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研究翻译教学模式与培养应用型“外服翻译”人才
如何培养出优秀的外语翻译人才

如何培养出优秀的外语翻译人才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外语翻译人才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无论是国际商务交流、文化传播,还是外交事务等领域,都离不开优秀的翻译工作者。
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外语翻译人才呢?首先,扎实的语言基础是培养优秀翻译人才的基石。
这包括对目标语言和母语的精通掌握。
对于目标语言,不仅要熟练掌握其语法、词汇,还要了解其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风俗习惯以及社会背景。
同样,对于母语,也要有深刻的理解和精准的运用能力。
只有这样,在翻译过程中才能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避免出现因语言理解不准确而导致的翻译错误。
为了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学习者需要进行大量的阅读和听力训练。
广泛阅读目标语言的经典文学作品、新闻报道、学术论文等,有助于积累词汇量,熟悉不同的文体和表达方式。
同时,多听目标语言的广播、影视节目、讲座等,可以提高听力水平,增强对语言节奏和语调的敏感度。
此外,系统的语法学习也是必不可少的。
语法是语言的规则,只有掌握了这些规则,才能准确地组织语言,表达清晰的意思。
但语法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要通过实际的写作和翻译练习来巩固和应用所学的语法知识。
其次,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外语翻译人才至关重要。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递。
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有着不同的历史、价值观、宗教信仰和社会习俗,这些文化因素都会影响语言的表达和理解。
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需要学习者深入了解目标语言国家的文化。
可以通过学习该国的历史、地理、政治、艺术等方面的知识,来拓宽自己的文化视野。
同时,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活动,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沟通,亲身体验文化的差异,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和适应能力。
在翻译实践中,要时刻注意文化因素的影响。
对于一些具有文化特色的词汇和表达,不能简单地直译,而要根据目标语言的文化习惯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转换,以确保译文能够被目标读者理解和接受。
再者,丰富的专业知识是优秀翻译人才不可或缺的条件。
不同领域的翻译,如医学、法律、科技、金融等,都有着各自独特的专业术语和知识体系。
创新翻译教学模式研究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专业翻译人才

创新翻译教学模式研究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专业翻译人才一、概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当前翻译教学模式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与市场需求脱节等问题,导致翻译人才培养的质量无法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
创新翻译教学模式,培养应用型专业翻译人才,成为当前翻译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本研究旨在通过深入分析当前翻译教学模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探索适应新时代要求的翻译教学模式。
研究将重点关注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实施,强化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培养,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以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对翻译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期望能够为翻译教学模式的创新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推动翻译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为地方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同时,本研究也将有助于丰富和完善翻译教育理论体系,促进翻译学科的健康发展。
1. 阐述翻译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在地方经济发展的大潮中,翻译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作为跨文化交流的桥梁,翻译不仅能够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贸合作,还能够推动地方文化的传播与融合,为地方经济的多元化和国际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翻译在地方经贸合作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地方经济越来越多地融入到国际经济体系之中。
在这一过程中,翻译成为了地方企业与国际市场进行有效沟通的重要工具。
通过翻译,地方企业能够准确理解国际市场的需求与变化,调整自身的经营策略和产品方向,从而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同时,翻译也有助于地方企业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翻译在地方文化传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地方文化是一个地区独特的精神财富和软实力。
通过翻译,地方文化能够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走向世界舞台,吸引更多的国际关注和支持。
应用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应用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作者:李雪梅来源:《中外企业家·下半月》 2014年第7期李雪梅(东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省吉林市132012)摘要:笔者以东北电力大学应用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为例,探讨建构主义翻译教学和“服务学习”理念指导下,如何将社会需求、目标定位、教学设计、效果评价等诸多因素纳入翻译教学范畴,实现翻译教学研究与实践由离散性向系统性的转变。
