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害防治-农学

合集下载

植物农学中的病害抗性育种研究进展

植物农学中的病害抗性育种研究进展

植物农学中的病害抗性育种研究进展植物农学是农林业生产的重要科学分支,而病害抗性育种则是植物农学中的一项关键研究内容。

随着农作物病害问题的日益突出,病害抗性育种越来越受到科研工作者和农民的重视。

本文将针对植物农学中的病害抗性育种研究进展进行探讨和总结。

一、病害抗性育种的重要性植物病害对农作物生产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传统的农业方法主要依靠杀虫剂和杀菌剂来治疗病害,但这种方式不仅增加了农民的经济负担,还可能导致农作物产生抗药性,同时也给人类和环境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而病害抗性育种则成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有力手段。

通过育种选育出抗病性强、耐环境适应能力强的新品种,可以减少对农药的依赖,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二、病害抗性育种的基础病害抗性育种的基础是对植物病原体和宿主植物的相互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

了解植物的抗病机制,可以为育种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目前,科研工作者通过研究植物基因组和功能基因组,进行基因定位、克隆和功能验证等工作,逐渐揭示了植物抗病性的分子机制。

这些研究为育种人员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信息,可以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技术手段,加快病害抗性育种的进程。

三、病害抗性育种的方法与技术在病害抗性育种中,有许多方法和技术可以应用。

其中,亲本筛选是病害抗性育种的基础。

通过对大量不同亲本的筛选和组合,选择出具有高度抗病性的亲本进行配对,可以遗传传递抗病性基因。

同时,利用遗传多样性的保持和提高手段,可以创造更多的基因组组合,提高杂交后代的遗传多样性,增加病害抗性的潜在资源。

此外,利用分子标记技术辅助选择也是病害抗性育种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对植物基因组中与抗病性相关的分子标记进行筛选和分析,可以准确快速地选择具有抗病性的个体。

四、病害抗性育种的应用与前景随着病害抗性育种的不断发展,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

一些抗病性优良的新品种已经应用于农业生产,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例如,水稻的病害抗性育种研究,使得水稻的产量大幅提高,为全球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植物病理学-农学-第二章 植物病原学-细菌、病毒

植物病理学-农学-第二章 植物病原学-细菌、病毒

7、韧皮部杆菌属(Liberobacter)
新设立的属,这是一类在韧皮
部中寄生危害的病原菌,以柑桔 黄龙病菌为代表,至今尚未能人 工培养,但已在电镜下观察菌体 梭形或短杆状,革兰氏阴性,过 去一直称为类细菌或韧皮部难养 菌( Phloem fastidious bacteria , PFB) 。
马铃薯环腐病
9、螺原体属(Spiroplasma) 菌体的基本形态为螺旋形,繁殖时可产生分枝,分枝亦呈螺 旋形。螺原体在固体培养基上的菌落很小,煎蛋状,直径 1mm 左右,常在主菌落周围形成更小的卫星菌落。菌体无鞭 毛,但在培养液中可以做旋转运动。 传病介体:叶蝉、飞虱等。 引起柑桔僵化病、玉米矮化病等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的重要类群
门及特征
薄壁菌门(有细胞壁的格 栏氏阴性细菌) (Gracilicutes) 细胞壁10~13nm,肽聚糖 含量1~3%
重要植物病原属
假单胞菌属 Pseudomonas 土壤杆菌属 Agrobacterium 食酸菌属 Acidovorax 黄单胞杆菌属 Xanthomonas 伯克氏菌属 Burkholderia 嗜木杆菌属 Xylophilus 拉尔氏菌属 Ralstonia 欧氏菌属 Erwinia 草螺菌属 Herbaspirillum 泛菌属 Pantoea 根瘤杆菌属 Rhizobacter 木杆菌属 Xylella 韧皮部杆菌属Liberibacter 棒状杆菌属 Corynebacterium 棒型杆菌属 Clavibacter 短小杆菌属 Curtobacterium 节杆菌属 Arthrobacter 红色球菌属 Rhodococcus 鸭茅草杆菌属 Rathayibacter 链霉菌属 Streptomyces 芽孢杆菌属 Bacillus

