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自考变态心理学串讲北大版35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变态心理学”笔记串讲2

变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变态心理学研究中的一般性问题1、变态心理学研究的主要目的(1)建立有效的心理异常诊断体系(2)对心理异常病理学特征的描述(3)对心理异常病因的描述(4)对心理异常病程的描述2、变态心理学研究的特点(1)变态心理学的研究目的是要科学的描述、预测,以及理解心理异常问题。
(2)理解变态心理还包括揭示两个变项或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
二、个案法与调查法研究心理异常现象比较直接的方法是临床法,包括个案研究与调查研究。
这种研究方法的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直接与病人接触,收集与他们的心理异常有关的信息,并进行分析和综合,以期获得规律性的认识。
1、个案研究法(1)个案研究法即收集和分析某个病人的材料,它是变态心理学研究史上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个案研究是关于个体生活的详尽描述;有些研究基本上是历史的、回顾性的,目的在于提示心理障碍的原因。
(2)个案研究法的缺点:1)首先,这样收集来的材料,不易区分哪些是心理异常发生之前就有的特点,哪些是心理异常中的表现。
2)其次,对材料的分析也比较困难,因为个案研究的材料缺乏统一性和条理性,难以数量化。
3)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它的主观性色彩比较浓厚,因为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影响病人自我报告的因素很多,难以有客观的指标。
2、调查研究法(1)调查研究法:调查主要是用来计算拥有某些经验的人数。
这种信息是从官方记录,或者电话访谈一群样本得来的。
这样搜集的信息对筹划心理健康资源颇有帮助,但这种信息很少提供病因或有效的治疗。
(2)调查有两种:1)反应式调查,即要求受试者在访谈时,或在印好的问卷上回答问题。
2)非反应式调查,即使用可利用的现成记录,来寻求欲调查对象群中成员的反应。
三、相关法1、相关研究是利用相关分析技术,考察两个变量之间是否有联系,以及相互关联的紧密程度的一类研究的总称。
2、高危设计,即选择那些更可能出现某种心理异常的人进行前瞻性研究。
3、一项考察认知歪曲同抑郁症间关系的研究发现,两者呈正相关关系。
自考05626 变态心理学(一)复习资料

05626 变态心理学(一)讲义第一章绪论(一)变态心理学:是研究和揭示心理异常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
(二)判别心理异常的四个指标:1、统计学指标2、社会适应性和评价的指标3、以个人经验为指标4、以客观检查结果为指标(1)生理和组织的检查指标(2)心理实验和心理测验的检查指标(三)心理行为异常表现的类别1 识记:(1)三种常用的精神障碍分类系统;(2)我国当前使用的《中国精神障碍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简称CCMD-3;(3)世界卫生组织1992年公布的《国际疾病分类》简称ICD-10;(4)美国于1994年公布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简称DSM-Ⅳ2 领会:(1)轻度心理异常;这一类心理异常表现是指人的整体心理活动某些方面受到影响,即大脑一般没有组织上的器质性损害,只有在高级神经系统活动方面表现失调。
患者心理活动各方面的协调性受动一定的影响,对周围环境的适应能力有明显的减弱,人际关系处理往往不够和谐。
