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人口问题 专题复习

合集下载

2024年高考地理真题专项复习《人口》含答案

2024年高考地理真题专项复习《人口》含答案

2024年高考地理真题专项复习《人口》(2024·湖南)某学者以2010年常住人口为基础,在不考虑城乡人口迁移的条件下,测算出2020年我国乡村各年龄段常住人口数量。

下图示意2020年我国乡村常住人口的测算结果与统计结果。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人口分布)测算人口数量与统计人口数量差异最显著的年龄段及该年龄段两者数量差异形成的原因()A.15~21岁人口自然增长慢B.36~42岁人口自然增长慢C.15~21岁人口净流出量高D.36~42岁人口净流出量高2.(人口迁移的影响)图示统计人口的年龄结构可能会给乡村振兴带来的影响是()①阻碍农民增收②造成生态破坏③导致乡愁淡化④增加耕地撂荒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答案】1.C 2.D【分析】1.某年龄段测算人口数量与统计人口数量差异=该年龄段时期人口数量最大值-该年龄段时期人口数量最小值。

结合题干选项并读图分析可知,15~21岁年龄段,统计人口数量最小值为300万人左右,而同期测算人口数量最大值为900万人左右,两者数量差异约为600万人;36~42岁年龄段,测算人口数量最大值为900万人左右,同期统计人口数量最小值为500万人,两者数量差异约为400万人,故测算人口数量与统计人口数量差异最显著的年龄段为15~21岁,排除BD选项;2020年我国乡村15~21岁常住人口的测算结果大于统计结果,说明该年我国乡村存在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现象,人口净流出量高,C 正确;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根据图文材料信息无法判断2020年我国乡村人口自然增长快慢,A错误。

故选C。

2.结合上题分析可知,2020年我国乡村15~21岁人口净流出量高。

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忧伤的心情,太年轻的时候就离开家乡,对家乡的感情不深,以后乡愁会变淡,③正确;青壮年人口迁出导致乡村人才外流,劳动力不足,影响乡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增加耕地撂荒现象,④正确;农民增收的途径有外出打工、发展特色种养殖业、结合旅游开展乡村服务业、利用振兴乡村战略创业致富等,乡村青壮年人口外出务工有利于农民增收,①错误;人口迁出可缓解当地人地矛盾,有利于生态环境改善,②错误。

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中国人口新样态+课件

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中国人口新样态+课件

(2023年山东卷)我国地级市一般由市辖区和 其他县级行政区组成。图示意我国某地级市 2010年和2020年的常住人口数量。该市的常住 人口变化状况在全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完成 下面小题。
当今影响人口迁移的最主要的因素是经济因素,因 此具有类似常住人口变化状况的地级市,一般具有 相似的经济发展趋势,B正确,ACD错误,故选B。
中国人口新样态
关注人口问题 共建美好家园
2024年2月2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 2023年国民经济运行数据,中国人口数 量出现新中国成立以来,连续2年人口 负增长,比上年末减少208万人,其中 城镇常住人口93267万人。全年出生人口 902万人,出生率为6.39‰;死亡人口 1110万人,死亡率为7.87‰;自然增长 率为-1.48‰。
2015-2022年各孩次出生规模
1971两个正好 1980只生一个 2011双独二孩 2015单独二孩 2016全面二孩 2021放开三孩
(生育政策短期略有影响,长期看生育意愿仍处于低迷。 少数民族地区没有人口生育政策限制,对多孩影响较小)
关注未来,关注人口问题
我国七次人口普查年龄结构图
年龄
2023年中国人口金字塔图
图中2000年0-14岁约为18%,65岁以上约为9%,15-64岁约为73%,总值为100%。 ③
真题重现
(2023年山东卷)我国地级市一般由市辖区和 其他县级行政区组成。图示意我国某地级市 2010年和2020年的常住人口数量。该市的常住 人口变化状况在全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完成 下面小题。
市辖区人口增 长了近20%,说 明有人口迁入
三角坐标统计图的判读技巧
2.三角坐标统计图的判读方法
(1)沿着三个坐标轴数值增大的方向画三个绿色箭头①

