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与灭火课题1第二课时

合集下载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第2课时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课件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第2课时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课件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11.在某公交车燃烧事故的原因调查中,多项证据显示,有人携带 汽油上车。
(1)当空气中悬浮着一定量的汽油时,一个小火星就足以使其燃烧, 这说明汽油的着火点较___低___(选填“高”或“低”);汽油主要成分的 化式:学_式2_C_为8_H_C_188_H+_1_28_,5_O_完2_=_点全=_=_燃燃=_=_烧_1_6时_C_O生__2成+__1二_8_H氧__2化O__碳__和__。水,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第2课时 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基础题 能力题 突破题
基础题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知识点 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1.下列气体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的是
A.甲烷
B.二氧化碳
C.氧气
D.氮气
2.下列有关爆炸的说法,正确的是
A.爆炸一定是化学变化
B.急速燃烧都会引起爆炸
打119火警电话,并采取必要的自救措施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10.如表所示为某校化学实验小组成员测定不同体积H2和空气混合 气体点燃时的实验现象。根据表中数据和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H2体 积分 数/% 空气 体积 分数/%
点燃 现象
90
10 安静 燃烧
80
20 安静 燃烧
70
30 强爆

B.瓶装饮料
C.书刊
D.酒精
(4)这次事故引发了人们对公共交通消防安全问题的讨论,下列观点
中,合理的是__A__B_C__。
A.公交车上要配备消防器材
B.公交车上座椅应用阻燃材料制成
C.应对司乘人员进行消防安全知识培训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4-1-2.燃烧与灭火 (第二课时)doc

4-1-2.燃烧与灭火  (第二课时)doc
教学课题
4.1燃烧与灭火(第二课时)
学情与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要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燃烧的条件,学习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爆炸等有关知识。根据学生日常生活中灭火的方法和燃烧的条件,让学生分析归纳出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认识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
认识爆炸的条件
能力目标
了解含碳化合物不完全燃烧的产物
了解空气中一氧化碳的来源:燃料的不完全燃烧、汽车的尾气、煤气泄漏等。
切记不能打开电灯、排风扇等电器,防止电火花引起火灾
轮胎爆炸,气球爆炸,锅炉爆炸,火药爆炸,汽油桶等燃料的爆炸,……
比较容易发生爆炸的地点:加油站、仓库、粮仓……
认识几种常见的消防安全标志
易燃易爆物:遇到明火、高温或撞击时,极易发生燃烧或爆炸
(联想与启示)
(1)可燃物的点燃方式:主要是由于可燃物的着火点不同,接触面积不同,导致点燃方式的不同。
了解铁丝和硫粉在空气中和氧气中燃烧
(2)燃烧现象的剧烈程度,与下列因素有关:氧气的浓度,可燃物的颗粒大小,以及接触面积等。
【实验】蜡烛的不完全燃烧
【实验现象】用一白瓷板放在燃烧的蜡烛火焰上方,立刻在白瓷板上出现黑色的粉末状固体
防止爆炸的方法:通风、禁止烟火等
可燃性气体在空气中达到一定浓度时,遇到明火都会发生爆炸。注意气体的爆炸极限,即容易导致爆炸的空气中可燃性气体的体积分数范围。
教后记:
放热多;
C——CO2
H——H2O
2、不完全燃烧
(氧气不充足)
特征:
燃烧得慢
放热少
C、H——氧化碳、碳氢化合物、炭黑颗粒。
3、燃料完全燃烧有什么重要意义?
4、一氧化碳

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第2课时

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第2课时

教学设计总体要求:1.“统一”设计“分段”教学;2.围绕“三维”落实“三问”;3.充实“心案”活化“形案”。

分课时环节与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资源准备□评价○反思第一课时练习提高15min 【提问】燃烧的剧烈程度跟哪些因素有关【猜想与假设】【设计方案】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设计实验自学归纳【引言】可燃物的在一定空间的急剧燃烧有可能发生爆炸,为了预防危险的发生,我们必须掌握一些安全常识【指导阅读】P129资料【投影】展示图标【提问】1.爆炸一定是化学变化吗?2.燃烧、爆炸、缓慢氧化、自燃之间有何关系【巩固练习】1.下列措施中,符合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管理要求的是( )A.为了安全,存放易燃物的仓库要尽可能封闭,不让风吹进来B.为了节约运费,把乙醇和鞭炮等物品同时装在一辆货车上运送C.只要不影响工作,面粉加工厂的工人可以在车间里吸烟讨论进行猜想与假设1.与氧气的浓度有关2.与物质的接触面积有关3.与可燃物的性质对照燃烧条件设计对比实验验证猜想讨论与交流:了解生活中常见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认识一些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口答口答△通过本环节的设计,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热情,培养他们设计对比实验的能力,并善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利用习题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总体要求:1.“统一”设计“分段”教学;2.围绕“三维”落实“三问”;3.充实“心案”活化“形案”。