但他们能理解并认识到自己的心理失常状态,因而主动寻求改善自身不正常状态的办法和措施;日常工作和社会活动可正常进行。
(2)严重的心理异常这一类是指人的整体心理机能的瓦解。
不仅各种心理活动机能本身,而且它们之间的协调一致也严重受损;同时机体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也严重失调。
概括起来主要有三方面的异常表现:(1)病人的反映机能受到严重损害,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歪曲的,可出现精神失常现象如幻觉、妄想、思维错乱、行为怪异、情感失常等,因而丧失正常的言行、理智与行为反应。
(2)社会功能有严重损失,不能处理正常的人际关系,不能参与正常的社会活动,甚至会给公众社会生活造成危害。
(3)不能理解和认识自身的现状和个人生活,不承认自己有精神病,对自己的处境完全丧失自知力。
(四)变态心理学研究的历史1 领会:(1)西方现代变态心理学的四次变革(1)现代的变态心理学在随后的变化历程中,大概经历了这样几次变革过程,即从黑暗愚昧走向复兴的比奈尔时代的变更;(2)从思辨走向实验的克雷丕林的变更;(3)从病人的外部走向病人内心的弗洛伊德的变更;(4)从医院走向社会的阿尔比和尔普兰等人的现代的变更。
自考“变态心理学”笔记串讲第十一章

第一节 进食障碍的主要类型
进食障碍包括神经性贪食症或称暴食,以及神经性厌食症两大类。
一、神经性贪食症
1、临床描述
(1)神经性贪食症最独特的行为,就是进食大量的食物,这种暴食是自己无 法控制的。
(2)另一重要标准是,患者试图通过使用进食立即自我催吐、用轻泻剂和利 尿剂,防止可能的体重增加。
(2)睡眠异常指,睡眠过程中的异常行为或生理事件,如梦魇和睡行。
第二节 进食障碍的病因 P257
一、社会因素
1、关注社会评价。对于许多“文明社会”的女性而言,外表美比身体健康 更重要她们更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2、榜样的影响。今天社会的审美和塑造形象的标准,变得越来越难以达 到了。一方面随着 营养条件的改善,妇女的平均身高和体重却年年在增加。
2、相关的心理障碍
神经性贪食症患者经常伴有其心理障碍,特别是焦虑及情绪障碍。
二、神经性厌食症
1、临床描述
神经性厌食症分为两亚型。限制饮食型患者主要是限制卡路里的摄入;暴 食-清除型患者依赖于清除性行为。
2、生理损害
神经性厌食最普遍的并发症是停经。这个明显的特征,也是禁食程度的一 个客观身体标志。
二、生物学因素
1、遗传因素
2、生物因素
三、心理因素
1、追求完美与缺乏自信
2、进食障碍与焦虑
3、社会以及文化的影响
第三节 进食障碍的治疗
一、药物治疗
二、心理治疗
1、心理治疗主要是针对较低自尊,以及个体个性发展中的障碍。
3、节食与暴食的关系。限制饮食的企图很有可能会将人引向暴食的陷阱。
4、身体意象的扭曲。不论是女性认为自己体型太大,还是男性认为自己 体型太小(武汉自考)的观念,都可能引起生理及心理上的严重后果。
北大自考“变态心理学”串讲笔记(4)

第⼗⼀章⼉童少年期⼼理障碍 ⼀、进⾷障碍 1.神经性厌⾷:本病常见于12岁⾄18岁的青少年,95%的患者为⼥性。
病⼈对发胖或体形改变发⽣担忧或恐惧⽽⾃动拒⾷,以⾄引起体重明显减轻和妇⼥停经为特点。
这种厌⾷并⾮由于某种躯体疾病引起。
病前性格⼤多具有拘谨、刻板和强迫性特征,也有部分属癔病性或分裂性性格。
2.神经性呕吐:这是⼀种由早年的精神因素及教育不当引起的胃肠功能障碍,主要是突然起病也可突然终⽌的反复性呕吐,⽽查体没有任何器质性疾病的症状。
3.异⾷症:这是⼀种⾮寄⽣⾍的长期摄⼊不可⾷物质的⾷欲倒错现象,患者强烈地喜⾷不可⾷⾷物。
⼆、语⾔障碍 1.⼝吃。
⼝吃涉及正常的⾔语节律受阻断,表现为频繁发⽣不⾃主的⾔语重复,发⾳的延长或停⽌,同时伴有跺脚、摇头、拍腿、挤眼、歪嘴、上⾝摇晃或嘴唇颤动等。
2.选择性缄默症:指⾔语器官⽆器质性疾病,智⼒发育也⽆障碍⽽表现的缄默不语。
