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网络暴力成因的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近年来我国网络暴力问题研究综述

近年来我国网络暴力问题研究综述

近年来我国网络暴力问题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普及,网络暴力问题在我国日益凸显,对个体权益和社会秩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学者和实务界对网络暴力问题的研究逐渐深入,旨在揭示其成因、特征、危害及防治策略。

本文旨在对近年来我国网络暴力问题的研究进行综述,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评价,以期为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首先对网络暴力的定义和类型进行界定,明确网络暴力的内涵和外延。

在此基础上,综述了我国网络暴力问题的研究现状,包括网络暴力的成因分析、影响评估、防治策略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同时,本文也指出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如研究方法单研究视角局限等。

通过综述分析,本文认为,网络暴力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加强对网络暴力行为的监管和打击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社会各界应积极参与到网络暴力的防治工作中,营造良好的网络生态;个人应提高网络素养和道德意识,自觉抵制网络暴力行为。

本文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建议,包括加强跨学科研究、拓展研究视角、丰富研究方法等,以期为我国网络暴力问题的防治提供更为全面和深入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网络暴力的类型与特点网络暴力作为一种新型的暴力形式,近年来在我国社会中呈现出愈发严重的趋势。

其类型多样,特点鲜明,对社会和个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类型上看,网络暴力主要包括网络谩骂、网络谣言、网络人肉搜索、网络欺凌等多种形式。

网络谩骂表现为在网络空间中对他人进行恶意辱骂、攻击,严重损害他人名誉。

网络谣言则是指通过网络平台散布虚假信息,误导公众,对他人或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网络人肉搜索则是指通过网络技术手段,非法获取并公开他人的个人信息,侵犯他人隐私权。

网络欺凌则主要表现为在网络空间中对他人进行恶意恐吓、威胁,造成他人心理压力。

从特点上看,网络暴力具有匿名性、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等特点。

匿名性使得网络暴力行为者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从而逃避法律和道德的制裁。

青少年网络欺凌研究综述

青少年网络欺凌研究综述
(6) 英国政府根据本国青少年的实际情况给网络 欺凌下的定义是由某个群体或个人利用电子接触的方 式持续针对无力保护自身的受害者实施的攻击性的和 有意的行为[6]。
(7) 日本文部科学省对网络欺凌做出的官方界定 是通过电脑或者手机,在互联网的网站留言板上编写 诽谤中伤某个儿童的留言,或利用邮件等方法对其进 行欺负的行为 。 [7]
4. 网络欺凌产生的原因 现有研究认为,网络欺凌产生的原因与互联网本 身的特征有关,同时这种越轨行为的日益严重的趋势 也与现实世界的法规对其的约束效果不佳有着直接的 关联。这表现在一是青少年网络使用的便宜性,特别 是发达富庶地区的青少年极易接触、使用互联网和通 讯网络;二是网络使用的匿名性,使得网络侵害者与 受害者之间的关系复杂化。当学生不具有传统的实施 面对面欺负的必要社会技能时,权力的吸引使得他们 通过使用互联网和电子通讯网络而变得有侵犯性。 李醒东等认为,网络欺凌事件频发是由于网络特
当前对青少年网络欺凌的研究,主要着重于发展 现状、方式手段、造成危害、产生原因和性别差异等 方面。
1. 青少年网络欺凌的严重性与普遍性 美国“国家预防犯罪委员会”的一份报告显示网 络欺凌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它影响到几乎所有美国青 少年的一半 。 [2] 2005 年,一项由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 (University of New Hampshire) 儿童犯罪研究中心主持的青年互联 网安全调查发现,9%的青少年经历过某种形式的网络 骚扰,包括 2%的负面谣言等令人痛心的骚扰形式[9]。 2005 年英国的慈善机构“全国儿童之家”调查 了 770 名年龄在 11 至 19 岁的青少年,其中 10%的应 答者表示,收到过另一人通过移动电话传送的图画或 视频的骚扰;20%的受访者的透露,他们曾经通过电 子手段欺凌过他人,这其中 73%的人表示,他们知 道这是一种欺负,而 26%的人表示,他们冒犯的对 象是一个陌生人 。 [10] 2009 年美国研究者出版了一本网络欺凌现状研 究的书 《超越校园欺凌:预防和应对欺凌》。他们的 研究结果显示,在一定时期内大约有 10%的受访者 有过被网络欺凌的现象,而超过 17%的人声称在他 们的网络生涯中至少遭受过一次欺凌[3]。 欧盟的哈泽布林克 2009 年度报告的调查结果表 明,目前欧洲约 18%的年轻人通过互联网和移动电 话被欺负、骚扰,成员国中的青少年网络受骚扰率从 10%至 52%不等[11]。 香港家庭福利会和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工作系协作

