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人口高考试题
2024年高考地理真题专项复习《人口》含答案

2024年高考地理真题专项复习《人口》(2024·湖南)某学者以2010年常住人口为基础,在不考虑城乡人口迁移的条件下,测算出2020年我国乡村各年龄段常住人口数量。
下图示意2020年我国乡村常住人口的测算结果与统计结果。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人口分布)测算人口数量与统计人口数量差异最显著的年龄段及该年龄段两者数量差异形成的原因()A.15~21岁人口自然增长慢B.36~42岁人口自然增长慢C.15~21岁人口净流出量高D.36~42岁人口净流出量高2.(人口迁移的影响)图示统计人口的年龄结构可能会给乡村振兴带来的影响是()①阻碍农民增收②造成生态破坏③导致乡愁淡化④增加耕地撂荒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答案】1.C 2.D【分析】1.某年龄段测算人口数量与统计人口数量差异=该年龄段时期人口数量最大值-该年龄段时期人口数量最小值。
结合题干选项并读图分析可知,15~21岁年龄段,统计人口数量最小值为300万人左右,而同期测算人口数量最大值为900万人左右,两者数量差异约为600万人;36~42岁年龄段,测算人口数量最大值为900万人左右,同期统计人口数量最小值为500万人,两者数量差异约为400万人,故测算人口数量与统计人口数量差异最显著的年龄段为15~21岁,排除BD选项;2020年我国乡村15~21岁常住人口的测算结果大于统计结果,说明该年我国乡村存在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现象,人口净流出量高,C 正确;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根据图文材料信息无法判断2020年我国乡村人口自然增长快慢,A错误。
故选C。
2.结合上题分析可知,2020年我国乡村15~21岁人口净流出量高。
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忧伤的心情,太年轻的时候就离开家乡,对家乡的感情不深,以后乡愁会变淡,③正确;青壮年人口迁出导致乡村人才外流,劳动力不足,影响乡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增加耕地撂荒现象,④正确;农民增收的途径有外出打工、发展特色种养殖业、结合旅游开展乡村服务业、利用振兴乡村战略创业致富等,乡村青壮年人口外出务工有利于农民增收,①错误;人口迁出可缓解当地人地矛盾,有利于生态环境改善,②错误。
2020届高考人教版本地理一轮专题复习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考试测试卷

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测试卷一、单选题(共24小题)近年来,不少在城市积累了资金、习得专长的农民工,开始逆向流动、返乡创业。
这类人,被媒体称为“城归”。
据统计,近年来“城归”人数累计达到450万。
随着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有更多的“城归”返乡创业,这将给乡村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现实影响。
据此完成。
1.“城归”现象给乡村最先带来的社会效益是( ) A . 增加家庭收入,改善环境质量 B .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基础设施C . 有效解决留守儿童和老龄化问题D . 促进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低生育率陷阱是指生育率一旦下降到一定水平(总和生育率为1.5,即每个妇女生育1.5个孩子)以下,由于价值观的转变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生育率会继续不断下降,很难甚至不可能逆转。
下图为“我国近年来出生人口和生育率统计图”。
完成下列各题。
2.我国的生育率现状将对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有( ) A . 社会抚养压力减轻 B . 带动养老产业的发展C . 科技创新能力增强D . 就业压力增大3.下图是“我国某省自1949年以来的人口自然增长示意图”,其中Ⅲ阶段为预测段。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对图中人口自然增长曲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Ⅲ阶段人口数量大于Ⅲ阶段人口数量B . Ⅲ阶段人口数量持续下降C . Ⅲ阶段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人口老龄化D . 各阶段均出现劳动力不足现象读“某区域图”,图中箭头为目前正在进行的人口移动方向,回答下列各题。
4.对图中人口移动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从人口年龄结构上看以青壮年居多 B . 从人口移动形式上看以线形分散为主C . 从人口移动距离上看以长距离迁移居多D . 从人口受教育程度上看以高学历人口居多读下列有关上海外来常住人口信息图,回答下列各题。
