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沪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精选习题第一课时(1)(精品)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一课时同步练习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一课时同步练习一、知识运用(20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确凿(záo)菜畦(qí)皂荚(jiá)B.相宜(yì)油蛉(líng)斑蝥(máo)C.珊瑚(hú)骨髓(shuǐ)秕谷(bǐ)D.蝉蜕(duì)盔甲(kuī)觅食(mì)【答案】A【解析】B项,“宜”应读yí;C项,“髓”应读suǐ;D项,“蜕”应读tuì。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黄蜂轻捷蜈蚣高枕而卧B.倘若鉴赏渊博人迹罕致C.恭敬云霄绣像人声鼎沸D.淋漓绅士盔甲狗窦大开【答案】B【解析】 B“人迹罕致”应为“人迹罕至”。
3.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
(比喻)B.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
(排比) C.(我)费了半天力,捉住的不过三四只。
闰土的父亲是小半天便能捕获几十只,装在叉袋里叫着撞着的。
(夸张)D.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拟人)【答案】C【解析】C句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并非夸张。
4. 下面句子的正确排序为:____________①在泥墙的南端,即与鲁迅家后门墙角接壤处,有块刻有“梁界”两字的界碑。
②大园在南,西边有一垛长达四十四米的泥墙,作为与西邻梁家后园的分界线。
③百草园在浙江绍兴的鲁迅故居后面,有小园、大园之分。
④这块界碑和这垛被鲁迅称为“有无限趣味”的“短短的泥墙”至今仍留存如故。
⑤小园在北,向西北角突出,面积约为大园的四分之一。
【答案】③⑤②①④【解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阅读各个句子,准确判断它们共同表达的中心意思,再分析各句之间的关系。
注意其中的关联词、次序语、衔接语。
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
阅读这五句话,分析各句的意思,可知③句是总领句,应放在第一位;⑤句的“小园在北”和②句的“大园在南”分别与③句中的“有小园、大园之分”相对应,所以⑤句应放在第二位,②句应放在第三位;④句的“这块界碑”与①句的“有块刻有‘梁界’两字的界碑”相承接,所以④句应放在①句后面。
新沪教版语文小学六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公开课优质课教案第一课时(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作者儿时游戏与学习生活的经历,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自由生活的追求和对知识的渴望。
2.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
3.理解对比和过渡的作用。
4.培养热爱大自然,追求新鲜知识的童心。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整体与部分的结合上把握文章内容,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插叙美女蛇故事的用意,初步了解插叙这一叙述方式。
2.揣摩三味书屋这一部分的思想内容,理解其中一些重要的词语的含义及在课文中的用法。
3.引导学生从整体与部分的结合上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注重质疑问难与互相切磋。
课前准备教学资料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1.(播放音乐《童年的小摇车》)2.同学们,我们听到的歌曲《童年的小摇车》中唱到“那一天,妈妈问我,童年最难忘的是什么?在朦胧的记忆中,难忘那小小的摇车”。
歌曲向我们展现了难忘的童年生活,是的,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有幸福的回忆,有美好的体验,也会有小小的烦恼。
无论怎样,只要我们打开童年之窗,我们会发现灿烂的春光中有无限的童趣,无味的寒冬中有亮丽的风景,自由的嬉戏中有烂漫的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缺乏快乐,让我们走进鲁迅的童年,探索一下他成长的足迹吧!板书课题,简介作品(《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
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
)3.播放手机精彩的导学效果。
二、新授(一)整体感知1.检查预习:(1)常用字(要求会读、会写、会用):畦敛髓罕蜕鼎拗(2)辨析加点字读音(要求掌握):确凿.攒.成长.妈妈系.一条长绳宿儒..(3)非常用字(要求会读、会理解):葚蛉蝥珊瑚窦厥倜傥叵盔(4)出示词语(要求会解释):确凿轻捷鉴赏人迹罕至人声鼎沸2.从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依题目所示,将课文划分为两部分,并找出这两个部分起止句中的过渡段。
2017-2018年沪教版语文小学六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精选习题第一课时(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习题一、基础题1.解释下列词语。
确凿倜傥人迹罕至:人声鼎沸:2.文学常识填空。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_________》,写了_____ 的生活和________的生活,作者是鲁迅,他是我国伟大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综合题3.对下列修辞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
