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工程质量通病治理实施方案
砼质量通病治理细则

336省道汇龙至惠和段改扩建工程监理组关于开展混凝土质量通病治理活动实施方案混凝土质量通病直接影响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是结构工程质量的一个突出问题。
也是当前交通部、交通厅极为关注的议题。
根据交通运输部公路水运工程混凝土质量通病治理活动的要求,南通市总监办下发的关于开展砼质量通病治理的要求,结合336省道汇龙至惠和段改扩建工程的具体实际情况,启东市公路建设大会战总指挥部决定在336省道汇龙至惠和段改扩建工程开展混凝土质量通病治理活动,全面提高混凝土结构工程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为加强活动的组织和指导,监理组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前主要存在的一系列砼质量通病当前混凝土质量通病主要体现在:(1)、保护层厚度偏差超标,检测合格率太低。
(2)、混凝土结合面处理不规范、出现施工冷缝(3)、沉降缝不顺直(4)、边角蜂窝麻面现象严重(5)、孔道压浆不密实(6)、高标号砼回弹强度偏低(7)、砼表面色差明显,外观质量不理想二、活动的目标(一)杜绝强度不达标混凝土,有效控制混凝土强度离散性。
混凝土强度必须大于设计强度且严格控制在设计强度的倍以内。
(二)杜绝使用不合格原材料,钢筋、水泥、砂、石、外加剂、锚夹具抽检合格率达到100%。
(三)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在模板安装过程中抽检合格率达到95%以上,工后抽检合格率达到85%以上。
(四)蜂窝、麻面、裂缝等现象显着减少,消除露筋现象,混凝土外观质量综合评分有明显提高。
不得出现大面积的蜂窝、麻面现象。
(五)预应力孔道压浆、超限裂缝等施工质量得到有效控制。
(六)形成一批达到领先水平的较为成熟的混凝土质量有效控制的工艺、工法,建成一批具有品牌效应的混凝土样板工程。
三、引起砼质量通病的相关管理、施工工艺、实体质量通病。
1.管理通病(1)质量责任制不明确、落实不到位:质量责任划分未覆盖到所有施工内容;部分关键工序质量责任人未落实;质量责任奖惩不落实;部分参建人员缺乏培训,质量责任意识薄弱。
混凝土施工常见的质量通病和防治措施

加强养护护,保持混凝土表面湿润,防 止开裂和收缩。
控制温度
采取措施控制混凝土内部温度,防止温度过高或过低对混凝土性 能的影响。
定期检查
对养护过程中的混凝土进行定期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确 保混凝土质量。
合理设计结构
1 2
优化结构设计
根据工程要求和实际情况,合理设计混凝土结构 形式和尺寸,减少应力集中和裂缝产生。
合理配合比设计
根据工程要求和实际情况,合理设计混凝土配合比,确保混凝土强 度和耐久性。
优化施工工艺
改进施工方法
01
采用先进的施工方法和技术,如泵送混凝土、滑模施工等,提
高施工效率和质量。
加强施工监控
02
对混凝土施工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
施工质量。
提高施工人员技能
03
加强施工人员技能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的操作水平和责任心。
材料因素
水泥
水泥的强度、安定性、凝结时间 等性能不符合要求,可能导致混 凝土出现裂缝、强度不足等问题
。
骨料
骨料的级配、粒径、含泥量等不符 合要求,可能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和 耐久性。
外加剂
外加剂的种类、用量、质量等不符 合要求,可能影响混凝土的施工性 能和强度。
施工工艺
搅拌不均匀
混凝土搅拌不均匀,可能导致混 凝土出现离析、强度不均匀等问
激励机制
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施工人员积极参与质量管理和技术创 新活动,提高整体施工质量水平。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加强构造措施