5.关于外来常住人口的迁入对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 . 外来常住人口性别比变化对城市发展影响不大B . 外来常住人口的文化素质大大提升了上海就业队伍的整体水平C . 外来常住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是实现“健康城市”模式的主要方式D . 外来常住人口规模和增长变化情况有利于中心城区的第二产业向郊区转移“全面二孩”政策自2016年1月1日起实行,这是我国继“单独二孩”政策之后的又一次人口政策调整。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项训练:人口分布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项训练:人口分布一、选择题世界人口分布最显著的特点是不均衡性,形成了明显的人口稠密区和人口稀疏区。
目前全世界大约3/4的人口分布在5%的陆地上。
据此完成1-4题。
1.下列地区中,属于人口分布稠密区的是()A.非洲地区 B.东亚地区 C.西亚地区 D.南极地区2.在世界上,人口稀疏区往往()A.地形平坦、土壤肥沃B.深居内陆、气候湿润C.气候恶劣、远离海洋D.靠近沿海、土壤肥沃3.在热带多雨地区,人口稠密的地方不是平原,而是高原和山地。
影响的主要因素是()A.地形 B.水源 C.土壤 D.气候4.我国人口分布可以分为东南和西北疏密悬殊的两部分,东南半壁人口稠密,西北半壁人口稀疏,此界线是()A.漠河---腾冲线B.秦岭--淮河一线C.800毫米等降水量线D.黑河--腾冲线读世界人口分布示意图,完成5-6题。
5.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A.温带沿海B.热带平原C.高山高原D.寒带内陆6.位于人口稠密纬度带,但人口稀少的地区是()A.中南半岛B.刚果盆地C.阿拉伯半岛D.西欧平原下图为江苏省人口密度分布图,读图完成7-8题。
7.江苏省人口密度分布规律是()A.北部人口密度大于南部B.东部人口密度大于西部C.东南人口密度总体最大D.中部人口密度大于四周8.苏北地区农业比重较大,图中M地虽地处沿海地区,但人口密度相对较低,推测其原因最有可能是()A.地处山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B.产业转移导致环境污染相当严重C.降水较少,河流少,水资源缺乏D.多盐碱地、沼泽,农业发展不利人口分布受地形因子(海拔、坡度和起伏度等)的影响较大。
图为贵州省乌江流域人口数量变化示意图。
据此完成9-10题。
9.图中显示()A.海拔800~1400米的区域,人口数量均超过300万B.坡度小于30°的范围内,人口数量较低且变化平稳C.就起伏度而言,人口数量在100~150米区域达到峰值D.人口数量总体上随海拔、坡度和起伏度增大呈下降趋势10.海拔1000~1400米的区域人口分布较多的主要原因是()①气温较适宜②土壤较为肥沃③交通较为便利④经济较为发达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读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完成11-12题。
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新人教版) 第2部分 第1章 真题专练

真题专练(2021·山东地理)下图示意我国某地级市2007~2019年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的变化情况。
读图完成1~3题。
1.推测该市2016~2019年户籍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生育政策调整B.落户政策放宽C.医疗条件改善D.行政区划变动2.2010年后,该市常住人口变化缓慢,主要是由于当地()A.人口老龄化加剧B.GDP增长缓慢C.环境承载力下降D.产业结构优化3.该市的支柱产业是()A.采矿业B.旅游业C.制造业D.物流业答案 1.B 2.D 3.C解析第1题,户籍人口来源于当地人口的自然增长和外来人口的落户。
该市2016~2019年户籍人口每年增长大约10~20万,增长率可达5%~10%,与我国目前实际人口自然增长率不足0.6%相比明显偏高,意味着大量的户籍人口增量来自于外来人口的落户,A错。
2016年之前的户籍人口增量不大,2016年后增量明显加速,结合我国户籍管理实际情况可知,为保障可持续发展,该市实施了优惠政策刺激各类人才落户本地,选B。
医疗条件的改善和行政区划的变动对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的影响是相同的,二者人口增长的速度不会存在较大差异,C、D错。
第2题,该市常住人口数量远大于户籍人口,说明该市经济较发达,产业活动多,吸引了大量的外来劳动力。
常住人口数量的变化反映了该市产业的变化。
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时期,能吸引大量劳动力前来务工,一旦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劳动力数量可能会减少,常住人口的增速会减慢。
2010年之前,常住人口增速较快,之后明显减慢,与产业结构优化、转型关系最大,选D。
人口老龄化只是影响人口结构,对人口数量影响较小,A错;GDP是国民经济的宏观数据,是多种生产要素综合的结果,而不是要素变化的原因,B错;环境承载力是相对稳定的,并且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发展而提升,C错。
第3题,一个区域内的采矿业大多是围绕某一种矿产资源发展,结构比较单一,需要的产业工人数量不会有几百万数量级,并且目前需要的工人数量随着机械化、自动化设备升级而减少,有些城市则因资源枯竭而人口大量外迁,A错;旅游业和物流业需要的人口数量不可能如此巨大,B、D错;制造业是我国目前产业的主体,制造业的产业链长,种类多,需要的职工数量庞大,并且我国的制造业目前也处于转型期,低端制造业正陆续向高端制造、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C更符合实际情况。
