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学物理模型与方法教学案(含详细解答)

合集下载

高中物理模型技术教案设计

高中物理模型技术教案设计

高中物理模型技术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1. 了解物理模型的定义和作用;
2. 掌握建立物理模型的方法;
3. 能够运用物理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1. 物理模型的概念和分类;
2. 物理模型的建立方法;
3. 物理模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PPT课件,展示物理模型的概念和分类;
2. 准备实验器材和材料,让学生实际操作建立物理模型;
3. 提前准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物理模型解决。

教学过程:
1. 开场导入(5分钟):通过引入一个有趣的物理现象或问题,引起学生对物理模型的兴
趣和好奇心。

2. 知识讲解(15分钟):讲解物理模型的概念、分类和建立方法,让学生对物理模型有
一个整体的认识。

3. 实验操作(3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建立具体的物理模型,如弹簧振子、摆锤等,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物理模型的建立过程。

4. 问题探讨(20分钟):提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物理模型知识解决,并
进行讨论和分享。

5. 知识总结(10分钟):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强调物理模型在解决实际问题
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6. 课堂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可以是练习题或实验报告。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实验操作和问题探讨的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物理模型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反馈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使教学更加有效果和有趣。

动力学中的数学模型运用与实践高中二年级物理科目教学指导与演示

动力学中的数学模型运用与实践高中二年级物理科目教学指导与演示

动力学中的数学模型运用与实践高中二年级物理科目教学指导与演示在高中二年级物理科目的教学过程中,动力学是一个重要的内容模块。

动力学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而数学模型是解决动力学问题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探讨动力学中的数学模型的运用和实践,并提供高中二年级物理学教学的指导与演示。

一、数学模型在动力学中的基本原理与运用数学模型是基于物理规律和数学关系建立的,用来描述动力学系统的数学方程。

在运用数学模型解决动力学问题时,首先需要建立物理模型,即根据实际问题确定所考虑的物体及其特性,并进行必要的假设。

然后,利用牛顿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数学方法,建立物体受力与加速度之间的关系式,得到动力学的数学模型。

最后,通过求解这些方程,得到物体的运动规律与量化的结果。

以简谐振动为例,简谐振动是动力学中的常见现象。

当弹簧连在质点上,质点在平衡位置附近围绕平衡位置做往复运动时,其运动可以通过数学模型来描述。

根据胡克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我们可以建立起简谐振动的数学模型。

通过求解该模型的解析解,我们可以得到振动的频率、周期等量化的结果。

二、数学模型在动力学实践中的应用案例1.自由落体运动模型在动力学中,自由落体是一个重要的运动形式。

当物体只受重力作用时,其运动可以通过自由落体的数学模型来描述。

自由落体运动模型是一个二次函数,它描述了物体下落的高度与时间的关系。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数学模型演示自由落体的运动轨迹和速度-时间图,并计算物体的加速度、速度和高度等参数。

2.平抛运动模型平抛运动是指物体在初速度的作用下沿一定轨迹进行抛体运动。

平抛运动模型可以通过二次函数来描述物体的水平和竖直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利用平抛运动模型,可以计算出物体的最大高度、飞行时间、落地距离等重要参数。

通过在实际中进行平抛运动的演示实验,可以加深学生对该模型的理解和掌握。

3.圆周运动模型圆周运动是物体在维持半径不变的情况下沿圆形轨迹运动的一种运动形式。

圆周运动模型可以通过三角函数来描述物体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高中物理动力学讲解教案

高中物理动力学讲解教案

高中物理动力学讲解教案
主题:运动学基础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运动学基础知识,包括位移、速度、加速度等概念,并能够应用这些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1. 位移和速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运动中的加速度
3. 运动图像的绘制及分析
教学难点:1. 运动图像的分析
2. 运动中的加速度的计算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好PPT、教材、白板、彩色粉笔、实验器材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简单的实例引入运动学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物体运动的基本特征。

二、概念讲解(15分钟)
1. 位移和速度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2. 运动中的加速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三、案例分析(20分钟)
教师通过几个实际的运动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并引导学生分析运动图像。

