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天搞定高考文言文实虚词高频考点 第2天(有答案)

合集下载

十二天搞定高考文言文实虚词高频考点 第5天(有答案)

十二天搞定高考文言文实虚词高频考点 第5天(有答案)

十二天搞定高考文言文实虚词高频考点第5天41. 间(1)奉命于危难之间____________(《出师表》)(2)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______(《茅屋为秋风所破歌》)(3)徘徊于斗牛之间____________(《赤壁赋》)(4)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____________(《曹刿论战》)(5)间关莺语花底滑____________(《琵琶行》)(6)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____________(《邹忌讽齐王纳谏》)(7)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____________(《鸿门宴》)(8)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____________(《念奴娇·赤壁怀古》)[答案] (1)中间,期间(2)量词,房屋的间数(3)区间,两者或几者之间的地方(4)参与(5)间关:形容鸟声婉转(6)表时间,有时,偶然(7)从小路(8)其间,同时42. 见(1)不如登高之博见也____________(《劝学》)(2)项伯即入见沛公____________(《鸿门宴》)(3)秦王坐章台见相如____________(《廉颇蔺相如列传》)(4)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____________(《游褒禅山记》)(5)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____________(《烛之武退秦师》)(6)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____________(《师说》)(7)有不见者,三十六年____________(《阿房宫赋》)(8)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____________(《廉颇蔺相如列传》)(9)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____________(《滕王阁序》)[答案] (1)看见(2)拜见,会见(3)召见,接见(4)看见的东西(5)叩见,朝见(6)看得出(7)见面,相见(8)(自己)被……(9)洞察43. 解(1)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____________(《荆轲刺秦王》)(2)庖丁为文惠君解牛____________(《庖丁解牛》)(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____________(《师说》)(4)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____________(《师说》)(5)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____________(《隆中对》)(6)好读书,不求甚解____________(《五柳先生传》)(7)解衣欲睡,月色入户____________(《记承天寺夜游》)[答案] (1)消除(2) 剖开,分割(3)解答(4)理解,懂得(5)解析(6)理解(7)解开(衣服)44. 就(1)金就砺则利____________(《劝学》)(2)连辟公府不就____________(《张衡传》)(3)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____________(《廉颇蔺相如列传》)(4)轲自知事不就____________(《荆轲刺秦王》)(5)荆轲遂就车而去____________(《荆轲刺秦王》)(6)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____________(《隆中对》)(7)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____________(《过故人庄》)(8)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____________(《陈情表》)[答案] (1)靠近,引申为“磨”(2)赴任,就职(3)接近,此处引申为“受,接受”(4)完成,达到目的,成功(5)登上,走上(6)接近,趋向(7)接近,此处引申为“欣赏”(8)接受职位,上任45. 举(1)举类迩而见义远____________(《屈原列传》)(2)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____________(《陈涉世家》)(3)永元中,举孝廉不行____________(《张衡传》)(4)戍卒叫,函谷举____________(《阿房宫赋》)(5)杀人如不能举____________(《鸿门宴》)(6)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____________(《孔雀东南飞》)(7)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____________(《过秦论》)[答案] (1)举出,提出(2)发动,举行(3)推荐,推举(4)被攻占,被占领(5)尽(6)“举言”,发言(7)并吞46. 绝(1)而绝秦赵之欢____________(《廉颇蔺相如列传》)(2)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____________(《廉颇蔺相如列传》)(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___________(《桃花源记》)(4)非能水也,而绝江河____________(《劝学》)(5)余音袅袅,不绝如缕____________(《赤壁赋》)(6)冰泉冷涩弦凝绝____________(《琵琶行》)(7)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____________(《逍遥游》)(8)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____________(《蜀道难》)[答案] (1)断绝(2)断绝(3)隔绝,阻绝(4)横渡(5)断,消失(6) 停,止(7) 直上穿过(8)翻越,跨越47. 堪(1)更那堪,冷落清秋节____________(《雨霖铃》)(2)可堪回首,佛狸祠下____________(《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3)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____________(《书愤》)(4)众不能堪,抶而仆之____________(《五人墓碑记》)(5)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____________(《虞美人》)(6)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____________(《声声慢》)[答案] (1)经得起,忍受(2)能够,可以(3)能够,可以(4)承受,忍受(5)经得起,承受(6)能够,可以48. 克(1)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____________(《祭十二郎文》)(2)克己复礼为仁____________(《论语》)(3)彼竭我盈,故克之____________(《曹刿论战》)(4)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____________(《隆中对》)[答案] (1)能够(2)克制(3)战胜(4)战胜49. 类(1)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____________(《兰亭集序》)(2)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____________(《项脊轩志》)(3)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____________(《公输》)(4)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____________(《核舟记》)[答案] (1)种类(2)像(3)事理(4)像50. 怜(1)楚人一炬,可怜焦土____________(《阿房宫赋》)(2)小姐之意差,张珙更敢怜谁____________(《长亭送别》)(3)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____________(《长恨歌》)(4)赢得生前身后名。

