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人肉搜索引发的网络暴力
网络舆论暴力的意识形态解析_由_人肉搜索_引发的些许思考

收稿日期:2009203220作者简介:徐源,南京大学哲学系2007级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专业研究生,江苏省委统战部干部。
网络舆论暴力的意识形态解析———由“人肉搜索”引发的些许思考徐 源摘 要:由“人肉搜索”引发的“网络舆论暴力”愈来愈成为值得关注的热点问题。
“网络舆论暴力”的产生有其深刻的意识形态的根源,体现了在网络世界中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维护、意识形态的多元化以及单向度性。
为此,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流意识形态为引导,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加大法律监督、开展网络伦理教育等多种方式,充分发挥网络舆论在监督社会、维护公平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化解网络舆论可能引发的暴力倾向。
关键词:人肉搜索;网络舆论暴力;意识形态;引导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3163(2009)0320060203 所谓“人肉搜索”,就是利用现代信息科技,由传统的仅仅依靠某个网络程序或互联网资料库寻找答案,变为依靠真实的网民亲身参与,用自身的知识、经验、信息渠道,向提问者送上部分答案,再由其他网友补充、完善,直至最后把隐藏在事件背后的当事人和真相通过网络追查并公布出来。
当前,由“人肉搜索”引发的网络舆论暴力成为社会讨论的热点问题。
我认为,应该辩证客观地分析“人肉搜索”引发网络舆论暴力蕴含的意识形态本质,看到其积极的方面,并以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引导网络舆论。
一、网络舆论暴力的意识形态本质“网络上的任何道德都只不过是现实社会中的道德在网络中的折射”,网络舆论暴力深层次的根源还在于国民的性格特征,是民众“道德审判”和“道德民兵”的传统在网络上的折射。
首先,网络舆论暴力体现了网民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自觉维护。
必须看到,网络舆论暴力的最重要的起因就是某人或某事触犯了网民们共同的道德底线,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正义感和愤怒让网友们发起了人肉搜索。
当一件事无名利可图,却能让无数人争相参与,一定是它背后的某种东西大家觉得很重要。
人肉搜索与网络暴力的分析比较

人肉搜索与网络暴力的分析比较
人肉搜索和网络暴力都属于网络社会的现象。
但两者的本质、
目的和效果是不同的。
人肉搜索是指通过网络进行的大规模搜索某个人的信息和行踪
的行为,目的是为了追查或惩罚某人或某团体。
人肉搜索通常会通
过公开信息或非法手段,收集并广泛传播涉事人的个人信息、照片、隐私等,可能会导致被搜索人遭受骚扰、威胁、诈骗等困扰,甚至
造成人身伤害。
因此,人肉搜索这种行为的道德和法律意义都值得
深入探究。
网络暴力则是指通过网络进行的对他人言语、情感或身体上的
虐待,包括辱骂、散布谣言、恶意攻击、威胁、报复等。
网络暴力
的目的通常是为了攻击、伤害、压迫、剥夺被暴力对象的自由和尊严,造成其心理和身体上的损失。
网络暴力也涉及到道德、法律和
人权等问题。
总体来说,人肉搜索是一种针对特定对象进行的信息搜集和追
查行为,其过程和结果都极易引发网络暴力,因此应该引起社会和
法律的注意和规范。
而网络暴力则是针对特定对象的人身伤害行为,强烈侵犯被暴力对象的权利和自由,对其人身安全和心理健康造成
严重的影响,应该及时制止和惩罚。
浅析网络暴力问题(论文)

浅析网络暴力问题——以“人肉搜索”为例姓名:学号:2008系别:新闻系专业:播音与主持艺指导老师:职称:讲师摘要:在人类历史进程中,暴力行为是一直存在的,而自从大众媒介普遍产生并发展以后,暴力文化应运而生并得到推广,它对人们的心理、认知及行为方式产生这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网络暴力问题是近年来新生的一种网络现象,它同时反映着社会的发展状态和人们的心理素质水平。