老高考旧教材适用2025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6人口与城市核心考点练1人口数量变化与人口问题

老高考旧教材适用2025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6人口与城市核心考点练1人口数量变化与人口问题

核心考点练1 人口数量改变与人口问题(2024·福建厦门二模)M市是我国重要的化石能源生产和加工基地。

1945年,该市人口约1000人,到1960年骤增至20万人。

下表示意该市部分年份的总人口数和城市化率。

据此完成1~2题。

1.1992~1993年,该市人口变动的缘由最可能是( )A.人口自然增长B.行政区划变动C.自然资源开发D.产业结构调整2.2010~2024年,该市( )A.城市人口增长8.89%B.第一产业产值明显下降C.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D.第三产业成为主导产业(2024·陕西汉中二模)各地高考人数的改变在肯定程度上能体现我国人口的变动。

下图示意第六、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各省级行政区人口占全国人口(全国人口指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比重增减改变,以及与2011年相比,2024年各省高考报名人数占全国报考人数比重增减改变(注:香港特殊行政区、澳门特殊行政区和台湾省数据暂缺)。

据此完成3~5题。

3.与2011年相比,2024年高考报名人数占比增减幅度最大的省级行政中心是( )A.河南B.江苏C.贵州D.广东4.与该省2024年高考报名人数相关性最大的是该省( )A. 2024年人口总数B. 2003年前后人口迁移数C.经济发展水平D. 2003年前后诞生人口数5.若全国高考人数改变状况与该省相像,则可能导致( )A.教化机构发展萎缩B.男女性别比失衡C.学生高考压力增大D.人口老龄化缓解(2024·新疆二模)依据国家统计局定义,以家庭成员关系为主,居住在一处共同生活的人口,组成一个家庭户。

依据家庭中的代际人口结构,可以把家庭户分为一代户、二代户、三代及以上户等不同立户模式。

下图示意我国最近三次人口普查中家庭户改变状况,三次人口普查均发觉30~34岁年龄段比20~24岁年龄段的一代户比例低。

2025年高考地理复习热搜题速递之人口与城镇(2024年7月)

2025年高考地理复习热搜题速递之人口与城镇(2024年7月)

2025年高考地理复习热搜题速递之人口与城镇(2024年7月)一.选择题(共16小题)人口分布基尼系数是衡量区域人口分布集中程度的指标,其数值范围从0到1,越接近0表示人口分布越均衡,越接近1表示人口分布越集中。

读表,回答第1﹣1题。

表2000﹣2020年各区域人口分布基尼系数变化2000年2010年2020年全国0.7110.7180.735胡焕庸线两侧东南半壁0.5170.5340.566西北半壁0.7540.7480.7521.2000﹣2020年,我国人口()A.空间分布状况趋于均衡B.集中分布在胡焕庸线的西北半壁C.空间集中趋势更加明显D.胡焕庸线两侧集中程度持续提高2.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结构升级,粤西农村流动人口返乡回流现象逐渐显现,回流人口主要向市辖区和经济强县县城集聚,据此完成问题。

导致粤西地区某些市县出现人口回流现象的主要拉力是()A.高龄劳动力返乡养老B.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入C.乡村振兴就业岗位增多D.教育医疗卫生水平提高3.该地区南部人口密度相对较高,这主要是由于南部()①气温较适宜②位于平原地带③开发历史较长④经济相对发达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都安瑶族自治县(以下简称都安县)位于广西北部,县域石山面积占总面积的89%。

