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教案:第一单元第5课书愤导学预习案

合集下载

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书愤》 Word版含答案

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书愤》 Word版含答案
二、同学分析
同学在学校学过陆游的《示儿》,学校学过《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诉衷情》,对陆游已经了解,虽然古典诗词,语言简练,句式多变,技巧多样,认知难度大,但是通过本单元前面四首诗歌的学习,高二的同学已经有了一些文学鉴赏力量,但仍需要同学在反复的吟诵中激发想象并进一步提高诗歌鉴赏的力量,通过对接高考加以巩固。
特色三、同学自主、互助学习为主。让同学产生学习的主动性依据同学的已有学问和力量、争辩后的结果呈现出来后进行评价,再归纳总结,在思考中不断的提升鉴赏力量。
特色四、运用云教学平台对作业进行即时评价,增加师生的沟通,并扩展了学习的空间。
4、使用云教学平台分层次对同学学习效果进行检测,并准时给与评价和沟通。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试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老师活动
同学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新课
听歌曲岳飞的〈满江红〉,创设情景,渲染南宋时期的爱国主义情怀,引入有名爱国诗人陆游。他“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几乎他的每一首诗歌都洋溢着猛烈的爱国激情,下面让我们从他的《书愤》中一起感悟。
技术:音频、图片、PPT、微课、视频、投影仪、博客、云教学平台。
使用部分:、探究部分、拓展部分。
1、导入部分:听歌曲岳飞的〈满江红〉,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景,让同学感悟爱国主义情怀,并引入爱国诗人陆游。
2、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用幻灯片呈现补充,配乐朗诵诗歌。
3、利用投影仪呈现同学同学以前学过的南宋爱国名句,激发同学的学习爱好体,体悟爱国主义精神。
齐背诵陆游的《示儿》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多媒体,mp3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老师范读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第一单元第5课书愤教案(系列一)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第一单元第5课书愤教案(系列一)

书愤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及价值观:1、体会诗歌中陆游所抒发的情感,积极与之共鸣。

2、增强爱国观念和责任意识,牢记时代使命。

教学重点:1、《书愤》诗中所体现出来的爱国情感和高贵的人生价值观。

2、诗歌鉴赏从意象到情感、从形式到内容的赏析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教师引导、自主探讨、交流讨论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清代的国学大师王国维说过“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其内涵说的是文学作品有时代特征,反映着时代内容,体现着时代价值。

南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朝代,经靖康之变,中原沦陷、偏安江南、不思北伐收复之事。

然而,南宋并不缺乏英雄人物,精忠报国的岳飞,气吞山河的辛弃疾,只不过,他们都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陆游的名篇《书愤》。

知识积累:文本赏析:诗歌解题:《书愤》,即抒发悲愤。

问:作者因何而愤呢?诗歌范读: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明确:诗歌的二二三节奏;颔联的高昂情感,读法语调宜重;颔、尾两联情感沉郁,读法宜慢而稍低沉。

诗歌鉴赏:首联:“世事艰”,世道艰难,山河沦丧。

“那知”说的是自己早年涉世未深,不能洞察凶险复杂的社会。

“气如山”,指自己早年收复河山壮心豪气。

首联一自问,“世事艰”——“气如山”的强烈对比,“那知”二字的未曾料到,郁愤之基调已奠定。

颔联:问,颔联在意象的运用上有什么特别之处?明确:意象典型、开阔、壮盛。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这两句大气磅礴,笔力雄健,完全由意象组成,却毫无堆砌之感,当年策马扬鞭、夜雪鏖战的场景如在目前。

