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衡传教学实录

合集下载

必修四语文《张衡传》教案(优秀10篇)

必修四语文《张衡传》教案(优秀10篇)

必修四语文《张衡传》教案(优秀10篇)《张衡传》教案篇一《张衡传》示范教案教学目的:1、进一步掌握叙述、说明事物的方法及详略得当的剪裁方法。

2、理解和掌握文言虚词“于”,复习意动和使动用法。

3、了解张衡在科学技术上的成就和贡献,学习张衡刻苦钻研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本文详略的剪裁。

2、难点:区别虚词“乃”、“于”的用法。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范晔(398--445),南朝宋代的史学家。

他根据前人撰述的几十种有关后汉的历史著作,编写成《后汉书》。

此书内容充实,对考核史实有参考价值。

文笔简练生动,议论部分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文气流畅,既具史学识见,又有较高文学价值。

本文节选自《后汉书•张衡传》,作为一篇科学家的传记而节选,对原文有大量的删节。

二、研读课文,掌握内容1.逐段阅读课文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介绍传主的生平事迹。

全文包括五个自然段,各段内容各有侧重。

(1)写张衡的文学才能、廉虚高洁的品格,以及他既关心国家而不慕荣利的性格。

①姓氏,医藉贯。

按传记惯例,开篇即用判断句式介绍人物的姓氏、藉贯。

②博通经典,才学非凡。

用“遂”连续上下句道出其中原因。

游三辅、观太学通五经、贯六艺因──────────→果③谦虚、踏实治学精神。

这是他取得伟大成就的思想基础。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虽然然而(转折复句)④不慕荣利的高贵品格。

先概述,然后列举具体事实,表现其志在集中精神力从事科学研究。

从容淡静、不交俗人举孝廉不行、辟公府不就(概括叙述)(列举事例)⑤关心国事,文学才华杰出。

作《二京赋》:因以讽谏(关心国事)精思博会(文才出众)⑥小结:才能奇特,品质高尚。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如不应(侧写其才之奇)(正写其品之高)此段有概括,有实例,叙事简明而不空泛。

(2)写张衡擅长于器械制造,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术学,取得突出的科技成就。

他应如入仕途,为的是有方便条件从事科学研究。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必修四语文《张衡传》教案(最新3篇)

必修四语文《张衡传》教案(最新3篇)

必修四语文《张衡传》教案(最新3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这次牛牛范文为您整理了3篇必修四语文《张衡传》教案,在大家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牛牛范文给您的好友哦。

《张衡传》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了解本文所涉及的古代文化常识,掌握并积累文言词句的含义2学习张衡才高而不骄尚,不慕权贵,孜孜不倦,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感3学习传记文章的写作方法二、教学重、难点本文出现的文言特殊句式、重点实词、虚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三、教学课时2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1播放视频《张衡与地动仪》(张衡出示幻灯片1张衡头像)视频中提到了张衡与他的地动仪,相信大家对张衡最深刻的印象他发明和制作的世界上第一台地动仪。

其实这仅仅是张衡在科学上成就突出,在其他很多方面也有杰出表现,郭沫若先生曾评价张衡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我们今天学习范晔《后汉书》中的《张衡传》来认识一下——张衡。

2关于后汉书南朝范晔,编撰,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二通过诵读熟悉课文,整体把握文章1全班齐读课文。

(教师纠正读音)幻灯片2衡少善属文zhǔ不好交接俗人hào连辟公府不就bì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yúchǐ《算罔论》wǎng阉竖yān骸骨hái合契qì2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找出文中一句最能概括张衡特点的句子提示,在传记文中,文章的开头部分往往有一句话能概括出人物的特点明确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⑴才高于世表现在善属文,通五经,贯六艺,作《二京赋》善机巧,作浑天仪,造候风地动仪善术学,《灵宪》《算罔论》善理政,为政机智果断“称为政理”⑴高尚的品德表现在: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大将军累招不应不慕当世之才作《二京赋》,因以讽谏三从对以上材料的归纳引入对传记文章写作特点的介绍问题1《张衡传》是一篇传记文章,范晔在写张衡的成就时,是按什么顺序叙述了张衡的一生?提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永元中、安帝、顺帝、阳嘉元年、永和初时间顺序小结这篇文章是人物传记,介绍人物以时间为线索,从开头介绍姓名、籍贯、写到逝世的年代,叙述了张衡的一生。

