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5篇
2024年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15篇)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15篇)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1一、学情分析:六年级大部分学生需继续加强双基的训练,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和理解能力。
同时由于学生阅读的自觉性不够,阅读面不够广泛,因此将在训练的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力争在原有基础上作进一步提高。
二、教材分析:1、基本结构:本册教材按专题组织单元,共八组,依次是:感受自然,祖国在我心中,心灵之歌,珍爱我们的家园,初识鲁迅,轻叩诗歌的大门,人与动物,艺术的魅力。
本册的综合性学习安排在第二组“祖国在我心中”和第六组“轻叩诗歌的大门”。
其中,“轻叩诗歌的大门”这个专题,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方式,包括“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大部分。
除去第六组,共有课文28篇,精读课文、略读课文各14篇。
这七组教材,每组由“#六年级#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部分组成。
课例包括4篇课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两篇。
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连接语。
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链接”。
全册安排“资料袋”三次,安排“阅读链接”两次。
“口语交际习作”依然作为一个独立的栏目。
回顾拓展由三个栏目组成,“交流平台”“日积月累”是固定栏目,另有“展示台”“成语故事”“课外外书屋”“趣味语文”穿插安排,其中,“趣味语文”“成语故事”“课外书屋”各安排了两次,“展示台”安排了一次。
本套教材学习到五年级下册,学生累计认字3000个,提前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前三学段识字量。
故从本册教材开始不再安排识字任务。
本册要求会写120个字。
要求会写的字,安排在精读课文后,以方格的形式排列。
教材后附生字表。
为便于复习检测生字和积累词语,在每组课文之后设“词语盘点”。
其中,“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是精读课文里的,由会写的字组成,要求能读会写;“读读记记”中的词语,有的是精读课文里的,有的是略读课文里的,只要求认记,不要求书写。
本册教材的注音方式与五年级保持一致。
六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优秀11篇

六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优秀11篇六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1教学目标:1、学会12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3、感受鲁智深机智勇敢,富有智慧的侠士形象。
4、学习作者简练传神的人物语言描写。
重难点:感受鲁智深机智勇敢,富有智慧的侠士形象。
学习作者简练传神的人物语言描写。
教学过程:一、歌曲导入,揭示课题1、歌曲导入,引出人物。
2、齐读课题,抓住题眼,理解“侠”的涵义。
3、针对课题质疑。
4、介绍鲁智深出身及背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读后思考:鲁智深为什么行侠?怎么行侠?行侠的结果如何?2、检查生字词。
3、说说鲁智深为什么行侠?怎样行侠?行侠的结果如何?相机渗透“长文读短”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
三、精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1、自主学习。
先默读课文3——7自然段,想一想,从鲁智深的。
哪些语言能感受到他的“侠义”形象?接着把相关的语句划出来,并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什么,写下批注后与小组交流。
(出示自学提示)2、反馈交流(1)细品三“问”抓住“故意说”,他心理本来想说……他却故意说……抓住“打搅”,刘太公(2)细品“想一想”他在想什么?创设情境,品味语言中刻画的人物个性。
多种形式朗读,再现人物形象。
3、对比语言(1)他对善良的刘太公一问再问,而对打家劫舍的山大王却只说了一句话。
