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暴力的成因及对策
论网络暴力的成因与法律规制

论网络暴力的成因与法律规制一、引言网络暴力,作为数字时代的一种独特现象,已经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盛行,人们发现,网络空间并不仅仅是一个自由交流的平台,也可能成为恶意的温床。
本章节旨在定义网络暴力,阐述其背景,并提出研究网络暴力的目的和意义。
1.网络暴力的定义网络暴力,又称为“网暴”或“网络欺凌”,是指在互联网上进行的、旨在伤害、羞辱或威胁他人的行为。
这些行为包括但不限于侮辱、诽谤、恶意举报、侵犯隐私等。
网络暴力的受害者可能遭受心理创伤、社会排斥甚至生命危险。
2.背景介绍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人们越来越依赖网络进行日常交流和获取信息。
然而,这种开放性和匿名性也为网络暴力的滋生提供了土壤。
一些人利用网络的隐蔽性,对他人进行攻击和伤害,而受害者往往难以维权。
3.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网络暴力的成因和法律规制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这一现象的根源,还能为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提供理论支持。
通过法律手段遏制网络暴力,维护网络空间的健康和安全,对于保护公民权益、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互联网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网络暴力的主要形式网络暴力形式多样,且随着技术的发展不断演变。
本章节将详细介绍网络暴力的几种主要形式,并通过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1.人身攻击与诽谤这是网络暴力最常见的形式之一。
攻击者通过发布侮辱性、诽谤性的言论或信息,损害受害者的名誉和形象。
这种行为往往伴随着恶意评论、造谣和抹黑。
2.恶意举报与网络欺凌恶意举报是指故意向相关部门或平台提供虚假信息,以诬陷或打压受害者。
而网络欺凌则表现为通过社交媒体、即时通讯工具等渠道对受害者进行持续的骚扰和威胁。
3.侵犯隐私与数据泄露攻击者通过非法手段获取并泄露受害者的个人信息,如电话号码、住址、照片等,严重侵犯了受害者的隐私权和安全感。
4.典型案例分析通过对几个典型网络暴力事件的深入剖析,我们可以更直观地了解网络暴力的危害性和复杂性。
浅析网络暴力的危害成因及对策

浅析网络暴力的危害成因及对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发展,网民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虽然互联网为人们带来了诸多便利和快乐,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良现象,如网络暴力。
网络暴力指的是在互联网上以言语、文字、图片等方式进行人身攻击、辱骂、威胁、恐吓等行为,导致被攻击者受到心理和生理的伤害。
网络暴力不仅破坏了网民之间的信任、和谐的互动氛围,更加严重的是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因此,认识和应对网络暴力,对于保持网络环境的健康、和谐以及社会的安定和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网络现实脱节。
在网络时代,人们习惯于在虚拟的世界里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由此忽视了言语的影响力。
网民往往认为言语在虚拟世界里没有实际效应,因此在网络上表达自己的情感时容易失范,从而导致各种攻击性的行为。
2.匿名制度。
网络许多平台为了保护隐私,为用户开设了匿名功能。
尽管匿名制度方便了人们的交流,但往往会让一些人借机散播虚假信息、发表恶意言论,从而导致严重的后果。
3.情绪受挫。
在社交网络上,人们容易被一些事情刺激到,导致情绪受挫。
这时候,做出的一些言论或行为极易失控,从而激起更大的争端和冲突。
1.侵害人权。
网络暴力不仅破坏了网民之间的和谐、信任和互动,更严重的是侵犯了网民的人权。
长期以来的网络暴力攻击成为人们心理负担,并可能直接导致身体和心理的损伤,对个人的人格发展、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都会带来很大的影响。
2.破坏社会稳定。
网络暴力原本是一种和段落冲突和表达情感的方式,但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发展,网络暴力越来越严重。
网络暴力行为直接破坏了既定的社会秩序和安定,并会导致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不稳定。
3.影响个人发展。
网络暴力使得被攻击者面临很大的心理压力,从而影响其思考、创造和发展能力,更严重的是让被攻击者流失了对社会上的信任,极其对其将来的社会生活造成长期影响。
对策1.重视培养公民意识。
公民意识具有很强的共性,主要包括思维和行为态度等方面的内容。
深入分析大学生网络暴力的成因及对策