对网络暴力问题的研究不仅可以正确了解网络现象更能及时发现和解决其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本文首先概括介绍了网络暴力的含义及其主要表现方式——“人肉搜索”,接着又分析了“人肉搜索”的正反两方面作用,在说明了促使网络暴力所产生的三个根源后,又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系列监控措施。
用以引导网络传播,净化网络信息,从而使得网络、社会和谐发展。
关键词:网络暴力;良性监控;人肉搜索;网络和谐On the Network the Problem of Violence - to the "Human FleshSearch, for exampleAbstract: In the course of human history, violence has always existed, since the mass media generally produce and develop a culture of violence came into being and promote its people's psychological, cognitive and behavior of this profound and extensiveimpact. The network problem of violence in recent years, the nascent phenomenon of a network, it also reflects the state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eople's level of psychological quality. Study the problem of violence on the network is not only a pro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network phenomenon more promptly identify andaddress the negative impact they bring. This article first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the meaning of the network of violence and its main manifestations - "human flesh search", followed by analysis of the pros and cons of the role of "human flesh search", towards the three root causes of violence network , but also puts forward a series of control measures. To guide the network propagation, purification of the network information, which makes network,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society.Key Words:Network of violence; optimum supervisory control;human flesh search; networkharmony现今社会,互联网发展迅速,人们可以在网络上完成很多事情,聊天、游戏、购物、学习、甚至交朋友、谈恋爱。
针对网络上的“人肉搜索”现象,说说你的看法。

针对网络上的“人肉搜索”现象,说说你的看法。
“人肉搜索”是指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渠道,群体性地搜集、曝光和扩散他人的个人信息、隐私和负面信息的行为。
以下是对“人肉搜索”现象的一些看法:
1.违法和不道德:在许多情况下,人肉搜索往往违反了当事
人的隐私权、名誉权和人身安全等合法权益。
它可能导致
个人受到网络暴力、个人信息泄露以及在线骚扰和迫害等
不良后果,涉及到他们的个人和家庭安全。
2.盲目正义:人肉搜索往往是出于一种追求正义的心态,希
望揭露和制裁严重违法或违反社会道德的行为。
然而,由