浏览课文8——11自然段,找出鲁智深的语言描写。
(2)品味“大喝一声”中人物的个性。
(3)在对比读中深刻感受人物形象。
(4)补充拓展鲁智深语言描写。
四、总结全文、学习写法。
五、拓展延伸,情感升华1、简介《水浒传》,激发阅读兴趣。
2、升华感情。
板书设计:鲁智深行侠桃花庄粗中有细听语言智勇双全六年级语文上教案2教学目标1.正确读写“溅、熄”等16个生字,正确认读“搁板、魁梧、勉强、蜷缩”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领悟作者通过多种描写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尝试描写渔夫的心理活动;进一步感受桑娜和渔夫善良的品质。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优秀8篇)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优秀8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这8篇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是来自于作者的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的范文范本,欢迎参考阅读。
六年级上册人教版教案语文篇一学习目标:1、学会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哈尔威船长临危不惧、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体会他的伟大人格。
学习重点:“诺曼底”号被碰撞后船长是怎样做的?学习难点:船长为什么要用枪威胁逃生的人?(抓住相关的段落反复读、感悟,小组讨论并联系《跳水》一课中船长的做法去考虑,交流中加上教师巧妙地引导、点拨。
)课时安排:2课时学习过程:(一)检查预习初步感知(二)配乐朗读整体感知1、听范读录音,进入意境,感受故事内容。
2、自己读课文,继续感悟。
(1)读出自己印象较深的部分。
(说说为什么印象较深)(2)说出给自己印象较深的人物。
(说说为什么)(3)说说还读懂了什么?有哪些问题?(围绕中心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问题:船长为什么要用枪威胁逃生的人?“这尊黑色的雕像”指什么?有什么含义?)(三)合作学习深入探究1、带着问题,再读课文,深入感悟。
2、小组交流。
3、汇报探究结果。
关于“船长为什么用枪威胁逃生的人”这一问题的交流,可分以下三步进行:(1)船长开始是怎样指挥救助工作的?(“……把救生艇放下去。
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
须把60个人救出去”) 引导:从这简短有力的语言中,悟出点什么?(能悟出至少两点:工作安排得有顺序,有目标;船长一心为他人着想,丝毫没有考虑自己。
)指名朗读船长的这番话。
(2)船长在怎样的情况下用枪威胁逃生的人?效果怎样?(“船员赶紧解开救生艇的绳索。
大家一窝蜂拥了上去,你推我搡,险些把小船弄翻了。
……人们都像疯了似的,乱得不可开交。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5篇)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5篇)四、学习第3、4自然段:1、过渡:第2自然段对夹竹桃的花已经作了细致的描写,为什么接下来在第4自然段中还要写夹竹桃的花呢?这其中必有缘由,让我们来共同读读第4自然段。
2、有没有同学在读“从春天始终到秋天,从迎春花始终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这句话时,想到了课文第3自然段?说说你的想法。
我们先请位同学读读第3自然段,看看这一自然段有什么特殊之处?〔课件展现十四种花,对比衬托夹竹桃的花期之长。
〕3、了解到夹竹桃花期很长这一特点后,你对它又有了什么新的感受了呢?〔花期之长,韧性珍贵!〕你真的觉得它韧性珍贵吗?请你读读这个反问句: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特别珍贵吗?4、自由练读,揣摩如何读好这段话。
全班沟通。
指名朗读,读后评议。
请四位同学分句读,闭眼想象夹竹桃一年三季,花开不落的珍贵韧性。
试背。
夹竹桃的花色奇异好玩,花期之长韧性珍贵,读到这你们是不是也喜爱上了这夹竹桃?告知大家,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月光下的夹竹桃别有一番情趣,让我们接着来领会她月下的风采吧。