四、实践操作(15分钟)
1. 学生通过实验测量物体在直线运动中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练习运用所学知识。

2. 学生绘制运动图像,并分析运动过程。

五、总结与评价(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激励学生继续努力。

六、课后拓展(10分钟)
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复习本节课内容并完成相关练习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运动学基础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在实践操作环节,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还有待提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的训练。

高中物理动态模型集合教案

高中物理动态模型集合教案

高中物理动态模型集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掌握物理动态模型的基本概念,了解几种典型的动态模型,能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和解释实际问题。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动态模型的基本概念和常见类型,动态模型的应用和实验设计。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物理知识解释实际问题,如何设计并进行动态模型实验。

三、教学内容1. 动态模型的概念和分类2. 简谐振动模型3. 阻尼振动模型4. 受迫振动模型5. 动力学模型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解:通过讲解,帮助学生掌握动态模型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实验操作:设计实验让学生深入理解动态模型的应用。

3. 讨论交流:组织讨论让学生分享观点和经验,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流程1. 引入:通过展示一个简单的动态模型让学生了解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2. 理论讲解:讲解动态模型的概念和分类。

3. 实验设计:设计一个简谐振动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

4. 实验分析:让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深入理解动态模型的应用。

5. 讨论交流:组织讨论,让学生分享实验心得和体会。

6.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和反思。

六、教学评估1.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参与度、思考深度等。

七、拓展延伸1.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探索更多不同类型的动态模型。

2.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究,深入探讨某一种动态模型的应用。

3. 鼓励学生参加物理建模比赛,提升动态模型设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物理模型及定理教案高中

物理模型及定理教案高中

物理模型及定理教案高中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什么是物理模型和定理,了解物理世界中
的各种定理,提高自己的物理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物理模型及定理的概念、物理世界中的定理。

教学准备:教科书、教学PPT、实物或图片展示物理模型的例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老师与学生互动,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让学生猜测物理模型和定理是什么。

二、讲解物理模型(10分钟)
1. 什么是物理模型?为什么需要用物理模型?
2. 举例说明物理模型的应用领域及意义。

3. 利用图片或实物展示物理模型的例子,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

三、讲解物理定理(15分钟)
1. 物理定理是什么?为什么物理定理具有普适性?
2. 介绍一些常见的物理定理,如牛顿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

3. 通过实例演示物理定理的应用,让学生理解定理在物理世界中的重要性。

四、练习与讨论(15分钟)
1. 完成一些与物理模型和定理相关的练习题,检验学生的理解程度。

2. 分组讨论学生对物理模型和定理的认识,互相交流思考。

五、小结与作业(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化学生对物理模型和定理的理解。

布置相关的作业,如复习物理模型和定理的概念,或者查找更多的物理模型和定理的例子。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是以讲解和实例演示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物理模型和定理的概念,
通过练习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思考、独立思考,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三物理复习教案模型组合讲解——绳件、弹簧、杆件模型(动力学问题)

高三物理复习教案模型组合讲解——绳件、弹簧、杆件模型(动力学问题)

模型组合讲解——绳件、弹簧、杆件模型(动力学问题)[模型概述]挂件问题是力学中极为常见的模型,其中绳件、弹簧件更是这一模型中的主要模具,相关试题在高考中一直连续不断。

它们间的共同之处是均不计重力,但是它们在许多方面有较大的差别。

[模型回顾][模型讲解]例1.如图1中a所示,一质量为m的物体系于长度分别为l1、l2的两根细线上,l1的一端悬挂在天花板上,与竖直方向夹角为,l2水平拉直,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现将l2线剪断,求剪断瞬时物体的加速度。

图1(1)下面是某同学对题的一种解法:解:设l1线上拉力为,l2线上拉力为,重力为mg,物体在三力作用下保持平衡,,剪断线的瞬间,突然消失,物体即在反方向获得加速度。