国内社交自媒体网络暴力现象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国内社交自媒体网络暴力现象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国内社交自媒体网络暴力现象的成因及对策研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自媒体的发展,网络暴力现象在国内日益严重。

网络暴力不仅给受害者带来精神伤害,也对社会秩序和社会风气造成了负面影响。

本文将对国内社交自媒体网络暴力现象的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研究。

一、成因分析1. 匿名性的影响网络暴力在社交自媒体上流行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匿名性。

在一些论坛、微博等社交自媒体平台上,用户可以随意注册账号,使用虚假身份进行言论攻击,而不用为自己的言行负责。

匿名性让一些人产生了对法律、道德的放任,导致他们在网络上进行言语暴力。

2. 信息过载导致焦虑在今天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每天接收到大量的信息,其中不乏负面的新闻、言论。

这些负面信息容易导致人们的情绪低落,产生焦虑和不安,从而在网络上发泄自己的情绪,将负面情绪转化为网络暴力行为。

3. 角色转换的影响在网络上,人们可以选择不同的身份进行社交。

有些人在现实中可能是优柔寡断、内向的人,但在网络上可能会变得言辞刻薄、冷酷无情。

这种角色转换让一些人产生了对网络行为后果的思考,从而导致了网络暴力现象的存在。

4. 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网络暴力现象得到了一定的社会包容。

社会上对于网络暴力的谴责力度不够,甚至有一些人认为网络暴力是一种正当的表达方式。

这种文化环境的存在,让网络暴力现象在这些地区或国家得以滋生和蔓延。

二、对策研究1. 完善网络监管制度加强网络监管制度,建立健全的网络管理法规,对网络暴力行为进行严惩。

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管理和监督,对于发布网络暴力内容的账号进行封禁处理,营造一个健康的网络社交环境。

2. 提高素质教育和舆论引导加强对网络素质的教育,提倡网络道德,引导人们文明上网、文明发言。

加强舆论引导,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网络舆论环境,减少负面信息对人们心理的影响,缓解人们的焦虑和不安。

3. 加强社会监督和道德约束倡导公民自律,加强社会监督,对于网络暴力行为及时举报和揭露。

互联网时代下网络暴力成因及对策研究

互联网时代下网络暴力成因及对策研究

互联网时代下网络暴力成因及对策研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暴力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个人健康的重要因素。

网络暴力在虚拟空间中肆意蔓延,对人们的思想、情感和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损害。

本文将探讨互联网时代下网络暴力的成因及对策,以期为解决这一严峻问题提供参考。

一、网络暴力的成因1. 匿名性互联网提供了匿名发表言论的环境,使得一些人可以在虚拟空间中不受到实名认证的约束,肆意发表攻击性和侮辱性言论,致使网络暴力得以滋生。

2. 沉迷网络一些人沉迷于网络世界,沦为键盘侠,忽略了现实生活中的社会责任和道德底线。

这些人可能因为自身的不幸或挫折,转而通过网络暴力来释放情绪和压力。

3. 轻视法律网络暴力往往源于人们对法律的轻视和忽视。

有些人认为,在虚拟空间中,言论自由可以被无限扩张,而法律对网络暴力能够进行有效的制裁的可能性不大。

1. 完善法律法规针对网络暴力问题,需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网络暴力的界定和处理程序,并加强对网络暴力行为的司法打击力度,使得违法者付出相应的惩罚。

2. 强化网络素质教育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当共同努力,推进网络素质教育的普及,提高人们的网络文明素养,培养人们正确使用网络的意识,使之不成为网络暴力的传播者和制造者。

3. 加强网络舆论监管政府和网络平台应当加强对网络舆论的管控,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及时查处恶意言论和网络暴力行为,并对其进行严厉制裁,以达到震慑和防范效果。