在结构设计中采取加强措施,如增加配筋、设置 伸缩缝等,提高结构抵抗开裂的能力。
3
考虑环境因素
在结构设计时充分考虑环境因素对混凝土性能的 影响,如温度变化、湿度变化等,采取相应的措 施进行预防和控制。
混凝土路面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方案

混凝土路面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方案
1.增加混凝土强度:在施工过程中,增加混凝土的强度可以增加路面的承载能力和耐久性。
可以通过材料配比的优化、采用高性能混凝土等方式来提高混凝土的强度。
2.控制温度裂缝:温度变化是导致混凝土路面开裂的主要原因之一、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控制温度裂缝的产生:使用合适的混凝土配方,增加混凝土的抗裂性能;采用适当的施工工艺,如采用材料降温、遮阳、覆盖等方式控制混凝土的温度。
3.增加路面厚度:增加混凝土路面的厚度可以增加其承载能力和耐久性。
通过合理的设计和施工,提高混凝土路面的厚度,以满足道路使用的要求。
4.加强路面维修:及时维修路面上的裂缝、坑洞等问题可以延长道路的使用寿命,降低维修成本。
可以采用填充材料对裂缝进行封堵,修补坑洞和齿状裂缝,防止其进一步扩大和损坏。
5.加强路面养护管理:定期对混凝土路面进行养护管理,包括定期清洁、修复、补充养护剂等。
养护管理可以有效延长路面的使用寿命,并保持路面的平整度和外观。
6.增加路面防护层:在混凝土路面的表面增加特殊的防护层可以提高路面的耐久性和防水性能,减少裂缝和污染。
可以采用材料喷涂、铺设防水层等方式增加路面的防护层。
综上所述,混凝土路面工程质量通病的防治措施主要包括增加混凝土强度、控制温度裂缝、增加路面厚度、加强路面维修、加强路面养护管理
和增加路面防护层等方面。
通过采取这些措施,可以提高混凝土路面的质量,延长其使用寿命,保障道路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项目监理部混凝土质量通病治理活动实施细则

项目监理部混凝土质量通病治理活动实施细则一、活动背景混凝土作为建筑工程中重要的结构材料,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工程的安全可靠性。
在建设工程中,混凝土存在着一些常见的质量问题,如裂缝、孔洞、砂浆剥落等,这些问题会导致结构力学性能下降,从而影响工程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项目监理部组织了混凝土质量通病治理活动。
二、活动目标1.对混凝土质量通病进行全面了解和分析,寻找产生问题的原因;2.制定相应的治理方案,解决问题;3.提高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和质量意识,确保混凝土质量。
三、活动内容1.组织专家进行混凝土质量通病的调研和分析,了解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2.召开研讨会,汇报并分析调研结果,讨论解决方案;3.制定治理方案,明确责任人和时间节点;4.组织开展治理活动,对混凝土质量通病进行治理;5.监督施工单位的治理工作,确保质量达标;6.定期组织检查和评估,督促问题整改;7.制定混凝土施工规范,提高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8.组织技术交流会,促进经验分享和学习。
四、活动步骤1.调研阶段(1)召集专家组成调研组;(2)组织调研组对混凝土施工现场进行实地调查;(3)收集施工中出现的混凝土质量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2.研讨阶段(1)召开研讨会,对调研结果进行汇报,并进行分析和讨论;(2)根据问题的性质和原因,制定相应的治理方案。
3.治理阶段(1)制定治理方案,明确责任人和时间节点;(2)组织开展治理活动,对混凝土质量通病进行治理;(3)监督施工单位的治理工作,确保质量达标;(4)定期组织检查和评估,督促问题整改。
4.规范阶段(1)制定混凝土施工规范,明确施工要求和操作规程;(2)开展培训活动,提高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和质量意识。
