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针目标管理程序
方针、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控制程序

方针、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控制程序1 目的和适用范围1.1 目的为建立、实施与改进公司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实现对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方针、目标和指标以及为确保实现目标和指标而制定的管理方案的管理,改进公司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行为。
1.2 适用范围适用于公司综合管理体系的方针、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的制定、更改与实施。
2 职责2.1 总经理制定综合管理体系管理方针,并负责目标、指标和安全管理方案的批准。
2.2 体系管理负责人组织目标、指标的制定,负责管理方案的审核,并负责监督方针、目标、指标与管理方案的实施。
2.3 行政部负责管理方案的编制,并监督验证实施进度。
2.4 各部门负责公司管理方针、目标、指标与管理方案的具体实施。
3 相关/支持文件3.1 《文件控制程序》4 程序内容4.1 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方针4.1.1 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方针的制定总经理以提高产品及服务质量、保护和改善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为目的,针对公司的实际情况,适当考虑相关方的要求,制订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方针并形成文件,传达到全体员工。
4.1.2 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方针应确保:(1) 适合于公司的服务性质和规模以及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影响;(2) 对持续改进和污染预防作出承诺;(3) 对遵守有关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作出承诺;(4) 为建立和评审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目标和指标提供框架和基础;(5) 与公司的其他方针一致。
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方针为组织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职责和其业绩表现水准设定了总体目标,以此作为评判一切后续活动的依据。
4.1.3 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方针的更改每次管理评审,需对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方针予以重新评价。
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方针需要更改时,须经总经理批准,形成文件后重新传达。
4.1.4 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方针的宣贯(1) 通过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手册、员工规章制度的分发,内部文件、宣传栏宣传等方式对公司各级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操作人员、临时工以及代表公司工作的供应商员工等进行方针的宣贯;(2) 行政部负责对公司全体员工、临时工以及代表公司工作的供应商员工等进行管理方针的培训,以确保对方针的充分理解。
目标、方针管理实施方法

上下协商
让员工参与目标制定过 程,充分听取意见和建 议,确保目标可达成。
动态调整
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 目标,保持其合理性和
可达成性。
目标执行不力
01
02
03
04
挑战
员工在执行过程中缺乏有效措 施或执行力不足,导致目标难
以实现。
制定详细计划
根据目标分解任务,明确责任 人和完成时间,确保执行有序
动态调整
根据评估结果,对目标进 行调整和优化,确保目标 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资源整合
根据目标调整的需要,重 新整合资源,确保资源的 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目标考核与激励
考核标准制定
根据目标的性质和特点,制定具体的 考核标准和评价方法。
考核实施
激励措施
根据考核结果,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 如奖励、晋升等,激发员工的积极性 和创造力。
定期对目标的实现情况进行考核,收 集和分析相关数据和信息。
03
目标、方针管理的实施步骤
制定目标
明确组织使命和愿景
首先需要清晰地定义组织的使命和愿景,以确保所制定的目标与 组织的长期发展方向保持一致。
制定可衡量的目标
目标应该是具体、可衡量的,以便于评估进度和成果。
设定时间框架
为每个目标设定一个明确的时间框架,以确保按时完成。
评估与反馈
设定评估标准
为评估目标的实现程度,设定明确的评估标准。
进行评估
根据评估标准对目标进行评估,总结成果和不足。
提供反馈
将评估结果反馈给团队成员,以便于总结经验教 训和改进未来的目标管理。
04
目标、方针管理的工具与方法
平衡计分卡
定义
方针目标管理程序

1.总则方针目标管理是现代管理的科学办法之一。
工厂为了实现本企业的经营目标和达到工效果,每年必须明确制定企业的经营决策、纲领和企业发展方向计划。
方针目标实现的全过程要自上而下地建立目标,制订措施、确定制度,组织实施和严格考核,这有利于动员企业所有部门及全体职工同心协力,共同做好一年的工作,有利于提高企业现代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素质,提高经济效益。
2.制订方针目标的依据2.1 国家的方针政策,国家的政治经济形势,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产品品种、质量产量、利润等技术经济指标和其它要求。
2.2 本厂的中长期企业发展规划、现代化管理规划、新产品开发规划、产品质量级及全面质量管理发展规划、技术改造规划、生产发展规划、安全环保综合治理规划及其它规划等。
2.3 国内外市场的调查、分析、预测、情报信息资料(包括国内外同行业先进技术平、管理水平等)。
2.4 工厂的实际能力和现有水平,上年度工厂方针目标实施的遗留问题。
3.方针目标编制的程序3.1 在每年初,由工厂各分管厂长、工程师提出下年度工厂目标设想,厂务会集讨论,形成工厂方针目标指导思想,并由厂长下达指令。
3.2 由专人组织,并根据厂长指令,分生产行政部、技术部、组织各职能科室提下年度方针目标设想,并收集准备依据资料。
3.3 部门分头组织可行性分析论证,形成各部方针目标计划。
3.4 发至各部门征求意见,根据反馈意见再讨论修订。
3.5 经厂务会、工厂管理委员会、职代会讨论审议通过,由专人负责按系统图法行,在一月份编制出工厂方针目标执行图。
4.方针目标的执行4.1 方针目标展开一定要坚持以数据说话的原则,目标值尽可能定量化。
其内容般包括品种、质量、生产能力、科研技改、企业管理、技术经济指标、安全环保、文明生产思想交流工作、职工福利等。
4.2 工厂方针要按系统图法执行,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纵横连锁,层层确保原则进行。
4.3 分管副厂长、工程师方针目标展开,要根据工厂方针目标展开的内容和自分管工作的重点,列出目标值和措施。
方针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控制程序

