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隐私权文化探究

合集下载

中美隐私观的跨文化视角分析资料

中美隐私观的跨文化视角分析资料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试论《武林外传》与《老友记》中的中美文化差异2 中国文化特色词汇的音译与中国文化的传播3 广告英语的修辞特点4 中美大学生请求语策略对比研究5 A Comparative Study on Metaphors of FIRE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from a Cognitive Perspective6 《嘉莉妹妹》中嘉莉的欲望分析7 归化与异化在文学翻译中的融合应用——评《红楼梦》两英译本中的习语8 观音与圣母之比较9 任务教学法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10 从合作性原则看品牌代言中广告语的使用11 乌托邦和老子道家思想的比较研究12 简爱与林黛玉的形象比较分析13 The Alternation of Language: A Study of Microblogging V ocabulary14 《傲慢与偏见》和《简爱》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和女权主义15 解析《红字》中的红与黑16 谈新闻发布会口译中的礼貌原则17 英语商标的汉译原则及策略18 浅析《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的悲剧19 论英语课堂教学中的非语言交际20 跨文化交际中旅游英语菜式的翻译21 浅析《双城记》中的牺牲精神22 爵士时代美国东西部的差距在盖茨比的人生悲剧中所扮演的角色23 从《道连葛雷的画像》角色看王尔德24 从目的论角度分析产品说明书的翻译25 Judy’s Double Character in Daddy-Long-Legs26 试析中文歌曲汉英语码转换的形式与功能27 从《祝福》的英译本谈文化空缺词的翻译28 从《女勇士》中的女性形象看文化差异29 英语委婉语中的转喻现象分析30 An Analysis of the Image of Prisons in A Tale of Two Cities31 Application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English Reading Class of Senior High School32 从《阿甘正传》看美国青年文化33 《莫比迪克》中不同的人物特点34 跨文化意识在初中英语教材中的渗透35 美国个人主义与中国集体主义的比较36 寻找女性的自我—评托妮莫里森作品《秀拉》中秀拉形象37 英美电视剧中双关语的字幕翻译38 An Analysis on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ranslation39 浅论中文标语英译40 母语在小学英语学习中的正迁移41 中英颜色词的比较42 论《呼啸山庄》中两代人之间不同的爱情观43 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的逃离与守望44 English-Chinese Advertisement Translation45 论约翰•多恩诗歌中的张力46 The Bluest Eye: Cultural Hegemony and Spiritual Dissimilation47 通过会话原则分析手机短信语言48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分析及策略研究49 中西方空间观对比研究50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海明威小说中的英雄伦理观和英雄形象研究51 英文商务信函中礼貌原则的运用52 分析汉英篇章衔接和意合形合的关系53 论《红字》中海斯特的女性主义54 诗歌《飞鸟集》的意象评析55 论网络语言的语音变异56 论多丽丝•莱辛小说《金色笔记》中的现代女性意识的体现57 换位思考在商务信函中坏消息的运用及建议58 《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中肉体与灵魂的平衡59 《小城畸人》里的象征主义手法分析60 弥尔顿《失乐园》中撒旦的悲剧英雄形象61 试论高中英语学习者英语听力能力的培养62 国内旅游景点介绍英译的策略与技巧63 中小学英语词汇教学法探讨64 Investigation of Cultural Difference in English-Chinese Advertisement Translation from Rhetoric Perspective65 欧洲余烬里飞起的凤凰--Geoffrey Hill诗歌主题与艺术风格66 浅析《远大前程》中主人公皮普性格发展的形成因素67 如何激发初中生学习英语的兴趣68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效度69 动机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70 中英礼貌用语差异71 中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比较72 《宠儿》中塞丝的性格特征分析73 论《呼啸山庄》中的象征主义运用74 精神危机下的自我救赎--对索尔贝娄《赫索格》中社会异化与身份认同的解读75 英语广告的语言特点76 论广告英语的用词特点77 从《小妇人》看男性缺失时十九世纪美国女性的成长78 “金玉良缘”与“幸福终点”——浅析中西婚姻差异79 汽车广告中的中西文化差异研究80 包法利夫人的悲剧简析81 The Effect of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on Creativity i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82 Study of English Borrowing from Chinese83 论跨文化因素对广告汉英翻译的影响84 An Analysis of Sexism in English Proverbs85 On the Cultural Signification and Translation of Animal Idioms86 浅析中美幽默之差异87 文化视角下的直译和意译88 王熙凤和斯嘉丽的比较89 A Study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Reflected in Chinese and English Proverbs90 《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象征解析91 A Study on Fuzziness of Advertising Language92 紧身胸衣和缠足:十八世纪欧洲和中国女性的社会角色解释93 A Study of Neo-Classicism94 从关联理论看电影字幕的翻译95 论《杀死一只知更鸟》的成长主题96 A Cross-Cultural Study on Linguistic Taboo97 浅析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比较“春节”和“圣诞节”98 论苔丝悲剧命运的根源99 