《张衡传》教案通用

《张衡传》教案通用

《张衡传》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详细内容为《张衡传》。

该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东汉时期著名科学家、文学家张衡的生平事迹及其在地震研究方面的突出贡献。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张衡的生平事迹,理解其在科学、文学方面的成就,感受其勤奋刻苦、勇于创新的精神品质。

2.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成语和特殊句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学习作者通过对张衡的描述,展现其人格魅力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分析课文内容,了解张衡的生平事迹及其成就。

2.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通过对张衡的描述,展现其人格魅力的写作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件:展示张衡的图片、地震仪的图片及相关资料。

2. 黑板:板书重点内容。

3.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生字词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张衡的图片,引导学生猜测人物身份,进而引入课题《张衡传》。

2. 朗读课文: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3. 知识梳理: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生字词、成语,讲解特殊句式。

4. 内容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了解张衡的生平事迹及其成就。

5. 写作手法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者通过对张衡的描述,展现其人格魅力的写作手法。

6. 例题讲解:结合课文内容,讲解相关知识点。

7. 随堂练习:针对课文内容,设计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张衡传生平事迹科学成就文学成就2. 写作手法:通过对人物的描述,展现其人格魅力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简述张衡的生平事迹及其主要成就。

请分析作者在《张衡传》中使用的写作手法。

2. 答案:张衡,东汉时期著名科学家、文学家。

在科学方面,发明了地震仪,为我国古代地震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在文学方面,著有《东京赋》、《西京赋》等作品。

作者通过对张衡的描述,展现其勤奋刻苦、勇于创新的精神品质,以此表现其人格魅力。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使其了解张衡的生平事迹及其成就,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高中语文《张衡传》课堂实录

高中语文《张衡传》课堂实录

《张衡传》课堂教学实录师:上课,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同学们都知道,科技能够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科技也能够兴国安邦,尤其对于我们这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华夏民族,科技的发展更是尤为重要。

从古至今,一直有科学家在各个领域孜孜以求,早在东汉时期就有一位大科学家在地震学、天文学、历法学、算数学等方面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就是张衡。

他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预测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比欧洲早了1700多年。

他还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观测天象的仪器——浑天仪。

郭沫若曾经这样评价过张衡:“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

今天,我们要一起来阅读他的传记,我们要进一步走近张衡,了解张衡。

(板书)师:苏轼曾说:“古今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我们读名人的传记,不仅仅是为了知道他们的生平事迹,更重要的是在了解这些伟人的过程中探寻他们的精神世界,从而汲取智慧和力量。

同学们课前搜集了很多关于张衡的资料。

今天的知人论世老师给大家提高点难度。

我们说张衡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罕见的全才,假如张衡活在今天,我们肯定要把国家科技发明大奖授予他,请大家结合你对张衡的了解仿照感动中国2007给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的颁奖词为张衡写一段颁奖词(50——80字)(课件)仿照示例钱学森(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

❖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

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劈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

❖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师:下面哪位同学来给大家读一下。

生:有感情的朗读钱学森的颁奖词。

师:于天河同学的朗读仿佛把我们带到了颁奖的盛典,下面哪位同学来给张衡致颁奖辞。

生: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并不在于我们称赞的语言,而在于他的事业心,对科学研究的锲而不舍;楷模之所以成为楷模,并不在于我们美丽的词章,而在于他的责任心,对文学工作的无限追求;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并不在于我们高度的评价,而在于他的爱国心,对祖国事业的执着、奉献。

