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袭: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
唐代文学四个发展阶段

唐代文学四个发展阶段一、初唐:唐诗的准备阶段。
试探总的趋势由齐梁旧风向盛唐气象过渡。
两个重要现象:1.一大批宫廷诗人承袭齐梁绮丽的风气。
追求诗歌的词藻和声律,而最终导致了律体的完成。
2.为数不多的卓杰之士,批判六朝以来浮华的文风,强调诗歌的风雅兴寄,从而导致试探风起的转变。
初唐诗人的特点:继承加变革二、盛唐:唐代诗歌的鼎盛期、顶端充满“爱国主义和爱国热情”反映在文坛:积极浪漫的诗歌成为创作主流。
代表人物:李白安史之乱使开唐以来的矛盾集聚,反映现实揭露现实的诗歌得到发展。
代表人物是杜甫。
总结盛唐,开启中唐,杜甫应运而生。
“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和孟浩然“边塞诗”继承汉乐府的传统,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
高适以乐府歌行见长,风格苍凉雄健,岑参后期诗歌磊落奇骏。
三、中唐:再盛期。
大历时期是一个低谷时期,但也是对盛唐诗歌的继承,多沿袭他们的文风。
》大历十才子;山水田园诗:刘长卿、韦应物;边塞诗:刘禹锡、李益;奇崛派诗人:代表韩愈、孟郊,又称“韩孟诗派”,孟郊独创风格是古拙瘦硬用语奇险;“山水诗人”:柳宗元、刘禹锡。
刘禹锡诗歌风格:“沉着稳练,风调自然,格律精切”;古文运动:领导者:韩愈、柳宗元。
是一场以复古为旗帜的文学革新运动,它的重点在于对文体的改革,同时也兼及文风、文学语言的改革。
特点:1.古文运动与儒学复古紧密结合,具有政治革新意义;2.文体改革与进步的文学观点紧密结合。
四、晚唐:夕阳期。
感情情绪十分浓厚。
杜牧、李商隐是晚唐的代表作家。
,有的刻苦沉吟,追求“清新奇僻”,代表贾岛、姚合;有的着力艳丽,写闺中女儿之情思,如温庭筠、韩偓;有的淡薄诗风,如司徒空、陆龟蒙;有的讽喻时事,表达动离之感,如皮日休、罗隐。
在散文上出现小品文创作,继承韩柳的古文传统,用尖锐的笔锋,讽刺时事。
唐传奇的诞生标志着我国古典小说的成熟。
明代文学史论述题

论述题:简述明代文学复古运动的发展与演变,并举例。
一、概况:复古是明代文学的主流和总体特色,从明朝初年的宋濂到中期的前后七子,再到明末的张溥、陈子龙等人,均是鼓吹复古的。
文学复古经历了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的第一个复古浪潮,然后是以谢榛、李潘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的第二个复古浪潮,以及明末“言志”“崇道”思潮复兴的第三个复古浪潮。
自前七子明确提出复古此命题后,复古与反复古的斗争,即形成了明代文学发展的一条明显的主线。
复古文学的兴起既是对明初“台阁体”歌吟升平、文风萎靡的反拨,又是明初王学盛行、思想异动的情势之下,李梦阳、何景明等人对宋元以来文学审美理性化而出现的“道学体”的逆转。
同时宋朝严羽的复古思想对明朝诗学家影响很大,不仅明初的高棅、李东阳深受影响,而且对明中期前后七子的复古思潮有很大影响,很大程度上是对严羽复古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二、复古实质与目的:复古运动实质上就是一场力图恢复中国古典文学特别是古典诗歌的审美特征的文学运动,目的是荡涤宋元诗歌之流弊,矫正台阁体之陋态,振兴儒家文化之正统,复兴汉魏高古之人品。
三、复古的动因:1.诗歌式微:从明朝开始,以诗文为代表的传统文学形式被以小说戏曲为代表的通俗文学形式所取代,明代的诗学家们希望探寻诗歌复兴之途。
2.社会氛围:前七子之前的弘治时期,作为正统文学的诗歌、散文有复兴的倾向,社会上学古之风日盛,为复古运动的蓬勃开展营造了氛围。
3.发展趋势:明初文坛在“台阁体”的笼罩下,创作大多以程朱理学为基础,道学气浓厚,追求雅正平和的风格,内容贫乏,文风萎靡,而代之而起的“茶陵派”并未彻底纠正台阁体的偏颇。
四、复古运动的发展过程:明初自洪武至宣德、正统的近百年间,文学思想上以明道宗经为主导倾向,诗歌创作上推崇汉魏盛唐。