深入分析大学生网络暴力的成因及对策引言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网络暴力问题在大学生群体中日益严重。
网络暴力不仅对个人的心理健康造成伤害,还对社会秩序和道德价值观带来负面影响。
因此,深入分析大学生网络暴力的成因,并采取有效的对策来应对这一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网络暴力的成因分析1. 匿名性:网络的匿名性为网络暴力提供了便利条件。
大学生在网络上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因此更容易进行攻击、辱骂和威胁等行为。
2. 群体影响:大学生常常深受社交网络的影响,一些不良的言论和行为在群体中蔓延,形成一种“虚拟群体暴力”的现象。
3. 网络成瘾:部分大学生沉迷于网络世界,失去了正确判断和处理网络冲突的能力,容易陷入网络暴力行为中。
4. 心理压力:大学生面临巨大的学业压力和生活压力,网络暴力成为他们宣泄和排解压力的一种方式。
5. 缺乏网络素养:一些大学生缺乏网络教育和相关知识,对网络暴力的危害和法律意义缺乏正确的认知,从而容易参与到网络暴力中。
二、应对大学生网络暴力的对策1. 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学校和家庭应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网络行为观念和价值观,提高他们对网络暴力的认知。
2. 建立网络监管机制:学校和相关部门应建立网络监管机制,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监督与管理,及时发现和制止网络暴力行为。
3. 增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学会正确的处理网络冲突和情绪宣泄的方式,减少网络暴力的发生。
4. 提高网络素养:学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教育,提高他们的网络素养,让他们了解网络暴力的危害和法律意义,增强他们对网络暴力的抵制能力。
5. 设置网络举报机制和有效处罚措施:学校和相关部门应建立网络举报机制,鼓励大学生主动举报网络暴力行为,并对违法行为进行严厉处罚,形成有效的震慑力。
结论大学生网络暴力问题的产生和蔓延,不仅影响个人的心理健康,也严重破坏了社会秩序和道德价值观。
网络暴力现象及整治对策

网络暴力现象及整治对策网络暴力是指在网络上对他人进行侮辱、恐吓、攻击等行为的现象。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暴力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伤害。
如何有效应对网络暴力,成为了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网络暴力的表现形式、影响和整治对策等方面展开讨论。
一、网络暴力的表现形式1. 言语攻击:在网络上对他人进行言语上的恶意攻击、诽谤和造谣,严重影响被攻击者的声誉和情绪。
2. 图片视频攻击:通过发布恶搞、恶劣图片或视频来侮辱他人,对被攻击者进行人身攻击。
3. 谣言传播:以传播谣言、不实信息的方式诋毁他人,导致被攻击者遭受恶劣的社会评判和舆论压力。
4. 人肉搜索:通过互联网追踪他人的个人信息,对其进行人身攻击、威胁和恐吓。
5. 群体攻击:在网络上组织一群人对特定对象进行攻击和谩骂,造成被攻击者的心理和身体受到伤害。
二、网络暴力的影响网络暴力对受害者的心理和身体都带来了严重的伤害。
在心理方面,受害者可能会产生焦虑、抑郁、自卑、自闭等心理问题;在身体方面,受害者可能会出现失眠、食欲不振、体重波动等身体问题。
网络暴力还可能导致受害者在社交、就业等方面受到影响,对其正常生活造成极大困扰。
除了对受害者本人造成的直接影响外,网络暴力还会对整个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网络暴力的存在会破坏网络空间的和谐氛围,降低人们在网络上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网络暴力的传播还会对社会风气产生不良影响,影响社会道德价值观的形成和传承。
三、整治网络暴力的对策1. 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对网络暴力行为的立法,严禁在网络上进行辱骂、诽谤、造谣等行为,并对违法者进行惩处。
建立健全网络监管体系,对网络暴力行为进行监控和处罚。
2. 加强网络教育:通过开展网络安全教育活动,提高广大网民对网络道德和行为规范的认知,引导人们自觉维护网络秩序,抵制网络暴力现象的产生。
3. 强化社会监督:利用舆论监督的力量,加大对网络暴力行为的批评和曝光,激发社会各界参与整治网络暴力的积极性,形成整体打击网络暴力的强大合力。
互联网时代下网络暴力成因及对策研究

互联网时代下网络暴力成因及对策研究互联网时代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然而与此网络暴力现象也逐渐凸显出来。
网络暴力不仅伤害了受害者的心灵,也扰乱了社会的正常秩序。
深入研究网络暴力的成因及对策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网络暴力的成因分析、对受害者的影响、以及对网络暴力的有效对策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网络暴力的成因1. 匿名性的特点互联网具有一定的匿名性,用户可以在不透露真实身份的情况下发布言论。