高二语文下册《张衡传》教案6篇

高二语文下册《张衡传》教案6篇

高二语文下册《张衡传》教案高二语文下册《张衡传》教案精选6篇(一)教案《张衡传》是高二语文下册的文学作品之一,主要讲述了张衡创造天文仪器和科学理论的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科学家张衡的贡献,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

一、教学目标:1.了解张衡的生平和贡献;2.了解张衡在天文学和地理学上的创新理论和仪器;3.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准备:1.教材:高二语文下册;2.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3.相关资料:张衡传记、科学实验视频等。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一下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浑天仪等科学仪器,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仪器有什么作用?为什么张衡的发明是科学的?有没有看过类似的仪器?2.讲解(15分钟):讲解张衡的生平和贡献,包括家庭背景、成就和影响等。

通过讲解,引导学生了解张衡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伟大科学家,他在天文学和地理学上做出了创新贡献。

3.展示(15分钟):展示一下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浑天仪等科学仪器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可以通过图片、视频或模型等形式进行展示,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这些仪器的科学原理和使用方法。

4.讨论(15分钟):分组进行讨论,讨论张衡的发明在当时和现在的意义和影响。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思维。

5.实践(20分钟):安排学生进行相关的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并制作一个简单的地动仪或浑天仪模型,通过实践进一步加深对张衡发明的理解和掌握。

6.总结(10分钟):总结张衡的发明对于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和影响,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张衡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应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

四、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阅读、写作或实践任务,以加深学生对张衡传的理解和掌握。

五、拓展活动: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科学实验,或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了解更多关于张衡和他的科学成就的内容。

六、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张衡传教案优秀3篇

张衡传教案优秀3篇

张衡传教案优秀3篇《张衡传》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地动仪的构造,增强民族自豪感。

4、学会抓住事物的特点来进行说明的写作方法。

5、能用自己的话介绍张衡设计制造的地动仪。

重点难点:1、理解地动仪设计上的特点。

2、学习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说明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插图、生字卡片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情引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观测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国家地震局都能准确及时地进行地震预报;将地震灭害减少到最低限度,确保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可是在古代,人们又是怎样进行地震预报的呢?通过学习课文,你就会明白。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1、自由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看图、说图意,请同学们自由发言。

三、学习本课生字词。

1、读准字音。

(出示生字卡片|)2、记忆字形。

(1)借助熟字和偏旁学习生字。

(2)重点分析生字。

3、借助工具书,解决不懂的词语。

四、学习感悟,精读第一自然段。

1、全班齐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学生自由汇报。

第二课时一、复习检查:1、听写生字词。

2、指名读课文。

二、朗读感悟。

1、学习课文2~4自然段。

(1)自由读第2~4自然段,读懂什么就说什么。

(2)学习汇报读懂的内容。

2、学习课文第5~10自然段。

(1)默读第5~10自然段,弄清下面的的问题。

张衡是怎么会知道陕西会发生地震的呢?他所设计的地动仪是什么样的呢?(2)学生回答,老师归纳。

A、因为在张衡生活的年代,地震频繁,有好几次就发生在洛阳附近,引起了张衡的注意。

B、张衡是经过多年的探索,制成了测定地震的仪器地动仪所以最先知道陕西发生的地震。

C、地震仪是用铜做的,直径八尺,样子像个大酒坛,在外壁上倒挂着八条龙。

八条龙的龙头,分别朝着八个方向,每条龙的嘴里都含有一个铜球。

每个龙头下面,蹲着一只铜蛤蟆,哈蟆仰着头,张大嘴巴,哪个方向发生地震,对着那个方向的龙嘴张开,龙嘴里的铜球就会掉在铜哈蟆嘴里。

《张衡传》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张衡传》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张衡传》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张衡传》教案教案教学设计1《张衡传》教案教学设计教师介绍各位同学,今天我们要讲的是《张衡传》。