(排比)B.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拟人)C.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
(比喻)D.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
(比喻)三、提高题①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
②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
③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mì()食的时候才好。
④一块雪, 地面,用一枝短棒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些bǐ()谷,棒上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着,看鸟雀下来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便住了。
⑤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jiá()的“张飞鸟”,性子很zào(),养不过夜的。
4.根据拼音写汉字,填在文中括号内。
5.在文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动词。
6.这段文字叙述的重点是()A.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
B.冬天可以在百草园拍雪人、塑雪罗汉、捕鸟。
C.下雪后在百草园里拍雪人和塑雪罗汉无人鉴赏。
D.下雪后在百草园里捕鸟充满了乐趣。
7.本段的层次划分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参考答案一、基础题1.确凿:非常真实。
倜傥:洒脱,不拘束。
人迹罕至:少有人来。
迹,足迹、脚印。
罕,稀少。
人声鼎沸:人声喧闹的意思。
鼎,古代的一种铜铸的锅,一般是三足两耳。
沸,水开。
2.《朝花夕拾》;百草园;三味书屋;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最新沪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资料朝花夕拾(精品)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资料朝花夕拾《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一部回忆性散文集。
《朝花夕拾》是鲁迅后来修改的名字,原名《旧事重提》。
“朝”表示早年时候,“夕”表示晚年时期。
题目的意思是早晨盛开的鲜花,(经过一天)傍晚的时候摘掉或捡起,这里指鲁迅先生在晩年回忆童年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的人和事。
《朝花夕拾》是一本家喻户晓的散文集,是一本必读的文集。
虽然《朝花夕拾》不是为少年儿童写的,但写了许多关乎少年儿童的事,读起来兴趣盎然,这本书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中不同生活经历和体验的文字。
全书由《小引》《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后记》12部分组成。
《朝花夕拾》一书使得更多的青少年能够分享鲁迅的“温馨的回忆和理性的批判”。
本书为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
前两篇写于南京,中三篇是流离中所作,后五篇写于厦门。
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上。
一九二七年七月,鲁迅在广州重新加以编订,并添写《小引》和《后记》,改名《朝花夕拾》,于一九二八年九月由北京未名社出版,列为作者所编的《未名新集》之一。
一九二九年二月再版。
一九三二年九月第三版改由上海北新书局重排出版。
书的封面为陶元庆所绘。
《朝花夕拾》创作从1926年2月开始,到11月结束。
后又在1927年7月11日写了《后记》。
《朝花夕拾》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
1927年7月,鲁迅在广州重新加以编订,并添写《小引》和《后记》,1928年9月结集时改名为《朝花夕拾》。
于1928年9月由北京未名社出版,列为作者所编的《未名新集》之一。
1929年2月再版。
1932年9月第三版改由上海北新书局重排出版。
书的封面为陶元庆所绘。
《朝花夕拾》一共收入了十篇作品。
其中包括:对猫的厌恶和仇恨的《狗·猫·鼠》;怀念长妈妈的《阿长与<山海经>》;批判封建孝道的刻板虚伪的《二十四孝图》;表现封建家长制阴影的《五猖会》;描绘迷信传说中的勾魂使者《无常》;写童年之事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揭露庸医娱人的《父亲的病》;描写一个心术不正,令人憎恶的衍太太形象的《琐记》;最使鲁迅感激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潦倒一生的同乡好友《范爱农》。
最新沪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优秀学案第二课时 (1)(精品)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案一、学习目标1.品读课文,体会作者在百草园中的快乐生活。
2.学习本文独特的写景方法,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
3.以雪地捕鸟为例,学习怎样用恰当的动词表现一系列动作的活动。
4.品读课文,体会作者在三味书屋中的生活。
5.通过对比理解作者蕴涵于文中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过程使用“手机”拍照,分享给全班同学。
(一)研读赏析第一部分1.默读第一段,选文中的词语,用一句话概括此段的内容。
2.百草园为什么是我的乐园?(二)合作探究1.齐声朗读第二段。
读后讨论—下列问题。
(1)作者描写了百草园这么多景物,用了一个怎样的句式把它们连缀起来?(2)“不必说”之后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它们的共性是什么?(3)“也不必说”之后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行为,它们的共性是什么?(4)请同学速读此段下面的内容,然后把课本扣在桌上,凭记忆说一说短短的泥墙根一带有哪些趣味。