这种匿名性无疑为网络暴力的发生提供了便利。
一些人会趁机发布攻击性言论,而受害者无法追溯到肇事者身份,难以维护自己的权益。
2. 社交媒体的助力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网络交流变得更加便捷。
一些人利用社交媒体平台进行网络暴力行为,通过造谣、恶意攻击等手段伤害他人。
而这些网络暴力行为也往往会在社交媒体上迅速扩散,造成更大的负面影响。
3. 网络空间的虚拟性网络空间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人们在其中可以随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一些人在网络上的行为却缺乏对现实社会的责任感和约束力,导致其言行过激,对他人造成伤害。
4. 个体心理因素一些个体的心理素质较差,缺乏对他人的尊重和同情心,容易产生攻击性言论和行为。
一些个体也存在心理扭曲,通过网络暴力来寻求自我满足。
二、对受害者的影响网络暴力对受害者的影响是深远的,不仅会引起心理上的创伤,还可能对个体的行为和生活产生消极影响。
1. 心理创伤受到网络暴力攻击的人们常常会陷入情绪困扰中,产生焦虑、抑郁甚至自卑情绪。
长期的心理创伤可能导致受害者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影响其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2. 社会影响受到网络暴力攻击的个体在社交媒体上可能会受到排斥和孤立,甚至会影响到其在现实社会中的人际关系。
一些受害者由于无法承受网络暴力的打击,甚至可能会选择逃避现实,甚至走上不归路。
3. 行为反应部分受害者可能会以同样的方式回应网络暴力,形成恶性循环。
他们可能会采取报复手段,以暴制暴,导致矛盾不断升级,产生更严重的后果。
互联网时代下网络暴力成因及对策研究

互联网时代下网络暴力成因及对策研究互联网时代的网络暴力是指使用互联网平台进行恶意攻击、威胁、侮辱等行为的现象。
它的出现主要是由于互联网的匿名性、全球性和即时性等特点。
下面将探讨网络暴力的成因以及对策。
网络暴力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匿名性:互联网提供了用户匿名的环境,这使得一些人故意利用匿名身份进行网络暴力行为,因为他们不用承担后果和责任。
2. 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的脱节:在虚拟世界中,人们更容易忽视对方的真实感受,缺乏面对面交流的直接反馈,并且很容易对他人作出恶意攻击。
3. 群体效应:互联网提供了一个虚拟社交平台,使得网络暴力在一些社交圈子中蔓延,团伙甚至团体攻击受害者的现象屡见不鲜。
4. 心理因素:一些网络暴力行为者可能具有心理问题,比如缺乏自信、自尊心低等,他们通过网络暴力来获得满足感或者痛快感。
1. 完善法律和制度:加强对网络暴力行为的法律监管和制度建设,严厉惩罚网络暴力行为。
鼓励受害者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
2. 加强教育引导:加强对网络暴力的教育和引导,培养公民的网络素养和道德观,鼓励大家维护网络社会的和谐。
3. 强化平台监管:加强对互联网平台的监管,要求平台提供安全稳定的网络环境,并能及时处理网络暴力事件。
平台也应该加强对用户的实名制认证,降低用户的匿名性,从根本上减少网络暴力的发生。
4. 建立网络加油站:在互联网中建立积极、健康的社群,增加正能量的传播,打造一个友善、公平和多元的网络环境。
5. 增强对网络暴力的心理干预:加强心理咨询服务,帮助网络暴力受害者及时缓解压力,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
网络暴力是互联网时代的一大挑战。
只有通过加强法律制度建设、提高教育水平、加强平台监管、营造健康网络环境以及心理干预等多方面的综合对策,才能有效地应对和减少网络暴力的发生。
新媒体时代网络暴力的现状、成因及治理之道

3、数据分析:运用统计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探讨网络暴 力现象与媒体呈现、社会压力等因素之间的相关性。
四、应对措施
针对新媒体时代网络暴力问题的成因和实证研究结果,本次演示提出以下应 对措施:
1、媒体教育:加强媒体素养教育,提高网民对新媒体信息的判断和抵制能 力,引导网民理性使用网络,避免参与网络暴力的行为。
一、网络暴力行为的成因
1、新媒体的开放性和匿名性
新媒体的开放性和匿名性为网络暴力提供了土壤。在网络环境中,人们往往 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不必为自己的言行负责。这种匿名性可能导致一些人 在网络上表现出与现实截然不同的行为,甚至进行恶意攻击和侮辱。
2、社会压力和心理诉求
一些网络暴力行为源自于社会压力和心理诉求。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可能会 受到各种压力,而在网络这个虚拟环境中,他们可能会寻找发泄和释放的出口。 此外,一些人可能出于对某种事物或观点的强烈支持或反对,而采用过激的行为 来表达自己的立场。
2、法律规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网络暴力的监管和打击力度,严 惩施暴者,切实保护受害者的合法权益。