于信息来源的不确定性和短视性,人们可能对所得到的信
息进行错误解读和主观扭曲,从而可能导致个人或团体受
到无辜的诋毁和损害。
3.法律和规范的缺失:在很多情况下,人肉搜索行为缺乏适
当的法律约束和规范。
这使得行为参与者可以在没有责任
和处罚的情况下随意侵犯他人的隐私和权益,加剧社会的
不稳定和不公平。
4.需要加强隐私保护和法律监管:人肉搜索现象凸显了当前
网络环境下对个人隐私保护和法律监管的重要性。
相关的
法律法规需要明确规定和约束人肉搜索的行为,并确保对
违法行为的追责和处罚。
同时,需要加强社会对个人信息
保护的教育和引导,提高公众对隐私权的重视和尊重。
综上所述,尽管人肉搜索可能是出于某种意义上的正义追求,但其行为往往涉及到对他人隐私和权益的侵犯,应引起重视和警惕。
应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与落实,加强个人信息保护的意识和教育,在网络环境下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的公平正义。
是否应该禁止使用人肉搜索辩论辩题

是否应该禁止使用人肉搜索辩论辩题正方观点,应该禁止使用人肉搜索。
首先,人肉搜索往往会导致侵犯他人隐私和人身安全的问题。
在进行人肉搜索时,参与者往往会搜集他人的个人信息并加以公开,这种行为可能会对被搜索对象造成困扰甚至危害。
比如,2014年,一名女大学生因为被人肉搜索而导致自杀,这就是人肉搜索的不良后果之一。
其次,人肉搜索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甚至会演变成网络暴力。
一旦有人在网络上发起人肉搜索,会很快吸引大量网友的参与,形成舆论的高度集中。
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出现对被搜索对象的人身攻击、谩骂甚至暴力行为,严重影响社会秩序和个人安全。
最后,人肉搜索也可能会导致错误的判断和对他人的不公正对待。
在进行人肉搜索时,参与者往往只能看到事情的表面,容易被片面的信息所误导。
这种情况下,很可能会对被搜索对象进行不公正的评判,给他人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综上所述,基于对他人隐私和安全的尊重,以及对社会秩序和公正的维护,我们认为应该禁止使用人肉搜索。
反方观点,不应该禁止使用人肉搜索。
首先,人肉搜索可以帮助揭露一些不法行为和社会问题,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
比如,2011年,一名在公共场所殴打老人的恶行被网友人肉搜索出来,最终使得施暴者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这表明人肉搜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社会公正。
其次,人肉搜索可以帮助失踪人口的寻找。
在一些失踪人口案件中,人肉搜索往往能够动员大量的网友参与,通过搜集线索和信息,最终帮助找到失踪者。
这种情况下,人肉搜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最后,人肉搜索也可以帮助维护网络环境的良好。
在网络上,一些违法违规的行为往往会受到人肉搜索的曝光和制裁,这有助于净化网络环境,保护公众的合法权益。
综上所述,尽管人肉搜索存在一些负面影响,但它也有一些积极的作用,因此我们认为不应该完全禁止使用人肉搜索。
需要在使用中加强监管,规范参与行为,以确保人肉搜索的合理和有效。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这是中国最高法院院长周强在2016年全国两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观点。
“人肉搜索”引发的网络道德分析

“人肉搜索”引发的网络道德分析一、问题的提出北京白领姜岩因丈夫王菲有外遇而自杀,死者的同学将相关信息整理之后,陆续刊登在互联网上。
于是网络上掀起了对姜岩丈夫和“第三者”的人肉搜索,进而演化为现实中的暴力。
而后,王菲以“网络暴力”影响了他和家人的生活为由,将相关网站告上法院。
就是被称为“中国人肉搜索第一案”。
此案引发了关于网络道德与网络侵权的激烈争论。
无独有偶,2009年1月18日,《徐州市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2009年6月1日起生效。