其代表人物有宋濂、高启、高棅、李东阳等人。
1.高启:他的诗歌擅长模拟,借拟古而振起元末纤秾柔丽之风。
2.宋濂:《宋学士文集》创作主张继承韩愈、欧阳修等唐宋古文学家“文以明道”的观点,注重“以道为文”的文道一元论,强调“文”要贯穿“圣贤之道”的内核。
黄涛-中国民间文学概论(第四版)第一章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以及与作家文学的关系

第一节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二、群体性 (一)定义 所谓群体性,指民间文学是群体创作、群 体流传的,并具有群体性的思想感情和为 群体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这与作家文 学强调创作的个体性、作品的个人化风格 形成鲜明的对比
第一节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三、传承性 (一)定义: 民间文学的传承性指民间文 学作品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 式上有些根本性因素或传统 模式,在流传、演变过程中 积淀下来并具有较强的稳定 性,使作品以其固有的基本 面目在不同时代或不同地域 的群体中沿袭、存活
二、民间文学对作家 文学的影响 20世纪初,先驱者 们对中国现代文学的 开创与探索所借鉴的 资源主要有三个: 中国古典文学 中国民间文学 外国文学
第二节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
二、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
(二) 民间文学为作家文学提供典型形象的素材 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西游记》等中的不 少人物都直接脱胎于民间版本。在作为作家名著 的长篇小说问世以前,同一种素材的民间文艺已 经流传了几百年,经过民间传说、说书、戏剧等 几种文艺形式的积累,作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再 创作
第二节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
三、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的影响
(二) 作家、文人对民间文学的损害和歪曲 作家、文人在记录、整理民间文学时,除了现在 按照严格的学术标准进行的以外,常对民间文学 进行程度不同的变动 对民间文学的改作,有些是成功的,使民间文学 的艺术性或思想性得以提高,但也有一些改作是 对民间文学的损害和歪曲
第一析方法有以下方面
1 认为民间叙事是一种表演事件,表演是一种 艺术性的展示与交流; 2 注重民间叙事发生的情境; 3 考察叙事交流的具体情形和文本的动态而复 杂的形成过程; 4 从讲述人、听众和参与者之间的互动交流考 察表演的即时性和创造性; 5 强调对社区的民族志考察和对个人表演特色 的关注
80年代文学

80年代文学一、过程:80年代前期1976年底“文革”结束后的一段时间,文学并未在较大的范围里实现从“文革文学”的转变。
写作者的文学观念、取材和艺术方法,仍是“文革文学”的沿袭。
出现对于“文革”模式的明显脱离,是从1979年开始。
因此,不少批评家在谈到“新时期”文学的开端时,并不以“文革”结束作为界限。
这些艺术上显得粗糙的作品,提示了文学“解冻”的一些重要特征:对个人的命运、情感创伤的关注,和作家对于“主体意识”的寻找的自觉。
以1985年前后为界,80年代文学可以区分为两个阶段。
80年代前期,文学界和思想文化界存在着相当集中的关注点。
刚刚过去的“文革”,在当时被广泛看作是“封建专制主义”的“肆虐”。
因此,挣脱“文化专制”的枷锁,更新全民族观念的“文化启蒙”(“新启蒙”),是思想文化的“主潮”。
与此相关,文学是对于“现实主义”的“传统”的呼唤。