五、境中悟幻,启发写作1、老师范读,你看到了什么?2、你脑海里消失了哪些画面?3、学习想象丰富六、拓展延长,深化感情1、这么奇妙的墨竹怎么能不喜爱呢?2、自然界中,还有好多事物像墨竹那样值得赞美的,如青松、腊梅、荷花、仙人掌、小草、蜜蜂……其次课时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1、能找出直接描写夹竹桃的句子,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凭借详细的语言材料,懂得为什么爱上了夹竹桃,培育同学的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一、出示画面,引导观看:1、同学们,今日这节课,林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盆秀丽的花,请看大屏幕,知道它的名字吗?〔板书:夹〔jiā〕竹桃〕没错,这秀丽的花有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叫“夹竹桃”。
请留意这里的“夹”读第一声,让我们齐读。
2、夹竹桃多么富有诗意的名字,有没有同学对这个名字感爱好?请大家结合图来讨论讨论,说说你的想法。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优秀8篇)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优秀8篇)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并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地球的美丽和,了解有关地球的知识。
3、增强学生对地球的热爱,增强学生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有关地球的知识,明白“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准备:有关地球的资料。
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教师直接板书课题,学生齐读,导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美丽的地球》。
说起地球我们的心中就会涌起无限温暖的感情。
因为她是我们人类的家园,是我们人类共同的母亲。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美丽的地球。
昨天让同学们回家预习了课文,我们来看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二、检查预习1、学生快速巩固生字后,听写文中带生字的词语。
小组长批改,教师评点。
2、交流词语的理解。
学生小组交流后勾画出确实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解决。
三、自渎自悟,提纲学习1、教师布置任务。
(1)说说课文史抓住那些要点来写的?(2)完成课后练习。
(3)细读课文,把你在阅读中所增长的见识写在课文旁批处。
(4)思考:课文第一段和最后一段有什么关系?2、学生自读课文,小组合作完成上述4个问题。
3、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四、集体反馈,整体感知学生分别汇报自学情况,教师适时引导,帮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问题(1)地球的颜色、年龄、表面有大量的水、自转和公转等几个方面。
问题(2)根据学生反馈情况,教师小结。
只要有依据即可。
问题(3)指名汇报,或者根据巡视情况小结。
问题(4)前后照应的关系。
作用:使文章内容衔接紧凑,形式有三种:首尾照应,前后照应,文题照应。
五、课堂小结这篇文章结构严谨,前后照应。
课文首先提出问题“我们对于这颗养育自己的行星又有多少了解”、“面对有关地球的许多问题,究竟应该做出什么样的回答”,接着具体从颜色、年龄、表面、有大量的水、自转和公转等方面展开了介绍;最后得出结论:我们要认识到这样得天独厚的地球只有一个,只有我们珍惜她才能拥有买好的明天。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优秀9篇)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优秀9篇)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读懂课文大意,感悟课文中所讲的“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
3、了解对比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1、诵读、背诵,增强文言语感。
2、在朗读中,对照译文,理解词义、句意、文意。
[教学难点]理解故事的深刻含义,感悟这个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朗读1、教师将课文抄在黑板(或小黑板)上,学生边听教师范读课文,边领会如何停顿与断句。
2、自由读、同桌互读、指名读(指导读准“蜀、僧、恃、钵”字音)、齐读。