根据这一条例。
今后未经允许,擅自在网上散布他人隐私,或在网上提供或公开他人的信息资料,对发布者、传播者等违法行为人,最多可罚款5000元;情节严重的,半年内禁止计算机上网或予以停机等。
该《条例》经过新闻媒体公布后,立即引起了轩然大波,据人民网当天调查,高达90%的网友对此条例表示反对,认为“不利于草根监督”,只有4%的网民表示赞同,认为“人肉搜索弊大于利”。
所谓“人肉搜索”,根据Google、百度等大型搜索引擎对“人肉搜索”的解释,就是利用现代信息科技,变传统的网络信息搜索为人找人,人问人,人碰人,人挤人、人挨人的关系型网络社区活动。
它是互联网上的一种集体行为,利用现代信息科技和发动一切可能的社会关系,追查某些事情或人物的真相与隐私,因为不同于传统的搜索引擎的纯科技性而更多地包含人为的因素,因此被冠以“人肉”的修饰词。
“人肉搜索”往往能讲一个人或某件事的各个方面细节,都事无巨细地揭露出来。
其特点首先在于其可以用来搜索个人愿意或者不愿意被人知道的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信息;其次参与人数的不确定性,决定“人肉搜索”很容易聚合起人们对某个事件的关注;最后在于搜索结果的公开性,“人肉搜索”中提问者通过网络发布问题,众多网完全公开,有别于利用传统引擎搜索的结果只有自己能看到的特点。
所以“人肉搜索”一方面发挥着正面的舆论监督作用,唤起大众的道德良知并形成道德约束,弘扬网络正气,彰显网络正义;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有效的引导和监管,这股力量一旦失控和异化,将会突破法律和道德底线,而陷入另不正当的行为,给当事人带来巨大的伤害。
浅析人肉搜索引发的网络暴力

浅析人肉搜索引发的网络暴力[摘要] 人肉搜索就是利用现代信息科技,依靠人的力量在网络上形成的信息搜索机制,在发挥着强大社会功能的同时,也滋生了日益严重的网络暴力等社会问题。
本文试图从传播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多学科角度对人肉搜索引发网络暴力这一机制进行剖析并探索解决暴力问题的出路。
[关键词] 人肉搜索网络暴力方法网络暴力是如何形成的,下面将从多学科的角度浅析原因。
一、网络暴力的形成及含义“网络暴力”现象畅行于WEB2.0时代的中文互联网,最先进入公众视野的暴力事件当属“高跟鞋虐猫事件”,主人公虐待猫咪的行为引起了网民的公愤,在网络追缉令的强大攻势下,主人公丢掉了工作,付出了代价。
当时的人们还为网络时代的舆论力量之强大欣喜不已。
继而,网上追缉令越来越频繁,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私密,甚至涉及到私人情感(如“铜须门”事件),事件的真实客观性得不到保障,造成了一系列冤假错案(如“史上最毒后妈”事件),网络声讨从正义的道德审判转变成对公民人权的践踏。
这些事件从本质上说,属于典型的“网络暴力”。
“网络暴力”迄今没有科学的定义,但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以上事件,概括出它们具有以下特征:1.参与受众数量成规模,事件在网络上有很强大的传播声势;2.它的信息传播方式主要是发动网民调查出当事者现实中的身份地位,对其行为进行道德审判,经常伴随侮辱、漫骂等语言暴力;3.它侵犯了当事者的隐私权与名誉权,给其生活造成相当大的不便。
二、网络暴力的多重解读1.传播学:网络传播成为网络暴力的有力武器依据传播学相关理论,我们从三个角度对其进行分析。
首先,根据传播学中“选择性接触理论”,即人们更倾向于选择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态度一致或接近的人群或内容加以接触,从而形成了群体认同。
其次,网络论坛中存在“沉默的螺旋”,诺依曼认为,只有那些“被认为是多数人共有的、能够在公开场合公开表明的意见才能成为舆论,这种舆论会产生一种强制力——公开与之唱反调就会陷于孤立状态,可能遭致社会制裁。
网络暴力浅析

网络暴力浅析前言: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出现了互联网时代产生之前没有出现过的新问题——网络暴力。
暴力是一种激烈而强制性的力量。
在人类历史进程中,暴力行为是一直存在的,而自从大众媒介普遍产生并发展以后,暴力文化应运而生并得到推广,它对人们的心理、认知及行为方式产生这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网络暴力问题是近年来新生的一种网络现象,它同时反映着社会的发展状态和人们的心理素质水平。
