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看不厌“石瓢”壶

合集下载

漫谈石瓢壶

漫谈石瓢壶
石 瓢 之款 式 非 一 致 , 各 种款式 又各 有讲 究 , 虽 绿肥 红瘦 , 但
形 由上而下 , 即 口沿 至 下 部 之 过 渡 尤 其 关 键 。 自 口沿 到 下 部 的 三分之二处为直线 , 忌太鼓 、 虚肥 , 愈挺愈佳 , 此 为 石 瓢 之 骨 力 所 在, 应 显 硬 骨 凌 霄 之 意 。底 部 到 壶 墙 的 线 条 应 自底 部 中 心 往 外
整 体 要 求 盖 面 平 而 挺 。最 忌 中 间 显 隆 起 状 。盖 之 关 键 还 在 于 盖面到盖沿的线条过渡 , 必须 呈 自上 而 下 之 缓 缓 走 势 , 如 此 则
能 显 出 一个 压 字 。 三 、身 筒
身筒外观整体形 制为 一几何 三角 形 ( 亦有 人字称 谓者 ) , 此
漫 谈 石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壶
李 文君
摘要: 石瓢造 型简练, 古 朴 大方 , 端庄 稳 重 , 刚 中有 劲 , 敦 实调 和 , 它 以 多个 三 角 形 构 图 , 边 角 转折 锋 芒 毕 露 , 予人 犀 利 畅 快 之 感 。 壶 的
体形, 以 两条 抛 物 线 结合 而 成 , 一 条 从 口到 底 的转 角 处 , 一 条 是 底 中心 到 底 的转 角 处 。
关键词 : 石瓢 壶; 造 型
中 图分 类 号 : J 5 2 8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2 0 9 5 —4 1 1 5 ( 2 o 1 4 ) 0 8 ~2 l O 一1
紫 砂 石 瓢 壶 是 紫 砂 壶 传 统 造 型 中 具 有 经 典 意 义 的 壶 式 。所 谓 紫砂“ 石瓢 壶 ” , 顾 名思 义 当是 坚硬 如 石 的葫芦 瓢 形 紫砂 壶 。

浅谈壶中君子《石飘壶》的艺术特色

浅谈壶中君子《石飘壶》的艺术特色
一件成功的作一样袁做壶人的所有情感 都融在这把壶里袁等着人们去细细品味袁深入地解读遥 而 后能从中体味感知袁有所收获袁就可以算的上是一件成功 的创新作品了遥
如今袁石瓢仍然长盛不衰遥 新老艺人都在重新演绎这 款雅俗共赏的经典遥 其中最有名的当推中国工艺美术大 师尧景舟嫡传弟子徐汉棠袁他的石瓢尽显景舟石瓢的神韵袁 又大胆创新袁在许多细节上作了优化袁它的壶底圆角由两 条抛物线结合而成遥 一条从口到底的转身处袁一条是底中 心至底的转角处袁 抛物线的过渡连接使壶型刚中有柔袁和 顺有劲遥 他的平盖袁中高周低袁其间有一毫米的差距曰甚至 一个桥梁钮袁他也要精心处理:桥中央最狭袁慢慢向两边延 伸袁与盖的结合处似明似暗曰桥孔是三分之二的椭圆遥 壶嘴 是直筒暗嘴袁壶把与嘴对称袁壶底三足形如围棋子袁呈等边 三角形袁称为野围棋足冶袁真是精雕细作袁工艺精湛遥
在构思一件全新的作品时袁必须抓住题材的中心点遥 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适合用在紫砂壶上袁 而做壶也 不是单纯地模仿象形的器皿袁它必须有自己的思想内涵袁 这样的壶做出来才可以说是野活冶的遥 一件成功的紫砂创 作袁是离不开大家的接受和认可的遥
石瓢壶的艺术特色在于它合于中国传统美学的易简 之道遥 其壶身大尺度地把三角形的下底袁连同壶盖尧壶钮 作了最小角度的夸大与收窄袁 在视觉上形成很强的冲击 力袁壶把犹如一人一手叉腰袁正气凛然曰壶嘴则如另一只 手臂袁指点江山袁果断决绝遥 但通过对壶身中的三角形两 条腰线的圆润过渡袁把两个底角柔化处理袁则把三角形的 尖锐冷漠转化为稳重端庄袁使柔绵中透出刚强袁强硬中显 出圆融袁所谓刚中有柔尧刚柔相济遥
60 FOSHAN CERAMICS Vol.25 No.6 渊Serial No.227冤
李彬
渊宜兴 214221冤
石瓢壶的艺术特色在于它合于中国传统美学的易简之道遥 其壶身大尺度地把三角 形的下底袁连同壶盖尧壶钮作了最小角度的夸大与收窄袁在视觉上形成很强的冲击力袁壶把 犹如一人一手叉腰袁正气凛然曰壶嘴则如另一只手臂袁指点江山袁果断决绝遥