4. 鼓励实名制发言互联网公司可以推行实名制发言机制,鼓励人们在网络上以真实身份发表言论,降低网络暴力行为的发生率,减少匿名行为对网络空间的破坏。

5. 提高网络心理辅导服务针对网络暴力受害者,需要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服务,帮助他们重建自信和心理健康,同时也可以通过心理辅导引导网络暴力行为者正确处理情绪和行为。

互联网时代下网络暴力成因复杂,制约因素多样,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加强法律保障、提升民众素养、规范网络舆论和加强心理辅导等都是关键的对策。

网络暴力论文

网络暴力论文

网络暴力论文网络技术发展给人们带来了便利的同时,也给产生了一些问题,网络暴力问题日趋突出,消除网络暴力的呼声也日趋强烈。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网络暴力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网络暴力论文篇1浅析网络暴力现象【摘要】自2006年“虐猫女”事件开始,我国网络暴力事件屡屡发生,如“铜须门”事件、“姜岩自杀”事件、“史上最毒后妈”事件、“很黄很暴力”事件等等。

这一系列事件严重影响到了当事人的精神状态,对当事人的生活工作造成了巨大负面后果,网络舆论甚至逐渐变成了对公民人权的践踏,冲击着正常的网络秩序和现实社会。

本文将对网络暴力的内涵、成因、作用及其预防对策作一分析。

【关键词】网络暴力社会道德法律法规一、网络暴力的界定《人民日报》曾总结了“网络暴力”三大特征:一、以道德的名义,恶意制裁、审判当事人并谋求网络问题的现实解决;二、通过网络追查并公布传播当事人的个人信息(隐私),煽动和纠集人群以暴力语言进行群体围攻;三、在现实生活中使当事人遭到严重伤害并对现实产生实质性的威胁。

网络暴力通常是网民借道德讨伐的名义,以网络为载体,对网络事件的当事人发表进攻性、侮辱性的言论,并搜索、公布当事人的真实姓名、工作单位、生活细节等具体信息对当事人的精神和生活造成巨大影响的行为。

“人肉搜索”是网络暴力的表现形式之一。

二、网络暴力的成因1、网民的诉求。

首先,我们不能否认网络暴力的形成存在网民出于正义感而挺身而出这一原因。

比如“虐猫女”事件的产生,网民因见到当事人如此残忍地对待猫而义愤填膺并群起而攻之,这在一定意义上伸张了正义,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

在此类事件中,网民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在网络这一特殊的载体上,好的出发点往往会被扭曲,产生负面后果。

2、网络的特点。

网络存在匿名性、交互性、开放性的特点。

网络平台给网民提供了一条畅言的渠道,网民可以在上面任意发表言论而不用承担任何责任,人性的卑劣面就在这里得到了展示。

浅析网络暴力问题(论文)

浅析网络暴力问题(论文)

浅析网络暴力问题——以“人肉搜索”为例姓名:学号:2008系别:新闻系专业:播音与主持艺指导老师:职称:讲师摘要:在人类历史进程中,暴力行为是一直存在的,而自从大众媒介普遍产生并发展以后,暴力文化应运而生并得到推广,它对人们的心理、认知及行为方式产生这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网络暴力问题是近年来新生的一种网络现象,它同时反映着社会的发展状态和人们的心理素质水平。

对网络暴力问题的研究不仅可以正确了解网络现象更能及时发现和解决其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本文首先概括介绍了网络暴力的含义及其主要表现方式——“人肉搜索”,接着又分析了“人肉搜索”的正反两方面作用,在说明了促使网络暴力所产生的三个根源后,又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系列监控措施。

用以引导网络传播,净化网络信息,从而使得网络、社会和谐发展。

关键词:网络暴力;良性监控;人肉搜索;网络和谐On the Network the Problem of Violence - to the "Human FleshSearch, for exampleAbstract: In the course of human history, violence has always existed, since the mass media generally produce and develop a culture of violence came into being and promote its people's psychological, cognitive and behavior of this profound and extensiveimpact. The network problem of violence in recent years, the nascent phenomenon of a network, it also reflects the state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eople's level of psychological quality. Study the problem of violence on the network is not only a pro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network phenomenon more promptly identify andaddress the negative impact they bring. This article first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the meaning of the network of violence and its main manifestations - "human flesh search", followed by analysis of the pros and cons of the role of "human flesh search", towards the three root causes of violence network , but also puts forward a series of control measures. To guide the network propagation, purification of the network information, which makes network,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society.Key Words:Network of violence; optimum supervisory control;human flesh search; networkharmony现今社会,互联网发展迅速,人们可以在网络上完成很多事情,聊天、游戏、购物、学习、甚至交朋友、谈恋爱。