因为,所以加速度,方向沿反方向。

你认为这个结果正确吗?请对该解法作出评价并说明理由。

(2)若将图a中的细线l1改为长度相同、质量不计的轻弹簧,如图b所示,其他条件不变,求解的步骤和结果与(1)完全相同,即,你认为这个结果正确吗?请说明理由。

解析:因为l2被剪断的瞬间,l1上的张力发生突变,故物体获得的瞬间加速度由重力的分力提供,大小为,方向垂直l1斜向下,所以(1)错。

因为l2被剪断的瞬间,弹簧的长度不能发生突变而导致弹力不能突变,所以(2)对。

拓展:在(1)中若l1、l2皆为弹性绳,剪断l2的瞬间,小球的加速度为多少?(参考答案)若l1、l2皆为弹性绳,剪断l1的瞬间,小球的加速度为多少?(参考答案)在(2)中剪断l1的瞬间,小球的加速度为多少?(参考答案)例2. 如图2所示,斜面与水平面间的夹角,物体A和B的质量分别为、。

两者之间用质量可以不计的细绳相连。

求:(1)如A和B对斜面的动摩擦因数分别为,时,两物体的加速度各为多大?绳的张力为多少?(2)如果把A和B位置互换,两个物体的加速度及绳的张力各是多少?(3)如果斜面为光滑时,则两个物体的加速度及绳的张力又各是多少?图2解析:(1)设绳子的张力为,物体A和B沿斜面下滑的加速度分别为和,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对A有对B有设,即假设绳子没有张力,联立求解得,因,故说明物体B运动比物体A的运动快,绳松弛,所以的假设成立。

动力学实验设计高中二年级物理科目教学案例

动力学实验设计高中二年级物理科目教学案例

动力学实验设计高中二年级物理科目教学案例实验目的:通过动力学实验设计,帮助高中二年级学生深入理解力学中的动力学概念,掌握实验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实验材料:1. 平面上的小车(具备自由滑动的能力)2. 平面上的直线轨道3. 计时器4. 重物(如小铅球)实验一: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实验步骤:1. 将小车放置在直线轨道起点处,确保小车能够顺利滑动。

2. 确定起点和终点,并将终点处设为时间记录点。

3. 用计时器测量小车从起点到终点所需的时间,并记录下来。

4. 重复以上步骤多次,得到不同的时间数据。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可以得到多组小车从同一起点到达终点的时间数据。

将这些数据整理成表格或图表,可以观察到速度与时间之间的关系。

实验分析: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发现小车在同样的时间内所覆盖的距离是相同的,即小车的速度是恒定的。

这符合速度的定义:速度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运动的路程。

实验延伸:为了更深入地理解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可以让学生通过改变小车的质量,观察质量对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影响。

如果小车的质量增加,会对速度有何影响?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实验二:受力与加速度的关系实验步骤:1. 将小车放置在直线轨道起点处,并在小车上放置一个重物(如小铅球)。

2. 确定起点和终点,并将终点处设为时间记录点。

3. 用计时器测量小车从起点到终点所需的时间,并记录下来。

4. 重复以上步骤,分别在小车上放置不同重量的物体进行多组实验。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不同质量物体所致小车的加速度数据。

将这些数据整理成表格或图表,可以观察到受力与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实验分析: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发现小车所受到的力与其质量成正比,即力与加速度之间存在直接的关系。

这符合牛顿第二定律:物体所受的合力与物体的加速度成正比,方向相同。

实验延伸: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受力与加速度的关系,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改变施加在小车上的力的大小,观察力对加速度的影响。

如果施加的力增大,会对加速度有何影响?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实验总结:通过以上两个动力学实验设计,帮助高中二年级学生深入理解了力学中的动力学概念,掌握了实验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物理教学设计方案动力学部分的教学设计