2021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习题:第八、九章 人口 乡村和城镇

第八、九章人口乡村和城镇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下图为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
图中界线为著名的胡焕庸线,界线两侧人口密度有明显的差异。
据此完成第1~2题。
1.下列关于我国人口密度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有()①平原大于山区②沿海大于内陆③东北大于华北④青藏大于西北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2.珠江三角洲人口密度大的主要原因有()①自然条件好②土地面积广③开发时间早④人口自然增长快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下图示意我国东南沿海某大城市各时间段出生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读图,完成第3~4题。
3.与1970—1979年相比,影响1980—1989年出生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显著下降的主要因素是()A.生育政策B.人口迁移C.生育意愿D.医疗卫生4.该城市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是()A.人口年轻化B.流动人口过多C.人口老龄化D.人口增长过快近年来,“反向春运”成为新热潮。
“反向春运”指年轻人不回家乡过年,而是把父母和子女接到他们工作的城市过年的现象。
据此完成第5~6题。
5.“反向春运”形成的原因主要有()①社会经济发展,观念改变②老年人收入不断提高③年轻人在大城市居有定所④城乡基础设施日益完善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6.针对“反向春运”,交通运输部门应()A.加速水陆联运,优化资源配置B.提高春运票价,调控旅客人数C.加快高铁速度,缩短旅行时间D.均衡配置运力,满足出行需求2019年1月3日发布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19》称,我国人口负增长时代即将到来。
2019年1月5日发行的己亥年猪年邮票(如右图)引发了人们的遐想与议论。
据此完成第 7~8题。
7.下列叙述合理的是()①我国至2065年人口将减少到相当于1949年的规模②国家有可能出台放开三孩,并鼓励生育的政策③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将出现总量下降、占比上升的现象④我国应改革和完善退休制度,适度延长退休年龄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8.我国人口的低速增长甚至负增长对未来经济社会的影响有()①为提高国民素质与人力资本质量提供机会②导致未来消费水平和创业创新动力不断增强③制造业用工成本会进一步提高,经济的潜在产出水平受拖累④人口向城市流动减少,城市的产业水平将停止或缓慢下降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④中国传统村落,指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
专题27 人口的数量变化-2022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必刷题精练

2022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必刷题精练专题27 人口的数量变化一、单选题(2021·山东高考真题)下图示意我国某地级市2007~2019年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的变化情况。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推测该市2016~2019年户籍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生育政策调整B.落户政策放宽C.医疗条件改善D.行政区划变动2.2010年后,该市常住人口变化缓慢,主要是由于当地()A.人口老龄化加剧B.GDP增长缓慢C.环境承载力下降D.产业结构优化3.该市的支柱产业是()A.采矿业B.旅游业C.制造业D.物流业(2018·江苏高考真题)下图为“某国2017年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导致该国青壮年性别比严重失衡的因素是()A.政局动荡B.生育观念C.资源开发D.自然灾害5.该国最可能位于()A.北美B.中东C.西欧D.南美(2021·浙江高考真题)2000年到2015年,广东省劳动年龄人口増加了约2千万。
下图为该省2000年,2015年劳动年龄人口金字塔图。
完成下面小题。
6.与2000年相比,2015年该省劳动力()A.15-19岁比例增加B.平均年龄增大C.25-29岁数量减少D.男女比例失衡7.该省劳动力年龄结构的变化可能会使()A.产业结构升级B.人口迁出数量增加C.环境承载力扩大D.城乡发展差距扩大(2020·全国高考真题)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差值可以表示当地人口常年(半年以上)外出的数量。
下图显示2010年我国西部某市50岁以下各年龄组女性人数。