这篇文章是一篇传记,讲述的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学者张衡的生平和学术成就。

在本次讲解中,我们将重点介绍张衡的生平及其出色的地学成就,并通过讨论来理解张衡的思想和对科学发展的影响。

课程目标1. 了解张衡的生平及其出色的地球物理学成就2. 理解张衡的思想和对科学发展的影响3.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分析思维教学重点:1. 张衡创造出国际上早期的测量与地形图的方法。

2. 张衡利用浑天仪观测天文现象,建立了震源定位的方法。

3. 学习张衡的科学精神和学术追求。

教学流程1. 引言向学生介绍中国古代著名的学者张衡。

告诉学生张衡的生平及其在地理学、地震学等方面做出的卓越贡献。

通过先导引,吸引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2.展开主题学生阅读《张衡传》的文字叙述和图片资料,了解张衡的学术贡献、学术精神及思想体系。

3. 学生交流学生之间分享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引导学生发表个人的见解,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分析思维,通过讨论学生将思想和理解统一起来,充实知识,提高对此类似内容深刻程度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 总结教师总结讲解过程,强调学生的收获。

并向学生讲解张衡对学生以及科学发展做出的重要及深远贡献。

教学资源1. PPT 工具2. 《张衡传》的相关课文及图书3. 图片的集合。

4. 引导资料教学评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提问答案来确认学生的理解程度。

同时,在听取学生的自由发言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时,教师也可以得知学生的收获和方向,不断提升教学效果。

教学反思本次教学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古代科学家对国家的发展和对人类科学知识的贡献,并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思维。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注重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并重点介绍中国古代学者对科学发展的影响。

对未来的教学过程中的反思,教师会适时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本次教学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张衡传》和相关图片资料,让学生了解了张衡的学术贡献、学术精神及思想体系。

(完整版)张衡传课堂实录

(完整版)张衡传课堂实录

《张衡传》课堂实录兰州市五十七中刘小成师:同学们,有这么一个人:他是文学家,二京大赋,气势恢宏; 他是书画家,东汉六家,上有其名;他是数学家,圆周率说,千年第一;他是发明家,浑天地动,构造奇精;他是地理学家,地形图表,泽被后世;他更是天文学家,洞观天象,拨正视听.他可谓是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中通人事,无所不精。

这个人是谁?生:张衡.师:是张衡,今天,老师就带大家走进范晔的《张衡传》,一起感受张衡的魅力。

师: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要完成三个目标:①解决课文中的文言现象,②了解张衡的成就与贡献,③学习张衡刻苦钻研的精神。

师:我们先了解一下作者.范晔(398~445年),字慰宗,南朝宋代顺阳山阴(浙江绍兴)人.他在南朝刘宋时期,曾任尚书史部郎、宣城太守、太子左卫将军等职.《宋书》上说他少年好学,博通经史,善为文章。

后因密谋拥戴文帝的兄弟刘义康被处死刑,死时才48岁。

他根据前人撰述的几十种有关后汉的历史著作,编成《后汉书》。

全书包括十纪、十志、八十列传,共一百篇。

此书对考核史事有参考价值,文字亦朴素精练。

今本《后汉书》包括梁代刘昭的增补部分,共一百二十卷。

师:张衡简介:东汉著名文学家、科学家、政治家。

在文学、艺术、地震学、天文学、地理学、数学、气象学、机械学等方面都颇有建树。

师:请同学们结合预习,用7分钟的时间完成学案上的习题。

师:大部分同学已经完成了试题,现在请同桌之间互相交流,将不会的题弄懂,解决不了的举手问老师。

生:一词多意中的“因"不好理解,请老师介绍一下。

师:“因”在文言文中有这样一些意思:(1)于是、就(2)趁机(3)通过(4)沿袭等。

师:这篇课文中,涉及到许多表示官职变化的词,请同学们找一下,有哪些,除了课文中提到的,你知道的还有哪些?生:举、辟、召。

生:还有拜、迁、转。

生:“除”也表示授官,“黜”表示免官。

师,很好,表示官职变化的词很重要,同学们要多积累.师:刚才我们已经积累了许多的文言词,现在我们做些练习,看看大家掌握的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衡传教学实录师:上课,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同学们都知道,科技能够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科技也能够兴国安邦,尤其对于我们这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华夏民族,科技的发展更是尤为重要。