浅谈壶中君子——《石瓢壶》的艺术特色

浅谈壶中君子——《石瓢壶》的艺术特色

尖锐冷 漠转化 为稳重端 庄 , 使柔 绵 中透 出刚强 , 强 硬 中显 出圆融 , 所谓刚 中有柔 、 刚柔相济 。

件成功的作品 。 它是一个承载了作者思想的完整载体 。
就像 有些 人通 过笔 墨诉 说一 样 ,做壶人 的所 有情 感都 融在 这
虚虚实实 、 似有若无 的三角形 。 由于三 角形 的稳定性 , 重 心下 移 , 使 石瓢 显得端 庄稳 重 , 而底 置三 足 , 形成 了一 点 虚空 , 顿使 其形神雅 致 、 舒展 挺拔 。有 人说 由几条简 洁雅 致的线条构成 的石 瓢壶有如一位翩 翩文士 、 谦谦君 子。 石瓢壶一般认 为是 由陈曼生始创 的。 他 的创作灵感来 自何处 , 有几种不 同的说法 。 一说 他在溧 阳任职期 间 , 公余 在街上遇一乞丐 , 身前放一石器 , 曼生见此物虽 污浊破 旧 .
结 语 然 .也有人 认为石 瓢的造型 就是把 葫芦截去 半截 而成 的 3
“ 瓢” , 因紫 砂 成 陶后 坚 硬 如 石 , 故 名 之 日“ 石瓢 ” 。
石瓢 壶被 紫砂 业界 称为 “ 跌 不破 ” 的款式 , 一 直 受到
在构 思一件全 新的作 品时 , 必须 抓住题 材 的中心点 。 壶友推崇 , 一代代 艺人都 以极 大的热情 制作 石瓢 , 演绎经 因为并 不是所有 的东西都适 合用在 紫砂壶 上 ,而做 壶也 典 , 使这 款雅俗共 赏的“ 壶 中君子 ” , 充 满活力 , 永葆 青春 。 不是单 纯地模仿象 形 的器皿 。 它必须 有 自己的思想 内涵 , 中 国人 圆融持 中的最高处世 哲学 .由一把石 瓢壶 展现得 这样 的壶做 出来 才可 以说 是“ 活” 的。一件 成功 的紫砂创 淋漓尽致 。 作, 是离 不开大家 的接受 和认可 的。

漫谈紫砂壶型——“石瓢壶”

漫谈紫砂壶型——“石瓢壶”

漫谈紫砂壶型——“石瓢壶”作者:周凌娜来源:《佛山陶瓷》2012年第07期摘要:紫砂茶壶款式多样,“方匪一式,圆不一相”,千姿百态,雅俗共赏。

色泽各有千秋,装饰上集文学、书画、诗歌、金石、篆刻于一体,构思新颖,题材广泛,使造型与装饰相得益彰,既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又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宜兴紫砂珍贵特点亦在于此。

关键词:紫砂壶;石瓢1 前言宜兴紫砂经数百年的传承与发展,时至今日已经十分成熟地构建了自己的文化体系,雄立于中国乃至世界陶瓷艺术之林。

宜兴的紫砂陶器举世闻名、有口皆碑,不但为宜兴赢得“中国陶都”的美誉,而且更使中国陶器在国际陶瓷艺林中大放异彩。

“石瓢”是紫砂器型中最为经典的茶壶款型之一,其经典的三角造型已深入人心,为众人所喜爱,而“石瓢”同时也传达了古代人们对几何图形的运用,东方人在审美方面的造诣,“石瓢”的经典造型将永不落后。