2003年都安县在全广西率先实施扶贫生态移民试点,建立了依托城镇、工业园区的安置模式。

二十年来,该县采用分批次、分阶段的模式推行生态移民。

随着移民规模的扩大,当地在县城、中心镇建设移民新村,现已成功脱贫。

如图示意都安县城某大型移民新村的位置。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早期,都安县优先进行生态移民试点地区的特征为()A.交通条件较好B.居民技能较低C.生活环境恶劣D.搬迁意愿较低5.与一次性生态移民相比,分阶段推行生态移民的最主要原因是()A.减轻人地矛盾B.缓解财政压力C.减轻运输压力D.缓解就业压力20世纪60年代,东京高速发展,大城市病突出。

高考地理《人口》练习题含答案

高考地理《人口》练习题含答案

高考地理《人口》练习题含答案一、选择题[2023·广州高三一模]下面图甲示意陕西省1月平均气温、部分城市年均降水量图,图乙示意陕西省人口密度分布。

据此回答1~2题。

1.与①地区人口密度关联较小的因素最可能是()A.地形B.矿产资源C.科技水平D.对外开放程度2.为增加②地区人口容量,应采取的措施是()①大规模开采煤炭资源②提高地表植被覆盖率③合理利用水资源④陡坡开荒,多种小麦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2023·福建南平联考]生育更替水平是指同一批妇女生育子女的数量恰好能替代她们本身以及她们伴侣的人口更替水平。

少子化是指生育率长期处于生育更替水平以下的状态。

下图示意日本出生人数和总和生育率(妇女在育龄期间,每个妇女平均生育的子女数)的变化。

据此完成3~5题。

3.日本初次出现少子化现象是在20世纪()A.60年代B.70年代C.80年代D.90年代4.日本出现少子化问题主要是由于()A.政府实施生育限制B.经济发展比较落后C.生育观念发生转变D.育龄妇女比重太低5.日本政府为解决少子化问题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是()A.鼓励国外人口迁入B.实施生育激励政策C.提高人口受教育水平D.健全养老保障体系常住人口是指在某地实际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一般包括户籍人口和外来常住人口。

下图为2011~2020年上海市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同比(比上一年度)增长率统计图。

据此完成6~7题。

6.2011~2019年上海市()A.户籍人口减少B.人口总量下降C.常住人口减少D.人口迁入趋缓7.造成该时段上海市户籍人口占常住人口比例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人口政策变化B.产业转型升级C.城区面积扩大D.人口自然增长慢[2023·全国甲卷]技术进步对人口分布有重要影响。

研究表明,1790~1870年,随着蒸汽机等技术的应用,美国人口更加趋向临河分布;1870年后随着电力、机械等技术进步,美国的用水来源结构随之变化,河流对人口分布的重要性相对减弱。

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备考 学案:人口问题

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备考 学案:人口问题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备考学案:人口问题前言:①从命题趋势看,命题者常以某小区域或某城市的人口数量变化为切入点,探究人口现象产生的原因。

考试重点是人口统计图表的判读。

②考核能力要求是判读人口统计图表,解读图表信息,展开人文要素之间的逻辑推理。

③因此,在复习中首先是理解人口相关概念,其次要发挥数学计算能力,从量的增减,量的变化趋势、量的变化率,到极值意义等方面思考问题。

再次是强化图表解读训练,在训练中提升解题能力。

一、人口基础概念1.人口增长模式①人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

人口的增长要同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

社会生产力水平深刻影响着人口数量的变化。

人口增长模式决定于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三者的关系。

②3种人口增长模式a原始型:出生率、死亡率均在3%右右。

自然增长率<1%b传统型:出生率3%左右,死亡率在1%以上,自然增长率在2%左右。

c现代型:出生率、死亡率均在1%左右。

自然增长率<1%,接近0,甚至负值。

④相关计算a自然增长率= 出生率- 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内出生人数-年内死亡人数)/年平均人数×100%b人口增长率=自然增长率十迁移率(机械增长率)c机械增长率=迁入率-迁出率。