十二天搞定高考文言文实虚词高频考点 第1天(有答案)

十二天搞定高考文言文实虚词高频考点 第1天(有答案)

十二天搞定高考文言文实虚词高频考点第1天1. 爱(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____________ (《师说》)(2)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____________(《过秦论》)(3)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____________(《陈涉世家》)(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____________(《六国论》)(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__(《爱莲说》)2. 安(1)风雨不动安如山____________(《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君安与项伯有故____________(《鸿门宴》)(3)然后得一夕安寝____________(《六国论》)(4)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____________ (《归去来兮辞》)(5)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____________ (《赤壁赋》)(6)衣食所安,弗敢专也____________ (《曹刿论战》)(7)既来之,则安之____________ (《论语》)3. 被(1)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____________(《琵琶行》)(2)将军身被坚执锐____________(《陈涉世家》)(3)被发行吟泽畔____________(《屈原列传》)(4)秦王复击轲,被八创____________(《荆轲刺秦王》)4. 倍(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____________(《鸿门宴》)(2)每逢佳节倍思亲____________(《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5. 本(1)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____________(《琵琶行》)(2)此之谓失其本心____________(《鱼我所欲也》)(3)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____________(《孔雀东南飞》)(4)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____________[《归园田居》(其一)]6. 鄙(1)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____________(《廉颇蔺相如列传》)(2)先帝不以臣卑鄙____________(《出师表》)(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____________(《烛之武退秦师》)(4)肉食者鄙,未能远谋____________(《曹刿论战》)7. 兵(1)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____________(《寡人之于国也》)(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____________(《廉颇蔺相如列传》)(3)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__________(《六国论》)(4)斯用兵之效也____________(《六国论》)(5)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____________(《过秦论》)8. 病(1)三岁余,王病,赐武马畜、服匿、穹庐____________(《苏武传》)(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____________(《廉颇蔺相如列传》)(3)百年多病独登台____________(《登高》)(4)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____________(《项脊轩志》)9. 察(1)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____________(《寡人之于国也》)(2)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____________(《陈情表》)(3)虽不能察,必以情____________(《曹刿论战》)(4)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____________(《离骚》)(5)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____________(《出师表》)10. 朝(1)朝服衣冠____________(《邹忌讽齐王纳谏》)(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____________(《廉颇蔺相如列传》)(3)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____________(《项脊轩志》)(4)强国请服,弱国入朝____________(《过秦论》)(5)逮奉圣朝,沐浴清化____________(《陈情表》)(6)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____________(《秋词》)参考答案1. 爱[答案] (1)疼爱(2)吝惜(3)爱护(4)爱惜,珍惜(5)爱慕,欣赏2. 安[答案] (1)安稳(2)怎么(3)安逸(4) 安乐,安适(5)哪里(6)养生(7)使……安3. 被[答案] (1)表示被动(2)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3)通“披”,披散(4)遭受4. 倍[答案] (1)通“背”,背叛,违背(2)越发、更加5. 本[答案] (1)本来,原来(2)原本的(3)本来(4)原本6. 鄙[答案] (1)庸俗,浅陋,鄙俗(2)身份低微(3)把……当作边邑(4)浅陋7. 兵[答案] (1)兵器,军械(2)军队(3)军队(4)策略,战略(5)兵器8. 病[答案] (1)患疾病(2)生病(3)疾病(4)生病9. 察[答案] (1) 考察(2)察举(3)了解,明察(4)体察(5)辨别清楚10. 朝[答案] (1)朝(zhāo),早晨(2)上朝(3)上朝(4)朝拜(5)朝代(6)时光。

