,首届中国服务质量论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

这些都标志着我国的服务质量已经引起各方的关注。

国外研究现状最初的服务质量研究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欧美国家。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国外学者在这方面做出了许多卓有成效的研究。

1.关于服务质量内涵的文献回顾(1)服务质量的定义服务质量,是顾客感知服务质量的简称。

在1982年,Gronroos首次提出了这个概念,定义为消费者的服务期望同其服务感知的比较。

如果服务感知大于服务期望,那么服务质量就是良好的;如果两者相等,服务质量就是可接受的;如果服务感知小于服务期望,服务质量就是低下的。

服务质量的差异比较结构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自Gronroos以后,众多学者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服务质量是主观的,是企业提供的服务满足顾客需求的能力;其取决于顾客购买前的期望、过程质量和结果质量。

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服务质量与产品质量的区别在于:服务质量更难被消费者所评价;顾客的评价取决于他们的服务期望与服务感知的比较,既要考虑服务的结果,又要考虑服务的过程。

(2)服务质量的重要性众多学者通过自己的研究,认识到了服务质量的重要性,如服务质量会直接影响顾客的满意度和企业的盈利能力明显相关,会影响顾客的感知价值和购买意愿。

关于服务质量的重要性,目前学者们已经达成了共识:一是直接影响顾客的感知价值;二是间接影响顾客的购买行为;三是间接影响顾客以后的购买行为。

项目管理就是企业的运营管理

项目管理就是企业的运营管理

项目管理就是企业的运营管理
甄进明
【期刊名称】《项目管理技术》
【年(卷),期】2004(000)010
【摘要】IBM公司前CEO郭士纳(Louis V.Gerstner),成功领导了IBM公司从产品提供商到服务提供商的转型,他在《谁说大象不能跳舞》中写道,“我在服务型公司(麦肯锡公司和美国运通公司)和制造型公司(RJR纳贝斯克公司)都任过职。

我仍然要强调的是,服务型公司比其他类型的公司要难管得多。


【总页数】6页(P12-17)
【作者】甄进明
【作者单位】北京力鼎创新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62.4
【相关文献】
1.剖析企业运营管理和项目管理
2.项目管理在企业运营管理中的应用
3.企业运营管理及企业集成项目管理分析探讨
4.以项目管理角度分析油气管道企业运营管理
5.企业运营管理及企业项目管理的特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西安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格局及其机制分析

西安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格局及其机制分析
规 划 、 安城 市社 会 空 间 和 现代 商务 活 动 区段 西 划 分结果 , 空间上 将西安 市 区划分为 8个 区段 ( 从 图
和其他 商业服 务业 ( 如广告 和市 场研究 ) 以及职业 和
科 学服 务 ( 会计 、 律服 务 、 & 如 法 R D)等 。一 些 学 者 还提 出将 货物 储存 与分 配 、 公 清 洁 和安 全 服 务 纳 办
个体 消费 者提供 的服务 , 为 中间投入服 务 , 于商 作 用
品 和 服 务 的 进 一 步 生 产 … 。 Gu l & Wa e、 rbe lr k
型, 用于 商 品和服 务 的进 一 步 生 产 。本 文 以我 国第
三 产业行 业分 类为 基 础 , 据研 究 需 要 和统 计 资 料 根
地 表示 西安 市生产 性 服 务业 的空 间格 局 , 西 安 市 对
其 中间功能 提高 了生产 过程 中不 同阶段 的产 出价值 和运行 效率 。甄峰等 在对西 方生 产性 服务业 的研 究述评 中指 出 , 产性 服 务 业包 括 保 险 、 行 、 融 生 银 金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区进行 了 区段 划 分 。区段 划 分 时 , 鉴西 安 市 总体 借
出大 区域 集 中 、 区域 分散 , 中与 扩 散 并 存 的 空 间格 局 , 后探 讨 了西 安 生 产 性服 务 业 空 间格 局 的形 成 机 制 。 小 集 最
【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 ; 空间格局 ; 形成机制 ; 西安市
【 中图 分 类 号 】F9 . 23 1 【 献标识码】 文 A
业, 房地产 业 , 租赁 和商 业 服 务业 , 科学 研 究 与 综合 技术 服务业 6个 大类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1年第3期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3,2001第38卷JOURNA L OF NAN J I NG UNI VERSITY V ol.38 (总141期)(Philos ophy,Humanities and S ocial Sciences)G eneral,№141西方生产性服务业研究述评Ξ甄 峰,顾朝林,朱传耿(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南京210093)摘 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区域与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对生产性服务业的研究成为普遍关注的热点。

而总的来说,我国关于生产性服务业的研究还相对薄弱,对西方的研究还缺乏相应的梳理与跟踪。

因此,有必要对西方近十几年来关于生产性服务业的研究进行系统的总结与评述。

关键词:西方;生产性服务业;述评中图分类号:F4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278(2001)03-0031-08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经济得到了普遍快速持续的发展。