农学专业大类

农学专业大类

农学专业大类农学专业是一门研究农业生产的学科,主要涉及农作物、畜牧业、农业经济、农业资源利用以及农业与环境等方面的知识。

农学专业大类下包括农业经济管理类、农业科学与技术类、园艺类、植物保护类、农艺教育类等多个专业方向,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些专业方向的主要内容。

农业经济管理类专业主要培养具备农业经济管理方面知识和技能的人才。

学生将学习农业经济学、农村经济管理、农业财务管理、农业市场营销等课程,了解农业生产经营的管理规律和市场需求,培养农业经济管理能力。

农业科学与技术类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农业科学研究能力和实践技能。

学生将学习农作物栽培与育种、农业遗传学、农业生物技术、农业生态学等课程,掌握农业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术,具备农业科技创新和实验技能。

园艺类专业主要培养学生的园艺栽培与管理能力。

学生将学习园艺植物生理学、园林植物育种、园艺设施与技术等课程,了解园艺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和栽培管理技术,培养园艺设计与管理能力。

植物保护类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植物病虫害防治能力。

学生将学习植物病理学、植物病虫害防治学、农药学等课程,了解植物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培养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与管理能力。

农艺教育类专业主要培养农艺教师和农艺技术推广人才。

学生将学习农业教育学、农作物栽培学、农业推广学等课程,掌握农业教育和技术推广的理论与方法,培养农艺教学和技术推广能力。

农学专业大类的学生毕业后可以在农业科研机构、农业企事业单位、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农业金融机构等领域就业。

他们可以从事农业科研、农业生产技术推广、农业经济管理、农业教育与培训等工作。

农学专业的学生还可以选择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从事科研和教育工作。

农学专业大类涵盖了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培养具备农业科学和技术、农业经济管理、农业教育与推广等知识和能力的专业人才,为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农学专业的学生将在未来的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农业的进步与发展。

(完整版)园林植物(常见)病虫害的识别和防治方法

(完整版)园林植物(常见)病虫害的识别和防治方法

常见植物病虫害及防治常见植物病虫害及防治根据病虫害的性质和种类,将植物病害分为真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病毒性病害、线虫病害及生理性病害等。

植物虫害包括地下害虫、叶部害虫、枝干害虫和吸汁害虫。

一、真菌性病害此类病害的病原是真菌,在植物病害中发生较为普遍。

常见的种类有:(一)炭疽病类1.症状炭疽病是植物上最常见的一类病害。

主要为害寄主的叶片和新梢,可以在花、果、茎、叶柄上发生。

该病有急性型和慢性型,急性型的典型症状是初期呈暗绿色,似水烫伤状,后期呈褐色至黑褪色,然后病部腐烂。

慢性型的典型症状是病斑呈灰白色,其上生有呈轮纹状排列的黑小颗粒。

2.发病规律病原在寄主病部、病残体或土壤中越冬。

通过风雨和昆虫传播。

在高温多雨季节发病重。

通过透光性差、植株长势弱、排水不良、偏施氮肥等条件有利其发生。

不同的品种,其抗(耐)病性有差异。

3.防治措施(1)选用抗病的优良品种。

(2)加强栽培管理,培育健壮的植株,提高抗病能力。

不偏施氮肥。

注意搞好排灌系统。

(3)结合修剪,及时剪除病叶和病枝,保持良好的通风透光性。

(4)发病初期施药防治。

常用药剂有:5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5%炭特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0%炭疽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等。

(二)叶斑病类1.症状叶斑病是植物病害虫最庞杂的类群,凡是叶部产生斑点的病害均可称为叶斑病。

其主要症状是在植物的叶片上产生大小不等、形状多样、颜色多样的斑点或斑块。

有些在病斑上还会出现黑色小点。

如鱼尾葵叶斑病,杜鹃叶斑病、美人蕉叶斑病、君子兰叶斑病、苏铁白斑病、月季黑斑病等。

2.发病规律该病的病原在病残体或土中越冬。

随风雨传播。

多数在高温条件下发病重。

雨水多、雾多、露水重、连作、过度密植、通风透光不良、植株生长势弱均有利于发病。

3.防治措施(1)及时清除病叶、病残体,集中烧毁,减少病原。

(2)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植株长势,提高抗病力,进行轮作(温室内可换土),改进浇水方法,有条件者可采用滴灌,尽量避免对植株直接喷灌。