(要求用形象化的语言复述这部分内容。
)2.作者先描写的是什么,后描写的又是什么?以你个人的经验、体会,说一说为什么会有无限趣味?3.写百草园插入一段美女蛇的故事有什么作用?4.请一位同学朗读描写冬天百草园的内容。
读后,请另一位同学到台前表演捕鸟的动作,看他是否体现出一系列的动词。
(三)研读课文第二部分默读描写三味书屋的部分。
两人一组,结合课文内容,讨论下列问题,然后全班讨论。
1.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启蒙的地方,作者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2.少年鲁迅对三味书屋的生活哪些地方不满意?3.作者对三味书屋的生活选取了几个片断,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述。
4.你怎样看待寿镜吾老师?(可以有不同的答案)5.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精选习题(原卷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精选练习基础篇一、积累与运用1.下面加点字词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确凿.(záo) 油蛉.(línɡ) 蝉蜕.(tuō)B.秕.谷(bǐ) 觅.食(mì) 宿.儒(sù)C.脊.梁(jí) 倜傥..(tì tǎng) 锡箔.(bó)D.菜畦.(qí) 斑蝥.(máo) 脑髓.(suí)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宿儒销释绅士盔甲B.渊博签赏收敛轻捷C.书塾蜈蚣云宵恭敬D.质朴缠络绣像和蔼3.选词填空。
①他很高兴;但竟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
A.机密B.机谋C.机关②雪一下,可就两样了。
拍雪人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
A.欣赏B.鉴别C.鉴赏③叫我名字的声音自然是常有的,然而都不是美女蛇。
A.陌生B.生疏C.生僻④其中似乎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A.确实B.确凿C.的确4.阅读下面句子,选出下列选项中都是名词的一项()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先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晚间,在院子里纳凉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在叫他。
A.故事时候晚间古庙B.长妈妈院子里读书人纳凉C.先前曾经院子讲给D.听到用功我住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或词语的含义,填在括号内。
(1)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
(2)那金光也就飞回来,敛.()在盒子里。
(3)拍雪人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
(4)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
(5)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
(6)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6.判断下列各句所使用的修辞方法,填在括号内。
(1)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2)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罢,……都无从知道。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精选习题(解析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精选练习基础篇一、积累与运用1.下面加点字词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确凿.(záo) 油蛉.(línɡ) 蝉蜕.(tuō)B.秕.谷(bǐ) 觅.食(mì) 宿.儒(sù)C.脊.梁(jí) 倜傥..(tì tǎng) 锡箔.(bó)D.菜畦.(qí) 斑蝥.(máo) 脑髓.(suí)【答案】B【解析】 A项“蜕”应读tuì;C项“脊”应读jǐ;D项“髓”应读suǐ。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宿儒销释绅士盔甲B.渊博签赏收敛轻捷C.书塾蜈蚣云宵恭敬D.质朴缠络绣像和蔼【答案】D【解析】A项“销释”应为“消释”;B项“签赏”应为“鉴赏”;C项“云宵”应为“云霄”。
3.选词填空。
①他很高兴;但竟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
A.机密B.机谋C.机关②雪一下,可就两样了。
拍雪人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
A.欣赏B.鉴别C.鉴赏③叫我名字的声音自然是常有的,然而都不是美女蛇。
A.陌生B.生疏C.生僻④其中似乎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A.确实B.确凿C.的确【答案】①C ②C ③A ④B【解析】解答此题,应熟读课文,找到相关语段,结合对应词语的含义和具体语句语境,进行准确判断。
同时要注意近义词的辨析。
4.阅读下面句子,选出下列选项中都是名词的一项()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先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晚间,在院子里纳凉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在叫他。
A.故事时候晚间古庙B.长妈妈院子里读书人纳凉C.先前曾经院子讲给D.听到用功我住【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对词语词性的判断。
名词为表示人、事物、地点或抽象概念的名称,名词同时也分为专有名词和普通名词。
所给句子中的名词主要有“长妈妈”“曾经”“我”“故事”“先前”“读书人”“古庙”“晚间”等。