5.交流阶段(1)组织技术交流会,邀请行业专家进行经验分享和学习;(2)组织混凝土施工技术培训班,提高从业人员的技能水平。
五、活动成果1.混凝土施工质量得到有效控制,通病问题得到治理;2.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和质量意识得到提高;3.制定的混凝土施工规范得到应用和推广,对工程质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4.组织的技术交流和培训活动,促进了行业内的合作和学习。
混凝土工程质量通病与防治措施

混凝土工程质量通病与防治措施1. 引言混凝土是一种常用的建筑材料,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中。
然而,在混凝土工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质量问题,给工程的使用和维护带来了困扰。
本文将针对混凝土工程中常见的质量通病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2. 空鼓问题空鼓是指混凝土与基层不牢固粘结而造成的空洞现象。
空鼓问题在混凝土工程中比较常见,主要是由以下原因引起的: - 施工时未能充分振捣混凝土; - 使用过期或不合格的胶凝材料; - 基层处理不良。
预防和解决空鼓问题的措施包括: - 施工时应充分振捣混凝土,确保混凝土与基层牢固粘结; - 选用优质的胶凝材料,严格控制材料的质量; -做好基层的处理工作,确保基层的平整度和粗糙度符合要求。
3. 裂缝问题裂缝是混凝土工程中常见的质量问题之一。
裂缝问题对混凝土结构的强度和耐久性有很大影响,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造成裂缝问题的原因有: - 混凝土水灰比过大或过小; - 温度变化引起的收缩和膨胀; - 施工工艺不当。
为了防止和治理裂缝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控制混凝土的水灰比,保持适当的含水率,避免过度干燥或过度湿润; - 采用适当的混凝土配合比,确保混凝土的抗收缩性能; - 在施工时注意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减少温度变化引起的裂缝。
4. 钢筋锈蚀问题在混凝土工程中,钢筋锈蚀是一种常见的质量问题。
钢筋锈蚀会导致混凝土结构的强度降低,严重时甚至会导致结构的坍塌。
造成钢筋锈蚀的原因主要有: - 混凝土中含有有害物质,如氯离子、硫酸盐等; - 混凝土中的碱性物质侵蚀了钢筋保护层; - 混凝土中存在空隙和裂缝,使得湿气和氧气侵入。
针对钢筋锈蚀问题,可以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 使用低氯、低碱的混凝土材料; - 确保混凝土具备足够的密实性,减少空隙和裂缝的存在; - 钢筋应按照规范进行防腐处理,确保钢筋保护层的完整性。
5. 减水剂不当使用问题减水剂是一种常用的混凝土添加剂,可提高混凝土的流动性和减少水灰比。
混凝土施工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混凝土施工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一、混凝土施工质量通病介绍
1. 混凝土强度不达标
- 原因:配合比不合理、原材料质量差、施工工艺不规范等。
- 后果:降低结构承载能力,影响工程安全。
- 对策:合理设计配合比、使用优质原材料、严格按照施工规
范施工。
2. 混凝土表面开裂
- 原因:干缩、温度应力、膨胀等。
- 后果:影响混凝土外观,减弱抗渗性能。
- 对策:控制施工阶段的温度变化、增加混凝土的抗裂剂。
3. 混凝土抗渗性差
- 原因:配合比设计不合理、施工工艺不当。
- 后果:容易渗水,影响混凝土的耐久性。
- 对策:合理设计配合比、采用防渗材料、加强施工质量管理。
二、混凝土施工质量防治措施
1. 严格控制原材料质量
- 对水泥、骨料、掺合料等进行质量检测,确保其符合标准要求。
2. 加强施工工艺管控
- 采用现代化施工设备,保证施工操作规范。