网络暴力论文

网络暴力论文

网络暴力论文篇一:大学生小论文浅析网络暴力的成因浅析网络暴力的成因摘要:网络的发展给公共舆论体系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但同时也带来了网络语言暴力等消极影响。

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将主要从网络媒介特点,网民受众心理,网民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媒介;攻击;社会心理;社会阶层暴力,指以强制手段侵犯他人的极端行为,是人类原始征服欲望支配下指向特定对象的侵犯与伤害。

语言暴力,就是使用谩骂、诋毁、蔑视、嘲笑等侮辱歧视性的语言,致使他人在精神和心理上遭到侵犯和损害。

网络语言暴力专指在互联网这一虚拟空间中发生的以语言为媒介、对特定对象的辱骂攻击行为。

对事件当事人进行“人肉搜索”,将其真实身份、姓名、照片、生活细节等个人隐私公布于众,然后导致线上甚至线下更加激烈的辱骂和攻击。

代表事件有“虐猫事件”、“铜须门事件”、“史上最毒后妈”、“死亡博客”、“很黄很暴力事件”等等,不胜枚举。

这些评论与做法,不但严重地影响了事件当事人的精神状态,破坏了当事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秩序,更污染了整个网络舆论环境。

各式各样,愈演愈烈的网络语言暴力现象让我们不禁深深思考,究竟是什么原因或者究竟是哪些因素的合力造成了网民如此不冷静,非理性的表现呢?我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一、网络媒介自身特点人类的会话形式对于要表达的思想有着重大的影响。

印刷术即纸质媒体强化了人类分析,线性逻辑和专门化分割的思维习惯,强化了同一性,连续性和一致性。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将印刷机统治美国人思想的时期为称为“阐释年代”“所有成熟话语所拥有的特征,都被偏爱阐释的印刷术发扬光大:富有逻辑的复杂思维,高度的理性和秩序,对于自相矛盾的憎恶,超长的冷静和客观以及等待受众反应的耐心。

” 互联网令所有媒体永远无法企及的一个特征就是它有着无限的容量,各种各样的信息铺天盖地袭来。

面对大量高速度呈现的信息,人们应接不暇,往往只是快速切换浏览,不能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因而长时间接触网络就会降低人们的感知能力。

网络暴力综述 word

网络暴力综述 word

网络暴力综述网络暴力是指某些网友对某些事件发表的网络言论,已经超越了正常理性,不仅由此完成了虚拟空间中对当事人的道德审判,更严重的是,当事人甚至受到了现实生活中的处罚。

网络暴力的表现通常有两个方面:一是网络语言暴力,即通过恶毒言语和谩骂攻击当事人。

二是“人肉搜索”,将网络人物与现实对应,挖掘他人隐私的行为。

近年来随着网络影响力的进一步扩大,“人肉搜索”成为了网络暴力的重要表现形式。

网络暴力同其他网络上的侵权行为,具有其特殊性和特点。

网民对网络言论自由和舆论监督的滥用以及非理性表达是其主要成因。

网络的便捷性,网民可以接触了解到各种信息,网络也为网民提供了一个表达个人观点和诉求的畅通的渠道。

然而网民对待问题时的不理性这泄和跟风情绪往往形成了无法预知的暴力。

目前我们观察到的是判断并不困难,责任全在“非理性的网民”,偏差或错误一直视之不见,药方随手而来,也不问带毒与否。

而网络暴力事件与网络围观的背后,实在隐伏着太多的因素。

对于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尤其是作为网民主体的青年人在当下社会中压力与痛苦,挣扎与拼搏,我们从电视、报纸、网络以及身边的生活中看到了太多的说明了。