高考文言虚词二练习及答案

高考文言虚词二练习及答案

高考文言虚词二练习及答案文言虚词(二)本文介绍了文言中常用的虚词“而”的用法,包括关系、并列、递进、承接、转折、假设、修饰等。

同时给出了一些例句来说明其用法。

而”可以表示并列,例如“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意思是这四位君子都有明智和XXX的品质,也很宽厚和善于爱人。

而”也可以表示递进,例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意思是君子应该博学多才,并且每天都要反省自己。

而”还可以表示转折,例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意思是我本来想回去,但是却在水上大声喊叫。

而”还可以用来连接假设,例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意思是如果我们从蓝色中取出青色,那么这个青色就比蓝色更加青了。

而”还可以用来修饰名词,例如“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

”意思是这个人虽然地位高,但是没有做出什么功劳,却得到了很多重要的器物。

在一些例句中,“而”也可以不翻译或者翻译为“又”,表示补充说明,例如“吾尝终日而思矣,又不知终夜之所为何事也。

”意思是我整整一天都在思考,又不知道晚上要干什么。

需要注意的是,“而”有时也可以用来连接状语,这时可以不翻译连词。

例如“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意思是打起仗来,兵器相接,敌人弃掉盔甲,拖着兵器逃跑。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用法与其他选项不同,需要正确辨认。

例如“缦立远视,而望幸焉”中的“而”表示转折,与其他选项不同。

D。

在太庙中,他向先王射箭,告诉他成功了,但遗憾的是他使用了武力但没有成功。

5.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把锦囊装满,背着它前进,授予书本让他们研究。

6.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B。

秦军灭掉滑县后返回,进入境内询问禁令、风俗和规矩。

7.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依靠别人的力量来摧毁它,这是不仁的;在谈笑中死去,头颅放在城墙上。

8.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C。

阴谋和欺骗(盛行)导致仁义之路被堵塞,从而导致大乱;客人跨过厨房来享受宴会。

十二天搞定高考文言文实虚词高频考点 第4天(有答案)

十二天搞定高考文言文实虚词高频考点 第4天(有答案)

十二天搞定高考文言文实虚词高频考点第4天31. 何(1)却看妻子愁何在____________(《闻官军收河南河北》)(2)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____________(《茅屋为秋风所破歌》)(3)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____________(《廉颇蔺相如列传》)(4)水何澹澹,山岛竦峙____________(《观沧海》)(5)徐公何能及君也____________(《邹忌讽齐王纳谏》)32. 恨(1)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____________(《出师表》)(2)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____________(《琵琶行》)(3)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____________(《孔雀东南飞》)(4)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____________ (《水调歌头》)33. 胡(1)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____________(《蜀道难》)(2)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____________(《过秦论》)(3)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____________(《塞翁失马》) 34. 患(1)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____________(《廉颇蔺相如列传》)(2)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____________(《六国论》)(3)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____________(《论语》)(4)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____________(《生于忧患,死于安乐》)(5)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____________(《鱼我所欲也》) 35. 或(1)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____________(《六国论》)(2)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____________(《游褒禅山记》)(3)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____________(《项脊轩志》)(4)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____________(《蜀道难》)(5)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____________(《寡人之于国也》)(6)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____________(《六国论》)(7)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____________(《兰亭集序》)(8)或命巾车,或棹孤舟____________(《归去来兮辞》)36. 疾(1)尝问天下所疾恶者____________(《张衡传》)(2)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____________(《劝学》)(3)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____________(《观猎》)(4)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____________(《陈情表》)37. 及(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____________(《烛之武退秦师》)(2)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____________(《兰亭集序》)(3)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____________(《过秦论》)(4)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____________(《荆轲刺秦王》)(5)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____________(《荆轲刺秦王》)(6)方急时,不及召下兵____________(《荆轲刺秦王》)(7)其贤不及孔子____________(《师说》)(8)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____________(《离骚》)(9)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____________(《孔雀东南飞》)(10)传以示美人及左右____________(《廉颇蔺相如列传》)(11)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____________[《马嵬》(其二)] 38. 即(1)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____________(《苏武传》)(2)项伯即入见沛公____________(《鸿门宴》)(3)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____________(《鸿门宴》)(4)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____________(《陈涉世家》)(5)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____________(《滕王阁序》)(6)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____________(《廉颇蔺相如列传》)(7)匪来贸丝,来即我谋____________(《诗经·氓》)39. 既(1)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____________(《烛之武退秦师》)(2)将军既帝室之胄____________(《隆中对》)(3) 不知东方之既白____________(《赤壁赋》)(4)壬戌之秋,七月既望____________(《赤壁赋》)(5)既又与汝就食江南____________ (《祭十二郎文》)40. 假(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____________(《送东阳马生序》)(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____________(《劝学》)(3)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____________(《狼》)(4)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____________(《报任安书》)(5)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____________(《劝学》)参考答案31. 何[答案] (1)哪里,代词(2)什么,代词(3)怎么办,对……怎么办(4)多么(5)怎么32. 恨[答案] (1)遗憾,不满意(2)怨恨(3)愤恨到极点(4)怨恨33. 胡[答案] (1)为什么(2)我国古代西北部少数民族的统称(3)胡人居住的地方34. 患[答案] (1)动词,忧虑,担心(2)名词,忧虑,忧患(3)担心(4)威胁(5)祸患,灾难35. 或[答案] (1)有的人(2)有(某)人(3)有时,偶或(4)也许,或许(5)有的人(6)或许,也许(7)有的(8)有时36. 疾[答案] (1)痛恨(2)强,猛烈,这里指声音大(3)锐利(4)病,疾病37. 及[答案] (1)达到(2)等到(3)到了(4)和(5)等到(6)不及:来不及(7)比得上(8)趁着(9)及时:不耽搁(10)和,以及(11)不及:不如38. 即[答案] (1)登上(帝位)(2)立即,马上(3)当,当时(4)相当于“就”(5)依照,顺着,随着(6)则,就(7)就39. 既[答案] (1)已经(2)既然(3)已经(4)农历每月十六日(5) 不久,后来40. 假[答案] (1)借(2) 借助,利用(3)假装(4)如果,假如(5)借助,利用。

