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全高考必备高中文言文虚词知识点总结
【可编辑全文】高中必备文言文虚词实词知识点整理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高中必备文言文虚词实词知识点整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中必备文言文虚词实词知识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高中必备文言虚词一.而1.图穷而匕见《荆轲刺秦王》——连词,表承接,“来”、“就”2.宗受而藏之于庙《伶官传序》——连词,表承接,“来”、“就”3.温故而知新《论语》——连词,表并列,“和”、“并且”4.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伶官传序》——连词,表并列,“和”、“并且”5.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游褒禅山记》——连词,表并列,“和”、“并且”6.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六国论》——连词,表并列,“和”、“并且”7.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六国论》——连词,表转折,“却”8.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游褒禅山记》——连词,表转折,“却”9.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连词,表递进,“而且”10.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游褒禅山记》——连词,表递进,“而且”1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邹忌讽齐王纳谏》——连词,表递进,“而且”12.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连词状语和动词,表修饰13.盛以锦囊,负而前驱《伶官传序》——连词状语和动词,表修饰14.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连词,表因果,“因而”二.何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疑问代词,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带有语气助词“哉”“也”。
译作“为什么”“什么原因”。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疑问代词,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带有语气助词“哉”“也”。
译作“为什么”“什么原因”。
3.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作前置的宾语,问处所或事物,译作“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4.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作定语。
译作“什么”“哪”5.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作状语,常表示反问。
译作“为什么”“怎么”。
高中文言文虚词整理 全

者 1、“……者”,表示提顿。例句:虽有 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非蛇鳝 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2、代词,……的人(东西)。例句:而 闻者彰 假舆马者 假舟楫者,
之 1、人称代词,他,他们。例句:吾从而师之 2、指示代词,这。例句:郯子之徒 3、助词,的。例句:古之学者必有师 4、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例句:师道之不 传也久矣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5、宾语前置的标志。例句:句读之不知,惑 之不解 6、定语后置的标志。例句:蚓无爪之利,筋 骨之强
古义:不一定
古义:因为用心
二、文言虚词
于 1、介词,从,向。例句:取之于蓝,而耻学 于师 学于余 2、介词,比。例句:而青于蓝……而寒于水 师不必贤于弟子 3、介词,对于。例句:于其身也 4、介词,被。例句:不拘于时 还有隐蔽的“于”,一是“焉”,一是 “乎” 5、焉,兼词,于之。例句:积土成山,风雨 兴焉(于之) 6、于,日参省乎(于,对于)己 生乎 (于,在)吾前
而 1、连词,表并列、承接。例句:蟹六跪而二 螯 锲而舍之 2、连词,表转折,译成“但是”。例句:青,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而见者远……而闻者彰 而绝江河……锲而不 舍 3、连词,表递进。例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 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连词,表修饰。例句:吾尝终日而思矣 登高而招……;顺风而呼…… 5、连词,表因果。例句:而神明自得,圣心 备焉
四、特殊句式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五、文言翻译 能够准确全译《劝学》《师说》,必须 是一字一字直译。 君子 博学 而 日 参省乎己, 君子 广泛学习 并且 每天 对自己检查反省
则 知 明 而 行 无 过 矣。 就 智慧 明达 并且 行为 没有 过错 了。
一、文言实词 1、多义词 (认真看《劝学》《师说》的注释,能加 以解释) 2、通假字 涸泽而渔,一网打尽,7个: 虽有槁暴 輮使之然也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生非异也 传道受业解惑也 或不焉
高考常考的文言40个实词虚词

高考常考的文言40个实词虚词
高考文言文阅读中,常考的40个实词和虚词是考生必须掌握的重要知识点。
这些实词和虚词在文言文中出现的频率较高,掌握它们有助于考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和结构。
以下是高考常考的40个实词和虚词的总结:
实词:
安:安定、安宁;
奉:侍奉、供奉;
间:间隔、缝隙;
就:完成、实现;
视:看、注视;
出:出现、露出;
生:生命、生存;
坐:坐着、受罚;
鄙:轻视、鄙视;
操:节操、操守;
信:诚信、信任;
之:的、助词;
以:用、因为;
薄:轻视、不厚道;
恶:厌恶、不好;
病:疾病、痛苦;
顾:顾虑、考虑;
策:计策、策略;
独:独自、特立独行;
伐:进攻、讨伐;
盖:遮盖、覆盖;
故:所以、因此;
好:喜好、喜欢;
劳:劳力、勤劳;
就:完成、实现。
虚词:
以、于、则、而、若、所、之、焉、也、乃。
这些实词和虚词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和用法可能会有所不同,考生需要在具体语境中加以理解和记忆。
同时,考生还需要注意一些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的情况,这些都需要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和理解。
高考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知识点讲解