本症⼀般较为少见,⼤多数起病于3-7岁⼉童,⼥性多于男性。
起病原因常由于受惊、恐惧、⽣⽓等精神因素所引起。
这类⼉童平时往往受到⽗母的过分宠爱或过分保护,致使患⼉过分依赖于⼤⼈,独⽴⽣活能⼒较差。
3.⾔语发育迟缓:是指⼩⼉⾔语的发育明显落后于同年龄组⼉童的⾔语发育⽔平,表现为⾔语发育与其年龄不相称,虽到该讲话的年龄尚不能以⾔语表达。
三、睡眠障碍 1.梦游症。
⼜称“夜游症”、“睡⾏症”或“梦⾏症”。
本症以屡次在睡眠中突然起床⾏⾛和作出⼀系列复杂动作,⽽当时患者的意识不完全清醒和发作后记忆不起为主要特征。
2.夜惊:本症以屡次从睡眠中突然觉醒,并伴有惊恐样尖叫为主要特征。
3.梦魇:也是睡眠时的⼀种惊恐反应,特征与夜惊不同,它是指极度焦虑、恐怖、压得透不过⽓来或得不到帮助的⼀种令⼈惊恐的梦。
四、功能性遗尿症:指5岁以上的⼉童仍缺乏控制排尿的能⼒,表现为与⾃⼰年龄不相称地昼夜经常不⾃主排尿,⽽且这种遗尿并⾮由某⼀种躯体疾病引起。
原因:⼤部分⼉童的遗尿症是由于受惊,环境的突然改变,缺乏亲⼈照管、过度疲劳或不正确的教养习惯等⼼理社会因素引起的。
心理学自考《变态心理学》串讲笔记讲义最新完整版本

2010年心理学自考《变态心理学》串讲笔记讲义(7)自由联想是弗洛伊德1895年创立的。
他让病人很舒服地躺着或坐好,把自己想到的一切都讲出来,不论其如何微不足道、荒诞不经、有伤大雅,都要如实报告出来。
2、梦的解释弗洛伊德1900年出版了《梦的释义》一书。
梦的工作通过凝缩、置换、视像化和再修饰,才把原来杂乱无章的东西加以整合成为梦境,这就是梦者能回忆起来的显梦。
3、阻抗分析。
阻抗是指,病人有意或无意地回避某些敏感问题有意无意地使治疗重心偏移。
4、移情作用。
在心理分析中,移情是治疗的重要环节。
一些问题只有在移情中才能表现出来。
即病人会把早年对别人的感情转移到治疗者身上,把他当成自己的父母、亲人等,称之为移情。
5、解释。
解释是心理分析中最常用的技术。
解释的目的是,让病人正视他所回避的东西,或尚未意识到的东西,使他的无意识中的内容变成意识的。
三、后弗洛伊德思想家中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荣格、阿德勒、霍妮、沙立文、哈特曼和埃里克森等。
他们共的特点是,强调社会文化影响,反对弗洛伊德的本能冲动论和泛性论。
1、荣格创立了分析心理学,他将人格分成自我、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三个部分,提出了荣格心理疗法。
2、阿德勒认为,人的行为的主要动机不是性驱力,而是为了获取个人目标和克服“自卑情结”。
3、霍妮注重人际关系、文化因素、基本的焦虑,以及实际生活环境问题在心理障碍中的作用。
她将自我分成真实的自我、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三种基本的存在形态,创立了霍妮疗法。
4、沙立文注重人际关系在心理障碍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人际关系理论和沙立文疗法。
5、哈特曼创立“自我心理学。
”6、埃里克森首次提出“自我同一性”的概念。
四、对心理动力学理论的评价1、弗洛伊德对心理学的贡献:第一,他使变态心理学的研究主题,从生物学转向动力学方面的内容,从病人的内心深处挖掘精神疾病的原因。
第二,他强调本能冲动和欲望是人的心理动力。
第三,他提出的心理“防御机制”概念,即认为人有一种自发的心理调整机能,在一定程度上使人的内心矛盾得以缓和,烦恼和不安得以减轻或消除,使人的心理活动恢复到并保持为某种稳定的状态。
变态心理学串讲资料

变态心理学串讲资料.txt爱情是艺术,结婚是技术,离婚是算术。
这年头女孩们都在争做小“腰”精,谁还稀罕小“腹”婆呀?高职不如高薪,高薪不如高寿,高寿不如高兴。