论戏剧《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的悲剧形象100 跨文化交际背景下英语禁忌语探析101 《麦田守望者》中霍尔顿的性格分析102 中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103 论《白鲸》象征手法的运用104 从目的论的角度比较研究《茶馆》的两个英文译本105 试析运动品牌口号语的中英译失误106 从功能对等和文化语境差异角度看商务英语翻译技巧107 《请买票》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108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色彩的象征意义(开题报告+论)109 英语委婉语教学模式探究110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Mabel and Fergusson in The Horse Dealer’s Daughter111 《蝇王》中火的象征意义的转变112 关联理论视角下幽默的英汉翻译113 The Narrative Strategies of O. Henry’s Short Stories114 农村初中学生英语学习策略应用情况的调查分析——以xx初中为例115 浅论康拉德《黑暗之心》中的女性形象116 A Brief Study of Chinglish in C-E Translation117 浅谈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118 《红楼梦》英译中双关语文化成分的翻译策略研究119 An Analysis of Middlemarc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thics120 浅析“Warming-up”在初中英语学习中的功能121 论《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丁的女性意识122 从《基督山伯爵》看亚历山大•大仲马的金钱观123 在归隐中相遇—论梭罗与陶渊明的诗意人生124 The Rose in the “Heights”—An Analysis on Catherine’s Personality in Wuthering Heights 125 官方语言中的中国英语分析--从目标人群接受性角度谈起126 对公共演讲课堂中大学生课堂表现的心理分析127 A Brief Study on Brand Name Translation128 论《苏菲的选择》中的悲剧性冲突129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乔丹•贝克的人物分析130 基于功能对等理论谈美剧《生活大爆炸》双关翻译131 合作学习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132 浅谈英语委婉语的作用和原则133 《麦田里的守望者》男主人公霍尔顿的人物形象分析134 分析内战对《飘》中斯佳丽的影响135 从精神分析角度解析《一位女士的画像》中伊莎贝尔阿切尔的婚姻悲剧136 美国电影中的中国文化元素的研究137 从合作原则浅析《飞屋环游记》中的言语幽默138 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的商务索赔信函话语分析139 对大学课程中“旅游英语”的教材分析140 《爱玛》的三个中译本中翻译策略的比较研究141 认知语境与人名隐喻的翻译研究—基于《红楼梦》英译文的个案研究142 论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143 中美价值观的比较--以《老友记》为例144 英汉禁忌语对比分析145 用会话含义理论分析《傲慢与偏见》中的人物对白146 中英广告宣传方式的比较研究147 《三国演义》不同译本中回目英译比较研究148 跨文化背景下的广告翻译技巧149 Influence of Western Food Culture upon Chinese People150 英语导游词翻译的原则与技巧151 试析《道连•格雷的画像》中的伦理冲突152 达尔文主义视角下的《卡斯特桥市长》153 Translation of the Implied Meaning in Communication154 从合作原则看英语广告中模糊语言的运用及解读155 A Tactics Study of English Listening Teaching in Basic Education Stage 156 《红楼梦》中文化词的翻译157 批评与重新解读《日瓦戈医生》158 汉语对英语语法学习的负迁移159 项目教学法在英语写作课中的应用160 《荒原》隐喻探析161 Bertha Is Jane:A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Charlotte Bronte’s Jane Eyre 162 从制度文明起源的角度浅谈中西方家庭观念的差异163 高中英语写作作业的反馈及实施效果164 中西方婚礼礼服颜色的对比研究165 从委婉语看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166 中国文化特色词汇的音译与中国文化的传播167 浅析亨利詹姆斯小说《螺丝在拧紧》中的哥特成分168 文化视角下的英汉动物隐喻对比研究169 现代叙事艺术与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170 论《芒果街上的小屋》汉译本中的异化策略( )171 浅谈西方情人节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72 矛盾的女性意识:从《傲慢与偏见》看简•奥斯汀的婚恋观173 Study on Dietetic Cultures in Different Regions in China174 Americans’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Culture as Viewed from Two Movies Mulan and Kung Fu Panda175 关联理论视角下英语广告双关语的解读176 试论用英语电影进行英语文化教学177 论《教授的房子》中圣彼得教授对自我的追求178 英汉习语的概念隐喻对比研究179 美资跨国企业文化中体现的文化冲突及其跨文化管理180 从心理学的角度论《儿子与情人》中保罗的恋爱模式181 东西方恐怖电影的文化差异182 顺应理论视角下公益广告英译中的语用失误分析183 The Features of Commercial Advertisement English184 浅析《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的悲剧根源185 电影《木兰》中的动物形象反映的中西文化差异186 《荆棘鸟》的女性主义解读187 英语习语陷阱及其学习策略188 从产品说明书的英译错误分析探讨其翻译策略189 《鲁滨逊漂流记》两个翻译版本的文体分析190 本我、自我、超我--斯佳丽人物性格分析191 On the Image of Women's Language in English192 小学任务型英语教学中的课堂游戏研究193194 “红”的中英对比及其翻译195 《石头天使》中哈格形象的女性主义解读196 论国际商务中的跨文化有效沟通197 中美隐私观的跨文化视角分析198 文化意识与外语教学199 英语委婉语的语用分析200 基于学习共同体的自主学习模式研究。