调查表明,该市妇女生育峰值在21—29岁。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以下时间段中,该市人口出生率最高的为()A.2001~2005年B.1991~1995年C.1981~1985年D.1971~1975年9.造成该市20~24岁年龄组人数明显偏多的原因可能是,该组人口出生期间()A.生育政策放宽B.经济发展提速C.育龄妇女较多D.生育观念转变(2019·江苏高考真题)下图为“我国某城市不同年份各年龄段人口数量占比图”。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人口的变化专题练习题(含答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人口的改变专题练习题(含答案)人口变动可分为自然变动、机械变动和社会变动。
以下是人口的改变专题练习题,请考生刚好练习。
例1 依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朝以前,中国人口始终保持在一亿之内,一般在7000万以上,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人口猛增到3亿,出现了清朝时期的人口高峰。
材料二开发边陲,推广种植高产作物番薯、玉米,中国人多食粮食少食肉的生活习惯等,都有助于极大限度地养活人口。
(1)乾隆年间的中国能否养活今日的13亿人口?为什么?(2)中国人若是有少食粮食多食肉的生活习惯,则乾隆年间的3亿人口数将会怎么改变?(3)总结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解析】本题以历史材料考查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和在历史事务中的体现。
乾隆年间虽然出现了人口的高峰,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比现在低许多,所以其并不能养活现在生产力水平下能养活的13亿人口,这是因为环境人口容量是受多种因素制约的,如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地区的开放程度、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同等。
【答案】 (1)不能;资源种类和数量少(粮食产量低),科技水平低,对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够,对外开放程度低,国外资源流入少等。
(2)人口数量削减。
(3)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地区的开放程度、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同等。
针对训练1 下图是我国部分省区的人口承载状况(实际人口密度与理论人口承载密度之比)及20世纪80年头下半期人口流向示意图。
读图,回答(1)~(3)题。
(1)图中环境人口容量最大的省区是()A.云南B.广东C.广西D.福建(2)该省区环境人口容量最大的主要缘由是()A.矿产丰富,经济发达B.耕地面积广袤,水资源丰富C.资源丰富,消费水平低D.经济发达,对外开放程度高(3)引起图中人口迁移的最主要缘由是()A.人口分布的差异B.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C.自然环境的差异D.消费水平的差异解析第(1)题,广东经济发达,是我国人口密度较大的省区之一;从图中又可以看出,该省区的人口承载水平较低,这说明该省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几个省区中最大的。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人口的数量变化专题练习(含答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人口的数量变化专题练习(含答案)人口数据对国度和地域的相关状况调查,人口状况、管理以及制定各项方针政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查字典天文网整理了人口的数质变化专题练习,请考生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2021年10月31日是70亿人口日。
结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指出:这个孩子的生日,是个叫人快乐不起来的日子,这一天,距60亿人口日不过12年零19天目前(世界)食物充足,却有10亿人每天饿着肚皮睡觉。
在日渐老龄化的中国,空巢、失独老人惹起社会的普遍关注,中国慈善总会表示,已将空巢、失独老人等列入关爱救助对象。
结合以下图,回答1~2题。
1.甲、乙、丙、丁四类国度中,粮食平安、失业压力等社会效果最严重的国度是 ()A.甲B.乙C.丙D.丁2.空巢家庭是指子女长大成人后从父母家庭中分别出去,只剩下老人独自生活的家庭。
图中空巢家庭现象最为清楚的国度是 ()A.甲B.乙C.丙D.丁【答案】 1.C 2.A【解析】第1题,结合图中的数据可以判出丙国的自然增长率最高,超越了30,人口的增长速度快,粮食平安、失业压力等社会效果就会突出。
第2题,结合图中的数据可以判别出甲国的出生率、自然增长率都很低,人口增长形式为现代型,人口老龄化突出,招致空巢家庭现象清楚。
(2021江西南昌高一检测)«中共中央关于片面深化革新假定干严重效果的决议»提出:坚持方案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促进人口临时平衡开展。
以下图表示江西省重新中国成立初期至古人口自然增长轨迹表示图,X表示初期,Y表示末期。
读图完成3~4题。
