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下课件-4.数学思考第1课时数学思考(1)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数学思考》教学设计

以下内容、形式均只供参考,参评者可自行设计。
教学过程既可以采用表格式描述,也可以采取叙事的方式。
如教学设计已经过实施,则应尽量采用写实的方式将教学过程的真实情景以及某些值得注意和思考的现象和事件描述清楚;如教学设计尚未经过实施,则应着重将教学中的关键环节以及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处理办法描述清楚。
表格中所列项目及格式仅供参考,应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
教学过程(文字描述)一、生活引入,设疑激趣1、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生活当中经常会遇到见面握手行礼的形式,在一次集体会议上,20位参会人员,每两个人都要握手行礼。
你能很快知道一共握了多少次手吗?生活引入,设疑激趣主动探究,经历过程初步探知,化繁为简 再次探究,发现规律学生汇报师生共同整理思路全课小结扩展练习,巩固提高全课总结,提高深化预设一:利用已经掌握的排列组合知识进行了计算20×20=400(次),也可能随后很快改变了想法更改为19×20。
不难看出,这已经是一个学生自我调整的过程,从20到19学生已经意识到自己不能与自己握手的情况。
预设二:有课外班的学习基础或据生活经验的逻辑推理能够从固定1个人的角度开始考虑,顺势列出了按顺序累加的算式:1个人与19个人握手,第二个人不用和第一个再握手了,一次类推所以应该是19+18+ (1)2、生活转型,体验数学化的过程师:看来这个问题确实比较复杂,要解决这个生活中的复杂问题你有好的方法吗?生:转化为数学问题。
师:你认为应该怎么转化?如果一个人看做一个点(变点),另一个人也看成一个点(变点),两个人握一次手可以看成两点之间连一条线。
这样的一条线段就表示握了一次手。
(通过课件演示,引导学生把握手问题转化成点与点之间的连线问题。
有效的课件演示带领学生经历了数学化的过程)问题转化:把20名同学看做20个点,两个点可以连成一条线段就相当于两个人握一次手,把问题转化成“20个点可以连成多少条线段?”3 34 65 104、师生共同整理思路:(1)、化繁为简,经历连线过程点数图示增加条数总条数2 1师:2个点可以连成1条线段,如果再增加1个点,现在有几个点?一共可以连成几条线段?增加了几条线段?师:只增加了一个点,为什么会增加2条线段呢?师:你会列式计算吗?点数图示增加条数总条数2 13 2 1+2=3师:如果再增加1个点,现在有几个点?增加了几条线段?怎么会是3条呢?刚才增加1个点,只增加了2条线段?师:4个点可以连成几条线段?你会列式吗?点数图示增加条数总条数2 13 2 1+2=34 3 1+2+3=6师:大家想一想,5个点可以连成几条线段呢?为什么?点数图示增加条数总条数2 13 2 1+2=34 3 1+2+3=65 4 1+2+3+4=10(2)、观察比较,发现数据关系师:仔细观察这张表格中的数据,你能获得那些信息?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发现每次增加的线段数与什么有关?(每次增加的线段数=点数-1)师:不用连线,你知道6个点可以连成几条线段吗?(3)探究策略,建立模型师:谁能说说下面这几个算式应该怎样写?说说你的理由。
人教版新插图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6-4-1《数学思考(1)》课件

…
巩固运用
1.观察下图,想一想。
(1)依次排下去,第7幅图有多少个棋子?第15幅图呢?
7×7=49(个)
15×15=225(个)
(教材P99 做一做)
(2)第n幅图有多少个棋子?
n2 =棋子总数
2.找规律,填数。(1) 3,11,20,30, ,53, ,…(2)1,3,2,6,4,9,8, , ,15, ,18,…
1+2+3+4+5+6+7+8+9+10+11=66(条)
1+2+3+4+5+6+ +19=190(条)
…
规律:总线段数就是从1开始,一直加到点数减1的那个数的和。
想一想
n个点能连成多少条线段?
分析:n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就是从1加到(n-1)。
1+2+3+4+5+6+ +(n-1)
第55面:55÷6=9(组)……1(面)
第100面:100÷6=16(组)……4(面)
(教材P102 练习二十二T3)
答:第55面彩旗是红色,第100面彩旗是绿色。
5.(1)多边形的内角和与边数有什么关系?
540°
720°
多边形的内和=180°×(边数-2)
(教材P102 练习二十二T4)
10
5
15
……
……
3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条)
4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6(条)
5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4=10(条)
6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4+5=15(条)
8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4+5+6+7=28(条)
根据规律,你知道12个点、20个点最多能连多少条线段吗?请写出算式。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小学数学数学思考教案