- 控制浇注温度、铺面养护等环节,避免开裂和强度不达标。
3. 配合比设计合理
- 根据工程要求和材料性能,科学确定配合比。
4. 采用适当的外加剂
- 如抗裂剂、防渗剂等,提升混凝土的性能。
5. 加强施工质量管理
- 按照规范要求进行质量检查和验收,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
以上是混凝土施工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的介绍。
通过加强质量管控、合理设计和选用适当的材料,可以有效预防施工质量问题的发生,保证工程的安全和耐久性。
混凝土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混凝土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混凝土工程质量通病是指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质量问题,其中包括材料质量、施工环境、施工工艺等方面的不符合设计要求以及存在的一些常见问题。
为了确保混凝土工程的质量,我们需要采取一些防治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一、混凝土材料质量通病:1.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不合理:可能导致混凝土强度不达标、抗渗性差等问题。
防治措施:合理设计配合比,选用合适的水泥、骨料等原材料,并进行适当的试验检验。
2.原材料偷工减料:可能导致混凝土强度不达标,甚至出现开裂、渗水等问题。
防治措施:加强对原材料供应商的管理和质量把控,确保原材料的质量。
3.混凝土施工过程中水用量控制不当:可能导致混凝土强度不达标、开裂、渗水等问题。
防治措施:合理控制水灰比,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监控,严格控制用水量。
4.施工过程中混凝土的搅拌和浇注不均匀:可能导致混凝土强度不均匀、开裂等问题。
防治措施:合理选择搅拌设备,确保搅拌均匀;控制浇注速度和质量,避免混凝土分层。
二、施工环境和工艺通病:1.施工现场环境不洁净:可能导致混凝土表面质量不达标、强度降低等问题。
防治措施:加强对施工现场的清洁管理,确保施工环境的整洁。
2.温度和湿度控制不当:可能导致混凝土开裂、强度低等问题。
防治措施:合理控制施工温度和湿度,可采取加热、湿喷雾等方法进行调控。
3.混凝土养护不当:可能导致混凝土强度下降、开裂等问题。
防治措施:对刚浇筑的混凝土进行养护,保持适宜的湿度和温度,避免混凝土表面水分过早蒸发。
三、其他常见问题及防治措施:1.混凝土表面麻面:可能由于混凝土坍落度过大、养护不当等原因导致。
防治措施:加强对混凝土坍落度的控制,注意养护工作,避免混凝土表面水分过早蒸发。
2.混凝土开裂:可能由于温度变化、湿度变化等引起。
防治措施: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混凝土抗裂措施,如加纤维等。
3.混凝土强度低:可能由于配合比设计不合理、原材料质量差等原因引起。
防治措施:合理设计配合比,加强对原材料的质量管控,确保混凝土强度。
砼 质量通病治理专项实施方案

混凝土质量通病治理专项实施方案为强化本项目质量管理,切实解决好施工中存在的质量通病,结合本工程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专项实施方案。
一、治理工作目标(一)总体目标通过认真开展混凝土工程质量通病专项治理活动,使混凝土预制梁板、桥面混凝土铺装、混凝土外观、钢筋保护层厚度以及结构施工缝、沉降缝、伸缩缝的质量有明显提升。
1、杜绝强度不达标混凝土,有效控制混凝土强度离散性。
混凝土强度必须大于设计强度且严格控制在设计强度的1.5倍以内。
2、杜绝使用不合格原材料,钢筋(钢绞线)、水泥、砂、石、外加剂、锚夹具抽检合格率达到100%。
3、保护层厚度在模板安装过程中抽检合格率达到95%以上,工后抽检合格率达到85%以上。
4、蜂窝、麻面、裂缝等现象显著减少,消除露筋现象,混凝土外观质量综合评分有明显提高。
5、预应力张拉、孔道压浆、超限裂缝等施工质量得到有效控制。