重点是断好句,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朗读停顿是: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二、猜读1、投影出示注释语:告诉。
欲之南海:想去南海。
之,去。
子:古时对对方的尊称。
何恃:恃何,凭借什么。
买舟:租船。
买,这里是租、雇的意思。
犹:尚且。
越:至、到去:距离。
至:到。
2、对照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文意,先默读思考,自己说一说,再分小组互相说一说,最后在全班说。
(老师及时赞扬善于理解的同学,鼓励大胆试说意思。
)3、小结方法:把注释的字词意思放在句子中,逐句读懂意思,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
三、对读1、翻开书,自由朗读课文与译文。
2、两人一组,一人读文言文,一人读译文,逐句对应读,读错一句译文就让对方刮一下鼻子;分男女生全班对读。
3、同桌互相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4、用古文说故事a、用古文讲故事有什么要求?b、学生准备c、学生试讲第一句,教师强调有没有讲的味道?d、教师边说现代故事,引导学生讲对应的古文故事e、指名学生用古文讲故事5、小结方法:在借助注释读懂句子意思的基础上,通过译文可以使我们理解得更准确一些。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通用16篇)

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2-6小节,完成有关的作业。
2、体会文中一些用词较精彩的语句。
3、理解“新的跨越”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体会“新的跨越”的含义,体会文中一些用词较精彩的语句。
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本文的生字词并知道了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
请一位学生说说本则消息的主要内容。
2、读一则消息的方法是什么?(先读标题,再读开头,最后想这则消息的作用。
)二、学习2-3小节。
2、反馈之后,板书:清晨、6时30分、7时正、20分钟后3、让学生读读2-3小节,想想这两节介绍了火箭的什么?(外形)4、你觉得文中哪些词句描写火箭的外形写得非常好?为什么?请学生讨论。
5、反馈:1)一座摩天大楼似的发射塔塔架的活动部分,沿着四条铁轨,缓缓向西移动。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突出了什么?2)矗立在发射架的环抱中。
矗立是什么意思?写出了什么?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你读之后有什么感觉。
3)箭体的底部,四个两米多粗的助推器像神话中的巨人,随时准备一跃冲天。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把什么比作了什么,助推器与神话中的巨人有什么地方相似?了解助推器的作用:推动火箭起飞上天。
从而体会这个比喻句的两个事物的相似点。
再让学生找一找这句话中的哪些词语还体现了火箭的威武、雄伟。
(四个两米多粗、一跃冲天),并请学生谈谈体会。
6、请学生感情朗读,读出火箭威武雄伟的样子。
三、学习4-6小节1、自读课文4-6小节,填写火箭发射过程的表格。
时间卫星发射过程6时30分准备起飞7时正点火、起飞7时44分冲出、直刺、飞向11分钟后星箭分离20分钟后进入预定轨道2、体会描写比较精彩的语句。
1)山谷里亮起一道闪电,滚来一阵雷鸣。
与“山谷里亮起一道光芒,传来一阵巨响”比较。
你认为哪句好,好在哪里?(文中写出了火箭上天时,发出的光芒很亮,点火时声音很响)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要求学生说出把什么比作了什么?有感情地朗读。
读后说说这句话给你的感觉怎样?威力巨大2)44秒钟后,火箭冲出翻腾的烟雾,直刺霞光满天的苍穹,飞向东南天际。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篇1: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教材分析:这是一篇介绍读报常识和读报方法的课文。
主要介绍了读报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读报,希望人们养成读报的好习惯。
全文共7个自然段。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以“养成读报的好习惯”为题,从中可以明白,认为“读报”是一种“好习惯”,我们必须养成这种习惯,含藏其中的是从读报这一重要途径获取信息,融入现代社会,适应时代需求。
在本文的教学中,可以着重引导学生掌握重要的词汇进行自学,充分理解课文的主要意思。