植物农学中的新型植保技术

植物农学中的新型植保技术

植物农学中的新型植保技术新型植保技术在植物农学中的应用植物农学作为一门研究植物生长、发育和利用的学科,一直以来都面临着植物病虫害对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威胁。

因此,研究人员一直致力于发展新型植保技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减少传统农药的使用。

本文将介绍几种在植物农学中的新型植保技术。

一、基因编辑技术基因编辑技术是一种能够直接修改植物基因组的技术,其主要方法是通过高效的DNA切割酶(如CRISPR/Cas9系统)来刻意地引发DNA断裂,并利用细胞自身的DNA修复机制进行修复。

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可以针对植物病虫害相关基因进行精确编辑,从而实现对农作物的抗性改良。

例如,科学家们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成功开发出了多种具有抗性的转基因作物,如抗虫害的转基因玉米和抗病害的转基因番茄。

这些转基因作物的出现,使农民们能够以更低的成本和更少的农药使用来保护农作物免受病虫害侵害。

二、生物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是指利用天然敌害生物来控制农作物病虫害的方法。

这一技术主要利用某些天敌生物对特定病虫害的亲和性或捕食性来实现病虫害防治。

与传统的化学农药不同,生物防治技术更加环保、可持续,并且不会对农作物、土壤和环境造成污染。

例如,在某些农田中引入对粘虫具有天敌作用的寄生性蜂类,就能够有效地控制粘虫的数量,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并降低农药的使用量。

此外,还有利用昆虫性信息素干扰病虫害的繁殖,以及利用细菌和真菌来阻断病原微生物的扩散等生物防治技术。

三、激素调控技术激素调控技术是利用植物自身激素在调控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来实现对病虫害的防治。

病虫害往往会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产生负面影响,而植物激素的调控能够增强植物的抗性和免疫力,从而减轻病虫害对植物的伤害。

例如,研究人员发现,脯氨酸(Pro)和茉莉酸(JA)等植物激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抗病原菌和害虫的侵袭。

因此,通过激素调控技术,可以在农作物栽培和管理过程中,适时施用激素来增强植物的抗性能力,从而达到植物病虫害防治的目的。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原理途径和措施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原理途径和措施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原理途径和措施一、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原理在自然界中,农业有害生物(包括病原微生物、害虫等)是在综合环境条件下生存和发展的。

在这种综合环境条件下,生物与生物之间通过食物的联系,结成一个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农田生态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农业有害生物本身既是一个组成成员,又受这个生态系统的制约,各个组成部分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其中任何一个组成部分发生变动,都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从而导致有害生物种类及其种群数量的消长和为害程度的变动。

农田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应用任何单一的防治措施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有害生物病虫为害的问题,尤其是单纯依靠化学防治的措施,往往只能收到暂时效果,而终将导致整个农业生态系统的破坏,引起病虫害的再猖獗,造成环境污染等。

因此,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其道理也就在这里。

综合防治,就是利用自然控制,协调运用一切适当的技术,把有害生物的种群数量控制和维持在经济受害允许水平以下,只有在预测到有害生密度超过规定的受害允许水平界限时,为了暂时减少它们的密度,才谋求化学药剂的防治措施。

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途径(一)改变生物群落的组成。

目的在于使群落中的有害生物种类和数量减少,天敌和有益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增加,从而有效的控制病虫的发生。