6、形成一批达到领先水平的较为成熟的混凝土质量有效控制的工艺、工法,建成一批在国内具有品牌效应的混凝土工程,培养出一批优秀的混凝土工程建设人才队伍。
(二)工作目标:制定混凝土质量通病治理专项实施方案,下发各施工处认真执行,确保质量责任到人,选定石固河大桥和胥浦河大桥为总公司治理混凝土工程质量通病的示范点,深入开展混凝土质量通病治理专项活动,其它施工处参照涉及整治项目积极参与。
针对混凝土质量通病治理专项开展情况,对治理活动中检查发现的问题进行剖析,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管理措施和解决方案,施工期间积极推广应用混凝土施工新技术、新设备,以期对公路工程混凝土质量通病治理取得实效。
评出公路工程混凝土通病治理成效突出的施工处先进典型,全面总结混凝土质量通病治理取得的实效及经验,总结出成熟的工艺、工法,在报总公司批准后,由质检部汇总,作为成功经验在所有混凝土工程施工项目中进行推广。
二、治理范围和重点(一)治理范围本项目桥涵(通道)、防护工程。
(二)治理的主要内容1、管理通病:质量意识薄弱、质量责任制不明确、落实不到位;试验人员数量、资质,检测设备、频率,操作过程、台帐资料等检测及管理工作不规范;合同有关质量条款履约不到位,人员变更率高、流动性大,无审批手续;质量隐患或质量问题处理不规范,整改结果不闭合;“两创三比”活动开展不够深入,实施细则流于形式,未落实到每个环节、每位人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混凝土工程质量通病治理实施方案为适应交通运输事业大发展的新形势,全面提高混凝土结构工程的耐久性、安全性,落实交通运输科学发展、快速发展、安全发展、协调发展的要求,根据云南大丽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文件,大丽指发〔2010〕162号文件“关于印发云南省公路开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公路工程混凝土质量通病治理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的具体要求,大丽高速公路第二十六合同段积极响应号召,并结合本标段实际情况,决定在我标段全线开展混凝土质量通病治理活动。
为加强活动的组织和指导,确保取得实效,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治理目标通过质量通病治理,全面提高公路工程混凝土结构物的耐久性、安全性和可靠性,保证其在设计使用年限内的有效使用。
㈠杜绝强度不达标混凝土,有效控制混凝土强度离散性,混凝土强度必须大于设计强度且严格控制在设计强度的1.5倍以内。
㈡杜绝使用不合格原材料,集料、钢筋、水泥抽检合格率达到100%。
㈢公路工程保护层厚度在钢筋安装过程中抽检合格率达90%以上,工后抽检合格率达85%以上。
㈣蜂窝、麻面、裂缝等现象显著减少,消除漏筋现象,混凝土外观质量综合评分有明显提高。
㈤预应力孔道压浆、超限裂缝等施工质量得到有效控制。
㈥形成一批混凝土质量控制有效、较为先进的工艺和工法。
建成一批内在可靠、外观精美的混凝土工程,培养一批优秀的混凝土工程建设队伍。
二、主要措施㈠、加强领导,明确职责1、明确工作目标、内容和责任,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完善质量管理制度。
项目部成立混凝土质量通病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名单如下:组长:贾允波(项目总工)副组长:孙春刚(质检工程师)周庆刚(试验室主任)成员:王丽(试验室副主任),赵光辉(测量工程师),徐永利(道路工程师),齐鲁杰(结构工程师),张淑智(计划工程师),王连广(机料科科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工程技术处,由孙春刚兼任办公室主任。
领导小组主要对混凝土通病治理工作进行检查、监督和指导,督促各项制度的落实,及时总结经验和成熟工法,并加以推广应用,形成长效机制。
㈡、强化体系,执行到位1、施工管理要精细。
项目部细化施工组织设计,层层落实责任人。
水泥混凝土拌和站、预制场要按标准化流程进行施工。
加强对原材料及混凝土拌和、运输、振捣、养护等环节的精细管理。