网络暴力是由于网民的非理性,网络的匿名性和网络传媒把关人的责任缺失造成的。
关键词:网络暴力、人肉搜索、网络谣言、人身攻击、非理性、匿名性、责任缺失主题研究归纳:(一)网络暴力定义和表现形式:网络暴力, 是指网民在网络中的暴力行为,它是现实社会中的暴力行为在网络中的延伸。
[ 1] 相对于现实社会中的暴力,网络暴力的特殊性在于借助了互联网这一传播媒介, 传播速度更快, 影响范围更广。
网络暴力由一开始的人身攻击慢慢发展出越来越多的形式,具体而言, 网络暴力包括侵犯别人隐私的人肉搜索,对别人进行恶意攻击的网络谩骂以及网络谣言等,对网络安全造成了巨大影响。
(二)“人肉搜索”的类型:(1)人肉搜索是由猫扑网的提问解答形式发展而来,如今已形成更多类型。
1.友好帮助型。
主要是网友们自发形成的对那些国家无法进行救济的个人提供安全或利益帮助。
或者是需要帮助的个人在网络平台上发布自己的信息,从而得到帮助。
比如某网民得了高血压,想知道吃什么药效果好,就可以把自己的问题放到网上,会有许多人回复。
2.监督型。
它是指网友对政府官员或国家领导人的收入、资金投放、权力行使以及道德行为等的监督。
3.伦理批评型。
主要是指网友集合起来对一些违背道德人伦的事情进行调查抨击。
如虐猫事件中,网友因不满动物被虐待而对当事人进行疯狂的“人肉搜索”和猛烈的人身抨击。
4. 犯罪调查型。
主要是指网友在网上对犯罪分子进行“人肉搜索”,调查事实真相,声讨违法犯罪的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人肉搜索引发的网络暴力
[摘要] 人肉搜索就是利用现代信息科技,依靠人的力量在网络上形成的信息搜索机制,在发挥着强大社会功能的同时,也滋生了日益严重的网络暴力等社会问题。
本文试图从传播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多学科角度对人肉搜索引发网络暴力这一机制进行剖析并探索解决暴力问题的出路。
[关键词] 人肉搜索网络暴力方法
网络暴力是如何形成的,下面将从多学科的角度浅析原因。
一、网络暴力的形成及含义
“网络暴力”现象畅行于WEB2.0时代的中文互联网,最先进入公众视野的暴力事件当属“高跟鞋虐猫事件”,主人公虐待猫咪的行为引起了网民的公愤,在网络追缉令的强大攻势下,主人公丢掉了工作,付出了代价。
当时的人们还为网络时代的舆论力量之强大欣喜不已。
继而,网上追缉令越来越频繁,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私密,甚至涉及到私人情感(如“铜须门”事件),事件的真实客观性得不到保障,造成了一系列冤假错案(如“史上最毒后妈”事件),网络声讨从正义的道德审判转变成对公民人权的践踏。
这些事件从本质上说,属于典型的“网络暴力”。
“网络暴力”迄今没有科学的定义,但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以上事件,概括出它们具有以下特征:
1.参与受众数量成规模,事件在网络上有很强大的传播声势;
2.它的信息传播方式主要是发动网民调查出当事者现实中的身份地位,对其行为进行道德审判,经常伴随侮辱、漫骂等语言暴力;
3.它侵犯了当事者的隐私权与名誉权,给其生活造成相当大的不便。
二、网络暴力的多重解读
1.传播学:网络传播成为网络暴力的有力武器
依据传播学相关理论,我们从三个角度对其进行分析。
首先,根据传播学中“选择性接触理论”,即人们更倾向于选择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态度一致或接近的人群或内容加以接触,从而形成了群体认同。
其次,网络论坛中存在“沉默的螺旋”,诺依曼认为,只有那些“被认为是多数人共有的、能够在公开场合公开表明的意见才能成为舆论,这种舆论会产生一种强制力——公开与之唱反调就会陷于孤立状态,可能遭致社会制裁。
能够真正引导网络舆论的仅仅是少数“意见领袖”,他们迅
速成为了指引言论的风向标,而其他网民则大多选择了附和或沉默。
第三,在群体传播中,存在从众现象。
从众的本质在于个体对群体压力的遵从或屈服。
人的社会性固然决定了人的从众性,但从众的直接原因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担心遭到来自群体的惩罚,二是想得到正确行事的指导。
用美国社会心理学家W•巴克的话来说,“人们趋于遵从是因为群体给他们带来了某些信息性的或规范性的压力。