最新沪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优秀教案第二课时(精品)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学习本文具体生动的写景状物的方法,学习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学习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童年生活。
教学难点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
教学方法讲授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与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讲新课之前,同学们先读一遍文章,使用“手机”录音,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
鲁迅先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人,哪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有关鲁迅的情况?二、新课学习(一)问题探究。
1.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于这个问题,有三种不同的看法。
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对比关系,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陈腐的生活相对比,一个是多么适合儿童心理,表现了儿童的广泛的生活乐趣,一个是多么妨碍儿童身心的发展,表现了儿童对它的厌恶。
另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衬托关系,用自由欢乐的百草园生活来衬托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生活,以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
还有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
(对本文结构的不同理解,实际上表现了对文章主题思想的不同理解。
对文章的主题思想,可以允许有不同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就行。
)2.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美女蛇的故事本来与文中提到的百草园中的赤练蛇毫无关系,但作者却由此生发联想。
对于为什么要写这一内容,历来看法不一。
有的说是表现长妈妈的迷信思想,有的说是寄托善良制服邪恶的愿望,有的说表现百草园里存在着恶毒的事物。
教学时可以撇开这些不同的观点,重点让学生想一想:童年鲁迅对这个故事是不是很感兴趣?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这一联想对作者阐述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是否有帮助?最后让学生明白:不管别人的争论如何,有一点可以看出,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习题
1、基础题
1.解释下列词语。
确凿
倜傥
人迹罕至:
人声鼎沸:
2.文学常识填空。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_________》,写了_____ 的生活和______ __的生活,作者是鲁迅,他是我国伟大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综合题
3.对下列修辞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
(排比)
B.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拟人)
C.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
(比喻)
D.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
(比喻)
3、提高题
①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
②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
③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
已无处mì()食的时候才好。
④一块雪,
地面,用一枝短棒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些bǐ()谷,棒上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着,看鸟雀下来
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便
住了。
⑤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jiá(
)的“张飞鸟”,性子很zào(),养不过夜的。
4.根据拼音写汉字,填在文中括号内。
5.在文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动词。
6.这段文字叙述的重点是()
A.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
B.冬天可以在百草园拍雪人、塑雪罗汉、捕鸟。
C.下雪后在百草园里拍雪人和塑雪罗汉无人鉴赏。
D.下雪后在百草园里捕鸟充满了乐趣。
7.本段的层次划分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参考答案
一、基础题
1.确凿:非常真实。
倜傥:洒脱,不拘束。
人迹罕至:少有人来。
迹,足迹、脚印。
罕,稀少。
人声鼎沸:人声喧闹的意思。
鼎,古代的一种铜铸的锅,一般是三足两耳。
沸,水开。
2.《朝花夕拾》;百草园;三味书屋;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二、综合题
3.C
三、提高题
4.觅;秕;颊;躁。
5.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啄;拉;罩。
6.D
7.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