3.以下有关图中人口变化的描画正确的选项是 ()A.I阶段人口老龄化效果突出B.O拐点出现是受政策要素影响C.Ⅱ阶段会出现休息力严重充足D.从X到Y,人口自然增长速度不时加快【答案】 B【解析】 I阶段出生率在不时上升,死亡率那么在不时下降,人口增长的速度处于减速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一轮复习人口高考试题
【2019全国卷I】户籍人口是指依法在某地公安户籍管理机关登记了户口在人口,常住人口是指实际居住在某地一定时间(半年以上)的人口。
图1示意近十年来我国某直辖市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数量变化,据此完成4~5题。
4.根据图示资料推测,近十年来该直辖市
A.外来务工人口多于外出务工人口B.老年人口比例逐年下降
C.劳动力需求数量增加D.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增加
5.该直辖市是
A.北京市B.天津市C.上海市D.重庆市
【答案】4.C 5.D
【解析】
4、首先弄清楚概念。
根据材料可知,户籍人口是指具有该行政区域户籍的人口,包括实际在住和流出的;常住人口是指一个行政区域内实际居住的人口,既包括有户籍且实际在住的,也包括无户籍但实际在住的,即“外来人口”。
据图可知,该直辖市户籍人口多于常住人口,说明外来务工人员少于外出务工人员,A错;材料信息无法推断老年人口变化,B错;有图可知,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数量差距略有缩小,说明人口迁出回落,劳动力需求数量有所增加,C对;图中只给了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都涉及到人口机械增长,故无法判断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变化,D错。
故选C。
5.北京、天津、上海三个直辖市均位于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为人口的迁入区,常住人口数量大于户籍人口数量,而重庆市为人口迁出区,户籍人口数量大于常住人口数量。
故选D。
【2019海南卷】常住人口是指居住在某地一定时间(半年以上)的人口。
安徽省2019年常住人口达6254.8万人,比上年增加59.3万人。
2019—2019年安徽省常住人口年增长率如图2所示,同期该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0.6%—0.7%。
据此完成10~11题。
10.2019年和2019年该省常住人口大量减少,表明该省当年
A.外出求学人数剧增B.外出务工人员激增
C.外出旅游人数剧增D.外来务工人员剧减
11.2019年后该省
A.人口出生率大幅提高B.劳动力缺口逐渐缩小
C.人口回流现象渐明显D.老龄化问题得到解决
【答案】10.B 11.C
【解析】
10.安徽省地处我国中部经济地带,经济欠发达,大量人口外出务工,从而导致人口大量减少, 故B正确,D错误。
我国招生是有计划进行的,不会在某年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外出旅游不会改变居民常住人口的身份,故A、C错误。
11.考查安徽省2019年以来的常住人口变化特征,容易题。
2019年后安徽省常住人口增长率稳定在0.7%以上,但“该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0.6%-0.7%”,需要省外人口的迁入来补足两者的差距,C选项正确,排除A选项。
安徽省是否存在劳动力缺口(实际上不大可能)及老龄化问题,是无法从图文信息中得到依据的,排除B、D选项。
【2019江苏卷】图7为“某国2019年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
读图回答13~14题。
13.导致该国青壮年性别比严重失衡的因素是
A.政局动荡B.生育观念
C.产业结构D.自然灾害
14.该国最可能位于
A.北美B.西亚C.西欧D.南美
【答案】13.C 14.B
【解析】
13.读图可知,该国20—55岁之间人口中,男性人口比重远大于女性人口,其他阶段的男女人口性别比相差不大,最可能是因为该地区的产业发展需要大量的年轻劳动力,所以导致该国青壮年性别比严重失衡的原因是产业结构,故C项正确。
政局动荡会导致人口大量外迁,并不会出现男女比例失衡的问题,A项错误;只是青壮年的性别比差距大,其他年龄段差距并不大,不是因为生育观念,B项错误;自然灾害不会导致性别比严重失衡,D项错误。
14.西亚由于石油产业发达,开发石油需要大量的男性青壮年劳动力,所以吸引其他国家的劳动力迁入,导致男女性别比差距较大,故B项正确。
北美、西欧经济发达,老年人口比重会比较高,图中所示地区老年人口比重并不高,A、C项错误;南美经济发展水平低,不会吸引大量青壮年迁入,D项错误。
【点睛】此题组第2问很容易在西欧和北美之间选择错误答案,北美和西欧经济发达,迁入人口较多,但是这些地区迁入人口并不是只以青壮年男性为主,而是各个年龄段的人口都比较多。
【2019天津卷】13.(20分)度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攀枝花市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随着矿产资源的开发,由乡村发展起来的工业城市。
(3)据图11中信息,概括攀枝花市人口分布的两个特点。
(6分)
【答案】
(3)特点:人口密度差异大(人口分布不均);1965年后迁入人口主要分布在东区和西区,其他区域迁入人口少。
【解析】(3)攀枝花市人口分布的两个特点可从图中直接读取,注意整体总结及迁入集中地的说明。
读图可知,东区和西区迁入人口主要分布在东区和西区,其他区域迁入人口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