在这几年间,文学主题可以说都与“文革”的“历史记忆”有关,是亲历者对“历史灾难”所提供的“证言”,以及对于“历史责任”(“谁之罪”)所作的思考和探究。
在小说创作上,出现了“伤痕小说”和“反思小说”的潮流。
已经在酝酿着艺术观念和方法上的更为深入的变革,但还未成为显在的、受到普遍关注的现象。
从总体而言,这几年文学的取材和主题,是指向社会一政治层面的,也大多具有社会—政治的“干预”性质。
涉及的问题,表达的情绪,与社会各阶层的思考与情绪同步。
文学创作与社会政治、与公众的生活和情感的密切关系,是后来不再重视、并为一些人怀恋的“昔日的光荣”。
由于“文革”被看作是中国现代文艺史的“最黑暗的一页”,文艺的“园地”受到严重摧残而“百花凋零”,因此,“新时期文学”被看作是“文学复兴”,“复兴”的提出,又通常与“五四”文学相联系,看成是对“五四”的“复归”。
在80年代初,人们最为向往的,是他们心目中“五四”文学的那种自由的、“多元共生”局面。
但从80年代前期的中心问题看,所要“复活”的,主要是“五四”提倡“科学、民主”的启蒙精神,和以“五四”为旗帜的、在50至70年代被当作“异端”批判的文学思潮。
识记文学常识-备战2021年中考语文考点一遍过

文学常识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但中考考查的重点是与重要文学作品有关的内容,一般出自课下注释,多考查时代国别、风格流派、地位评价、文章体裁、题材人物、作家作品、字号称呼、文体特点等。
复习备考文学常识要做到:注意课下注释,弄清楚一些常见作家的作品、风格流派、写作特点等。
要时时关注相关的文化常识专有名词,通过查字典、找资料等方式识记这些文化常识的具体内容,并把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文化常识内容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加以整理。
1.(2020年江苏徐州市中考模拟预测)下列文学常识和文化知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三峡》、《湖心亭看雪》、《三顾茅庐》、《刘姥姥进大观园》分别选自《水经注》、《陶庵梦忆》、《三国演义》、《红楼梦》,作者分别是郦道元、张岱、罗贯中、曹雪芹。
B.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其形体的演变大体上经历了六个阶段: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
其造字法一直沿袭许慎“六书”的说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
C.《曹刿论战》中的“牺牲”是指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古时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称为“垂髫”。
D.《儒林外史》中描绘了四位市井“奇人”,他们分别是寺院里安身的季遐年、卖火药桶子的荆元、开小茶馆的盖宽、做裁缝的王太。
【答案】D【解析】D.《儒林外史》中最后介绍的四位市井“奇人”,他们分别是在寺院里安身的季遐年,他的本领是善写字;卖纸火筒的王太,他的本领是善下围棋;开小茶馆的盖宽,他的本领是善画画;做裁缝的荆元,他的本领是善弹琴。
这四位“奇人”共同的特征是:下层民众,有一技之长,不慕名利,清雅脱俗,洒脱率真。
故选D。
2.(2020年甘肃省静宁县三校九年级联考)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叶圣陶先生于1988年2月,旧历丁卯年除夕逝世。
丁卯年是干支纪年法的表述。
B.《望岳》的作者杜甫是唐代诗人,人称“诗圣”。
诗中的“岱宗”就是指泰山。
C.《阿长与<山海经>》选自鲁迅的小说集《朝花夕拾》,表达了成年后的作者对阿长既同情又愧疚,既感激又思念的复杂情感。
山东省菏泽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A)试题及答案