重视混凝土施工动态控制,加强试验检测及数据分析,对发生变异的数据应重点分析,查找原因,及时整改。
开展文明工地建设达标活动,重点加强混凝土拌和站和混凝土浇注现场的规范化管理。
开展工地试验室管理达标活动,规范开展各项混凝土质量技术指标检测。
2、认真落实质量保证体系,确保施工过程控制。
一、是严格“自检、互检、交接检”三检制度,上道工序未检验或检验不合格的,坚决不得进入下道工序施工,确保不留质量隐患。
二、是推行集中拌和、工厂化预制,按标准化流程进行施工。
三、是施工技术人员要熟悉设计图纸和施工技术规范,细化施工组织设计,在施工组织设计中采取有针对性措施治理质量通病并层层进行详细的技术交底,提高具体实施人员治理质量通病的意识和技能。
四、是要加强对原材料、模板制作安装及混凝土拌和、运输、振捣、养护等环节的精细化管理。
五、是重视混凝土施工动态控制,加强试验检测及数据分析,对发生变异的数据应重点分析,查找原因,及时整改。
六、是开展文明工地建设达标活动,重点加强混凝土拌和场地和混凝土浇注现场的规范化管理。
七、是开展工地试验室管理达标活动,规范开展各项混凝土质量技术指标检测。
㈢、精细管理,保证效果1、确保原材料质量集料:对于进场的砂石材料经检验合格,拌合站的场地必须硬化、做好排水设施,集料堆放用1.2m的砖砌墙隔离,预防集料串仓。
水泥:水泥全部采强盛的产品,提高砼的质量;外加剂:选用外加剂要熟悉其品种性能,经检验确认符合施工要求后方可使用。
必须准确控制掺加剂量,严禁使用对工程质量和耐久性有不利影响的外加剂;钢筋:严禁使用锈蚀严重的钢筋(钢绞线);施工用水:拌制混凝土用的水应满足规范要求;加强水泥、钢筋(钢绞线)、集料等原材料进场检验,建立原材料进场台帐和检验台帐,发现不合格的原材料必须立刻清退出场并做好记录。
杜绝使用不合格材料;规范原材料存放、保管和使用。
集料全部采用雨棚进行遮盖,并做好料场的排水设施。
2、严格控制配合比严格按设计要求和规范要求进行配合比设计,搅拌站的计量装置安装后即应请技术监督局予以检定,以保证计量准确。
试配时应使用施工实际采用的材料,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应根据施工工艺、施工条件、材料、混凝土质量波动的变化情况,及时进行配合比调整、报批。
加强混凝土拌和管理,保证计量准确,搅拌均匀,防止离析。
拌合站具有电子精确计量的设备,砼配料时严格控制配合比,经常检查,保证材料计量准确。
砼拌合均匀,颜色一致,其搅拌最短时间符合规范规定。
慎重选用外加剂。
选用混凝土外加剂要熟悉其产品性能,所用外加剂必须是附有检验合格证明的产品,配合监理单位按照规范对每批产品进行抽检,经检验确认符合施工要求后方可使用,严禁使用对工程质量和耐久性有不利影响的外加剂。
同时,要做好外加剂材料的物理防护工作,应按规定在使用前复验并应通过试验确定其掺量,对于失效产品坚决不准使用。
严格控制配合比。
雨天施工应增加对骨料含水率的测定次数并据以调整骨料和水的用量。
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应根据施工工艺、施工条件、材料、混凝土质量波动的变化情况,及时进行配合比调整、报批。
加强混凝土拌和管理,确保计量准确、搅拌均匀,防止离析。
3、确保施工工艺规范①、模板制作质量符合要求,安装必须牢固;钢筋加工与安装要规范,严格控制钢筋位置和保护层厚度;混凝土振捣要规范,合理控制浇注厚度,避免过振松顶和漏振;混凝土保湿养护要加强,养护时间必须达到规范要求。
尤其要加强钢筋保护层质量控制,变截面部位和主筋布置部位应适当加密;要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在砼浇筑、振捣过程中不发生较大变位。
②、混凝土工程必须使用钢模板,制作安装必须牢固,选用合适的脱模剂,制定合理的支设方案,注意模板接缝的处理;钢模首次使用前要打磨、除锈,周转使用前要将表面残渣清理干净,并均匀涂刷脱模剂。
对于支架支撑浇筑混凝土期间,设专人按时检查支架、模板有无变形和位移,并认真填写检查记录。
③、钢筋加工与安装要规范,采用搭建钢筋加工棚,方便钢筋加工,同时钢筋不露天堆放,防止锈蚀,严格控制钢筋位置和保护层厚度,垫块的材料和形状应科学合理,易于施工控制;视结构部位特点合理布置保护层垫块。
④、预制场预制梁板底模采用钢板,厚度应符合施工要求;采用焊接钢筋头固定钢筋骨架位置,确保保护层厚度。