当人口增长率(自然+机械)>0,人口净增长。

d2021年中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公布,中国人口共14.1178亿人,与2010年的133972万人相比,增加了7206万人,增长5.38%;年平均增长率为0.53%。

e几个国家的人口参数美国:美国是世界第三大人口大国,美国2022总人口数为 3.349亿人,美国的人口增长率为0.59%,而且每年有将近100万人口迁入。

俄罗斯:总人口1.46亿人。

人口增长率-0.72%日本:1.257亿人,人口增长率-0.3%印度:14.07088亿人,人口增长率0.99%巴基斯坦:2.29亿人,人口增长率2%越南:9733.86万人,人口增长率0.9%韩国:5106.9万人,人口增长率0.5%巴西:2.16亿人,人囗增长率0.72%2.人口老龄化①区域人口老龄化: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10%,或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7%。

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 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

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 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

科技发展水平
人口的生活和 文化消费水平
决定开发数量 决定消耗数量
资 最主要 人口合 源 的因素 理容量
M县在制定县域内精准扶贫方案时,规划将某个村实行生态搬迁。读图,回答1~2 题。
1.考虑环境承载力等因素,该村最适宜选址在
√A.甲
B.乙
C.丙
D.丁
2.搬迁后,该村适宜重点开展的生产经营活动是
A.开采矿山
的人口空间分布曲线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人口密度最大值的分布区在
√A.渭河平原
C.汉水谷地
B.秦岭 D.大巴山
2.影响秦巴山区109°E经线上人口空间分布差异的
主要因素是
A.纬度位置
B.城镇分布
C.海陆位置
√D.地形起伏
叙利亚位于亚洲西部、地中海东岸,地中海沿岸为降水较多的平原。近年来,叙 利亚国内矛盾激化,政局动荡。下图示意1950~2020年叙利亚总人口数变化情况。据 此完成3~4题。
12345678
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和平区常住人口小于户籍人口,表明该区经济落后,以人 口迁出为主,商业、服务业欠发达,A错误。 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大小与人口的多少无关,B错误。 材料中没有给出河北区和南开区的人口合理容量数值,无法判断是否达到人口 合理容量,C错误。 西青区户籍人口远远少于常住人口,表明外来人口数量多,导致常住人口与户 籍人口差异大,D正确。
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和 金融贸易区
中国人口分布空间地带性:
“胡焕庸线”(我国人口分界线)
稀疏
稠密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
地形
平原和低地 高山和高原
气候
气温 降水
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案例

高考地理《人口迁移》经典题型含答案

高考地理《人口迁移》经典题型含答案

高考地理《人口迁移》经典题型含答案选择题[2024·辽宁三模]据统计,2023年末,吉林省人口跨省净迁入4.34万人,实现自2011年以来的人口净迁入,并保持增长势头。

据此完成1~2题。

1.2023年吉林省实现人口净迁入,说明该省份()A.高等教育领先,科技人才众多B.营商环境改善,产业集聚发展C.旅游景点多样,吸引人们迁居D.夏季凉爽宜人,生活环境良好答案:B解析:人口迁移的主要动因是就业,一直以来吉林省便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先的省份,也是旅游资源丰富的省份,夏季的凉爽更具有长期性,A、C、D错误,唯有近年来营商环境的改善,产业的集聚发展,就业机会的增多,才能够吸引人口的迁入,B正确。

故选B。

2.吉林省人口拉力最大的城市可能是()A.长春市B.吉林市C.辽源市D.延吉市答案:A解析:长春市是吉林省省会,聚集了全省优质的生产要素,基础设施完善,服务水平高,人口拉力最大。