这也足见其诗才浩荡。

颈联:颈联的抒情有何特色?明确:用典抒情。

“空”,往昔的奋斗落空,梦想落空,舍我其谁的壮志无人赏识。

“衰鬓先斑”把郁愤之情更加推进一步,而至悲怆的境地。

(“国仇未报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尾联:用典明志。

问:诗人为何要用诸葛亮的典故?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北伐之志至老不移,渴望效仿诸葛亮,施展抱负。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教案:第一单元第5课书愤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教案:第一单元第5课书愤教案
PPT3映出
析手法
明确表现手法
讨论主旨主要通过什么表现手法表现出来的?
PPT4映出参考
课堂检测
五分钟完成《课堂检测》
自评(PPT映出答案)
布置作业
1、阅读课本“相关链接”;2、背诵本诗
2、运用“以意逆志”之法探究此诗主旨。
难点:理解词句,读懂每首诗内容,明了每首诗的主要表现手法。
本节课题
《书愤》
本节课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陆游的生平,知人论世。披文入情,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对南宋朝代背景的了解,掌握南宋爱国诗人和词人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能初步鉴赏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
情感目标:学习
重点:1、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明确主旨。
2、体会陆游的爱国精神和人格力量。
难点:比较此诗与杜甫《蜀相》抒发感情和表现手法上的不同
教学手段运用
教学资源选择
PPT、学案
教学过程
环节
任务·目标
实施方法
备注
课前预习
了解陆游的生平,理想。
阅读《导学案》“知识链接”及课本注释①,上网查阅相关资料。
诵读
体会感情
多人诵读,看谁读得最好。教师指导诵读节奏。
PPT1
理解诗句
理解诗歌内容
学生阅读注释理解诗句,并试述诗歌内容
PPT2
复述内容
清楚诗歌内容,理清思路结构
抽人展示复述内容(三人)
提醒注意使用衔接语
背诵
背诵全诗
教师从语气、节奏方面予以指导
朗诵展示
自愿上台朗诵展示(三人)
分析主旨
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
先小组讨论,然后抽人展示。教师根据情况点拨、补充。
科目:语文授课时间:第2周星期四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课标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 《书愤》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课标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 《书愤》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书愤
一、教材分析
《书愤》为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与散文》第一单元第五篇课文,即自主赏析篇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为掌握诗歌鉴赏的重要方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即以己之意迎受诗人之志而加以钩考.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知人论世”即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国家的挚爱和对理想的执着蕴涵着无穷的悲愤之情,诗意理解难度不大,重点在于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齐背诵陆游的《示儿》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多媒体,mp3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
学生个读再齐读,读准字音。(正音),指名学生配乐读。
音频、多媒体ppt、图片、微课、《
细读诗歌,深入理解
知人论世,了解写作背景
学生结合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再次体会诗歌
幻灯片
再度诗歌,小组讨论,探究主旨
思考与讨论:你觉得四联中哪联最能读出题中的“愤”字?为什么?“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此句的妙处到底在哪?
特色三、学生自主、互助学习为主。让学生产生学习的主动性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能力、讨论后的结果展示出来后进行评价,再归纳总结,在思索中不断的提升鉴赏能力。
特色四、运用云教学平台对作业进行即时评价,增加师生的交流,并扩展了学习的空间。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陆游及诗歌创作,背诵全诗。
2、(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中能初步鉴赏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陆游的爱国精神和高尚人格。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其他

高中语文 书愤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 书愤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新疆塔城地区托里县第三中学高中语文书愤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七律的特点用用典的含义。

能力目标理解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情感目标了解陆游爱国主义诗歌的特点,教学要求教学重点背诵全文,提高对、研讨的鉴赏能力,教学难点了解陆游爱国主义诗歌的特点,教学方法诵读分析比较课是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关于陆游陆游(一一二五~一二一O),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宋高宗时,试礼部,名在前到,因触怒秦桧,被罢免,孝宗时,赐进士出身,历官隆兴,夔州通判,并参王炎,范成大幕府,提举建及江南西路平茶监公事,权知严州,光宗时,除朝议大夫,礼部郎中,后被去职,归老故乡。

二、解题,诵读本诗写于1186年陆洲居山阴时所作,诗中追求壮岁心情,自伤迟幕,致慨世事多艰,小人误车,恢复中原的时机,一去而不可没,结尾诗人并不消沉,以赞颂的口吻表达了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

诵读(教读,齐读,背诵)三、分析(一)释题书,写,愤,愤懑,悲愤。

(二)请学生朗读“阅读提示”(三)诗歌分类1、诗歌分类简表(见投影)2、研讨分类(见投影)3、七律常识七律共八句,每句七言,计56字,二,四,六,八句抻韵。

一二句称首联,二四句称颔联,五六句称颈联,七八句称尾联,对句最后一字为平声字。

讲究平仄相间。

(1)问:本诗抻何韵、?有什么好处?答:每联第二句押an韵,天成节奏和韵律,读起来回环上口,具有音乐美,给人以情韵流容的艺术感受。

(2)问:本文用了何典故?有何作用?答:用了两个典故:塞上长城,出师一表。

“塞上长城”的典故出自《南史。

檀道济传》。

“出师一表”出自《三国志》。

用典使诗文含蓄,曲折,不直露。

尾联用典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的推崇,诸氏以”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统一中原为其终身大业,尽管蜀汉地狭人少,他仍毅然上表北伐,颂古为了非邻居作者自负为卫国良将,却“报国欲死无战场”。

结句揭示全诗“愤”的由来,将全诗批判的矛头集中到南宗起先的全降派身上,用“千载”名反洁,到现的委婉含蓄,愤慨之情溢于言表。

高中语文 书愤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 书愤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新疆塔城地区托里县第三中学高中语文书愤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七律的特点用用典的含义。