关键词: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翻译教学;服务学习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4)21-0122-01一、人才培养定位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首先应该明确人才培养方向定位。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翻译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
我校应用翻译人才培养方案,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为核心,一方面承袭外国语学院专业教学方向,立足商务,为国家及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外经贸领域的应用翻译人才;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学科优势,满足电力、能源、土建、化工等行业对应用翻译人才的需求,结合学校行业特点,注重翻译学科与电力、经济管理等学科的交叉融合,打破涉电与非涉电学科之间、专业与基础之间、专业与专业之间的界限,着力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交叉型翻译人才。
二、教学模式应用翻译人才培养可以采用以过程型课堂翻译、课外项目翻译、毕业专题翻译为要素的翻译教学模式。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运行以学习者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流程,顺应翻译学习者的基本认知规律;落实任务型、合作式学习,提高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程度和思维共享水平,实现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的有机融合,提高学生辨识、分析和解决翻译问题的能力,形成符合翻译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的课堂实践教学模式。
其次,突出实践教学,开辟多种合作渠道,将项目翻译纳入教学系统,以现实或模拟翻译情境为支撑,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翻译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
然而,当前许多高校翻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毕业生难以满足社会和市场的需求。
本文将探讨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以期提高翻译人才的培养质量。
确定文章主题本文的主题是探讨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通过对现有培养模式的反思和经验总结,提出一种新的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旨在提高翻译人才的培养质量。
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翻译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需求。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翻译专业人才在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现有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当前,许多高校翻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一些问题。
课程设置不够合理,过于注重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操作。
师资力量不足,许多教师缺乏实际的翻译经验,难以胜任翻译教学工作。
缺乏与社会的,导致毕业生难以找到满意的工作。
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的必要性针对以上问题,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势在必行。
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与社会的等方式,提高翻译人才的培养质量。
新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为了解决现有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具体措施包括: (1)优化课程设置,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重视学生的实际翻译能力的培养。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翻译能力和教学水平,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如网络教学和翻转课堂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建立与社会的,加强校企合作和校际交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实习基地,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能力。
实践案例分析与效果评估本文以某高校翻译专业为例,详细阐述新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过程及效果评估。
该高校在优化课程设置方面,增加了如口译、笔译实践、翻译案例分析等实践课程;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加强了与企业合作,邀请资深翻译人员授课;在建立与社会方面,积极拓展实习基地和加强校际交流。
英语课程教学中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docx

英语课程教学中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翻译作为当今社会最流行的专业之一,无论是从经济全球化大的发展趋势来看,还是从中国与国际接轨的频繁程度来看,相对于翻译领域的扩大化而言,对于翻译专业的需求同样是越来越高。
随着卓越翻译人才培养计划的开展实施,许多教育机构开始着眼于对卓越翻译人才的培养研究。
尽管如此,对于应用型卓越人才培养及其所产生的问题仍旧值得我们探讨。
因为对于问题的出现,只有耐心、彻底地解决才会更加促使我们进步。
也只有做出了改革的姿态,才能迈出改革的步伐。
一、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应用型卓越翻译人才的培养,主要通过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教学改革的事项,对学生能力、应用和适应性的锻炼,注重培养的卓越性、创新性和综合性,从而构建新型应用型卓越翻译人才知识结构,扩展他们的就业思维,提升他们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日新月异的变化中,我国对外贸易、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让社会对对外翻译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
在好的前景展望下,我们有理由充分相信翻译专业应该具有美好的前景。
但由于这几年对于翻译专业的过热培养,和社会情况的不断变化,对于翻译人才的培养的需求逐渐成为了一个新的问题,对于它的培养方式一直处于一种静止状态,并且越来越模式化。
翻译作为一种交流的工具,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需要。
那么,如何培养翻译人才,让它更能凸显出它的实际应用性,体现出它的卓越性。
这不仅是需要我们来认真面对的,也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关键问题所在。