变态心理学串讲资料字体: 小中大 | 打印发表于: 2009-4-16 10:50 作者: zyhxinmen 来源: 心门网第二节变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变态心理学研究中的一般性问题1、变态心理学研究的主要目的(1)建立有效的心理异常诊断体系(2)对心理异常病理学特征的描述(3)对心理异常病因的描述(4)对心理异常病程的描述2、变态心理学研究的特点(1)变态心理学的研究目的是要科学的描述、预测,以及理解心理异常问题。
(2)理解变态心理还包括揭示两个变项或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
二、个案法与调查法研究心理异常现象比较直接的方法是临床法,包括个案研究与调查研究。
这种研究方法的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直接与病人接触,收集与他们的心理异常有关的信息,并进行分析和综合,以期获得规律性的认识。
1、个案研究法(1)个案研究法即收集和分析某个病人的材料,它是变态心理学研究史上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个案研究是关于个体生活的详尽描述;有些研究基本上是历史的、回顾性的,目的在于提示心理障碍的原因。
(2)个案研究法的缺点:1)首先,这样收集来的材料,不易区分哪些是心理异常发生之前就有的特点,哪些是心理异常中的表现。
2)其次,对材料的分析也比较困难,因为个案研究的材料缺乏统一性和条理性,难以数量化。
3)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它的主观性色彩比较浓厚,因为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影响病人自我报告的因素很多,难以有客观的指标。
2、调查研究法(1)调查研究法:调查主要是用来计算拥有某些经验的人数。
这种信息是从官方记录,或者电话访谈一群样本得来的。
这样搜集的信息对筹划心理健康资源颇有帮助,但这种信息很少提供病因或有效的治疗。
(2)调查有两种:1)反应式调查,即要求受试者在访谈时,或在印好的问卷上回答问题。
北大自考“变态心理学”串讲笔记(1)

第⼀章什么是变态⼼理学 1.◎变态⼼理学:⼜称病理⼼理学,是⼼理学的⼀个分⽀学科。
它主要研究⼈类各种⼼理活动,包括认识活动,情感活动,动机和智⼒,意志活动及⼈格特征等⽅⾯的异常表现及其原。
变态⼼理学是研究异常的⼼理现象与⾏为活动发⽣、发展和变化的原因及其规律的科学。
2.变态⼼理学的具体研究对象:(1)⼼理异常的实质,即异常⼼理的原因、机制和⼼理结构问题。
(2)正常和异常的区别以及判断标准。
(3)⼼理异常的分类和表现特点。
(4)解释⼼理异常的⼼理学理论,都以各种学派对正常⼈格的观点为基础。
3.变态⼼理学与精神病学的关系:变态⼼理学偏重于对异常⼼理活动规律性的认识,并为⼼理治疗提供理论基础,这种认识对精神病学也是⼀种有益的促进,⽽精神病学则偏重于对精神疾病的诊断、临床治疗以及护理和预防,它也是变态⼼理学的基础之⼀,它的临床实践可丰富变态⼼理学的内容,验证变态⼼理学的某些理论和假设。
4.严重⼼理异常与轻度⼼理异常的区别: 严重⼼理异常 轻度⼼理异常 精神病症状 重 轻 社会适应 丧失 部分丧失 ⼈格改变 明显 部分 ⾃知⼒ 没有 有 主动求治 不会 会 5.⼼理异常的类别与范畴:(1)严重⼼理异常。
其主要特点为:①重精神病症状,包括错觉、幻觉、思维障碍,妄想,情绪情感障碍以及意志⾏为障碍等。
②社会适应能⼒丧失,从专门的⼯作、技能到⼀般的⼈际交往和饮⾷起居都受到严重的影响。
③明显的⼈格改变。
④没有⾃知⼒。
(2)轻度⼼理异常。
①轻精神症状。
②部分的社会适应不良。
③部分的⼈格改变。
④有⾃知⼒。
(3)⼼⾝疾病。
⼜称⼼理⽣理疾病,是指病因或发病过程与⼼理因素明显有关的⼀类躯体疾病。
(4)⼼⾝障碍:主要表现为躯体功能障碍,但⽆病理形态学变化的基础,也⽆明显的精神活动障碍的⼀组疾病,但不包括⼼⾝疾病。
(5)⼤脑疾患和躯体缺陷时的⼼理异常。
(6)⾏为偏离和⼈格障碍。
(7)药物依赖及⼉童青少年障碍,包括酒精及药物依赖,⼉童精神障碍,⽼年期障碍等。