高考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知识点讲解虚词是文言语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虚词的用法对于高考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至关重要。
下面将针对高考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进行详细的知识点讲解,帮助同学们提升文言文的解题能力。
一、文案:表示程度,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相当”、“颇为”。
例句:此人文案宽大。
二、然则:表示转折,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可是”、“然而”。
例句:虽有美事,然则常有厄。
三、盖:表示推测,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大概”、“也许”。
例句:是以言者必盖有失之。
四、莫:表示禁止,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要”。
例句:常将过然有之,莫能于是乎。
五、乎:表示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呢”。
例句:乎乎然,似朕心言。
六、者:表示动作或状态的人或物,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人”、“事物”。
例句:戾止者死于非命也。
七、耳:表示转折,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却”、“可是”。
例句:是以金乃尚贵而玉乃尚贱耳。
八、焉:表示动作或状态的地点,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地方”、“处所”。
例句:千金之家,诗书焉云乎?九、若:表示假设,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如果”。
例句:若见圣君舍弃爱子,行仁义之事。
十、乃:表示前后的因果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因此”。
例句:其所乘舆乃北风也。
十一、与:表示同样的动作、状态或程度,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与其”。
例句:与其三驾也,宁吾食无粱。
十二、也:表示加强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
例句:斯无所与也,将焉用之?十三、之:表示动作的目标,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例句:夫齐人之佚,于中国之士若命之。
十四、与: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为了”。
例句:与其在浮梁之上,不如入于九泉之下。
十五、乐:表示心情或情绪,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喜欢”。
例句:听之楼台乐,夜度吴宫花。
十六、固:表示肯定和强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确”。
例句: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也。
十七、曰:表示说话的动作,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说”。
例句:曰:“何为而更有此理?”十八、云:表示言论或引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说”。
高考必须掌握的18个虚词

语文高考必须掌握的18个虚词文言虚词总结:1、而一、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滕王阁序》)(二)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三)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谏太宗十思疏》)(四)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因人力而敝之,不仁。
(《烛之武退秦师》)(五)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如: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二、用作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三、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例如: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2、何⑴什么。
例:①何陋之有②夫晋,何厌之有?⑵怎么样。
例:①如太行、王屋何?②其如土石何?⑶哪里。
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⑷多么。
例: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⑸为什么。
例: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者二者之为,何哉?②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⑤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⑹怎么。
例: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②徐公何能及君也?⑺何:通“呵”,喝问。
例: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
)「何如」怎么样,怎样。
例:①吾欲之南海,何如?②今日之事何如?⑤求,尔何如?「何消」哪用得着。
例:这自然,何消吩附。
「何尝」并非。
例:你说的何尝不是。
「何加」有什么益处。
例:万钟于我何加焉!3、乎一、用作语气助词。
(一)表疑问语气。
可译为“吗”、“呢”。
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二)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高考文言虚词总结

高考文言虚词总结文言虚词是指在文言文中具有功能而缺乏实义的字词,主要用于构建语法结构、连接句子成分、表达态度等。
文言虚词的使用是文言文的重要特征之一,对于理解和使用文言文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对常见的文言虚词进行总结。
一、并列虚词1. 且:表示并列,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并且”。
例如:“斯事且愈此,怀学者则皆以是喻也。
”(《韩非子·备法》)2. 又:表示并列,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而且”。
例如:“唯坤质其中,中又有制于外,然后能有兼天一德之伦矣。
”(《孟子·告子上》)3. 亦:表示否定的并列,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也不”。
例如:“父让事我,我不亦可乎?”(《论语·子张》)二、递进虚词1. 而:表示递进,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而且”。