同时“石瓢”也是众多制壶者最爱制的壶,原先“石瓢”叫“石兆”,起初为金属“铫”,后苏东坡将金属铫改为“石兆”,这也与当时的茶道有关,相传苏东坡到宜兴蜀山,发现当地有一种紫色砂罐用来煮茶,比铜、铁器皿味道好,于是就地取材模仿金属吊子设计了一把既有“流”(壶嘴)又有“梁”(壶提)的砂陶之“铫”用来煮茶,这“铫”也就是后人所称的“东坡提梁壶”。

紫砂石铫为什么又称“石瓢”,这“铫”又改成了“瓢”呢?顾景舟先生从古文中得句“弱水三千,仅饮一瓢”,有一瓢足矣,于是“石铫”改称“石瓢”,“石瓢”一款首创于曼生十八式。

2 “石瓢壶”的艺术特征从各个部分来看“石瓢”,每一个都有其独特的艺术特点,亦有其制作规则,“石瓢”壶身呈梯形,按一定的几何形体,壶口直径为壶底直径的一半,壶嘴中心线与壶面的梯形线为平行线,壶把转折到壶下腹的线与梯形线又为平行线,这样的比例走势恰到好处。

虽然“石瓢”为平盖,但不是平如水面,应是中高周低,中间与边沿仅差1mm,粗看平整至极,细视略有高低,这就是技术处理可让眼睛的审美习惯有个变化。

壶中翘楚——紫砂石瓢

壶中翘楚——紫砂石瓢

壶中翘楚——紫砂石瓢作者:暂无来源:《金融理财》 2017年第1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一壶美味的茶汤,必然出自高品质的茶具。

而提到茶具,自然少不了历经千年传承流传至今的紫砂壶,尤其是作为紫砂茗器中经典款式的石瓢壶,更是在紫砂壶的发展历史中成为翘楚般的存在。

文本刊记者薛牧人在石瓢的发展历史中,北宋的大文豪苏轼不得不提,苏轼一生辗转南北,仕途不顺,在人生遭受坎坷时,他就把相当多的兴趣转移到了日常生活的品味上。

因政见不合,苏轼被贬官到宜兴蜀山教书,发现当地的紫色砂罐煮茶比铜、铁器皿味道好,于是他就地取材,模仿当时金属烹器,设计了一把既有“流”,又有“梁”的砂陶之“铫”用来煮茶,这“铫”就是后人说的“东坡提梁”壶,这可谓最早的紫砂“石铫”壶。

而至陈曼生、杨彭年时期,已有了很大的变化,更趋向文人化、艺术化。

待到现代,顾景舟引用古文“弱水三千,仅饮一瓢”,“石铫”应称“石瓢”,从此相沿均称石瓢壶。

那么,石瓢壶历经了从宋到今的千年衍变,又是如何成为壶中翘楚的呢?首先,石瓢壶的材质是制作茶汤的最佳器皿。

石瓢壶本属紫砂壶的一种,用紫砂壶泡茶,茶香浓郁持久。

紫砂壶嘴小、盖严,壶的内壁较粗糙,能有效地防止香气过早散失。

长久使用的紫砂茶壶,内壁挂上一层棕红色茶锈,使用时间越长,茶锈积在内壁上越多,故冲泡茶叶后茶汤越加醇郁芳馨。

长期使用的紫砂茶壶,即使不放茶,只倒入开水,仍茶香诱人,这是一般茶具所做不到的。

另外,紫砂茶壶里外都不施釉,保持微小的气孔,透气性能好,但又不透水,并具有较强的吸附力,这是一般茶壶所不能比拟的。

它能保持茶叶中芳香油遇热挥发而形成馨香,提高茶汤的晚期酸度,起到收敛和杀菌作用。

故能稍微延缓茶水的霉败变馊,所谓“盛暑越宿不馊”,道理就在这里。

再者,紫砂壶泡茶,保温时间长。

由于壶壁内部存在着许多小气泡,气泡里又充满着不流动的空气,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故紫砂壶有较好的保温性能。

用紫砂壶泡茶,提携抚握不易炙手。

子冶石瓢壶的由来

子冶石瓢壶的由来

子冶石瓢壶的由来
石瓢壶是中国古代一种小巧精美的瓷器,有“瓢形宝盒”之称,古称“酒瓢”,用于盛酒,古人常以此作为好友之间进行礼仪交流的礼物。

石瓢壶的由来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西汉时期,汉武帝刘彻在洛阳南郊建立了一座炼金术的研究所,取名为“子冶”。