就是从较为轻度的网络牢骚与网络恶搞现象来看,有论者从中观察到了现实中的民众的不满与焦虑,认为至少有六个方面的原因导致大面积出现网络牢骚与网络恶搞。

一、生存危机导致的社会不满情绪。

二、分配差距导致的社会不满情绪。

三、安全危机导致的社会不满情绪。

四、政策不当导致的社会不满情绪。

五、腐败现象导致的社会不满情绪。

六、强势人群的霸气导致的社会不满情绪。

我们生活于其中的这个现实社会的虚火上升与狂躁表现触目皆是,欲避不能。

事实上,目前关于网络暴力还没有准确的学术定义,一般根据事件的表征进行归纳总结,有论者将包括侮辱、谩骂、网上群体围攻、言语诽谤、恶意暴露个人隐私等人身攻击,严重践踏网络文明的网络事件称为“网络暴力”。

认为网络暴力不同于现实生活中的暴力事件,这种“暴”是一种“符号暴力”,即用文字、符号来表达自己,对审判对象泄愤,是在网络这种虚拟空间中存在的一种舆论暴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网络暴力成因的文献综述社会工作 142 张钟权摘要:自中国引入网络之后,中国民众进入到了网络时代,而网络暴力也随之而来,前有铜须门事件让人们认识到网络暴力的行为方式,后有乔任梁的去世让人唏嘘不已,网络暴力已经对我们的网络环境产生极其消极的影响,而我们希望通过对其的研究,找出网络暴力产生的原因,并从中寻找出解决方案,为网络环境的改善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网络暴力;社会学视角;心理学视角;传播学视角自1987 年互联网被引入中国之后,就意味着中国进入一个新的时代——网络时代,但是新的时代也会面临着新的问题,网络暴力就是诸多问题中的一个,从2006 年“虐猫女”、“铜须门”等典型网络事件的发生再到现在的网络互骂、网络水军和各种网络民粹主义事件等网络新现象的出现,中国的网络社会正在处于一个极其混乱的境地当中,网络暴力已经对我们的网络环境产生了非常不良的影响。

目前学者们对于这一现象的研究大多从三个方面:社会学方面、心理学方面和传播学方面,但由于各个观点过于分散,所以我希望通过这篇文章对这些观点进行梳理和总结。

一、网络暴力的基本概念由于目前对于网络暴力还没有一个学界权威的定义,所以把几种的概括较为全面的定义归纳起来,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有学者认为网络只不过是通过虚拟技术进行信息交流和传播一种媒介,“网络空间”的本质就是“现实空间”,而网络暴力是人们在网络空间表达的过程中没有自己应该遵守的责任,造成的一种网络表达自由的异化,于是这些学者将网络暴力的定义为有一定规模的有组织或者临时组合的网民,在“道德、正义”等“正当性”的支撑下,利用网络平台向特定对象发起的群体性的、非理性的、大规模的、持续性的舆论攻击,以造成对被攻击对象人身、名誉、财产等权益损害的行为。

(张瑞孺2010;蔡骥2001;⑴ 莉萍2008)。

二是认为网络社会是不同于现实社会的,而网络暴力其实是群体对于网络不道德行为的道德审判,他们认为网络暴力的突出表现在通过舆论的“集结”优势达到强制性干涉他人的目的,其基本工具是洛克所谓的“名誉之法” (或叫意见之法),实质是一种道德约束。

(张淑华2010)在定义方面,我个人比较支持认为网络暴力其实就是言论自由表达过度的这一理论,因为很多网络暴力事件都是与现实中人们的生活分不开的,而网民对其的抨击也因为所发生的事件与网民在现实生活中培养的价值观不符或者由于网民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不满情绪转移到网络空间,更甚至包含一些更大层面的社会原因,而这些原因都无法由于现实生活先分离,这也是我支持这一观点的原因。

而对于网络暴力的特点,大多比较认同《人民日报》总结了网络暴力的三大特征: (1)以道德的名义,恶意制裁、审判当事人并谋求网络问题的现实解决; (2)通过网络追查并公布传播当事人的个人信息(隐私),煽动和纠集人群以暴力语言进行群体围攻; (3)在现实生活中使当事人遭到严重伤害并对现实产生实质性的威胁。

但也有人总结网络暴力的特征:其一,极端不负责任,不去考虑自己行为的后果;其二.网友争抢道德的制高点,一旦占据了所谓的道德高地就开始用合理、合法的语气攻击他人;其三,非此即彼的圈子文化,不做朋友就是敌人;其四,煽动者从不摆事实,只凭臆断宣泄感情和煽动网民情绪。