总体要求:1.“统一”设计“分段”教学;2.围绕“三维”落实“三问”;3.充实“心案”活化“形案。

第六单元 第一节燃烧与灭火(第二课时)

第六单元 第一节燃烧与灭火(第二课时)

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
第一节燃烧与灭火
起点分析:燃烧是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

学生已经知道很多促进燃烧和灭火的方法,只是不能从化学的角度认识燃烧和灭火的原理。

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自身的生活经验与化学知识联系起来。

具体地说,就是将学生已知的促进燃烧和灭火的方法与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联系起来,逐步实现从生活走进化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灭火方法的分析,从化学反应角度认识燃烧和灭火的原理;通过对氢气燃烧和爆炸的实验探究,了解爆炸的原理及防范爆炸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乙炔充分燃烧和不充分燃烧条件的探究,知道控制燃烧条件就能达到促进燃烧和防火、灭火的目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燃烧条件的学习,认识到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的分析
难点:对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的分析
教学准备:木条、A4纸、秒表、酒精灯、火柴、烧杯、坩埚钳、酒精、水
课时:1
课后反思:。

燃烧与灭火-第1-2课时

燃烧与灭火-第1-2课时

真正的“纵火犯”是草

课本126页实验7-8 点燃三支蜡烛,其中一支蜡烛上 扣一只烧杯;将另一支蜡烛放在烧杯 中,然后向烧杯中加适量碳酸钠和盐 酸,观察现象并分析原因.

观察思考
现 象
熄灭
继续燃烧 产生气泡后,蜡烛熄灭 与空气接触
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 了不支持燃烧的二氧化 碳,使蜡烛熄灭。
分 可燃物与 析 空气隔绝
请你回忆
• 我们做过哪些燃烧实验?现象呢?
想一想:
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假设与猜想
燃烧可能需要可燃物
燃烧可能需要助燃物(氧气或空气)
燃烧可能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呢?
活动与探究:
实验7-1 铜片上白磷燃烧了, 铜片的红磷和热水中 的白磷不燃烧
实验7-1 热水中的白磷在 通入氧气后燃烧 了
笔记
燃烧的条件
1、可燃物;
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3、温度达到着火点 三者关系: 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着火点
1、定义: 可燃物达到燃烧的最低温度
2、着火点是物质的一种固有属性,无法改变。不 同物质的着火点是不同的。
3、在通常状况下一些常见物质的着火点
物质 白磷 红磷 木材 木炭 酒精 无烟煤 着火点 40 240 250~ 320~ 558 700~ /℃ 330 370 750
实验:
【思考1】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 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答: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着火点:可燃物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是物质固有的属性,无法改变。白磷:40℃ 240℃ 【思考2】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 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 要什么条件? 答:燃烧需要氧气(或空气)。
红磷
【思考3】向水中的白磷通 氧气,白磷居然在水中燃烧 起来,这再次说明燃烧需要 什么条件? 答:燃烧确实需要氧气。

燃烧与灭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与反思

燃烧与灭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与反思

人教版九上化学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选材于人教版初中化学第七单元《燃烧及其利用》课题1《燃烧与灭火》第二课时。

在第一课时中已经介绍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常用灭火方法、灭火器的使用等内容,第二课时围绕可燃物充分燃烧的条件和爆炸发生的原因,展开关于燃烧的继续学习。

教材采用开门见山的方式讲述了爆炸的原因,以燃放鞭炮为例说明,并通过家用燃气爆炸引出爆炸极限的概念。

教材选取面粉爆炸的有趣实验来说明为什么会发生爆炸,进而引出充分燃烧的条件之一可燃物与氧气接触面积的关系,并对学生进行易燃易爆物的安全教育,普及安全标志和安全措施,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过氧气的性质,知道了物质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不同,通过第一课时,也了解了燃烧的三个条件和灭火的基本原理,具备了基本的安全消防常识。