对于对它的培养前景,如果我们依旧按部就班的进行,不做出相应的改革,改进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而深入的探讨教学上的改革,那么结果势必不会理想。
据调查显示,对于普通的翻译人才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因此,在当前的教育形势下,也借用卓越人才培养计划这个契机,必须要认真分析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找出问题,解决问题。
1.模式化。
各类学校或培训机构对于翻译人才的培养都是趋于模式化,没有创新点也没有特色。
翻译人才创新型培养体系建构研究

翻译人才创新型培养体系建构研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翻译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
在当前的翻译人才培养体系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针对性不足、实践能力不强等。
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构建以创新为核心的翻译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适应当前社会需求的翻译人才。
本文将围绕翻译人才创新型培养体系的建构进行深入探讨,旨在为翻译人才培养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一、翻译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目前,我国的翻译人才培养体系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培养模式单一,依靠理论学习为主,缺乏实践环节;二是对实际需求缺乏针对性,培养出来的翻译人才缺乏市场竞争力;三是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不高,导致翻译人才整体水平较低。
这些问题的存在主要源于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培养体系的滞后性,没有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二是师资力量不足,导致无法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指导和实践机会;三是学生自身素质的不足,缺乏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
为了解决目前翻译人才培养体系存在的问题,需要构建一个以创新为核心的培养体系。
在这个体系中,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培养模式创新当前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依靠理论学习,缺乏实践环节。
在新的培养体系中,应该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能够更多地接触实际工作的机会。
这可以通过组织实习、参与项目等方式来实现。
2. 课程设置创新当前的翻译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存在一定的滞后性,需要更加贴近实际需求。
在新的培养体系中,应该结合当前翻译市场的需求,重新设计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使之更能满足市场需求。
3. 师资力量改善当前的翻译人才培养中,师资力量不足,无法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指导。
在新的培养体系中,应该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培训和引进,提升他们的教学水平和实践经验,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
4. 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当前的培养体系中,学校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不高,导致翻译人才整体水平较低。
新的培养体系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包括对外语能力、专业知识、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创新翻译教学模式与培养应用型翻译人才

极大促进 了梅州高级英语翻译人才的需 求 日 趋加 大 ,梅州
急切需要大量翻译人才 。
2 . 2专 业 化程 度 不 高
《 南方周末》 ) 。据有关统计 , 中国在 岗聘任 的翻译专业人员
约 6万人 , 而此 行业的保守需求值 约 5 O万 , 随着 社会经济 的发展 , 很快 “ 可能就会达 到 1 0 0万” 。
后, 国际化趋势愈加明显 , 这种需求将更加受人 瞩 目。据 国
家外事局 统计 , 2 0 0 5年中国翻译 市场规模为人 民币 2 1 0亿
元 。根据 国际本地化行业标准协会 ( L I S A) 和美 国一 家权威
2 0 0 3年 ,我 国翻译行业产 值达 到 1 2 7亿元 。到 2 0 0 7 年 ,行业年产值 达到了 3 0 0亿元 ,翻译业务 已经渗透到国 内各 个地 区和各个 领域 , 成为社会政治 、 经济 、 文化生 活的 重要组成部分 。 进入二十一世纪 , 梅州对外开放 , 搞 活经济 ,
机构对世界翻译市场的调查 显示 ,目前全球年 翻译产值超 过1 3 0亿 美元( 其 中亚太地 区 占 6 0 %) , 2 0 0 6年将达 到 2 2 7 亿美元 , 而中国翻译市场今年产值将超过 3 0 0亿元 , 中国翻
译市 场需求正 面临着急剧 膨胀 的趋势 ( 2 0 0 3年 6月 5日
2 0l 5 No . 4
4 1 W' I  ̄论
坛
S e r i a l
No . 7 7
创新翻译教学模式与培养应用型翻译人才
钟 晓1
( 嘉应学院外 国语学院,广东 梅州 5 1 4 0 1 5 )
摘 要: 经济的迅速发展, 迫切 需要 大批 应用型翻译人 才, 文章对 实用翻译人才 的需求及 高校 英语 翻译教学的现状与不
李瑞林教授: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钟梦晨
高级翻译学院08级 本科 QQ: 394609886 参加项目时间: 2011. 7.4-10.20 供稿数量:24篇
Page 18
三、实现条件
实现条件
认知环境
社会环境
心理环境
教育环境
技术环境
制度环境
智力环境
Page 20
Page 21
社会环境
部分项目合作单位列表
陕西省总工会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英语世界》杂志社 陕西历史博物馆 西安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莱博智环球科技有限公司 中普盛兴数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力图亚洲咨询服务有限公司(西安) 汇丰银行西安分行 商务印书馆 环球时报英文网 刘先平大自然文学工作室 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筹委会 陕西省医学会 西安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传神联合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 斯凯奈特商务咨询有限公司 ……
( Newmark 2003: 55-67)
Page 6
1. 学科理据
Pym
Translation is a social problem-solving activity by means of language mediation to promote cultural cooperation and eliminate social disagreements.