(张健挺,2009)⑵《人民日报》是从网络暴力的行为方式上总结的特征,而后者则是网络暴力的行为模式进行了总结,所以两种理论并不完全相同,但都较为为全面的概括了网络暴力的特点。

二、网络暴力的原因分析(一)网络暴力的心理学原因对于网络暴力,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解释,主要的有三个方面的解读:传播学、心理学、社会学。

对于心理学的方面的解释我比较认同古斯塔夫· 勒庞的《乌合之众》⑶中的观点,他强调人在群体中会变得冲动、多变且易怒,容易接受其他人的观点,偏执、专横、绝不忍受任何人的质疑也是群体的特点。

而这些特点表现在网络暴力中就是当一件事情的出现引起了网民的不满,网民就会表现得异常激愤,并且人数还会不断增加,任何一个反对的声音甚至是较为理性的观点都可能变成他们攻击的对象。

而在事情的发展过程中,一些人还会对事情添油加醋,即事件本身中并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某个个体会将它主观臆造出来,并把这种想法传播给其他人,导致这一幻想在众人的脑海中成为现实,就像话剧中某个反派角色因为演的过于真实,被台下的观众冲上来殴打一样。

而其他处于群体中的人,就像勒庞提到的那样,已经丧失了对于事物的批判意识,无法理性的辨别事情的真伪,于是就与周围人一起人云亦云,事实的真相就往往被埋没在各种各样的评论中。

还有一点在网络暴力中也常常能见到,原本是一件比较普通的事情,却被网友们无中生有的、或者把其他事情与此相联系,造成当事人道德败坏的形象,并引发众人的唾骂并进而引发出更过激的行为。

去年去世的乔任梁就是一个网络暴力的牺牲品,在他从患上抑郁症到自杀去世,所有的舆论对他的几乎都是指责,天津爆炸事件后,他因为发微博用词不当便招来众多网友的辱骂,很多人把他的内容以偏概全,并认为他没有公德心,在漫天的谩骂声中,乔任梁的抑郁症越发严重并选择自杀,但结果是这些网友却在他出殡的那天专门找那些明星没有发微博表示惋惜,并去谩骂这些明星,实在让人啼笑皆非。

网络暴力一个最主要的核心特点就是“暴力”,当某件事情触及了网民的敏感神经,就会招来网民铺天盖地的骂声,甚至出现了违法的行为,而《乌合之众》对此认为,人在群体中,会妄想自己由于在群体中就可以做成任何事情,并且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妄想自己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群体希望看见的,于是,各种各样的过激行为就由此而产生,这一点在群体性事件中也屡见不鲜,就比如发生在江西南康的砸车事件,如果放在一般情况下,任何人也不会有去砸警车的行为,然而在群体性事件中,这样的行为就不足为奇了。

所以网络暴力和群体性事件有很多相似之处,甚至很多学者认为网络暴力就是网络上的群体性事件,并运用对于群体性事件的理论来推进对网络暴力事件的研究和解释。

社会心理学中的态度转变研究中提到的暗示法和团体影响法(刘毅,2008)⑷,证明团体对人的言行和心理有很大影响,这和《乌合之众》的观点相似,但社会心理学也对其进行了补充,他们认为评论在改变人们的态度中有很大作用,在对某件事情的描述中,如果没有人对此进行评论的话,是无法对人们的态度产生影响的,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网友对于网络事件的评论对其他网民的心理情绪和认知也是有一定影响的。

而从社会心理学来研究网络暴力,就不能不提到去个性化的问题,众所周知,网络具有匿名性的特征,很多网友在网上使用的并非是真实信息,这会使网友们产生错误的认知,认为自己做出任何行为都不用承担责任,因为没有人能够约束他,并且当个体自我认同被群体的行动与目标认同所取代,个体便会进入去个性化状态,这种状态将淡化个体的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意识,降低个体责任感与个人对于社会评价的关注,当自我控制力量减弱,暴力与反社会行为就随时可能出⑸现(陈秀丽,2007)⑸。