一方面,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增长很快;另一方面,虽然制造业的比重有所下降,但是其就业仍然保持着相对的稳定。

这引起了地理学家和区域经济学家对生产性服务业研究的广泛重视,很多学者也从多个角度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进行了分析。

首先是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都考察了空间经济功能和形成中服务活动的作用,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由于其作为区域出口基地及其在促进创新和技术变化中的作用。

其次,研究者在空间经济结构演化的分析与解释中已采用了新的框架:弹性生产概念,它强调了垂直体系的瓦解和社会劳动分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开始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这对原有的区域与城市空间结构、产业布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在西方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试图对西方生产性服务业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及今后发展趋势进行归纳与总结,以期对国内相关研究有所借鉴。

一、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及其起源二战后西方服务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学术界对服务业研究的关注。

从货物生产到信息处理活动的缓慢转移过程中,生产性服务业占着主导地位,因此,生产性服务业的研Ξ收稿日期:2000-10-05作者简介:甄峰(1973-),男,陕西汉中人,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博士研究生;顾朝林(1958-),男,江苏靖江人,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朱传耿(1963-),男,江苏徐州人,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副教授,区域经济学硕士。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港澳—珠江三角洲及其外围地区协调发展的研究”(49831030)究成为服务业的重要课题。

M.J.Healy和B.W.Ilbery总结了几种不同类型的服务业分类:(1)货物相关的服务,如零售、批发、货运等;信息处理服务,如金融、教育和市场;人力支持服务,如福利服务和旅馆及看养等。

(2)公共服务,如地方和中央政府;私有服务,如零售业和银行。

(3)基本服务,服务出口到本地以外,如旅游和货运;非基本服务,主要是服务本地消费者的需要,如零售。

(4)生产性服务,为其他产业提供服务,如市场研究、R&D等;消费性服务,直接为消费者或家庭提供服务,如闲暇服务和教育等。

[1](P186)H owells 和G reen认为生产性服务业为其他公司提供服务,这包括保险、银行、金融和其他商业服务业如广告和市场研究,以及职业和科学服务如会计、法律服务、R&D等[2]。

一些权威学者也将货物储存与分配、办公清洁和安全服务包括在其中[3](P20)。

生产性服务业作为货物生产或其他服务的投入而发挥着中间功能。

它们提高了生产过程不同阶段产出价值和运行效率,被定义在包括上游的活动(如研究)和下游的活动(如市场)[4]。

由于服务业活动的复杂性,其分类也是呈现出多样的特点。

但是,生产性服务业这一概念已经得到了较普遍的认同。

西方生产性服务业研究基本上有以下主要内容:探索在城市体系背景下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区位和发展;研究生产性服务业交易的区域间流动,及其对区域和大都市区的影响;生产性服务业组织国际化的范围和重要性;办公空间的区位和发展。

下面对其进行具体分析。

二、生产性服务业增长分析如果我们将经济发展定义为反映在所有经济部门兴衰中的一系列结构变动,那么在大都市区中经济发展最具戏剧性的因素就是服务业就业的增加和制造业就业的下降。

这些在美国传统的制造业中得以反映。

这些部门转移的结果是制造业区位墒的下降,而服务业区位墒则上升[5]。

G ilmer对美国44个大都市区服务业区位墒比较表明,大都市区为广泛的内陆提供服务[6]。

即使是在较大的大都市区内,较小的地方相对于较大的地方有着小规模的且更地方化的服务业集中,而大都市区的集中更趋向于部门专业化。

Beyers 指出,生产性服务业在经济增长最快的大都市区增长也最快,但同时在整个区域也显现了较快的增长势头[7]。

生产性服务业增长向较小的都市区和非都市区的扩散部分是经济活动中较少资金密集型的活动向小公司转移分散,还有就是通过大型财会、金融服务、工程或管理咨询公司以寻求新市场(通过授权和联盟关系)[8]。

一些学者认为,生产性服务业增长是公司活动地理范围变动的结果,还有的认为与公司重构过程有关[9]。

C offey和Bailly探讨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和区位间关系,以及弹性生产方式的兴起[10]。

他认为,在货物生产和服务业部门生产中弹性生产方式的兴起已经促进了生产性服务业活动的增长。

Harrington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就业增长[11]。

对区域发展而言,服务业生产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能带来服务业输出中“失业性增长”的痛苦以及增加工资和总要素生产率的许诺。

由于市场条件和当前技术应用的差异,这种变化在部门间会不均衡。

由于服务业劳动分工的差异,这种变化在区域间也不均衡。

而影响生产性服务业增长的几大要素有:(1)产品和服务生产的转型;(2)大多数产品生命周期被削短了;(3)短期的顾客货物的生产正在取代大批量生产经营方式,同时,研究与发展、设计和广告、产品与服务的市场和分配方面变得越加重要。