Page 24
翻译教师发展计划
Page 25
第五届全国应用翻译研讨会
Page 26
贺莺副教授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推介本教学模式
李瑞林教授在"全国首届翻译硕士专业教育 与翻译产业研讨会“上推介本教学模式
Page 27
Page 28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11期总第399期
职业教育研究
ENGLISH ON CAMPUS
创新研究翻译教学模式与
培养应用型“外服翻译”人才
文/赵敏科
【摘要】伴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社会急切需要大批应用型“外服翻译”人才,本文对实用性“外服翻译”人才的需求及高校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与不足进行了剖析,提出应用型“外服翻译”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并提出创新翻译教学模式,以便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质量应用型“外服翻译”人才。
【关键词】应用型“外服翻译”人才;高校;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赵敏科,宝鸡职业技术学院,高校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教育管理。
【基金项目】本文为湖南省“十三五”教育规划课题的研究成果《“一带一路”战略下“外服翻译”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创新研究》(批准号:XJK17CZY062)。
一、前言
1.中国经济的国际化对应用型“外服翻译”人才的需求。
随着全球化经济步伐的加快与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际交流、涉外贸易和涉外旅游越来越频繁与密切,以至翻译人才的需求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
尤其自我国加入WTO后,国际化趋势愈加显著,这种需求将更加旺盛。
目前全球年翻译产值超过530亿美元(其中亚太地区占63%),2016年将达到314亿美元,而今年中国翻译市场产值将超过350亿元,中国翻译市场需求正面临着急速膨胀趋势。
据相关统计,中国在岗聘任的“外服翻译”专业人员约11万人,而此行业的保守需求值约71万,这就意味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个数字很可能超过100万。
2.外向型经济对应用型“外服翻译”人才的需求。
近年来,随着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翻译事业日益兴融,对“外服翻译”人才的需求急速增加。
怎样满足市场对“外服翻译”人才的需求从而培养合格优秀的“外服翻译”人才就成了当务之急。
二、现状分析
就目前我市情况而言,已经批准成立的翻译公司了少之又少。
另外,在翻译文献时,一些翻译公司利用在线翻译软件翻译出来的作品错误百出,因此我市急需规范翻译市场,培养合格的“外服翻译”人才。
目前英语翻译人才状况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1.数量不足。
2013年,我国翻译行业产值达到645亿元。
到2017年,行业年产值达到了850亿元,翻译业务已经涉及到国内外各个地区,各个领域,成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陕西的自贸区的设立与开放没,极大促进了本市英语“外服翻译”人才的需求指数。
2.专业化水平不高。
统计显示,翻译人才的缺口高达76%,目前陕西市场,从事“外服翻译”工作的人员大多都属于中途出家,受过专业出身,专业培训的人才却不高,其中一些为非专业毕业,缺乏相关的翻译理论基础。
虽然大部分翻译工作是委托高校英语专业教师来完成的,但是高校英语教师也从在弊端,那就是他们在跨学科领域存在知识面狭窄情况,翻译时难以准确完成相关“外服翻译”工作。
3.综合能力及水平有限.部分翻泽人员鉴于知识结构单一,翻译经验与技巧欠缺,以至容易出现误译、偏译及漏译等情况。
市场需要的是知识面广,双语基础好,逻辑思维能力强,并能客观真实地翻译出原文意思。
概括而言,翻译行业主要有笔头翻译、机器翻译、在线翻译等方式。
据报道,社会使用率最高的是在线翻译,使用率高达86.9%。
但其翻译效果也存在诟病,比如:“日本传统性节日”被译为“Japan traditional sex festival”、“平时营业”被译成“business on peacetime”,因而,错译问题永远是在线翻译的“软肋”。
因此,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翻译教学模式与培养应用型“外服翻译”人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点。
三、创新“外服翻译”教学模式
对现在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使传统讲授与“外服翻译”实践结合起来,避免课堂一言堂,探索出应用型“外服翻译”人才培养的新途径,新模式;从创新功能的角度来言,教学模式改革可分为两个模块:第一形成“高校”主导型,使高校翻译教学工作和企业生产需求相结合,形成“校企合作教育模式”,以次培养应用型“外服翻译”人才为目标;第二形成以“企业/市场”为主导型,围绕企业或市场的需求开展相关应用“外服翻译”研究课程,以便在这两个模块的基础上实现翻译产业化的联盟。
首先,进行新一轮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解决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脱轨问题,组建创新教育体系,激发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热情,培养高质量应用型“外服翻译”人才。
其次,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聘请专业领域的“外服翻译”专家,充分结合校外优质教育资源组建“双师型”教师翻译队伍。
再次,注重翻译教学实训,择选有实力翻译公司作为高校翻译教学的翻译实验实训基地;同时鼓励和帮扶学生积极参与当地相关各类国际会议等“外服翻译”实践工作。
四、结语
我们探究应用型“外服翻译”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使翻译机构应发挥指导作用,促进翻译行业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为任务,培养应用型“外服翻译”人才为目标,加强校企合作、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注重翻译教学实验与实训,培养出市场需求的高水平、应用型“外服翻译”人才。
参考文献:
[1]边丽君.浅谈大学英语课堂中的翻译教学[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01).
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