物理教学设计方案动力学部分的教学设计
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通过学习动力学知识,学生可以培养科学思维、观察实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 力,提高科学素养,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做好准备。
教学目标与要求
知识目标
掌握牛顿运动定律、动量定理、动能 定理等动力学基础知识;理解万有引 力定律和天体运动规律;了解振动和 波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能力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网络资源挖掘和整合策略分享
网络资源获取
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如学术搜索引擎、在线课程平台、科学教育网站等,获取与动力学相关的 丰富学习资料。
网络资源整合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获取的网络资源进行筛选、分类和整合,形成系统的学习资源库,方便学生随时 查阅和学习。
实验室建设及实验器材使用指南
实验室建设
学校应重视物理实验室的建设,提供充 足的实验场地和必要的实验器材,确保 学生能够进行动力学实验的操作和探究 。
03
学生学情分析与对策
学生已有知识基础
初中物理知识
学生已掌握基础的力学知识,如 牛顿运动定律、重力、弹力等。
数学工具
学生已具备基础的数学能力,如 代数运算、函数图像分析等,可 用于解决物理问题。
学生认知特点分析
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高中生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需要结合具体情境进行抽象概 念的教学。
互动性
学生之间是否有良好的互动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作业批改及成绩记录方式确定
作业完成质量
01
检查学生作业是否按时提交,完成情况如何,是否有抄袭现象

成绩记录方式
02
采用百分制或等级制记录学生成绩,同时注明作业中存在的问
题和优点。
反馈及时性
0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力学的基本模型与方法教学案【题型探究】一、传送带问题例1、如图所示,物体与水平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0,皮带轮之间的距离为12.0m,当皮带静止不动,物体以v0=8.0m/s的初速度从A向B运动,求离开皮带的速度与在皮带上的滑行时间。

(g=10m/s2)发散:如果皮带轮转动方向和线速度发生变化后,情况会怎样?训练1、如图所示,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滑入粗糙的传送带,若传送带静止不动,物体滑出传送带并下落在P点。

试讨论:传送带逆时针转动与顺时针转动物体的落地点与P点的关系。

二、弹簧问题例2、如图所示,在倾角为θ的光滑斜面上有两个用轻质弹簧相连接的物块A、B.它们的质量分别为mA、m B,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C为一固定挡板,系统处于静止状态.现开始用一恒力F沿斜面方向拉物块A使之向上运动,求物块B刚要离开C时物块A的加速度a和从开始到此时物块A的位移d.(重力加速度为g)训练2、如图示,倾角30°的光滑斜面上,并排放着质量分别是mA=10kg和mB=2kg的A、B 两物块,一个劲度系数k=400N/m的轻弹簧一端与物块B相连,另一端与固定挡板相连,整个系统处于静止状态,现对A施加一沿斜面向上的力F,使物块A沿斜面向上作匀加速运动,已知力 F在前0.2s内为变力,0.2s后为恒力,g取10m/s2,求F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三、图象问题例3、质量为m=20kg 的物体,在大小恒定的水平外力F 的作用下,沿水平面做直线运动。

(0~2)s 内F 与运动方向相反,(2~4)s 内F与运动方向相同,物体的速度—时间图像如图,g 取10m/s 2。

求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训练3、人和雪橇的总质量为75kg ,沿倾角θ=37°且足够长的斜坡向下运动,已知雪橇所受的空气阻力与速度成正比,比例系数k 未知,从某时刻开始计时,测得雪橇运动的v-t 图象如图中的曲线AD 所示,图中AB 是曲线在A 点的切线,切线上一点B 的坐标为(4, 15),CD 是曲线AD 的渐近线,g 取10m/s 2,试回答和求解:⑴雪橇在下滑过程中,开始做什么运动,最后做什么运动?⑵当雪橇的速度为5m/s 时,雪橇的加速度为多大?⑶雪橇与斜坡间的动摩擦因数μ多大?四、连接体问题:例4、如图,倾角为α、质量为M 的斜面放在粗糙的水平面上,斜面与质量为m 的木块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木块由静止开始沿斜面加速下滑时斜面始终保持静止。