保密★启用前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三语文试题(A)2022.11注意事项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班级等个人信息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
3. 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自“20世纪文学整体观”被提出,文学研究者试着从不同的角度阐释20世纪文学的整体性,经历了从时间向空间转化的研究范式。
上世纪末叶,学者们开始对人文生活中的“空间性”刮目相看,把以前给予时间和历史、社会关系和社会的青睐,纷转移到空间上来。
空间反思的成果最终影响到了文学和艺术作品的重新解读。
以流域作为审美空间,将不同时期的作家、作品汇聚到这一空间内,增强文学的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的互动性。
以流域文化对作家、作品进行分类研究,既能够明显地看出同一流域内的作家不同的叙事风格,又能够感受同一作家在不同时期书写同一河流时,心态和情感随时代的转变。
以流域作为空间线索,梳理不同作家的不同作品会发现,作家由于个人经历的差异,使得他们在书写同一条河流时,会有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和写作模式。
同一个作家在不同的年龄,对河流的情感和描写也略显差异。
随着年龄的增长,作家的河流叙事更加富有张力,他们的创作,仿佛带领读者泛舟游于河流之上,以文学的方式不断为我们创造新的审美空间。
他们既不忘历史的族群和民俗文化的记忆,又紧跟时代步伐的再现和关乎人类未来的想象;既引领人们回顾过去,又让人们遐想未来。
文学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
然而,高于生活之处,恰恰是作家将自己的想象和现实经历融入作品。
在现当代文学史中,很多作家把流域内的人和事作为一种再现和想象叙写出来。
中世纪欧洲的爱情文学与意义

中世纪欧洲的爱情文学与意义中世纪欧洲是一个繁荣而特殊的时代,这个时代的人们在宗教信仰、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等方面都有着很多与我们现代人不同的特点。
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爱情文学出现在中世纪欧洲,一直沿袭到文艺复兴时期。
中世纪欧洲的爱情文学不仅是文学艺术的一种形式,更是当时社会、文化和人际关系的一种代表。
本文将从爱情文学的历史背景、特点和意义三个方面来探讨中世纪欧洲的爱情文学。
一、历史背景中世纪欧洲的爱情文学起源于12世纪。
当时的欧洲社会正在从封建制向都市化发展,人们的生活和观念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在这个时期,两个重要的传统文化现象催生了爱情文学的产生:骑士文化和诗歌传统。
骑士文化是中世纪欧洲独有的文化现象,它表现为骑士对于荣誉、忠诚和勇气的崇拜。
在中世纪欧洲社会中,骑士是一个高贵、荣耀和尊敬的职业。
骑士的生活方式与普通人不同,他们的日常生活都以刀客身份为主。
骑士文化塑造了一种浪漫和高尚的形象,同时也促进了爱情文学的创作。
另一个被认为是爱情文学产生的原因是诗歌。
在中世纪欧洲,诗歌是一种广泛传播的艺术形式。
大多数人都是通过口传的方式来学习和传播诗歌的。
这种文化传统促进了单向的爱情信仰、追求美好和完美的思想传承。
当时的诗歌主题往往是宗教和爱情,激发了中世纪欧洲爱情文学的诞生和发展。
二、特点中世纪欧洲的爱情文学有着鲜明的特点。
首先,这种文学形式强调的是追求理想化的爱情。
中世纪欧洲社会存在着很多不平等的社会结构,这种不平等性在爱情中也有体现。
在中世纪欧洲,很多人不能随意选择自己的另一半,因为婚姻不仅仅是一种感情,还是一种社会义务。
因此,爱情文学往往是追求最高尚的爱情,表现的是男女对爱情的无私追求和博大情操。
其次,中世纪欧洲的爱情文学具有浪漫性和戏剧性。
在这种文学形式中,爱情的主角往往是一个男性和一个女性,他们被视为完美的情侣。