[9]C offey和Bailly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外部化进行了分析,将其原因概括为:(1)内部的技术限制;(2)公司特征;(3)外部经济优势;(4)非标准化与不可预见之需求;(5)组织战略;(6)避免风险和固定成本。

[10]G oe认为,生产性服务业销售的最大部分是其他服务业而不是制造业;对大多数生产性服务业而言,市场是主要面向最终(消费者)需求[12]。

一些因素导致了制造业和服务业从外部购买生产性服务,如一些企业由于知识或成本的考虑而不可能提供特别的服务投入。

尤其是高技术变化很快或需求尚未标准化和不可预见之时,企业不可能投入自己的力量去为了某种服务。

经典的研究表明:个人企业(与分支厂家相比)、中介机构和企业有着相对较高的出口和快速增长,并且对变化的市场和技术开放的企业会购买相对大量的外来服务[4]。

三、生产性服务业区位研究经典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区位研究一般都从部门就业和增长模式来探讨产业,而不是单个企业区位或增加就业的决策。

大多数研究其模式或者用简单的核心边缘理论,或者就是复杂的城市等级体系。

由于研究方法和部门选择的不同,结果也就不同[11]。

随着弹性生产形式的出现,经济活动的地理分布开始改变[13](P5),而影响生产性服务业区位因子是:可能顾客的当前区位;多样劳动力的成本和可获取(对企业运行而言,企业家区位取代了劳动力区位)。

这两个因素间相互作用受着服务业生产技术及其市场结构、大容量的远程通讯依赖的调节。

这些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可以是相反也可以是一致的[11]。

下面我们从区域间和区域内部两个层面来进行分析。

在区域间层面,生产性服务业有着与制造业不同的动力机制。

没有跟随着这些制造业进入新产业空间,生产性服务业仍然集中在大都市区,其中许多还是传统的工业腹地[14](P98)。

相反,生产性服务业生产的弹性实际上由于这些因素而变得容易,这创造了巨大的外部规模经济。

生产性服务业活动趋向于集中在大都市区,为了接近合格的劳动力、研究中心和大学、互补性的生产性服务业和大的地方市场,尤其是对生产性服务业有较高需求的公司总部所在地。

尽管这可能导致地域上的不均衡发展,但Illeris认为,只要具有有效的长距离联系,有着环境优势的一些非大都市区也能吸引和容纳生产性服务业[15]。

他将促使空间集中和使弹性生产容易的因素概括为以下几点:(1)较熟练人力资源的蓄水池,这是影响生产性服务业区位的主要因素;(2)后向联系的机会;(3)前向联系机会。

综合考虑前向和后向联系,生产性服务业在较少大城市中的集中使得与这些服务的生产和传送的交易成本最小化。

尤其是,一方面,在生产者们及其投入和市场间维持面对面的联系的成本,另一方面,是最昂贵的中间需求的服务业生产;这种花费能通过空间积聚而得到极大的减少。

传统的观点,即远程通讯技术将代替面对面的联系,并且产生生产性服务业的分散化,这种观点可能过于乐观了。

相反地,演化的远程通讯技术将会产生增加这些活动的集中效应[13](P28)。

服务包括信息能被长距离出售,这种趋势已经影响了欧洲的服务业的区位变化,使其主要朝着大都市集中。

Beyers研究了美国大都市区生产性服务业的集中,结果表明1985年有90%的生产性服务业就业集中在大都市区,占了总就业的83%。

而除了银行以外,生产性服务业在非大都市区的区位墒低于1.0。

而Daniels认为英国的生产性服务业存在着明显的反大都市区趋势[16]。

由于伦敦的高成本,一些职业和商业服务业将其低级办公功能(backoffice)移向了一些非大都市区城市(如省级城市)。

C offey和Bailly分析了大城市的所谓“公司活动综合体”(com plex of corporate activities),认为其具有高度交织的投入—产出网络联系,因而类似于以“新产业空间”为特征的制造业综合体[10]。

在区域内部层面(大都市区),弹性生产体制创造了很多地区的空间聚类,其功能差异和组织不同的企业间表现出了紧密的前向和后向联系[12]。

这类似于新产业空间中的制造业机构的空间行为,然而,这种趋势趋向于发生在主要的大都市区,且集中在所谓的公司活动综合体中[17]。

大都市区内部,服务机构区位依赖于其他特征。

主要客户的区位被广泛地引作为该层面的一个重要因素。

然而,一些中介性服务部门比其他部门更集中在大都市区的C BD区。

这些部门大多数是与法律、广告、会计与零售、批发及房地产部门有着最强的前向联系。

他们认为与相似公司而不是客户的密集的信息联系是其在大都市区内部集聚的原因,而且对于高级复杂的服务业,这种集聚趋势更明显。

另一方面,商业活动密集的大都市区使得在选定的郊区县边缘城市(edge city)的发展成为可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