一个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长期不懈的坚持。
课后可以阶段性地开展相应的语文实践活动。
如定期开展读报交流会,说说读报的收获与感悟。
教学目标:养成读报的好习惯教案教学设计精品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一个生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课文提供的语言材料,让学生了解报纸的一般内容,阅读报纸的一般方法,读报的好处。
教育学生养成读报的好习惯。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述课文第一节内容,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要求读准生字字音,理解生词的意思,读通课文。
2.检查自学效果。
(1)生字:佳肴yao(2)解释词语:充溢佳肴诚然惊天动地回肠荡气层出不穷陶冶良师益友息息相通受益终生(3)指名朗读课文。
三、了解全文的结构,整体感知课文1.了解结构。
第一段(1——3自然段):介绍了读报的重要性。
第二段(4——5自然段):写怎样读报,读报既要讲方法又要讲文明。
第三段(6——7自然段):说明勤读报、会读报的好习惯使人受益,应该从小养成。
2.根据问题自学课文:(1)报纸上有魔力吗?为什么这么说?(2)报纸上有什么东西这样令人着迷呢?(3)该怎样读报呢?(4)读报还要注意些什么呢?(5)这篇文章给你什么启发呢?3.理解:(1)原来读报读得着迷了,把锅里煮的佳肴忘到九霄云外,鸡鸭鱼肉变成了一堆黑炭。
写出了读报入迷的程度,也说明报纸作为人的一种精神需求,有时会超出人对物质的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5篇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5篇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1、了解书法大家蔡襄的作品及风格。
2、了解福建的历史上的著名书法家以及他们对中华文化所做的贡献。
3、让学生充分领略福建文明作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感受家乡的历史文化。
课前准备:搜集“蔡襄”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蔡襄(1012-1067),字君谟,汉族,仙游人,原籍仙游枫亭乡东垞村,后迁居莆田蔡垞村,天圣八年(1030)进士,先后在宋朝中央政府担任过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等职,出任福建路转运使,知泉州、福州、开封和杭州府事。
卒赠礼部侍郎,谥号忠。
主持建造了我国现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泉州洛阳桥,蔡襄为人忠厚、正直,讲究信义,而且学识渊博,书艺高深,书法史上论及宋代书法,素有“苏、黄、米、蔡”四大书家的说法蔡襄书法以其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
二、阅读资料,感受柳永。
1、阅读书本资料“书法大家蔡襄”。
2、文中介绍了蔡襄,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吗?3、蔡襄是宋代著名书法家,其风格是什么?三、了解蔡襄,分享体验。
1、阅读书本中的“相关链接”,了解唐宋闽籍书法大家。
2、福建历史上还有很多的著名书法大家,你知道他们是谁?四、总结课题,课后延伸。
1、学习了今天的内容,你知道了什么?2、回家后可以向亲戚朋友们介绍你所了解的福建历史上的著名书法家,让更多的人了解福建的历史文化。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在课文中找出写联想和想象的句段,谈谈这样写的好处,并结合自己的习作谈谈体会。
2.结合本学期的学习,跟同学交流自己学习语文的做法和经验。
二、找出课文中写联想和想象的句段,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1.找出有关的句段,并读一读。
2.读后体会这些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同桌互相说)3.全班交流。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回顾·拓展八教案教学设计(1)《月光曲》中的联想和想象的句段把《月光曲》那种不断跳跃的音符所蕴涵的生命力表现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使我们虽然没有听到贝多芬的《月光曲》,但已经感受到了乐曲的旋律就像大海一样由弱到强,由轻到重,起伏不定,扣人心炫,并让学生明白写文章的时候,把自己看到的。
听到的写具体/,并恰当地加上自己的想象和联想,文章的内容就会更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深刻,更富有感染力。