高考文言虚词二练习及答案

高考文言虚词二练习及答案

文言虚词(二)1A.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B.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C.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D.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5分) ()A.①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②人而.无仪,不死何为B.①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壁移兵先击之②而.母,婢也C.①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②图穷而.匕见D.①鼓噪而.攻之②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5分) ()A.①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②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B.①庄宗受而.藏之②徐而.察之C.①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D.①朝济而.夕设版焉②秦师轻而.无礼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5分) ()A.①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②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B.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②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C.①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②温故而.知新D.①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5.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5分) ()A.①盛以锦囊,负而.前驱②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B.①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②余闻而.愈悲C.①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②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D.①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②既而.儿醒,大啼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5分) ()A.①林木茂而.斧斤至焉②楚不用吴起而.削乱,秦行商君而.富强B.①秦军灭滑而.还②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C.①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②人莫能左画方而.右画圆也D.①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②盛以锦囊,负而前驱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5分) ()A.①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②谈笑而.死,断头置城上B.①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②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C.①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②若欲死而.父D、①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②敏而.好学,不耻下问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5分) ()A.①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②老妇恃辇而.行B.①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②灭滑而.还C.①谋诈用(盛行)而.仁义之路塞,所以大乱②客逾庖而.宴D.①北有燕,东有胡,而.无强兵之救,奈何②儒者一师而.俗异,中国同礼而教离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5分) ()A.①故世基(人名)之宠日隆,而.隋政日坏②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B.①虽醉日居多,而.明晓政事②莫不畏而.疾之C.①能者用而.智者谋②蟹六跪而.二螯D.①受而.载之②醉而.遣之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5分) ()A.①虽一字之疑,必过予考订,而.卒以予之言为然②众所观骇,而.贞甫不予易B.①及贞甫没而.予复往②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C.①病已数年,而.为书益勤②秦王还柱而.走D.①使者见而.愕之②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5分) ()A.①皆疏而.亲德彝(人名)②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B.①山门砉然而.辟②妪云:“但宿西廨,无妨。

2024高考文言18个虚词汇总系列2:何

2024高考文言18个虚词汇总系列2:何

高考文言高频18个虚词:何2.何<代>①疑问代词(单独做谓语),表示原因,后常接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什么”“为什么”“什么原因”等。

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范仲淹《岳阳楼记》)例:为天下笑者,何.也?(贾谊《过秦论》)例: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司马迁《屈原列传》)②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代指处所或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

例:大王来何.操?(司马迁《鸿门宴》)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分析】两个例子都是倒装句,“大王来何操”应是“大王来操何”意为: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何”作宾语。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应是“胡为乎遑遑欲之何”意为:为什么心神不定,还想去什么地方?“之”这里作动词,表示“到”“前往”,“何”作宾语。