从隐私权看中西文化差异

从隐私权看中西文化差异

从隐私权看中西文化差异在中西方国家文化的交流过程中,双方的隐私权是否能够受到有效的保护和尊重是双方在交流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同时能够影响双方是否构成了有效的交流和沟通。

本文从分析中西方国家隐私权差异的角度来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本文阐述了隐私权的内涵,和中西方国家对隐私权这一观念所存在的差异,并从隐私权这一方面分析了中西方国家在文化方面存在差异的原因,最后对有效缩小中西方国家之间文化差异的方法和手段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以期对提升中西方国家之间的有效交流与沟通贡献绵薄之力。

【关键词】隐私权中国文化西方文化文化差异前言:不相同的社会性质和经济体制就会有不同的隐私观念,产生不同的文化观念,因此,在隐私权的表现形式方面也会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差异。

马克思曾提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由此看来,中西方国家在隐私权观念方面存在的差异归根结底还是由于不同的经济基础所决定的。

再者,中西方国家隐私权观念方面的差异在较大一部分都是受到了不同文化主导的影响。

另外,社会成员所把握的社会关系和法制等也会对中西方国家在隐私权观念上造成相应的差异性。

通过详细的分析,其实是很容易分辨出中西方文化存在的差异。

因此,我国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和发展的过程中,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缩小中西方国家在文化交流上的差异,促进多元文化在我国能够得到协同发展,促进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共同发展。

一隐私权内涵及隐私权观念的中西方差异(一)隐私权内涵关于隐私权内涵的判定,很多研究学者尚且不能够给出统一完整的含义当前在所有研究中,比较突出的研究理论就是人格理论独处权理论信息自由权理论以及亲密关系自制理论等。

本次研究主要是根据目前国内外的相关学者对隐私权等方面的研究所定夺出对隐私权的界定。

隐私权就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或者是特定的社会环境下,自然人在个人信息和个人事务以及个人领域等方面享受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秘密,并且受到相应法律的保护,不会被其他的组织或者是主体进行非法的收集公开利用的一种人格权。

跨文化交际中的隐私问题

跨文化交际中的隐私问题

跨文化交际中的隐私问题在当今全球化的社会中,跨文化交际已经变得越来越普遍。

由于全球化的发展,人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沟通,比如互联网、旅游、跨国工作等。

在这种情况下,隐私问题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探讨跨文化交际中的隐私问题,特别关注文化差异在隐私上的影响。