数学思考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00页例1《数学思考》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理解增加的点数与增加的线数之间的规律,掌握正确计算线段条数的方法。
2.学生经历观察、分析、归纳等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和模型思想,感受数学的魅力,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观察,比较,能理解点与点之间连线段的内在规律,并归纳计算线段条数的方法。
难点: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悟到了数学思想方法。
从一年级的“找规律”时就体验了合情推理。
通过教材中的“数学广角”对数学思想方法及解题策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尤其是推理,教材一直是有步骤有层次的呈现。
在此基础上,希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发现问题师:体育老师的比赛中还隐藏着我们的数学问题,一起看:光明小学举行羽毛球比赛,共有30名同学参加,人都要比赛一场,一共要比赛多少场?2每师:要解决这个问题,你认为哪个信息更重要?2人都要比赛一场生:每人都要比赛一场是什么意思呢?谁来说?师:每2师:这是你的想法。
谁还想说?师:这是你的理解。
名同学,每两人都要比一场,怎样比?我们看,如果是3 。
生;。
像他说的这样,是每两人比一场吗?师; 。
生。
师:你们理解每两人比一场的意思了吗?现在我们让这些同学下去,每两个点连成一条线段,3个点,这里就是休息,从数学的眼光去看,3条线段。
那比赛选手在图中就是点,比赛场数就是线段条数。
共那光明小学3条线段,个点,每2个点连成一条线段,能连出过度;3 个点能连成多少条线段?30个点,30的30名同学参加比赛,也就是设计意图:从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
(二)学生思考,逐步探究1.化繁为简,初步探究师:从你们思考的表情来看,太难了是吗。
老子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天下难事必做于易?也就是说天下的难事都是从容易的时候开始发展的。
六年级数学4.数学思考 第1课时 数学思考(1)优秀课件

问题:第n幅图每边有多少个棋子?一共有多少个棋子?
绿色圃中教育网 :// Lspjy 绿色圃资源网 绿色圃中教育网 :// Lspjy 绿色圃资源网
1. 化繁为简 2. 画图、枚举
3. 有序思考 4. 探究规律
问题:遇到复杂的问题,你可以怎样思考?
第 6 单元 整理和复习
4. 数学思考 第 一 课时 数 学 思 考〔1〕
〔一〕出示信息,明确问题
最多有2个点在同一条直线上,那么6个点可以连多少 条线段?8个点呢?
问题:你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动手试一试吧。
预设1:
绿色圃中教育网 :// Lspjy 绿色圃资源网 绿色圃中教育网 :// Lspjy 绿色圃资源网
5 4 1+2+3+4=10(条)
6 5 1+2+3+4+5=15(条)
问题:观察“点数〞和“增加条数〞,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绿色圃中教育网 ://Lspjy 绿色圃资源网
绿色圃中教育网 :// Lspjy 绿色圃资源网
1+2+3+4+5+6+7 =〔1+7〕+〔2+6〕+〔3+5〕+4 =8×3+4 =28〔条〕 ——8个点
7×7=49〔个〕
15×15=225〔个〕
问题:1. 第7幅图每行有几个棋子?有几行?共有几个棋子? 2. 每边的棋子数与图形的序号有什么关系? 3. 第15幅图共有几个棋子?
绿色圃中教育网 :// Lspjy 绿色圃资源网 绿色圃中教育网 :// Lspjy 绿色圃资源网
观察以下图,想一想。 〔2〕第n幅图有多少个棋子?
唉,画乱了, 也数不清多少 条线段了。
预设2:
不重复,不遗漏。
5+4+3+2+1=15〔条〕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6.7.1数学思考课件

例题探究
想一想,如果是n个点能连多少条线段呢?
教材P98 例题
增加条数
2
3
4
5
3
6
10
15
n个点可以连成线段:1+2+3+……+(n-1)= n(n2-1)(条)
随堂练习
观察下图,想一想。 (1)依次排下去,第7幅图有多少个棋子?第15幅图呢?
教材P99 做一做
(2)第n幅图有多少个棋子?
(1)第7幅图:7×7=49(个) 第15幅图:15×15=225(个);
思维导图
整体复习
数字排列中的规律
知识要点2 找规律
1.一列数中,相邻两数的差是一个固定值。 如:1,5,9,13,17,…… 2.一列数中,相邻两数的比是一个固定值。如:1,3,9,27,81,…… 3.一列数中,相邻两个奇数项的差是一个固定值,相邻两个偶数项的差也是一个 固定值。如:1,5,3,9,5,13,7,17,…… 4.一列数中,每一项分别是它的项数的平方或立方。如1,4,9,16,25,…… 这列数中,每一项都等于它的项数的平方。 5.以组为单位,隐含一定的规律。如1,1,2,3,5,8,13,21,……每相邻三 项中,后一项是与它相邻的前两项的和。 6.相邻两数的差隐含一定的规律。如:2,5,11,23,47,……相邻两数的差中, 后一个数是前一个数的2倍。
整体复习
数字排列中的规律
知识要点2 找规律
在探索算式中的规律时,应认真观察算式中各个部分的特点,用对应的方法寻找 规律。 1.加法算式中的规律
1+2+1=4=2²; 1+2+3+2+1=9=3²; 1+2+3+4+3+2+1=16=4²;……; 1+2+3+…+n+(n+1)+n+…+3+2+1=(n+1)²。 2.乘法算式中的规律 12345679×9=111111111 ; 12345679×18=222222222; 12345679×27=333333333 ; ……; 12345679×81=999999999;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总复习 数学思考