王子冶研究炼金术,并让他的研究成果反映在陶瓷制作中,他创造了一种银白色的釉料,制作出来的瓷器有一种特殊的质感,可以把酒藏在其中,这就是石瓢壶。

石瓢壶在历史上被称为“子冶石瓢”,以纪念王子冶,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石瓢壶的出现,使中国陶瓷的发展走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石瓢壶也成为了中国文化中最受欢迎的瓷器之一,被誉为“釉下彩”的精品,极受收藏家的青睐。

漫谈石瓢壶

漫谈石瓢壶

漫谈石瓢壶一、石瓢壶名称的来历为官之余,陈曼生常微服淘古物于市。

一日,忽见一乞丐蹲于街角,前置一石制器皿。

曼生观其器似瓜非瓜,有柄,陈旧残缺难掩典雅古朴,底端有“元人邵氏定制瓢器”字样,大喜,取纹银二两欲买之。

乞丐窥曼生神色,料此物为宝,欲索银十两,曼生佯弃之,乞丐急,终成交。

归而清洗吗,依型绘壶,加盖、流,数易稿,终成壶式。

铭文“不肥而坚,是以永年,曼生作瓢壶铭”。

陈曼生创制时称“瓢”壶,为了强调他的紫砂铫“虽薄却坚如石”,将紫砂铫成为石铫,后人依此类推,将石铫改为石瓢。

二、慧眼识宝定制铭文石瓢壶问世以来,最初未引起人们的特别注意。

到了清代道光年间,上海有名叫瞿应绍的著名文人慧眼识宝,看中了,就派好友邓奎岛宜兴大量定制,遇有制作特别精良的,就在沪上自绘梅竹,自刻铭文,自署子冶字号。

子冶本身虽不做壶,但他在壶上署名之后,因为名气卓然,壶铭高妙,书墨篆刻有大家气度,深得时人赞誉,称之为“三绝壶”,即铭、书、篆三绝。

管阿娣子冶石瓢红泥 280cc三、形体简练朴实无华石瓢壶为什么得到子冶等诸多文人的特别看重,说明它的艺术风格与文人气质有相合之处。

我们看一看它的基本形体特征就知道了。

1)它给人的第一视觉印象是矮,是个扁壶,把造型分解成直线的话,那么水平方向的直线占主导地位,给人的感觉是平静、安定、沉稳。

尤其,左右外轮廓线由呈人字形的两条斜直线组成,与视觉中的水平线形成一个梯形,由两条倾斜直线的运动形成了以圆台为基本形态的立体效果,更加增强了这种安定、沉稳的感觉。

谈缜石瓢绿泥 150cc2)在人字形倾斜直线的下不,设计者用了一段较短的C形曲线,给人以柔和、流畅、饱满等多方面的感觉。

3)在附件的细节处理上,设计者也有独到的构思。

譬如在流的近口壶与接体出,略显微张,如果书法的起笔落笔,昂扬顿挫,具有节奏感,而节奏感能够通过视觉引起心理的愉悦。

尹杏军石瓢清水泥全手工 250cc4)在足的处理上,设计者摒弃了传统的圈足,用乳钉作鼎足,把壶体从落体面上提起,使壶体与落体面有了一个虚空间,给人以灵秀的感受。

紫砂壶经典传器系列《三》石瓢

紫砂壶经典传器系列《三》石瓢

紫砂壶经典传器系列《三》石瓢壶型解读:“石瓢”又称“石铫”,“铫”在《辞海》中解释为:“吊子,一种有柄,有流的小烹器”。

以前是金属器皿,后衍生成为陶器,最早考证在大文豪苏东坡《试院煎茶》中:“且学公家作名饮,砖炉石铫行相随”。

这时的“石铫”是指紫砂陶器。

从流传于世的“石铫”壶看,至陈曼生、杨彭年时期,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更趋向文人化、艺术化。

出土银铫苏轼的《试院煎茶》中写道“且学公家作名钦,砖炉石铫行相随。

”他被贬官到宜兴蜀山做了教书先生,发现当地的紫色砂罐煮茶味道比铜、铁器皿的味道好多了,于是他就用当地的紫色陶土照着金属铫的样子仿制了一把有壶嘴,有提梁的陶铫,这就是最早被称作“石铫”的紫砂壶。