从古至今,一直有科学家在各个领域孜孜以求,早在东汉时期就有一位大科学家在地震学、天文学、历法学、算数学等方面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就是张衡。

他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预测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比欧洲早了1700多年。

他还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观测天象的仪器——浑天仪。

郭沫若曾经这样评价过张衡:“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

今天,我们要一起来阅读他的传记,我们要进一步走近张衡,了解张衡。

(板书)师:苏轼曾说:“古今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我们读名人的传记,不仅仅是为了知道他们的生平事迹,更重要的是在了解这些伟人的过程中探寻他们的精神世界,从而汲取智慧和力量。

同学们课前搜集了很多关于张衡的资料。

今天的知人论世老师给大家提高点难度。

我们说张衡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罕见的全才,假如张衡活在今天,我们肯定要把国家科技发明大奖授予他,请大家结合你对张衡的了解仿照感动中国2007给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的颁奖词为张衡写一段颁奖词(50——80字)(课件)仿照示例钱学森(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

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

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劈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

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师:下面哪位同学来给大家读一下。

生:有感情的朗读钱学森的颁奖词。

师:于天河同学的朗读仿佛把我们带到了颁奖的盛典,下面哪位同学来给张衡致颁奖辞。

生: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并不在于我们称赞的语言,而在于他的事业心,对科学研究的锲而不舍;楷模之所以成为楷模,并不在于我们美丽的词章,而在于他的责任心,对文学工作的无限追求;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并不在于我们高度的评价,而在于他的爱国心,对祖国事业的执着、奉献。

师:好,还有哪位同学来说一下。

张闻闻同学。

生:龙瑞颜同学写的很有文采,并能体现张衡品质。

下面我想展示一下我的颁奖词。

张衡,宇宙的探索者,他拥有过人的智慧,敏锐的思维,高洁的品质,孔孟的思想,不懈的精神。

他才华横溢并学以致用,为世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生命是他的资本,知识是他的土壤,汗水是他的养料,品质和毅力是他最好的良药。

他成长在中国,神游在世界,在宇宙的长河中探索自然的奥妙,他就是张衡。

师:说的很好,哪位同学还要继续给张衡颁奖。

刘金生同学。

生:我觉得张闻闻写的很好,但是历史学家郭沫若对他的评价是:‘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上亦属罕见。

’而张闻闻只强调了他的文学成就,我的颁奖词是:才高无骄,从容淡静,高洁如莲,淡雅如兰。

十年钻研锲而不舍,浑天地动,响彻古今。

他的文学成就无人不知,而身为政治大师,他却鲜为人知,遥想当年,他治威严,整法度,禽奸党,上下肃然,当朝众人无不叹服。

科学巨匠,文学宗师,大汉贤臣,张衡之名被永久载入史册,为世人铭记!师:同学们的颁奖词写得很有创意,也很有文采,老师希望我们同学在将来的某一天也能像这两位大科学家一样,获得这样的殊荣和盛赞。

然而要想取得辉煌的成就,从现在开始我们要扎扎实实的学好每个知识点,对于语文课而言,字词的把握是最基本的。

下面我们再一起来交流一下字词方面的预习情况,跟往常一样,先提出疑问,然后交流,同学们有问题吗?没有,那哪位同学来给大家读一下。

生:学生朗读字音练习。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正确的读音,接着我们再来看一下词语的解释,同学们有疑问吗?生:“时天下承平日久”中的“承平”该怎么解释?师:哪位同学能帮她解决这一问题?张闻闻同学。