方针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控制程序方针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控制程序企业经营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有效地进行综合规划和实施。
其中,方针、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控制程序是较为重要的管理要素和工具,可以帮助企业制定合理的发展策略,优化经营资源,提高企业运营效益和质量。
方针:是企业制定的总体方向和指导思想。
制定方针是为了帮助企业明确发展方向,指导企业经营决策,确保企业高效运营。
在制定方针时,企业需要根据市场竞争状况、企业资源优劣势、政策环境等因素综合考虑,使之符合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同时,方针应该是可执行的,能够落实到后续的目标和计划中。
目标:企业的目标是指企业在一定时间内实现的具体业务计划或经营成果。
目标的设定必须符合企业的总体方针和战略规划,同时具有可量化的特点,以实现明确的判断和考核。
目标设定需要具有明确性、针对性和可实现性,这样才能保证实现效果。
指标:企业的目标需要通过指标进行跟踪和考核。
指标是企业在实现目标过程中用来度量达成目标情况的量化指标。
指标需要具有可靠性、有效性、可比性、可适应性等特点,可以反映企业的实际运营状况和问题,以及提供管理者决策的信息支撑,从而帮助企业实现目标。
管理方案控制程序:企业制定的管理方案和控制程序是指在实现企业目标和指标的过程中,管理者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的制定、推行和跟踪调整的具体控制和管理程序。
这些程序需要具有全面性、有效性和及时性等特点,以便在企业运营中,对各项事务进行规范控制和协调管理。
方针、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控制程序是企业运营的重要管理要素和工具,可以帮助企业制定合理的经营计划、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益和产品质量。
企业在制定这些要素和工具时应该综合考虑多个因素,使之能够贴合实际、具有可执行性、可衡量性,这样才能有效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09方针目标管理程序

页码:第1页共3页方针目标管理程序1 目的本程序规定质量/安全方针、目标的系统管理,确保达到预期效果。
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在生产过程中运用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对食品安全进行严格控制。
促进企业卫生质量/安全管理标准化、规范化、现代化。
2 适用范围适用于公司及各部门的食品质量/安全方针、目标的管理工作。
亦适用于其他经营管理范畴方针和目标的管理。
3 职责3.1 总经理负责策划并批准质量/食品安全方针、目标。
(以下简称方针目标)3.2 品控部负责制订质量/食品安全方针、目标草案及批准后的日常管理工作。
3.3 相关部门负责统计本部门质量/食品安全目标的完成情况。
4 资历和培训具体参照相关文件中的规定执行。
5 工作程序5.1 方针、目标的制订5.1.1 策划:总经理对方针、目标的制订提出意图、总体思路、要求和过程。
5.1.2 调研:方针、目标的制订在市场调研基础上产生,调研中应了解市场动态、竞争焦点、顾客需求和期望、国内外同行业的水平(产品水平、管理水平)等。
由企业管理部提出“关于质量/食品安全方针、目标的建议草案”。
5.1.3 定稿:由总经理及有关人员,对草案进行讨论定稿。
5.1.4 颁布:由总经理批准正式颁布实施方针、目标。
5.2 方针、目标的要求5.2.1方针必须与公司总体理念、战略目标相一致,并符合以下要求:页码:第2页共3页5.2.1.1 与顾客需求和期望相适应。
5.2.1.2 能引导公司持续改进,向更高的目标前进。
5.2.1.3 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
5.2.1.4 具有可行性,不能仅作为一般号召的口号5.2.1.5 言简意赅,可作为行动的座佑铭。
5.2.1.6 提供制订和评审质量/安全目标的框架。
5.2.2 目标的要求:5.2.2.1 体现方针的宗旨和方向。
5.2.2.2 满足顾客对产品的需求.5.2.2.3 具体化或定量化5.2.2.4 具有可操作性,可测量性。
5.3 方针、目标的宣传贯彻执行5.3.1宣传贯彻要求务必使全公司所有人员都理解方针(目标)的内容、内涵并予以实施。
质量方针和目标管理制度