跨文化交际中的隐私定义在跨文化交际中,隐私定义可能因不同文化的差异而发生变化。

在西方文化中,隐私被定义为个人的私人生活领域,应该受到尊重和保护。

这种观点认为,个人的隐私权是一种基本人权,应该受到法律和道德规范的保护。

在其他文化中,个人的隐私可能被视为次要的或不重要的。

比如在一些亚洲文化中,强调群体的利益,而个人的隐私可能被视为次要的。

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必须考虑不同文化对隐私的看法和定义。

文化差异在隐私问题上的影响跨文化交际中的隐私问题通常会受到文化差异的影响。

下面是一些文化差异可能产生的隐私问题:社交网络和在线隐私在使用社交网络时,人们通常会共享他们的个人信息、照片和日常活动。

但是,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同文化对于在线隐私的看法可能不同。

在一些西方文化中,人们倾向于更加开放和公开地分享个人信息。

但是,在一些文化中,人们可能更加注重保护个人隐私。

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需要注意不同文化之间在线隐私的看法和定义。

日常谈话和个人信息的分享日常交流中,人们通常会分享一些个人信息,比如姓名、职业、家庭情况等等。

但是,在跨文化交际中,个人信息的分享可能会引发文化差异,并对隐私产生影响。

在某些文化中,个人的姓名可能被视为私人信息,不应该随意地与人分享。

此外,家庭和私人生活也可能成为敏感话题,不适合随意谈论。

职业和商业隐私在商业和职业领域中,保护商业和职业隐私显得尤为重要。

在跨文化交际中,职业和商业隐私的定义和保护可能会不同。

在一些文化中,商业和职业隐私被视为个人隐私的一部分,应受到高度保护。

但是,在另一些文化中,商业和职业隐私可能被视为公共信息,并且可以随意分享。

浅谈中西方隐私观的差异

浅谈中西方隐私观的差异

浅谈中西方隐私观的差异浅谈中西方隐私观的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隐私观的差异是由于文化差异引起的。

观念的差异导致东西方对“隐私”这一概念有着不同的定义和对待方式,而这些差异,正好是跨文化交际中造成交流障碍的一个因素。

如何正确认识跨文化中的“隐私”呢?首先要做的就是找出中西方对待“隐私”的差异。

尽管在某些文化中,并不存在隐私这一概念,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文化中的成员没有隐私可言。

我们必须明确的是,隐私是一种普遍现象,它存在于各个文化中,只是在表现方式和程度上有所不同。

隐私的概念始于西方,是个体或群体控制与他人交往的调节机制,是人的一种生存特性。

隐,即隐秘的,不愿或不便公开的事情;私,即私人的事物,是存在于私人生活空间的事务,这种存在于私人生活空间的隐秘的事务,活动及相关的信息就是隐私。

隐私的英文是“privacy”。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对这个单词的定义是这样的,“不受干扰或不受公众注目的自由,是私人权利,个人自由。

”从这一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西方人把隐私看做一种个人的不被打搅,有私事不必告人的自由权利,是一个很受尊重的概念。

西方人对个体隐私十分看重,他们观念中的个体隐私所涵盖的范畴也非常广泛,包括私人时间、私人空间、私人活动领域以及维护这一类事的私人权利。

举例来说明:为了尊重他人的私人时间,西方人邀请他人吃饭或参加社会活动都会事先通知对方,给对方足够的时间作安排。

同样,探望亲朋好友也要事先通知。

否则,在西方人看来,就是侵犯了他们的隐私。

再有,西方人的界限意识非常强烈,不经允许决不进入他人的领地。

在西方国家,即使是父母也无权擅自进入子女的房间,否则会被认为是不礼貌或不尊重他们隐私权的行为,房间内的私人物品未经主人允许也不应该动用。

此外,凡是涉及到个人隐私,如个人状况(年龄,工作,收入,婚姻,子女等),宗教信仰,个人行为动向等都不能直接过问。

再来看中国人的隐私观。

中国人一贯不喜欢“私”,个人权利往往被视为私利,而且中国人几乎没有隐私权的概念,所以在中文中原本是没有一个词能和英文中“privacy”划等号的。

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

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

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论中英对隐私的定义摘要:本文通过对来自中西不同文化背景的两个同学,因个人隐私的定义不同而产生交往上的误解的例子,来引出中西对隐私的定义的分析,从而推导在中西交往过程中一些应该注意的问题。

关键字:个人隐私,中西文化正文:西蒙和小洪经常一起学习,一同准备考试的复习工作。

有一天,他们一起学习,这时西蒙说想买一杯咖啡。

他问小洪要不要帮忙一起带一杯,但是小洪说不要。

当西蒙回来的时候,他发现小洪正在看他的笔记。

他当时很不开心,但没有立即说出来。

从那以后,他就再也没和小洪一起学习了。

小洪也注意到了这个改变,但却不明白为什么。

[1]在这个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中西方文化对个人隐私的态度和定义的差异是造成这个误会的决定性因素。

西蒙的态度应该是觉得这是我自己根据老师的讲解做的笔记,是我个人拥有的。

从本质上来说,这已经是我私人的东西,他人不应该没有经过我的同意而翻阅。

但是身为中国人的小洪显然和西蒙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我们经常一起学习,是很好的朋友。