学生对燃烧和爆炸有着极其浓厚的兴趣,热衷于看到实验现象,且有主动探究,善于思考的意识,但对现象发生的原因和现象为何不同分析能力还比较欠缺。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可燃物充分燃烧的条件。

2、知道可燃性气体有爆炸极限。

3、了解爆炸形成的条件。

4、认识安全图标,初步了解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过程学会对比和分析。

2、通过探究实验,体会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面粉燃烧和爆炸的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了解充分燃烧和爆炸,增强学生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充分燃烧条件,爆炸产生的原因教学难点:爆炸产生的原因,安全意识的建立。

四、教学过程【复习回顾】1、2通过提问回顾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3、实验展示,通过面粉燃烧系列实验,引导学生深入运用燃烧和灭火的原理,并自然过渡到充分燃烧条件的发现和得出。

【实验探究】通过问题引入:如何让面粉与空气充分接触?1、面粉燃烧实验通过改变面粉状态,呈粉尘状时可被点燃,验证面粉是可燃物,进一步体会接触面积对燃烧的影响。

《燃烧和灭火》第二课时创新实验教学

《燃烧和灭火》第二课时创新实验教学

《燃烧和灭火》第二课时创新实验教学【摘要】《燃烧和灭火》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的内容,本课重点探究第二课时易燃易爆物的安全常识,在教学中以创新实验为指导,调动小组讨论积极性,理论结合实际,总结方法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通过创新改进向学生传达积极向上教研精神,达到实在的课堂效果,激发学生的科技创造热情!【关键词】燃烧与灭火面粉易燃易爆创新实验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与作用:本内容在中考化学中属于化学与能源板块,与社会生活联系密切,突出化学在科技、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体现化学的应用价值。

爆炸实验的成功改进很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增强学科素养,难度不算大,但是中考的热点之一。

2、教材背景:本实验是初中化学经典兴趣实验!是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机会,但是教材中的面粉爆炸演示实验成功系数较低,教学中很多老师是直接说实验或用视频教学代替,效果不佳,让学生感到失望。

二、学情分析初中生的认识感性多于理性,学生刚学习了燃烧和灭火的相关知识,学习兴趣浓厚,虽然该实验是老师的演示实验,但是感兴趣的学生已经在课余时间进行尝试,结果不成功,很想知道爆炸的成因和形成条件。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影响可燃物剧烈燃烧的因素,理解爆炸原理,学会易燃易爆物安全常识。

2、过程与方法:采用新闻引入,提出问题,利用实验现场验证,得出爆炸结论,拓展生活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进社会,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问题,使学生对化学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同时树立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理解爆炸原理,加强易燃易爆物安全知识的认识,增强安全意识。

教学难点:爆炸成因分析,避免爆炸灾害的发生。

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设计:环节一新闻引入,提出问题据报道,不少地方的习俗抛洒面粉庆祝各种特殊的节日或者恶搞等等,比如下面新闻报道的大学生用面粉庆生的事故,面粉真的会燃烧吗?你见过面粉的燃烧吗?燃烧是否一定发生爆炸?接下来我们将通过实验来揭晓答案。

九年级上册化学 课题1 燃烧和灭火(第2课时)

九年级上册化学 课题1 燃烧和灭火(第2课时)

课题1燃烧和灭火(第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2.了解常用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适用范围。

3.了解发生火灾的应急措施。

过程与方法
运用思考、讨论的方法获取信息,运用实验的方法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建立防火、减灾的安全意识,并体会事物的两面性。

教学重点
通过对燃烧条件的分析掌握灭火原理,了解灭火方法。

教学难点
1.常用灭火方法和使用范围。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准备
塑料瓶、点火器、塑料薄膜、低压电源、硝化棉;淀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活动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环节一引入新课
环节二
环节三环节四
环节五
爆炸及易燃、易爆 物安全常识
布置作业
调查你所在的学校所配置的灭火消防器材,阅读它们的使用说明,画一张以你所在教室为中心的周边消防器材分布位置示意图。