求:(1)水平面对斜面的支持力 (2)水平面给斜面的摩擦力大小和方向。

训练4、如图所示,物块A 、B 叠放在粗糙的水平桌面上,水平外力F 作用在B 上,使A 、B 一起沿水平桌面向右加速运动。

设A 、B 之间的摩擦力为f 1,B与水平桌面间的摩擦力为f 2。

在始终保持A 、B 相对静止的情况下,逐渐增大F 则摩擦力f 1和f 2的大小( )A. f 1不变、f 2变大B. f 1变大、f 2不变C. f 1和f 2都变大D. f 1和f 2都不变五、板块问题例5、如图所示,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放着两块长度相同,质量分别为M 1和M 2的木板,在两木板的左端分别放一个大小、形状、质量完全相同的物体,开始时都处于静止状态,现分别对两物体施加水平恒力F 1、F 2,当物体与板分离时,两木板的速度分别为v 1和v 2,若已知v 2>v 1,且物体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相同,需要同时满足的条件是( )A.F 1=F 2,且M 1>M 2B.F 1=F 2,且M 1<M 2C.F 1>F 2,且M 1=M 2D.F 1>F 2,且M 1>M 2训练5、如图所示,光滑水平面上放置质量分别为m 和2m 的四个木块,其中两个质量为m 的木块间用不可伸长的轻绳相连,木块间的最大静摩擦力是μmg.现用水平拉力F 拉其中一个质量为2m 的木块,使四个木块以同一加速度运动,则轻绳对m A. 53mg μ B. 43mg μ C. 23mg μ D. mg μ3 六、超重失重问题例6、如图所示,在升降机中挂一个弹簧, 弹簧下面吊一个小球. 当升降机静止时, 弹簧伸长4cm .当升降机运动时弹簧伸长2cm , 若弹簧质量不计,则升降机的运动情况可能是( )A .以1m/s 2的加速度加速下降B .以4.9m/s 2的加速度减速上升C .以1m/s 2的加速度加速上升D .以4.9m/s 2的加速度加速下降训练6、如图所示为杂技“顶杆”表演,一人站在地上,肩上扛一质量为M的竖直竹竿,当竿上一质量为m 的人以加速度a 加速下滑时,杆对地面上的人的压力大小为( )A .(M+ m)g -maB .(M+ m)g +maC .(M+ m)gD .(M -m)g七、瞬时加速度问题例7、如图所示,竖直光滑杆上套有一个小球和两根轻弹簧,两弹簧的一端各与小球相连,另一端分别用销钉M 、N 固定于杆上,小球处于静止状态。

设拔去销钉M瞬间,小球加速度的大小为12 m/s 2。

若不拔去销钉M 而拔去销钉N 瞬间,小球的加速度可能是:(取g=10m/s 2)A.22 m/s 2,竖直向上B.22 m/s 2,竖直向下C.2 m/s 2,竖直向上D.2m/s 2,竖直向下 训练7、如图所示,质量为M 的长平板车放在光滑的倾角为α的斜面上,车上站着一质量为m 的人,若要平板车静止在斜面上,车上的人可以( ) A .匀速向下奔跑 B .以加速度αsin g mM a =向下加速奔跑 C .以加速度αsin )1(g m M a +=向下加速奔跑 D .以加速度αsin )1(g m M a +=向上加速奔跑 八、临界问题例8、一根劲度系数为k,质量不计的轻弹簧,上端固定,下端系一质量为m 的物体,有一水平板将物体托住,并使弹簧处于自然长度。

如图所示。

现让木板由静止开始以加速度a(a <g )匀加速向下移动。

求经过多长时间木板开始与物体分离。

训练8、如图,在光滑水平面上放着紧靠在一起的AB两物体,B的质量是A的2倍,B受到向右的恒力FB =2N ,A受到的水平力FA =(9-2t)N ,(t 的单位是s)。

从t =0开始计时,则:A .A物体在3s 末时刻的加速度是初始时刻的5/11倍;B .t >4s 后,B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C .t =4.5s 时,A物体的速度为零;D .t >4.5s 后,AB的加速度方向相反。