”
综合上述理论,网络环境中,网民在关注一新闻事件时,往往喜欢与自己意见相符的人“拉帮结派”,意见相同的人越来越多,从而使某种舆论声势越大。
而且新的围观群众也会慢慢接受这一有影响力的舆论倾向。
原来在其中唱反调,或者心里有异议的人,这时就不敢在公众面前再发言,因为人们都是从众的,说出自己心里的异议,等于自投罗网,很可能会受到众多网民的“群殴”。
在这种机制下,一个小小的人肉搜索,往往会演变成为百万网民一齐找一个人,这样对被搜索者造成的伤害,称之为“暴力”一点都不为过。
2.社会学角度:消费文化影响下的“暴力消费”
网络本身没有暴力因素,网络暴力源于消费文化支配下人性的变化。
暴力的消费突破公众利益和公共道德的领域,愤怒的群情以道德高地之优势扑向私人空间和现实生活。
网民们对某一现象的讨论往往演变成对个人的审判,甚至是集体围攻,出现了“沉默的螺旋”、“贞节牌坊”等古老而野蛮的道德审判,披上高科技的数字外衣复活且壮大。
“人肉搜索”演变成网络世界的一种暴力消费,受众在消费了暴力的同时,也被暴力所消费,受众用网络审判消解了事件本身,最后娱乐的是“审判”这个过程。
3.经济学解读:从需求理论看暴力成因
需求曲线的一个基本性质是,随着价格的增加曲线向下倾斜。
广义而言,需求曲线是需求量与获取该产品所付出的所有成本,成本越高,需求量越小,成本越低,需求量越大。
我们把“人肉搜索”和“网络暴力”看成一种社会长久压抑后网络“宣泄”的需求,而且这种宣泄的需求量是庞大的。
根本在于,网络传播的便捷性使搜索和言论轻易实现,其中的技术成本和劳动力成本极低,复制传播几乎不存在成本。
而且人肉搜索的流行要究根于“赏金猎人”制度。
所谓的“赏金”是指猫扑上通行的一种虚拟货币(MP),这种虚拟货币可以用来购买一些增值服务。
有人需要解决一个问题时就在网上发帖并许诺一定数量的MP作为酬谢,赏金猎人们用各种方式去寻找答案,并积极地回帖邀功,通过给别人答疑帮助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加上非常实际的MP奖励,赏金猎人对这项工作乐此不疲。
三、探寻网络暴力的解决方法
1.把关议程设置,加强舆论监管
在BBS环境中,几乎没有这些方面的约束,为了宣传站点、增加点击率,它们在议程设置时,越隐私、越敏感的议题越被置于醒目的位置,这些个人议题因为关
注度增加转变成公众议题。
在这种情况下,加大BBS的把关议程设置迫在眉睫。
网络管理人员应对贴吧中存在的潜在威胁及时清除。
当然,对网络信息的甄别,还需要把关人的道德修养和自身觉悟。
2.创新扩散理论的网络管理应用
1962年,美国新墨西哥大学埃弗雷特•罗杰斯教授在《创新扩散》一书(第一版)中指出,创新事物在一个社会系统中要能继续扩散下去,首先必须有10%~20%人采纳这种创新物,创新扩散比例一旦达到临界数量,扩散过程就进入快速扩散阶段,这个过程一直延续,直到系统中有可能采纳创新的人大部分都已采纳创新。
罗杰斯认为,创新扩散总是借助一定的社会网络进行的,在创新向社会推广和扩散的过程中,信息技术能够有效地提供相关的知识和信息,但在说服人们接受和使用创新方面,人际交流则显得更为直接、有效。
因此,创新推广的最佳途径是将信息技术和人际传播结合起来加以应用。
创新扩散理论为我们解决网络暴力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互联网络的管理中,不管推行什么样的新管理措施或新意见,首先需要有10%~20%人采纳,如果这些人能够成为“意见领袖”从而建立起创新扩散网络,那么就有可能加速扩散进程。
整个扩散过程中,我们发现,这其中的“意见领袖”起到关键作用,或许这对互联网管理是一个启发——集中对这关键的10%~20%进行培养、管理和影响,即是一种策略也是一种减少成本的途径。
3.用经济规律引导网络方向
经济学需求法则是:做某件事情的成本增加时,人们会选择降低做此事的频率。
因此,必须提高“宣泄”成本,一方面,需加强网络立法,网络立法的经济学意义就在于增加了“暴力宣泄”的法律风险。
另一方面,要向西方学习,建立商业化的背景调查公司。
在国外,雇主了解受雇方信息是向调查公司付费,根据付费水平得到相应受雇方信息。
提高获取隐私信息的门槛即增加了这类“宣泄需求”的获得成本,让受众适应以商业逻辑取代“人肉逻辑”。
总结:笔者认为,重视对隐私权、名誉权的保护,用法治精神指引“人肉搜索”,从源头上提高全民媒介素养,提高网民选择、辨析信息的能力以及言论自律性,才是保持网络生态的固本培元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