B、C、D错误,A正确。

故选A。

[2024·辽宁辽阳模拟预测]流动人口在进入首次流入地后,会进一步在不同流入地、同一流入地的不同空间之间流动。

下图示意我国流动人口初次流动阶段和当前流动阶段空间流向。

据此完成3~4题。

3.图中丁表示的地区是()A.东部地区B.中部地区C.西部地区D.东北地区答案:C解析:读图可知,甲地在初次流动和当前流动阶段,均是最大的流入地,推断甲地应具有优越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人口迁移的吸引力较大,我国四大区域中,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应为甲地;乙地初次流动流入(0.5)略大于流出(0.3),当前人口净流出(0.9),总体人口流动少,且乙地人口少量流入甲地,推测乙地经济衰退,为我国东北地区;丙地流动人口多,初次流动,主要流入甲地(初次流动35.1、当前流动36.5),同时发生本地流动(初次流动7.5、当前流动5.4),根据我国四个区域的分布,丙地距离甲地东部地区相对较近,因此为中部地区;丁地为人口净流出区(初次19.6+0.3、当前流动19.3),但是流动人口的量小于丙地,推测其为西部地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人口问题概况(主要方式与内容)1、由于人口过度增长带来的人均耕地、人均资源、人均粮食、人均能源、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及人均收入、人均住房面积等不断下降及解决措施。

其中以中国和印度等亚、非、拉发展中国家表现最为突出。

2、由于人口零及负增长带来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包括老龄化的形成机制,对社会福利制度的影响,劳力的短缺,社会伦理观念的转化,以及政府相应的政策等。

其中以西欧,北欧,北美诸国表现比较突出。

3、与人口结构有关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如人口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学历结构、就业结构、城乡结构等,与现实密切相关的就业结构,与人口增长相关的是年龄结构,与未来发展相关的是学历结构。

4、农村地区由于人口过度增长带来的过度开垦,森林草场破坏、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河湖淤塞等相关的生态问题。

以及农村年轻劳力外出打工造成的劳力短缺问题。

农村剩余劳力大量拥入城市(即城市化过程),民工的盲目流动带来的交通紧张、社会治安变差,住房紧张及其它社会问题。

5、国际人口迁移过程中带来的交化交流,种族问题,以及对迁入地经济繁荣的促进,社会环境的破坏等问题。

尤其要注意国际人口迁移的原因、特点、路线及后果。

二、人口再生产类型(增长模式)判断1、影响人口再生产类型地区差异的因素:(1)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归根结底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是形成人口再生产类型差异的根本原因。

(2)年龄构成因素:人口年龄结构对人口再生产影响很大。

现在人口年龄结构是过去出生率和死亡率的状况形成的,而现在的人口年龄结构又将影响以后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

因此,从人口年龄结构分析人口再生产状况至关重要。

(3)社会因素:如家庭文化、生育观念、生育政策等。

2、人口再生产类型:综合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将人口增长过程分为三种类型,工业革命以前为“高高低”模式,工业革命到二战结束,为“高低高”的过渡模式,二战后发达国家进入“三低”型,人口缓慢增长,甚至负增长。

3、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差异工业革命以前全世界都是高高低模式,所以人口增长缓慢,工业革命到二战结束,发达国家为“高低高”模式,世界人口增长加速,二战后发达国家进入“三低”型,广大发展中国家进入“高低高”模式,世界人口快速增长。

4、中国人口增长模式新中国成立前为“高高低”模式,新中国成立后进入快速增长的“高低高”模式,目前为增长下降的“高低高”模式,接近“三低”模式。

例1:下图是世界某三个区域的人口统计图,回答(1)~(3)题。

(1)A所表示的区域最有可能位于A.北美 B.欧洲两部 C.澳大利亚 D.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答案:D点拨:A所表示的区域人口出生率很高,死亡率也较高,出生率很高,为发展中国家。

(2)影响B区域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主要因素包括A.经济发展水平很高 B.人口受教育水平很高C.人们的生育意愿较低 D.医疗卫生条件不断进步答案:D点拨:B区域人口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主要原因是医疗卫生条件不断进步,死亡率下降,但出生率很高,反映了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人们仍然用增加人口手段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3)C区域主要的人口问题是A.新增人口过多 B.老年人口多C.劳动力素质低 D.劳动力过剩答案:B点拨:C区域出生率、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更低,为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或地区,出生人口少,劳动力不足,人口年龄结构为老龄化。