具体办法有两条,一是实行植物检疫,防止新有害生物的传入,限制危险性病虫有害生物的蔓延;二是引进、驯化、防治和保护天敌。

(二)恶化害虫发生为害的环境条件。

目的在于减少其发生量,提高其死亡率,从而把有害生物的发生量降低到不致于造成经济损失的程度。

实现这个任务的主要办法是采取一系列的农业栽培技术措施。

(三)提高农作物的抗性。

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增强作物本身抵抗或忍受有害生物侵害的能力,二是使作物的危险生育期与病虫害的盛发期错开,从而达到减轻或避免受害的目的,主要采取抗性育种和改进栽培技术的农业防治措施。

植物农学中的病病诊断与监测技术

植物农学中的病病诊断与监测技术

植物农学中的病病诊断与监测技术植物农学是研究农作物的种植与管理的科学。

在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中,植物遭遇各种环境因素和病害的威胁,其中病害是主要的生产限制因素之一。

准确的病病诊断和监测技术可以帮助农民及时发现病害,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保障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本文将介绍植物农学中常用的病病诊断与监测技术。

一、病害检测技术1. 目视观察法目视观察法是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病病诊断技术。

它通过直接观察植物受到的病害症状以及病原体的存在情况,来判断植物是否受到病害的侵害。

例如,当植物上出现黄叶、凋落、斑点等症状时,可以初步推测植物受到了病害的影响。

2. 病原菌培养和鉴定病原菌培养和鉴定是一种通过分离和培养病原体,然后观察其生长特性、形态结构等进行鉴定的技术。

通过此技术可以准确地确定感染植物的病原体种类,并为后续的病害防控提供依据。

3. 免疫学检测技术免疫学检测技术是一种通过检测植物体内的抗原和抗体来确定植物是否受到病害侵害的方法。

常用的免疫学检测技术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层析试验(ICA)等。

这些技术可以迅速、准确地检测植物体内的病原体或病原体感染引起的特定蛋白质,为病害的诊断提供依据。

二、病害监测技术1. 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通过卫星或飞机上携带的传感器对农田进行观测和数据采集的技术。

运用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大范围的植被信息和异常信号,如病害引起的植被异常,从而实现对农田病害的监测与预警。

2. 传感器技术传感器技术是通过安装在植物上的传感器,实时监测植物的生长状况和环境参数,包括温度、湿度、光照等。

当植物受到病害侵害时,植物的生长状态和环境参数会发生变化,通过传感器技术可以及时发现这些变化,以实现对农田病害的监测和预警。

3. 图像处理技术图像处理技术是利用计算机对获取的图像进行处理和分析的技术。

在病害监测中,通过获取植物图像,并通过图像处理技术提取图像特征,可以实现对植物病害的自动识别与定量分析。

植物农学中的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方法

植物农学中的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方法

植物农学中的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方法农业生产中,病虫害是常见的问题,给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带来了严重威胁。