朋友之间的笔记,书籍或者是更加私人的东西应该都是能够互相知道,互相借阅的。

这两个人所代表的意见也正是中西方文化对个人隐私的观点。

中国人崇尚集体主义。

撇开新中国成立之时不说,即使是当代社会,个人服从集体的现象和准则也是盛行。

我们处在一个大集体,对成员之间的了解都是必要的。

这就是为什么邻里之间经常会询问各家的儿女结婚了没,工作和薪金等非常私人的问题。

在住在中国社区的外国人来说,都觉得非常难以理解。

因为对外国人来说,个人隐私他人是没有权利过问的。

西方人崇尚的是个人主义。

个人取向的美国人,十分崇尚“私有”这个词,他们有私人房间、私人汽车、私有电话、私人洗手间、私人医生等。

美国孩子们也有自己的私人房间,他们与别人交往、在街上行走、排队买东西等都有一个私人区域。

他们总是依照自己的意愿、自己的时间表安排活动,例如什么时间收拾花园,什么时候打扫卫生等都取决于自己的意愿,从不顾及邻居的时间表。

中美文化差异

中美文化差异

中美文化差异中国跟美国在有些文化及社会差异上是根深蒂固的,下文提出我观察到的一些例子。

笔者在这里要强调这些观点是一般性的,当然仍有个别之特例。

一、个人主义美国人相当崇尚个人主义,东方社会(当然包括中国人)则强调家族及阶级层次。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及有影响力的分别。

美国人崇尚个人特质的例子很多,父母较少伸手干预子女的发展。

二、隐私权美国人通常很尊重别人的隐私。

就是知己之间也很少问到别人太"切身"的问题,例如年龄、薪水及婚姻状况等。

也应当少谈论第三者的事情。

不请自来的访客(包括父母亲)是绝对不受欢迎的。

三、不拘礼美国人在衣着娱乐方面,都比较随便。

最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都比较不拘礼,即使双方在年纪上或地位上有很大分别也不例外。

这方面的例子多不胜数,例如很多学生对教授,及晚辈对老人家都直接称呼first name可见一斑。

这种"越代","越身份"的不拘礼表现,在很多东方人眼中则认为是失礼的行为。

四、开放与直接美国人是相当开放和直接的,尤其在专业的讨论,往往秉持着不同意见而争论(注意:是争论,不是拍桌子,摔麦克风的吵架)。

相反地,东方人往往不会直接冲突,而是婉转地通过地位比较高的第三者来疏通。

五、独立性美国人通常较不喜欢依靠别人,甚至父母的帮忙也不一定乐于接受,而父母亦鼓励子女早早离家,独立地生活与发展。

我国青少年在这方面就发展得较慢。

对留学生来说,要注意到指导教授非常重视研究生能够独立做研究的能力。

而对英文不灵光的留学生来说,当你向美国人借笔记时如被拒绝,不一定表示他们讨厌你,极有可能是他们将心比心,认为你应该独立而已。

六、竞争性美国社会的发展依靠竞争来作为推动力。

"Work hard, play hard"是大部分人的作风。

他们在言语争辩时都喜欢压倒对手,这种"getting the last word in"的作风当然是竞争性的一种表现。

中西隐私文化差异

中西隐私文化差异


对君主制和宗法制,都是本质

上与个人主义水火不容的。
3.从文化上讲,中国不重视个 人判断,更习惯于统一的群体 思想。中国人收到的教育和训 练总是听话,服从,迎合。
4.个人的渺小是对整个等级制 而言。
1.个人主义价值观念:个人隐私,个人 自立,个人表现,个人自由。
2.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的学说,民众参 政的传统。
忌讳询问。互不干涉,互不打听的隐 私问题,不同民族不同种族有不同信 仰。
Space
共享地域空间。
很强的空间领域感和个人私密感, 一种不可随意侵犯的财产。
中西隐私文化差异
文化篇
中西方隐私文化差异——文化篇

西
1.利己主义的代名词,贬义词。


2.中国社会的三大基本结构: 高度中央集权的官僚机构,绝
3.进步作用:鼓舞,教育,动员人民的 精神力量;使追求多元化;赢得了充 分享受生活的机会。
4.个人的渺小是对上帝而言。
性教育
中西方隐私文化差异——文化篇

西
绝对隐私 。
个人:耻于下问, 善于自学
家长:沉默不语, 开不了口
学校:欲说还休, 教材不足 社会:缄默,放纵
中西隐私文化差异
政治篇
中西方隐私文化差异——政治篇
保护隐私权的法律制度首先是在美国建 立起来的。美国先后于1970年制定了 《公开签账账单法》,1974年制定了 《隐私权法》,《家庭教育及隐私权 法》、《财务隐私权法》等。随后,其 他国家也开始相继在立法中保护隐私权。
隐私权的保护在国际法上也同样受到 关注。联合国大会1948年通过的《世 界人权宣言》第12条规定:“任何人 的私生活、家庭、住宅和通信不得任 意干涉,他的荣誉和名誉不得加以攻 击。”1966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公 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17条 也规定:“刑事审判应该公开进行, 但为了保护个人隐私,可以不公开审 判。”[