例2:下图为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图,读图完成(1)~(3)题。

(1)③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约为A.1%B.1.5%C.4%D.3%答案:B点拨: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2)④国目前人口增长属于下列哪一阶段A.原始低增长阶段B.加速增长阶段C.增长减缓阶段D.低速增长阶段答案:A点拨:④国目前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很高,故人口增长处于原始低增长阶段。

(3)缓解①国人口问题的主要途径是A.开发劳务市场B.实行计划生育C.鼓励生育和适当移民D.加大教育投入答案:C点拨:①国人口再生产处于“三低”阶段,并且为负增长,劳动力短缺,所以应采取鼓励生育和适当移民政策,解决目前存在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例题3:下图为M、N两国一定时期内出生率和死亡率曲线图,据图回答(1)~(2)题。

(1)M、N两国属于A.M发达国家、N发达国家 B.M发达国家、N 发展中国家C.M发展中国家、N发达国家 D.M发展中国家、N发展中国家答案:C点拨:图中表示的时期为工业革命到二战结束,人口转变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发展,人口死亡率首先下降,人口增长类型由“高高低”进入“高低高”的过度类型,之后,出生率也下降,自然增长率不断下降,到二战结束,发达国家基本进入“三低”型。

1950年前后,发展中国家人口死亡率才开始下降,人口增长类型由“高高低”进入“高低高”的过度类型。

所以,M发展中国家、N发达国家。

(2)判断关于两国的说法正确的是A.M、N两国人口增长模式同步变化B.M国比N国人口增长模式改变的年代早C.M国人口模式转变后,国内人口迁移以农村迁往城市为主D.N国人口模式的转变过程中,城市普遍出现了逆城市化答案:C点拨:M、N两国人口增长模式不是同步进行的,发达国家改变早。

M国人口模式转变后,进入高增长阶段,农村人口增长快,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国内人口迁移以农村迁往城市为主。

N国人口模式的转变过程中,指由“高高低”进入“高低高”的过程,正在进行工业化和城市化,没有普遍出现逆城市化。

1.人口年龄结构(年轻型、成年型、老年型)。

老龄化社会指60岁以上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重超过10%,或65岁以上人口超过7%的社会。

2.人口性别结构。

人口的性别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两性人口数量的比例关系,它通常由性别比这个指标加以度量;性别比为平均每100名女性所对应的男性人口的数量。

常用年龄性别结构图来表示,图中底部横坐标标出各年龄组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数的百分比,纵坐标是各年龄组的年龄,一般按男左女右绘图。

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的不同侧重点:①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问题:人口老龄化严重,劳动力短缺,制约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

措施:鼓励生育,接纳移民。

②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老龄化:问题:人口老龄化,青壮年负担过重以及赡养众多孤寡病残老人。

措施:关心照顾老人,建立社会保障、完善社会服务体系。

例题1:下图为《中国、法国和肯尼亚三国人口增长模式图(1990年)》,自左向右国家排列顺序正确的是A.肯尼亚、中国和法国B.中国、肯尼亚和法国C.法国、中国和肯尼亚D.肯尼亚、法国和中国答案:A 点拨:非洲国家人口出生率高,年轻人口最多,人口年龄结构表现为典型金字塔形状,中国由于上世纪70年代开始采取计划生育的人口政策,出生率、死亡率都下降,处于增长率下降的过渡型阶段,低年龄段人口减少,中青年人口多,法国为三低型增长模式,老龄化严重。

例题2:人口年龄结构是指不同年龄人口的数量比例关系。

读下图回答(1)~(2)题。

(1)2000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为A.5%左右B.7%~8%C.8%~9%D.10%以上答案:D点拨:将60岁以上人口比例包括男和女加在一起,超过10%以上。