本文将介绍植物农学中常见的病虫害,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方法。

一、病害1. 炭疽病:炭疽病是一种主要侵害水果作物的病害,如柑橘、苹果等。

病害初期,叶片或果实表面出现黑色小斑点,随后逐渐扩大形成深褐色或黑色坏死斑。

防治方法主要包括:选择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病害部位、喷施药剂等。

2. 病毒病:病毒病是植物中常见的病害之一,如西瓜花叶病毒病、黄瓜花叶病毒病等。

病害主要表现为叶片发黄、变形、卷曲等症状。

防治方法主要包括:选用抗病毒品种、增强植物免疫力、注意病毒源的控制、采取适当的农业措施等。

3. 灰霉病:灰霉病是一种广泛侵害蔬菜和花卉的病害。

病害主要表现为叶片和花朵上出现灰白色的霉斑,随着病害的发展,叶片或花朵会枯萎并产生黑色霉斑。

防治方法主要包括:加强通风、及时清除病害部位、喷洒杀菌剂等。

二、虫害1. 蚜虫:蚜虫是一种广泛侵害植物的害虫,它们吸食植物汁液,导致植物生长不良、叶片黄化等。

防治方法主要包括:合理使用昆虫天敌、喷施杀虫剂、采用轮作措施等。

2. 红蜘蛛:红蜘蛛是一种常见的花卉和果树害虫,它们以植物叶片为食,造成植物叶片黄化、脱落。

防治方法主要包括:增加湿度、合理使用杀虫剂、定期清洁植物叶面等。

3. 甲虫:甲虫是一种以根部为食的害虫,它们破坏植物根系,导致植物生长受阻。

防治方法主要包括:清除虫害植株、保持良好的田间排水、喷施杀虫剂等。

三、防治方法的选择在农业生产中,为了有效地防治病虫害,我们应根据具体的病虫害类型和植物的特点选择合适的防治方法。

首先,我们应选择抗病虫害的品种,提高植物的抵抗力。

其次,通过合理的田间管理,如保持适宜的耕作措施、灌溉管理和施肥方法,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此外,农民还可以选择适当的化学防治措施,如喷施杀菌剂、杀虫剂等,但必须注意使用方法和剂量,以免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田间鉴定能在植物群体和个体两个层次认识抗病 性,可以通过病害发生的系统调查,揭示植株各 发育阶段的抗病性变化,能较全面地反映出抗病 性的类型和水平。但是,田间鉴定周期长,受生 长季节限制。在田间不能接种危险性新病原或新 小种,通常也难以分别鉴定对多个病害或多个小 种的抗病性。
2、室内鉴定

农业防治或栽培管理

农业防治又称环境管理或栽培防治 其目的 是在全面分析寄主植物、病原物和环境因 素三者相互关系的基础上,运用各种农业 调控措施,压低病原物数量.提高植物抗 病性,创造有利于植物生长发育而不利于 病害发生的环境条件。

农业防治措施在病害防治过程中的地位: 大都是农田管理的基本措施,可与常规栽 培管理结合进行,不需要特殊设施。但是, 农业防治方法往往有地域局限性.单独使 用有时收效较慢,效果较低。



植物抗病性鉴定的方法很多。这些方法按 鉴定的场所区分有田间鉴定法和室内鉴定 法; 按植物材料的生育阶段或状态区分有成株 期鉴定法、苗期鉴定法和离体鉴定法; 按评价抗病性的指标区分有直接鉴定法和 间接鉴定法。
1、田间鉴定



田间鉴定在田间自然条件下进行,是最基本的抗病 性鉴定方法,通常在特设的抗病性签定圃,即病圃 (disease nursery)中实施。依初浸染菌源不同,病 圃有天然病圃与人工病圃两种类型。 自然接种法:天然病圃依靠自然菌源造成病害流行, 应设在病害常发区和老病区,并采用调节播期、加 强水肥管理等措施促进发病。 人工接种法:人工病圃需接种病原物,造成人为的 病害流行,因此多设在不受或少自然菌源干扰的地 区。
三、保持田园卫生


清除田间的病株残体,生长期拔除病株与铲除发病中心,施用净 肥以及清洗消毒农机具、工具、架材、农膜、仓库等。这些措施 都可以显著减少病原物接种体数量。彻底清除田间病株残体,集 中深埋或烧毁,能有效地减少越冬或越夏菌源数量。 拔除田间病株,摘除病叶和消灭发病中心,能阻止或延缓病害流 行。早期彻底拔除病株是防治玉米和高粱丝黑穗病、谷子白发病 等许多病害的有效措施。对于以当地菌源为主的气传病害,例如 马铃薯晚疫病、黄瓜疫病、番茄溃疡病、麦类条锈病等,人工铲 除或喷药封锁。小麦全蚀病、棉花黄萎病等土传病害,在零星发 病阶段,也应挖除病株,病穴用药剂消毒,以防止病害扩展蔓延。 摘除病株底部老叶,已用于防治油菜和蔬菜菌核病。


农作物品种的抗病性是由其抗病基因所决定 的,但抗病基因的作用只有当寄主植物与病 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相互作用,发生病害 后,通过调查发病程度才能被人们所认识。 抗病性鉴定实际上是用一定的病原物,在适 宜的发病条件下,通过比较供测品种与已知 抗病性品种的发病程度来评定供测品种的抗 病性。
植物抗病性鉴定的方法
植物病害防治
植物抗病品种的利用