(2)《蒙娜丽莎之约》一文中的联想和想象的句段,把对蒙娜丽莎神秘而迷人的微笑诠释得淋漓尽致,使蒙娜丽莎的永恒美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
让学生明白恰当的联想和想象,会是文章充实,意境更深刻。
4.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习作,举一些运用得比较好的例子,或者让学生谈谈自己是如何运用这种方法的。
三、教师创设宽松的交流氛围,让学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交流第二个方面的内容1.学生结合本学期的学习,说说自己课外是怎样学习语文的。
(小组说,集体交流)2.根据学生的发言总结学生的成功做法,推广一些课外学习语文的好习惯。
有些学生课外阅读养成好习惯,有些学生生活中交际能力很强,有些学生是有心人,经常采用”采蜜本”摘抄好词佳句,有些学生坚持写日记或小练笔,有些学生注重生活中积累语文知识。
3.通过交流让学生知道课外学习语文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随时随地都可以学语文。
四、学生自己读这些成语,说说这些成语和什么有密切的联系五、六、背一背这些成语,看谁先记下来。
、学生自己读成语故事,并读懂内容。
九、十、十一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中心思想。
学习启蒙老师的爱国品质和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
深入理解课文重点句子的含义。
感悟作者对启蒙老师崇敬、感激和怀念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启蒙老师的优秀品质和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对启蒙老师崇敬、感激和怀念的思想感情。
教学构想:以学生自学为主,对于一些难懂得字、词,教师要适当讲解,讲解有关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理解本文。
在读、悟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圈圈、画画、做旁注等形式,记下自己的学习心得。
教具准备:投影仪教学时间:1课时学生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1、回忆你的启蒙老师,谈谈他们给你留下的印象。
2、本文作者写下了怎样的回忆,是为了表达什么?二、自学本文:1、思考:(1)“我”为什么难忘启蒙老师?(2)本文哪几段是写回忆往事?回忆了小学启蒙老师的哪几件事情?(3)这些事情表现了启蒙老师的哪些品质?(4)从这种宽严之间我们这些小学生也领悟到了老师们没有明说的道理。
A、“宽严之间”指什么?(老师对各门课的要求很严,但对日语课特别宽松)B、从“宽严之间”领悟到什么道理?(对日本侵略者不能屈服,要记住自己是中国人)2、讲解:(1)1942年,沦陷时期(2)学校所处的位置。
3、读文章的最后一段句子,再把它改成不用问号的句子,句子的意思不变。
4、既然我的老师们播下的种子在他们学生的身上开花结果了,我们播下的种子也一定会在自己的学生身上开花结果的。
三、联系自己,谈谈启蒙老师的几件事情。
1、请同学们谈谈。
要求:有条理、有中心、重点突出、语句通顺连贯。
2、把这些写下来,并认真修改3、教师巡视指导4、同学之间可互相交流欣赏。
作业设计:把你的感想写出来,好吗?板书设计:17、难忘的启蒙组织抗日演讲爱国之心沦陷时期启蒙老师严格要求学生抵制日语课严谨治学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插图、生活实际,结合诗人背景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感情。
3、了解诗画特点,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一、以画入诗,走进诗文。
1、显示:《兰竹石轴图》(公元1747丁卯)《兰石图》(公元1749己巳)《墨兰图轴》(公元1754甲戍)《兰竹图轴》(公元1758戊寅)《山顶妙香图轴》(公元1758戊寅)2、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图都是谁画的?(郑燮)看到这些图有何感受?生:略3、简介诗人,揭示课题。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是清代历史上杰出名人,“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的书画家、文学家。
他的画以竹、石、兰蕙为最工,天趣横溢,神理俱足。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题于《山顶妙春图轴》上的古诗《题画兰》(板书课题)二、习文读诗,明了诗意。
1、自由读诗,文通字顺。