3、社会共治:倡导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和网络行为 追踪机制,营造文明和谐的网络环境。
4、心理干预:对于遭受网络暴力的个体,及时提供心理干预和援助,减轻 其精神压力和心理创伤。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来解决自媒体时代的网络暴力问题:
首先,加强社会道德教育和法律意识普及,提高公众的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 让人们明白网络暴力的危害和后果,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其次,加强网络监管和执法力度,建立健全的网络监管机制和法律制度,严 厉打击网络暴力行为,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第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公众的心理素质和情绪管理能力,避免因为 心理问题或情感困扰而导致的网络暴力行为。
原因分析和整改措施_原因分析整改措施

原因分析和整改措施_原因分析整改措施一、原因分析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网络的普及应用,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和丰富多样。
然而,与此同时,一些问题也随之而来,例如网络暴力、信息泄露、虚假广告等,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困扰和危害。
对于这些问题,我们需要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以保护人们的合法权益和网络环境的健康发展。
1. 网络暴力的原因分析网络暴力作为一种虚拟形式的暴力行为,主要表现为人们通过网络平台对他人进行恶意的言语攻击、恐吓、谣言传播等。
其原因分析如下:(1)虚拟环境的高度匿名性。
在网络世界中,用户可以使用各种匿名方式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这为一些不法分子提供了攻击他人的机会,并减少了其可能受到的法律制裁。
(2)网络沉迷和网络文化的影响。
一些人沉迷于网络世界中的虚拟身份,对网络言论不负责任,以攻击他人为乐。
同时,网络文化中一些错误的价值观也对年轻人产生了不良影响,使他们误认为网络暴力是一种“时尚”或行为“潮流”。
(3)道德价值观的缺失。
在现实生活中,道德价值观的教育和厉行相互尊重的社会氛围相对薄弱,很多人缺乏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意识,网络暴力就是其一种恶果。
2. 信息泄露的原因分析信息泄露是指个人、组织或企业的敏感信息被未经授权的人或机构获取并传播的行为。
其原因分析如下:(1)网络安全意识的不足。
许多个人和组织在使用网络时缺乏对信息安全风险的高度警惕,对保护自己的信息意识不强。
太简单的密码、点击恶意链接等不当行为往往成为信息泄露的导火索。
(2)技术不足的网络平台。
一些网络平台在设计和运营过程中存在漏洞,黑客可以利用这些漏洞获取用户信息。
此外,部分网络运营商在保护用户信息方面的措施不力,也导致信息泄露的风险增加。
(3)内部人员的失职行为。
企业、组织内部的员工有时会泄露公司机密信息或用户个人信息,这可能是个人行为或有组织的行为,都对信息安全造成了威胁。
3. 虚假广告的原因分析虚假广告是指广告中夸大其词、虚假宣传产品或服务性能等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察与批评
7
青年记者·2011年1月中
网络暴力的成因及对策
● 王欢 胡宝荣
网
络暴力已成为当前网络传播中的重要现象之一,它不可避免地给
当事人带来巨大的伤害,甚至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出现而造成严重的后果。
我们只有认真分析其成因,主动防范、积极疏导,才能逐步减少直至杜绝“网络暴力”,创造和谐的网络环境。
网络暴力形成的原因
(一)网络媒体的原因
1.网络的匿名、虚拟性等特征为网络暴力的形成提供了温床
在网络传播中,人们所处的传播情景是虚拟的,网民是以匿名的身份发表言论,他们是“无名的大多数”,现实生活中本该遵守的规范和约束在网络传播中失去了应有的约束力,网民不必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风险趋近于零。
①网民的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就会大大降低,他们很容易突破道德底线而情绪化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在受到某一事件的刺激时,很多网民处于一种非理性状态,他们会迫不及待地对当事人进行讨伐与攻击,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立场,显示出不满与愤怒,当附和的人越来越多达到一定程度时,网络暴力事件便由此产生。
2.“人肉搜索”是网络暴力形成的内在原因
“人肉搜索”在发挥积极的舆论监督作用的同时,也逐步暴露出侵犯隐私权、影响当事人正常学习生活的弊病,它利用人问人、人寻人的人际传播模式,不断地更新当事人的信息,为网络舆论提供了一个又一个新鲜材料,促使网络舆论一浪高过一浪,使得事态发展到难以控制的局面,最终导致网络暴力的形成。