例如:“夫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夫兵者,凶器也,所以动人而不动心者也。
”(《孙子兵法·始计》)2. 法:表示递进,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乃”。
例如:“其领民皆安,无有所怨法。
”(《史记·王离列传》)3. 将:表示递进,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就要”。
例如:“将执事者,使庶人无为耳。
”(《论语·鲁肃》)三、转折虚词1. 而:表示转折,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却”。
例如:“夫人以不忧众庶,而佚於楚音,是以眥史自牖庭之间,不见其王。
”(《左传·襄公八年》)2. 然:表示转折,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但是”。
例如:“拊心而论,多不能成其职,博多欺听。
”(《后汉书·何武传》)3. 则:表示转折,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才”。
例如:“是故杀一人而为之校,殺一校而为之州,殺一州而为之国,殺一国而为之天下。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四、连词虚词1. 乃:表示句间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于是”、“就”。
例如:“及大业之现,鲜有人犯其塞者,乃兖州河北。
”(《后汉书·刘焉传》)2. 而:表示句间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然后”。
【史上最全】高考必备高中文言文虚词知识点总结

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六类。
(一)代词:1、人称代词——之、其、而(通假)、若、乃2、指示代词——之、其3、疑问代词——焉、何(二)副词:1、范围副词——则、犹2、时间副词——既、已、且3、语气副词——其、何、遂(四)连词:而、且、以、其、或、乃、则、然、但、为、故、若、虽、因、遂(五)助词:1、结构助词:之、者、所、然2、语气助词:也、矣、焉、耳、哉、乎(六)叹词:唉、嘻、呜呼、嗟乎、噫吁嚱二、词类分析:(一)代词1、人称代词①第一人称:吾、予、余、我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项脊轩志》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鸿门宴》为白尚书,出听我言。
《段太尉逸事状》余于仆碑,又以悲乎古书之不存。
《游褒禅山记》②第二人称:女、汝、若、尔、乃、子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静女》(女通“汝)”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子治而乱,子退而自察也。
《晏子治东阿》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而通“尔)”③第三人称:之、其、彼、厥、渠。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师说》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六国论》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
《孔雀东南飞》④复数:属、辈、侪、类、徒若属且皆为所虏。
《鸿门宴》2、指示代词①近指代词:是、此、斯、兹、之、然——这、这个、这里、这样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赤壁赋》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②远指代词:彼、夫、其——那、那个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③无定指代词:或、莫——有的、有的人;没有谁、没有哪一个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
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张衡传》④辅助性代词:所、者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劝学》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劝学》3、疑问代词①代人:谁、孰——谁、哪一个吾孰与徐公美?②代事物、处所:何、胡、奚、曷、安、恶(乌)、焉——什么、哪里、在哪里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彼且奚适也?”《逍遥游》蹈死不顾,亦何故哉?《五人墓碑记》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二)副词1、时间副词①表过去:既、业、已、曾、尝、适、初、曩、昔、向、乡——已经、过去、刚才,从前适得府君书。
高中语文文言文常见常考文言虚词实词(最全汇总)

高中语文文言文常见常考文言虚词实词(最全汇总)1.爱,ài(1)名词,恩惠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
”(《左传·昭公二十年》)——等到子产死去,孔子听说这件事后,流着眼泪说:“他是古代为我们留下来的恩惠啊。
”(2)动词①给人恩惠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史记·陈涉世家》)——吴广平素给人恩惠,士兵有很多肯为他所用。
②喜爱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韩愈《师说》)——喜爱他的儿子,选择良师教他们。
③怜惜,同情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左传·子鱼论战》)——怜惜那些鬓发斑白的老人,还不如向他们投降。
④吝惜,舍不得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孟子·齐桓晋文之事》)——齐国虽然不算广大富裕,但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呢?⑤通“薆”,隐蔽,躲藏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诗经·邶风·静女》)——躲藏起来不见面,(急得我)抓耳挠腮来回走。
(3)形容词,吝啬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百姓都认为您是吝啬啊。
2.安,ān(1)形容词①安全,平安谢庄遂安。
(《冯婉贞》)——谢庄于是就安全了。
②安稳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风雨中像大山一样安稳。
③安定,舒适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季氏将伐颛臾》)——不担忧(东西)少而担忧分配得不均匀,不担忧贫穷而担忧社会不安定。
(2)动词①安身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左传·曹刿论战》)——使人安身立命的衣物食品,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出来分给别人。
②安置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