质量方针和目标管理制度
质量方针是指组织在质量管理方面的主要指导方针和原则,它可以帮助组织在提高产品或服务质量的过程中明确目标和行动方向,以便达到客户需求和期望。
质量目标是质量管理中的具体目标,其通过具体的指标和要求来衡量组织在质量方面的成果和绩效。
质量目标通常需要具备可量化和可衡量性,以便监测和评估组织的质量表现和改进成效。
目标管理制度是指组织为实现质量目标而建立的一套管理程序和规定,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目标设定:确定质量目标并与组织的总体目标和战略相一致。
2. 目标分解:将质量目标逐级分解到各个部门和个人,明确每个层级的具体任务和责任。
3. 目标传达:将质量目标向组织内部进行宣传和传达,确保每个成员都明确自己的贡献和作用。
4. 目标落实:组织制定相应的措施和计划,确保质量目标得以有效实施和达成。
5. 目标评估:定期对质量目标进行绩效评估和测量,以监控整体进展和改进需求。
6. 目标反馈:根据评估结果,及时反馈目标执行情况,并对不达标的情况进行改进和调整。
通过质量方针和目标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实施,组织可以明确质量目标和要求,激励员工积极参与和贡献,实现组织的质量改进和持续发展。
方针目标管理程序

(4)环境目标与指标制定根据公司定期的环境因素识别(见附件三),对识别出的重大环境因素作为制定目标与指标的依据之一,按〖环境因素识别评价更新控制程序〗实施。
品质与环境方针
科学管理防治污染
持续改进节约资源
保证品质遵守法规
客户满意保护环境
附件二
品质总目标
·産品生産合格率:96%以上;
産品生産合格率=生産合格品數/産品生産總數×100%
·産品交付合格率:99%以上;
産品交付合格率=交付合格品數/總交付産品數×100%
·顧客滿意度:88%以上。
顧客滿意度=顧客滿意分數總和/问卷份数×100%
各部门品质目标
业务部
客户合同评审88%
按月统计
客户投诉抱怨≤3%
按月统计
品质部
进料合格率达到95%以上
按月统计
成品检验合格率98%以上
按月统计
制造课
计划完成率达到96 %以上
按月统计
产品直通率达到95%以上
按月统计
管理部/人事
每季度培训计划完成率达到100%
按月统计
员工满意度90%以上
按月统计
采购课
EP-002
3
生活用水的消耗
第2条
降低用水量
2007年3月至4月每平方米用水0.45立方,5至6月每平方米用水0.675立方;即2007年3月至6月每平方米平均用水0.56立方,指标值7月始平均每月0.5立方以下.
EP-003
4
焊锡废气排放
第1条
保证焊锡之废气经过稀释后再排放
方针、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控制程序.doc

03方针、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控制程序4 方针、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控制程序1 目的制定并实施QEM方针、目标、指标及管理方案,为产品质量的提高、环境污染事故的预防以及管理业绩的持续改进作出贡献。
2 适用范围适用于本公司QEM方针、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的制定、更改和实施。
3 职责3.1 总经理负责制定QEM方针,负责方针、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的批准。
3.2 管理者代表组织制定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并负责对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的审核。
3.3 品保部负责将目标、指标分解到各相关部门,负责监督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的实施及完成情况,并向管理者代表汇报。
3.4 各部门负责制定并实施本部门相关的分层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
4 控制程序4.1 方针控制4.1.1 QEM方针的制定总经理以提高QEM体系运行水平为目的,根据长期发展的需要,适当考虑相关方的要求,组织制定方针并形成文件。
方针应确保:1)与公司的宗旨相适应;2)适合于公司的活动、产品和服务的性质、规模以及环境影响;3)对满足顾客及其他相关方的要求,对持续改进、污染预防和降低风险作出承诺;对遵守有关质量/环境/HSF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作出有效性承诺;4)提供建立和评审目标、指标的框架;5)与公司的其他方针一致。
6)在持续适宜性性方面得到评审。
4.1.2 方针的修订每次管理评审,均需对质量/环境和环境物质控制管理方针进行评价,确保其适宜性。
当方针需要修订时,须经总经理批准,形成文件后重新发布。
4.1.3 方针的公开与宣贯1)考虑相关方或公众的要求,公司通过手册的分发、会议、网络、宣传栏等方式公开方针,并组织对公司各级人员进行宣贯,必要时还应传达到各相关方。
2)品保部负责对全体员工进行质量/环境和环境物质控制管理方针的培训,以确保对方针的充分理解。
4.2 目标和指标控制4.2.1 目标和指标的制定4.2.1.1 管理者代表在年度管理评审之后根据方针、结合生产实际,考虑环境影响和风险评价结果以及其他外界因素的变更,制定新的目标和指标,报总经理批准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