中国文化中自来就有法不责众的古语,这也证明了当群体出现失范行为时,是很难对其追究责任的,于是个体在群体中是很容易产生平时不会出现的行为,用弗洛伊德的观点来说就是在群体中更容易展现本我的特性,这就是从心理学角度对网络暴力的解释。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网络暴力,往往都是站在群体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的,研究者普遍认为网民在群体中的心理和单独一个人时的心理是不同的,在群体中容易受到群体心理的影响而产生激进的、冲动的、情绪性的行为,这种行为往往是感性的的、不计后果的,并产生巨大伤害,而群体思想也像瘟疫一样传染,越来越多的人会支持群体思想,任何对立的思想都会被孤立,最终没有了不一样的声音,所以从心理学校对来看群体思想通常缺乏理性,并会暴露出人们压抑在心中的阴暗思想。

在查阅文献中我们发现虽然网民群体是由一个一个真实的网民组成的,他们的心理变化是最终影响整个事件发展趋向的核心,但网民究竟是如何加入到网络暴力的群体中来的,又为什么在网络中发表那些言论,其根本心理是什么?这是笔者希望心理学能够在这些更细节的方面给出解释。

(二)传播学的解释而从传播学角度来解释网络暴力的成因。

首先先从传播学角度来解释网络话题是如何形成的,一些学者认为网络话题首先要从小话题发起,然后经过不断地被人们转载、评论、关注,在不断的与同等级的话题竞争的过程中,逐渐的发展成为被社会关注的一个大话题(张健挺,2009)。

从这里能够看出,网络话题的形成是需要有一个能够吸引眼球的的题目和内容,并且内容能够引起绝大多数人的共鸣,越新奇或者越能够激起普遍大众都较为敏感的神经,例如贪污、家暴、明星出轨等字眼的出现就越会容易成为大家关注的重点,这也是最近有网友调侃的“UC 震惊部”出现的原因。

美国著名学者赖特认为网络传播作为一种传播媒介不可避免的具有娱乐化的倾向,而按照传播学的解释所谓娱乐化就是事物以更显著的煽情性、花边性、刺激性的形式出现,让一切形态的思考变得更性感,更具诱惑力,以达到人情味更浓、更贴近观众、更容易吸引大众关注的目的,而正是这种网络传播内容越来越娱乐化的原因(李霞,2008)⑹。

报道的一方并不在乎内容的真实性,而只是希望增加更多的阅读点击数;而同样的,网民在对网络的一些话题进行评论时,有时也并不是为了挖掘事情的真相,理性的看待问题,而只是单纯的一种宣泄,希望把自己的不满情绪借这个平台发泄出来,于是话题创造者没有认真地去对话题进行报道,事件的前因后果、真实情况被断章取义的展示出来,而网友也是抱着一种不认真的态度参与其中,只是任由自己的情绪得到释放,而最终受害的只有那些网络暴力的受害者,无奈的被网民将隐私赤裸裸的展示在众人的面前,并忍受来自各方的唾骂、羞辱和骚扰。

而从网络暴力事件中经常能发现网民在对某个人施加现实上的制裁时,往往是不择手段的,甚至是违法的行为,比如说王千源事件,由于留学生王千源在美国发表了一些较左的言论,于是被众多网友骂为“汉奸” “卖国贼”并把她的一些个人信息发布到网上,导致她在青岛的父母每天收到众多陌生人的威胁、恐吓,甚至网友们在她家们前涂鸦、扔石子等等,给他们一家人的身心造成了不可磨灭的创伤,而且网友还对王千源的身份大加猜测,甚至毫无根据,这与当年的“铜须门”事件简直如出一辙,在这其中很多行为就属于违法行为,但很多网友并没有意识到这一问题。

有学者认为,这些事件证明中国网民的素质亟待提升,并且正是由于网络道德的缺失,才使得人们的网络行为缺乏必要的监督和管理,缺乏道德约束,社会道德也由于网络行为匿名性的特征,无法对人们形成强制性作用,对人们的约束力被大大削弱,网络环境才会如此混乱(李霞,2008)。

人们通常认为网络是自由发表言论,抒发感情的地方,如果像现实社会中存在诸多的规则和规范的话,网络也就失去它吸引人的地方,而网络道德的下降造成的网络归属感的降低甚至是缺失,则会使得人们在网络空间中遵循道德规范并自我约束,这确实是一个两难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