(2)目前,中国是世界上唯一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发展中国家。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我国将面临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总量过多的双重压力B.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大,使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特别是在农村C.放松计划生育的限制是解决我国老龄化问题的主要途径D.“未富先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实力还比较薄弱答案:C点拨:我国处于生育年龄的人口很多,人口基数大,每年出生人口绝对数量很大,必须继续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1、影响人口迁移的原因:不同地区的人口和生活资料在数量上的不平衡,地区的生存环境很大的差别,产生迁移的吸引力(拉力)和排斥力(推力)。

2、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1)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形、淡水、资源等。

(2)社会经济因素;①经济因素:目前为主导因素。

动力是追求好的生活条件和就业机会,收入高等。

②政治因素:战争、政治难民。

③社会文化因素:外出求学、宗教与种族等。

④生态环境因素:自然灾害、环境污染、海平面上升引起沿海淹没。

3、中国人口迁移(1)我国人口迁移分几个阶段,迁移方向、成因是什么?分三个阶段,历史上,由黄河流域到长江和珠江流域,原因主要是北方战争、自然灾害;清朝到新中国成立为近代,从黄河流域到西北和东北,主要原因还是战争、自然灾害;建国后前期,迁移方向是从东部尤其是城市到西部边疆地区,主要成因是国家政策和国家组织迁移;改革开放后,从中西部落后地区到东部发达地区和城市,主要成因是东西差距和城乡差距大。

(2)我国从建国到现在人口迁移的方向有什么变化?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人口主要是从东部向西部迁移,这主要是受国家政策影响,开发边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沿海经济的开放,大量人口涌向沿海地区,呈现出“孔雀东南飞”的人口迁移模式。

(3)目前(改革开放后)我国人口迁移的原因:城乡收入差距大;地区之间经济差距大;国家政策允许人口流动;我国人口众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多。

(4)人口迁移影响: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影响:获取足够的劳动力,有利于当地资源的开发,但可能给城市环境造成影响。

对迁出地影响:加强与外界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流,有利于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有利于增加收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但也造成了人才和劳动力外流。

4、世界人口迁移二战结束前,主要从亚洲、欧洲、非洲等旧大陆到美洲、大洋洲等新大陆;二战结束后,主要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和中东产油国。

欧洲由人口迁出国成为人口迁入国家;北美(美国和加拿大)和大洋洲一直是人口迁入国家;亚洲和非洲一直是人口迁出国家;拉丁美洲由人口迁入变为迁出。

5、人口迁移对世界各地的发展有什么影响?人口迁移促进一个地区的人类文明的发展。

如:新航路开辟后,大量的欧洲人迁往美洲,带去了大量的现代文明和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带动了美洲的发展。

人类文明相对发达的地区在生活水平,社会环境的方面都相对发达,稳定。

因此吸引着人口的大量迁入。

如:明末清初及1840年鸦片战争时,因战乱饥荒等问题,大批人口迁入上海及海外。

人口迁移有时也会给一个地区带来负面的影响。

如:欧洲人到美洲后进行罪恶的奴隶交易,使美洲损失了大约5000-6000万人口。

例题1:19世纪,黄河下游连年遭灾,清朝政府却依旧禁关,破产农民不顾禁令,成千上万的冒着被惩罚危险,“闯”入东北,此为“闯关东”来历。

到1985年,山东农村经济大发展,超过了黑龙江,由此导致人口迁移方向在两者之间完全反转。

见图方向变化。

据此回答:(1)图中人口迁移变化的主导因素是A.政治因素 B.自然灾害 C.经济因素 D.地形土壤答案:C点拨:“闯关东”是由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民被生计所迫到东北地区寻找生活出路,而目前山东地区经济发展,又吸引了东北地区人们迁移到山东,所以,导致图中人口迁移变化的主导因素是经济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