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植物病害最经济、最 有效的途径。 抗病品种的防病效能很高,一旦推广使用 了抗病品种,就可以代替或减少杀菌剂的 使用,大量节省田间防治费用。因此,使 用抗病品种不仅有较高的经济效益,而且 可以避免或减轻因使用农药而造成的残毒 和环境污染问题。



利用病害发展速度较慢的品种
马铃薯晚疫病,玉米锈病、玉米丝黑穗病、
烟草和花生青枯病有成功的报道。
3、使用耐病品种

对于找不到抗病品种的,可以利用耐病品 种。
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存在的问题



结合育种工作进行遗传研究不够致使作物品种和 病原物的遗传基础不清楚,进行抗品种选育有较 大的盲目性 对作物所要培育的性状不够全面,往往只考虑丰 产性而对抗病性考虑不够,或对品质考虑不够 在抗病性方面往往只抗一种病害 ,不能兼抗几种 病害,并且抗性常不稳定 培育出好品种后要搞好良种繁育,避免品种多、 乱、杂 推广抗病品种时要考虑好品种合理布局,避免品 种单一化
一 、使用无病繁殖材料


生产和使用无病种子、苗木、种薯以及 其它繁殖材料,可以有效地防止病害传 播和压低初侵染接种体数量。 为确保无病种苗生产,必须建立无病种 子繁育制度和无病毒母本树制度。


种子生产基地需设在无病或轻病地区、并采取严格的防 病和检验措施。以马铃薯无病毒种薯生产为例,原种场 应设置在传毒蚜虫少的高海拔或高纬度地区,生长期需 经常喷药治虫防病,及时拔除病株、杂株和劣株。原种 薯供种子田繁殖用。种子田应与生产田隔离,以减少传 毒蚜虫。种子田生产的种薯供大田生产用, 商品种子应实行种子健康检验,确保种子健康水平。带 病种子需行种子处理。通常用机械筛选、风选或用盐水、 泥水漂选等方法汰除种子间混杂的菌核、菌瘿、粒线虫 虫瘿、病植物残体以及病秕籽粒。对于表面和内部带菌 的种子则需实行热力消毒或杀菌剂处理。



使用无菌肥料,禁止使用植物病残体沤肥、堆肥, 有机肥应在充分腐熟后才能使用。 消灭传毒昆虫介体和转主寄主。多种植物病毒及其 传毒昆虫介体在野生寄主上越冬或越夏,铲除田间 杂草可减少毒源。有些锈菌的转主寄主在病害循环 中起重要作用,也应当清除。 深耕深翻可将土壤表层的病原物休眠体和带菌植物 残屑掩埋到土层深处,是重要的田园卫生措施。水 稻栽秧前,捞除漂浮在水面上的菌核,对减轻纹枯 病的发生也有一定的作用。
3、离体鉴定

离体鉴定是用植物离体器官、组织或细胞作材料, 接种病原物或用毒素处理来鉴定抗病性,因而只 适用于鉴定能在器官、组织和细胞水平表达的抗 病性。

离体叶片、枝条、茎、穗等是最重要的离体材料。离体材 料需用水或培养液培养,并补充植物激素,以保持其正常 的生理状态和抗病能力。通常植物离体材料对多种病原菌 毒素的抵抗能力能代表植株抗病性,因而可利用毒素处理 代替病原菌接种。例如,玉米小斑病菌的T毒素已被用于 处理玉米离体叶段,比较叶段上水浸进出现的速度和大小, 判定其抗病性水平。另外,T毒索还用于处理离体根冠细 胞,抗病品种的细胞存活率较高。毒素和病原菌培养滤液 还用于处理植物原生质体或组培愈伤组织,筛选杭病变异 体。



灌水不当,田间湿度过高,往往是多种病害发生的重要诱因。 在地下水位高、排水不良、灌溉不当的田块,田间湿度高,结露 时间长,有利于病原真菌、细菌的繁殖和侵染,多种根病、叶病 和穗部病害严重发生。因而,水田应浅水灌溉,结合排水烤田。 旱地应作好排水防渍.排灌结合,避免大水漫灌,提倡滴灌、喷 灌和脉冲灌溉。防治瓜类和蔬菜疫病等对湿度敏感的病害,还随 高畦栽培,保持畦而干燥。 水肥管理需要结合进行。在整个作物生育期全面发挥水肥的调控 作用。水稻栽培管理过程中的“三黄三黑”控制技术,就是通过 合理灌水施肥,使之“清、秀、老、健”,达到控制病害、提高 产量的目的。
4、间接鉴定