(《三国演义·失街亭》)——离山十里有王平在那里安置营地。
③抚慰,安抚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如果刘备和(刘表的儿子及部将)那些人同心协力,上下一致,就应该加以抚慰,和他们结成同盟好友。
④使……安定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使他们到来之后,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六类。
(一)代词:1、人称代词——之、其、而(通假)、若、乃2、指示代词——之、其3、疑问代词——焉、何(二)副词:1、范围副词——则、犹2、时间副词——既、已、且3、语气副词——其、何、遂(三)介词:于、以、为、因(四)连词:而、且、以、其、或、乃、则、然、但、为、故、若、虽、因、遂(五)助词:1、结构助词:之、者、所、然2、语气助词:也、矣、焉、耳、哉、乎(六)叹词:唉、嘻、呜呼、嗟乎、噫吁嚱二、词类分析:(一)代词1、人称代词①第一人称:吾、予、余、我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项脊轩志》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鸿门宴》为白尚书,出听我言。
《段太尉逸事状》余于仆碑,又以悲乎古书之不存。
《游褒禅山记》②第二人称:女、汝、若、尔、乃、子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静女》(女通“汝”)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子治而乱,子退而自察也。
《晏子治东阿》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而通“尔”)③第三人称:之、其、彼、厥、渠。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师说》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六国论》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
《孔雀东南飞》④复数:属、辈、侪、类、徒若属且皆为所虏。
《鸿门宴》2、指示代词①近指代词:是、此、斯、兹、之、然——这、这个、这里、这样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赤壁赋》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②远指代词:彼、夫、其——那、那个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③无定指代词:或、莫——有的、有的人;没有谁、没有哪一个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
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张衡传》④辅助性代词:所、者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劝学》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劝学》3、疑问代词①代人:谁、孰——谁、哪一个吾孰与徐公美②代事物、处所:何、胡、奚、曷、安、恶(乌)、焉——什么、哪里、在哪里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彼且奚适也”《逍遥游》蹈死不顾,亦何故哉《五人墓碑记》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二)副词1、时间副词①表过去:既、业、已、曾、尝、适、初、曩、昔、向、乡——已经、过去、刚才,从前适得府君书。
《孔雀东南飞》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桃花源记》②表现在:方、会、适——正、正好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鸿门宴》③表将来:且、将、欲、行、垂——将、将要彼且奚适也”《逍遥游》④表短暂:斯须、俄而、旋、暂、寻、未几、须臾、无何,猝、乍、暴、忽——不久、一会儿、突然坐须臾,沛公起如厕。
《鸿门宴》银瓶乍破水浆迸。
《琵琶行》⑤表持久:常、雅、素——经常、时常、平素、一向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
《张衡传》素昧平生、素不相识。
(成语)2、否定副词①表否定:不、弗、莫、毋、无、未、匪、非、靡、勿、微——不、没有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氓》曰:“毋从俱死也。
”《鸿门宴》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②表禁止:毋、勿、莫、无——不要、别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氓》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孔雀东南飞》3、范围副词①表全部:俱、毕、凡、皆、咸、举、悉、尽、都、具、共、率——全、都,凡是、大凡,总共、共,大都、大致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桃花源记》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桃花源记》悉以咨之。
《出师表》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六国论》②表部分或个别:但、唯、止、仅、独、徒、特、第、直——只、仅、只是,几乎、将近、差不多达到但见悲鸟号古木。
《蜀道难》技止此耳。
《黔之驴》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逍遥游》君第重射,臣能令君胜。
《孙子吴起列传》4、程度副词①表深度:少、殊、很、极、甚、绝、至、良、酷、孔、稍、微、略、颇——很、太、极、特别、非常、分外,稍微、略微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赤壁赋》吾至爱汝。
《与妻书》②表比较:益、弥、尤、愈、加、滋——更加、尤其、更、越圣益圣,愚益愚。
(《师说》)入之愈深,其进愈难。
(《游褒禅山记》5、情态副词。
①表方式:俱、并、闲、微、窃、固——一起、暗中、坚决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出师表》窥父不在,窃发盆。
《促织》②表速度:暂、遽、卒(猝)、立、即、旋、稍、——突然、匆忙、急迫、急促、逐渐如听仙乐耳暂明。
《琵琶行(并序)》乱花渐欲迷人眼。
《钱塘湖春行》③表频率:数、亟、屡、累、仍、复、辄、每——多次、重复、又、总是、常常范增数目项王。
《鸿门宴》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满井游记》6、语气副词①表确认:即,必、定,诚、信,果——就是,一定,实在、的确,果真即此爱汝。
《与妻书》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烟涛微茫信难求。
《梦游天姥吟留别》②表委婉的揣度、商榷语气:其、盖、殆,盖——大概(是)、恐怕(是)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游褒禅山记》殆有神护者。
《项脊轩志》③表意外的惊异:曾——竟然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触龙说赵太后》④表祈使:其——可、要汝其善抚之。
《与妻书》⑤表反诘:岂、其、庸、巨(讵)、宁——难道、哪里、怎么岂若吾乡邻。