中西电影文化的差异

中西电影文化的差异

中西电影文化的差异14物流4班54号朱锐基众所周知,电影是反映不同时代的特定文化产物,它反映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传统主流文学和审美艺术。

随着中国国际化的发展和电影行业的蒸蒸日上,当今很多影片中不仅加入了中西方文化的因素,而且在电影的内容表达蕴涵和角色画面的表现手法上呈现多种多样的趋势,使得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被淋漓尽致地投射到电影的各个环节中。

而究其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根源,主要是与传统民俗、宗教、自然等相关联。

一、中西电影中不同的价值观价值观左右人们的意见,影响人们的行为和评价,决定人们的言行和思维方式。

在不同的环境下,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文化系统,不同的文化价值。

“一种文化下的价值观与言行或许得不到另一种文化的理解与接受”。

如电影《刮痧》中许爷爷用中国传统的刮痧方法给他的孙子丹尼斯治疗轻微的发烧,却被美国当局误认为是虐童事件。

因此,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也变得更加复杂。

1.西方的个人主义价值观电影《克莱默夫妇》“用一种间接的方式向人们解释了个人主义”。

泰德·克莱默是一位颇具天赋的广告策划师,努力赚钱养家,但他的妻子乔安娜却要与他离婚。

中国观众或许不能理解乔安娜为何要离开她的丈夫?泰德从未虐待过她和孩子,也没有对她不忠,尽量满足她想要的东西。

在中国,像泰德这样的男人通常被看作是一个好丈夫,因为他努力工作都是为了支撑这个家庭。

但乔安娜并不这么想,她说,“我的一生,我感觉我是某个人的妻子,某个人的母亲,某个人的女儿,即使我们在一起的时候,我都不知道我是谁,这就是我为什么离开你的原因”。

从她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乔安娜个人意识的觉悟和对个性自我的追求。

2.中国的集体主义价值观集体主义注重集体和社会,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集体主义的精神支柱和整体主义有关,即整体大于部分。

集体主义通常与个人主义相对,特别是这些观点经常在系统中相互结合。

那些拥有集体主义思想的人认真遵守社会或团体的规则,保护集体、社会、国家的利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地质大学本科生课程论文封面课程名称行政管理原理与案例分析教师姓名张志姓名贺培卓学号20131002571专业行政管理所在院系公共管理学院日期2015 年11月19 日中西隐私权文化探究—结合中国网民文化一.隐私权概述1.隐私权的起源与发展1890年,美国的两位法学家布兰蒂斯和沃伦在哈佛大学《法学评论》上发表了一篇题为《隐私权》的文章,并在该文中使用了“隐私权”一词,被公认为隐私权概念的首次出现。

保护隐私权的法律制度首先是在美国建立起来的。

美国先后于1970年制定了《公开签账账单法》,1974年制定了《隐私权法》、《家庭教育及隐私权法》、《财务隐私权法》等。

随后,其他国家也开始相继在立法中保护隐私权。

在法国,1978年通过了一项有关资料处理的法律规定:资料的处理不得损害个人身份、私人生活以及个人和公众的自由。

在德国,二战以后,因为新宪法确立了一般人格权,从而隐私权也逐渐确立了其地位。

隐私权的保护在国际法上也同样受到关注。

联合国大会1948年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第12条规定:“任何人的私生活、家庭、住宅和通信不得任意干涉,他的荣誉和名誉不得加以攻击。

”1966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17条也规定:“刑事审判应该公开进行,但为了保护个人隐私,可以不公开审判。

”在中国,民法没有把隐私权确立为一项独立的人格权,只是借助司法解释并通过保护名誉权的方式或以维护公序良俗含括公民的隐私权,采取的是间接保护方法。

实践证明,这种间接保护隐私权的方法,是不完备、不周密的。

因此,应该在宪法和即将制定的民法典中明确规定隐私权为公民的一项独立的人格权,对公民隐私权的保护应形成以宪法为核心,以民法典为重点,以刑法、行政法等其它法律法规为辅助的保护体系。

2.隐私权的概念分析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而且权利主体对他人在何种程度上可以介入自己的私生活,对自己是否向他人公开隐私以及公开的范围和程度等具有决定权。

隐私权作为一种基本人格权利,是指公民“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搜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