间接鉴定是以一些生理的、生物化学的、形 态的或血清学的性状为指标来间接地测定抗 病性水平,这些性状可能与病原物侵染和抗 病性表达有一定的关系,也可能没有病理学 意义,而仅仅与抗病性水平之间有显著的相 关性。 间接鉴定是一种辅助鉴定方法,不能完全取 代各种直接鉴定方法。

以述鉴定方法中,田间鉴定是最重要的鉴定方法, 是评价其他方法鉴定结果的主要依据。为迅速、 准确、全面地评价抗病性,应提倡田间鉴定与室 内鉴定相结合,自然发病鉴定与人工接种鉴定相 结合,根据需要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发挥各种鉴 定方法的优点。



各地作物种类和自然条件不同,种植形式和耕作 方式也非常复杂,诸如轮作、间作、套种、土地 休闲和少耕免耕等具体措施对病害的发生有影响。 例如,在北方冬麦区实行小麦行间套种玉米、棉 花后,土地不翻耕,杂草丛生,有利干传毒昆虫 灰飞虱繁殖滋生、小麦丛矮病逐年加重。 辣椒间作玉米,在高温季节玉米为辣椒遮光降温, 减少了病害发生。
四、加强栽培管理

改进栽培技术、合理调节环境因素、改善立地条件、调整 播期、优化水肥管理等都是重要的农业防治措施。 播种期、播种深度和种植密度不适宜都可能诱发病害。水 稻过早播种,容易引起烂秧;棉花过早播种,出苗缓慢, 不仅根病严重,而且出苗后可能遭遇寒流降温,黑斑病发 生导致大量死苗。在小麦秆黑粉病和腥黑穗病流行地区, 冬小麦播种过晚或过深,出苗时间长,病菌侵染增多。田 间过度密植,通风透光差,湿度高,有利于叶病和茎基部 病害发生。而且密植田块易发生脱肥和例伏而加重病情。 为了减轻病害发生,提倡合理调节播种期和播种深度。合 理密植。
一、选育抗病品种
1、选育抗病品种的复杂性

病原物方面的问题; 育种方面的问题; 土传病害; 病原物致病性专化, 寄主范围狭窄的病害; 全株性病害。
2、适宜抗病育种的病害:

二、选育抗病品种的方法

引种; 系统选育; 杂交育种; 辐射育种; 基因工程。
三、植物抗病性鉴定

热力治疗和茎尖培养己用于生产无病毒种 薯和果树无病毒苗木。马铃薯茎尖生长点 部位不带有病毒,可在无菌条件下切取茎 尖0.2~0.4mm进行组织培养,得到无病毒 试管苗,再扦插扩繁,收获无病毒微型薯 用于生产。
二、建立合理的种植制度



合理的种植制度有多方面的防病作用,它既可能调节农田 生态环境,改善土壤肥力和物理性质,从而有利于作物生 长发育和有益微生物繁衍,又可能减少病原物存活,中断 病害循环。 轮作是一项古老的防病措施。实行合理的轮作制度,病原 物因缺乏寄主而迅速消亡,适于防治土壤传播的病害。 防治小麦全蚀病,可用非寄主植物轮作2~3年。用葫芦科 以外的作物轮作3年能有效地防治瓜类镰刀菌枯萎病和炭 疽病。 防治茄子黄萎病和十字花科蔬菜菌核病需行5~6年轮作, 但改种水稻后只需1年。

水肥管理与病害消长关系密切,必须提倡合理 施肥和灌水。

合理施肥就要因地制宜地科学确定肥料的种类、 数量、施肥方法和时期。
在肥料种类方面,应注意氮、磷、钾配合使 用.平衡施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