③疑问代词,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例:然则何.时而乐耶?(范仲淹《岳阳楼记》)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白居易《琵琶行》)<副>①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哪里”。

例:小子无所谓,何.敢助妇语!(《孔雀东南飞》)例: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原《离骚》)②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多么“怎么这样”。

例: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李白《蜀道难》)<搭配>①何如、奈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例: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司马迁《鸿门宴》)例: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司马迁《鸿门宴》)②何以,就是“以何”,介词结构,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可译为“用什么”“凭什么”等。

例: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例:(曹刿)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③无何:不久,没多久。

例: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

高三语文总复习 文言文虚词(二)人教实验版知识精讲

高三语文总复习 文言文虚词(二)人教实验版知识精讲

高三语文总复习文言文虚词(二)人教实验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高三总复习文言文虚词(二)二. 教学步骤:7. 因A. 用作介词。

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由于”“趁着”“凭借”“经过”“通过”。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

(《后汉书·张衡传》)因.击沛公于坐。

(《鸿门宴》)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过秦论》)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烛之武退秦师》)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过秦论》)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梦游天姥吟留别》)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因.驮黄檗人往。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苏武传)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

(《苏武传》)B. 用作连词。

(一)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琵琶行》)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孔雀东南飞》)(二)表示原因,用于因果复句的前一个分句,可译为“因为”“由于”。

祥符中,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此时尚未有名。

(《雁荡山》)C. 用作动词。

蒙故业,因.遗策。

(《过秦论》)D. 用作名词。

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

(《孔雀东南飞》)事出有因.前因.后果8. 于“于”为介词,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A. 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等。

(一)表处所。

得复见将军于.此。

(《鸿门宴》)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于.没,又郊败之。

(《勾践灭吴》)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阿房宫赋》)青,取之于.蓝。

(《劝学》)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荆轲刺秦王》)为降虏于蛮夷。

高考冲刺-高考语文搞定文言文实词、虚词

高考冲刺-高考语文搞定文言文实词、虚词

【语文】搞定文言文实词、虚词实词1.课文求义法利用课内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即遇到某一实词可以联想到课内曾经学过的这一实词的解释,看用它作为当前句中的解释是否合适。

例:高考卷文言文阅读第一题的四个选项:A. 讽帝大征西方奇技。

讽:劝告(出自《邹忌讽齐王纳谏》)B. 咸私哂其矫饰焉。

哂:讥笑(出自读本《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C. 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

遇:优待(出自《屈原列传》出则接遇诸侯,遇,接待。

从而推出此项错误。

)D. 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

务:致力(出自《过秦论》)除B选项是在语文读本中出现外,另三项皆根据课文。

文言文知识考查一直是“题在课外,功在课内”。

文言文阅读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新的,但它要考查的文言实词大都在课本中学过,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对课内文言文要充分重视,步步夯实。

2.成语印证法即借助成语来推断实词词义。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语。

成语的含义未因时间的流逝而改变,为我们推断实词词义提供了方便。

例:“举类迩而见义远”。

(《屈原列传》)“闻名遐迩”这个成语大家很熟悉,“迩”对应“远”。

把“近”的意思套进原句去,语意很通顺。

因此,可推知,此句中的“迩”也是“近”的意思。

这样的例子很多,如:①设五寸之的,引十步之远。

(有的放矢的:箭靶)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狐假虎威假:借助)③其文约,其辞微。

(微言大义微:深奥、微妙)成语求义可以和成语的运用结合起来,反推也可,互相印证,相互促进,可谓双赢。

3.结构求义法古汉语相对于现代汉语在语言结构上更具对称美,上下文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依据这一特点,可有效帮助我们理解词义。