故事情节往往是充满戏剧性的,包括了一些突发事件和意想不到的结局。
这种文学形式往往会引发听众或读者的共鸣,产生强烈的浪漫情怀。
《游园不值》全诗翻译赏析

《游园不值》全诗翻译赏析《游园不值》全诗翻译赏析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
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游园不值》全诗翻译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原文【南宋】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注释]游园不值:想游园没能进门儿。
值,遇到;不值,没得到机会、没有遇见。
指没有见到园子的主人,没能进入园中。
应怜:大概是感到心疼吧。
应,表示猜测;怜,怜惜、爱惜。
屐齿印苍苔:屐是木鞋,鞋底前后都有高跟儿,叫屐齿。
印苍苔(tái):在苍苔上印下屐齿印。
苍苔,青苔。
小叩:轻轻敲门。
柴扉:用木柴、树枝编成的门。
[翻译]应当爱惜青苔不让屐齿把它踩坏,我轻轻地敲着那扇柴门可是许久也不开。
然而满园的春色柴门是关不住的,一枝粉红色的杏花已从墙头探伸出来。
趁春日天气晴好,外出会友。
也许是园主人爱惜苍台怕我们踏上鞋印吧,我轻轻地敲打柴门久久不开。
但这也没有关系,花园里的春色是关不住的。
那露出墙外的一枝枝红杏已经泄露了盎然的春色。
赏析:(一)门前长有青苔,足见这座花园的幽僻,而主人又不在家,敲门很久,无人答应,更是冷清,可是红杏出墙,仍然把满园春色透露了出来。
从冷寂中写出繁华,这就使人感到一种意外的喜悦。
陆游《马上作》云:“平明小陌雨初收,淡日穿云翠霭浮。
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
”与此诗后半辞意颇同。
陆游在南宋诗名极大,江湖后辈叶绍翁多半读过《马上作》而有所沿袭。
在创作中,后人往往有类似和全同前人的语句。
这有两仲情况:一是无心偶合,一是有意借用。
前者如蔡宽夫诗话云:“元之(王禹偁)本学白乐天诗,在商州尝赋《春日杂兴》云:‘两株桃杏映篱斜,装点商州副使家。
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
’其子嘉祐云:‘老杜尝有“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之句,语颇相近。
’因请易之。
元之忻然曰:‘吾诗精诣,遂能暗合子美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 - 黼 嚣 ■ 黼 裂 巍 搿
说 暑天 无权 力 。 这 句诗 不仅 意新 , 而且对 韵
公正。 意新在何处?就在于“ 权” 字用得妙 : 出奇制胜 的效 果 。 可 以说 , 《 岳 阳楼 记 》 的写法 , 让 人 们 大 本 来秋 、 暑 是 自然 的季 节更 替 , 但本 句 却赋 开 眼界 ,流 传 千古 是 必然 之事 。 我们 写作 予 了它们权 力 , 拟 人化 的用 法 , 确 实 点活 了 此 句 。 当然 , 我们 应该 看 到 , 任何 一种 出新 时 ,固然要 在 内容和 观 点上 脱 俗 ,但 写 法 上, 要苦 心孤 诣 , 从 别人 想象 不 到 的角度 切 都 不是凭 空而来 的, 而是在现 实积 累 的基 础 入, 在文体的选择和写法上多花心思, 会让 上, 多观 察 , 多思考 , 多感 悟 , 多大胆 实践 而
“ 春 阳得权 故 多旱 , 秋 阴得权故 多 雨 。”
点 石成 金 “ 秋 云暑 无 权 ” , 直 白地 翻译 就 是 : 秋 天
这 句话 , 简 练来 理解 就 是 : 《 岳 阳楼 记》 被称 ( 宋・ 吴开《 优 古 堂诗话 》 ) 为“ 传 奇体 ” 。传奇 本 是小说 , 范仲 淹 的《 岳 阳楼记 》 却是“ 记” 。“ 记” 这 类 文体 能 用“ 传 奇” 的写 法吗 ?也许 当时的人会 摇 头。但 范 仲 淹先 生就 这样 用 了, 而且 用得 妙 , 达到 了
点 石成 金 适 用话题
诗 作 不仅 可 以描 绘 山川 美 景 、 世 态人