4数学思考本节课所涉及的数学思考部分是让学生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在推理方面得到更多的训练,进一步发展逻辑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中本部分的内容包括利用数形结合找规律、列表推理、等量代换、简单的几何证明,都是发展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典型素材。
在这部分的教学中要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观察、枚举、比较、归纳、列表、假设等逻辑推理时常用的方法,并能较灵活地运用所学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使学生体会逻辑推理是数学学习和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思考方式,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使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愿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观察、枚举、比较、归纳、列表、假设等逻辑推理时常用的方法,并能较灵活地运用所学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使学生体会逻辑推理是数学学习和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思考方式,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观察、枚举、比较、归纳、列表、假设等逻辑推理时常用的方法,并能较灵活地运用所学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难点】使学生体会逻辑推理是数学学习和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思考方式,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准备】PPT课件。
师:同学们,你们观察过周围的事物吗?预设生:观察过。
师:想想哪些事物是有规律的。
说一说。
预设生1:一天当中的早上、中午、晚上。
生2:人的生老病死。
生3:数字的变化。
师:这里面都包含着数学问题,今天就和老师一起对这些数学问题进行思考。
(教师板书课题)联系生活实际导入,通过学生生活中常见的话题导入,使学生在平和融洽的氛围中走进本节课的学习。
师:回忆我们学过的知识,想想我们用什么方法在数学问题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预设生1:根据数字找规律。
生2:图形找规律。
师:今天我们将系统地学习这些有关数学思考的问题。
(教师板书课题)回忆知识导入,在回忆中帮助学生回忆旧知识联系新知识,使教学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数学思考》人教新课标 (4)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数学思考》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数学思考的意义和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让学生掌握数学思考的基本步骤,包括问题的提出、分析、解决和反思。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的习惯,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数学思考的意义和方法2. 数学思考的基本步骤3. 数学思考的应用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数学思考的意义和方法,数学思考的基本步骤。
2. 教学难点:数学思考的应用,如何运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2. 学生分组,每组准备一张大白纸和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5分钟)通过一个有趣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数学思考。
2. 数学思考的意义和方法(15分钟)通过讲解和举例,让学生理解数学思考的意义和方法,包括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等。
3. 数学思考的基本步骤(10分钟)通过讲解和举例,让学生掌握数学思考的基本步骤,包括问题的提出、分析、解决和反思。
4. 数学思考的应用(10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数学思考的步骤和方法,解决问题。
5. 小组活动(3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数学问题,运用数学思考的步骤和方法,解决问题,并将解题过程和结果记录在大白纸上。
6. 分享和总结(10分钟)每组派代表分享自己的解题过程和结果,其他组的学生可以提问和评价。
最后,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和点评。
六、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写一篇数学日记,记录自己在生活中运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的经历。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举例和小组活动,让学生理解数学思考的意义和方法,掌握数学思考的基本步骤,并能运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小组活动”。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6.4.数学思考 第1课时 数学思考(1) 》 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6.4.数学思考第1课时数学思考(1)》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1课时“数学思考(1)”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以及运用统计图表表示数据。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掌握统计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环节,旨在培养学生运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据处理和统计观念,但部分学生对于如何有效地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来表示数据仍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指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基本方法。
2.使学生能够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来表示数据,并能解释图表所反映的信息。
3.培养学生运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以及运用统计图表表示数据。
2.教学难点:如何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来表示数据,以及如何解释图表所反映的信息。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2.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采用案例教学,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掌握知识。
4.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材料和统计图表。
2.准备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工具,如调查表、统计软件等。
3.准备教学课件和多媒体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收集和分析数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一个关于学校运动会的案例,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其中的数据,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来表示呈现案例中的数据,并解释图表所反映的信息。
4.巩固(10分钟)教师给出一个新的案例,让学生独立完成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以及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来表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