11年自考“变态心理学”串讲北大版(5)

11年自考“变态心理学”串讲北大版(5)第二节心理异常的心理学因素一、心理应激应激又称紧张刺激。
应激是人或有机体在某种环境作用下,产生的一种适应环境的反应状态,如果这个刺激或情境需要人作出较大的努力去适应,甚至超出一个人所能负担的适应能力,这时就会出现紧张状态。
1、应激源是指可能引起机体应激反应的各种刺激物。
按照其来源的性质可分为躯体性的、心理性的、社会性的和文化性的应激源。
2、应激反应(1)塞里将应激反应称为一般适应综合症,分三个阶段。
1)警戒阶段2)抵抗阶段3)衰竭阶段(2)一般认为,应激源以人的认知系统作中介,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三个主要系统,导致人的心身变化。
3、应付模式或风格是指人在应付生活压力时,惯常使用的方法和策略。
现在遍及认为,个体的应付模式是应激与疾病之间的中介物,它会直接影响到应激的后果,甚至影响到疾病的类别。
(1)激怒型应付模式。
研究表白,当个体受到他人激怒时,愤怒向外的人比愤怒向内的人的平均血压要低。
(2)转换和退行型应付模式。
指个体将某种紧张状态,转换成对个人成长有益、社会舆论许可的形式。
退行型应付模式指,采用否认、回避、倒退等行为,逃离应激情境。
(3)主动认知、主动行为和回避型应付模式。
表示为从有利方面看应激情境、回忆和吸取过去的经验,考虑多种变通的方法。
主动行为应付模式表示为向专家求救,不是等待、自我忍受,用吸烟或喝酒来减轻紧张等。
(4)成熟与不成熟的应付付模式。
就是以心理发展成熟的反应对待应激情境,包罗对内心不喜欢的人也温和对待,怒气待发时保持冷静以分散注意或退却的方法躲避应激情境等。
二、挫折1、挫折是指人们在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时,需要或动机不能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消极反应。
挫折的产生必需包罗以下几个条件?(1)有行动的动机和明确的行动目标;(2)有满足动机和达到目标的手段或行动;(3)有挫折的情境发生,即遇到阻碍,动机和目标不能顺利获得满足和实现,便构成挫折情境;(4)个体在实现目标的行为受到阻碍而产生挫折时,必需有所知觉;(5)有对挫折的知觉与体验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反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自考变态心理学串讲北大版35
第四节自杀的预防与干预
一、自杀的预防
1、预防的一般措施
(1)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普及心理卫生常识,借助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公众讲座等形式,大力宣传心理卫生知识。
(2)消除对自杀行为的误解。
日前社会上对自杀危险信号存在不同程度的误解,如下:
1)“表明想自杀的人通常不会自杀”
2)“下决心自杀的人都是想死的”
3)“自杀危机过后,自杀危险就会结束”
4)“不能与有自杀可能性的人谈自杀”
5)“自杀行为是精神病态的表现”
6)“有自杀行为者不需要精神医学干预”
7)“自杀未遂者并非真正想死,他们仅仅为了博得别人的同情”
8)“如果一个人曾经想过自杀,那么他永远都会有自杀的企图”
9)“自杀总是一时的冲动”
二、自杀的干预
1、自杀的干预策略
(1)倾听
(2)对处于危机中的人的思想和情感进行评估
(3)接受所有的抱怨和情感
(4)不要担心直接问及自杀
(5)要特别注意那些很快“反悔”的人
(6)做他们的辩护者
(7)充分利用合适的资源
(8)采取具体的行动
(9)有时与专家商讨和咨询
(10)决不排斥或回避讨论任何自杀念头的“合理性”(11)不要试图大喝一声就让自杀者翻然悔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