生:“承平”是“连续安定”的意思。

师:简单来说就是“天下太平”。

哪位同学能解释一下其他字词。

生:逐句逐词解释。

师:张嘉琪同学给大家疏通了所有字词,同学们有问题吗?生:老师,我觉得“举孝廉不行”的“举”在这里是推举,在句子里应翻译成“被推举”。

师:实际上这个问题也涉及到刚才“拜郎中”的“拜”字,单独翻译“拜”应该是“授予官职”,根据句中的意思应翻译成“被授予官职”。

前面我们了解了传主的卓越成就,也疏通了字词方面的问题,下面要进一步地走进文本,去看看文中是如何介绍张衡的。

首先请一位同学来朗读课文。

生:学生朗读课文。

师:好的,字音把握的很准,读的不错,声音再大点就更好了。

下面同学们把书拿起来,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课文。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开始。

生:学生齐读课文。

师:老师从大家铿锵有力的读音中听到了你们的自信。

然而自信是要建立在扎实的学习基础之上的。

下面我们就要准备翻译一下这部分内容。

在翻译之前老师要对大家提出三点要求:(课件)翻译的原则——逐字逐句翻译的方式——口头翻译翻译的过程——画出疑点我们都知道文言文的翻译讲求信、达、雅。

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信”。

也就是逐字逐句的翻译。

口头翻译更要强调同学们的语言表达的能力。

和注意力集中的习惯。

其次,俗话说:学贵质疑。

圈画疑点能逐步提高我们的翻译水平。

下面就请同学们以小组的形式,我们结合学案和书下注释来翻译一下课文前三段,同学们开始吧。

生:同学们小组讨论,翻译课文。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解决同学们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会学习的表现,谁有问题?柏嘉慧同学,你来说一下。

生:请问老师,“因以讽谏”这句话如何翻译?师:谁能来帮她解决这个问题?生:这句话是这样翻译的:凭借它来讽喻规劝。

师:那么老师想要追问一个问题,这里的“它”是如何翻译出来的?生:在“以”后面添加一个“之”,把“之”翻译成“它”。

师:嗯,还有同学有问题么?王志博同学,你来说一下生:“衡少善属文”中的“属文”书下注解中说“属”翻译成连缀,请问连缀是什么意思?师:同学们在预习过程中可能也看到这个字了,王志博同学的疑问是“属”为什么翻译成连缀的意思,在平时的积累过程中,我们都知道“属”是一个多音字,还可以念做shǔ比如:“属于”“隶属”“归属”,在这里为什么翻译成“连缀”?同学们有过思考么?如果没有,那么我们一起来解决一下这个问题。

“属”是一个典型的形声字。

上半部分是一个“尸”字头,实际上是它的形旁,它的本意是尾巴的“尾”,它表示的是尾巴与身体相连,所以“属”的本意就是“连接”,那么对于文字来讲,就要把它“连缀”成文,意思就是这样来的。

同学们还有问题吗?生:“所居官职辄积年不徙”中的“辄”怎么翻译?师:哪位同学能帮她解决这个问题?孙诗瑶同学。

生:我觉得应该解释成“就”。

师:好,同学们还有疑问吗?没有疑问,我找同学把课文翻译一下。

谁来翻译?郑友权同学。

生:学生翻译课文。

师:哪位同学能给他的翻译点评一下。

王睿莹你来说。

生:我觉得他翻译的很好,每个字每个词都翻译的很准确,并且句子间很连贯,通篇很流畅,声音也很洪亮。

生:郑友权翻译的很好,但有一个句子,我跟他翻译的不一样,“才高于世”中的“于”,我翻译的是“比”,“才学比世人高”。

师:在这个地方你把它处理成介词结构后置句,很好,其他同学还有问题吗?张闻闻同学。

生:郑友权翻译的确实很好,但第二段中“衡善机巧”的“巧”没有译出来,应该译成“张衡擅长机械制造方面的巧妙”。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课文前三段的任务完成啦,但我们今后还有很多的语段要翻译。