后又被称作“东坡提梁”当然当时苏大文豪的原创石铫并没有流传下来,留下来的是一代又一代紫砂名家改良后的“东坡提梁”。

东坡提梁话题继续绕回“石铫”上,接下来是“石铫”的发展。

到了陈曼生、杨彭年时期,“石铫”不再仅仅是我们日常生活的实用器皿,而是更加的人文化,艺术化。

因为陈曼生是书画家、篆刻家,他开始在“石铫”上题字刻画。

如果说杨彭年是紫砂实用器时代的优秀手工艺大师,那么陈曼生就可以说是赋予紫砂实用器文人气和艺术境界的先驱。

“曼生石铫”主要特征是,上小下大,重心下垂,底盘很稳。

壶身呈“金字塔”式,端庄威严。

壶盖给人的感觉虽薄却很有重量感。

色泽饱满丰润,宛类紫玉,神秘高贵。

壶嘴短小却坚毅,壶把亦呈三角状,使得壶身有种“弯弓射箭”的气势。

曼生石铫曼生之后是朱石梅和瞿子冶时期。

瞿子冶是一位与砂艺契合度极高,又善于金石书画的文人。

经他的手装饰过的紫砂壶、印章及书画镌刻无不格调高雅、韵致怡人,人称“三绝壶”。

子冶石瓢则有了一些古拙柔和之美。

壶钮较之略小,壶盖略厚,身形略直,流把更加有了动态感。

加之书画的装饰,使得“子冶石瓢”古香古色,韵味十足。

子冶石铫接下来是王东石和何心舟时期。

他们的作品由浙江慈溪的玉成窑烧制,略区别于宜兴本土的紫砂,且以文人器为主,茶壶为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看不厌“石瓢”壶
作者:吴亚强
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4年第02期
摘要:爱壶的人百看不厌,做壶的人百做不腻。

“石瓢”是紫砂传统经典款式,型态雅致,舒展挺拔,端庄稳重,刚中有劲,敦实调和。

曼生铭“不肥而坚,是以永年”。

关键词:紫砂壶;石瓢;器型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5-0025-01
爱壶的人百看不厌,做壶的人百做不腻。

历代名家制作较多,但每人风格各异,各家的“石瓢”尽管面貌稍有差别,但其整体三角形、底置三足、其盖桥钮却是构成“石瓢”的基本要素,虽历经几百年还是推崇倍致,一直延续下来。

“石瓢”是紫砂传统经典款式,型态雅致,舒展挺拔,端庄稳重,刚中有劲,敦实调和。

曼生铭“不肥而坚,是以永年”。

如今,大凡以“石瓢”命名的紫砂茗壶,都是古今紫砂壶艺家的经典之作。

诸如:杨彭年与陈曼生合作弧曲的“曼生石瓢”,与瞿应绍合作直坡面的“子冶石瓢”,与朱坚合作虚盖的“石梅石瓢”,顾景舟与吴湖帆、江寒汀合作,极具现代审美的“景舟石瓢”等。

但最终万海归宗,同出一源,此款应为曼生所创十八式之一。

各家的“石瓢”尽管面貌稍有差别,但其身梯形、底置三足、其盖桥钮却是构成“石瓢”的基本要素,也是当今壶艺家给砂壶命为“石瓢”的主要依据。

弱水三千,仅饮一瓢,语出《红楼梦》第九十一回,宝玉呆了半晌,忽然大笑道:…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黛玉道:…瓢之漂水奈何?”石瓢壶是为紫砂茗器中经典款式,因为时代的变迁经多人改良,按类细分为子冶石瓢,景舟石瓢,红华石瓢,汉棠石瓢等。

苏东坡把金属“铫”改为石“铫”,这与当时的茶道有着密切的关系。

苏东坡贬官到宜兴蜀山教书,发现当地的紫色砂罐煮茶比铜、铁器皿味道好,于是他就地取材,模仿金属吊子设计了一把既有“流”(壶嘴),又有“梁”(壶提)的砂陶之“铫”用来煮茶,这“铫”也即后人所称的“东坡提梁”壶,这可谓最早的紫砂“石铫”壶。