⑤、混凝土振捣要规范,合理控制浇注厚度,避免过振松顶和漏振,在混凝土振捣过程中,防止振捣棒触及钢筋、模板;混凝土保湿养护要加强,养护时间必须达到规范要求。
⑥、预应力混凝土施工要加强对钢材、水泥、集料、锚夹具、连接器、外加剂、波纹管等进场检验,加强对预应力筋张拉机具、张拉、孔道压浆等施工环节的质量控制,张拉机具应按有关规定定期标定,使用超过规定次数应重新校验,应由专人管理、记录使用台帐,张拉机具应与锚具配套使用。
穿束前应认真检查垫板和孔道,孔道内应通畅、无水分和杂物。
预应力筋张拉应坚持“双控”工艺和龄期控制,张拉及放松时应填写施工记录备查;必要时应对锚具和孔道摩阻损失进行测定;对在张拉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现象,应暂停张拉,查明原因及时处理后方可继续。
孔道压浆工作要及时进行,对压浆采用的水泥浆重要技术指标(强度、水灰比、泌水率、膨胀率、稠度等)应进行检验;孔道压浆应缓慢、均匀进行,不得中断,压浆后应从检查孔中抽查压浆密实情况,压浆过程应填写施工记录。
灌浆用的水泥应是新出厂的,标号不低于42.5#的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
灰浆的配合比,必须结合施工季节、使用材料、现场条件等灵活选取,并通过试配试验确定。
灌注前应检查灌注通道的管道状态是否通畅,对孔道应在灌注前用压力水冲洗。
张拉后应尽早进行孔道压浆,压浆应缓慢、均匀、连续进行。
每孔道应一次灌成,中途不应停顿。
4、试验检测工作要规范组织好试验检测人员的培训和试验检测技术学习,全面提高试验检测队伍整体素质,提高试验检测技术水平,严格工地试验室检查和考核,确保现场试验室人员数量和资质、试验环境、设备满足要求,同时相应母体试验室应加强对工地试验室的管理和指导,确保现场试验检测工作规范有序。
积极推广先进的试验检测技术和方法。
保证检测工作及时、客观、科学、准确,通过数据动态分析,掌握混凝土质量状况,并对下一阶段的施工提供指导。
5、加强现场作业人员培训和施工技术交底要深入落实层层设计交底和施工技术交底制度,把通病治理的责任明确落实到施工一线。
同时加强一线参建人员的针对性岗位业务培训,要让一线工程人员了解质量通病的名称、危害、产生原因和表现形式,掌握施工工艺的关键环节,充分发挥一线人员的智慧,调动一线人员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一线作业人员的技术素质和管理能力,夯实通病治理基础工作。
三、常见混凝土通病及处理措施㈠、蜂窝1、现象:混凝土结构局部出现酥松、砂浆少、石子多、石子之间形成空隙类似蜂窝状的窟窿。
2、2、产生的原因3、①、混凝土配合比不当或砂、石子、水泥材料加水量计量不准,造成砂浆少、石子多;4、②、混凝土搅拌时间不够,未拌合均匀,和易性差,振捣不密实;5、③、下料不当或下料过高,未设串通使石子集中,造成石子砂浆离析;6、④、混凝土未分层下料,振捣不实,或漏振,或振捣时间不够;7、⑤、模板缝隙未堵严,水泥浆流失;8、⑥、钢筋较密,使用的石子粒径过大或坍落度过小。
9、3、防治的措施:认真设计、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经常检查,做到计量准确,混凝土拌合均匀,坍落度适合;混凝土下料高度超过2m应设串筒或溜槽;浇灌应分层下料,分层振捣,防止漏振:模板缝应堵塞严密,浇灌中,应随时检查模板支撑情况防止漏浆。
10、㈡、麻面11、1、现象:混凝土局部表面出现缺浆和许多小凹坑、麻点,形成租糙面,但无钢筋外露现象。
12、2、产生的原因13、①模板表面粗糙或粘附水泥浆渣等杂物未清理于净,拆模时混凝土表面被粘坏;14、②模板未浇水湿润或湿润不够,构件表面混凝土的水分被吸去,使混凝土失水过多出现麻面;15、③摸板拼缝不严,局部漏浆;16、④模扳隔离剂涂刷不匀或局部漏刷或失效。
混凝土表面与模板粘结造成麻面;17、⑤混凝土振捣不实,气泡未排出,停在模板表面形成麻点。
18、3、防治的措施:模板表面清理干净,不得粘有干硬水泥砂浆等杂物,浇灌混凝土前,模板应浇水充分湿润,模板缝隙,应用油毡纸、腻子等堵严,模扳隔离剂应选用长效的,涂刷均匀,不得漏刷;混凝土应分层均匀振捣密实,至排除气泡为止。
19、㈢、孔洞20、1、现象:混凝土结构内部有尺寸较大的空隙,局部没有混凝土或蜂窝特别大,钢筋局部或全部裸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