能力目标理解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情感目标了解陆游爱国主义诗歌的特点,教学要求教学重点背诵全文,提高对、研讨的鉴赏能力,教学难点了解陆游爱国主义诗歌的特点,教学方法诵读分析比较课是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关于陆游陆游(一一二五~一二一O),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宋高宗时,试礼部,名在前到,因触怒秦桧,被罢免,孝宗时,赐进士出身,历官隆兴,夔州通判,并参王炎,范成大幕府,提举建及江南西路平茶监公事,权知严州,光宗时,除朝议大夫,礼部郎中,后被去职,归老故乡。

二、解题,诵读本诗写于1186年陆洲居山阴时所作,诗中追求壮岁心情,自伤迟幕,致慨世事多艰,小人误车,恢复中原的时机,一去而不可没,结尾诗人并不消沉,以赞颂的口吻表达了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

诵读(教读,齐读,背诵)三、分析(一)释题书,写,愤,愤懑,悲愤。

(二)请学生朗读“阅读提示”(三)诗歌分类1、诗歌分类简表(见投影)2、研讨分类(见投影)3、七律常识七律共八句,每句七言,计56字,二,四,六,八句抻韵。

一二句称首联,二四句称颔联,五六句称颈联,七八句称尾联,对句最后一字为平声字。

讲究平仄相间。

(1)问:本诗抻何韵、?有什么好处?答:每联第二句押an韵,天成节奏和韵律,读起来回环上口,具有音乐美,给人以情韵流容的艺术感受。

(2)问:本文用了何典故?有何作用?答:用了两个典故:塞上长城,出师一表。

“塞上长城”的典故出自《南史。

檀道济传》。

“出师一表”出自《三国志》。

用典使诗文含蓄,曲折,不直露。

尾联用典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的推崇,诸氏以”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统一中原为其终身大业,尽管蜀汉地狭人少,他仍毅然上表北伐,颂古为了非邻居作者自负为卫国良将,却“报国欲死无战场”。

结句揭示全诗“愤”的由来,将全诗批判的矛头集中到南宗起先的全降派身上,用“千载”名反洁,到现的委婉含蓄,愤慨之情溢于言表。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书愤》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书愤》导学案

年级高二科目语文主备人任永芳使用班级学生姓名年级初审(签字有效)学校终审(签字有效)编号 yw001 复印 921份课题名称:陆游《书愤》一、学习目标:1、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学习陆游的爱国热情,对国家的责任感。

2、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师生互动完成基础教学(计划2个课时)导入: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现存9300多首),能诗能词也能散文,才华横溢;他有一颗火热赤诚的爱国之心,渴望大宋江山的统一,但最终只落得黯然神伤;他曾有过美丽的爱情,但最终将爱情的玫瑰丢落风中。

他就是陆游。

知识点一:知识链接1、阅读课本第2-4页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和《优化设计》第8页新课助读第4点的文字,边读边掌握下列内容:(1)以意逆志:“以意逆志”就是“以己意迎取作者之志”,用自己的心灵去追寻诗人的心灵的踪迹,明了诗人之用心所在,而不是一味地拘泥于字面之意义。

(2)知人论世:所谓知人,是指了解作家各个方面的情况和他的创作意图,所谓论世,是指要了解作品反映的时代背景和作家创作该作品时所处的社会状况。

在既知人又论世的基础上,再结合运用其他方法,才能对作品作出较为准确的评价。

(3)作者介绍: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

他生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一贯坚持抗金主张,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

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4)背景介绍:南宋时,金兵入侵,中原沦陷在即。

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

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少年时“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