2、指名朗读,集体正音。
3、二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与音韵。
4、三读古诗,借助插图,了解诗中大意。
5、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本诗语言明白流畅,通俗易懂,疏通诗意应着力在自由大胆表达上。
)兰花本是山中之草,它生长在山顶、岩缝、高崖之颠,香气飘散四溢、沁人心脾,被誉为“天下第一香”。
尤以突出岩石、深深的岩缝中的美好花香更为馥郁芬芳,浓香扑鼻。
并不是脚下没有浮云翻滚的喧闹,只是兰花不愿去理睬它们,不知道它们什么时候来到,更不会在它们离去时进行挽留。
6、再读古诗,把握本诗整体意象,基本情调。
预设:a、兰花生长环境恶劣……B、兰花香气无与伦比…..C、兰花品性高洁,非凡脱俗……D、兰花深受诗人钟爱……三、精读品诗,感悟诗情。
(一)看兰1、作为“三绝诗书画”的板桥画风活泼奔放,挺拔沉雄,冲破了绘画发展的一切清规戒律,开启了一代绘画新风。
来,擦亮咱们的双眸,仔细看一看他所画之兰,你看到了什么?2.反馈引导学生畅所欲言。
预设:生:我看到了兰花生长在千山叠峰之顶,岩石缝中,环境十分恶劣。
可是它却显得那么茂盛,有生机。
师:好一幅具有生命力的兰花,请读——(课件)身在千山顶上头。
生:我看到了兰花的叶子十分倾斜零乱,但是杂乱之中透着一种零乱美感。
生:我看到了兰花的不拘一格,其它的花儿是长在平地、泥土或是花盆之中,可是它却生长在山顶之上,仿佛可以看见世间万物…..师:好一个兰花知音、怜花之人,请读——身在千山顶上头(二)听景1、师:高寒之巅,饱览千山美景,兰花呀兰花,你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2、学生自读、想象。
3、反馈,师疏导学情生:我看见了漫山的碧树、如茵的小草……生:我看见了清澈的瀑布,雄伟的大山……生:我看见了展翅翱翔的山鹰,活泼乱跳的小兔……生:我看见了皓月当空,月光如水,水波荡漾……生:我听见了潺潺流动的山泉唱着欢乐的歌儿……生:我听见了山风的呼啸,大地的震撼……生:我听见了牧童的笛声,知了的蝉鸣……生:我听见了岩石的回声,鸟儿的呢喃,花儿的呼吸……师:兰花呀兰花!沐浴着大自然的清辉,享受着山中独有的清闲,你可真是幽雅脱俗,怡然自得呀!(齐读——身在千山顶上头)(三)闻香1、师:古人云“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人们常用“国香”、“香祖”、“王者之香”、“天下第一香”等词句形容它,而在板桥的笔下,又是如何呢?生:——突岩深缝妙香稠(课件出示)2、师:香吗?闻一闻!(香)哪里看出来?3、理解“妙香稠”(花香本是四溢,四溢的花香在突岩深缝处聚集。
竟香浓到让人感到粘稠,这种兰香真是非一个“妙”不能言尽。
)4、能否将“妙香稠”中的“稠”字换成“浓”“重”“绝”“溢”等?(比较感悟古诗用字精妙)5、小结:兰花身处贫寒之地,不因山岩的贫瘠而凋谢,却孕育大地的精华,吐纳着人间绝有的妙香,好一朵妙“花”呀!。
(配乐读一、二句诗——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
)(四)悟性1、师读:“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课件显示)同学们,你们可曾想过兰花脚下会有什么喧“闹”吗?2、生讨论交流:——有游人上山郊游,踏青赏景…——有车马快递飞驰而过…——有采药者前来惊扰…——有诗人学者高声喧哗,谈诗论道…——有姑娘小姐寻香采花…3、换位思考:师:假如是你听到这些喧闹,你会如何?而兰花呢?(来不相知去不留)为什么?4、感悟兰花品性(不与浮云游尘为伍,两耳不闻,两眼不看尘世喧闹,追求自我,吐纳芬芳,超凡脱俗,淡泊自足)(配乐个性朗读3、4句)过渡:兰花至真至纯的秉性令人激赏,至香至美的风采令人留念,然而令人不明的是为何大画家板桥(出示课件)——“板桥专画兰竹,五十余年,不画他物。
”(板桥“题画竹”中自述)四、多元赏诗,升华诗境1、赏兰竹之姿(课件伴乐再看一次前面各图轴)2、听板桥之史郑燮,30岁前以读书教书为主,康熙秀才,后卖画扬州,以活泼奔放,挺拔沉雄的笔墨,振聋发聩地反击了纯以临摹为能事的毫无生气的如意馆画派的靡靡颓风,革新画的意境,大胆创造。
他文笔敏捷,心思高旷,诗文书画,几乎是信手拈来,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为“扬州八怪”之首,39岁中雍正举人,44岁乾隆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县令。
做官期间,不肯逢迎上司,颇能关心人民疾苦,饥荒年岁,曾因擅自开仓赈济,拨款救灾,济人无数,但却因此获罪罢官,为官十二载,看透官场黑暗,秉直清廉,体恤百姓,爱民如子,“恨不能填满普天饥债”。
罢官临行前,百姓都来送行,板桥雇了三头毛驴,一头自己骑,一头让人骑着前边领路,一头驮行李,做县令长达十二年之久,却清廉如此,送行的人见了都很感动,依依不舍,郑板桥向潍县的百姓赠画留念,画上题诗一首:乌纱掷去不为官,囊囊萧萧两袖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