观看。

讨论、思考、分析。

提问:如果你遇到了火灾该怎么办?
讨论、思考、回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OGO
3、下列有关灭火的方法错误的是(A ) A、家用电器灭火时,立即用水扑灭 B、扑灭森林火灾时,设置隔离带 C、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 D、图书资料着火,用压缩二氧化碳灭火 4、住宅和商场等地发生火灾,消防人员用高压水枪喷水灭火,水 在灭火中的主要作用是( C ) A.降低燃烧物的着火点 B.使大火隔绝空气中的氧气 C.降低温度到燃烧物着火点以下 D.水分解出不能助燃的物质 5、发现室内煤气泄漏使人中毒时,下列做法正确的是(B ) A.迅速做人工呼吸 B.立即关闭煤气阀门,打开门窗 C.拨打急救电话120 D.立即打开换气扇开关
LOGO
LOGO
LOGO
LOGO
LOGO
LOGO
1、爆炸
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的燃 烧,就会在短时间内聚集大量的 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而引 起爆炸。
LOGO
想一想:
爆炸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气球爆炸、轮胎爆炸、 锅炉爆炸等 化学变化:煤气爆炸、瓦斯爆炸、 火药爆炸等
LOGO
粉 尘 爆 炸 实 验
可燃性气体或粉尘与空气(或者氧气)混合时遇到 上述实验说明:可燃物与氧气的 接触面积 越 大,燃烧就越剧烈。 明火,可能发生爆炸。
LOGO
小试牛刀
下列物质混合时,遇明火可能会发生 爆炸的是( B ) A.氮气和空气 B.煤粉和空气 C.氢气和氮气 D.煤粉和氢气
凡是可燃性的气体、粉末,混有空气或者氧气, 遇到明火会发生爆炸!
熄灭
继续燃烧
产生气泡后,蜡烛熄灭 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 了不支持燃烧的二氧化 碳,使蜡烛熄灭。
分 可燃物与 析 空气隔绝
LOGO
灭火器的原理
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
LOGO
常见灭火器及适用范围
泡 沫 灭 火 器 干 粉 灭 火 器
二 氧 化 碳 灭 火 器
LOGO
第二课时
1
LOGO
复习
1、燃烧是 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 的
剧烈 氧化反应 。
2、燃烧需要的条件:① 可燃物 ② 氧气(空气),
③ 温度达到着火点
(缺一不可) 。
3、灭火的方法:① 清除可燃物 ② 隔绝空气 , (缺一即可) ③ 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 。
观察与思考
LOGO
现 象
可用来扑灭木 材、棉布等燃 烧引起的失火
可用来扑灭油、 可用来扑灭图 书、档案、贵 气体等燃烧引 重设备、精密 起的失火 仪器等燃烧引 起的失火
LOGO
»当你来到一个陌生的场所(比如酒店,商场,
学校等)为防范火灾你会注意哪些事项?万 一发生火灾你又该采取哪些救护措施?
LOGO
LOGO
LOGO
LOGO
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自我检测
LOGO
灯冒盖灭 1、熄灭酒精灯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 ,其原 隔绝空气 理是__________ 2、交通部门规定,旅客乘坐车船时,严禁随身 携带易燃易爆物品,因为在人员密集的车船上, 这些物品一旦着火或爆炸,极易造成巨大危害, 以下物品:①蔗糖,②酒精,③烟花鞭炮,④ 汽油、煤油。不准随身携带的是( C )。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如:煤气和空气、煤粉和氧气、氢气和 空气、天然气和空气等
易发生火灾或爆炸的单位
LOGO
面粉厂纺织厂Fra bibliotek加油站
液化石油气站
LOGO
2、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就 越剧烈。
油库、面粉加工厂、纺织 厂和煤矿的矿井内,都标 有“严禁烟火”字样或图 标的原因: 这些地方的空气中常 混有可燃性的气体或粉尘, 它们接触到明火,就有发 生爆炸的危险。
LOGO
6、森林火草场发生火灾时,救活的措施之一是在大火蔓延路线钱 铲除一定宽度的树木和草类,形成一道“防火墙”,其理由是 ( B) A、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B、使可燃物与火源隔离 C、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离 D、使火场周围通风良好 7、调查统计表明,火灾伤亡事故很多是由于缺乏自救常识造成的, 缺氧窒息是致人死亡的首要原因。下列自救措施中,不合理的是 ( D)。 A.遇到意外情况,可用掌握的知识进行有效处置,同时拨打电话 求救 B.室内起火,不要急于开窗 C.所在处烟雾较浓时,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并尽量贴近地面逃 离 D.在山林中遇火灾时,向顺风方向奔跑,逃离火灾区
No Pains, No Gains!
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