②
(二)网民的原因
1.网民的年轻化及从众心理使其容
易失去理性
我国网民中10~29岁的年轻人所占比例为66.7%,且网民中初、高中学历者所占的比重达到了67.4%。
③网民的年轻化使得他们容易冲动、激怒,而且年龄也决定了他们的思想认识水平及对事物认识的深度。
从众心理又使大多数网民丧失了自己的理性判断, 多数网民对网络上的言论采取盲从的态度,这样一来,很快就形成一种滚雪球效应,当某些“意见领袖”的声音成为主流意见并形成强大的舆论合力时,网络暴力事件的发生就在所难免了。
2.网民的自我表达及狂欢心理使其易于宣泄恶搞
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为人们提供了舆论表达的崭新渠道,在网络传播中没有身份、等级的差别,普通民众获得了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拥有的话语权、表达权,他们把对现状的不满在网络虚拟的世界中尽情地宣泄排解,很容易出现一些极端言论,从而形成网络暴力。
另一方面,网络传媒又具有强大的消费娱乐导向,网民极易从大量的信息中追求感官刺激,缺乏深刻思考,网络逐渐成为
了一个巨大的秀场,大众以娱乐的逻辑解读生活,以玩笑的方式进行社会互动,他们追求“突破尺度”的开放,由于缺乏自我节制,容易忽视当事人的感受而一味追求娱乐的快感,极易挑战道德底线,冲破法律禁区。
④
(三)外界管理的原因1.网络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由于网络的参与主体“网络人”在现实和虚拟社会都存在,其具有的现实和虚拟的双重身份使得个人领域和公共领域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起来,而网络传播中的匿名性、虚拟性等特点,使网络法律在制定和实施上都存在一定的困
难,也助长了某些网民“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致使互联网信息发布者滥用自由表达权。
截至目前,我国颁行的网络法规共有数十部,但这些法规无论是从效力等级还是可操作性上,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网络“把关人”的相对缺失在网络传播中,受众从传统的单向、被动的线性传播中解脱出来,对“把关人”的特权形成了颠覆性的冲击,随着传播权利的广泛分布,原有的信息→传播者→传播渠道→受众的分层传播关系正在改变,昔日的“把关人”不再拥有传播话语的霸权,“把关人”失去了其存在的技术基础、受众基础,把关的任务便落到了网络中形形色色的传播媒介身上,原有“职业把关人”的把关难度进一步加大。
网络暴力的应对措施
(一)加快网络立法建设,加强网络技术管理
目前,我国有关互联网的法律法规明显还不够完善,亟需制定一套成熟的法律法规,以实现对网络开放性的法律
观察与批评
青年记者·2011年1月中
控制,使网络传播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另外,由于网络的高度开放性、技术性,仅仅借助于法律一种手段进行舆论管理已难以适应网络的发展,对网络言论的管理还要依靠高新科技。
在法规层面、技术层面同时着手,双管齐下,才能更好地应对网络暴力。
(二)联合传统媒体监管,强化网上舆论引导
在面对网络暴力事件时,传统媒体要强化自律意识,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并迅速做出反应,调查事件真相,完整、全面地展示整个事件的发生过程,消除一些流言、谣言,把握议题的主动权,对网民的非理性、盲从情绪给予理性及时的引导。
另外,在网络暴力发生时,做好舆论引导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网站的管理者必须承担起责任来,对错误、过激的言论加以引导,牢牢把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控制正确、健康、理性的
舆论导向。
(三)加大网站监管力度,规范网上传播内容
一方面,网络传播者应自觉承担起信息传播过程中 “把关人”的角色,做好网络信息的搜集、取舍、过滤、整合、发布全过程的把关工作。
另一方面,要推行网络实名制,实名制的推行,可以准确地查询到网民的真实身份,在责任主体明确的情况下,网民发表言论便会有所顾虑,从而可以最大限度地净化网络环境。
(四)推进社会民主进程,提升网民媒介素养
推进社会民主进程,就要创造更多的言论渠道,让民众的意见得到充分表达,并对这些意见和言论给予足够的重视。
同时,网民也要提高自身媒介素养,加强自律意识和道德素养, 强化网络社会伦理道德建设, 倡导文明上网。
一方
面,网民应该掌握基本的对于网络信息的浏览、获取的能力;另一方面,要通过教育,提高公民使用网络以及识别网络信息真伪的鉴别力,以及正确、公正理解网络报道的事实的能力,从而减少网络暴力事件的发生。
注释:
①周利群:《浅议“网络暴力”》[J],《法制与社会》,2008年第10期
②刘立红:《“人肉搜索”导致网络暴力之成因分析》[J],《东南传媒》,2009年第1期
③CNNIC 发布《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来源于 http://
④许承亮:《试析当前网络暴力问题》,《科技信息》,2010年第12期
(王欢,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胡宝荣,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