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一单元第5课书愤导学预习案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一单元第5课书愤导学预习案
结句是“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是诗的表达方式,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2)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
答案:这两句诗用典明志。诸葛亮坚持北伐,虽“出师未捷身先死”,但终归名满天下。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将渴求慰藉的灵魂放到未来,这自然是无奈之举。
A.大散关(sàn)谮言(zèn)
跛脚(bǒ)无耻谰言(lán)
B.伯仲(bó)薄似纱(bó)
杜撰(zhuàn)寡廉鲜耻(xiǎn)
C.斜行(hánɡ)蕴藉(jí)
冠冕(ɡuān)锃光瓦亮(chénɡ)
D.塞上(sài)商榷(què)
形骸(hái)o;C.藉jiè,锃zènɡ。
C.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D.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答案C
解析 例句与A、B、D三项纯用名词性意象连缀。
4.下列诗句没有包含“衬托”技巧的一项是()
A.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白居易《长恨歌》)
B.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C.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鲍照《拟行路难其四 》)
这四愤——愤报国有“罪”、愤壮志难酬、愤年华空老、愤无人领军,四“愤”的根源,其实全在于南宋朝廷“主和派”。因为他们是阻挠抗金救国的绊脚石,是绞杀爱国力量的刽子手。作者的“愤”中含“恨”,“愤”中含“悲”,“愤”而生“凉”,“愤”而生“叹”,从而形成了本诗沉郁豪雄的风格。
对比手法:诗中的“愤”,主要通过两个对比表现出来。一是理想和现实的对比。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然而世事多艰。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二是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早年气壮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何等豪迈,如今对镜自照,衰鬓苍颜,岁月不居,年华空老!而这一切的根远就是朝廷的主和派,诗人心中之“愤”焉得不涌上笔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颔联集中描写宋军英勇抗金的战斗情景,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
C.颈联运用典故,表达自己忠心为国,却不得重用,壮志难酬的痛苦和惆怅。
D.尾联表达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说明千载以来,只有自己堪与其相比。
【答案】D(最后一句错)
检测
1、知识链接: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绍兴)人,_南宋__著名诗人。诗人一生“寄意恢复”,但为朝廷里的投降派所阻,始终未能实现。他的诗既有深刻的现实生活内容,又有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抗金救国的理想和壮志难酬的苦闷,形成无法统一的矛盾,由此迸发出的火一般的激情和难以压抑的愤懑构成他诗歌的基调。风格雄浑豪放,语言通俗流畅,明白如话。
2、整体把握,概括主旨
(1)诗的起句、结句十分重要,往往跟诗的主旨和意境有关。请你解释这首诗起句和结句的意思,并说说它们好在哪里。
答案:诗的起句“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回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带,胸中的愤恨郁积如山。这是暗写他欲图恢复失地。“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这是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
D.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黄遵宪《今别离其一 》)
【答案】B( A.用后宫三千佳丽的失宠来衬托杨贵妃的得宠;C.用木石的无感来衬托人心的有感;D.用古代的送别之情衬托今日的送别之情。)
5.下面对《书愤》一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回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世事艰”点了诗题中的“愤”字。
C.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D.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答案C
解析 例句与A、B、D三项纯用名词性意象连缀。
4.下列诗句没有包含“衬托”技巧的一项是()
A.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白居易《长恨歌》)
B.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C.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鲍照《拟行路难其四 》)
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中原北望气如山气:气概,气势
B.塞上长城空自许许:答应
C.出师一表真名世名:闻名
D.千载谁堪伯仲间堪:能够
答案B
解析 许:称许,称赞。
3.下列和“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在艺术手法上不同的一项是()
A.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B.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班级:姓名:
课题
书愤陆游


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陆游的生平,知人论世。披文入情,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对南宋朝代背景的了解,掌握南宋爱国诗人和词人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能初步鉴赏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
情感目标:学习陆游的爱国精神和人格力量。
内容
1、反复吟诵,整体把握诗意;2、了解陆游的生平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掌握诗人的思想感情;3、结合课文注释逐句解析诗句意思;
结句是“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是诗的表达方式,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2)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
答案:这两句诗用典明志。诸葛亮坚持北伐,虽“出师未捷身先死”,但终归名满天下。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将渴求慰藉的灵魂放到未来,这自然是无奈之举。
A.大散关(sàn)谮言(zèn)
跛脚(bǒ)无耻谰言(lán)
B.伯仲(bó)薄似纱(bó)
杜撰(zhuàn)寡廉鲜耻(xiǎn)
C.斜行(hánɡ)蕴藉(jí)
冠冕(ɡuān)锃光瓦亮(chénɡ)
D.塞上(sài)商榷(què)
形骸(hái)游目骋怀(chěnɡ)
答案D
解析A.散sǎn;B.薄báo;C.藉jiè,锃zènɡ。
(3)概括主旨
答案:这首诗是陆游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前两联回忆过去,抒发他的抗敌抱负;后两联说现在,抒发岁月蹉跎、壮志未酬的感慨。最后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表明了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课堂重点内容
1.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它是通过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
所愤之一乃“世事艰”。所愤之二乃“塞上长城空自许”之“空自许”。所愤之三乃“镜中衰鬓已先斑”。所愤之四乃“千载谁堪伯仲间”。
这四愤——愤报国有“罪”、愤壮志难酬、愤年华空老、愤无人领军,四“愤”的根源,其实全在于南宋朝廷“主和派”。因为他们是阻挠抗金救国的绊脚石,是绞杀爱国力量的刽子手。作者的“愤”中含“恨”,“愤”中含“悲”,“愤”而生“凉”,“愤”而生“叹”,从而形成了本诗沉郁豪雄的风格。
对比手法:诗中的“愤”,主要通过两个对比表现出来。一是理想和现实的对比。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然而世事多艰。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二是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早年气壮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何等豪迈,如今对镜自照,衰鬓苍颜,岁月不居,年华空老!而这一切的根远就是朝廷的主和派,诗人心中之“愤”焉得不涌上笔端?
2.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
明确:只用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图画,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示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3.见课后“探究.讨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第一(1)题
当堂检测: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