例: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亡矢”与“遗镞”的结构是一样的,词的配搭是一致的。

“亡”与“遗”相应,“矢”与“镞”相应。

从而知道“亡”、“遗”都是失,就不会把“遗”理解为遗留或馈赠了。

同样,可从“矢”是箭推知“镞”也是武器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二天搞定高考文言文实虚词高频考点
第2天
11. 曾
(1)曾不若孀妻弱子____________(《愚公移山》)
(2)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____________(《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曾益其所不能____________(《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2. 乘
(1)因利乘便,宰割天下____________(《过秦论》)
(2)乘彼垝垣,以望复关____________(《诗经·氓》)
(3)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____________(《黄鹤楼》)
(4)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____________(《游山西村》)
(5)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____________(《水调歌头》)
(6)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____________(《行路难》) 13. 诚
(1)诚知其如此……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____________(《祭十二郎文》)
(2)战败而亡,诚不得已____________(《六国论》)
(3)诚能得樊将军首____________(《荆轲刺秦王》)
(4)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____________(《陈涉世家》)
(5)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____________(《出师表》)
14. 除
(1)攘除奸凶,兴复汉室____________(《出师表》)
(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____________(《荆轲刺秦王》)
(3)寻蒙国恩,除臣洗马____________(《陈情表》)
(4)扶辇下除,触柱折辕____________(《苏武传》)
15. 辞
(1)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____________(《荆轲刺秦王》)
(2)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____________(《烛之武退秦师》)
(3)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____________(《鸿门宴》)
(4)念与世间辞,千万不复全____________(《孔雀东南飞》)
(5)大礼不辞小让____________(《鸿门宴》)
(6)臣等不肖,请辞去____________(《廉颇蔺相如列传》)
(7)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____________(《廉颇蔺相如列传》)
(8)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____________(《苏武传》)
16. 从
(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____________(《鸿门宴》)
(2)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____________(《廉颇蔺相如列传》)
(3)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____________(《师说》)
(4)樊哙从良坐____________(《鸿门宴》)
(5)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____________(《鸿门宴》)
(6)弟走从军阿姨死____________(《琵琶行》)
(7)合从缔交,相与为一____________(《过秦论》)
17. 殆
(1)知彼知己,百战不殆____________(《孙子兵法》)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____________(《六国论》)
(3)得不焚,殆有神护者____________(《项脊轩志》)
(4)思而不学则殆____________(《论语》)
18. 当
(1)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____________(《蜀道难》)
(2)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____________(《孔雀东南飞》)
(3)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____________(《鸿门宴》)
(4)当是时也,商君佐之____________(《过秦论》)
(5)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____________(《窦娥冤》)
(6)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____________(《廉颇蔺相如列传》)
(7)有狼当道,人立而啼____________(《中山狼传》)
(8)一夫当关,万夫莫开____________(《蜀道难》)
(9)垣墙周庭,以当南日____________(《项脊轩志》)
19. 道
(1)怀其璧,从径道亡____________(《廉颇蔺相如列传》)
(2)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____________(《鸿门宴》)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____________(《师说》)
(4)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____________(《六国论》)
(5)伐无道,诛暴秦____________(《陈涉世家》)
(6)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____________(《念奴娇·赤壁怀古》)
(7)复道行空,不霁何虹____________(《阿房宫赋》)
(8)于是废先王之道____________(《过秦论》)
20. 得
(1)此言得之____________(《六国论》)
(2)未得与项羽相见____________(《鸿门宴》)
(3)吾得兄事之____________(《鸿门宴》)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____________(《鱼我所欲也》)
(5)古人之观于天地……鸟兽,往往有得____________(《游褒禅山记》)
(6)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____________(《劝学》)
参考答案
11. 曾
[答案] (1)竟然(2)曾经(3)通“增”,增加
12. 乘
[答案] (1)凭借(2)登上(3)乘坐(4)趁着(5)坐,驾(6)乘坐
13. 诚
[答案] (1)如果(2)实在,的确(3)如果(4)如果(5)实在,确实
14. 除
[答案] (1)铲除,消灭(2)消除(3)授予官职(4)殿阶
15. 辞
[答案] (1)辞别,告别(2)推辞(3)推辞(4)告别(5)讲究,计较(6)辞别(7)辞谢,婉言道歉(8)审讯
16. 从
[答案] (1)使……跟随,使……随从(2)听从,顺从(3)向……学习(4)依傍(5)由,自(6)投身(7)通“纵”,合纵之策
17. 殆
[答案] (1)危险(2)近于,几乎(3)大概,恐怕(4)精神疲倦而无所得;有害18. 当
[答案] (1)对着,向(2)必然,一定(3)对等,比得上(4)值,正在(5)承担(6)应当,应该(7)阻,拦(8)占据,把守(9)挡住,屏蔽
19. 道
[答案] (1)路,道路(2)取道(3)道理,规律(4)原因(5)道义(6)说,谈论(7)通道(8)主张,思想,学说
20. 得
[答案] (1)适宜、得当(2)要,会(3)要,必须(4)通“德”,感激(5)收获(6)具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