当我们面对历代的典范作品时,往往或是雾里看花无从下手,或是望文生义囫囵吞枣……,那么如何才能找到开启古代语言文学宝库的钥匙,如何披荆斩棘闯过路障重重的考试关口?综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所选文章大多为史传类文章,本文是一篇典型而又精彩的人物传记,我想我们能否通过对这篇传记的学习,来了解传记类文章的一些特点。

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课文,说一说人物传记有哪些特点?或者说都写了什么内容?大家仔细考虑一下。

请王成玉同学来说一下。

生:传记除了介绍人物的性格,习惯之外。

还必须选择人物一生中最具特征,最典型的事件去写。

还要叙述他的为人及其对社会的影响,人物必须活跃,有可感性,并且传记的基本特点为详实而典型的文字记录,朴实而形象的文学色彩,本文就以详实的文笔全面的记录了张衡的一生。

描述了他在科学、政治、文学领域的诸多成就,尤其是在科学领域。

师:其他同学还想说吗?刘钠你来说。

生:人物传记是通过对典型人物的生平,生活,精神领域进行系统描述。

人物传记是后人对人或物的资料的有效记录形式。

对历史和时代变迁有重要意义。

师:同学们概括的很全面,在这里老师给大家总结一下:人物传记的一般题材大致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要在开头先交代出传主的姓名、籍贯、品性以及一些自然情况,包括家庭背景,经济状况,祖上父辈都是做什么的,读过哪些书,考取科举情况,以及最初的授官情况等等。

然后作者会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选取一些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在表现人物的过程当中会体现出人物的性格等等。

在众多的人物当中很多人都有从官的经历,就像刚才的两个同学提到的,在传记当中会提到他们官职的变化。

与现代汉语相比,古代汉语中官职变化的词比较繁杂。

了解和掌握这些词的含义和特点,对于我们今后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那么老师就要提出第二个问题了:结合着课文,你能不能总结一下古代人物传记中,表示官职调动的词有哪些?我们能否给他们归类呢?课前大家已经预习过课文,相信大家一定能很快找出这些词语。

夏文静同学,请你来说一下。

生:有举、辟、召、拜、迁、转、徙、征,一共八个。

师:那么这八个词如何翻译呢?张嘉琪同学来翻译一下。

生:“举”是“推举”,在这里译为“被推举”;“辟”是“征召”,“征”“召”都是“征召”;拜是“授予官职”;“迁”是升迁;“转”是“调转”;“徙”也是“调转”。

师:这八个词都是表示官职调动,但它们在意义上还有些区别,根据这些词的解释,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些词该如何归类呢?于洪霞同学,请你来说。

生:“举”是一类,“辟”“征”“召”是一类,“拜”是一类,“迁”是一类,“转”和“徙”是一类。

师:实际上,在古代汉语中,表示官职调动的词不仅如此,还有很多。

请大家看,(课件)这里还有一些词,这些词该怎么翻译?应属哪一类?郝书塬同学,请你来说。

生:我觉得,“察”和“荐”和“举”一类,“除”和“授”与“拜”一类,“拔”和“擢”与“迁”一类,“调”和“徙”“转”是一类的,“假”“署”“权”是一类的,“黜”“贬”“谪”是一类,“废”“罢”“免”是一类。

师:大家看黑板上一共有八组字,他们都是表示古代官职变动,但在意义上有一定区别,这些字很多,下面我们一起想一想,能有什么好的办法来记住他们?请同学们互相讨论一下。

生:学生开始讨论。

师:刚才老师下去看了一下,实际上有些同学在我提出这个问题之后就已经想好了,让我们先把记忆方法暂且放一下,刚才有的同学问“假”“署”“权”三个字很不常见,应该解释成什么?请刘彦利同学来解释一下这个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