从生活中学> - j , 获得, 虚心使人进步等。
情, 更可 以成为现实的一面镜子。 比如 , 钱 财入文的情况 ,在古人 的诗作 中也是很常 见 的。 我们从 中可 以大体领 略 古 人 的生 活
状况 、 消 费水平 。 这 也告诉 我们 ,有 时候 文 字描 绘 出生
多 师 是 我 师
少 陵云 : “ 多 师是 我师 。” 非 止可 师之人
而师之也 。村童 、 牧竖 , 一言一笑 , 皆吾之 师, 善取之皆成佳句 。 随园担粪者 , 十月中, 在梅树下喜报云 : “ 有一身花矣 ! ” 余因有句 云: “ 月映竹成千 ‘ 个 ’字 ,霜高梅孕一身 花。 ” 余二月出门, 有野僧送行 , 日: “ 可惜园 中梅花盛开 , 公带不去 !” 余因有句云 : “ 只 怜香 雪梅 干树 , 不得 随身 带上船 。” ( 清・ 袁枚《 随园诗话》 )
( 适用 话题
范文正公为 《 岳阳楼记》 ,用对语说时 景, 世 以为奇 。 尹 师鲁读 之 日 : “ 传 奇体 尔 。 ” 《 传 奇》 , 唐 裴铡所 著小说 也 。 ( 宋・ 陈师道《 后 山诗话》 )
点 石成 金
传承 , 民族 基 因 , 学 习等 。
一
聪僚赢 一
( 宋・ 吴开《 优 古 堂诗 话》 )
适用话题
文 学与生 活 , 发现 , 镜 子等 。
点石 成 金
沿袭, 字典上的解释是 : 指集群 中的某 种行 为 方 式传 至 下一代 的现象 。在 文 学创
作中, 沿袭也 非 常重要 。 古代 的诗 人 常 常也
在袭 中进步着。 张曙写的“ 蝉” , 李 中正写 的“ 子 规” , 蒋钧 写 的“ 雁” , 虽然 写 的东 西 不 同,但 是都 表 现 出 了孤 寂 、 悲凉 、 落 寞之
善 于吸取 , 便 可吟成 绝佳 的诗 句 。 这也 真宗 问近臣: “ 唐酒价几何?” 莫能对 。 是“ 处处 留心 皆学 问” 的翻版 啊。同时 , 这也 丁 晋公 独 日 : “ 斗 直三 百 。” 上 问何 以知之 , 是对孔子的“ 三人 行 , 必有 我 师 焉 ” 的 实例 日: “ 臣观杜甫诗 : ‘ 速宜相就饮一斗 ,恰有 注解啊。不过 , 这“ 取” 只是取其 中的精要 , 三 百青铜 钱 。 ” ’ 真正 下笔 成文 , 得 经过 自己艺术 化 的处理 。 ( 北宋・ 刘放《 中山诗话》 )
点石成 金
杜甫说: “ 很多人都是我的老 师。 ” 其实
并 不是 只把 可做 老 师 的人 当老 师 , 即使 乡 村小孩、 牧童 , 都 可 以 当作老 师。作 者 还举
[
钱财入文 , 绘世态 生活
了两个 例 子 ,一个 是 自己从 随 园里担 粪 的
人那里学到 了一句诗 ,一个是 自己从 一位 和 尚的话 中学到 了一句诗 。
沿袭 : 一个重要 的文学现象
诗人 有沿 袭不失 为佳 者 。张 曙《 途 中 闻
活 的冰 山 一角 ,但 是 经 由读 者 的 挖掘 , 会
有可 能呈现 出冰 山的全 貌 。
蝉》 前 四句云 : “ 每岁听蝉处 , 那将此际同。 孤 村寒 色 里 , 野店 夕 阳 中。 ” 李 中正 《 闻 子 规》 前 四句云 : “ 何处正当闻, 声声欲断魂 。 暖风芳草岸 , 残日 落花村 。” 蒋钧《 孤雁》 后 四句云 : “ 苇岸风吹雨 , 沙汀月照霜。 还同我 兄弟 , 零 落不成 行 。”
感— — 这 就是 沿袭 ,沿 袭人 心 中的孤 悲之
感。 被 沿 袭下 来 的一些 主题 , 几 乎就是 一种 民族 性格 ,可 以成 为一个 国家 文 学创 作 的 永恒 母 题 。在作 文 中, 可 以取这 种 沿 袭 , 这 仅 是在 传递 一种 民族 力量 ,更 让 人 有 亲
切、 舒服之 感 , 为 自己的作 文加 分 不少 。
“ 意新 " 非 天成
传奇, 小说体 裁之 一 。 一般 指唐 宋 人用
文言写作的短篇小说。 《 新唐书・ 艺文志》 小 说类有 , 唐裴铡《 传奇》 三卷 , 《 大平广记》 选 张文潜《 明道杂志》 记一诗云 : “ 秋云暑 录 甚 多。 其 源 出于 六朝“ 志怪” , 而 内容 已扩 无 权 。” 以为意新 而韵 工 。予 见 邵尧 夫 云 : 展到人情世态和社会 生活的描写。上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