“石瓢”最早称为“石铫”,“铫”在《辞海》中释为“吊子,一种有柄,有流的小烹器”。

“铫”从金属器皿变为陶器,最早见于北宋大学士苏轼《试院煎茶》诗:“且学公家作名钦,砖炉石铫行相随”。

从留传于世的石铫壶看,至陈曼生、杨彭年时期,已有了很大的变化,更趋向文人化、艺术化。

“曼生石铫”主要特色是上小下大,重心下垂,使用稳当,壶嘴为矮而有力的直筒形,出水畅顺,壶身呈“金字塔”式,观赏端庄。

子冶石瓢器型:筒三角、把三角、纽三角,流与身筒夹角的型,还是三角,把的三角从身筒过渡到流,形成三个三角的相互穿插,在顶上加入一个三角纽,身筒又非常稳重的撑起了两边角度对等的小三角。

确实如大亨掇球的概念,将多个圆融入了一个圆。

石瓢壶为最经典器形,主要分为子冶石瓢、景舟石瓢与汉棠石瓢。

壶身是较为明确硬朗的三角形形体,底部和腹部线条比较平滑,壶口较小,比较秀气,亭亭玉立,把形是较为明确的三角形,非常有力度且
比较张扬。

石瓢总体特征呈现三角结构,石瓢壶之间的主要差异在于:身筒三角结构的处理,以及壶底曲线的转折过度上。

给人以轻灵而稳重之感。

壶身呈梯形,曲线柔和流畅,造型浑厚朴拙。

足为钉足呈三角鼎立状支撑,给人以轻灵而稳重之感。

壶身八字造型,造成一个主视角度内的呈型表面,亦曲亦直,皆显现简朴大方的气度。

直流,简洁见力度,多为暗接处理,溶于壶身整体。

把多呈倒三角势,与壶身之型互补,形成和谐的美学效果。

平压盖,桥钮,干净利索,比例恰当,充分体现出秀巧精工为上的特点。

石瓢壶,是颇惹人喜爱的一种传统造型,很多艺人都在做,也不容易做好,点线面稍有差池,水平高下立判,一目了然。

一把石瓢壶,由纯正紫砂,全手工制成,造型美观。

艺术性较高。

壶艺泰斗”顾景舟制、吴湖帆书画相明石瓢壶,在今春北京嘉德拍卖,成交价1232万元,创下了紫砂壶市场行情的新纪录。

顾景舟的这把壶,是其1948年33岁时,在上海与吴湖帆合作完成的。

说实在话,无论是壶,还是书画,只能说是一般般,还远没达到两位大师艺术高峰期的水平。

近现代,朱石梅,顾景舟亦多制此款传世。

景舟曾于1948年同时制得五把,赠于吴湖帆、江寒汀等沪上画坛名宿。

亦有高振宇辈,制出椭圆石瓢,也算是石瓢一奇葩。

我亦偏爱此款,认为此款充分体现了智欲其刚,行欲其方,刚柔兼施,允克用藏的精髓,蕴精气神韵于一身,可称之为大家,可视为壶之智者。

周新保制的这把石瓢壶,造型与顾景舟的相似,两相比较,壶艺水平不算逊色;沈文泰的书艺水平,似乎也不在吴湖帆之下。

时空相差很大,欣赏角度有别,历史地位不同,其实两壶比较,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不能苛求顾、吴两老呀。

石瓢造型的要点在于力道,要达此目的,则要协调好石瓢各个线条所构成的三角形的比例关系,身筒、流、把甚至钮都要相互配合,形成最佳比例,才能最终突出其独特的力度与气韵。

宜兴紫砂茶具,造型多变无穷,品种数以万计,在令人眩目的款式中,石瓢壶一直以质朴无华、典雅端庄而独占一席之地,且从古到今,长盛不衰。

当代壶艺泰斗顾景舟所作石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已把现代美学思维融入壶中,他的“石瓢”身、盖、把、的之比例无一不恰到好处,多一点则显臃肿,少一点则有失落之感,且工艺精到、技法老辣,成为一代“石瓢”之楷模。

世界只有一把紫砂壶,她的名字只能叫宜兴了!爱壶之人活在宜兴,也算是一种幸福了!
参考文献:
[1]范俊龙.紫砂物语.东方出版社,2008年出版.
[2]江苏省宜兴陶瓷工业学.陶瓷工艺学.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85.
[3]于川.紫砂壶把玩与鉴赏.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07年出版.
[4]中国陶瓷史.1982年文物出版社出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