九、极值问题:例9、如图所示,质量M =4kg 的木板长L =1.4m ,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其上面右端静止一质量m =1kg 的小滑块(可看作质点),滑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 =0.4,先用一水平恒力F =28N 向右拉木板,要使滑块从木板上恰好滑下来,力F 至少应作用多长时间(g =10m/s 2)?训练9、物体A 的质量m 1=1kg ,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的木板B 的质量为m 2=0.5kg 、长L =1m ,某时刻A 以v 0=4m/s 的初速度滑上木板B 的上表面,为使A 不致于从B 上滑落,在A 滑上B 的同时,给B 施加一个水平向右的拉力F ,若A 与B 之间的动摩擦因数µ=0.2,关于拉力F 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忽略物体A的大小,取重力加速度g=10m/s 2)A 、若拉力小于1N ,则物体会从板的左端滑下B 、若拉力小于3N ,则物体会从板的右端滑下C 、若拉力大于3N ,则物体会从板的左端滑下D 、无论拉力多大,物体都将滑下十、整体法与隔离法例10、用质量为m 、长度为L 的绳沿着光滑水平面拉动质量为M 的物体,在绳的一端所施加的水平拉力为F , 如图所示,求:(1)物体与绳的加速度;(2)绳中各处张力的大小(假定绳的质量分布均匀,下垂度可忽略不计。

)训练10、质量为M 的小车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小车上用细线悬吊一质量为m 的小球,M >m .现用一力F 水平向右拉小球,使小球和车一起以加速度a 向右运动时,细线与竖直方向成α角,细线的拉力为T ;若用一力F /水平向左拉小车,使小球和车一起以加速度a /向左运动时,细线与竖直方向也成α角,细线的拉力为T /.则:A .a /=a , T /=TB .a />a ,T /=TC .a /<a ,T /=TD .a />a ,T />T动力学的基本模型与方法 教学案参考答案例1解析:物体在传送带上做减速运动,若减速到零,则:m g v s 162/20==μ>L故物体到达传送带右端时速度不为零。

由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可得:g a μ= 2/20at t v L -= at v v -=0 解以上方程可得:s t 2= s m v /4= 训练1解析:传送带静止时,物块在传送带上做减速运动,到达右端时离开传送带后做平抛运动,由平抛运动规律可得:2/2gt h = vt x = 解得:gh v x 2= 故物体落地点的位置取决于离开传送带的末速度。

当传送带逆时针运动时,不管其转动速度如何,物体均在传送带上做减速运动,离开传送带的速度还是v ,故落点还是P 点。

当传送带顺时针运动时,分几种情况讨论:①传送带的速度远大于物体初速,物体在传送带上一直加速,则物体到达传送带右端时的速度1v >v ,则落点在P 右边。

②传送带的速度大于物体初速,物体在传送带上可能先加速后匀速,则物体到达传送带右端时的速度2v >v ,则落点在P 右边。

③传送带的速度等于物体初速,物体在传送带上一直匀速,则物体到达传送带右端时的速度3v >v ,则落点在P 右边。

④传送带的速度远小于物体初速,物体在传送带上一直减速,则物体到达传送带右端时的速度4v =v ,则落点在P 点。

⑤传送带的速度小于物体初速,物体在传送带上先减速后匀速,则物体到达传送带右端时的速度5v >v ,则落点在P 右边。

例2解析:(1)当B 刚离开C 时,设弹簧的伸长量为x 2,以B 为研究对象,根据力的平衡有:1sin kx g m B =θ训练9解析:物体A 滑上木板B 以后,作匀减速运动,加速度为:a A =µg …………① 木板B 作加速运动,有:F+µm 1g=m 2a B …………②物体A 不滑落的临界条件是A 到达B 的右端时,A 、B 具有共同的速度v 1,则:L a V a V v B A +=-22212120………③ 又: B A a V a V v 110=-……………④ 由、③、④式,可得:a B =6(m/s 2) 再代入②式得: F= m 2a B —µm 1g=1N (2分) 若F <1N ,则A 滑到B 的右端时,速度仍大于B 的速度,于是将从B 上滑落,所以F 必须大于等于1N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