《捕蛇者说》其可怪也欤。
《师说》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王后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三)助词1、音节助词:有、其(词头)、然、焉、如、乎(词尾)——不译;……的样子乃不知有汉,无论晋魏。
《桃花源记》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2、句首助词:夫、盖、维、惟、唯——表要发议论等,不译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答司马谏议书》3、句中语气:盖、也、与——表停顿,不译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
《黄生借书说》4、句末助词:①陈述语气:也、矣、焉、耳、已——不译;罢了,了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赤壁赋》②疑问语气:乎、诸、与(欤)、邪(耶)夫、兮——呢、吗而又何羡乎《逍遥游》③感叹语气:哉、乎、也、夫、兮——呢、啊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鸿门宴》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鸿门宴》(四)连词1、表并列:与、及、暨/且、而、以/且…且…/载…载…——和/又/又…又…/一边…一边…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迢迢牵牛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氓》2、表承接:而、则、因、乃、遂/而后/若夫——于是、就、便/然后/至于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鸿门宴》3、表递进:而、且——并且、而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劝学》4、表因果:以、为、因、由、缘/故、是故、是以、以故——由于、因为/因此、所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秋浦歌》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说》5、表假设:向、向使、使、而、即、若、必、今/即、纵、纵使、纵令、藉第令——如果、假如/即使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阿房宫赋》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山中留客》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陈涉世家》6、表转折:而、然、则、然则、可——却、可是、但是、但于其身也也,则耻师焉。
《师说》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游褒禅山记》(五)介词1、引出行动的工具、方法、凭借:以、因——拿、凭借、依据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屈原列传》2、引出动作的对象:于、与、为、因——对、对于、向、同、跟、给、替、通过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师说》欲呼张良与俱去。
《鸿门宴》3、引出动作的原因:于、以、为——由于、因为业精于勤荒于嬉。
《劝学解》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岳阳楼记》4、引出动作的时间、处所:于、乎、自、从、缘——在、从、到、沿着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阿房宫赋》生乎吾前。
《师说》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桃花源记》(六)叹词:1、唉、嘻——唉、哎唉!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2、呜呼、嗟乎、噫吁嚱——啊、哎呀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阿房宫赋》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难》(七)文言虚词中三类特殊现象:1、兼词:常见的兼词有"诸","焉","叵","曷","盍","旃"。
这种字的读音有的是它代表的两个词的声音的拼合,如:"旃"是代词"之"和介词"焉"的合音,"诸"是代词"之"和介词"于"("于"古音"wū")的合音,"叵"是否定副词"不"和动词"可"的合音。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兼词都是合音词,另外,需要特别指明的是,兼词并不是独立的一类词。
2、虚词连用:两个连用“也哉”、三个连用“也乎哉”。
在高中文言文的学习中,我们常常会碰到几个虚词连用的现象。
文言虚词的连用有多种情况,较多的是两个虚词的连用,也有三个连用的。
现将高中语文课本中常见的虚词连用情况归纳例举如下:两个语气词连用(1)两个陈述语气词连用。
例如:(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力壮的时候,尚且赶不上别人;现在我年老了,不能干什么了。
”“也已”是限制语气兼论断语气。
语气重点在“已”,它同“矣”,可译为“了”。
)(2)陈述语气词和疑问语气词连用。
例如:①唯求则非邦也与(难道冉有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是委婉的疑问语气兼判断语气,表肯定的反问语气,语气重点在“与”,它同“欤”,可译为“吗”。
)②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你知道呢,还是不知道呢是较舒缓的疑问语气兼判断语气,语气重点在“邪”,它同“耶”,可译为“呢”。
)(3)陈述或疑问语气词和感叹语气词连用,重心在感叹语气。
例如:①呜呼,亦盛矣哉!(啊!也够盛大隆重了啊!感叹语气兼陈述语气,语气重点在“哉”上,可译为“啊”。
)②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难道不是为了她作长远打算,希望她生育的子孙,一代一代地做国君呀感叹语气兼陈述语气,语气重点在“哉”上,可译为“呀”。
)(4)三个语气词连用。
三个语气词连用,一般是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色彩,虽然各语气词都仍然保留着各自表达的语气,但放在后面的一般要比前面的语气重一些。
例如:①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孔子说:“他们也不过是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罢了。
”三个陈述语气词连用,加强肯定语气,语气重点在“矣”,相当于“了”。
)②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了。
三个陈述语气词连用,加强肯定语气,语气重点在“矣”,相当于“了”。
)③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他们使别人感到受侮辱、卑贱的行为,与五个人的死相比较,轻重本来怎么样呢“何如哉”可译为“怎么样呢”反问中隐含“不如”之意。
)(5)另外语气词连用,也可单独成句。
如《岳阳楼记》中的“嗟夫”,《蜀道难》中的“噫吁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