”二.隐私权的本质1.隐私是个人的自然权利从人类抓起树叶遮羞之时起,隐私就产生了。

因此,隐私的存在,隐私之于社会公众而言是不可剥夺的,这正是自然权利的特点。

隐私的自然性告诉我们,只要主体愿意隐瞒,隐私客体即可成为隐私事实,即使违反法律或公序良俗,隐私照样可以产生并继续存在。

而且,是否公开、何时公开隐私内容,也任由当事人自行处置。

2.隐私是客观事实无论隐私内容如何,是否违反道德或法律,也无论社会舆论或国家法律对隐私内容作出怎样的评价,隐私的内容总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他人是否承认或如何评价为转移。

隐私的客观性告诉我们,隐私是客观真实的社会存在。

社会舆论、国家法律或其他规则可以对特定隐私作否定性的评价,但无法否认它的存在。

三.中西方隐私权的差异1.发展程度不同中国的隐私权是由西方隐私权演变而来,中国的隐私权只纳入了民法范围,并且采取的是间接保护方法。

实践证明,这种间接保护隐私权的方法,是不完备、不周密的。

2.重视程度不同西方人对个体隐私很看重,他们观念中个体隐私所涵盖的范畴也非常广泛,包括私人时间、私人空间、私人活动领域以及维护这一类事的私人权利。

如为了尊重他人的私人时间,西方人邀请别人吃饭或参加社会活动都会事先通知,给他人足够的时间作安排。

同样,探望亲朋好友也要事先通知,否则,在西方人看来,就是侵犯了他人的隐私。

西方人的界限意识非常强烈,不经允许决不进入别人的领地。

如在西方国家,即使是父母也无权擅自进入子女的房间,否则就会被认为是不礼貌或不尊重他人隐私权的行为,房间内的私人物品未经主人同意也不应该动用。

在西方如果擅自闻入民宅,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此外,凡是涉及到个人隐私,如个人状况(年龄、工作、收入、婚姻、子女等)、政治观念(支持或反对何种党派)、宗教信仰(信仰什么宗教)、个人行为动向(去什么地方,与谁交往、通信等),都不能直接过问。

西方人一般不愿意干涉别人的私生活和个人隐私,也不愿意被别人干涉。

而中国人热情好客,在人际交往中饱含热情,问寒问暖,似乎没有什么可保留的。

对于了解有关年龄、职业、收入、婚姻状况、子女等问题,觉得都理所当然,常以这些作为聊天的话题。

中国人见面打招呼的用语多是:“你吃了吗?”,“你去哪儿了?”,“你要上哪儿去?”。

西方人对这样的问候会非常反感,因为他们会认为也许有人在监视他们,侵犯了他们的隐私权。

所以,西方人喜欢用与个人无关又不会引起麻烦的话语打招呼,喜欢谈论天气等不涉及个人私事的话题。

再比如,中国人会直接询问别人所买物品的价格。

在西方人眼里,这是不礼貌的,认为是探问对方的经济条件,因此,这也是西方人的隐私,属于不宜直接询问的问题。

中国人也有隐私,但侧重于群体隐私。

如中国人用围墙来保护家庭或群体的领域不受侵犯,而家庭或群体内部却是开放的,个人隐私意识非常淡薄,保护个体隐私的要求也不强烈。

如在中国,老朋友可以不敲门,不事先告知就“登堂入室”,这对西方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事。

3.法律地位有别中西隐私权差异还集中体现在利用法律维护隐私权的意识上。

隐私权作为一种法律意义上的权利,最早是由美国的两位学者提出的。

1890年美国哈佛大学法学教授萨莫尔•沃伦(Samuel D.Will'tell)和布兰代斯教授(Louis D.Brandis)在哈佛大学《法学评论》上发表《隐私权》(The Right to Privacy)一文,把隐私列为人的一项自然权利,提出了隐私权的概念,从此,隐私问题纳入法学研究的视野。

在中国,法学界一直将“隐私”等同于“阴私”,把“隐私权”理解为两性间的个人秘密权。

长期以来,我国没有确定隐私权为一项具体人格权。

20世纪80年代引入“隐私权”并开始了对它的研究和保护。

但也仅仅是通过名誉权、一般侵权对隐私权进行间接的保护。

2001年3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中才正式确立了隐私权。

目前,我国关于隐私权的理论研究和法律保护也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

中国国民利用法律维护自己隐私权的意识也很淡薄。

四.中西方隐私权差异的原因------文化差异1.西方文化强调个人主义从法律文化角度来看,作为一个法律概念,隐私权的概念依然起源于1890的那篇文章。

在这篇奠基性的文章当中,两位作者认为: “由于技术的进步和都市报纸的窥私癖,有必要为隐私提供新的法律保护。

快速照相和报社已经侵犯了个人和公民生活的神圣领地,许多机械设备的使用使我们面临着这样的威胁,最亲近的人们之间说的悄悄话也将被从屋顶上宣扬出去。

......隐私权之所以值得保护,是因为它体现了个人自决、自我控制、尊重个性和人格发展的价值,而这些最终源于对作为独立主体的人的尊重。

”20世纪的美国法院进一步通过一系列的判例法将隐私权确认为宪法权利。

隐私权可以用来保护诸如堕胎权的一系列权利。

从更广泛的意义而言,隐私权根植于西方文化的历史特性: 贵族的身体和财产意义。

隐私权背后是对于财产的所有权。

在这一方面,最为经典的隐私权信条是: “风进,雨进,国王不能进。

”该信条实际上是说:在我拥有的房屋场所中,我的行为和思想不受任何人为干涉。

这一信条当然受到很大的挑战:比如个人垃圾里所透露的信息不受隐私权的保护;雇员在办公室的隐私也受到保护等等。

因此这种信条将隐私权的基础投向了对自己身体的所有权。

该信条实际上是说:即便房屋和其他财产不完全属于我,身体也是属于我的;我对我的身体有绝对的控制权,外人不得干涉。

’’隐私权的理念因而强调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区分界限。

隐私权的理念与自由主义的个体自治观念密切关联:自由主义强调自治的、前政治社会的个体。

身体乃是最具个体性的事物。

人对于自己身体信息的控制乃是独立于社会和国家之外的。

因此,隐私权的深层意义乃是财产权的逻辑------无论是对住所还是身体的财产权。

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可以理解,个人的信息为何可以用于换取其他经济利益。

比如明星可以通过披露隐私权来获得更大的名利,比如隐私权受到侵犯后要获得赔偿也是遵循财产权的逻辑。

隐私权这项法律权利背后实际上承载了一种西方式的对于个体的社会想象。

隐私权承载的是一种个体不受社会干涉的想象。

当然,这种想象并非事实。

在美国对于隐私权的讨论中,很多论述已经侧重于从社群的角度重新理解隐私权:隐私权实际上不仅仅服务于个体的独处权利的保障,更服务于社群的文明化的建构;隐私权同样承载了某种集体性的价值;隐私权不仅仅服务于个人利益,也服务于社会利益。

事实上的自我是社会建构起来的自我。

在网络时代,个体成为了网络当中的自我;自我的主体性由网络所建构和影响。

因而自由主义所预设的前社会和前政治的个人前提乃是站不住脚的。

但即便有如此的批判,隐私权作为自由个人主义的一种社会想象仍然存留下来。

这就好像即使有诸多史学材料已经否定了《三国演义》的很多情节的真实性,人们依然相信《三国演义》一样。

2.中国传统强调集体主义在当代中国对于隐私权的想象当中,隐私权乃是个体自由、尤其是免受国家和社会干涉的消极自由的最终体现和根本需求。

在性解放、权利话语以及个体自由、个性凸显的时代,隐私权成为了涉及婚姻和性道德的人肉搜索事件中主要的辩论理由。

隐私权的逻辑实际上是说:“我的身体属于我自己;我有权支配我的身体;别人不得干涉。

”婚姻因而被想象为个体身体的自由结合;婚姻被构想为个体自由意志之上有关身体行为的契约。

婚外情虽然违背公众道德,但对于个体身体自由的选择权可以对抗社会公众依据道德对其身体信息的披露和批判。

一言以蔽之,在涉及婚姻和性道德的人肉搜索案件中,隐私权的逻辑乃是个体主义的身体自由文化在中国的展现。

中国网民并不认同个体主义的身体自由文化。

对于在那些针对婚外情进行人肉搜索的网民而言,个体对于身体的自由所有权逻辑是说不通的。

网民的人肉搜索行为的实质主张和行为模式都反映了一种相反的逻辑。

网民的实质主张可以概括为:“你的身体不是你自己的;你的身体属于家庭、单位等一系列的社会网络;你需要对你的身体负责。

”网民的行为模式可以概括为:“众人拾柴火焰高。

”-------网民团结起来,动用各种社会网络和虚拟网络工具,将那些违反身体道德的人公之于众、使之受辱。

这种逻辑构成了中国网民的一种集体文化。

由于集体主义是中国价值观的核心,以中国人形成了特有的文化价值观:重权威,轻事实;重集体,轻个人。

儒家“和为贵”的思想更使人们相信:为了达到大局的和谐,集体的团结,应该服从社会礼仪和道德规范,以集体利益为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